第四节 民间文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319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民间文艺
分类号: I057
页数: 12
页码: 257-268
摘要: 民间文学主要有故事、传说、歌谣、谚语、歇后语等。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民间文学以口述形式代代传承。
关键词: 民间文学 民间文艺

内容

主要有故事、传说、歌谣、谚语、歇后语等。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民间文学以口述形式代代传承。陕甘宁边区时期,具有革命内容的红色歌谣、革命故事等在新正县应运而生并广泛流传。1988年,普查、整理正宁民间故事和传说、歌谣、歇后语、谚语等3000余篇(首、条),次年结集出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甘肃卷正宁资料本》、《中国歌谣集成甘肃卷正宁资料本》、《中国谚语集成甘肃卷正宁资料本》,收录823篇(首、条)。故事、传说县域民间世代流传的《太阳和月亮的传说》、《阳光与黑暗》、《景清》、《灶爷的来历》等故事、传说,诠释和演绎洪荒时代宇宙万物的变化、民间风俗的由来和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四郎河的传说》、《苟仁寺的由来》等民间故事、传说,歌颂和赞扬诚实劳动、勇敢机智、主持正义、扶弱抑强的好人,鞭挞和诅咒好逸恶劳、以权压人、为非作歹、丧尽天良的坏人,教育世人和后代要诚实、知足、安守本分,切不可贪婪自私、损人利己,否则将招致祸患,反映了县域民众疾恶如仇、主持正义的思想意识。
  歌谣包括民歌、民谣两种,其种类主要有劳动号子、时政歌谣、情歌、生活歌谣、历史传说歌曲、仪式歌谣和儿歌等,节奏明快,韵律流畅,粗犷豪放而又婉转含蓄,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特别是情歌《二姐与四哥》、《干妹子送干哥》、《交朋友》等,语言纯真,情节动人,把对爱情的执著、相爱的欢乐、思念的殷切叙说得淋漓尽致,热烈大胆却没有丝毫的粗俗。陕甘宁边区时期,民歌融入新的内容。《新正来了刘志丹》、《盼红军》、《中央红军到陕甘》、《骂敌人》、《表顽固》等,歌颂人民爱戴的英雄,表达跟随中国共产党闹革命、打江山的决心和翻身得解放的喜悦,反映出当地人民在土地革命时期的爱和恨。新中国建立后,出现《翻身歌》、《识字谣》、《绣荷包》等歌颂中国共产党和领袖人物,歌颂新生活和新生事物,表达人民当家做主喜悦情怀的新歌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地膜田》、《责任制富了庄稼汉》等反映农村体制改革、农业生产蓬勃发展的歌谣应运而生。进入21世纪,《正宁香包赞》、《正宁好》等反映中国共产党的富民政策的歌谣也不断产生。
  谚语由县域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感受、总结并集体创作。包括实践、信仰、德行、教化、时令、天文、生产知识经验等各个方面。丰富多彩,难以计数,言简意赅,富有哲理。
  歇后语亦为县域民众世代耕耘的一方艺术沃土。其诙谐、幽默、形象、生动,为广大民众熟知与喜爱。
  民间艺术主要有剪纸、刺绣、雕塑、纸扎,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既保持着古朴的文化传统,又在发展中不断翻新技艺,并赋予新的内涵。
  剪纸剪纸源远流长,至今仍盛行全县各地。古拙质朴,厚重粗犷,古老的民俗特色浓厚,风格趋于秀丽工整。取材十分广泛,有反映传统民俗和民间故事传说的,有表达人们热爱劳动、赞美创造的,有反映美好爱情生活的等,几乎涉及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具有吉祥寓意题材的有福、禄、寿、喜、如意、盘民间剪纸艺术大师彭粉女长、鹤寿双全、五福捧寿、吉庆有余、耄耋长寿、长命富贵、金玉满堂、连年有余、事事如意、六合同春等;表现动物、植物题材的有十二生肖图、梅花鹿、龙、凤、麒麟、龙凤呈祥、老鼠偷油、二龙戏珠、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鱼儿闹莲、鹿衔灵芝、喜上眉梢、蝶恋花、鲤鱼跳龙门、牡丹、菊花、莲花、梅花、竹报平安、岁寒三友等。美化生活环境的有窗花、墙花、顶棚花、烟格子花、喜笺、灯笼花等;装饰民俗活动的有喜花、寿花、礼花、供花、斗香花等。1980年,县文化馆选编《正宁剪纸》一书,收集剪纸作品43幅,其中25幅在省级刊物发表或展出过。1991年7月,剪纸能手李麦香、彭粉女、任卓芝、赵白玲、巩玉花、赵春娥、魏氏等9人的作品参加全国民间剪纸大奖赛,第11届亚运会期间在北京展出。21世纪后,文化部门对剪纸艺术十分重视,对热爱剪纸艺术的人员培养提高,在技艺上具体指导。彭粉女被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刺绣俗称 “扎花 ”,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农家妇女的必修针工,遍及全县。其种类繁多,过去多为枕顶、肚兜、绣帽、绣鞋、袜垫、针葫芦、烟袋等生活日用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机、洗衣机、电风扇等各类家用电器的护套及门帘、床围、挂图等刺绣品日渐丰富,种类繁多,其用途更具装饰性。刺绣的内容十分广泛,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民间几何图案等无所不包。风格由传统的艳丽古拙趋于典雅细腻。刺绣技法多样。本县香包以设计精巧、做工细腻、题材广泛名闻遐迩。1987年8月,法国法中友好协会执行局委员、艺术委员会主席让 ·皮埃尔 ·吉莱姆一行4人,前来本县考察香包。2006年底,著名民俗学家靳之林题词全县有香包专业研究机构5个,香包刺绣公司25个,从事香包生产的670户(重点户260户),从业人员14941人(刺绣能手280人),年生产能力150万件(套),销售收入300多万元。产品远销国内20多个省市区及美国、日本、法国、瑞士、新加坡、意大利、泰国等国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形成文化产业。
  县域香包多次出外参展、获奖、被收藏。1986年11月,在庆阳地区首届民间美术作品大展中获二等奖。次年2月,参加第20届全国轻工旅游产品展销会(武汉);5月,参加中国 ·山东潍坊世界风筝博览会;6月,香包《金鱼挂》获省轻纺工业厅 “全省旅游产品百花奖设计三等奖 ”;9月,参加第21届全国轻工旅游产品内销交易会(太原)。1988年2月,《绣龙青蛙枕》获中国艺术博览会(深圳)优秀产品奖;10月至11月,参加第22届全国轻工产品和旅游产品秋季交易会(广州)。1989年4月、1994年8月,在北京、兰州举办的中国第2届、第4届艺术节上,《鸳鸯长命壁挂》、《立体动物》、《五福捧寿》、《十二生肖串》、《青蛙挂香包》、《螃蟹挂生肖》、《绣龙鱼枕》等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本县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工艺美术优秀组织奖。张治轩的香包作品多次出外参展、获奖,并被收藏:1990年,参加新加坡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展;次年,“小金鱼 ”获甘肃省旅游产品博览会二等奖;1992年,“双头青蛙 ”被中国民俗博物馆收藏;1994年3月,“小布老虎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2002年4月,中央美术学院著名教授、民间艺术大师靳之林题字:“正宁香包香天下 ”;5月,正宁县在首届中国 ·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艺术节上获团体一等奖、香包展厅一等奖、彩车一等奖,83人获奖,其中获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者分别为11、12、22、38人,王孝祥获设计奖,杨志贤、张治轩获收藏奖。2003至2006年,县域集体和个人连续4届在中国 ·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艺术节中多次获奖,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命名正宁县 “中国民间艺术大师 ”15人,甘肃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正宁县 “甘肃省民间艺术家 ”12人。
  附:王立明《中国民间艺术瑰宝 ——正宁香包》香包,古代叫缡、香缨、佩帏、容臭、香球、香囊,正宁人现在叫荷包、耍货子。它是古代劳动妇女创造的一类民间刺绣工艺品,是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古代农耕文化的产物,是越千年而余绪未泯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遗存和再生。从狭义讲,香包是指里面填充雄黄、丁香、艾叶、冰片、藿香、苍术、白芷等芳香除湿的中药材粉末,外表绣以各种图案的实体造型工艺品。它形状像包,填充物又有香味,故称香包。从广义讲,香包既包括实体型香包,又包括没有填充物的各类民间刺绣工艺品,如刺绣鞋垫、肚兜、帽子、披肩、枕套、台布、门帘、烟袋等。香包范围的扩大,既反映历史的演进,也反映出劳动妇女们与时俱进的创造智慧。正宁香包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造型精致,寓意深刻,针黹细密,巧夺天工,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靳之林,兰州大学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柯杨等知名民俗学家大加推崇,赞叹为 “活的化石 ”、“活的文物 ”,并吸引法国友人专程前来考察。经过3次参加 “中国 ·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艺术节 ”,正宁香包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旅游者所熟悉和了解,正宁香包这朵绽放于中国民间美术之苑的奇葩愈加娇艳动人。2002、2003、2004年,正宁县先后获香包节展评一等奖、优胜奖。2003、2004年,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命名正宁县 “中国民间艺术大师 ”8人,甘肃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正宁县 “甘肃省民间艺术家 ”6人;并初步确定全国民俗和民间工艺美术调研基地3处。
  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正宁县地处陇东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1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生存。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正宁的先民们已能熟练地烧制造型优美、工艺繁复、艺术价值极高的彩陶器,展示了高度的智慧和精巧的技艺。上古时期,这里是黄帝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黄帝冢的原址,就在 “宁州罗川县(今正宁县)东八十里子午山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中语),也就是在五顷塬与二顷塬结合部的岘子处。殷商末期,周先祖公刘在此教民稼穑,辛苦劳作,开启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先河。公刘及他的子孙先后在豳地(包括正宁在内的今庆阳市一带)生活300多年,传位10代,直到古公亶父时才南迁到岐下周原(今陕西岐山)一带。《诗经》中的《大雅 ·公刘》、《大雅 ·生民》、《豳风 ·七月》等对此均有生动的记载和描述。在每年春耕开始的时候,正宁民间还遗存有祭祀农业丰收的习俗。在《诗经》中被称为 “陶复陶穴”的窑洞民居,至今仍是正宁农民重要的民居形式之一,可说是几千年前古代民居形式的延续,是研究黄土高原古老农耕文化史的鲜活证据。这一切都说明正宁县传统农耕文化历史之悠久,底蕴之深厚。
  正宁香包,正是在这种具有浓厚的农耕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萌芽、诞生、发展起来的。
  《诗经 ·豳风 ·九罭》反映了3000年前北豳(含正宁)刺绣业的兴盛:“我觏之于,衮衣(古代王侯穿的刺绣有卷龙图纹的衣裳)绣裳。”《诗经 ·豳风 ·七月》诗有言 “蚕月条桑,取彼斧戕,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鰂,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亦反映出古代正宁蚕丝业的发达。
  今天,正宁民间香包刺绣之所以工艺精湛,非常普及,皆源于先祖农耕文化的深厚传承。1987年5月,在山东潍坊国际风筝博览会上,外国朋友竞相购买正宁香包。1988年,正宁香包《金鱼》、《五福庆寿》、《童子拜寿》等获1988年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一等奖。1989年4月、1994年8月,在中国第二届、第四届艺术节期间,包括香包在内的正宁民间工艺品被中外友人抢购一空。1989年,《人面青蛙》、《绣龙鱼枕》、《五福捧寿》等10余件香包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同年,正宁县被文化部评为 “全国工艺美术优秀组织奖 ”。1990年,应新加坡商会邀请,正宁县香包产品在新加坡参展,受到广泛好评。1994年,香包产品《小布老虎》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2002年,正宁香包《虎头针扎》、《莲花双鱼》、《双鱼枕》等10余件作品入选中央美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靳之林的专著《绵绵瓜瓞》、《生命之树》、《抓髻娃娃》。目前,北京、上海、广东等十多个省市及港、澳等地区与正宁联系,希望在他们那里举办正宁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销。江苏、河北、河南、陕西等省的客商纷纷来电来函要求看样订货和组织营销。法国、德国有关学术组织也提出类似要求。从此可以看出正宁香包的魅力所在。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正宁香包从外观分辨,形式多样,有千种之多。从组成结构上看,可分为单体型香包和复合型香包两大类。前者即结构完整、独立单一的香包,如刺绣鞋垫、烟袋、马夹等。后者指由一个主体型香包(一般较大)和一个或几个以上的附属香包(一般较小)组合而成的香包。如生肖串、有缀饰的挂件系列香包等。
  从用途上来分,可分为装饰类(点缀在衣饰上的香包)、欣赏类(挂在、摆放在居室内当艺术品看待的香包,多为挂件、摆放件香包)、馈赠类(作为人际交往礼品的香包)、实用类(实际当做生活用品的香包,如刺绣书包、门帘、台布、枕套、肚兜、马夹等)4大类。
  从有无填充物来分,又可分为立体型香包和平面型香包2大类。
  从使用方法上来分,可分为服饰类、摆放类、枕类、挂件类、包类、实用型6大类。服饰类又分为6小类,即帽类、衣物类、肚兜类、鞋类、绣花鞋垫类、装饰类。枕类又分为4小类,即枕顶类、耳枕类、动物硬枕类、软枕类。包类又分为3小类,即背包类、手提包类、腰包类。挂件类又分为5小类,即挂件串、软片挂件、壁挂、框形挂件、灯挂件。摆放类又分为3小类,即立体动物摆放件、绣花图案摆放件、龙舟图案摆放件。
  实用型类又分为3小类,即绣花门帘、盖单、桌布类、针扎类、烟袋类。
  纵观正宁香包,其文化载体或借以表达深刻内涵的文化形式大体可分为6种:
  一是神话传说、神话人物、民间传说类。神话传说、神话人物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吴刚伐桂、鲧禹治水、鲤鱼跳龙门、黄帝擒蚩尤、刑天舞干戚、共工怒触不周山、伏羲演绎八卦、岐伯论医、神农尝百草等。民间传说有孟姜女哭长城、徐福东渡、愚公移山、八仙过海、梁祝化蝶、白蛇传故事、老鼠嫁女、董永七仙女故事等。在香包上反映这类故事,使正宁香包具有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文化色彩。
  二是文史作品人物类。文学作品有《诗经》里教民稼穑的公刘,《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唐僧等,《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封神演义》里的哪吒、李靖、姜子牙等,《红楼梦》里的贾宝玉、“金陵十二钗 ”等,《水浒传》里的武松打虎等。戏曲作品有元杂剧《柳毅传书》里的柳毅、《张生煮海》里的张羽,《西厢记》里的崔莺莺、红娘、张生,秦腔《火焰驹》里卖水的李彦贵等。人物有梦蝶的庄周、《二十四孝经》里的王样、黄香、郭巨等。这类故事人物,民间流传很广,人们耳熟能详,绣之于香包,观之赏之,倍觉亲切可爱。
  三是宗教故事、人物类。正宁香包里的宗教文化,涉及佛教、道教。香包上常见的 “卍”标志,源于佛教,梵文读作 “室利靺蹉 ”,代表着太阳四射的光芒,是 “万德吉祥 ”的标志。唐代传入我国,先后被译作 “万”、“德”,现在以 “万”称之。其他如笑口常开、大腹便便的弥勒佛、佛教守护神韦驮、佛的高足弟子罗汉、观世音菩萨、济公和尚及佛教高僧玄奘、鉴真等人物,也常在香包上出现。
  香包上的八卦图,源自道教文化,是道教教义的核心内容,贺寿类香包上常出现的太上老君(老子)、南华真人(庄子),是道教最高神 “三清 ”之二。八仙中除蓝采和、何仙姑外,其余6人都是道教各宗派的创始人。而 “三星高照 ”类香包上的福、寿、禄三星形象也是道教创造出来的。以佛教、道教文化为载体的正宁香包引人进入神秘悠远、古色古香的艺术境界。
  四是花鸟虫鱼类。香包上出现的植物有莲花、荷花、牡丹、松树、柏树、金瓜、葫芦、石榴、梅花、大蒜、白菜、桃、柿子、灵芝、大枣、桂圆、栗子等,多用以表现求子富贵、生活如意主题。动物有五毒(蝎子、蜈蚣、蛇、壁虎、蟾蜍)、十二生肖、鱼、狮子、青蛙、蜜蜂、蝙蝠、鹿、猫、燕子、孔雀、蝴蝶、喜鹊、鸳鸯、白鹤、龟等,多用以表现辟邪消灾、婚姻美满、幸福长寿主题。这类香包数量繁多,洋洋大观。
  五是民俗文化类。图腾崇拜、过年祝寿祭祀等民俗在正宁香包里有鲜明的反映。麒麟、龙、凤凰曾先后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物和吉祥物,在香包里多有表现。过年习俗中的倒贴 “福”字、年画里的胖娃娃、体态丰腴的淑女、门神画中捉鬼的钟馗、秦琼、敬德等人物、祝寿习俗中所献的桃形糕、野祭家祭农祭中用作祭物的家畜形象、建筑工艺制作中流行的如双喜、安、黄金万两、招财进宝、如意头、方胜、百吉等吉祥纹样,在正宁香包文化中,散发着浓郁的民俗气息,能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力。
  正宁香包的内容异常丰富多彩,大致可分为6大块,即图腾崇拜类、爱情婚姻类、祈福求安类、贺寿延年类、辟邪消灾类、时代主题类。图腾崇拜类香包反映先民的图腾崇拜观念。这类香包有龙、凤、麒麟、鹰、蛇、鹿、乌龟、羊等。
  爱情婚姻类香包反映人类生活的性爱、生殖、繁衍主题。这类香包有双鱼戏莲、老鼠娶亲、孔雀戏牡丹、蝴蝶闹金瓜、喜鹊登枝、猴吃桃、刘海戏金蟾、兔吃白菜、狮子滚绣球、麒麟送子等。
  祈福求安类香包反映民间祈求平安、团圆、和睦、如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主题。这类香包有岁岁平安、六娃闹春、事事如意、连年有余、万年福等。贺寿延年类香包反映尊老敬老、期盼长辈福寿绵长的愿望。这类香包有百蝶图、福寿禄、蝴蝶耳枕、五福祝寿、松鹤延年、鹤鹿同春、百兽图、猫蝶烟袋等。
  辟邪消灾类香包,反映原始先民渴望摆脱邪祟侵袭,祈求保护神护佑人们健康成长的观念。这类香包有五毒系列、虎系列、狗系列、螃蟹系列、鸡系列、钟馗、秃女栽棒槌香包等。
  时代主题类香包,即跟随时代脉搏,紧密反映现实生活内容的香包。这类香包有喜迎香港、澳门回归,庆贺北京 “申奥 ”成功,“只生一个好 ”,农家福,田园乐等。
  巧夺天工寓意深刻正宁香包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刺绣工艺品。《礼记》云:“五采谓之绣。”正宁香包即用青、赤、黄、白、黑五色丝线手工刺绣而成,做工精细,针黹细密,堪称一绝。制作中,早期多用纸剪成花样,先贴在粘褙的布上,然后绣花。构图饱满,均衡,层次分明,形象突出,色彩斑斓,具有浮雕之美。后来多用香头或竹签、铅笔、毛笔、圆珠笔等直接将花样描绘在粘褙的布上,用均匀的线条勾画出要绣的轮廓。有的边绣边画,有的画完整后再绣。绣法根据所要表现的不同主题,分为平针绣、补绣、纳纱绣、链条绣、长短针绣、绕针绣、弯针绣等,其纹样有蟠虺纹、龙凤纹、八卦纹、瓜果纹、花鸟纹、禽兽纹、五毒纹等。正宁香包虽然没有苏绣、湘绣、蜀绣那样细腻精巧,但却具有前者未有的古朴、粗犷风格,透着一种民间艺术的神韵。如果把前者比作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正宁香包就是一幅泼墨写意画。“色要少,还要好,就看你使得巧不巧。”正宁香包的色彩对比强烈,线条明快也颇具特色。其用色是典型的民间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浓艳色彩,即以红黄蓝三原色和黑白二色为设色基础,大红大绿,红火喜气。“绿托红,喜盈盈 ”,“红配绿,颜色足 ”,绿色象征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红色象征繁荣兴旺,欢乐喜庆。在一件香包上,多种反差强烈的色彩的配合使用,造成浓烈艳丽的色彩效果,呈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鲜明浓郁的乡土气息呼之欲出。
  正宁香包一般巧借动物的自然属性、汉字谐音,通过借喻、象征、借代等方法,寄托种种含义。
  以巧借动物自然属性的手法表现寓意的如:金瓜、葫芦、石榴多籽,鱼、青蛙善生殖,此类香包借喻祈求生子,子孙绵延昌盛。鸳鸯特性是一旦交配便终生偶居,此类香包借喻男女永结同心,白头偕老。燕子、蝴蝶一般双栖双飞,借喻爱情幸福,婚姻美满。龟、鹤长寿,松柏经寒不凋,借喻健康长寿,长生不老,等等。
  以动植物象征的手法表现寓意的如:孔雀、凤凰为异鸟珍禽,象征吉祥富贵。牡丹称 “富贵花 ”,象征大富大贵,荣华富贵。桂圆象征团圆。金橘象征吉利。喜鹊古人称能知时报喜,象征喜事盈门。虎为百兽之王,威武勇猛,象征刚健有生气,等等。
  以汉字谐音手法表现寓意的如:把枣、花生、桂圆、莲子放在一起,寓意 “早生贵子 ”。把莲花、鲤鱼放在一起,为 “连年有余 ”。把桃、五个蝙蝠放在一起为 “五福庆寿 ”、“五福临门 ”。把三个羊、一个太阳放在一起为 “三阳开泰 ”。把喜鹊、梅花放在一起为 “喜上眉梢”。把柿子、灵芝放在一起,为 “事事如意 ”。把柿子、百合花、灵芝组成图案,为 “百事如意 ”。把蝙蝠、铜钱组成图案,为 “福在眼前 ”。把猴子、印章组成图案,为 “封侯挂印”。梧桐、喜鹊同在,意为 “同喜 ”。鹌鹑栖息在落叶之上,为 “安居乐业 ”。瓶、笙、三支戟同现,为 “平升三级 ”。一位老寿星抚着鹿背,托着喜鹊,几只蝙蝠环绕飞舞,表示 “福、禄、寿、喜俱全 ”,等等。
  香包,在人类生活中曾经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古代,香包具有礼仪作用,据《礼记 ·内则》载,未成年男女,晨昏叩拜父母,必须佩戴香包。战国时期以至秦、汉、晋,大男人堂而皇之佩戴香包。晋以后,渐为女人、儿童的专用品。宋时,官吏朝服上开始佩戴香包,礼仪作用愈加凸现。清代,香包成为馈赠佳品,特别是相恋男女以此作为馈赠的信物。在现代,香包是承载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在人际交往、美化环境、陶冶情操、寄情寓意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送一个香包,传递一份友情,捎去一份好心情,表达一番美好的祝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取向。
  正宁香包是华夏民族 “原生态”文化的积淀、传承、结晶,它古老而神奇,斑斓而多彩,古朴而稚拙,反映了正宁人民乐观向上、敦厚豁达的炽热情感,具有雄浑壮阔的阳刚之美,散发着浓郁的民间艺术芬芳,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期盼。
  雕塑县域雕塑艺术,最早为泥塑的陶制品。境内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罐、碗、壶、瓶等陪葬品,约产生于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如1976年冬周家公社宫家川大队出土的人面纹葫芦口瓶。1970年,在罗川五王庄出土的唐三彩天王俑,现存省博物馆。明清后,县内民间修建庙宇,各种泥塑神像盛行。石雕艺术精妙,历史悠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石雕代表作是石狮,民间视为吉祥之物,多置于大门两侧,昂首而立,口含珠玑,双目圆睁,威风凛凛。民间现存的门墩石、拴马桩也随处可见。艺术造诣最高的是明赵氏牌坊的雕刻。2000年,在商业街建 “开拓 ·希望 ”雕塑1座。2004年,在人民广场仿立 “清官坊 ”1座和石象2座。
  泥塑古时,县域就有各种泥塑陶制品和神像。过去民间逢庙会,街上卖泥娃娃的摊点甚多。明清后,民间修建庙宇塑神像一般为泥塑辅以彩绘,形象生动。民国时期,师彦明擅长泥塑。“文革 ”期间,分别在县第一人民医院东面(今住院部)东方红广场及原商业局院内塑有毛泽东像各1座,后拆除。1980年代后,盖房用水泥和沙子制作脊兽。
  木雕自古以来,县境木雕主要有雕花门窗、桌椅板凳及棺木的 “档花 ”。木器家具有仿明式、仿清式。21世纪初,一些艺人以树根为材料,制成各种根雕作品。如杨艺峰根雕作品多达300余件。
  纸扎主要为丧葬礼仪活动中的祭祀品,由原始随葬品演化而来。县域纸扎艺术在清代已相当盛行,之后代代相传,历久不衰。每逢初葬、三年、迁坟等,死者亲属都要请 “纸匠”扎制灵庭、靠山、楼阁、金银斗、牌楼、香幡、课幡、铭金楼、纸人、纸马、纸鹿,后又增加小汽车、摩托车、电视机、电脑、电冰箱等,在坟前或十字路口焚烧,以 “供 ”死者在阴间 “享用 ”,并寄托哀思。本县纸扎以裁为主,容剪、凿、绑、粘、糊、绘画于一体,结构精巧,色彩鲜艳。随着时代的进步,纸扎艺术已被赋予新的内容,渗透到民间节庆、婚礼等活动之中,如扎制彩灯、彩球、彩带、花朵、各类动植物及物品模型等。
  民间音乐民间乐器县域民间乐器有20多种,最常见的有唢呐、祭呐、长筒号、口琴、哇呜等。
  唢呐是民间最常见、分布最广泛的一种乐器,分木杆、铜杆两种。管身正面7孔,背面1孔,上端接有细铜管及芦哨吹嘴,下端接铜质碗子,大头直径约15厘米。铜杆唢呐,其色如金,故有 “金号角 ”之称。本县流行大杆唢呐,长约80厘米,音色苍劲粗犷,高亢浑厚,可传5千米之外。
  祭呐为缩小了的唢呐,音域极高,长约0.4米,通常在拜庙、迎神时吹奏。长筒号管乐器。铜管,铜喇叭,长约1.5米。为携带方便,分为两截。通常在娶亲、送葬途中经过村庄、路口、街市、庙宇、坟茔时吹奏。
  口琴一种古老而原始的用废篦子档或竹材削挖成的单簧弹奏乐器。琴身尺寸不一,一般长12厘米,宽1厘米,厚0.2厘米。簧片根部与琴身连为一体,其他三面用刀刻透,前半段厚同琴体,后半段渐薄。簧片根部钻眼,挽一拉绳。琴身前端拴绳环,拉绳及绳环以丝线最好。弹奏时左手中指穿于绳环之中,拇指和食指抓住绳环,紧贴左腮,右手拉绳,猛拉快松,振动簧片发音。随着口腔张合、舌头蠕动来改变共鸣状态,调节音高,产生旋律。一般多弹奏《信天游》曲调,其音调游移滑动,难以成谱,生疏之人难解其意。现已在民间消失。
  哇呜一种古老而原始的吹奏乐器,土、石、硬木、兽骨均可制作,最常见的为胶泥烧制。哇呜的形状有球形、椭圆形和秤锤形数种,其音孔不等,多者达七八孔。吹奏时,嘴对送气孔,手指按音孔,口风的俯仰缓急,可发出顿、颤、吟、滚等音,音色浑厚幽怨。哇呜一般不入乐队,由牧人、村童自制取乐,今在民间近乎消失。
  民间乐曲县域民间乐曲主要有唢呐曲。
  唢呐曲是县域主要的民间乐曲,历史悠久,盛传全县各地。每逢红白喜事、集会庆典,都可听到高亢婉转、乡情浓郁的唢呐声。唢呐曲牌繁多,有传统曲牌,也有由地方戏曲、民歌演变而来的曲牌。常用的有100多首,如《孟姜女哭长城》、《雁落沙滩》、《五灵孝》、《秦雪梅吊孝》、《祭灵》、《杀鸡》、《花道子》、《闹天吵》、《西风赞》、《将军令》、《扭金莲》、《粉红莲》、《结毛猴》、《狮子楼》、《不知调》、《下河东》、《倒山芋》、《一句半》、《下南坡》、《下江南》、《大摆队》、《摆场》、《南瓜蔓》、《狗钻洞》、《秃娃尿床》、《蓝花花》、《百鸟朝凤》、《珍珠倒卷帘》、《绣荷包》等。唢呐曲讲究在不同场合吹奏不同曲牌。在婚嫁中,娶回新娘时吹《得胜回营》,铺床时吹《一马三条箭》。在丧葬中,妻子亡故吹《光棍哭妻》,丈夫亡故吹《小寡妇上坟》等。1988年,县民间艺人辛正才、黄岁牛、李平参加庆阳地区首届民间器乐、民间曲艺、民间舞调演,辛正才用双杆唢呐演奏的《雁落沙滩》获三等奖。进入21世纪,唢呐也吹奏一些流行歌曲。总之,遇喜事则高吹劲打,节奏明快,曲调热烈祥和;遇丧事则慢吹细打,节奏徐缓,曲调哀婉凄凉。唢呐曲主要靠民间组成的 “鼓乐班子 ”(吹手)来演奏、承传,一般由四五人组成,伴奏乐器有长筒号、小鼓、锣、钹(镲镲)等。
  皮影戏俗称 “影子戏 ”。白天借日光演唱叫 “日影子戏 ”,晚上借灯光演唱叫 “灯影子戏 ”,操纵皮影人动作叫 “挑线 ”。
  县域皮影戏造型和陕西皮影戏一脉相承。影偶多用牛皮刻制,规格有两种:一种为 “寸线”,高约20厘米~30厘米;一种为 “尺线 ”,高约36厘米~40厘米。每件影人由头脸和桩桩(躯干和四肢)两部分构成,可按不同角色自由换头配合。影人的结构,大体分为头(帽子和头相连)、双臂、双手、上身、下身、双腿(双腿和双足相连)等11部分。在影人的胸部和双手系三根签子,即可操纵表演。“布景 ”、“道具 ”如车、轿、马、龙、桌、椅、金殿、宝帐、神架、变花等亦用牛皮刻制。舞台影幕叫 “亮子 ”,宽约2.33米,高约1.67米,用纱罗或薄布制成,以日光或灯光照亮显影为戏。影戏班子一般由5至6人组成,他们吹、拉、弹、唱都能干,都是生、旦、净、丑多面手,一人能唱几口腔。演出剧种主要有秦腔、眉户、道情、弦板等。演唱剧目和大戏完全相同,能唱折子戏,也能唱本戏。整个箱具精致轻便,全副箱具一担挑,窑里院里都能唱,白天晚上都能演。
  新中国建立前,皮影戏是祀神、还愿、喜庆时的主要娱乐形式,表达人们对吉祥平安的愿望和要求。许多村庄或农户在逢年过节、祈雨求福、欢庆丰收、新屋落成、婚丧嫁娶时,均演唱皮影戏。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唱大戏不方便,每年都要唱皮影戏,敬神祈福,活跃文化生活。
  县域皮影戏最早由周家乡乔坡村邓老五等人去陕西长武拜师学唱。随后陕西邠县霍三雄,长武县赵牛娃、何庆平,栒邑县于娃等人,先后来本县各村演唱皮影戏,并收徒传艺。
  学艺的有周家村的穆建堂、李义清,榆林子镇来后子村的来雄雄、高官印,永正乡西堡住村的陆来性,山河镇王阁村的邓文焕等人。经较长时间的发展,影人刻制日臻完美,演唱人员不断增加,表演艺术逐步提高。除在当地各村巡回演出外,还远走宁夏、陕北演唱。皮影戏老艺人邓老五,双手能挑4个皮影人同时动作,技艺超群,堪称一绝。
  新中国建立前,乔坡杨庄娃、南住杨克启、下南坡头张同林就自制皮影戏箱具,自聘人员,流动演唱。至1949年底,县域有皮影队6家。新中国建立后,周家、核桃峪、南住、长乐、后庄子等地相继组织过业余皮影戏演唱队。1962年,皮影队减少到3家。1964年,周家大队业余皮影戏演唱队代表本县参加庆阳地区皮影戏汇演,获第一名。1975年,仅存1家。1985年,有4家。1990年代后,县境再无皮影队。
  木偶戏俗称 “肘胡子戏 ”或 “泥头子戏 ”。由艺人操纵木偶进行演唱,可在台上唱,也可在地上挡上帷幕唱,有小型、灵活、方便的优点,演出剧种、剧目和大戏一样。演出队伍较小,易于流动,1个戏班一般为10多人。要求一人多能,既能唱,又能操作。1950年,全县有木偶队6家,1962年有3家,1975年有1家,1985年有4家。1990年代后,县域再无木偶队。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

相关地名

正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