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招工录用与就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25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招工录用与就业
分类号: F241.32
页数: 5
页码: 106-110
摘要: 固定工1961年,由省下达指标,在县内招收工人13人。1965年,县合作商店转为国营企业工人5人。1965至1966年,招收固定工95人。
关键词: 用工制度 招工

内容

固定工1961年,由省下达指标,在县内招收工人13人。1965年,县合作商店转为国营企业工人5人。1965至1966年,招收固定工95人。1971年,全县招收固定工371人。1974年,省地在县域招收固定工75人。1977年后,在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和非农业人员中招收固定工306人。1982年,改革招工制度后,除革命烈士,退伍红军、老战士子女顶替招工外,终止大量招收固定工。1979至1982年,招收固定工155人。1982年全县有全民工人1065人。1985至1989年,招收固定工191人。1990年后,全县停止招收固定工。1993年,累计有全民工932人。
  劳动合同工1971年,招收劳动合同工355人。1974至1975年,招收60人。1982至1992年,招收1301人。1993年,累计有劳动合同制工人876人。1995年,全县有劳动合同制工人1250人。1993至1997年,累计招收劳动制合同工人837人。1998至2001年,招收劳动合同工174人。2001年后,县域停止招收劳动合同工。
  集体工1963年,县集体单位吸收长期工121人(城镇闲散劳力4人,农村技工117人),分配全民所有制企业单位雇用的17人,分配集体所有制单位104人。1965至1966年,全县招收集体工137人。1974至1977年,全县招收集体工256人。1980年后,省、地不再统一下达集体工招工指标,由各县根据企业实际确定招工人数。1980至1981年,全县招收集体工25人。1982年,全县有集体工475人。1985至1993年,全县招收集体工1476人。1995年,录用集体工118人,是年全县有集体工1342人。1995年后,停止招收。其他用工亦工亦农工1965年,县内根据省计划委员会、劳动局通知,实行亦工亦农制度。生产队给亦工亦农人员记工分,兑付口粮,工资由生产队代扣代发。当年,县农机厂招用亦工亦农工10人,工资每天1元。1966年,县供销系统招用亦工亦农工80人。次年,本县招收亦工亦农工925人,其中县供销系统32人,工业品供应经理部1人,农副产品采购经理部26人,饮食服务商店17人,综合零售商店4人,罗川苗圃45人;庆阳专区工程队调配740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林业建设兵团二师四团60人。1978年,全县有亦工亦农工522人。后终止招收。
  社来社去工1974至1976年,全县共招收社来社去工709人;1978、1979年,社来社去工分批转为计划内临时工。后停止招收。
  农民轮换工1966年11月,兰州窑街煤矿招收本县农民轮换工50人。其中山河、永和公社各20人,罗川公社10人。1974年8月,兰州窑街矿务局招收本县农民轮换工60人,轮换期3至5年。
  临时工1958年,县内始招临时工。1963至1966年,本县招收116人。1971年,招收139人。1973年,全县有临时工185人。1974至1976年,招收临时工1274人。1980至1981年,招收840人。1982年8月,全县清理压缩计划外用工200人。是年全县有计划内临时工40人。1991年,全县有计划内临时工60人。后停招。但进入21世纪后,县直行政、事业单位又招收临时工,月工资约500元。
  子女顶替又称接班顶替,指父母退休、退职后,由其子女办理手续,顶替空下来的名额,进入父母原工作单位上班。允许职工退休后招收其符合条件的子女参加工作,是1956年1月劳动部发出的《关于年老体衰职工以其子女代替工作问题复轻工业部的函》中首次提出的。后曾废止。1978年12月,恢复子女顶替制度,首先在商业部门试点。1979至1982年,全县老职工子女顶替217人。1985至1990年,子女顶替45人。1992至1993年,子女顶替31人。1996至1997年,子女顶替21人。1999年,子女顶替8人。2000年,停止子女顶替制度。
  城镇待业青年和下岗职工管理城镇待业青年安置1981年12月,全县安置城镇待业青年249人。1984年,安置28人。次年,安置129人。1986年,安置261人。次年,安置250人。1988年,安置447人。
  次年,安置396人,1993年,安置164人。1995至1996年,安置341人。后再未安置,实行自主择业。
  下岗职工管理1997年,安置城镇失业人员548人(其中劳动合同工268人,劳动力市场安置160人,劳务输出120人)。次年,安排下岗职工251人重新就业。1999年,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或临时性就业)247人。次年,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86人。2002年,全县累计有下岗失业人员2313人。2006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422人。
  劳务输出1986年,全县输出劳动力16480人(次),占农村劳动力的26%,劳务总收入609.74万元,人均收入370元,按全县17万多农业人口计算,人均收入35.87元。
  表35-2-1若干年份正宁县劳务输出人数及劳务收入统计表(单位:人次、万元)干部录用革命根据地时期干部录用民国24年(1935)8月,新正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录用吸收干部49人。27至28年(1938至1939),新正县培养吸收干部4人。29年(1940),新正县邀请7名地方知名人士参加政府工作。解放战争时期,新正县吸收干部16人。
  新中国建立后干部录用民国38年(1949)8月至年底,选拔乡长、中共党支部书记以上干部分配任用。1950年,全县接收留用旧职教育人员170人,其中中学14人、完小
  65人(女教师5人)、民小91人。次年,吸收录用土改运动中涌现出的工农积极分子、失学失业青年学生担任干部。1953年,招收老区35岁以下和新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工农积极分子及失学失业青年学生,送分区干校统一训练后,分配到县工作。1956年,县上在平凉专署的领导下通过劳动部门招收干部。次年10月,全县选调5人充任教师。1962至1965年,录用干部260人。1968至1971年,录用154人。1973至1975年,吸收录用干部67人。1976至1980年,吸收录用教师145人、各类行政干部187人。1981至1985年,吸收录用各类行政干部192人,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37人。1986至1990年,录用干部239人,转录教师70人。1991至1995年,吸收录用各类干部539人,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83人。1996至2000年,吸收录用各类干部559人,录用民办教师509人。2001至2005年,招录公务员148人、退伍军人79人、警察5人、教师232人。2006年,录用公办教师162人,从高校毕业生中选拔特困生及进村进社人员18人,分配医学专业类毕业生8人、政法专业类毕业生2人,安置五顷塬回民委培生12人,安置特困生4人,招考公务员3人。
  招聘合同制干部1984年,在乡镇政府试行干部招聘制。次年,全县招聘各类干部98人。1987至1989年,全县聘用合同干部47人。1991年,从社会上录用聘用大专生50名,从全民所有制单位工人中聘用干部38人;从农民中选拔招聘干部32人。1992至1999年,全县招聘各类干部838人。2001年后,大中专毕业生不再安置。2002年,全县聘用教师197人、公安协管员8人、乡镇卫生院人员19人。次年,聘用教师158人。2004年,聘用教师186人。次年,聘用教师187人,清退县聘教师136人。2006年,清退县聘教师165人。
  转干 “以工代干 ”人员转干1979年,有 “以工代干 ”人员(即身份是工人,在干部岗位工作)137人。次年,有147人。1983年,成立县 “以工代干 ”人员转干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次年,全县有 “以工代干 ”人员230人(县直单位221人,乡镇9人)。1985年,转干28人。1987年,转干3人。1990至1991年,转干36人。1993年,转干36人。1997年,转干22人。至此,一般不再将企业工人调往行政、事业单位。
  人民警察改为干部1986年,全县政法转干12人。1991年,政法转干11人。1993年,人民警察6人转为干部。2001年,“以工代干 ”警察9人转为干部。
  大中专毕业生分配1950至1964年,全县分配大中专毕业生83人。1984至1986年,分配大专以上毕业生42人、中专毕业生134人。1987至1992年,分配本科生37人,大专生200人,中专生381人。1993至1999年,分配大中专毕业生1073人。2000至2005年,分配本科生164人、大专生536人。2005年,引进本科生17人。次年,引进本科生69人(师范类26人、非师范类43人),正式分配26人。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1955至1957年,全县安置军队转业干部8人。1958至1962年,安置12人。1963年,安置10人。次年,分配东北农垦军队转业干部15人,接收军转干部19人。分配军转干部38人、家属2人。1965年上半年,接收军转干部16人。次年,分配军转干部4人。1985至2004年,接收军队转业干部18人。后再未安置。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

相关地名

正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