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社会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225
颗粒名称: 第三十二章 社会团体
分类号: C912.2
页数: 20
页码: 37-56
摘要: 清末,正宁县始有社会团体。解放后,国民党正宁县社团组织被取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团体组织相继建立并得到发展、完善,成为中国共产党联系某一方面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 “桥梁 ”和 “纽带 ”。
关键词: 社会团体 社会组织

内容

清末,正宁县始有社会团体。民国时期,社会团体不断建立和发展。解放后,国民党正宁县社团组织被取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团体组织相继建立并得到发展、完善,成为中国共产党联系某一方面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 “桥梁 ”和 “纽带 ”。“文革 ”初期,社会团体遭受冲击而停止活动。1973年1月后,各社团组织相继恢复,工作逐步走向正规。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中国共产党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县属各社团组织得到加强和发展。在中共正宁县委的领导下,各社团组织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的中心工作,团结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在全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第一节民国时期的社团组织中国国民党正宁县社团组织商会民国12年(1923)设,张振襄任会长。辖山河、平子、罗川、永和4个镇杂业同业公会。25年(1936)7月15日,重组商会,张振襄任主席,刘兴祯、赵宪章任执委,朱汉杰、罗儒生、张新耀任监委,辖百货、药材等公会。7月17日,设山河、永和、罗川3镇杂货业同业公会。31年(1942)7月17日,成立平子镇杂货业同业公会。翌年,成立宫河镇(时属宁县)杂货业同业公会。各镇杂货业同业公会均设常务理事、监事各1人,理事4人。34年(1945)10月,县商会辖4个杂货商业同业公会,计有会员129人。37年(1948)1月,全县有商会会员205人。
  山陕会馆清末至民国时期,山西、陕西省旅居正宁的手工业工人、商人,在县城设有山陕会馆(原县铸造厂家属院),制定有会章,规定会员向会馆交纳会费作为活动基金,会员经济拮据、生活困难时,向会馆申请资助;遇有被盗、戕害等情事,会馆替受害者向当地政府提起控诉;会员老无依靠,死无着落,会馆给予救济和安葬。
  天足委员会民国22年(1933)设,正宁县县长朱门兼主任委员。职责是走村访户,逢集过会,宣传缠脚的危害和放脚的好处,限令放脚;禁止市面出卖裹脚布、小木底;勒令各户户长具结,绝对不给女孩子缠脚,违者处罚劳役;实行9家连坐,互相监视,一家缠脚,9家连坐处分。并入户检查,对坚持缠脚者追查责任,甚至体罚打手板子。至24年(1935),中年妇女放脚、女孩子拒不缠脚,蔚成风气。
  农会民国25年(1936)7月23日成立,设理事长1人,理事8人,监事3人。同年5月至9月,相继成立山河镇、罗川镇、永和镇、纪纲乡、平子镇、永正乡6个乡(镇)农会。乡(镇)农会均设常务理事、监事各1人,理事4人。37年(1948)1月,全县共有会员5228人。
  童子军民国25年(1936)7月,经由县长朱门督促,成立罗川镇小学童子军。次年10月,成立山河镇小学童子军。时童子军共有2个团,计6个中队、18个小队,共162人。县童子军理事会筹备处负责人为王恬、巩维国、赵璋、樊文瑜、王修刚、张登高。至1940年代中期,中学开《童子军》课,置童子军教官1名,童子军持棍,穿童子军服,按《中国童子军教育纲领》进行训练,科目有纪律、礼节、操法、结绳、旗语、侦察、救护、炊事、露营等。督学视察学校亦检阅童子军,各界人士风纪不整肃,童子军依据《新生活公约》,可干预。35年(1946),罗川小校童子军曾持童子军棍,痛击无端生事的罗川镇公所户籍干事张儒,后遭该所军政人员顽抗,有8名学生被打成重伤。
  禁烟委员会民国25年(1936)成立,设主任委员(县长兼)1人、委员7人、书记1人。所需经费由县政府在行政经费内撙节拨支。当年即开始禁绝烟苗,登记烟民861人,发《普通禁烟执照》84张、《贫民执照》777张。翌年,县长孙宗濂收回烟灯执照,勒令烟民停吸,曾将犯禁的县党部书记长赵廷栋押解省保安司令部处理。28年(1939),设戒烟所,县长兼所长,彭秉道、雷鸿轩任副所长,另有医师、事务员各1人,护士2人,伕役3人,收容吸食者戒烟。翌年,已戒烟民1236人,烟民登记总数1561人。33年(1944),雷兜子偷运鸦片被报批枪决,永正乡乡长李丕璧因失职、包庇烟贩被判刑,后被枪决。从此,贩运、偷卖、吸食大烟者基本敛迹。
  教育会民国26年(1937)设于山河镇初级小学校内,有干事5人,会员64人,因 “毫无经费,实等于虚设”。34年(1945)6月,纪纲、永正、罗川、山河、平子、永和6个乡(镇)教育会相继成立。当年,县教育会设理事长1人,理事8人,监事3人。各乡(镇)教育会均设常务理事、监事各1人,理事4人。至37年(1948)1月,全县共有会员163人。
  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正宁县分会民国23年(1924)2月,蒋介石在江西南昌发起新生活运动,倡导 “礼义廉耻”,并与 “衣食住行”相结合,要求 “国民生活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3月,成立新生活运动促进会,蒋介石自任会长。之后,该运动推广到全国。29年(1940)时,县域即有此机构。
  国民精神总动员委员会正宁县分会民国29年(1940)成立,职责是全面动员民众抗日救国。
  三民主义青年团庆阳区团正宁县分团干事会民国29年(1940),县人姚长民由甘肃省三民主义青年团(下简称 “三青团 ”)部抽调参加西北干部训练班学习,归县后,建立三青团庆阳区团直属正宁县区队,任正宁县区队长,发展县教育科长巩保初入团,并在各乡(镇)完全小学学生中发展三青团员。30年(1941)至翌年,张益谦以县民政科科长兼三青团庆阳区团直属正宁县区队长。32年(1943),成立三青团正宁县团务筹备员办事处,张益谦任办事处筹备员,张登峰任办事处事务员,辖分队10个、团员100人。翌年,张鹤年任三青团正宁县分团筹备处主任。筹备处下设总务股、组训股、宣传股,每股有股员2人~3人。34年(1945),成立三青团庆阳区团正宁县分团干事会,张鹤年任干事长。设工作人员若干人,下辖县政府、罗川镇、永和镇、永正镇、平子镇、纪纲乡、山河完小7个区队、20个分队团员400余人。创办《正宁青年》周刊油印刊物。次年9月,对三青团员进行总甄审,全县10个区队(乡镇)、48个分队(保)、676名团员,由县团部集体造册登记转为国民党员,骨干按 “党正团副 ”安排工作。从此,三青团停止活动。
  各业工人联合会民国31年(1942)7月19日成立,包括铁木、杂货、医药等业匠工。34年(1945)10月,有会员105人。37年(1948)1月,全县共有会员159人。
  长老会民国31年(1942)成立,设正、副会长各1人,由从事工商业、医务工作的年老者组成。至37年(1948),辖山河、平子、永乐、永和、罗川、纪纲6个乡(镇)长老会,全县共有会员2232人。
  妇女会民国34年(1945)5月,相继成立罗川、永正、平子、纪纲、山河5个乡(镇)妇女会。翌年5月,成立永和乡妇女会;7月14日,成立县妇女会。县妇女会设理事长1人,理事8人,监事2人。各乡(镇)妇女会设常务理事1人,理事4人,监事1人。至37年(1948)1月,全县共有会员2391人。
  中医师公会民国34年(1945)6月12日成立,设常务理事1人,理事3人,监事1人。
  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社团组织农会民国21年(1932)3月,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在寺村塬建立贫农团。该组织成立后,积极动员农民打土豪、分田地。24年(1935)8月新正县成立后,区、乡农会组织比较健全,一些村还有佃农小组。抗日战争中,贫农团改称农民会。至33年(1944)春耕前,新正县建立农会34个,有会员205人。农会组织在减租减息、解决地权纠纷、查租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保护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之后,农会的职能并入政府之中,其组织自行消亡。36年(1947)至次年,为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新正县大多数乡、村复成立农会组织,在完成土地改革、参军支前、发展生产、民主建设、清匪肃奸、巩固后方、保卫边区等项工作中,发挥出积极作用。
  青年组织民国24年(1935)8月,成立新正县委青年部,雷根学任部长。青年团组织始称团特委,后易名团委;12月,中共中央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改建为少年共产党(简称少共),次年1月,少共新正县委成立。西安事变后,中共中央纠正青年团搞独立,脱离党的领导的错误倾向,青年团组织方隶属同级党委领导。当时新正县青年组织的工作主要是围绕武装斗争进行,任务是扩红、扩大游击队、打土豪、分田地、开展游击战争等。26年(1937)11月,中共中央决定把共青团改变为广大青年群众的统一战线组织,各级团组织自下而上地进行团员转党、建立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等工作,少共新正县委即成为县青救会筹备委员会。28年(1939)8月,少共新正县委改称新正县青救会,乔振英任主任。此时青救会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抗日宣传,组织夜校、识字班,破除迷信,优待烈军属。同时做妇女工作,宣传妇女解放,号召妇女放足,发动妇女为子弟兵做军鞋、织毛袜、做鞋垫、纺线织布支援前线,以及开展生产、发展经济等。35年(1946)3月后,青救会改称青年联合会。主要任务是动员青年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剿匪除霸,巩固后方,恢复生产等。38年(1949)8月,新正县青联改称正宁县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工作委员会。
  中国少年先锋队新正县组织民国21年(1932)4月上旬,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成立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寺村塬革命委员会)时,即成立有少年先锋队组织。25年(1936),共青团组织改称青年救国会后,凡14岁~18岁青年救国会会员均参加少先队,7岁~14岁会员参加儿童团。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少先队和儿童团承担站岗、放哨、防奸、反特等任务。
  妇女组织民国24年(1935)8月成立的新正县委下设妇关中分区少年先锋队证章女部,高德发(男)兼部长,至35年(1936)5月,由马彩莲(女,回族)专任部长。28年(1939)8月,成立新正县妇女抗日救国联合会。34年(1945)8月,新正县妇救会改称新正县民主妇女联合会。38年(1949)8月,改称正宁县民主妇女联合会。
  新正县妇女组织成立后,组织广大妇女主要开展如下工作:一是宣传教育,发动妇女参选参政,从政治上获得男女平等的权利。二是反对包办婚姻,争取婚姻自主。29年(1940)7月,新正县一区民兵干部杨学森和长征红军女战士黄玉莲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自由恋爱结婚,成为新正县婚姻自主的典范。三是禁止缠足与开展放足。28年(1939)8月,陕甘宁边区政府《禁止妇女缠足条例》颁布仅3个月,新正县18岁以下的女子80%都放了足。四是扫盲识字,学习文化。33年(1944)9月,新正县一区蒲岔沟村办起 “妇女半日校 ”全村24个妇女都进班学习,一个半月后,这些妇女都脱盲。五是以普及新法接生为核心,,提高妇幼保健水平。六是利用多种形式,动员亲属参军参战,掩护收容中共干部和部队伤病员,积极为部队做军鞋、缝补衣服、传递情报和站岗放哨等,开展支前工作。七是从事纺纱织布、开荒种田、副业等活动,积极发展生产。新正县妇女张荏英,积极动员丈夫参加八路军,自己在家孝敬公婆,操持家务,纺线织布,被选为出席边区群众会的劳动英雄。抗日救国委员会民国26年(1937)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部及所属第一师移驻罗川、山河、宫河等地。部队到达后,即派民运科科长方国华率工作人员开展抗日宣传,号召民众团结起来,组成民族统一战线,倡议成立抗日救亡组织。民运科首先于2月中旬,在军团部住地组建宫河地区抗日救国会,并在各联保成立分会。在此基础上,于2月下旬在罗川成立正宁县抗日救国委员会,彭天禄(部队代表)任主任,邱立三任副主任,委员有焦永智、史德财、王富林、王凤翔。随后,山河、平子、永和等地相继成立抗日救国会。有的在乡以下还成立联保、保抗日救国会。当时各级抗救会的职责是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动员民众,募捐粮草,支援抗战,号召从军参战。并成立戒烟所,帮助一些吸鸦片的人戒掉吸毒恶习。27年(1938),抗救会改称民众抗敌后援会。以后,随着全国全面抗战形势的到来,抗战成为中心工作,民众抗敌后援会逐渐消亡。工会组织民国29年(1940)4月,新正县职工抗日救国会成立,并召开新正县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主席为郑玉林,机关驻地东昌镇(今属陕西省旬邑县)。各乡也成立工会组织。三区(长舌头)三乡工会有会员42人。工会组织成立后,主要任务是动员和组织职工群众,努力学习,加紧生产,为抗日救国多做贡献。次年4月,新正县工会第二次会议召开,选举工会主席。随后工会机关驻地迁至阳坡头。31年(1942),边区实行精兵简政,陇东地区各县的工会都已撤销,只有新正县工会保留下来。抗战胜利后,新正县职救会改称新正县工人联合会。38年(1949)6月,新正县工会机关驻地迁至岭上(永正);8月,改为正宁县工人联合会,机关驻地迁至县城山河,回民组织民国30年(1941)3月16日,中国回教救国协会陕甘宁边区关中支会成立于新正县湫头区龙咀子村胡家湾,蔡登霄(阿訇)任会长。同年,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关中分会回民支会成立于龙咀子乡。次年,新正县成立回民研究会,专门研究回族历史文化与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
  第二节新中国建立后的社团组织农民团体1949年10月19日至20日,在县城召开正宁县农民代表会议,选举成立县农民协会,罗文蔚任主任。次年2月23日至3月1日,召开县农民代表会议;11月7日至10日,召开县第一届农民代表大会,出席代表50人,选举产生县农民协会第一届委员会,王统任主任。翌年4月,县农会撤销。1965年1月19日至25日,在县城召开正宁县贫下中农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302人,选举产生县贫下中农协会第一届委员会。“文革 ”开始后,组织瘫痪。1973年9月,恢复县贫下中农协会,24日至28日在县城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326人,选举产生县贫下中农协会第二届委员会。1983年12月,县贫协撤销。
  抗美援朝分会详见《大事记 ·重大政事纪略》。
  工会组织1956年9月,在县城召开正宁县工会第一次代表会议,选举成立正宁县工会委员会。“文革 ”初期,组织撤销,业务由县革委会政治部兼办。1973年7月,成立正宁县工人代表会。次年复称正宁县工会委员会。1979年6月,改称正宁县总工会。1984年6月,成立正宁县总工会工人俱乐部,与县总工会合署办公。为正科级群团组织,归属县委领导;俱乐部为总工会下设的事业单位。1997年,在机构改革中,核定县总工会行政编制4人,机关后勤事业编制1人。2002年,在机构改革中,又核定县总工会行政编制3人,机关后勤事业编制1人。次年,县工人俱乐部增加事业编制2人。2006年底,县总工会有职工10人。
  基层工会至2006年底,全县建立基层工会166个,经费审查委员会116个,女工委员会131个,拥有会员9633人。历届工人代表大会新中国建立后至2006年底,共召开8届全县工会代表大会。表32-2-1正宁县历届工人代表大会基本情况简表工会工作工会组织成立后,积极配合全县的中心工作开展活动。
  职工教育1950年代,各级工会组织向广大职工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工业十字宪法 ”、“农业八字宪法 ”等宣传活动,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势教育和劳动纪律教育,提高职工政治觉悟和生产积极性。1973年,县总工会恢复后,全县开展时代与形势教育,并在工厂、企业事业单位和工人群众中选学列宁和毛泽东的著作,广泛动员和组织职工参加业务学习。1980年代,各级工会在组织职工开展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教育、坚持 “四项基本原则 ”教育、形势教育的同时,注重抓好技术教育和职工文化素质的提高。1984至1988年,县总工会广泛开展职工读书活动,全县共建起各种类型的读书小组270多个,参加职工1300多人,占职工总数的31%以上。同时,配合有关单位举办2期 “双补 ”对象学习班,参加职工277人。在普法教育活动中,县总工会动员全县952名职工参加全国职工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各基层工会共举办法制宣传专栏、墙报、板报3500多期。1989至1992年,县总工会举办全县性学习班40期,培训理论骨干580人,组织全县7000多名党员、职工参加《半月谈》、《党的建设》、《陇东报》等建党、建国、国防、农业科技知识等大赛,有152人获奖。并于每年 “七一 ”前,集中对全县职工进行中共基本路线、职业道德及 “三热爱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等系列教育和法制法规教育。1994年,县总工会组织516名女职工参加 “迪康杯 ”迎接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知识竞赛。1998至2006年,县总工会组织工会干部和广大职工学习《工会法》、《劳动法》、《中国工会章程》等业务知识,并在全县干部职工中广泛开展以 “学习劳动模范,争做知识型职工,争创一流业绩 ”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全县110多个基层工会普遍开展职工理论学习活动,参加职工6700人(次),举办各类学习辅导知识竞赛40多场(次)。
  解难帮困1988至1992年,县总工会开展特困职工解难题办实事活动。4年间,给受灾严重、困难最大的特困职工发放救济补助款13900元,利用节假日慰问退休老工人和患重病职工87人(次),安置困难职工子女就业54人,和有关单位协商解决困难职工住房45人82间。1993至1998年,累计筹措解困资金34万多元,走访慰问困难职工、劳模、企业离休人员390人(次),并建起完善的特困职工档案,建立 “送温暖工程领导小组 ”和 “送温暖工程基金 ”。2001至2006年,累计筹措解困送温暖资金75.8万多元,走访慰问困难职工、劳模、企业离退休人员、遗属和重大病患者等2506人(次),慰问资金累计达73万元。
  民主管理1982年,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至年底,有9个单位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职工大会制度,占应建单位64个的14%。有5个单位实行民主选举厂长、经理,1个单位实行民主选举车间主任,1个单位实行民主选举班组长、工段长。至1988年,全县建成职工代表大会的单位13个,推行职工大会制的22个,所建职代会在进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保障职工民主权利、办好企业等方面发挥出作用。1989至1992年,从企业民主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入手,举办企业民主管理培训班7期,培训骨干94人,成立企业民主管理达标考核委员会,对23户企业进行民主验收。1996年,在县电力局开展民主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试点工作,在全县企业中逐步推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进一步促进企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次年,在县邮电局、一砖厂、面粉厂、农机厂推行民主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1999年7月,成立正宁县厂务公开领导小组,印发《全县企业实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实施意见》,全县23户国有、集体企业逐步实行厂务公开制度,占全县企业总数29户的79%。至2006年底,全县有33户企业签订集体合同,9户股份制企业和66个事业单位普遍健全职代会、厂务公开制度,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和民主权利。
  劳动竞赛1970年代,组织全县职工开展以 “工业学大庆,建立岗位责任制,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大搞技术革新,增加品种,提高质量 ”为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开展以高产、优质、多品种、低消耗、安全生产为主的增产节约运动,各级工会工作重点转入全力以赴支援农业。1984年,组织全县职工开展 “五小 ”(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设)竞赛活动,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1985至1987年,在厂矿企业中开展 “增强企业活力,调动职工主人翁精神和生产积极性,为四化立功 ”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1988至1993年,组织职工开展以 “质量、品种、效益年 ”、“双增双节 ”、“提合理化建议 ”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全县42个企业事业单位的1500名职工,从节约一根火柴、一度电做起,修旧利废,义务劳动,5年间增收290.6万元,节支145.7万元,仅采纳合理化建议就创经济效益35万元。全县成立劳动竞赛委员会36个,竞赛小组67个,在竞赛中涌现出40多名生产能手,开发出新产品57种,创造经济效益65万元。县农机厂开发新工艺,生产出护套线、扬场机、玉米点播机、畜力播种机等16种新产品,创造经济效益34万元。同时组织全县职工开展 “百名最佳 ”评选活动,表彰奖励 “最佳职工 ”30人。1994年,经县总工会再次组织评选,授予3人 “县级工人明星 ”。1994至1998年,在全县开展以技术攻关为主要内容的职工岗位练功比武竞赛活动20多次,参加职工2100多人(次),评选出各行各业技术 “状元 ”14人,技术能手70人。1998至2003年,组织职工广泛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技术攻关、岗位练兵比武等竞赛活动,县金牛公司先后生产出长乐牌2MF—4/8型施肥施水覆膜穴播机、长乐牌 GT25—92全封闭式安全空腹防盗门和锅炉系列等40多种产品。同时,由县总工会倡导,在全县电力、金融、供销、农牧、卫生等18个单位开展职工岗位练兵比武竞赛活动。2005年8月,组织全县首届职工职业技能比赛活动,比赛计算机操作和汽车驾驶两个项目,通过理论考试,推荐6名优秀选手组队参加全市职业技能大赛,任双平获 “市级驾驶员技术标兵奖 ”。2006年7月,举办正宁县第二届职工职业技能比赛,分卫生护理和客房服务两个工种,通过理论和实践考试,授予6人 “县职工职业技术标兵 ”。
  文体活动工会组织建立后,经常开展各类体育比赛和文艺宣传活动。1981年春节期间,县总工会组织文艺宣传队,编排20多个小型文艺节目及富有地方色彩的社火,分别在县城和附近的社队宣传演出。1984至1986年,各级工会利用节假日举办各种小型多样的文体活动,参加职工485人(次)。1987年10月,县总工会和文化馆联办正宁县首届职工书画展览,展出作品256件,观赏群众达6700多人(次)。1989至1992年,县总工会在 “元旦 ”、“五一 ”、“国庆 ”等节日期间,除俱乐部正常活动外,共公演电影21场,与体委联合举办全县职工体育运动会3次,组织全县业余职工文艺汇演、革命歌曲大奖赛15次,演出节目193个。1996年 “五一 ”节期间,县总工会举办全县职工象棋比赛,参赛职工130多人;国庆节举办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文艺晚会。1999年,县总工会先后与县团委、妇联、体委联合,举办 “颂祖国,庆国庆,迎回归 ”群众性职工演唱会。同时,电力、金融、邮电、教育等系统工会举办羽毛球、象棋、乒乓球等比赛。2001年,举办春节全县职工书法绘画展。次年,县总工会同县委宣传部、团县委联办全县职工 “5十X”技能大赛,参赛职工230人;“十一 ”期间,全县各级工会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爱国庆祝活动。2004年,全县 “五一 ”期间共举办各类纪念庆祝活动32场(次),参加职工2600多人。2001至2006年,举办全县职工象棋大奖赛4次,均对优胜者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品)。
  妇女联合会1957年11月,正宁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改称正宁县妇女联合会,次年随正宁县撤销并入宁县妇女联合会,1962年1月恢复正宁县妇女联合会。“文革 ”中,妇女工作由县革委会政治部代管,1973年4月恢复县妇女联合会。1985年底,建乡(镇)妇联12个,配专职妇女干部12人;行政村妇代会111个,妇代小组695个。1991年7月,成立县妇女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有成员单位18个,属县政府下设机构,和县妇联合署办公,副县长兼县妇儿工委主任,妇联主任兼办公室主任。至2006年底,全县10个乡镇、94个行政村、女职工集中的42个县直单位、2个社区及非公有制企业中均建有妇女组织。
  妇女代表大会新中国建立后至2006年底,共召开12届全县妇女代表大会。
  表32-2-2正宁县历届妇女代表大会基本情况简表妇联工作宣传教育新中国建立后,县妇女组织围绕全县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对妇女进行政治思想、时事政策、婚姻家庭、科学文化技术和妇女解放教育。1950年代,县各级妇女组织对妇女进行时事形势、党的路线、土地政策、粮食统购统销和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广泛宣传婚姻法,打击重婚、纳妾、抢婚、童养媳等丑恶现象,重点进行反对早婚,反对买卖婚姻的教育。并举办速成识字班、扫盲班,对妇女进行文化教育。1960年代,各级妇女组织贯彻全国妇联第三次代表大会 “勤俭建国,勤俭持家,为社会主义而奋斗 ”的决议,开展 “忆苦思甜 ”活动,深入千家万户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动员妇女积极参加 “社教 ”运动。同时重视节俭办婚事,禁止收受彩礼,提倡男到女家、晚婚晚育等婚姻新风。1973年县妇联恢复后,在学习理论运动中,各级妇女组织把扫盲工作和农民业余教育结合起来,协助教育部门办起农民政治夜校、扫盲班。至1976年,全县办政治夜校921所,参加妇女2.02万余人,建立理论学习小组1450个,培训妇女理论骨干2160多人。1979至1983年,在城乡妇女中广泛开展 “五讲四美三热爱 ”(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及 “五好 ”家庭活动。至1983年,全县评选 “五好 ”家庭1271户,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好丈夫等典型人物2220名。此间,各级妇女组织在城乡开展移风易俗、婚事新办简办的宣传活动。1982年国庆节,县妇联牵头在县城主持举办全县第一个集体婚礼。1984至1988年,县、乡妇女组织通过办培训班、以会代训、参加党校学习等形式,组织宣传教育2万多场(次),撰写宣传材料1000多期,利用逢集日宣传1700多场(次)。评出 “五好 ”家庭、“双文明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户4018户,“五好 ”个人、“三八红旗手 ”3000多人。并利用节假日举办集体婚礼112场,组织婚丧事服务队764个,帮助简办丧事3000多例。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540期,培训妇女2.6万多人。1989至1993年,各级妇联组织学习宣传中共十三大、十四大精神宣讲会1500场(次),办宣传专栏900多期,书写宣传材料、配合各文化站集日广播1000多场(次)。先后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168期,培训农村妇女4.25万人(次),为迎接县首届文化艺术节,举办剪纸培训班,选送20多幅作品参加艺术节画展。并评 “五好 ”家庭、“双文明 ”户5230户,简办婚丧事1200多起,节约资金450万元。1994至1998年,各级妇女组织开展 “双学双比”、“巾帼建功 ”活动,向广大妇女进行 “四有、四自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自尊,自爱,自重,自强)教育。1999至2006年,各级妇联组织广大妇女学习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会议精神,“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全国妇联会议精神,共举办各类学习班、座谈会、交流会120场(次),累计参加2.26万人(次),办墙报、专栏90期,向《陇东报》、《甘肃妇工》、《中国妇运》撰稿110多篇。各级妇女组织开展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的禁毒宣传教育活动,召开争当 “廉内助、贤内助 ”主题座谈会。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188期,培训妇女近6万人(次)。同时评选 “五好 ”文明家庭600户、遵纪守法户3600户、“双文明 ”户300户、好媳妇315人、好婆婆208人、先进妇女工作者50人。
  妇女生产1950年代,各级妇女组织主要发动妇女参加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和农副业生产、种植试验田等各项生产运动。1960年代,各级妇女组织注意照顾妇女的生理特点和劳动特长,按照年龄、体质、技术、拖累等实际,组织妇女参加农副业生产。1973至1976年,各级妇联带领妇女 “学大寨人,走大寨路,建大寨田 ”,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的女劳力达70%以上,建立妇女科学实验小组41个,参加妇女3880人。宫河公社姚川大队妇女科学实验小组,1975年制种485亩,提供籽种631.5万千克。1978年12月后,妇女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发动妇女开展各种经营和家庭副业,参加种植、养殖、编织等农副业生产。1979至1988年,组织妇女营造 “三八 ”林5万多亩,扶持养兔户4964户,饲养量达到120万只以上,有3000多名妇女投入到民间工艺加工制作行列。1989至1993年,全县妇女参加 “林果、蚕桑、烤烟、畜禽 ”四大系列开发的达3.6万人。先后受到省、地、县表彰奖励的生产女能手280人,“三八红旗手 ”180人。1999至2005年底,全县妇女参加果树栽植、烤烟种植、麦葱套种、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种植蔬菜、栽桑养蚕、香包刺绣等重点工作,出现绿原果品公司经理杨焕娥、真粮液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欧玉兰、爱霞香包公司经理赵爱霞等14名大型企业的女企业主。2003年,首次组织妇女代表17人赴北京、山东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管理经验。至2006年底,全县共评选先进生产女能手380人,“巾帼建功 ”标兵50人,建办农村妇女文化科技培训示范学校10所,“巧媳妇 ”香包刺绣加工厂10个,香菇示范生产点10处,建 “好”字号科技示范基地4处,利用培训基地举办农科技能培训140场(次),受训妇女达2.6万人。
  少儿工作1950年代至70年代,各级妇联组织配合当地卫生部门先后在乡村成立农忙托儿所、抱娃组,解放妇女生产力。1973年,山河公社后庄子大队第二生产队办起红幼班。至1979年,全县共有托儿组织240所。1981年,县妇联在少年儿童中开展 “学雷锋,树新风 ”、“五讲四美三热爱 ”和争戴小红花等活动。1982至1983年,县妇联在周家、宫河、榆林子等8个公社建少年儿童校外活动站13处,并给正宁一中办起青少年阅览室1个。1983至1988年,县妇联牵头筹集资金11.6万多元,办起县城幼儿园,在榆林子镇办起1所农村中心幼儿园,还在12个乡镇办幼儿班23处、少儿校外活动站22处。1988至1993年,县妇联慰问儿童、少年及儿童工作者650人(次),表彰奖励优秀幼儿156名。1990年代后,积极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成立县妇女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制定《正宁县妇女儿童工作发展规划》和正宁县1996至2000年《儿童发展规划》,协助政府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实施 “希望工程 ”、“春蕾计划 ”,使中小学女生失学辍学得到控制。并在全县中心幼儿园办家长学校13所,家长培训班50期,培训2.75万人(次)。2000年,县妇联制定《2001—2010年正宁县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提出儿童工作的总目标。2005年 “六一 ”节期间,联合公安局等相关单位,对全县30多家网吧进行全面整治,在正宁一中举办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签字仪式。至2006年底,先后争取到省、市妇联及县 “黄金叶 ”基金会的救助,在中小学建立 “春蕾 ”女童班3个,救助失学女童944人,发放救助资金23万多元。
  维护妇女权益新中国建立后,县妇联贯彻《宪法》、《婚姻法》等法律,保障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及家庭等各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1960年代,在 “社会主义教育 ”等运动中,妇女积极分子担任大队支书的2人,大队长的24人,任生产队长的13人,团支书的45人。1973年,县妇联恢复后,推荐选拔妇女723人到县直部门、公社、大队、生产队担任领导,其中任县直部门、公社革委会主任、副主任、常委5人,任县委委员、大队党支部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63人,任生产队副队长、政治指导员480多人。1976年,县妇联选派妇女干部到社、队督促落实 “三调三不调 ”(经期调干不调湿,孕期调轻不调重,哺乳期调近不调远)的妇女劳动保护制度。全县80%的社、队做到男女同工同酬。1978年12月后,各级妇女组织协助查处侵犯妇女权益的重大案件。1979至1983年,县妇联共受理来信来访434件,调查处理312件。1984至1988年共接待来信来访770多件(次),结案率96%。1990年代后,县妇联积极宣传《妇女权益保护法》,聘请常年法律顾问为上访受害妇女代写法律文书,解答疑问。2000年,县妇联制订《2001—2010年正宁县妇女儿童发展规划》。至2006年底,县、乡两级人大代表中女代表的比例明显提高,其中县人大女代表37人,占代表总数的22.8%,乡镇人大女代表132人,占代表总数的77.2%。县委、人大领导班子中各有副职女领导干部1人,10个乡镇党政领导班子中都配备女干部。全县共有女干部1178人,占干部总数的26.2%,任科级以上干部54人,占科级干部总数的6.4%,女共产党员770人,占党员总数的9.3%。
  青少年团体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正宁县委员会1953年5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正宁县工作委员会改称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正宁县委员会。1957年5月,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正宁县委员会,次年12月与正宁县同时撤销,1962年1月恢复。1968年,共青团工作由县革委会政治部群工组管理。1972年12月恢复共青团正宁县委员会。1985年,全县有乡(镇)团委12个,配专职团干部11名;行政村团支部111个。至2006年底,全县共有团委15个(乡镇团委10个,学校团委5个),团总支20个,团支部240个,有团员7962人。历届团员代表大会新中国建立后至2006年底,共召开18届全县团员代表大会。
  表32-2-3正宁县共青团历届代表大会基本情况简表青年文化思想文化教育1951至1953年,团县委在全县团员青年中开展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的爱国主义教育。农村团组织踊跃宣传《惩治反革命条例》,协助各级人民政府搜索和逮捕潜藏的反革命分子,维护地方治安,保卫革命胜利果实。1963年后,团县委积极响应毛泽东 “向雷锋同志学习 ”的号召,组织团员青年观看电影《雷锋》,召开 “学雷锋 ”事迹报告会,并以实际行动学雷锋,争做好人好事,全县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个人和集体。“文革 ”前期至中期,共青团组织停止工作。1973年后,全县各级共青团组织陆续恢复,对团员、青年的思想文化教育活动重新开展起来,以政治夜校为阵地,学习马列主义著作和毛泽东著作。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请老红军、老党员作革命传统报告,激发青年大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1980至1985年,在团县委倡导下,各级团组织先后开展 “五讲四美三热爱 ”活动、“学雷锋,树新风 ”活动和文明礼貌月活动。全县2100多名青少年组成学雷锋小组、助耕扶贫小组、送温暖小组521个,为民服务做好事5500多人(次)。同时全县有85个团支部分别被省、地、县命名为先进团支部。1986至1989年,团县委以培养 “四有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为目的,对广大团员青年进行形势政策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 “双立功 ”竞赛和 “战士在我心中 ”、“我向英雄学习什么 ”大讨论。同时各级团组织普遍开展拥军优属和为孤寡老人送温暖活动,成立服务小组96个,被服务对象256户。1990至1995年,团县委把工作重心放在对广大团员、青年的老区精神教育方面,聘请10多名老红军、老干部、烈军属组成革命传统教育报告团,采取各种形式,巡回各单位、学校举办传统教育报告会、座谈会70多场(次),参加青少年35670多人(次)。在爱国主义知识竞赛中,全县有5000多名团员参赛,正宁代表队获全区爱国主义知识电视大奖赛三等奖。1996至1998年,团县委以中共诞生75周年、香港回归、建团75周年等大型庆典和节日为契机,开展 “党团知识大赛 ”和 “改革开放与正宁 ”、“我爱共青团 ”、“百年沧桑话回归 ”、“敬业爱岗 ”主题演讲赛等大型教育活动,使广大青少年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同时举办培训班350场(次),上团课1300场(次),听讲座165场(次),提高青少年的思想觉悟。2000至2005年底,各级团组织以 “立足服务,突出重点,注重务实,务求实效 ”为宗旨,围绕全县工作中心,举办各类理论培训班260多场(次),上团课680场(次)办讲座170场(次),辅导150场(次),组织讨论32场(次)。联合司法部门在全县4所,完中和职中举办法制报告会和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崇尚科学、反对邪教 ”为主题的演讲赛;组织广大青少年参观禁毒展览,观看有关禁毒、法律法规教育的电影、录像片;联合有关部门在全县创建 “青少年维权岗 ”,使广大青少年知法、懂法、守法。2006年,以 “构建和谐新正宁 ”为主题,采取多种方法方式,组织开展 “我与祖国共奋进 ”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先后在周家、山河等中学开展 “争做时代思想道德建设的标兵 ”、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暨 “青春活力 ”体操比赛等重大活动,丰富了广大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生产建设1950年代至1960年代,团县委把全力动员广大青年普遍参加生产运动列为中心工作,组织生产互助变工组,帮助少劳力缺耕畜的农户搞好生产,带头参加青年植树造林活动。1970年代,全县各级团组织带领团员青年 “改土造田 ”、“兴修水利 ”,组成常年性、季节性、临时性的青年突击队、“铁姑娘 ”战斗队、科研小组等,大搞农田基本建设。1980年代,团县委围绕经济建设,在农村团员青年中开展 “学用科学当标兵,勤劳致富当能手,种草种树当行家 ”竞赛活动,鼓励青年改造自然,建设家乡。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210多期,培训3400多人(次),印发技术资料4200多份。同时营造青年林113处,56000多亩,610多万株;种草2100亩,栽植经济林65万多株,建有青年家庭小果园4777处,1300多亩,41万多株。90年代,团县委带领全县青年投身经济建设,在青工战线开展 “青年文明号 ”、“青年岗位能手 ”活动,涌现出县级 “青年岗位能手 ”65人,“青年文明号”27个;推出 “五小 ”(小发明、小革新、小建议、小改造、小设计)成果103项。在青农战线开展 “服务万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行动 ”,培养各级各类青年星火带头人610名,建立青年科技示范村24个,示范乡镇2个,青年科技开发区1个,营造各类青年林159处,42000多亩。在教育战线广泛开展 “树优良学风,创优美环境 ”竞赛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崇尚科学,勤奋学习。2000至2006年,各级团组织以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班为载体,培养出一批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和农业产业化带头人,大多数农村青年普遍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投身烤烟、苹果、香菇、香包、畜牧养殖等产业开发。在 “保护母亲河 ”行动中,各级团组织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植树造林等活动,在全县建成一批 “青年林 ”基地。在企业中开展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等活动,提高青年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技能。至2006年底,全县共创建 “青年文明号 ”21个,其中省级3个、市级9个、县级9个。1人被团中央、农业部评为 “农业产业化致富带头人 ”,2人被评为庆阳市首届 “十杰 ”、“十优 ”青年,2人获 “青年岗位能手 ”。“希望工程 ”救助1991年开始实施,至2006年,救助资金14.37万元,累计救助学生740名,建小学级希望图书室1个、体外循环希望小学3所,总造价75万元。
  中国少年先锋队正宁县组织新中国建立后,全县各中小学陆续建立少年先锋队组织,视人数多少,或设大队、中队、小队,或只设中队、小队。“文革 ”期间,全县各中小学先后建立 “红小兵 ”组织,少先队组织自行解体。1978年,少年先锋队组织恢复。2006年,全县共有少先队大队177个,少先队队员26724人,少先队辅导员177人。本县少先队组织根据少年儿童特点,先后开展 “红领巾读书读报 ”、“学雷锋,争三好 ”、“祖国我爱你 ”、“学英雄,做好事 ”等活动和 “手拉手 ”互助活动、“争章达标 ”活动、“启明星 ”科技活动、“百花园 ”艺术活动,引导和教育少年儿童健康成长。2006年,结合创建 “平安正宁 ”活动,全面启动 “平安红领巾小使者 ”行动,对全县广大少先队员广泛进行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导他们做好身边事,影响身边人,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工商业联合会1952年8月设,为私营工商业者的组织。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此团体解散。1994年9月,在县城召开正宁县工商业联合会第二届会员大会,选出会长1人、副会长3人、执行委员13人。同时,恢复县工商联,编制2人,为科级事业单位。1997年7月,召开县工商联二届二次执委(扩大)会议,增选副会长2人、执委10人,同时成立山河、榆林子、宫河、周家、湫头、永和6个乡(镇)分会。2002年10月,召开第三届工商联会员大会,组成第三届组织机构。2006年9月28日至29日,在县城召开县工商联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27人,选举产生县工商联第四届执行委员会。至2006年底,县工商联设会长1人、专兼职副会长5人、常委12人、执委23人,会员共计523人;成立乡(镇)工商联分会9个、市场分会2个。
  光彩事业促进会1996年5月成立。2002年10月,选出第三届理事会会长1人、副会长4人、秘书长1人、常务理事11人、理事37人。至2006年底,先后有276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光彩事业活动,兴办光彩项目18个,帮办建起1所光彩小学、3所希望小学,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捐物计87.9万元。
  第三节历代会道门哥老会又名青、红帮。清同治后期传入县境,形成散居秘密团体,其首领称大爷。清宣统三年(1911)九月十六日,县内哥老会配合宁县哥老会首领彭泗海,带领会党打开正宁县城(罗川城),但未伤害知县王炳勋,令其继续就任。十月初,榆林子南头任政义等哥老会头领起义响应辛亥革命,同彭泗海一起攻打庆阳府,起义军失败,南退长武,为马国仁部所败。其时,青、红帮属进步组织。民国18年(1929),正宁青、红帮组织杀死县长李剑泉,致使次年县政府迁县治于山河。同年,庆阳县哥老会老五赵文华聚众为匪,围攻山河城40余日,勒索去银圆数千元、大烟土数千两,后分股盘踞南塬,专事抢劫,在湫头村一次熏死百姓48人。21年(1932),谢子长和刘志丹率领陕甘红军游击队在正宁活动期间,对县境哥老会采取争取政策,西渠很有势力的哥老会陈大爷为红军游击队转战西渠一带提供方便,陈家成为红军和共产党负责人的食宿之地,陈还以铁匠之技为红军修造枪械。30年(1941)1月,国民党政府军第八师,在县域利用哥老会,组织帮会游击队,委任 “红帮 ”首领高元贞为大队长,红帮成员60多人编为2个中队,配发武器,专事游击暗杀中共干部活动。同年,关中分区专员习仲勋采取争取的方法,与新正县马栏区哥老会龙头大爷杨某交朋友,向他宣传共产党的政策,晓以大义,使其以合法身份,从国民党军、政组织中取得许多重要情报。35年(1946)后,国民党将青、红帮改组为 “中国新社会事业建设协会 ”,从事反对共产党反对人民活动。但也有一部分成员在共产党的争取下保境安民,抗税抗捐,抗击土匪,并参加红军游击队。新中国建立前,全县有哥老会大爷6人,成员406人。1958年,人民政府明令取缔哥老会。
  红枪会是民国时县域农民为抵御兵匪的骚扰而自发组织的民间秘密武装团体。会内以道徒相称。主要活动是练拳习武,结拜兄弟,宣传长生不老,刀枪不入。民国14年(1925),国民军冯玉祥部攻打兰州,甘军黄得贵、韩有禄失败东走,7月退至陇东,黄部驻早胜,韩部驻山河。全县多数村庄都驻扎部队,宫河驻有1个团;下马槽沟驻韩部1个连;上马槽沟驻扎1个骑兵营。当时,全县只有三四万人口,摊粮派款,百姓负担很重,加之残兵纪律松驰,奸淫掳掠,无所不为。百姓在无法忍受的情况下,秘密拉起红枪会,习法练武,以抵抗残兵和土匪。红枪会最早由河南人陈新元成立于罗川长口子村。先组建梭镖队,武器均系长矛、大刀。从此,各村都办起红学。下马槽沟办红学的为黄某。参加红学的人在晚上秘密活动,主要是传符念咒,习法练武,先排砖,后排刀,即用砖砸臂,用刀砍背,称如此练出来以后,打仗可刀枪不人,民间有 “红枪会打不进去 ”的传说。9月间,各地都成立起红枪会,头目叫团头。乐安坊团头彭某,大庄一带团头武新洲,小寺头团头杨智荣,长口子团头黄彦雄。甘军发现红枪会后立即搜捕镇压,放火烧着小寺头杨智荣家的麻杆,连石碨子都烧炸了。从此引起摩擦,双方打仗。第一仗由红枪会发起。红枪会在罗川泰山、药王洞、五王庄各埋伏1个团,重挫黄、韩残部,打死30多人,俘虏其营长吴稚子,红枪会由此威名大震。第二仗是黄、韩部羞于前次的失败而报复的。榆林子西至小寺头,东至乐安坊、文乐,南至罗川之地,成为战场。此仗红枪会惨败,死几十人。从此红枪会被打垮,一蹶不振。
  瑶池道清光绪十六年(1890),由宫河人曹植林、曹植忠二人从陕西引入,后逐渐蔓延全县。新中国建立后,政府明令取缔。1958年5月,彻底摧毁瑶池道,逮捕马槽沟等地瑶池道道首杨全贞、车本贤等3人,管制1人,登记道首8人、道徒125人,缴获反动罪证1210件、道具294件。
  圣贤道民国27年(1938),山东省圣贤道分子王连知来本县秦家店、张家坪一带,以求神送病为幌子发展道徒10多人,组成圣贤道组织。后遭土匪抢劫,该组织解散。1962年,隐居在陕西的王连知再次返回县域牛家山一带,恢复圣贤道,发展道徒15人(其中女3人)以求神送病为名,欺骗群众:“天神下凡保佑,敬神能避灾难发财致富。”1963年被政府取,缔。
  一贯道又名 “中华道德慈善会 ”。民国38年(1949)冬,一贯道头子刘国公、董志俊、王梦发由陕西潜入正宁,以铲碨子(石制用以磨粉粮食的器具)、卖布衣为名,在乡村设坛敬神,发展道徒,进行反动活动。如以解放军的帽徽造谣说:“八是八路军,一是一贯道,八路军给一贯道创天下,真龙天子出在西北。”至1950年4月时,为活动较盛时期。当年,捕获道首董志俊、董吉庆,多数道徒在政府规劝下退道。不久,一贯道活动由明转暗。1951年1月,蔓延于宫河、罗川、永正、永和等地,尤以罗川区的东山羊头、西山羊头村活动最为兴盛,群众盲从,入道者男士700余人。同月,一贯道道徒参加 “新治改正军 ”反革命暴乱,暴乱被平息后,一贯道受到严重打击。1953年5月,人民政府明令取缔一贯道,时全县登记退道1516人,其中点灯师6人、坛主71人。1955年,县内一些地方已退道的道徒相互串通,设佛堂敬神,秘密活动,重新复道,政府发现后,予以取缔。
  中华理教会1958年5月,县域发现中华理教会分子1名,及时取缔。
  门徒会1990年代初,门徒会在月明、五顷塬、永和、山河等乡镇活动,发展有少数成员。1993年,活动频繁,有成员194人。经县公安局调查摸底,查清全部违法事实后,于1999年取缔,其中3人被劳动教养,191人受批评教育。
  法轮功1998年7月,“法轮功 ”由外地传入县境,当年有11名 “法轮功 ”分子非法聚会。1999年,取缔 “法轮功 ”。2002年,有信徒1人触犯刑律,被判处有期徒刑。至2006年底,全县有法轮功信徒9人(主要为正宁林业总场职工),其聚会、串联等活动受到公安部门的严密关注和控制。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

相关地名

正宁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