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计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156
颗粒名称: 第二十二章 计划
分类号: F123.1
页数: 13
页码: 618-630
摘要: 新中国成立前,正宁县内各业经营处于自发状态。新中国建立后,计划编制工作逐渐步入正轨,每年末编制次年的年度计划。1953年,开始编制全县第一个中长期计划。至2006年底,共编制 “五年计划 ”11个、长期发展规划7个、重要专业规划31个、基层规划7个。1990年代后,加大对经济建设项目的考察、论证和实施,一批大项目相继上马,极大促进了县域经济增长和城乡面貌的改善。
关键词: 计划经济 规划工作

内容

第二十二章计划
  新中国成立前,县内各业经营处于自发状态。新中国建立后,计划编制工作逐渐步入正轨,每年末编制次年的年度计划。1953年,开始编制全县第一个中长期计划。至2006年底,共编制 “五年计划 ”11个、长期发展规划7个、重要专业规划31个、基层规划7个。1990年代后,加大对经济建设项目的考察、论证和实施,一批大项目相继上马,极大促进了县域经济增长和城乡面貌的改善。
  第一节机构县发展和改革局1955年12月,设县经济计划委员会,1958年12月撤销。1962年1月,恢复正宁县经济计划委员会。1967年3月后,机构瘫痪。1974年3月,恢复县经济计划委员会。1981年9月,改称县计划委员会。1983年12月,复称县经济计划委员会。1986年10月,又称县计划委员会。2002年6月,改称县发展计划局。2005年4月,改称县发展和改革局。同年,撤销县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将其职能整体并入县发展和改革局。2006年底,有职工20名。
  县经济建设项目考察论证办公室(简称项目办)1993年5月成立,设于县经济开发协作办公室。1997年11月,隶属县经贸委管理。2004年3月起,隶属县发展计划局,次年4月后,隶属县发展和改革局。第二节国民经济计划年度计划新中国建立前,由于战乱和灾害,县域经济一般以保证战争物资需要为主,各行业的生产活动基本处于自发状态,以自给自足为主。新中国建立后,年度计划编制工作逐步走上正轨。每年末,由县计划管理部门依照上级有关要求,提出第二年各项建设计划指标,经政府批准后,分解到各部门及乡、村实施。1980年后,年度计划的编制开始缩减指令性计划,相应扩大指导性计划的管理范围。1986年后,年度计划的编制以价值规律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革原有的指标体系,加强计划指导的宏观性,逐步形成市场经济下实行宏观调控的计划体制。
  中长期计划以5年计划为主。1953至2006年底,县域先后编制 “五年计划 ”11个。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1955年7月,县财政经济委员会编制,含农业、畜牧业、林业、工业、国内贸易、水利水保、群众运输、联合社8个规划项目,计划在边实践、边修正、边执行中实施。次年2月,平凉专区计划委员会根据计划草案完成情况对部分指标调整后正式下达。1957年,全县农作物播种52.66万亩,占计划52.84万亩的99.7%;粮食总产量8303.97万斤,占计划7303.99万斤的113.7%;财政收入55.2万元,占计划60万元的92%;手工业生产总值124万元,占计划103.3万元的120%;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57.3286万元,完成计划的100%;治理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占计划100%;造林3000亩,占计划5330亩的56%;大家畜28775头(匹),小家畜66251只(口);新建完全小学9处。
  第二个五年计1(1958—1962)1958年12月至1962年1月,正宁县并入宁县,由宁县经济计划委员会编制。该计划受 “大跃进 ”运动影响,浮夸成风,各项计划指标严重脱离实际。1962年10月,县经济计划委员会编制《正宁县农业生产恢复发展规划(1963—1965)》,要求到1965年播种农作物49.27万亩,其中粮食42.91万亩,油料1.7万亩,棉花0.05万亩,其他4.93万亩。4年内粮食单产在81.85千克的基础上达到89千克,总产达到3813.5万千克;油料单产在20千克的基础上达到26千克,总产达到44.2万千克;棉花单产在5千克的基础上达到14千克,总产达到52万千克;大家畜在1.74万头的基础上达到2.18万头(万匹),小家畜在4.44万头的基础上达到5.96万只(万口)。1965年实际数字:粮食单产121.6千克,占计划的131.6%;粮食总产4770.5万千克,占计划的125.1%;油料单产50.5千克,占计划的192.3%,总产71.5万千克,占计划的161.8%;财政收入85.6万元,超计划5.1%,工业总产值53.36万元;大家畜1.92万头(匹),小家畜8.03万只(口);新办半耕半读初小295处,入学儿童8604人。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5—1970)1966年6月,县经济计划委员会编制。要求到1970年,粮食总产达到0.8亿千克,油料总产达到112.5万千克,造林面积达到12万亩,大家畜达到30000头(匹),小家畜达到35000只(口)。执行期间,由于 “文革 ”的干扰,工作机构瘫痪,大部分指标没有完成。1970年,全县粮食总产3781.01万千克,油料总产40.695万干克,分别占计划的47.26%、36.17%。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1969年,县革委会生产指挥部编制。以粮食生产为主,突出农业机械化和农田基本建设,执行中经历 “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运动,因 “左”的错误干扰,片面追求粮食亩产上 “纲要”(亩产200千克)、“过黄河”(亩产250千克)、“跨长江”(亩产400千克),提出 “5至10年实现农业机械化”、“用专政办法办农业”、“割私有制尾巴”、“限制农户发展工商业生产”等,期末工业总产值236万元,年均增长21.8%;财政收入129.55万元,年均增长5.8%,基本农田、粮食总产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余各项指标均未完成。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五五”计划未单独编制,执行县革委会1975年12月制定的《正宁县1976—1985年十年国民经济规划》中提出的前5年计划指标。“五五”计划由于受极 “左”思想影响,指标偏高,前3年大干快上,造成经济结构失衡。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调整工农业结构比例,进行城乡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12月,县经济计划委员会制定《正宁县国民经济发展规划(1978—1985),提出以 “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为总方针,1980年该规划被 “六五”计划替代。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未单独编制,主要执行县计划委员会编制的《正宁县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前5年计划指标。“六五”末,贯彻执行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经济调整工作进展顺利,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219万元(农业总产值3461.34万元,工业总产值757.76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9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3元;财政收入为171.4万元,占计划154万元的111.3%;国内纯购进837.31万元,占计划425.9万元的196.6%,国内纯销售1959万元,占计划1410万元的138.9%;粮食总产达到3890.31万千克,占计划7421.5万千克的52.4%;油料192.51万千克,占计划50万千克的385%;造林面积达到4.56万亩;人口达到18.17万人,自增率9.62%;大家畜31826头(匹),小家畜52319头(只);新修梯田2.7万亩。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1987年4月,县计划委员会编制下发《正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草案)》。要求到1990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8500万元,年均增长15%。其中工业总产值1700万元,年均增长9.7%;农业总产值6800万元,年均增长9.7%;财政收入达到242万元,年均增长7.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3700万元,年均增长1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元,年均增长19.7%;粮食人均占有量375千克。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12096.45万元,完成计划的142.3%。其中工业总产值4353.65万元,完成计划的256.1%;农业总产值7742.8万元,完成计划113.9%;财政收入905.5万元,完成计划的374.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897万元,完成计划的105.3%;农民人均纯收入434元,完成计划的86.8%;粮食人均占有量401.5千克,完成计划的107%。
  第八个五个计划(1991—1995)1990年初,县计划委员会编制,4月经县委常委会议讨论通过,由县政府下发《正宁县 “八五 ”计划和十年规划要点》。规划按照实现 “一饱一平一增 ”、重建陇东粮仓和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第二个翻番的战略目标制定。1990至199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由1.14亿元增至1.52亿元,年均增长6%,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565元增至1024元,年均增长12.6%。国民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82∶12.7调至51∶23。1993年,达到8.6万吨。八五 ”
  5.3∶26∶粮食生产创历史最高水平,“期间,粮食总量达到39.4万吨,比 “七五 ”期间粮食总量净增4.4万吨。油料总产量由2511.7吨增至3600吨,年均增曾长75%;肉类总产量由3900吨增至6621.69吨,年均增长11.2%。工业总产值由2300万元增至1.98亿元,年均增长54%;财政收入由905.5万元增至2893万元,年均增长26.2%;1995年财政收入超过整个 “七五 ”期间5年财政收入的总和;烤烟收购量由11.47万担增至21.3万担,产值由1514万元增至7000多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由0.88亿元增至4.2亿元,年均增长36.7%,企业总数达到3062个,从业人数14066人;新修梯田8.5万亩,流域治理完成90.05平方公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7114万元,是 “七五 ”末的2.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8.3元,比1990年的434元增长1倍多。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1996年4月,县政府编制《正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九五 ”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纲要》。要求到 “九五 ”末,全县人民稳定解决温饱,到201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 “九五 ”末翻一番,全县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83亿元,比1995年增长27.4%,年均递增4.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至1227元,年均增长3.4%;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为60:12∶28;农业总产值完成1.91亿元,比1995年增长17%,年均增长3.3%;粮食总产量达到7.8万吨,比1995年增长11.4%,年均增长2.2%;烤烟稳定在20万担左右;大家畜年末存栏26922头,油料总产量达到5083吨,比1995年增长66.7%;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2.8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由 “八五 ”末的630万元增至6700万元,年均递增58.6%,新修梯田8.5万亩,治理小流域面积125平方公里,造林面积达到24.5万亩,比1995年增长4.5倍;财政收入2907万元,比1995年增长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760万元,比1995年增长9.1%;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95年的10.8‰降至5.6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888.3元增至1390元。
  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2000年3月,县计划委员会编制《正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经县委常委扩大会议和政府行政会议审议通过并同意执行。2005年,全县 GDP(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5亿元,是 “十五 ”预期目标的124%,按可比价计算,已提前两年(于2003年)实现 “十五 ”计划目标,5年平均增速15.3%,高于 “九五 ”10.2个百分点,高于 “十五 ”计划5.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达到4595万元,5年平均增长9.6%,高于 “九五 ”10.93个百分点,5年累计消化历年财政赤字72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56亿元,是 “九五 ”的5.28倍,平均增速47.6%,项目投资平均拉动经济增长6个百分点以上;粮食总产量7.1万吨,年均增长7.5%;一、二、三产业结构由60∶12∶16∶
  28调整到48∶36;种植烤烟11.43万亩;工业增加值达到2660万元,年均增长1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586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提前2年实现 “十五 ”计划目标;5年累计新修基本农田1611公顷,治理小流域131.68平方公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65元。
  第十一个五年计1(2006—2010)及2020年远景规划纲要2005年5月,县发展和改革局开始编制,2006年4月完成,经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印发全县执行。要求 “十一五 ”末,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4%以上,2010年总量达到12亿元,人均达到4884元,年均递增13.2%,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一阶段奋斗目标;一、二、三产业结构由48∶16:36调整为35∶30∶35,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2%,城镇人口达到8万人以上;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6.8%,2010年总收入达到1亿元,人均财力达到407元;辖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7.7%以上,2010年达到2.02亿元,经济增长方式基本实现由速度数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23.7%,2010年投资总额达到12.5亿元,其中,年均实施5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50个以上,完成投资增幅高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9.9%、9%,2010年分别达到3000元、7900元,城乡居民在文化教育、休闲娱乐、卫生保健、住房旅游等方面的消费支出不断提升,贫困群众、弱势群体的温饱问题和社会保障得到妥善解决。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达到10%,人均受教育年限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基本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制度,失业登记率控制在4%以内。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森林覆盖率达到39.5%,城镇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2006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2亿元;农业总产值完成2.91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7.36万吨;烤烟种植11.86万亩,总产1.57万吨;大家畜年末存栏31833头,油料总产量达到7100吨;固定资产投资6.98亿元,新修梯田7150亩,治理小流域面积24.7平方公里,造林1.65万亩;财政大口径收入3974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0345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7.49%;农民人均纯收入2006元。
  规划长期规划依据国家不同时期的宏观调控和发展重点,在正宁县政府的指导下编制。《正宁县国民经济发展规划(1978—1985)》1978年12月,正宁县革命委员会制定。
  主要坚持 “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 ”的总方针,提高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正宁县1981—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1983年,正宁县计划委员会制定并印发。以中共十二大精神为指针,紧抓农业根本,以多种经济建设为突破口,力争在20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规划对 “六五 ”、“七五 ”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起到一定的宏观指导作用。
  《正宁县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规划(1987—2000)》1987年7月,正宁县计划委员会制定。主要围绕 “三年解决温饱,五年改变面貌 ”的奋斗目标编制,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被 “八五 ”、“九五 ”计划替代。
  《正宁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大纲(1984—2000)》1984年9月,正宁县政府指导编制并印发。以中共十二大战略任务和胡耀邦视察甘肃时提出的 “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河山,治穷致富 ”为指针,对本县工农业发展起到宏观调控作用。
  《正宁县经济结构调整发展规划(1997—2002)》1997年,正宁县计划委员会制定。规划调整并优化经济结构,突出发展农村支柱产业开发和城镇主导产业建设,推进自然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变。
  《正宁县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2000—2015)》2000年,正宁县计划委员会编制。规划提出全面实施科技兴县战略,强化基础设施、生态农业两项建设,实现地方工业、第三产业、对外开放三大突破,推动正宁县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快速发展。
  《正宁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2000—2020)》2003年,正宁县计划委员会编制,后经县委、县政府多次讨论修改,于2004年9月以县委文件下发。规划提出到2020年乡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使全县生产力、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专业规划依据阶段经济发展重点制定。在全县经济建设上发挥过重要指导作用的规划有:《1957—1967年农业远景规划》1956年3月,正宁县计划委员会编制,县人民政府下达。
  《1963—1972年农业十年规划》1963年6月,正宁县计划委员会编制下达。
  《国营农场农业十年规划(1963—1972)》1963年,正宁县计划委员会编制并下达。
  《正宁县手工业三年规划(1963—1965)》1963年12月,正宁县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编制。《手工业支援农业七年规划(1964—1970)》1964年4月,正宁县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编制。《正宁县农业生产恢复发展七年规划(1964—1970)》1964年8月,正宁县经济计划委员会编制。
  《正宁县1966—1970年公路绿化规划》1966年2月,正宁县交通科和县水保林业局共同编制下发。
  《正宁县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1980—1990)》1980年5月,正宁县计划委员会编制,并以正计(1980)28号文件上报庆阳地区计委。规划重点突出农业、工业、商业发展对社会经济的贡献。
  《正宁县1981—2000年林业生产实施规划》1981年,正宁县林业局编制。
  《正宁县城总体规划》1984年3月,正宁县政府成立县城总体规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人员编制县城总体规划。规划分近期(1985—1990)、远期(1991—2000)。
  《正宁县水利水保建设战略规划(1984—2000)》1984年7月,正宁县水利电力局编制。
  《正宁县供销商品流转规划(1984—2000)》1984年8月,正宁县供销社编制下达。
  《正宁县农电发展规划(1984—2000)》1984年8月,正宁县农电管理所编制下达。
  《正宁县多种经营发展战略规划(1984—2000)》1984年8月,正宁县多种经营局编制。
  《正宁县商品系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1985—2000)》1985年,正宁县商业局编制。
  《正宁县粮食企业1985—2000年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纪要》1984年7月,正宁县粮食局编制。《正宁县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85—2000)》1984年8月,正宁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编制。《正宁县农业发展战略长期规划(1985—2000)》1984年8月,正宁县农牧局编制下达。《正宁县畜牧业发展长期战略规划(1985—2000)》1985年8月,正宁县畜牧局编制。《正宁县困难乡 “七五 ”发展规划》1986年9月,由中共正宁县委农村工作部编制(困难乡指三嘉、五顷塬、西坡、月明4乡)。
  《正宁县 “七五”商品粮基地建设规划》1986年6月,正宁县人民政府编制。
  《正宁县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规划(1987—2000)》1987年,正宁县计划委员会制订,规划围绕 “三年解决温饱,五年改变面貌 ”的奋斗目标,从种植业起步,向加工业延伸,靠发展养殖业、乡镇企业致富。
  《正宁县年实现 “一饱一增一平 ”奋斗目标规划(1989—1995)》1989年6月,正宁县政府印发。
  《正宁县重建 “陇东粮仓 ”规划纲要(1990—1995)》1990年,中共正宁县委、正宁县人民政府联合编制。
  《正宁县2000—2020年发展中小工业基地规划纲要》2000年,正宁县计划委员会编制。
  《正宁县正周段沿线农村城镇化建设总体规划》2000年11月,正宁县计划委员会编制,县政府审议通过并下发执行。
  《正宁县 “十五 ”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1年,正宁县计划委员会编制,经县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印发执行。
  《正宁县农村能源建设规划》2003年,正宁县计划局牵头编制,经县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印发执行。
  《正宁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2004年9月,中共正宁县委制订。
  《正宁县 “十一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2005年,正宁县发展和改革局编制,经县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下发执行。《正宁县 “十一五 ”通村公路建设规划》2006年4月,正宁县交通局编制。基层规划《湫头区龙咀子民族乡远景规划(1958—1967)》1957年8月,正宁县经济计划委员会编制。
  《甘肃省国营米家川农场1964—1970年规划》1964年1月,米家川农场制订。
  《永和丰集大队农业发展规划(1964—1970)》1964年4月,正宁县经济计划委员会工作组编制,以正办议字(1964)第027号文件下达。《子午岭林业局刘家店林场1964—1970农业年规划》1964年6月,刘家店林场制订。《社队农业生产恢复发展规划(1964—1970)》1964年,共有18个公社、4个大队、5个生产队根据上级安排,自行编制。《农业十五年发展规划建议指标(1966—1980)》1965年9月,正宁县经济计划委员会编制。《永正公社友好沟小流域治理六年规划(1976—1981)》1975年9月,永正公社友好大队编制。
  第三节以工代赈资金管理1986年1月前,正宁县是全国41个 “国家扶持贫困县 ”之一,1984年后列入 “以工代赈 ”(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对象。1996年后,“以工代赈 ”扶持对象重点改为国家扶持贫困县,本县不属扶持范围之列,“以工代赈 ”资金逐步被缩减。
  项目管理县计划委员会同有关业务部门考察论证选择项目,以工代赈领导小组审查,逐级上报审批立项。50万元以下由县上审批,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由地区审批,100万元以上(含100万元)由省(或国家)审批。项目批准下达后,由业务主管部门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具体负责劳动组织、施工安排、质量监督、竣工验收、财务统计和劳动安全等实施工作。项目完成后,由实施主管单位提出申报,写出初验报告,再按审批权限由省、地、县计划部门组织验收,做出结论。
  资金安排1985至2004年,中央、省、地共安排本县各类建设资金2073.08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585万元,粮食工业品等实物折价662.88万元,配套资金825.2万元,共完成建设项目34个。其中:道路建设投资782.58万元,占以工代赈投资的37.7%。其中银西公路建设201.58万元,银西公路正宁段(新建)80万元,正周公路油路罩面30万元,县城南沟土桥建设15万元,五顷塬至龙咀子道路建设5万元,五顷塬桥梁建设补助5万元,三嘉至蔡头湾道路建设50万元,榆林子至长乐公路建设10万元,罗川至罗沟圈公路建设40万元,周家至政平公路建设110万元,西坡至月明公路建设60万元,西月路铺油工程30万元,四郎河沿川道路建设40万元,西月路水毁修复工程30万元,乡村道路建设20万元。
  农田水利工程投资458.4万元,占以工代赈投资的22.1%。其中 “三田 ”(梯田、条田、坝田)建设60万元,中低产田改造92万元,水利建设222.9万元,四郎河电力提灌站建设30万元,四郎河川水毁修复工程38.5万元,石家湾子提灌建设15万元。
  人畜饮水工程投资297.7万元,占以工代赈投资的14.4%。其中山河人饮工程213.7万元,月明人饮工程15万元,永和乡堡巷村人饮工程4万元、机井维修5万元,湫头苟仁、张村人饮工程10万元,县城供水工程50万元。
  水土保持投资464.9万元,占以工代赈投资的22.5%。其中石家湾子渠道衬砌工程166万元,小河沟流域治理工程8.9万元,经济林建设工程30万元,王阁沟流域治理退耕还林还草项目210万元,石家湾子护岸工程50万元。
  农电建设山河至宫河线路改造6万元,占以工代赈投资的0.3%。农业科技推广投资60万元,占以工代赈投资的2.9%。其中四郎河川高效农业开发项目40万元,农业机械化推广项目20万元。文化教育永和罗沟圈烟村小学改建0.5万元。其他项目管理费3万元,占以工代赈投资的0.1%。
  表22-3-11985—2004年正宁县以工代赈建设投资情况统计表(单位:万元)第四节国债资金管理1998至2006年,国家、省、市共安排县域国债项目38个,资金4741.68万元。分为农林水利、交通能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4大项目。
  农林水利项目总投资2636.48万元,其中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170万元;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417万元;节水增效示范项目110万元;退耕还林还草种苗补助352.48万元;天然林保护工程46万元;人畜饮水工程417万元;“三北 ”(西北、华北、东北)四期防护林建设20万元;庵里水库除险加固工程930万元;刘堡子沟小流域水土保持淤地坝试点工程174万元。
  交通能源项目总投资612万元,其中通县工程450万元、农村能源建设项目162万元。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县城供水工程投资300万元。
  社会事业项目总投资1193.2万元,其中县一中危房改造50万元;县四中危房改造27万元;永正纪村小学危房改造44万元;县二中教学楼建设40万元;西关小学、东关小学、湫头乡王郎坡小学、周家乡下冯小学、永正乡东龙头小学5幢教学楼建设各20万元;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180万元;县疾控中心业务楼建设80万元;县医院传染病科楼建设66万元;县文化图书大楼建设140万元;湫头乡中心卫生院维修14万元;县法院审判楼建设150万元;县检察院办案用房和技术用房建设170万元;永正、西坡、周家3乡司法所建设各6.6万元;永正乡派出所建设12.4万元;宫河镇中心卫生院建设20万元;2003年部列防疫冷链体系建设80万元。第五节计划管理计划编制新中国建立后,年度计划、长期规划在确保上级计划部门下达指标完成的前提下,结合本县实际,由县计划部门编制;专业规划由主管部门编制,县委、县政府下达实施。
  计划执行新中国建立初,计划执行检查较严格。“文革 ”时期,计划执行检查流于形式。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计划实施得到加强,年度计划分别与乡镇及单位签订责任书,执行情况不定期进行督查,年终通过统计、财政、农业等业务主管部门的统计报表及抽调专门工作组进行考核验收,分析评估,得出执行结果。每年计划执行情况及下年度计划草案向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报告。
  第六节项目管理1997年前,考察并论证储备饲料添加剂、高效生物复合肥、玉米淀粉生产线等项目,先后引进并建成县甘草酸厂、豪华宝丽板厂、兴隆沙棘饮料厂等经济建设项目。1997年11月,项目办具体承担县办工业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的新建、扩建和技改项目的考察、储备及立项上报等工作。2003年,全县论证储备各类项目118个(重点论证储备年产30万担烤烟打叶复烤、2000吨黄豆及1000吨荏籽深加工、1000吨大葱深加工、20万米马尾包芯纱衬布生产线、3万亩中药材种植及深加工等工业建设项目,其中完成可研报告20个),资金规模6.38亿元;争取到各类资金12922.6万元,其中争取到县城供水工程、庵里水库除险加固、法院审判大楼、文化图书大楼、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退耕还林、正(宁)雕(岭关)公路、农村二期电网改造、二期人畜饮水等项目93个,资金规模9045.82万元,经费3876.78万元,是2002年争取资金7454.16万元的173.4%。实施土地复垦示范县、黄河流域坝系、农业科技示范区、县城电网改造、正(宁)周(家)二级公路、正(宁)艾(蒿店子)三级公路改建、周(家)政(平)三级公路改建、新世纪商城、金华商城、陇盛商城等50万元以上重点建设项目116个,总投资70174.66万元,完成投资17400万元,是2002年完成投资11958.74万元的145.5%。建成金牛公司微耕机生产线、塑钢门窗生产线、常压热水锅炉生产线、亿耕生物菌肥公司、紫苏保健油厂、印宝喷雾器厂、沁园纯净水厂、宏源种业公司、尚文印务公司等一大批工业企业。2004年,全县论证储备各类项目149个(其中完成可研报告23个),资金规模5.31亿元。争取各类资金10930.01万元,其中争取国道211线小寺头至罗沟圈公路改建、中小学危房改造、检察院 “两房 ”建设、县医院传染病科建设、永和中低产田改造、扶贫整村推进、刘堡子沟流域坝系建设、干旱地区雨水集蓄利用等项目80个,资金规模7738.42万元,经费3141.59万元。实施人民广场、百汇商城、紫苏保健油厂、长兴日用化工厂、法院审判楼、农村能源建设、退耕还林等50万元以上重点建设项目164个,总投资43682.5万元,完成30300万元,是上年完成投资17400万元的174.1%。2005年,全县论证储备各类项目195个(其中完成可研报告31个),资金规模9.8亿元;争取各类资金15498.244万元,其中争取正南煤田普查、国家投资土地复垦示范县、县城电网改造、南 (邑)罗(沟圈)旧路改造、农村通达工程、农村公路建设示点县、农村饮水安全等项目86个,资金8826.9万元,经费补助6671.344万元,是上年争取资金10930.01万元的141.8%;实施正南煤田勘察普查、国投土地复垦示范县、省级土地复垦示范、南苑住宅小区、轩辕大道、县城南环路开通等50万元以上项目169个,总投资50622万元,完成投资41150万元,是上年完成投资30300万元的135.8%。制定《正宁县项目工作管理办法》,初步形成 “层级纵横 ”抓项目、千方百计促发展的格局。2006年,全县论证储备各类项目198个(其中完成可研报告49个),占计划185个的107%,资金总规模达9.09亿元,99个项目上报省级以上部门,24个项目通过可研评审或审批立项。并整理汇编 “十一五 ”重点项目204个,资金规模86.3亿元,筛选上报2007年重点争取项目77个,总投资11.8亿元。争取到张(村)刘(家店)公路改建、土地复垦示范二期、正南煤田详查等国投、省投项目176个,项目资金及经费补助19303.13万元(项目资金15849.26万元,经费补助3453.87万元)同比增长47.5%。有17个项目取得意向性投资承诺,资金1.5亿元,争取项目数量及资金,总额再创历史新高。全年组织实施各类建设项目207个,其中50万元以上项目179个,千万元以上项目18个,累计完成投资6.72亿元,占计划4.77亿元的140.9%,同比增长69.1%,项目投资拉动经济增长6个百分点以上。重点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特别是国债项目的建设管理,先后开展重点项目督查和国债项目稽查14次,18个国债项目 “四制 ”落实到位,工程技术施工、资金使用和资料管理较规范,12个项目竣工验收。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