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斗批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23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斗批改
分类号: D033.4
页数: 8
页码: 64-71
摘要: 3至4月,全县先后分两期开展 “三诉三查 ”教育运动。第一期在永正、永和、周家3个公社的44个大队、351个生产队和10个县直单位进行。追回款物折价112215元。
关键词: 政治制度 斗批改

内容

“清理阶级队伍 ”1968年5月,县革委会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和省革委会 “五 ·一九 ”电话会议精神,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群众性的 “清理阶级队伍 ”运动,称 “大刮12级红色台风 ”。“文革 ”前段受到冲击的各种人,又被重新清理。据统计,至7月10日,在县、社机关有 “走资派 ”8人;“叛徒 ”原有12人,新揭发3人;“特务 ”原有1人,新揭发4人;“历史反革命 ”原有19人,新揭发18人;“现行反革命 ”1人;其他原有1人,新揭发11人;“破坏五类分子”9人,小计87人。在大队、生产队居民中有 “破坏五类分子 ”13人,“叛徒 ”原有73人,新揭发57人;“特务 ”新揭发8人;“历史反革命 ”原有13人,新揭发116人;其他原有39人,新揭发263人;各类首犯及赌头142人;“走资派 ”2人,小计726人(逃跑1人,自杀7人)。全县共计813人。对这些所谓 “专政对象 ”实行挂黑牌、戴手拷、戴高帽游街、捆绑打骂、搞 “喷气式 ”和逼、供、讯。9月,县革命委员会向学校、医院、商业单位派去工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开展 “斗、批、改”,并参与这些单位的日常工作。至9月底,经过斗争,共挖出 “叛徒 ”、“特务 ”、“反革命分子 ”等各类 “阶级敌人 ”1813人,揪斗 “没有改造好 ”的 “五类分子 ”265人,“依法惩处 ”24人。当时,县二中揪出李定远、祝天岐等8名教师和何世斌等4名学生,施以拳打、脚踢、绳捆等折磨。至10月,周家公社在继上年挖出各种 “阶级敌人 ”239人(其中 “敌伪县长 ”1人,一贯道、瑶池道、天主教等 “反动 ”会道门中小道道首33人)的基础上,新挖出 “阶级敌人 ”214人;先后举办4期 “敌伪人员 ”学习班,予以批判斗争。至11月,湫头公社西沟大队通过搜查获取证据,新挖出 “叛徒 ”、“特务 ”和其他 “反革命分子 ”42人。至1969年3月,宫河公社王录大队揪出各种 “阶级敌人 ”64人,其中 “叛徒 ”3人,“特务 ”1人,“敌特情报员 ”2人,“历史反革命 ”3人,“坏分子 ”8人,地主分子1人,“土匪 ”3人,“现行反革命 ”43人。还挖出 “新治改正军 ”、“仁义军 ”反革命组织的知情者和嫌疑对象32人。至7月,全县清理出 “阶级敌人 ”和其他应清理对象2625人,其中新挖出2289人:“叛徒”418人,“特务 ”312人,“死不悔改的走资派 ”4人,“历史反革命 ”1186人,“现行反革命 ”128人,其他各种流氓、贪污盗窃、投机倒把惯犯241人。1968年秋至翌年2月底,县革委会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政治、经济 “大扫除 ”,组织清查组进入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及少数农家翻箱倒柜,掘地三尺,逼金要银,甚至逼死人命。全县共挖出各种 “阶级敌人 ”3000多人,清查出白银2585两、银圆15005个、黄金23两、大烟50两,各种 “反动证件 ”1120多份、各种弹药326发(颗)。1969年1月,开始 “解放 ”在清理阶级队伍中被群众专政的干部及群众。同月,全县进行 “民主革命补课 ”,清理农村阶级成份,至翌年1月结束,共补定地主、富农497户,新戴地主、富农 “帽子 ”23人,从贫农、下中农中分出中农7186户。8月、11月,全县分两批进行落实政策工作,但都不彻底,直至1978年后才全部纠正。“三诉三查 ”运动1970年2月11日,县革委会、人武部发出《关于开展 “三诉三查 ”(即 “诉旧社会阶级压迫、剥削的苦,诉刘少奇复辟资本主义的罪行,诉苏联修正主义反华、侵华的罪行;查政权观念,查战备观念,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教育运动的安排意见》,安排开展以 “三诉三查 ”为中心的农村、机关战备教育运动。3至4月,全县先后分两期开展 “三诉三查 ”教育运动。第一期在永正、永和、周家3个公社的44个大队、351个生产队和10个县直单位进行。第二期在宫河、罗川、三嘉、榆林子4个公社、24个大队和8个县直单位进行。“一打三反 ”运动1970年3月13日,县革委会根据中共中央文件精神,在全县开展 “一打三反 ”(即打击反革命破坏活动;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运动。重点是抓 “九类人 ”(地主分子、富农分子、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叛徒、特务、死不改悔的走资派、国民党残渣余孽)和 “两类人 ”(贪污盗窃、投机倒把分子)。至4月24日,全县共揭发出有各种政治问题的人718人,其中 “攻击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的189人,“阴谋暴乱”的59人,杀人行凶的20人,反攻倒算的94人,纵火放毒的2人,破坏社会治安的354人,拘留、逮捕119人,戴 “五类分子 ”帽子管制和监督生产的45人。揭发出有经济问题1871人,其中贪污盗窃1473人,“落实 ”现金和实物折价118740元,投机倒把398人,“落实”牟取暴利60614元。追回款物折价112215元。至9月15日,“落实 ”2094人的问题,其中政治问题325人、经济问题1669人,共 “落实 ”贪污盗窃、投机倒把总金额199241元,追回160397元,占80%。此间,酿成许多冤、假、错案。其中最大的冤案是1970年4月、9月分两次宣判的 “加工倒卖木梳坯投机倒把集团案 ”。该案内成员王厚先、张庆义、岳银海、刘青云、沙继连5人被判处死刑,胡文奎、杜金举、孟献军、马长庚、匡广元分别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无期徒刑、20年徒刑、15年徒刑、5年徒刑。有6人被开除公职。此案牵连313人。
  “三忠于”、“四无限”活动1966年2月上旬,全县大量组织发行、赠送《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著作选读》(甲、乙种本),要求干部、职工人手1册。并规定学习日,制订学习制度,要求坚持学习,掀起学习毛泽东著作高潮。8月20日,召开全县首次毛泽东著作积极分子代表会议,表彰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先进个人24人。1968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毛泽东思想宣传工作队进驻正宁。5月10日至16日,县革委会举行首次全委扩大会议,传达中央 “3·24”决定和省革委会常委会议精神,作出《把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的群众运动推向新高潮》的决定,并号召全县开展 “三忠于 ”(永远忠于毛主席、永远忠于毛泽东思想、永远忠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四无限 ”(无限热爱、无限信仰、无限崇拜、无限忠诚)活动,把对毛泽东的崇拜推上顶峰。5月底,县革委会召开全县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誓师动员大会。会后,县革委会用宣传车把1.45万册《毛主席语录》送发到社、队,全县贫下中农户均1册。8月,县革委会在永正公社召开 “三忠于 ”现场会,县直机关、学校及社队代表300多人参加会议。此后,全县到处涂、绣 “忠”字,粘、剪、刻、画、塑毛泽东像,机关、学校及社队均设 “树忠室 ”,社队自发地向毛泽东像 “早请示 ”、“晚汇报 ”,以示对毛泽东的无限忠诚。从9月2日起,县革委会抽调48人,组成 “工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下分5个组,先后分2次进驻一中、二中、山河完小、商业系统、县医院,宣传毛泽东思想。至10月底,全县共设 “树忠室 ”762处、“请示台 ”2400个,修建毛泽东像碑、“忠”字碑1569座,书写墙头标语1.01万条,向毛泽东献 “忠”字礼品7.23万件。10月25日至11月4日,县委召开全县首次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参会代表173人。大会树立学习毛泽东著作先进集体4个、先进个人7人,评出出席庆阳地区代表会代表48人、甘肃省代表会代表7人,并向毛泽东发致敬电。至年底,全县举办各种类型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6821期,发行《毛泽东选集》66781册、《毛主席语录》和汇编本134058册、毛泽东政治活动像213769张、单张《毛主席语录》105898张、毛泽东像章(光焰无际)1800枚。图书、画张总发行数为52.1万张册,为1965年的20多倍。此阶段,全县各路岔均设有 “毛主席语录检查站 ”,行人路过,需背诵一段 “语录 ”方准通行。在商店买货也要背诵1段 “语录 ”每写1篇文章或发言讲话,开头都要引用毛泽东语录。县革委会在县商业局(今县邮政局,隔壁)、县东方红广场(今县人民医院住院部)用水泥各塑巨型毛泽东像1座。至1969年2月底,1年中全县共举办各种类型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15071期,参学470279人(次)评选出积极分子173人,树立先进集体和个人典型11个。1966年至1970年9月,共发行,《毛泽东选集》(4卷)26697套,占全县总户数的110%,赠送《毛主席论农业》1.74万册。1970年5月,北京市革委会赠送本县贫下中农《毛主席语录》1120册。7月15日,庆阳地区革委会政治部发出关于农村普及《毛泽东选集》的通知,正宁县社队每户购发《毛泽东选集》1部。11月,全县开展学习毛泽东5篇哲学著作的活动;至月底,全县发行毛泽东著作26万册(部),每人平均2册(部),达到户户有《毛选》,家家有《语录》。1969年1月,兰州军区、省革委会举办第9期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县域104人参加。7月,召开全县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交流会。会后有6名代表出席全省首届积极分子代表会,其中永正公社社员焦存花(女)当年在北京参加国庆节观礼。当年全县举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14800期,参学52.1万人(次)。并普遍开展评选 “四好 ”(政治思想好、完成任务好、执行政策好、纪律作风好)、“五好 ”(思想好、工作好、学习好、纪律好、身体好)运动,评出 “四好 ”单位164个,“五好 ”职工、社员、学生1832人。1971年6月,召开全县第二次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及 “四好 ”单位、“五好 ”个人代表大会,评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1048人,“四好 ”大队21个,“五好 ”社员10441人。次年9月11日,县革命委员会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改称中共正宁县委党校。
  农业学大寨1964年,毛泽东发出 “农业学大寨 ”(大寨是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大寨大队)的号召。次年秋,中共正宁县委提出 “学大寨、赶大寨、超大寨 ”的口号,动员农民群众向大寨学习,开始大搞农田基本建设。1967年5月起,全县农村批判 “工分挂帅 ”,推行大寨经营管理经验 ——“标兵工分制 ”,取代原来实行的按劳分配、评工记分办法。次年5月15日,县革命委员会发出《关于立即动员起来,抓革命,促生产,掀起生产新高潮的指示》,要求各单位坚决响应 “农业学大寨 ”的号召。至11月,全县71个生产大队、448个生产队(占70%)推行 “标兵工分制 ”。1969年,全县贯彻农业 “八字(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宪法 ”和以粮为纲方针,开展社会主义革命竞赛。当年共修水平梯田4252亩、塬面条田9918亩、平田整地7954亩,修补地埂407条,打坝43座、淤地440亩,建修大型水利工程1处、干渠3条,增加灌溉面积4353亩,植树造林10555亩,育苗1410万株。
  粮食总产达到4850万千克,平均亩产117千克,完成国家粮食征购任务925万千克,超额完成6.65万千克。1970年11月2日,全县召开 “农业学大寨 ”广播誓师大会。提出奋斗目标为:“三年建成大寨县,粮食产量翻一番,总产达到1.7亿斤 ”,战斗口号为:“高举红旗狠抓纲,拼死拼活干一场,三年建成大寨县,五年过河(粮食每亩平均年产量增加到250千克,称为 “过黄河 ”或 “过河 ”)奔长江,继续革命永向前,彻底埋葬帝修反。”至11月底,全县投入劳力2.6万人,修水平梯田840亩、塬面条田1200亩,新修和整修水地3900亩,新修地边埂1800条,长16万米,控制水土流失面积3.47万亩,开小型水利工程13处,浇地500亩。全县生猪总数达到4.36万头,积肥22.7万车。1970年冬至次年春,全县抽出60%~70%的劳力,新修塬面条田2.4万亩、山地水平梯田1950亩,平田整地3300亩,兴修水利工程16处,增加灌溉面积2200多亩,打坝29座,淤地450亩,旱塬打机井1眼,正施工2眼。1974年,全县粮食总产量0.805亿千克,亩产207.5千克,首次上 “纲要 ”(粮食每亩平均年产量增加到200千克,分别称为 “上纲 ”或 “上纲要 ”)。1977年1月,全县召开5万人参加的广播大会,传达贯彻全国第二次 “农业学大寨 ”会议精神,重新讨论制定农业发展规划。随后,县上抽调大批干部蹲点包队大办农业。
  农业学大寨中,全县各级党政部门在发动和组织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全县人民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付出辛勤的劳动,使全县的土地面貌有较大变化,植树造林有新的进展,粮食产量除去虚报部分后仍有较大增长,社员分配收入水平也有较大提高,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有较大增加。1973年10月6日,甘肃省委、省革委会确立正宁县为粮食亩产上《纲要》县,授予永正、罗川公社 “农业学大寨 ”先进集体;1975年10月,正宁县被全国 “农业学大寨 ”会议授予 “大寨式县 ”。
  由于全国性极 “左 ”路线的影响,县域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误。1.学大寨所谓 “斗一步进十步,步步斗进一路 ”的经验,造成阶级斗争扩大化。正宁县执行原中共甘肃省委提出的 “用无产阶级专政的办法办农业 ”的错误指示,组织民兵小分队,举办劳教学习班,查抄少数社员的家,对社员群众的一些生活小事进行批判,并说什么 “不学大寨就是走资派,反对学大寨就是反革命 ”,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酿成一些冤、假、错案。2.学大寨所谓 “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 ”的经验,不断地 “割资本主义尾巴 ”。把社员经营自留地视为与集体争时间、争劳力、争肥料、争畜力,进行干涉。个别社队曾将社员自留地收归集体代耕。又以划分林权为由,折价收购一些社员房前屋后的树木。把社员正当的家庭副业当作资本主义倾向批判,不准社员饲养大家畜。限制集市贸易,农忙时驱赶赶集的社员,很少给农村匠作人员以营业的出路,实际上割掉的不是 “资本主义尾巴 ”,而是集体经济的必要补充;堵的也不是 “资本主义的路 ”,而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使农民由穷变富的路。3.学大寨劳动管理的经验,破坏了按劳分配的原则。批判 “工分挂帅 ”,丢掉定额管理,定额计酬。一些生产队还推行大寨的标兵工分,社员把 “大寨工 ”称为 “大概工 ”,平均主义成风,按劳分配成为空话,致使劳动管理混乱,劳动效率不高。许多生产队 “上地一条龙,下地一窝蜂 ”,“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样工 ”,挫伤了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生产上有 “瞎指挥 ”,搞秸秆还田、农田基建是对的,但由于提的任务大,时间要求紧,致使有的社队虚报数字,搞形式。为了完成一劳一亩农田基建硬任务,成熟的庄稼还没有收完就要求大批劳力上农田基建,致使快到手的庄稼在场里地里霉变损坏,有的未成熟提前收割,使群众燃料供给困难。不分前塬山后,不管气候条件,盲目推广杂交高粱品种,并搞围墙化,麦草沤肥也不符合实际,浪费人力物力,没有多大收益。4.机械地搬用大寨大灾之年 “三不减 ”(不减贡献、不减集体提留、不减口粮)的经验,出现过浮夸风。有些年份在粮食产量上一级压一级,要高不要低,逼得一些社队虚报产量。在一些地方征购 “过头粮 ”,给社员生活造成困难。如1974至1976年,特别是1976年,在受灾比上年减产的情况下,交售粮食同上年一样,购过头粮,几乎挖空所有集体储备,不少社员腾空了家庭储备。从1969年到1976年,正宁县曾先后组织县、社、队干部约500多人(次)去大寨现场 “取经 ”。同时提出 “各行各业学大寨 ”,把大寨一些 “左 ”的东西带到全县各行各业。县委和县革委会也曾提出过一些 “左 ”的口号。如1971年提出 “学大寨赶昔阳,加快步伐向前闯,决战 ‘七三 ’粮超纲,加番贡献爱国粮 ”;1975年提出 “亩增百斤,亩产过河 ”。这些脱离实际的口号,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正宁县停止使用 “农业学大寨 ”的口号,按照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重新组织、部署农业生产。“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及 “五七 ”干校的成立1968年7月上旬,全县中、小学校陆续成立革命委员会,下设政工组、教改组、后勤组,废除教导处、总务处,撤销教研室,取消班级和班主任制,师生按班、排、连、营编制。10月19日,甘肃省革命委员会政治部发出《关于复课闹革命并做好教材改革的通知》。全县各中学开始复课,并将学制改为初、高中各2年;将数学、物理课并为工业基础知识课,化学并入农业基础课,音乐、美术合并为革命艺术课,体育改为军体课。同月,县革委会根据毛泽东 “在农村则应有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者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的指示,在全县312所小学和8所农业中学成立 “贫下中农管理委员会 ”,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此后,学校教学活动流于形式,以学文件、搞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11月,县革委会将全县小学下放到大队一级去办,实行大队管理,小学教师回大队任教,教师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参加生产队劳动分配。即工资发70%,另30%由生产队评工记分。1971年1月,小学教师方恢复原工资、吃商品粮待遇,由县上统一调配。1973年1月,全县批判极 “左”思潮,开始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纠正不重视文化课的错误倾向。并调整学校布局,普及小学教育,充实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质量。8月,《人民日报》发表辽宁张铁生反对高考制度的文章后,全国开展 “反对教育战线资产阶级路线回潮 ”,全县中小学刚刚整顿恢复的秩序又被打乱,升学考试制度被废除。次年5月,全县开展揭发批判所谓 “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 ”的各种表现,学校发动学生掀起 “反潮流 ”运动,打击了一批敢于从严治校的校长和忠于职守的教师。1968年10月5日,《人民日报》在《柳河 “五七 ”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一文的编者按中,传达毛泽东关于 “广大干部下放劳动 ”的指示。县革委会组织部分干部在三嘉公社参加社队劳动,后于1969年2月6日成立罗川 “五七 ”干校和宫河分校,组织部分干部参加社队劳动,并开始分期分批选送干部到庆阳地区 “五七 ”干校学习、劳动锻炼。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68年12月27日,县域将部分城镇居民转为农村户口(后陆续恢复),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城镇人口遣送安置办公室,组织动员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次年,县上规定插队知青每人每年补助480元,每月供应口粮22.5千克。1972年,安置知青347人,其中本地194人、兰州市73人、外省80人。次年10月3日,成立全县知青上山下乡安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从1973年10月到1978年12月底,全县先后在山河、西坡、湫头、永和、永正、榆林子6个公社18个大队38个生产队,建知青点45处,共安置知青826人(含县域知青),其中兰州知青501人。知识青年参加农业生产,也参加科学实验,承担科研课题。1975年5月14日的《甘肃日报》以《泥土中扎根,风浪中成长》为题长篇报道县回乡知青郭治塬的事迹。7月10日,省委、省革委会授予山河公社王阁四队知青点 “全省下乡知青先进集体 ”、授予郭治塬 “全省回乡知青先进人物 ”。1968至1975年底,全县上山下乡、回乡知青中有288人入党,1361人入团,415人被选进各级领导班子,2402人担任理论学习辅导员、社请教师、赤脚医生、拖拉机手、农业技术员等工作。知青在下乡劳动两三年后,劳动积极者,经群众评议、社队推荐,以招工、招干、上大学、参军等形式返回城镇。1974年8月,招收10名知青参加工作。1975、1976、1977三年中招工、参军和外迁知青242人。1978年,发证留城35人,安置县域知青5人,两次招工、参军、上大学和外迁123人。同年底农村实有知青147人,分布在西坡、山河、永正、榆林子和永和5个公社的17个知青点及友好沟集体知青农场。次年2月,县知青办、知青点相继撤销,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结束。也有个别外地知青在正宁结婚生子,成为正宁人。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

相关地名

正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