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拥军支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24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拥军支前
分类号: D632
页数: 5
页码: 85-89
摘要: 土地革命时期,在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攻打山河城的战斗中,本县南塬群众组织担架队、运输队转运伤员,运送物资,救护伤员。
关键词: 拥军优属 拥军支前

内容

土地革命时期,在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攻打山河城的战斗中,本县南塬群众组织担架队、运输队转运伤员,运送物资,救护伤员。抗战时期,新正县常设支前动员委员会,负责战勤动员和组织工作。在支前动员委员会的领导下,新正县群众积极参加担架队、运输队,成为一项固定性的支前任务。担架队一般由普通民兵组成,每副担架5至6人,乡编小队(或排),区编分队,县编中队;运输队以牲畜为单位编组,凡有35千克以上驮力的牲畜统一编组。遇战时,迅速组建担架队、运输队,及时投入。民国32年(1943),出动长期担架49副,临时担架294副,参加1490人。出动大车258辆,驮畜1483头(匹),参加2257人,为关中驻军、党政机关、学校服务;修筑工事临时派工2020人。同年,新正县给军队驮盐投入牲畜1292条,驮盐4370驮43.7万千克。34年(1945),新正县动员人力5190人、畜力1066头,专门用来碾米麦。
  解放战争时期,36年(1947)2月至10月,在反击胡宗南、马步芳 “合围 ”关中的战斗中,新正县共组成出发担架420副,投入1806人;随军运输队牲畜2104条,投入1682人。11月,又抽调300余人,驮畜378头(匹),担架154副,组成担架运输队,称关中分区担架运输大队第五中队,随西北野战军第四纵队转战耀县、富平、云阳一带。次年2月,运输大队在宜君县冠家河、刘家河休整时,五中队被评为支前模范中队,房文华、邢玉璋、赵文璧等人被评为支前模范。运输大队跟随西北野战军十九兵团第三师,为解放西安、兰州、青海等地积极服勤,出色完成任务,获 “奋勇前进,积极支前 ”锦旗一面。38年(1949),新正县总计组织支前担架大队4次,出动担架160多副,驮畜60多匹,支前担架人员共520多人。随十九兵团服务,转战陕甘宁三省数十个县,历时半年,受到有关部队的嘉奖,立大功者6人,双功者5人,小功者12人,表彰为 “支前模范 ”的10人。
  表34-3-1民国36年(1947)2至9月新正县担架运输统计表(单位:副、人、头)军鞋供应土地革命时期,地方游击队和政府工作人员的鞋袜,一般由其家属制作供给;主力红军的鞋袜,根据分配任务,由新正县政府向群众摊派,布料自备。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各户成年妇女人数,发给布料,分配做军鞋任务。每年每名青年妇女一般做2至3双。由各级妇女组织负责验收,对保质保量完成任务者,给予表扬奖励,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或质量不合格者,进行批评教育或收取贷金。
  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人民军队的不断发展壮大,每年都有大批的做军鞋任务。全县妇女群众响应新正县政府号召,积极开展比数量、比质量、比速度的做军鞋竞赛活动。36年(1947)9月,完成军鞋任务3600双。次年完成军鞋任务48500双,仅湫头村马贵仁一家做军鞋36双。37年(1948)5月前,新正县仅一、二、三、五、六区分别做军鞋1200、2200、4000、4500、2000双,共计13900双。次年,新正县做军鞋5300双。
  慰问驻军民国26年(1937),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驻防正宁,群众积极募捐抗日军粮。民主人士、正宁县商会会长张振襄自愿捐献抗日军粮25石。在他的带动下,山河一带富户王培兰、刘运昌、刘耀奎、张成祥、杨俊才等给红军募集大量的抗日救国粮。26至28年(1937至1939),新正县给八路军留守兵团募捐现金2373.19元,面粉107.5千克,毛衣39件,袜子、手套、毛巾1852双(条)。29年(1940),新正县两次扩兵,群众送慰劳品军鞋70双,毛巾140条,茶叶9千克,酒67.5千克,肉49千克,鸡蛋898个,烟103条。31年(1942)春节,全县群众贡献慰劳品白酒46千克,黄酒79千克,猪肉84千克,豆腐157.5千克,粉条20.5千克,馍545千克,糕216千克。政府的慰劳品有白酒8.75千克,猪肉18.5千克,豆腐17.5千克,粉条2.75千克,馍34.5千克,花生4千克,香烟10条。当年1至4月,新正县捐助劳军物资折款407280.5元。33年(1944)春节期间,二区四乡慰劳驻军和抗工烈属的物品价值边币6万元,送柴1300千克。36年(1947)春节,战争在激烈进行,正宁县国统区的群众,在国民党军的严密监视下,趁夜将炸好的油饼及白面送到守卫在前哨的民兵手中。38年(1949)12月,全县开展 “拥军月”活动,群众给当地驻军、游击队捐献现金。
  新中国建立后,每年逢元旦、春节、“八一”建军节,县机关和各区、乡镇普遍组织慰问组,慰问驻军指战员和优抚对象。1950年代,慰问活动最为隆重。县、乡组织的慰问组由党政主要负责人带队,深入部队驻地或军事机关慰问,并赠送 “贺年卡”、年画、猪肉、鸡蛋、挂面、现金等慰问品。“文革”期间,慰问活动时有时停。1974年恢复正常。1980年后,慰问活动逐步制度化。元旦、春节、“八一”建军节,由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县政协领导带队,采取走访、座谈等形式,到县武装部、县武警中队慰问,赠发慰问品,征求他们对政府的意见、建议等。
  地方服务民国36年(1947)8月,九岘战役后,西北野战军警一旅、警三旅、骑六师分路沿陕西宜君、新正方向撤退。新正县游击队在短短几天内,收容失散士兵1600余人,并搜集到各种枪400多支,大炮2门,炮弹10多箱,战马13匹,粮袋、背包不计其数。1995年9月,参加 “西部 ——九五 ”军事演习的84884部队途经本县。1970名群众自发地向部队赠送慰问品2万多元及鞋垫180双、手绢100条、背心30件。正宁林业总场送西瓜1800千克、糖果月饼25千克。县委、县政府赠送慰问品2万多元,组织修复抛锚军车8辆,抢救重伤员2名使其脱险。正宁一中高三级女学生朱丽萍在县城街道向车内战士投递苹果时,不慎被军车牵引的57高炮压过身亡。县委、县政府、县人武部授予朱丽萍 “支前拥军模范 ”,团县委授予朱丽萍 “优秀共青团员 ”。
  救护伤员新中国建立前,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中,每遇大小战争,人民群众自动抢救、掩护、转送人民军队的伤病员。子午岭西侧,几乎每个村庄的群众都掩护过伤病员。三嘉、五顷塬等地,主要为伤病员掩护、疗养之地。先后掩护过的中共高、中级干部有王世泰、杨玉亭、杨伯伦、孟进、郭廷藩等人,一般人员就更多。对于伤病员,除新正县政府有组织有计划的在山后比较安全的地区安置外,群众还积极主动地进行医护。民国36年(1947)八九月间,新正县安置人民军队主力部队伤病员467名,因国民党军反复 “清剿 ”,无法集中治疗,政府就将其疏散在山后一带群众家里,由群众负责护理。一区一乡野人湾村赵宗发家寄养7名伤病员,全家人悉心照料,7名伤员很快痊愈归队。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

相关地名

正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