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共产党地方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21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共产党地方组织
分类号: D262
页数: 35
页码: 771-805
摘要: 中国共产党在正宁县发展历程介绍。
关键词: 地方组织 党的建设

内容

第二节共产党地方组织
  革命根据地时期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中共陕甘边南区委员会民国24年(1935)7月,由陕西中部县(今黄陵县)双龙镇小石崖迁驻三嘉后坡村巴滩。张邦英、唐洪澄、鲁贲(鲁学曾)先后任书记。
  中共关中特区委员会民国25年(1936)1月,改中共陕甘边南区委员会为中共关中特区委员会,驻新正县南邑村,贾拓夫任书记。5月,成立中共关中临时特委,一度驻南邑村,汪锋任书记。9月,习仲勋任中共关中特区委员会书记。
  中共关中分区委员会民国26年(1937)8月,改中共关中特区委员会为中共关中分区委员会,先后驻新正县马家堡、阳坡头、雷庄、马栏、皮坊店等地。习仲勋、张德生、高锦纯、赵伯平、杨伯伦先后任书记;高锋、汪锋、强自修、杨伯伦、赵伯平先后任副书记。民国38年(1949)4月,改称中共三原分区委员会,迁出新正县境。
  中共新正县委员会民国22年(1933)初,红二十六军派段老六在湫头一带活动。2月,张仲良带领红军游击队来到湫头孟家河(今属五顷塬回族乡),着手筹建共产党基层组织。不久,中共陕西省委派共产党员杜宛、杜林治、李尚勤到湫头和张仲良等人联系,秘密发展共产党员。7月下旬,由李尚勤主持,在岘子村郭存信家正式接纳郭存信、郭廷藩、左怀玉、郭自发4人为县域首批中共党员,并成立了党小组。后又接收李进荣、秦善秀、秦善合、范勤发、秦善祥、秦金库、郭富有、何正兴、邢进明、安致有、范聚成、秦善仓、陈玉合、高学智、秦志初15人入党。10月,由张仲良主持,在西头村秦善合家召开党员大会,选举成立县域第一个中共支部,郭存信任书记,秦善合为组织委员,郭廷藩为统战委员兼农会会长。23年(1934)6月,在南邑、湫头、龙咀子、孟家河、巩家斜、西城、西沟、秦家店、石家湾子等地发展党员70余人,并成立党支部。7月,成立湫头(一区)、三嘉(二区)、长舌头(三区,属陕西栒邑县)3个区党委,秦捉住、路俊德、张树壮分任区委书记。翌年8月,在湫头岘子村召开新正县党员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中共新正县委员会,书记卢永财,副书记李科。后,相继成立湫坡头(四区,属栒邑县)、长乐(五区)、底庙(六区,属栒邑县)3个区党委,李树荣、秦天绪、赵清宝分任区委书记。当年底,新正县共辖6个区委、28个乡党支部、167名党员。此间,共产党的各级组织都是秘密的,党员以各种合法职业掩护身份,直接和党组织联系,党员之间一般不发生横的联系。26年(1937),长乐(五区)划归正宁县。27年(1938)7月,新正县委与关中分区党委合署办公。翌年8月,成立中共新正县工作委员会,田润芝任书记,辖湫头(一区)、三嘉(二区)、长舌头(三区)、湫坡头(四区)、底庙(六区)5个区党委。29年(1940)3月,撤销新正工委;4月,恢复新正县委;5月,撤销湫坡头(四区)、底庙(六区)区党委;9月,成立马栏区党委。32年(1943)10月,增辖中心区委。34年(1945)8月,中心区委直辖于关中分区党委。是年,新正县委辖湫头(一区)、三嘉(二区)、长舌头(三区)、马栏区4个区党委,共有党员390余人。36年(1947),新正县共有机关、游击队党支部12个,党员108人;有农村党支部35个(秘密党支部2个),党员539人(男531人,女8人)。37年(1948)4月,增辖北极、新民2个区党委;7月,划归邠县。次年6月,长舌头(三区)、湫坡头(四区)、底庙(六区)、马栏区划归栒邑县;新宁县一区党委及所属的月明、柴桥子、嘉峪川、西坡4个党支部划归新正县委领导。至7月,新正县共辖湫头(一区)、三嘉(二区)2个区党委、15个机关党支部(党员139人)、35个农村党支部(党员555人)。8月,中共新正县委改称中共正宁县委,驻地由岭上(永正)迁至山河镇。
  表30-2-1中共新正县委历任领导人名录表30-2-2民国22至38年(1933至1949)新正县党组织基本情况统计表注:表中党委包括新正县委及所辖区党委;1938至1945年支部数不含今属陕西旬邑县的三区、四区、六区和马栏区的支部。
  中共新宁县委员会23年(1934)秋,刘永培、李尚勤、李德录3人受中共陕甘边南区党委派遣,在正宁县月明塬发展张金奎、刘则富、张明彦、罗金财等入党,并在杨园子(今属西坡乡辖)主持成立党小组,张金财任组长,有党员八九人。翌年11月,焦怀兴受南区党委指示,到宁县指导工作,配合李德录等在杨园子等地发展党员40余人,建立西坡、嘉峪川、寺沟洼等7个中共党支部,并在杨园子召开中共新宁县党员代表会议,选举成立中共新宁县委,焦怀兴为县委书记。此后,中共新宁县委员会驻地迁离,月明、柴桥子、贾峪川、西坡4个党支部属新宁县一区党委管辖,38年(1949)6月,划归中共新正县委领导。
  中共永红县委员会民国24年(1935)10月16日,关中特委在永和下南坡头村西一群众大院召开大会,以新正县六区(底庙)为区域,成立永红县,赵红钧任县委书记,赵清保为副书记兼文书。后季,东北军进攻并占领永红县,永红县委转入地下活动,赵红钧奉命返回关中。翌年二三月间,东北军撤走,恢复永红县,赵红钧为书记,梁佐舟为副书记。26年(1937)4月,永红县撤销,所辖之地复置为新正县六区。25年(1936)2月,在赵红钧的指导下,地下党员陈凤岐等人发动和组织永乐地区数千名群众,围攻田家城,砸毁枪炮局,活捉国民党邠县永乐民团团长吴志文,打死训练员侯德润和会计于锦章。同年9月,又组织永乐、北极地区群众,扛着农具先后围攻永乐城、北极城门楼,向国民党地方政府进行 “交农 ”斗争。
  国民党统治区宁县宫河地区中共地下党组织民国26年(1937)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奉命驻防正宁、宁县一带。军团政治部和政治部主任邓小平驻宫河镇王录村(时属宁县管辖)。红一军团政治部民运科把宫河地区周富选、周忠汉、董虎山、牛新科、周志红等40多名青年农民陆续接收为中共党员。5月,在民运科的组织和领导下,成立宫河支部。宫河支部辖张家咀头、西里、东里、寺底、王录东、王录西6个党小组、40余名党员,支部书记周忠汉。8月,红一军团撤离后,宫河支部隶属中共宁县工委(地下)领导。28年(1939)前季,成立中共宫河地区委员会,区委书记周忠汉,副书记周儒。之后陆续成立东里支部,书记周维清,副书记刘振福;康家支部,书记周德,副书记贾积功;燕家支部,书记燕富举,副书记燕仁旺。宫河区委成立后的活动范围扩大到南至陕西邠县永乐、北极,西至陕西长武、相公镇,北到宁县早胜、中村,东到正宁县榆林子、长乐一带,史称 “80里地下红线 ”。31年(1942),成立中共宫河总支部,周儒任书记,董虎山任副书记。之后,北极支部、高丽坊支部、相公镇支部、中村支部、早胜北新城支部相继建立,此时宫河地区有党员50多名。34年(1945),宫河地下党总支部将所属的支部划分为3个活动区,核桃峪、康家以西由周儒负责,为宫河周儒区;王录、徐家村以东由董虎山负责,为宫河虎山区;北极、永乐一带由程润负责,为北极程润区。在宫河总支的领导下,到38年(1949)解放前夕,有党员150多名。中共山河城关支部民国24年(1935)秋,新正县委统战部在山河城关秘密发展屈则声等5人为中共党员,并建立党支部,屈则声为书记,隶属中共新正县委统战部。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中国共产党正宁县委员会1949年10月,中共正宁县委隶属中共庆阳地方委员会。1955年10月,庆阳专区并入平凉专区,正宁县委隶属中共平凉地方委员会。1958年12月,正宁县委撤销。1962年1月,同时恢复中共正宁县委和中共庆阳地委,正宁县委隶属庆阳地委。1966年3月,“文革 ”发生,正宁县委不再行使职权。1969年5月,成立正宁县革命委员会整党领导小组,隶属庆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整党领导小组。次年10月,恢复中共正宁县委,隶属庆阳地区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1971年1月始,隶属中共庆阳地区委员会。2002年9月1日始,隶属中共庆阳市委。
  正宁县历次党代表大会1949年11月1日至6日,中共正宁县代表大会在县城召开,会议通过剿匪、组织农会、征粮等决议。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于1954年11月29日至12月5日在县城举行,出席代表78人,代表914名党员,列席代表16人。大会听取并通过唐选廷作的《关于正宁县1955年互助合作及农林、水利、畜牧工作任务的报告》、肖登俊作的《关于正宁县委一年来工作总结及今后任务的报告》;选举产生中共正宁县第一届委员会和纪律监察委员会,选出县委委员17人,罗金财任书记,肖登俊、姚继承任副书记。
  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于1956年4月30日至5月6日在县城举行,出席代表86人,代表1929名党员,列席代表24人。大会听取并通过肖登俊作的《十个月以来的工作报告》和监察工作报告,讨论制订《正宁县1956年农业增产计划和1956至1967年12月农业发展规划》;选举产生中共正宁县第二届委员会,选出县委委员14人,候补委员4人,肖登俊任县委书记,张世杰任副书记。
  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于1958年7月20日至31日在县城举行,出席代表106人,代表1908名党员,列席代表65人。大会听取并通过肖登俊作的《高举红旗解放思想,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而奋斗》的工作报告、王文成作的《关于科学技术、文化革命三年规划》的报告;选举产生中共正宁县第三届委员会。选出县委委员16人,张义阁任县委书记,张世杰、王文成、宋廷杰任副书记。
  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于1964年5月10日至17日在县城举行,出席代表142人,代表4005名党员。大会讨论并通过肖登俊作的《关于第三次代表大会以来县委工作报告》、张世杰作的《1963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和1964年的工作计划及1970年远景规划》的报告;选举产生中共正宁县第四届委员会和县委纪律监察委员会。选出县委常委9人,委员23人,李安滋任县委书记,张培信、杨宗万、张富荣任副书记。
  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于1970年10月5日至12日在县城举行,出席代表223人,代表3459名党员,列席代表24人。大会听取并通过《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继续革命,乘胜前进,掀起我县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的报告;选举产生中共正宁县第五届委员会。选出县委常委7人,委员23人,罗福生任县委书记,杨廷寿、罗士杰任副书记。
  第六次党员代表大会于1979年1月7日至10日在县城举行。出席代表250人,代表4760名党员。大会听取并通过《认真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全县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报告;选举产生中共正宁县第六届委员会和中共正宁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选出县委常委11人,委员22人,罗士杰任县委书记,陈兆堂、郧俊升、赵思梁、郭自强任副书记。
  第七次党员代表大会于1983年10月27日至30日在县城举行,出席代表240人,代表5182名党员。大会听取并通过张新民作的《认真贯彻党的十二大精神,坚决落实胡总书记视察甘肃期间的重要指示,努力开创我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报告和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通过《中共正宁县委关于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的规定》;选举产生中共正宁县第七届委员会和中共正宁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选出县委常委10人,委员27人,候补委员2人,张新民任县委书记,张崇虎、尉得功、姚清俊、李文录任副书记。
  第八次党员代表大会于1986年11月26日至29日在县城举行,出席代表201人,代表5909名党员。大会听取并通过李文录作的《认真贯彻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两个文明一齐抓,为建设正宁、加快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而奋斗》的报告;魏治才作的《认真贯彻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精神,为端正党风,促进两个文明建设而努力奋斗》的报告;选举产生中共正宁县第八届委员会和中共正宁县纪律检查委员会,选出县委常委10人,委员22人,候补委员3人,李文录任县委书记,尉得功、姚清俊、范波、曹智彪任副书记。
  第九次党员代表大会于1989年11月21日至23日在县城举行,出席代表200人,代表6154名党员。大会听取并通过李文录作的《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稳步推进我县两个文明建设而奋斗》的报告、魏治才作的《严肃党的纪律,坚持从严治党,为进一步加强党风党纪建设、促进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而努力奋斗》的报告;通过《关于更改正宁县党代会届次的决议》;选举产生中共正宁县第九届委员会和中共正宁县纪律检查委员会。选出县委常委9人,委员18人,候补委员3人。李文录任县委书记,姚清俊、杜伟杰、范波、张玉虎任副书记。
  第十次党员代表大会于1992年11月12日至14日在县城举行,出席代表235人,代表6646名党员。大会听取并通过孙效东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的报告,秦善峰作的《以党的十四大精神为指针,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支持保护改革,为促进全县经济发展而努力》的报告;选举产生中共正宁县第十届委员会和中共正宁县纪律检查委员会,选出县委常委10人,委员21人,候补委员4人,孙效东任县委书记,蒋占全、张玉虎、徐永祺、陈国强任副书记。
  第十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于1997年11月12日至14日在县城举行。出席代表239人,代表7191名党员。大会听取并通过蒋占全作的《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为建设文明、富庶的新正宁而努力奋斗》的报告、李亚川作的《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报告,选举产生中共正宁县第十一届委员会和中共正宁县纪律检查委员会,选出县委常委10人,委员21人,候补委员4人,蒋占全任县委书记,董建镇、陈国强、梁致民、杨永宁任副书记。
  第十二次党员代表大会于2002年11月6日至8日在县城举行。出席代表240人,代表7000多名党员。大会听取并通过董建镇作的《实践 “三个代表 ”,坚持与时俱进,为实现正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的报告、赵自元作的《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报告;选举产生中共正宁县第十二届委员会和中共正宁县纪律检查委员会,选出县委常委11人,委员21人,候补委员4人,董建镇任县委书记,黄继宗、邵青、曹维斌、辛少波、尹万年(挂职)、赵自元任副书记。
  第十三次党员代表大会于2006年12月3日至5日在县城举行。出席代表248人,代表8000多名党员。听取并通过刘洪涛作的《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努力开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的报告、胡永洲作的《把握工作重点,服务发展大局,努力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局面》的报告;选举产生中共正宁县第十二届委员会和中共正宁县纪律检查委员会,选出县委常委11人,委员35人,候补委员7人,刘洪涛任县委书记,白振海、曹维斌任副书记。
  表30-2-3历任中共正宁县委书记名录表30-2-4历任中共正宁县委副书记名录县委工作机构民国38年(1949)8月,正宁县委设秘书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1953年3月,增设纪律监察委员会。次年10月,增设生产合作部。1956年2月,增设财政贸易部;4月,增设工业交通部和文化部;6月,增设《正宁报》社;8月,增设广播站。1957年3月,撤销文化部。1958年8月,撤销生产合作部,设农村工作部;12月,正宁县撤销,并入宁县,正宁县委及工作机构同时撤销。1962年1月,恢复正宁县委,设秘书室、组织部、宣传部、纪律监察委员会、农村工作部、财政贸易部、工业交通部、党校、广播站。次年1月,撤销财政贸易部和工业交通部。1964年2月,设档案馆;12月,设县直机关党委。次年5月,设财贸政治部。“文革 ”开始后,中共正宁县委仍设秘书室、组织部、宣传部、纪律监察委员会、农村工作部、财贸政治部、广播站、党校、档案馆、县直机关党委10个工作机构。1967年3月,中共正宁县委被 “造反派 ”非法夺权后,各工作机构瘫痪。1970年10月,中共正宁县委恢复后,设办公室,恢复广播站;12月,设报道组。次年4月,设毛泽东思想学习班。1974年3月,撤销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恢复组织部、宣传部、党校。1976年10月,设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1978年7月,设讲师组;10月,恢复纪律检查委员会。次年3月,恢复县直机关党委。1980年1月,恢复农村工作部;4月,恢复档案馆;11月,恢复统战部。次年8月,设财贸部;11月,设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1982年2月,设人民来信来访办公室;5月,设政法办公室,7月撤销,设政法委员会。次年12月,撤销财贸部、讲师组,设老干部工作科。1985年1月,设机要室;5月,设县委综合治理社会治安领导小组办公室;8月,老干部工作科改称老干部工作局。次年6月,恢复讲师组。1989年5月,老龄问题委员会改称老龄委员会。1991年4月,农村工作部改称经济工作部;5月,县委综合治理社会治安领导小组办公室改称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9月,设对台工作小组办公室。1992年3月,设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1993年3月,设政策研究室。1995年1月,设督查室。次年10月,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县委下属机构改为政府下属机构,职能并入县卫生局;12月后,县委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经济部、统战部、政法委员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档案馆、报道组、广播站、信访办公室、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党的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老干部工作局、老龄委、党校、讲师组、机要室、县直机关党委、台湾工作小组办公室、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政策研究室、督查室共23个工作机构。1997年5月,保密局由政府下属机构改为县委下属机构,职能并入县委办公室,机要室、督查室、政策研究室、信访办公室职能并入办公室,归办公室管理。老干部工作局、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党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归组织部管理。原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报道组职能并入宣传部。台湾工作办公室职能并入统战部;民族宗教事务局由政府下属机构改为县委下属机构,职能并入统战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职能并入政法委员会。县直机关党委改称县直机关工作委员会,为县委派出机构。档案局由政府下属机构改为县委下属机构,与档案馆合并。老龄委员会由县委下属机构改为县政府下属机构。撤销经济工作部。至2006年底,中共正宁县委设工作机构9个,分别是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一战线工作部、政法委员会、县直机关工作委员会、档案局、讲师组、党校。
  党组1950年5月,设县政府党组,1955年2月,改称县人委党组。1958年12月,撤销县人委党组,1963年5月恢复。“文革 ”初期,县人委仍设党组。1967年3月,县人委被 “造反派 ”非法夺权后,党组瘫痪。1974年3月,设县法院党组。1979年2月,设县革委会党组;撤销县法院党组,设县政法党组。次年6月,撤销县政法党组,恢复县法院党组,设县检察院党组、县公安局党组;12月,县革委会党组改称县人民政府党组。1981年4月,设县人大常委会党组。1984年5月,设县政协党组。1990年5月,设中国人民银行正宁县支行党组。1993年2月,撤销县公安局党组。1996年5月,设县司法局党组、县工商联党组。1998年10月,撤销中国人民银行正宁县支行党组;12月,设县国家税务局党组。次年8月,设县地方税务局党组。2001年7月,设县工商管理局党组。2004年5月,设县技术监督局党组。2005年7月,设县国土资源局党组。
  基层党委、党总支、党支部1949年底,中共正宁县委辖一区(三嘉)、二区(湫头)、三区(永和)、四区(西坡)、五区(永正)、六区(罗川)、七区(宫河)7个区党委。1953年2月,建立八区(马槽沟)党委。1955年11月,撤销三区(永和)、四区(西坡)和八区(马槽沟)3个区党委,建立于家庄、月明、西坡、山河、文乐、任家6个直属乡总支。次年5月,撤销一区(三嘉)、五区(永正)、六区(罗川)3个区党委,建立南庄子、关家川、姚家岭、永正、佛堂、罗川、榆林子7个直属乡党总支。从此时起,县委辖2个区委和13个直属乡总支。1957年,中共正宁县委仍辖二区(湫头)、七区(宫河)2个区党委和于家庄、月明、西坡、山河、姚家岭、永正、佛堂、罗川、榆林子、文乐、任家、关家川、南庄子13个直属乡党总支,64个党支部。次年3月,撤销二区(湫头)党委、七区(宫河)党委和姚家岭、文乐、任家3个直属乡党总支,建立湫头、碾庄子、五顷塬、解家川、宫河、牛家沟圈6个直属乡党总支;4月,撤销碾庄子直属乡党总支;9月,撤销所有直属乡党总支,建立山河、榆林子、宫河、永和、湫头、三嘉6个人民公社党委。12月,正宁并入宁县,中共正宁县委撤销,6个人民公社党委隶属中共宁县委。1961年5月,中共宁县委将原正宁县境内的6个人民公社党委调整为月明、西坡、山河、冯柳、榆林子、永正、长乐、宫河、周家、罗川、永和、双佛堂、湫头、五顷塬、解家川、三嘉、关家川17个人民公社党委。1962年1月,中共正宁县委恢复后,原正宁境内的17个人民公社党委隶属中共正宁县委;3月,建立山河、宫河、湫头3个区工委;5月,建立纪村、牛家沟圈2个人民公社党委。从此时起,县委辖3个区工委和19个人民公社党委。1963年11月,撤销湫头区工委,同时,撤销永和、双佛堂2个人民公社党委,建立永和区委。从此时起,县委辖2个区工委、1个区党委和17个人民公社党委。1965年3月,撤销山河、宫河2个区工委。同时,又将永和区党委和17个人民公社党委调整为西坡、山河、永正、榆林子、宫河、周家、罗川、永和、湫头、三嘉10个人民公社党委。“文革 ”开始后,中共正宁县委仍辖西坡、山河、永正、榆林子、宫河、周家、罗川、永和、湫头、三嘉10个人民公社党委,136个支部。1967年3月始,各公社党委陆续被 “造反派 ”非法夺权。1969年12月起,经庆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整党领导小组批准,各人民公社党委陆续恢复。1976年底,全县有基层党委13个,党总支4个,党支部162个。1980年2月,成立月明、五顷塬2个公社党委。1983年12月,县委辖12个乡党委。1985年3月,县委辖9个乡党委和3个镇党委。1995年底,全县有基层党委14个,党总支15个,党支部319个。2002年8月,全县时辖4个镇党委、8个乡党委。2004年10月,全县时辖4个镇党委、6个乡党委。2006年底,全县有基层党委12个,党总支11个,党支部285个。
  表30-2-51950—1956年正宁县中共党组织基本情况统计表表30-2-61957—1975年正宁县中共党组织基本情况统计表(单位:个)注:1959至1961年,县城划入宁县,无资料。1966年、1974年、1975年,各有党组1个。1967年、1968年,因受 “文革 ”冲击,全县党组织瘫痪。
  表30-2-71976—1987年正宁县中共党组织基本情况统计表(单位:个)表30-2-81988—2006年正宁县中共党组织基本情况统计表(单位:个)续表党务工作组织工作党员发展民国18年(1929)初,中国共产党陕西省委栒邑特支开始在正宁县境发展党员。此后77年间,中共党员队伍在组织部门严格选拔、考察、培养、吸收中不断发展壮大,由最初的4人发展到2006年的8176人。
  表30-2-9民国22—38年(1933—1949)正宁县中共党员基本情况统计表表30-2-101950—1956年正宁县中共党员基本情况统计表表30-2-111962—1987年正宁县中共党员基本情况统计表续表表30-2-121988-2006年正宁县中共党员基本情况统计表续表党员教育民国22至24年(1933至1935)新正县委成立期间,党员教育一般利用碰头时间,多用口头方式,传授党的基础知识,传达上级党委指示、党的机密文件和精神,讲党课也是不定期地秘密进行。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新正县委以基层支部为单位,对党员进行经常性教育。学习内容主要为党章、党纲、《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中共在解放区的各项方针政策等,并结合实际,解决党员思想上存在的问题。31年(1942)冬开展整风运动,县、区两级党组织,分别组织党员集中时间学习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等22篇整风文件。学习采取集体听报告、上党课、自学讨论等方式进行。在学习文件的基础上,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针对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等歪风,展开全面的思想检查和工作检查,发扬党内民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检查党员思想作风上存在的问题,查找存在不正之风的思想根源,并在党员领导干部中开展反对官僚主义、自由主义、发财思想、贪污腐化和落后意识的斗争。整风运动中,坚持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的方针,对犯有错误的党员既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又做耐心的思想工作,帮助其认识和改正错误。全县普遍进行党员登记,对每个党员作出思想鉴定和评议。32年(1943)4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继续开展整风运动的决定》要求,在整顿党的作风的同时,在全县普遍开展审查干部运动,34年(1945)结束。36年(1947)12月,新正县为贯彻《中国土地法大纲》和西北局绥德义合镇会议精神,对土改中指导政策不彻底、党内不纯、官僚主义严重等问题,进行以整顿队伍和打倒封建思想为主题的思想教育。由于受西北局义合会议和晋绥经验的直接影响,极力反 “右”,号召与会干部撕破面皮开展激烈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结果使很多干部普遍产生 “左”比 “右”好的错误认识,致土改工作发生严重偏差。次年2月,新正县根据中共中央米脂县杨家沟会议精神,制止 “左 ”的错误,认真贯彻党的阶级政策和 “抽补调剂 ”的方针。10月,新正县委以10天时间在三区蜈蚣洞召开县、区、乡党员干部整党会议,并邀请部分非党人士列席。这次整党以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整顿思想、整顿组织、整顿作风为主要内容。会后整党在全县全面展开,以思想教育为主,遵循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的方针,摆事实,讲道理,澄清是非。同时,对那些在反 “合围 ”斗争中思想动摇、丧失立场、自首变节人员,视其情节,分别作以处理。1950年下半年,在党内开展整风运动,重点对象是各级领导,主要内容是提高干部和一般党员的思想水平和政治水平,克服工作中所犯的错误,克服以功臣自居的骄傲自满情绪,克服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改善党和人民的关系。1952年至翌年,分期、分批对全县党的基层组织进行整顿,先对党员进行关于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教育,学习党员标准的八项条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学习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登记、审查和处理。全县参加整党的党员820人,其中具备党员条件的有722人;拒绝登记、自行脱党的有26人;受党纪处分的有21人;劝其退党的有8人;清除出党的有43人。在这次运动中,接受新党员66人。1955年,结合贯彻互助合作政策,举办农村党支部党课教育训练班,配备支部教员8名,主要学习毛泽东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和中共七届六中全会决议。1957年,本县开始以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指导思想,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的整风运动。1958年底,正宁县并入宁县,1962年恢复。1963至1965年,在全县党员和群众中普遍开展 “社教 ”运动,对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混淆不同性质的矛盾,使不少党员和基层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同时结合 “社教 ”和 “五反 ”运动,并以《做一个好的共产党员》(试行本)为主,对党的基本组织进行整顿,对广大党员和干部进行教育和训练,增强党的团结。“文革 ”初期,党的各级组织瘫痪,党员教育工作停顿。1969年4月,根据 “九大”通过的新党章,以吐故纳新为主题,进行整党,恢复党员组织生活,重新建立基层党委和支部。全县3264名党员中,有3002名恢复组织生活,发展新党员173人。1971至1973年,紧密结合 “批林整风 ”运动,加强政治思想教育。1976年10月,“文革 ”结束,开展揭批 “四人帮 ”的运动,有6名党员受到党纪处分。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全县党员干部中进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学习,对促进党员干部的思想解放,引导他们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肃清 “左 ”的错误影响,起到巨大作用。1980年,成党员教育办公室,确定以《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草案)》、《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为教材,组织全县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对照党员标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纠正不正之风。全县各级党组织普遍恢复 “三会一课 ”(即每月召开一次党支部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员大会、党小组会,每半年对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一次党课教育)制度。全县党员5066人,合格2383人,占47%;基本合格2513人,占49.6%;不合格170人,占3.4%。经过教育,党员状况有所改变。次年,中共正宁县委要求全县党员集中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抽出16人组成工作组,深入到各公社协助党委搞好党员教育,对农村3114名党员普遍进行轮训,占农村党员3848名的93%。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召开后,在县委党校举办公社、生产大队党员干部培训班,学习《党章》和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报告。1985年,对县直单位的1个党委、6个党组、11个党总支、58个党支部688名党员进行第一批整党,重点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经济体制改革决定》、《党章》、《准则》等文件。1986年,结合整党,先后订购下发《整党学习文件汇编》、《整党辅导》等材料4700多册,评选出33个先进党支部和429名优秀党员。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召开后,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学习中共十三大《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先后举办党课辅导员培训班26期,培训骨干280名,并开展电化教育,在乡村巡回播放《全国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员事迹报告》、《英模报告团报告》、《党史》等录音录像129场,观众19280人(次)。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开展 “创先争优 ”和新时期党的建设讨论活动,评选出42个先进党支部和26名优秀党员。1989年,针对北京发生的动乱事件,全县各级党组织召开党员大会和民主生活会,学习中共十三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邓小平的几次主要讲话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等有关文件,及时统一思想。1990年代,全县各级党组织把党员的学习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后,中共正宁县委要求全县党员学习邓小平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等理论知识。并在全县开展 “学理论,话改革,做表率,比贡献 ”活动,抓典型进行总结宣传,弘扬先进事迹,教育党员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1996年,全县参加 “双学 ”(学文化、学科学)活动的党员人数达4801人,占党员总数的96.3%。1999年,中共正宁县委组织党员干部重点学习邓小平理论、中共十五大《报告》和十五届三中、四中全会《决定》、“三讲 ”教育材料、35个必读篇目以及省地有关文件。各单位普遍坚持每周两个 “学习日 ”制度,做到人员、时间、内容、笔记、效果 “五落实 ”。2000年5月至8月,在中共正宁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及正宁一中的县级领导干部和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县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领导成员中,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 “三讲 ”教育活动。参加教育的县级干部28人、科级干部434人。主要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实践论》、《改造我们的学习》、《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挥党的优良传统》、《党在组织战线上的迫切任务》、《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等文章和江泽民 “三个代表 ”的论述。共查出参加 “三讲 ”教育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党性党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129个,计5037条。2001年,党员教育管理围绕 “学、比、做”活动,坚持抓党员冬训和民主评议、“三会一课 ”等制度的落实,突出电化教育。全县有电教设备的村达44个,占行政村总数的39.6%,坚持定点巡回播放,扩大党员电化教育的覆盖面,增强党员教育的有效性。2002年,注重党性党规、政策时事、农业科技三项教育,全年播放电教片369场(次),受教育党员群众4.89万人(次)。2003年,组织党员学习中共十六大精神、“三个代表 ”思想,注重抓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和纳新工作,通过发挥县乡党校主要阵地作用和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电化教育等途径,全县共培训党员1.3万人(次)。2005年,坚持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总揽,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组织党员观看《子午岭下拓路人》、《一个退伍军人的情怀》两部党员先进事迹专题片和县委、县政府下发的《学习五中全会精神,促进正宁发展》报告光盘,并实施 “千名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工程 ”培训活动,培训党员干部1200多人。2006年,突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继续组织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县建立健全党内生活、党员管理、党员学习、党员教育、党员联系群众、党内民主参与、党员 “进出 ”规范、党内考核激励、党内监督约束等9项长效机制;共形成各种论文、调研报告320多篇;组织召开较大规模的庆祝建党85周年暨先进性教育活动总结大会,评选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共100名;推荐省委表彰奖励优秀党务工作者、市委表彰奖励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共11名。同时新建村级电化教育示范点48个,调充专兼职电教工作人员8名。购制、自制电教光盘8类12000多张,其中县电教站制作下发《情系教坛写人生》、《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辅导》等专题片2部8盘1360多张。县有站、乡有办、村有点、户有盘的4级电教网络和专兼职电教队伍不断充实壮大。年内组织集中播放1200多场次,党员群众自发组织播放3000多场(次)。
  干部工作革命根据地时期,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各级党、政、军的干部都由党组织决定、指派和任命。干部的教育培训形式大多是开办短训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建、时事政策等为内容,普遍培训区、乡、村干部。
  新中国建立初,干部由县委统一管理,录用、任免由县委组织部审查,向县委推荐,经常委会讨论决定,科级干部报中共庆阳地委审批。加强在职干部的时事政治和正规理论学习,有计划地组织大批的干部在各级党校、干校接受理论、文化和业务培训。1956年,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归口管理,一般干部由主管科、局管理,正、副科级干部由县委组织部管理。1962年,成立县委党校,始培训基层干部。次年后,结合 “社教 ”运动,对广大干部进行教育和训练。1966年,配合县委党校对全县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指导员、大队长、妇代会主任等干部进行培训,并加强经常性的党课教育,坚持 “三会一课 ”制度。1973年,配合党校举办3期有252名农村基层干部参加的理论学习班。选派53名县社领导干部、一般干部、工农干部到省、地党校理论学习班学习。抽出243名干部深入全县111个大队蹲点包队,举办学习班,进行路线教育。1977至1979年,共举办干部轮训6期,培训干部719人。1979年,根据县委对干部鉴定试点工作的要求,县一中党支部和试点工作组,就一中48名干部教师进行鉴定试点工作。同时实行干部考核制度,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和各类干部胜任现职应具备的条件,从德、能、勤、绩4个方面进行考核。并对干部管理权限作出规定:党群部门的一般干部和股级干部由组织部管理。1980年,全县共提拔使用青年干部35名,根据需要和上级安排,输送到省、地委党校和有关部门培训的干部195名。全年举办各类干部培训班5期,培训各类干部359人。次年,先后提拔中青年干部32名,改变领导班子结构,全县科级干部平均年龄由1980年的44.1岁降至43.5岁。在干部队伍中开展学习《马克思关于再生产的理论》、陈云《文稿》选编、薛暮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3本书活动,使各级干部掌握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并按照经济规律办事。1982年,分2期对全县问题多而严重的党的基层组织进行整顿,重点整顿公社党委2个,农村大队党支部13个,县直党支部6个。全年共选拔中青年干部31名,培训干部311名。1984年,按照干部 “四化 ”要求,加强第三梯队建设,先后从第三梯队中选拔17名干部进入县、乡领导班子。同时简政放权,改革不合时宜的干部管理制度,建立机关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次年,进一步完善党政机关、事企业单位的岗位责任制,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带头,12个乡镇42个党政机关和46个事企业单位相继完善各自不同的岗位责任制。1986年,重点抓干部制度改革,在全县乡镇一般干部中试行干部选聘制。至年底,参加选聘干部297名,被聘用267名,占89.9%。同时,全县培训干部1009名,占干部总数的41%。次年,进一步巩固、深化和完善一般干部选聘制。2月,推广山河镇 “两制 ”融合的经验,把选聘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挂起钩来。改进干部考核制度,对科级干部实行民主测评,首先在县农业局试点。年终,分期分批对全县科级干部进行民主测评。1990年,按照 “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 ”的原则,先后举办干部培训班9期,培训干部1075名,向外输送干部111名。1999年,加大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工作力度,全县组织集体学习讨论2800多场(次)专题研讨376场(次),3759名干部参加邓小平理论正规化考试,2152名干部参加县委党,校举办的政治理论、业务技能培训班。有58名干部被选拔进入各级领导班子,68名年轻干部充实到后备干部队伍中。同时推行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县科委副主任、县劳务办副主任、县建筑公司副经理。在12个乡镇和县检察院全面推行党政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在12户企业推行行政领导干部选举试点工作。2001年,结合 “学教 ”活动,整顿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力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先后有28名年轻干部被选拔到领导岗位。积极推进干部制度改革,试行干部差额考核制度,继续推行党政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度和党政事业单位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推行新提拔干部使用期制度。同时强化干部管理工作,建立科级以上干部廉政档案,健全和落实领导干部离任审计、诫勉谈话、收入申报等监督制度。对18名部门、乡镇一把手进行离任审计,对58名提拔和调整干部进行个别或集体谈话。2002年,对84名在同一岗位连续工作10年以上和直系亲属在同一部门有直接隶属关系的干部进行调整回避交流。启动实施正宁县 “1351”人才工程。2003年,举办各类培训班124期,培训干部4500多名。进一步完善干部考试录用制度和 “三位一体 ”考核,为县直党政机关公开招考录用干部20名。2004年,举办各级各类干部培训班10期,培训干部914人(次);对党政领导班子集中考核1次,调整4次,新提拔干部80人,并对干部档案管理实行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双重管理。2005年,在事业单位中,打破干部工人身份界限竞聘上岗,10人经过笔试、面试、考察走上领导岗位;在农村党支部中,择优选拔10名村党支部书记担任乡镇党委委员;下派驻村指导员13名,调整补充村干部67名,提高和规范村干部工资待遇,退(离)职村干部享受生活补贴落实到位,全年发放村干部报酬47.3万元、退(离)职村干部补贴3.6万元。2006年,利用县乡换届之机,全县共调整交流干部44人,调整交流面42.3%。对《干部任用条例》执行情况自查通报2次,召开新提拔干部任前教育谈话会和集体廉政谈话会6次,对5名离任行政一把手进行离任审计。继续实施《正宁县后备干部 “1223”工程规划》,按照 “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保持常数 ”的要求,调充后备干部171名,其中妇女干部、少数民族、非党干部58名,占34%;全县举办村支书、科级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等主体培训班9期,培训骨干646人(次)。老干部工作1983年12月设县委老干部工作科;1985年8月,改称县委老干部工作局;1997年5月机构改革,归口组织部管理至2006年底。
  1983年12月至2006年底,建立健全离退休老干部党支部3个;组织老干部参加政治理论学习100多人(次),记学习笔记100多万字;组织老干部参政议政,发挥余热,帮助转化失足青少年105名,做传统教育报告50多场(次),受教育3.5多人。先后组织老干部召开通报会、茶话会72次,参加大型会议500多场(次),参与行风评议30多人(次)建言献策70多条,被录用30条,实施7条。协调解决离休老干部参加工作时间争议34件,,落实离休干部政治待遇67件,解决离休老干部工资待遇87件,协助人事部门安置离休干部子女就业68件,关照离休老干部遗属105人。报销离休老干部历年拖欠医疗费192万元,落实离休费的企业老干部12人。2000年为离休老干部建福利住宅楼1幢。历年配合县委、县政府在节假日走访慰问离休老干部1300多人(次),看望病员500多人(次),看望遗属350多人(次)。1989年建立老干部活动室,设阅览室、图书室、娱乐室,购置健身器材12件(套),征订老年杂志5类、其他报刊4类。利用重大节日,组织老干部开展书画展览24次,象棋比赛50多次,参加老年秧歌比赛30多次。
  党史研究工作1981年11月,成立中共正宁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简称党史办)直属县委,专门征集、整理、研究、编纂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在正宁活动的历史资料。1997,年,机构并入县委组织部。至2006年底,县委党史办编制6名,其中主任、副主任各1人,工作人员4人。1980年代,征集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188卷(其中回忆录120卷,文献资料28卷,报刊资料30卷,党史刊物10卷),整理《关中分区及新正县大生产运动》、《关中分区新正县的土改和减租减息》、《正宁县抗日救国会》等中共党史专题9个,收集资料照片63幅,编印《子午岭上红旗飘》(1卷~5卷)。1990年代至2006年底,在补征民主革命时期党史资料的同时,重点征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党史资料。编纂《庆阳地区中共党史人物》,参编《陇东的土地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甘肃省正宁县组织史资料》等党史专辑17部;在地级以上刊物发表《子午岭上举旗人》等论文13篇;撰写《正宁土地改革》等专题11个25万余字。2000年起,先后内部印刷出版《正宁县五十年大事记》、《正宁县党史人物小传》、《中国共产党正宁地方史》(一)、《中国共产党正宁地方史党政领导人物集》。
  宣传工作民国24年(1935)8月,中共新正县委设宣传部。38年(1949)8月,中共新正县委宣传部改称中共正宁县委宣传部。1958年12月,正宁县并入宁县,正宁县委撤销。1962年1月,正宁县恢复建制,正宁县委宣传部随之恢复。1967年3月,中共正宁县委被 “造反派 ”夺权,县委宣传部瘫痪。1970年12月,设县委报道组。次年4月,设毛泽东思想学习班。1974年3月,恢复县委宣传部,撤销毛泽东思想学习班。1993年7月,设正宁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1999年12月,设正宁县国防教育委员会办公室。2005年4月,设正宁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办公室。至2006年底,县委宣传部内设机构有文明办、国防办、未成办,下设机构为报道组。
  理论教育1950年代初,学习政策是重点,通过举办集训和短训形式的学习班,组织党员干部和各级领导干部学习《列宁主义基础》、《实践论》等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从1962年起,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学习毛泽东著作,到 “文革 ”前,学习运动普遍展开。“文革 ”期间,理论学习以毛泽东著作为主。1971至1975年,结合 “批林整风 ”、“批林批孔 ”等政治运动开展理论教育。1978年,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80年,通过培训,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1984年后,通过主题教育、理论座谈、专题培训、宣讲辅导等方式,开始对在职干部进行正规化理论教育。1986年,加强法制教育,动员全县人民积极行动起来,查禁迷信、赌博活动,反对买卖婚姻。1988年,开展党员电化教育活动,先后在37个县直单位,6个乡镇,49个行政村巡回播放录像186场,受教育2.58万人(次)。1991年,在全县开展 “三比 ”(比勤劳致富,比贡献大小,比遵纪守法)教育活动。1993年,在县委党校举办第一期科级干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学习班。1994至1998年,主要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并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学文化、学科学活动。2000年,在党员干部中组织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活动。2002年,在全县组织开展 “投资环境、建设环境、干事创业环境大讨论 ”活动。次年,在全县宣传文化系统开展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教育活动。2004年,在全县农村组织开展 “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和既富农民口袋,又富农民脑袋 ”教育实践活动。2005年,在全县组织开展 “建设诚信政府,培养诚信干部,构建诚信正宁 ”教育实践活动。
  舆论宣传民国时期,主要通过地下组织开展秘密宣传活动。革命根据地时期,宣传工作得到加强,主要形式为秧歌、演讲、翻印或编印各种宣传小册子和标语口号、组织宣传队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建国初,通过组织会议,组建宣传小组、学校秧歌队,集会演新剧、放幻灯、贴标语、作讲演等形式,着重宣传征粮、支前、反霸、剿匪、肃特、民主建设、减租减息、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 ”“五反 ”、抗美援朝、解放台湾的重大意义和各项政策,宣传新《婚姻法》、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内容等。1958年5月,宣传工作密切配合当时的 “大跃进 ”运动。1962至1965年,主要围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和学习毛泽东著作运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文革 ”期间,宣传 “毛泽东最新指示 ”、“毛泽东语录 ”、“毛泽东著作 ”,修建陈列有各种 “忠”字礼品的 “忠字堂 ”,建造有毛泽东高大画像的请示台,到处喷印毛泽东头像等。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后开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稳定承包经营责任制、兴办乡镇企业、种草种树、治穷致富的宣传。1983年,健全县委宣传部门的科室和专干,保证宣传工作的正常开展。1986年,宣传唯物主义、无神论和科技知识,查禁迷信、赌博活动,反对买卖婚姻。1988年,结合形势教育,办宣传专栏416期,培训宣传骨干2714人,宣讲771场(次),听众达11.2万多人(次)。1993年,在全县开展 “科普之春 ”集中宣传活动,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763期,培训农民及待业青年21520人(次)。1994至1998年,配合全县支柱产业开发工作和发展农林特产培植地方财源工作,广泛开展科技兴农、科技兴工、科技兴县的宣传教育活动,先后录制《希望的田野》等电视专题片12部,设计制作大型宣传牌56个,固定宣传版面21幅,悬挂宣传标语1880多条,并在《陇东报》上刊发题为 “五大支柱产业喜结硕果,二十万父老乡亲共创佳绩 ”的宣传专版。2000年后,围绕西部大开发和全县经济建设中心,宣传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新业绩、新作风、新经验,编印《正宁香包》宣传画册数万份,在《中国改革报》、《甘肃经济日报》、《陇东报》等媒体上刊发宣传推介正宁的专题专版多期,并筹建开通新华网正宁分站网站。
  精神文明建设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宣传工作的主要课题。从1981年起,每年2月广泛深入地开展以 “五讲四美三热爱 ”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礼貌月活动,通过广播动员、出动宣传车、编演文艺节目、印发典型材料、放映影片、组织读书演讲、组织 “便民服务 ”等活动,广泛宣传体现共产主义精神的新人新事新风尚,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1985年1月14日,县政府首次命名下冯村等24个行政村、县邮电局等27个事、企业单位为文明村、文明单位,各颁发奖牌1面、奖金20元。1986年,为纪念中共建立65周年,组织党员观看《四渡赤水》、《烈火中永生》、《陈毅市长》等革命教育影片。1989至1990年,在全县青少年中广泛开展 “学英模、讲传统、做好事 ”活动。1992至1993年,动员全县干部职工开展向县图书馆 “捐献百万册书 ”活动,以实际行动支援县图书馆的建设。1993年,在全县广大群众中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各条战线涌现出工作标兵147名,做好事5700余件,同时评选出县乡两级文明单位64个,文明户132家。1994至1998年,以爱国主义、思想道德和老区精神教育为主要内容,创建罗川赵氏牌坊群、县革命烈上陵园、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改编大会会址(三嘉乡锦章村)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政治处驻地旧址(宫河镇王录村)等4处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围绕山河至周家 “精神文明一条线建设活动 ”,在全县深入开展文明县城、文明单位(行业)、文明村镇三大创建活动和文明社区(小区)、文明窗口、五好家庭、文明户等创评活动。1999年,以 “爱国拥军 ”为主题,开展丰富多采的国防教育活动,在国庆节前夕,举办 “庆祝建国五十周年正宁建设成就图片展 ”,展出图片85幅。2000年后,围绕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公民道德建设 “20字”方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宣传教育。组织干部群众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送温暖、献爱心、无偿献血、扶弱助残、尊老爱幼等道德实践活动;实施 “共铸诚信 ”工程,开展诚信单位(行业)、诚信家庭、诚信店铺评选命名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推荐命名罗川赵氏牌坊和县革命烈士陵园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未成年人开放各类公共教育场馆,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整治、净化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未成年人群中集中开展优秀影视作品展映和优秀书刊阅读活动,着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网络。至2006年底,全县创建全省精神文明乡镇1个(榆林子镇),省级绿色文明学校1所(正宁四中),市级文明单位23个、诚信单位3个、文明乡镇10个、文明村12个,县级文明单位26个。
  党校工作1962年1月,中共正宁县委党校成立,临时校址设在罗川,租民房20余间。次年3月,迁县城山河。1967年3月因 “文革 ”停办。1969年1月创办 “五七 ”干校,代替原县委党校职能,地址设在罗川,并在宫河设立分校。1974年3月,在原党校校址设立正宁县革命委员会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五七 ”干校随之撤销。1972年9月,恢复县委党校。1962年1月,县委党校设干训、会计、文化3个班。1978年7月,增设中共正宁县委讲师组,为正科级事业单位。1999年12月,增设正宁县行政干部学校。2006年底,设行政管理机构1个(校办公室),教学管理机构2个(教务教研室、函授教育教学室),后勤管理机构1个(总务室)。编制24人,实有教职工20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8人),其中教员13人。1962至2006年底,党校举办农村干部培训班、学习毛泽东思想、农业学大寨学习班、学习新党章、学习毛泽东哲学著作、政工理论骨干、妇女干部、司法干部、县社领导干部、入党积极分子、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妇女实用技术班、妇幼保健人员培训班及烟草技术、日光温室蔬菜技术、电力技能岗位、文秘、工人技术考核培训班、公务员培训、学习各届人民代表大会精神、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骨干分子暨非公经济组织党建指导员、促进正宁发展等各类学习班192期,学员总数16618人(次)。1998年8月,增设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正宁大专班辅导站;2003年,开设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本科班辅导站,从事学历教育。
  政法工作1950年代至70年代,政法工作由中共正宁县委直接管理。1982年5月,县委设政法办公室;7月撤销,同时设政法委员会,定编9人。1985年5月,成立正宁县综合治理社会治安领导小组办公室(后改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2003年8月,成立中共正宁县委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2006年1月,成立正宁县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隶属县委政法委。当年底,县委政法委定编10人,有职工9名。1980年代,政法委主要组织政法部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90年代后,政法、综治工作开展专项整顿活动,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清调不适合作政法工作的人员,纯洁政法队伍;创建安全小区、平安乡镇、街道、单位、村组等。全县选配公安巡警16名,街道治安联防队员36名、保安36名、家属楼院长83名、工商门店治安组长177名、农村中心户长4786名,基本建成以公安巡警为主体,街道治安联防队配合,个体工商门店治安组长、家属楼院长、农村中心户长负责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社会治安防范网络。2005年,投资1000多万元,开展 “政法基层基础建设年 ”活动。次年,进一步夯实政法基层基础建设,提升政法综治工作水平。
  统一战线工作民国18年(1929),中共陕甘边特委和陕甘红军游击队,在本县龙咀子、西渠聚居的120来户、300多口回民中,宣传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发展积极分子,由此肇始本县统战工作。21年(1932)4月,谢子长率领游击队到寺村塬时,派人到龙咀子发动回民闹革命,并在成立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寺村塬革命委员会)时,吸收回民代表参加选举。次年冬,以王世平、王世贵等19名回族青年为骨干组成龙咀1子回民支队,与游击队配合开展武装斗争。此间,谢子长和刘志丹率陕甘红军游击队在县活动,对境内的哥老会采取争取政策,西渠很有势力的哥老会陈大爷为红军游击队转战西渠一带提供方便,陈家成为红军和共产党负责人的食宿之地,陈还以铁匠之技为红军修造枪械。共产党组织还派郭廷藩与马栏区的国民党民团沙秉彦建立长期友好关系,使红军和革命工作人员在他的所辖区域开展活动能受到保护。25年(1936)7月,选举成立龙咀子回民自治乡,成为陇东地区第一个回民自治乡,实现回民自己当家做主。回族女青年马秀英当选为县妇女部副部长,代表回族姐妹参与全县政事。对于龙咀子回民支队(后改称关中回民支队),抽调回族的优秀分子指挥,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由关中分区直接领导。同时,对国统区的统战工作也陆续展开。尤其是26年(1937)2月,红一军团进驻正宁后,发动群众成立宫河区及各保的抗日救国委员会,又协助新正县与正宁县,以两县的名义在罗川成立抗日救国会,区(联保)、乡(保)两级也成立救国会,关中特委派共产党员冯树勋到山河参与指导工作,曾组织召开 “军民抗日救国誓师大会 ”。为了扩大统一战线,各级中共党组织重视发动党员普遍对临近友军、绅士等开展工作,争取和团结一切进步力量。26年(1937)秋,先后在龙咀子、杨家台成立两所伊斯兰小学,还在各村开设读书班、夜校,请回族教师任教。为便于回民进行宗教活动,27年(1938)11月,新正县政府拨款维修龙咀子清真寺。次年,龙咀子阿訇马生福当选在延安成立的陕甘宁边区回民抗日救国协会会长。29年(1940),县政府三科专门成立回民教育管理委员会,请两名阿訇管理;当年,龙咀子阿訇蔡登霄当选为关中分区回民抗日救国协会会长。次年6月,在龙咀子成立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关中分会回民支会;11月,马生福被选为陕甘宁边区第二届政府委员(任期5年)、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参议员(任期5年);民主人士张治平(长舌头区后掌乡人)被陕甘宁边区政府聘请为参议会特邀议员(任期5年)。31年(1942)召开的新正县参议会第二届二次会议选出的9名县政府委员和2名候补委员中,有共产党员(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3人,非党左派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4人,中间派(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4人,形成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的 “三三制 ”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政权;同年,新正县成立回民研究会,专门研究回族历史文化与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35年(1946),蔡登霄当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候补参议员及边区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共正宁县委团结各界爱国人士,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参与土改、镇反、抗美援朝、“三反 ”、“五反 ”等运动。在民族工作上坚持 “慎重稳重,联合上层民主人士 ”的原则,在龙咀子、五顷塬建立两个民族乡,全县吸收回民代表参加乡、县、省人民代表大会。培养提拔回民干部,并对回民给予救济、贷款,建立回民小学,普及小学教育,使全县回民子弟入学读书。县委统战部通过给回民上层人士赠送书报画刊,召开座谈会,了解和调解回汉之间和回民内部纠纷,促进民族团结。“文革 ”时期,本县多数统战对象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迫害,统战工作陷于停顿。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相继恢复和健全正宁县政协、民族宗教局、对台办、工商联等组织,并对历次运动中作过处理的有关统战人员的案件进行全面复查,为21名起义投诚人员认定身份,颁发起义证书;为错划 “右派 ”的29人平反并安置工作,对112名原工商业者,按照小业主、小商贩、小手工业者界限,落实政策,除在职的15人外,对1950年代末、60年代下放农村和自动离职的89人补办退职手续,补发退职费10160元,清退定息12000元,给死亡的26人补发抚恤金。同时,注意发挥政协委员、民主党派、非党知识分子和工商联的智力库作用,为全县的经济建设服务。1978至1985年,先后两次派政协委员到山东等7省、59个县(市)考察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和农业集约经营的经验,提供经济信息65条,仅引进果树新品种红富士接穗一项技术,为全县增收350万元。1988年10月,五顷回族乡党委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奖励;龙咀子村党支部书记马风林受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奖励。1997年8月,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动员县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 “三江流域 ”抗洪救灾、重建家园捐款5100元。2002年,有114名党外人士分别担任市、县人大、政协代表或委员。同年5月27日,在罗川城举办 “华夏故土地图 ”正宁取土仪式。2004年,全县建立4000多名宗教群众和28名少数民族干部档案。并到五顷塬回族乡3个回民村,慰问回族困难群众。2005年,在县城两个社区和县个体劳动者协会、红十字协会、计划生育协会及12个乡镇成立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拓宽社区统战工作领域。2000至2006年,县上协调县直各单位,先后为民族地区投资累计1194万元。
  对台工作新中国建立前,县内共有去台人员6名,解放后迁入外省籍台属2户。1981年,有台属6户64人,至2006年,有13户76人。1970年代,本县即开展对台宣传工作。80年代,重新调查台胞、台属,并开展对台宣传,为台胞台属提供服务。1986年,中共正宁县委统战部为台属庄玉芳解决落实政策中的遗留问题,在年终县政协换届时推荐其任政协正宁县第二届委员。1988年,去台人员党心一从台湾发来寻找家中亲人的信函,统战部门指派专人进行查访,帮助其找到亲属,并通过省红十字会为其复信。1991年2月,成立中共正宁县委对台领导小组办公室,2000年9月,改称中共正宁县委台湾工作办公室。2001年,台商王信生投资28万元,建成五顷塬回族乡春莲阳光小学1处。2005年3月,台商王永庆投资40万元,建成湫头乡明德小学1处。至2006年底,全县先后接待王修功、范师云、党心一、来建璋等台胞(台商、华侨)15人(次)。
  信访工作新中国建立后,中共正宁县委秘书室和县人委办公室均指定1人负责人民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和处理工作。1958年12月,县域并入宁县,信访机构随之撤销。1962年1月,县委秘书室和县人委办公室下设人民来信来访工作室,并配备2名信访专干。1967年3月10日,正宁县委、县人委被夺权,信访工作随之名存实亡。次年3月15日,正宁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下设信访组,办理人民来信来访工作。1970年10月,县委办公室和县革委会办公室分别下设人民来信来访工作室,各配备2名专职干部。1984年4月,成立正宁县人民来信来访办公室,县委、政府信访室合署办公,信访室编制5人。1997年县级机构改革后,撤销县委信访办公室,在县委办公室内设县信访办公室。2006年元月,成立正宁县信访局,下设第一接待室(县委)、第二接待室(政府)两个分设机构,编制9人,具体负责办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1949至2006年,县信访部门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6234件(次),其中来信4337件,来访1897人(次)。其中1949至1965年(不包括1958至1962年),共受理来信来访124件(次),含来访36人(次)。接待对象多属单信单访者,反映的问题主要有个人历史问题、生活困难问题以及基层干部思想作风问题。1966至1976年,反映的问题主要有历史问题、政治问题、申诉问题等。1977至1992年,共受理来信来访案件2054件(次),包括来访475人(次)。信访事项多为落实政策、推行生产责任制过程中弄虚作假、基层干部贪污等问题。1993至2000年,共受理来信来访案件1756件(次),包括来访513人(次)。其信访内容和形式发生明显变化,历史遗留问题、落实政策问题显著减少,而个人利益问题、土地纠纷问题、控告干部作风问题及集体访、越级访、缠诉缠访增多。2000至2006年,共受理来信来访1216件(次),其中来访508人(次)。此间,由于企业改制、城镇拆建、土地征用、企业军转干部安置等引发的上访占有一定的比例。反映农村财务、企业租赁、城市低保、干部廉洁自律方面问题的上访及突发事件上访、异常上访增多。县信访部门按照 “分级负责,归口管理 ”的原则,对上访事件及时进行处理,疏导和化解矛盾,一部分涉法案件交由相关部门进行查处。并根据2005年5月颁布的新《信访条例》,加强信访工作制度建设、网络建设,畅通信访渠道,保证人民群众依法有序上访,维护全县社会稳定。
  纪律检查工作机构队伍1953年3月,中共正宁县委设纪律监察委员会。此前,县委代行纪律监察委员会工作。1958年4月,正宁县撤销并入宁县。1962年1月,县建制恢复后,县委仍设纪律监察委员会。1967年3月,中共正宁县委被 “造反派 ”夺权,工作瘫痪。1978年10月,恢复中共正宁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1984年9月,改称中共正宁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升格为副县级机构。1989年5月,始设办公室、纪律检查室、案件审理室。1993年5月,与县监察局合署办公,编制18人,原纪律监察室改称纪检监察室,增设教育调研室、党风廉政建设室。2002年7月,增设执法监察室。2006年底,下设办公室、纪检监察室、案件审理室、教育调研室、执法监察室、党风廉政建设室6个工作机构。1978至1983年,全县配备纪检干部27名,比县纪委刚建立时的4人增加23名。各公社党委以及文教、卫生、商业、供销、工交、粮食、财政等大局党组织都配备纪律检查员。为了适应新时期纪律检查工作的需要,对全县纪律检查干部采取以会代训的办法进行培训。5年来共召开培训会3次,参训84人(次)。1984至1986年,在全县县乡两级全部建立纪律检查委员会,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县直教育、卫生、商业、供销、工交、粮食、公安等单位,设立纪律检查组,配备纪检干部,其他单位也有1名党员负责人分管此项工作。1987至1989年,全县各级纪检组织和纪检队伍,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业务上得到加强。纪检机构由1983年的21个增加到1989年的25个;专兼职纪检干部由1986年的39人增加到1989年的43人。县乡两级全部建立纪律检查委员会,县直农业、粮食、水电、商业、供销、教育、卫生、农行、林业等12个较大的系统,多建立纪律检查组。同时采取以会代训、办案代培和送省、地党校进行专业培训等形式,加强对纪检干部的政治业务培训,提高纪检干部的政治、文化、业务素质。1990至1992年,全县纪检机构增加为29个,专兼职纪检干部增加到78名,且专职比例、年龄结构有较大改善和提高。同时举办各类纪检干部业务培训班11期,培训干部200多名(次)。1993至1997年,纪检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后,为12个乡镇配齐专兼职纪委书记,为县直16个部门配备专职纪检组长,并坚持以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为目标,从抓干部学习教育,提高整体素质入手,加强政治业务培训。1998至2002年,在全县公开招聘5名特邀监察员,公选110名廉政监督员。2003至2006年,纪检检查机关内部实行岗位责任制,推行纪检干部工作行为 “十不准 ”。充实纪委、监察局和乡镇纪委领导班子,落实基层纪检干部办案津贴,购置现代化办公设施及交通工具,办公条件彻底改善。1950至1957年,纪律检查工作的重点是配合党的中心工作,查处党员干部违纪案件和申诉、控诉案件。1962至1966年,县委监察委员会主要围绕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展监察工作。“文革 ”初期,县委被 “造反派 ”夺权后,纪律检查工作随之停止。
  1978年10月,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恢复后,即参与落实政策、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对1949年解放后历次运动中,特别是 “文革 ”期间受极 “左 ”路线迫害的党员干部彻底平反。此后,纪律检查工作围绕经济建设中心,立足全县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坚持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反腐败斗争,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加强纪检监察队伍自身建设,为本县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廉政建设1979至1983年,采用 “小整风 ”的方式,开展查思想、查工作、查作风、查纪律、查先锋模范作用活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普遍联系实际,检查自己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存在的问题,澄清一些糊涂观念和错误认识。同时,采用办学习班集中轮训形式,将全县5287名党员普遍轮训一遍,使广大党员受到一次系统的党的基础知识教育。1984至1986年,全县各级党组织,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党员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同时,注意运用正反典型开展典型教育。3年中,全县先后有420多名党员,被县、乡党委和县直机关党委、总支、支部评为 “优秀共产党员 ”。1987至1989年,加强党纪教育,主要通过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加强监督管理,减少和清除滋生腐败现象的土壤和条件。同时搞好来信来访,增强民主监督意识。3年中,共受理各种来信来访145件,所反映的问题基本得到查处和落实。1990至1992年,在开展党内条规教育中,全县各级领导上党课26场(次),举办各类教育讲座86场(次),专题辅导16场(次)播放录像片3部、97场,参加人数总计18800多人(次)。同时坚持每年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集中进行一两次纪律作风整顿,着重解决在个别党组织和一些党员干部中存在的组织、思想和作风不纯,少数党员干部党性不强、组织观念淡薄的问题。1993至1997年,先后讨论修订《正宁县科级以上干部廉洁守则》、《正宁县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正宁县内宾接待暂行办法》、《关于严格小车管理的规定》、《关于严格干部职工住房管理的规定》、《正宁县科级以上干部重大家事报告制度》。各部门、各单位针对各自实际和行业特点,完善修订各项规章制度130多项。5年中,有23名县级和78名科级干部主动交纳陪餐费及下乡伙食费5900元;有400多名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按期分别向地、县组织部门申报个人收入,27户国有企业每年向职代会报告业务招待费情况,25名领导干部主动登记上缴礼品38件、价值4560余元。1998至2002年,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三讲 ”教育、“三个代表 ”学习教育活动和警示教育;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严格公务接待标准,建立健全接待审批机制,实行接待通知单和 “三单汇审制 ”,使公务接待费逐年下降;坚持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解决领导干部在工作、纪律、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纠改率达到95.5%;在反腐败斗争中标本兼治,切实加大治本力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在乡镇和部门实行离任审计,在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的单位实行 “收支两条线 ”管理,在乡镇、村组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在全省率先实行学校收费 “一费制 ”。同时公开聘请5名特邀监察员和110名廉政监督员,对本部门和各乡镇廉政建设工作进行监督。2003至2006年,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四大纪律、八项要求 ”和 “五个不许 ”、“约法八章”等规定,健全领导干部廉政谈话、戒勉谈话、信访说明、重大事项报告、民主生活会等制度,推行 “三必谈三必做 ”,先后对126名新提拔任用的干部进行廉政谈话,对6名群众有反映的领导干部进行警示谈话,对19名有轻微不廉洁行为的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有80多名领导干部上任前作廉政承诺,有70多名乡镇、部门一把手分年度作述职述廉报告,有93名领导干部向县纪委报告个人重大家事。同时在推进政务、村务、厂务 “三公开 ”的基础上,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干部人事制度、财政体制、投资体制 “四项 ”改革,开展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试点工作,从源头上杜绝消极腐败现象的发生。共清理行政审批事项236项,取消70项,保留164项,合并2项;对126名新提拔任用领导干部进行任前公示和廉政考试,71名领导干部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严格实行会计核算、“收支两条线 ”、乡镇零户统管、工资统发、政府采购等制度,节约资金176.83万元。
  案件检查1979至1983年,县纪委共查处各种违纪案件52件,占受理案件的85.2%。这些案件牵扯到初干35人,一般党员干部13人,一般党员10人。查处的案件中受党纪处分的12人,其中开除党籍的4人,撤销党内职务的2人,给予留党察看的5人,党内严重警告的2人,党内警告的7人。受到处分党员中初干6人,一般党员干部8人,一般党员6人。1984至1986年,全县立案查处违纪案件46起,涉及案内人员139人,查清结案42起,占立案总数的91.3%。同时立案查处属于纪律方面的大小问题52件。1987至1989年,立案查处党内违纪案件44起,涉及案内成员56人。结案34起,受到各类处分的37人,其中受党纪处分的25人,政纪处分的12人;有5人被取消预备党员资格,9人被党内通报批评。1990至1992年,党内违纪案件呈上升趋势,党员科级干部违纪问题明显增多,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经济案件比较突出。县纪委直接立查案件45起,查结42起,结案率93.3%。共处分党员30名,其中开除党籍8人,留党察看13人,党内严重警告3人,警告6人;有8人分别受到政纪、法纪处理。同时全县各级纪检组织受理信来访1413件(次),办理1243件(次),办结1226件(次),办结率为98.6%。1993至1997年,全县纪检机关受理群众信访举报1260件(次),立案148件,结案147件,共处分党员56人,其中开除党籍14人,留党察看10人,严重警告11人,警告21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18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41.8万元。1998至2002年,受理群众来信来访910件(次)办理办结893件,立案119起,结案113起,结案率94.9%,处理违纪人员116名,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49万元。2003至2006年,案件查处工作有较大进展,县纪委受理信访举报109件(次),立案21件,结案21件,给予党纪处分21名,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115.78万元。纠风治乱1982至1983年,对县直机关干部职工在县城周围修建私房情况进行摸底检查,检查清理出10名干部非法建私房,对县直单位干部、职工住房分房问题进行检查,发现超住面积的干部10名和长期不交水电、房租费的6户,分别作以处理。同时把纠正经济领域中的不正之风,打击严重经济犯罪活动,列为端正党风的重点工作。两年中,全县立案25起,结案22起,占立案总数的88%。其中判刑的5人;给予党纪处分的8人,给予行政处分的13人,追缴赃款赃物折合16910元。1984至1986年,针对当时的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乱涨工资、乱发奖金、乱涨物价、职工借欠公款以及干部职工非法建私房等不正之风,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分别作以处理。同时会同县 “经打办 ”,配合政法、审计、物价、工商、财政等部门,全县立案查处各种经济案件14起,涉及案内人员20人,受到党纪处分的10人,政纪处分的2人,撤职的1人,追究刑事责任的3人,追缴清退赃款18501.66元。1987至1989年,狠刹违反财经纪律乱涨物价风、一些干部为亲友熟人无原则担保贷款风、婚丧喜庆大操大办铺张浪费风、干部职工中的麻将赌博风、乱占耕地乱建私房风5种不正之风。其中查处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涉及违纪金额47.8万多元,收缴国库31.2万多元。1990至1992年,全县共清理收回干部职工违纪建私房17间,公房19间,收回加价房租1620.5元。退回耕地2.048亩,收回罚款及违纪资金3600元。清理乱收费31项35.03万元,乱罚款4项12.9万元,乱集资摊派6项142.5万元。1993至1997年,全县清理出预算外资金3041.4万元,“小金库 ”资金97.13万元。查处乱收费学校24所,项目36项,清退或上缴违纪资金27.5万元,处理有关学校领导及当事人21人;抓参赌人员730余人,收缴赌资13.66万元,罚款64万元,处分党员干部13人;查处16个医药卫生单位收取药品折扣、回扣20.69万元,立案查处私收回扣案件4起8人,处分党员干部3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1人。治理公路 “三乱 ”、减轻农民负担、整顿建筑市场、清理公费安装住宅电话、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工作取得新的进展,烤烟收购中的不正之风基本得到纠正。1998至2002年,按照 “谁主管、谁负责 ”的原则,采取条块结合、纠建并举的办法,查纠农民负担、企业负担、中小学收费、干部住房、医药购销等方面的不正之风。清理取消农民不合理负担141万元,查处加重农民负担的违纪违法案件25起,处分党员干部43名;查处向企业乱收费案件20起,取消向企业乱收费项目22起,减轻企业负担18万元;查处4个教委和29所学校乱收费问题,查处教委主任3人、小学校长9人,清退向学生高收费158.9万元;清理出领导干部超占住房81户82套,4908.3平方米;取缔无证照经营户114户,查处过期失效及假劣药品295种,总标值35.08万元。2003至2006年,围绕群众关心的农民工工资、农民负担、城镇房屋拆迁、教育收费、农资市场等热点问题,狠抓纠风治乱。共清欠农民工工资205.31万元,清欠城市房屋拆迁补偿费26.3万元,清退违规收费19.5万元;监督落实 “两减免、三补贴 ”政策。整顿农资市场,查处伪劣化肥90袋、农药36件,总标值6.94万元。整顿医药市场秩序,依法取缔无证经营户3户,查处销售假劣过期霉变药品15类、244种,总标值12.14万元。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