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货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15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货币
分类号: F822.7
页数: 4
页码: 604-607
摘要: 正宁县货币演变、货币流通发展历程介绍。
关键词: 货币演变 货币流通

内容

第二节货币
  货币演变商周时,民间已用贝币,开县内货币流通之先河。秦代始用 “半两 ”铜钱。汉代用 “五铢 ”铜钱,王莽恢复旧制,用布币、贝币。魏、晋、隋时,又用 “五铢 ”铜钱,货币流通减少。唐武德四年(621),朝廷废除五铢钱,“开元通宝 ”、“乾元通宝 ”等方孔钱流通甚广。宋代币种较多,主要流通 “崇宁重宝 ”、“崇宁通宝、”“熙宁通宝 ”等方孔铜钱,同时流通铁钱及纸币交子。县域有专门从事银饰销铸的作坊和工匠。元代实行银本位制,市场遂流通银锭、银锞。明代通行银两制钱。清时以白银为主,兼使铜币、纸币与银票等,嘉庆、道光年间,以铸制的 “嘉庆通宝、”“道光通宝 ”最为普遍。清末,汉、唐、宋、明等钱,在当时已仅见,县内市面所用钱币为纹银、制钱、钱帖数种。纹银有 “江西大宝 ”、“汴梁腰子 ”、“四川中锭 ”、“山西小宝 ”、“陕西公估 ”等元宝及杂色银。制钱俗称 “麻钱儿 ”,系铜质,而乾隆钱最多。夹杂使用的还有小钱、沙钱等,字迹模糊,多系民间伪造。钱帖为城镇殷实人家所出,或用楮(纸),或用白布,长4寸~5寸,宽2寸~3寸,周围印有花纹,上书某县镇商号,旁列规约,中书凭帖取市钱若干串文。光绪二十六年(1900)后,银币 “龙圆 ”流入本县市面,俗称 “响元 ”。同时,间有外国银元少量流入使用,称之为 “西人鹰洋 ”、“錾人洋 ”。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相继发行铸有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头像的银元,悉废旧时制钱,市面遂以银元为主,铜元(形如银元)、银锞为辅。又有当50、当100铜元,乃四川军政府及甘肃省政府所造的地方货币,唯本地行使,不能通行省外。24年(1935),民国政府禁止银元流通,收缴白银,实施 “法币 ”(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纸币);次年2月又将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列入法币流通,地方银行均不得发行纸币。31年(1942)流通 “关金券 ”,关金1元折法币20元,后与法币同时停止使用。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滥发纸币,法币贬值严重。36年(1947),万元券出笼。次年,国民政府再次实行币制改革,发行 “金圆券 ”,金圆券1元兑换法币300万元(法币最大面额为500万元),以取代法币。物价暴涨,钞票捆用,人民视钞票如废纸而拒用,市场交易又以小麦为等价物,退到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方式,银元、铜元再度流通,今民间仍有微量储存。
  革命根据地时期。23年(1934)4月,陕甘边区财政委员会发行布质货币(用木刻板蓝色油印后,刷上桐油漆晾干),面值有1角、2角、5角、1元4种。还有无面值布币1种。布币1元兑换银元1块。次年,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财经委员会印行陕甘边区农民合作银行兑换券(布质),面值2角,每10角兑换银元1块。同年,陕甘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印行陕甘省苏维埃银行银币券与铜元券,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发行布币、纸币。27年(1938),未公开的陕甘宁边区银行以延安光华商店名义印发代价券,面值有2分、5分、1角、2角、5角、7角5分6种。30年(1941)1月,陕甘宁边区银行发行1角、2角、5元、1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与本票500元、1万元、5万元11种,简称 “边币 ”。33年(1944),陕甘宁边区贸易公司发行商业流通券,面额有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250元、500元、1千元、2千元、5千元11种,1元相当于 “边币 ”20元。37年(1948),陕甘宁边区银行与晋西北农民银行合并,称西北农民银行,发行5分、2角、5角、1兀、2兀、5兀、10兀、50兀、100兀、500兀、1十兀、2千元、5千元、1万元、5万元15种面额货币。“边币 ”在国统区不能使用,“法币 ”在边区也不能使用。37年(1948)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后,在县境发行人民币、各种流通纪念币,有计划地组织货币发行与回笼,调节货币流通。
  流通人民币先后发行人民币5套115种。
  第一套人民币1949年1月10日发行,第一批发行的人民币面额有10元、20元和50元3种,到1953年12月,共发行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千元、5千元、1万元、5万元面额人民币12种,禁止银元、铜元流通,银行按一定比例收兑金圆券、边区钞券,统一货币。1955年5月10日停用。
  第二套人民币1955年3月1日发行,面额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5元、10元,共11种,以新人民币1元合旧人民币1万元的比价收兑旧人民币。鉴于小面额纸币流量大,易磨损,1957年12月1日发行1分、2分、5分金属辅币(称硬分币)3种。1961年3月25日发行黑色1元券1种;次年4月20日发行棕色5元券1种。至此,第二套人民币共16种发行齐全。
  第三套人民币1962年4月15日,发行第三套人民币。面额分别为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7种。与第二套人民币混合流通使用,比价不变。共发行13种券别。1962年4月20日发行枣红色1角券;1964年4月15日至9月13日,县人民银行收回苏联代印的3元、5元、10元3种钞票(第二套人民币),发行深绿色2元券和墨绿色2角券2种;1966年1月10日发行10元券和1角券2种;1967年12月15日发行1角券1种;1969年10月20日发行深红色5元券和深红色1元券2种;1974年1月5日发行青莲色5角券1种;1980年4月15日发行1角、2角、5角、1元4种金属人民币。
  第四套人民币1987年4月27日,采取 “一次公布,分次发行 ”法,首次发行50元券和5角券;1988年5月10日发行100元券、2元券、1元券和2角券;1988年9月22日发行10元券、5元券和1角券。至此,第四套人民币共9种在县内发行齐全。与第三套人民币等值在市场上混合流通使用。
  第五套人民币1999版:1999年10月,首先发行100元券;2000年10月发行20元券;2001年9月发行50元、10元券;2002年11月发行5元券、5角硬币;2004年7月发行1元券;还发行1元、1角硬币。2005版:改进和提高1999版人民币的印制工艺和防伪技术后,于2005年8月发行,有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纸币和1角硬币。至此,第五套人民币2种版别共15种在县内发行齐全,与第二、第三、第四套人民币等值流通。
  表21-2-1正宁县人民银行收兑地方币、旧人民币比价表(单位:元)流通纪念币1984年10月至2006年12月,共发行63套75枚(张)普通流通纪念币,与现行人民币等值使用。此外,个别年份还发行有贵重金属(金、银)流通纪念币多种。
  货币流通县域货币的流通与分布历来极不平衡。建国前流通的货币种类较多,并随着朝代的更替、货币的演变而变化。新中国建立后,货币流通量变化较大。其特点是:市场货币容量扩大,流通中货币增多。新机构的增减,商业网点的增加,都需要铺底和周转资金,扩大现金库存,从而加大市场货币容量。特别是商品生产的发展,城乡人民货币收入明显增加,集市贸易成交额持续上升,流通渠道增多,市场结构发生变化,货币归行速度减慢,货币投差增大。市场调查表明,个人手持货币比例较大,其中又以农民为多。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