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26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机构
分类号: G271
页数: 2
页码: 137-138
摘要: 汉代,置阳周县,设主簿掌管文书档案。唐代,县设档案库。明代,设主簿衙,后又设照磨所,管理地方官府文书档案。
关键词: 档案管理 组织机构

内容

汉代,置阳周县,设主簿掌管文书档案。唐代,县设档案库。明代,设主簿衙,后又设照磨所,管理地方官府文书档案。清代,裁县丞、主簿,设典史署,置典史1员,设书房3间,管理收藏文书档案。
  民国2年(1913),正宁县政府档案归属总务部门管理。16年(1927),县政府设科,档案业务由各科负责。24年(1935),档案实行分存制管理,由各科(股)室分别负责,并配备管卷员1人。29年(1940),县设档案室。31年(1942),县属各机关、团体普遍配备书记或司书;各区、乡(镇)分配事务员1人,负责 “拟写公文,案卷保管 ”。38年(1949)5月,国民党正宁县自卫队发动起义,新正县谈判代表郭洪春接收正宁县各部门的所有档案、文件,但重要部分带交三原地委,后下落不明。
  革命根据地时期,24年(1935)8月起,新正县重要文件由各级党政负责人保管,档案为包背手提,随身携带。31年(1942)后,新正县政府增配文书1人;各区、乡分别配备秘书和脱离生产的文书。36年(1947)初,国民党军队胡宗南部围攻县境,新正县档案转移到子午岭唐家山、四十亩台;同年正月29日,新正县后方管理干部郭 ××在国民党正宁县自卫队的严刑拷打下,交出全部档案、文件,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1949年底,成立县档案室。1957年1月,改称县委档案室。1958年,改称县档案馆,隶属县委秘书室,编制5人,秘书室主任兼馆长。同年12月,正宁并入宁县,移交宁县档案馆档案1400卷。1959年6月,杨忠海出席全国档案资料工作先进经验交流会议,被授予 “先进档案工作者 ”。1964年2月,恢复县档案馆,配备人员1人。1966年 “文革 ”发生,档案馆封窗锁门,机构瘫痪,仅留1人管理库房钥匙。1968年3月起,县革委会办公室承办档案业务。1980年4月,重新恢复县档案馆,成立县档案局,局馆合一,编制2人。1986年6月,省、地各投资5万元,县配套7.8万元,新建档案馆(局)楼1幢,三层单面,建筑面积967平方米,使用面积722平方米。1988年12月,县档案局(馆)改归县政府领导,有职工7人。1997年6月,改属县委领导,设文秘和业务2个股,核定事业编制9人。至2006年底,县档案局(馆)有职工9人,其中科级干部5人。县档案馆设档案库房8间,资料室1间,查阅室2间,办公室、微机室、展览室、接待室各1间,有铁皮档案柜81套,木柜24套,干粉灭火器4个,干湿温度计4个,装订机、号码机、打印机各1台,计算机5台。每层楼内配装有消防栓,一楼特加钢筋防盗推拉门,窗户加有钢筋护栏,配备防盗防火装置。至2006年底,有基层立档单位94个,其中中央省属单位3个、市属单位22个、县属单位59个、乡镇机关10个。均配备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1人。乡镇以下立档单位360个,其中企事业单位141个、学校121个、村委会98个。乡镇以下基层档案室藏各类档案4.8万卷(册),藏各类档案资料9.52万卷(册)。全县档案室晋等升级省一级的58个,省二级的30个,省三级的15个。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

相关地名

正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