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小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30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小学教育
分类号: G62
页数: 10
页码: 186-195
摘要: 当年,全县建起初等小学堂6所,各设教习1人,有学生60余人。3年1月,雷苟村成立初级小学校。5年,初级小学校改称国民学校。
关键词: 初等教育 小学教育

内容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知县单元亨在罗川东街创立县高等小学堂,有教习1人、学生12人。当年,全县建起初等小学堂6所,各设教习1人,有学生60余人。民国元年(1912),改县高等小学堂为县立第一完全小学。3年(1914)1月,雷苟村(时属宁县,今为宫河镇雷村)成立初级小学校。5年(1916),初级小学校改称国民学校。8年(1919)3月,成立区立福陀村(时称宁县宫河镇福陀村)国民学校。10年(1921),成立大璋村(时称宁县第二区大璋村)初级小学校。12年(1923),国民学校改称初级小学校,在山河镇设县立第二完全小学。次年1月,宫河镇(时属宁县)成立初级小学校,在永和寺村设县立第三完全小学。16年(1927),县长杨楚才创办罗川女子小学,动员女子13人入学,由其夫人任教,18年(1929)因饥荒停办。20年(1931),县立第一完全小学有学生23人。21年(1932),县有完小3所、初小25所、学生688人。次年,成立南庄村(时称宁县第二区南庄村)、聚贤村(时称宁县第二区核桃峪村)初级小学校,开办短期义务小学12所。23年(1934),山河镇办起女子小学,在校学生13人。次年,恢复罗川女子小学。26年(1937),有高小、女子初小各2所,初小36所,有教职工44人、学生909人。同时,设短期小学12处,有教职工12人、学生414人。28年(1939)4月,在永和乡堡巷村办起中山民众学校,次年,校址迁于家庄,改称于庄中山小学。次年初,改县完全小学为中心学校;改初级小学、短期小学及简易小学为国民学校。时有小学56所,教员90人,学生1786人。30年(1941),在平子镇(时属正宁县)、永正乡岭上关帝庙各设完全小学1所,县第一高等小学被省教育厅定为中山中心国民实验小学。次年,建起纪纲乡(姚园五家祠堂)中山中心小学。32年(1943),有小学校65所,教员119人,学生2974人。次年6月,经整编保甲,全县共有52所小学校。当年罗川女小升为完小,山河镇中山中心国民实验小学毕业学生19人。35年(1946)罗川女小毕业第一届学生3人。次年,全县有高小毕业生837人、初小毕业生20人。37年(1948),山河镇中心国民学校毕业学生12人,山河女子小学升为女子完小。次年7月,共有中心国民学校8所(山河、罗川、永正、永和、平子、纪纲、山河女小、罗川女小),教师64人,学生1175人,设28个教学班;保国民学校47所,教师52人,学生2396人,设94个教学班。
  革命根据地时期,民国21年(1932)2月,陕甘游击队在五顷塬、两顷塬创办回民小学。26年(1937)春以前,因战争影响,新正县未设新型学校,仅改造利用11所保立小学、12所私塾,共有学生857人。同年秋,办起龙咀子、杨家台2所伊斯兰小学,动员回族儿童入学,选派回族教师2人任教。27年(1938),成立公办完全小学1所,有高级生20人。次年,创办女子学校4所,招收女生375人,占全县在校学生的20%。同年秋,新正县民办初级小学增至77所,学生增至2291人;公办完小3所,共有学生265人,其中高小部学生126人。29年(1940)初,民办初级小学由77所并为70所。是年夏,由于国民党军队进攻,新正县有56所初级小学被摧毁,仅留14所,学生由原来的2318人减为1127人;完小由新正县第一完小证章3所并为1所(校址设后掌村),高小学生减到36人。同年秋,在收复地区恢复初级小学14所。后又因战争,学校时有增减。30年(1941)春,有民办初小24所、公办完小1所,学生512人;秋,新正县裁并学校45%以上,教师和在校学生数均下降。次年,有民办初小44所、公办完小1所,学生2291人。32年(1943),有公办、民办初小6所,公办完小1所,学生300人。34年(1945),有公办完小1所、初小8所,民办初小10所,学生612人(其中民办学校学生176人)。次年,有公办、民办初小22所,公办完小1所,学生520人。36年(1947)前季,国民党军胡宗南、马步芳部合围新正县,学校尽被破坏。是年秋,在收复区恢复公办、民办初小5所。次年,共恢复公办、民办初小14所,公办完小1所,共有学生175人。至解放时,新正县有民办初小18所、学生603人。
  新中国建立后,县人民政府接收国统区8处完小(含2处女校)、83处初小。1949年11月,全县有完小8所、民小87所(含老区18所),有教员156人,其中完小65人(女教师5人)、民小91人(含老区18人),有完小生592人(男449人,女143人)、民小生2594人(新区1991人,老区603人;男2241人,女353人)。同年12月,庆阳专署在龙咀子成立回民小学。1952年,全县有小学94所(完小7所,初小87所),235个班,入学5403人,毕业80人。1957年,小学增加为136所(含民办初小14所),学生达到8596人,完小毕业455人,招收新生2624人。1959至1962年困难时期,因学生大量流失,部分民办小学相继停办。1963年,有公办小学96所(完小12所,初小84所),学生5030人。1965年,有小学97所、村办三年制小学213所,学生21080人,占学龄儿童的70%。1966至1967年,全县小学师生全部停课参加 “文革 ”,1968年10月复课。1975年,新增五年制学校22所、三年制88所,入学儿童27539人,占学龄儿童的98.4%,基本普及小学五年教育。1986年,有五年制小学119所,村级三年制小学234所,学生33277人,占学龄儿童91%。1991年,有五年制小学119所,村学205所,学生25145人。1995年,创办五顷塬寄宿制小学。2006年,有完全小学104所,村学23所,教学班864个(复式班31个),学生27188人。当年招生7665人,毕业5696人。
  表41-4-12006年正宁县小学情况一览表(单位:个、人、平方米)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学制清末,初等小学堂修业5年,高等小学堂修业4年。
  民国初年,小学修业7年(初等4年,高等3年)。12年(1923)后,改为6年(初小4年,高小2年)。24年(1935),全县实施短期小学教育,学制1年;28年(1939)改为2年。革命根据地时期,新正县学制初小4年,高小2年。抗战爆发后,改小学学制为5年,前3年为初小,后2年为高小。27年(1938),规定初小修业3年、完小6年,均秋季始业。
  新中国建立初,小学学制实行初小4年、高小2年。1951年起改为春季始业。次年11月,城镇小学试行5年一贯制,改革原四、二分段制,收7岁儿童入学。1953年停止实行,又恢复初小4年、高小2年,改为秋季始业。1969年2月,全面推行5年一贯制,再改为春季始业。1978年9月,恢复秋季始业。1982年秋起,山河小学实行6年学制,其他小学实行5年学制。2002年秋,全县52所农村小学实行6年学制。翌年秋,全县小学均实行6年学制。
  课程设置清末,初等小学堂开设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高等小学堂增设图画,改中国文字为中国文学。经学占总课时的2/5民国初年,初小开设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高小增设中国历史、地理、理科。男生加授农业,女生加授缝纫。乡村私塾,仍以读经为基本课程。12年(1923)后,初小开设国语、算术、社会、自然、工用艺术、形象艺术、音乐、体育;高小增设外国语。16年(1927),小学增加国民党党义(三民主义)和童子军训练。22年(1933),又将党义教材渗入各科教材中。小学开设公民训练、卫生、体育、国语、社会、自然、算术、劳作、美术、音乐。25年(1936),初小开设国语、算术、常识、劳作、美术、体育、音乐。32年(1943),高小增设国民常识,改常识为历史、地理、自然。
  革命根据地时期,新正县小学初设国语、唱歌、体育课,教材有《七言杂字》、《三字经》、《百家姓》。龙咀子、杨家台2所伊斯兰小学的教材采取自愿原则,主要是阿文(念经)汉字是副课。27年(1938)秋,取缔私塾、保小使用的经书和国民党政府编印的教材,始,用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编印的新教材,对学生进行抗日救国的文化教育。设国语、政治常识、自然常识、算术、体育、历史(初小无,高小有)、地理(初小无,高小有)、美术、音乐、周会、劳作。33年(1944)后季,新正县初小设国语、算术、读报、艺术;完小高年级设国语、算术、政治、常识、艺术、史地。
  新中国建立初,一、二年级设国语、算术、美术、唱游;三、四年级增设常识,改唱游为音乐、体育;五、六年级增设政治,改常识为史地、自然。1950至1951年,不设政治课,贯穿其内容于其他各科之中,历史、地理分科设置。1952年,改国文为语文,美术为美工。1953年,改美工为图画,设国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体育、音乐、图画。1955年,增设劳动课。1957年10月,五、六年级每周增设政治课1节。次年3月,五、六年级增设农业常识,秋季在各年级增设周会。1959年,初小设语文、算术、手工劳动、体育、周会、图画、唱歌;高小增设历史、地理、自然,改手工为农业常识,改周会为政治。1963年,改政治为周会,农业常识为生产知识,加强珠算教学,周课时各级均有增加,重语文、算术课教学。1965年,六年制小学设周会、语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生产常识、体育、图画、音乐、珠算、手工劳动。农村初级小学设周会、语文、算术、体育、图画、音乐、珠算、手工劳动。简易小学、耕读小学只设语文、算术,高小增设常识。次年 “文革 ”开始,以学习、背诵毛泽东著作和语录为主,忽视文化课学习。1969年,设毛泽东思想、语文、算术、科学常识、军事体育、革命文艺。1973年,设政治、语文、算术、科学常识、体育、音乐、图画。1978年,始在山河小学设政治、语文、数学、自然、体育、音乐、美术,其他各校设课不变。1981年,增设思想品德、劳动、历史、地理。1983年后,允许以复式教学为主的全日制小学、条件较差的乡村小学,只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常识;农村简易小学只设语文、数学。1985年,思想品德课增加法律常识内容。2002年,改革新课程,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科学、自然、写字、社会。一、二年级增设说话、活动;三、四、五、六年级增设信息技术、英语、作文。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

相关地名

正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