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支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14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支出
分类号: F812.45
页数: 3
页码: 564-566
摘要: 正宁县清代财政支出、民国时期财政支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财政支出等财政支出情况介绍。
关键词: 正宁县财政 财政支出

内容

第三节支出
  清代财政支出乾隆二十八年(1763),原额经费银878.3两(遇闰加银45.3两),除荒银524.9两(遇闰除荒银26.8两),实征银353.4两(遇闰加银18.6两)。原额杂支银262.7两(遇闰加银13.5两),除荒银163.8两(遇闰除荒银7.9两),实支银98.9两(遇闰加银5.5两)。
  原额经费银年共支878.3两:知县1员原额俸银42.6两(除荒实支银17.4两),知县衙门门子2名工食银11.4两、皂隶16名工食银90.97两、马快8名工食银127.4两、民壮26名工食银156.0两、禁卒8名工食银45.5两、轿伞扇夫7名工食银42.0两、库子4名工食银22.7两、斗级4名工食银22.7两;典史1员原额俸银29.9两(除荒实支银12.2两),典史衙门门子1名工食银5.7两、皂隶4名工食银22.7两、马夫1名工食银5.7两;教官1员原额俸银29.9两(除荒实支银12.2两,后又增银10.1两),教官衙门斋夫3名工食银31.1两、膳夫2名工食银12.6两、门斗2名工食银13.6两、廪生20名饩粮银60.6两。
  原额杂支银年共支262.7两:坛壝祭祀银14.6两,文庙祭祀银28.3两,武庙祭祀银21.9两,乡饮银2.8两,纸札银2.4两,钟鼓夫5名工食银6.3两,铺司3名工食银10.6两,孤贫10名口粮银27.3两(后又增银8.7两,遇闰加银3两)、布花银1.9两,政平驿所夫20名工食银136.5两(内除荒银85.1两,实支银51.4两;遇闰加银12两,内除荒银7.1两,实支银4.9两)。
  光绪三十四年(1908),全县支养廉银600两、俸银17两、公费160两、工食477两、驿站21两,共计支银1275两。
  民国时期财政支出正宁县财政支出25年(1936),预算支出21854元(法币,下同),其中行政费13170元、自治费3840元、教育文化费4844元。26年(1937),概算支出47281元,其中行政费13890元、自治费5040元、保安队经费11996元、教育文化费8304元、戒烟所经费1740元、财务费1922元、电讯费1540元、预备费1391元、其他1458元。34年(1945),支出3031906元,其中经济建设支出111703元、行政支出727483元、文教支出259089元、卫生支出3640元、保安支出124194元、财务支出33492元、生活补贴支出1492800元、补助及协助支出57243元、其他支出79162元、预备金143100元。同年,县政府有职员44人,工友7人。全年经费317745元。其中俸给费72120元、办公费172425元、特别办公费37200元、养廉金36000元。
  新正县财政支出24年(1935),新正县政府经费支出5.823万元。34年(1945),新正县行政支出流通券5937453元,其中伙食费1295776元、办公费1312955元、服装费2052468元、杂支841254元、其他435000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财政支出表19-3-11950—2006年正宁县财政总支出决算表(单位:万元)续表(数据来源于统计资料,1958~1960年因县域并入宁县无资料)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