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营体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12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经营体制
分类号: F721
页数: 9
页码: 520-528
摘要: 正宁县国营商业、集体商业、私营商业发展历程介绍。
关键词: 商业体制 经营体制

内容

第二节经营体制
  国营商业封建时代,国家设盐、铁专营专管机构。
  新中国建立后,在公营商业的基础上建立国营商业,并发展壮大。国家自上而下建立各专业公司,掌握市场命脉,其中一些机构延至县级。1954年,成立西北贸易公司庆阳地区分公司正宁贸易小组。次年春,成立县贸易公司、花纱布公司、食品公司和油脂公司。1970年,设县物资供应站,统一经营钢材、木材、水泥、机电设备等计划物资。1980年,国营商业系统有专业公司6个,门市部30处,从业307人,销售总额1048.5万元,完成利润21.6万元。1980年代始,改革国营企业,到2001年,7户企业基本完成资产评估、产权出售、安置职工等,总资产折合605.5万元,安置职工212人。
  国营商业的专业公司是全国性的有关专业公司下伸至县的业务管理机构。主要有:县食品公司1953年成立,设计财、业务股,有职工14人,自有流动资金1.5万元,固定资金4.8万元,建筑面积318平方米。1956年,并入县供销经理部。1962年撤销,改称食品商店,并入县农副公司。1973年3月由农副公司分出,设县食品公司,职工53人。下设山河、宫河、湫头、永和、榆林子收购站,西坡、三嘉、周家、永正、罗川收购组。经营肉、禽、蛋类。1976年设永正猪、鸡良种场。1979年,改称甘肃省食品公司正宁县公司。次年底,职工85人。下设山河、宫河、湫头、永和、榆林子食品购销站,西坡、三嘉、周家、永正、罗川、长乐、月明食品购销组。在县城设肉禽蛋门市部1处,在永正有猪、鸡良种场1处。年内纯销售额19.90万元,收购总值306.51万元,利润6.765万元。1985年,设人秘、计财、业务3股和肉蛋门市部14个,有职工108人,自有流动资金20.4万元,固定资金36.6万元,建筑面积4418平方米,营业额197.9万元,当年亏损6000元。1990年,食品公司下设5处零售、批发门市部,职工8人,销售总额152.7万元,上缴利税9570元。1993年,停止运营,除离退人员外,只留管理人员6人,其他职工全部下岗。1995年,有职工75人,销售总额188.6万元,实现利润3000元,上缴利税600元。2001年,企业改制,资产进行评估,固定资产出售,食品公司总资产138.3万元,安置职工52人。
  县花纱布公司1955年初成立,辖棉布批发门市部1个、百杂货及零售门市部2个、土产收购货栈1个;职工28人,其中公司11人,门市部17人;总资金36.82万元,其中储存商品价值36.68万元,流动资金346.61元。当年8月,并入县供销社。
  县百货公司1956年5月,甘肃省百货公司正宁县百货公司由原来中国贸易公司甘肃省庆阳分公司正宁贸易小组组建而成。设秘书、计财、业务、物价股,辖批发、零售门市部4处,职工29人,经营百货、针棉织品、文具、糖、茶、烟、酒和五金交电等2000余种商品,年销售额约40万元,利润2万元。1958年撤销,改设为县商业局工业品采购供应部。1962年,恢复公司,辖批、零门市部5处,职工44人,销售额60万元,利润3万元。1969年,并入政企合一的商业管理站。1973年恢复公司,这时辖批、零门市部8处,职工48人,年销售额90万元,利润4.5万元。1979年,改称甘肃省百货公司正宁县公司。1985年,设人秘、计财、业务股和门市部4个,职工63人;自有流动资金36万元,固定资产26万元,建筑面积1130平方米;营业额310万元,利润15.5万元。1990年,商品销售额217万元,上缴利税5500元。1995年,销售总额508.6万元,利润总额1.1万元,当年亏损100万元。1998年,宣布破产,重组为正宁县民生百货有限责任公司。
  县药材公司详见第四十五章《卫生医药》第一节《机构》。
  县饮食服务公司1956年,成立集体性质的县合作食堂,职工3人,次年转为国营。1962年,成立县饮食服务商店,设照相、理发门市部和食堂、旅社各1处,职工12人,收入4万元,利润5300元。1973年3月,成立县饮食业服务公司,设食堂、旅社和照相、理发门市部各1处,职工38人,收入10万元,利润8000元。1980年,有职工45人,辖东风旅社和曙光照相、理发、蔬菜门市部各1处,总收入12万元,利润6000元。1985年,设人秘、计财、业务股和东风食堂、东风旅社、曙光照相门市部、理发门市部、蔬菜门市部,职工39人。固定资产14.6万元,建筑面积1925平方米,营业额22.7万元,利润0.69万元。1990年,有职工37人,商品销售总额33.6万元,实现利润5.04万元,上缴利税2016元。1995年,商品销售总额112.2万元,实现利润25.95万元。2000年,有职工27人,商品销售总额170万元,实现利润9700元,上缴利税6700元。次年,企业改制,进行资产评估,固定资产出售,饮食服务公司总资产78.3万元,安置职工37人。
  县石油公司1972年,在县百货公司设燃料组,经营少量煤油、煤炭等。次年3月,从百货公司分出,设县石油煤炭公司,职工7人。1978年改称县燃料公司。次年,改称甘肃省燃料公司正宁县公司,设湫头石油供应站,职工28人。1985年改称甘肃省石油公司正宁县公司,下设县煤炭公司。县石油公司设人秘、计财、业务股和湫头、山河等基层供油点,职工40人。有流动资金16.43万元,固定资产38.03万元,建筑面积1351平方米,油库油池1360立方米。商品纯销售54.96万元,实现利润1.59万元。1989年,析设县煤炭公司,隶属县商业局;县石油公司上挂隶属庆阳地区石油公司管理。2000年,撤并县石油公司,划归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改称甘肃省石油公司庆阳销售分公司正宁销售部,当年销售石油近3000吨。2005年,县销售部有职工26人,销售石油8675吨。2006年底,有职工24人,加油站7个,年销售石油13112吨,上缴利税70多万元。
  县五金交电化工公司1980年1月,由县百货公司分设,有批发、零售门市部各1处。职工6人。经营交电、五金、化工类商品,销售额68万元,实现利润1.1万元。1985年,设人秘、计财、业务股及批发、零售门市部各1个,职工21人。自有流动资金9.8万元,固定资产8.2万元,建筑面积314平方米。营业额130万元,实现利润2.3万元。1990年,有职工32人,零售网点4个,销售总额152.7万元,上缴利税9.57万元。1995年,商品零售网点11处,从业44人,商品销售总额89.2万元,利润2.32万元,上缴利税10.5万元,当年亏损。1998年,宣布破产,以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组建新的法人实体,改称正宁县新飞五金交电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县糖酒副食公司1980年1月,由县百货公司分设,职工18人,经营糖、茶、烟、酒、食盐、糕点等120多种商品的购进批发与县城的零售业务,下设门市部2处、副食加工厂1个,销售总额116万元,实现利润1.5万元。1985年,设人秘、计财、业务股和批发、零售门市部3处、副食加工厂1个,职工34人。自有流动资金9万元,固定资产12万元,建筑面积490平方米,营业额190万元,实现利润4.1万元。1990年,有职工30人,自有流动资金11万元,固定资产15万元,建筑面积510平方米,营业额183万元,实现利润17.412万元,上缴利税8305元。1995年有职工78人,营业额12.4万元,累计亏损200多万元。1998年,以剥离分立的形式进行产权改制,新组建正宁县康乐副食有限责任公司。
  县煤炭公司1985年成立,隶属县石油公司。1989年分设,隶属县商业局。有职工10人,下设门市部1处,销售总额2.075万元,实现利润2075元。次年有职工11人,销售总额23.8万元,实现利润3000元,上缴利税300元。2001年,企业改制,进行资产评估,固定资产出售,煤炭公司总资产15万元,安置职工15人。
  县烟草专卖局(烟草公司)1986年5月成立;7月起,交庆阳烟草专卖分局(庆阳烟草分公司)领导。负责本县烤烟叶的收购、管理、销售、调运及成品烟的批发。2006年底,有职工56人。
  县盐业公司2001年4月,在原县糖酒副食公司分设后组建的国有独资企业基础上,改制改组成立,为有限责任公司,隶属甘肃省盐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设财务股、业务股、综合办公室。2006年底,有职工23人,年销售食盐800多吨,销售金额130多万元。
  集体商业民国29年(1940),国统区正宁县在第一区(罗川)、第三区(永和)发展合作社49个,社员1927人,贷款总数58216元。翌年,县设合作指导室,受县政府和省合作指导委员会双重领导,并实行分区指导制。32年(1943),县合作指导室向农民摊派股金41万元,在各乡镇办起合作社。34年(1945),在山河镇成立县合作联社,设理事会、监事会。36年(1947),有各级合作社37个、社员13641人,认购股金24235810元。38年(1949)有县合作联社1所、乡镇合作社6所、保合作社30所、社员6276名。解放后这些合作社,均被人民政府接收改造。革命根据地时期,民国27年(1938),由新正县政府投资、群众集股成立湫头、三嘉、长舌头、湫坡头4个区消费合作社,共有社员2321名、股金400万元(边币)。29年(1940),由群众集股、政府资助,成立新正县合作联社,设门市部、信用社、纺织厂、运输队。次年,县联社成立生产合作社,有股金21万元(县政府、群众投股金分别为5万元、16万元)。32年(1943),县社股金和公积金分别增至3700万元、240万元,运输牲口增至25头。36年(1947)4月,国民党军队进攻关中分区,新正县联社及3个区社损失资金1880万元,仅存921万元,相当于1头骡子的价格。1950年,县供销合作联社成立,有职工8人。设零售门市部1处,辖湫头、三嘉2个区合作社;有社员680人、股金1401元。次年11月,按合作商业形式集资人民币12.2万元,建起集体所有制商业。1953年,全县新建合作社6个,分销店5个。1956年,全县基层供销社健全,有分销店8个、代购代销店18个。当时供销社供应人民的生活品由原来的800多种增至1300多种。收购农副产品由原来的20余种增至60多种。1958年5月,县供销合作社撤销,人员、财产、业务并入县商业局,经理部并入县农副土特产购销站。农村基层社改为基层商店,供销合作社由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制。是年,全县农村生产大队均设代购代销点。1965年9月,县供销社下设供销经理部、采购经理部、饮食服务商店、药材公司、山河零售综合商店,辖8个基层供销社、6个分销店、42个服务部。1968年,供销社并入国营商业,各基层社均改为基层商店,实行军管,成立供销社革命委员会。次年1月,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农村商业体制;4月,改供销社为商业管理站,在供销经理部的基础上成立县农副公司,有职工50人。1976年7月,恢复县供销合作社,有干部12人,辖县农副公司和10个基层供销社、6个分销店、80个代购代销店,共有职工306人。1985年,县供销社辖农副公司和9个基层供销社、5个分销店、65个代购供销店,职工269人。1988年,采取承包租赁、兼并出售等措施进行企业改制。1990年,县供销社辖县农副公司、9个基层社和5个分销店,有零售网点58个、批发部4个、饮食业点3个,并设农村代购代销店65个,全系统职工292人。1993年后,全县供销系统连续6年亏损。至1998年底,亏损累计1731.1万元。2002年6月,县供销社下辖的12户企业全部改制,全部职工与县供销社解除劳动关系。只保留县供销社机构。
  县农副产品公司1954年成立,时称县供销采购供应经理部,职工10人。1958年12月,改称山河农副土特产购销站,隶属宁县商业局。1962年1月,恢复经理部,隶属县供销社。1969年,扩建为县农副公司,归属县商业局,有职工50人。1976年9月,归属县供销社。1988年,有职工43名,下设生产日杂副食及百货、针织、棉布大库4个;生产、日杂、综合、农副产品收购门市部6个,固定资产总值215388元。1990年,设业务股、计财股、批发部、零售门市部、收购组,有职工64人,全部流动资金147万元,年商品销售总额397万元。1992年5月,企业改制分为农业生产资料、工业品购销、农副产品3个公司,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属县供销社管理。1998年,县农副产品公司以剥离分立的形式彻底改制,改称正宁县兴隆土特产产品贸易有限责任公司。
  县工业品购销公司1992年5月,从县农副产品公司析设,有职工18人,资产57.81万元,占地5123平方米。下设批发部1个,日用杂品及化肥零售门市部4个,供销饭庄1个。主营化肥及日用工业品。1998年4月,以剥离重组的形式进行产权结构改制,改称正宁县昌盛工业品贸易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底,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
  县生产资料公司1992年5月,从县农副产品公司析设,有职工18人,资产61.4万元,占地4656平方米,设业务、计财股及批发库、生产资料、化肥、农药、农膜零售门市部5个、供销店4个。1998年7月,公司以剥离重组的形式进行企业改制,改称正宁县农业生产资料有限责任公司。时有股东19人,下设农药库、生产库及村级服务站4个、承包经营门店13个。2001年底,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
  私营商业封建社会县内商品除盐、铁外,其他均由坐商、摊贩、行商货郎经营。近代后,本县为平凉、庆阳、固原等地货物运往陕西、山西、河南的集散地。清同治初(1862年前后),县内大小集镇市场10多处,商贩100多人。道光年间(1821—1850),商业活动较兴盛,资本在2000银元以上的商号约70余家,从业约400人,经营货物品种繁多。
  民国时期,县内商业经营机构主要是私商字号,逐渐发展为独立行业,分布于罗川、宫河、山河等集镇。到38年(1949),县内商业以绸布、药材、百货、日杂业为主,资本在1000银元以上者21家,从业126人。主要商号有:广胜堂药铺。清同治二年(1863),陕西华阴人潘养贵设于山河,资本900银元,雇人经理,从业7人。民国7年(1918)由陕西郃阳人黄光镜接管,改名彭龄堂,资本扩大到2700多银元,从业11人;38年(1949)交于赵维潘经营,资本1200银元,从业5人。1956年公私合营。
  新兴和小百货兼营药材。清同治二年(1863),山河人王善荣设于山河,资本500银元,从业3人,自营。光绪五年(1879)王善荣死后,由陕西郃阳人赵毓树接管,资本600银元,雇人经理,从业5人。民国5年(1916),资本3600银元,从业20人,增设油坊、香坊、染坊,在宁县九岘分设油坊;38年(1949),资本2000多银元,从业8人。1956年1月公私合营。
  茂盛魁百货业。清光绪五年(1879),山西人王虎设于山河,资本300银元,雇人经营,从业4人;十六年(1890)王虎死后由子王丕兰继承。民国5年(1916),资本3000多银元,从业18人,分设茂盛积、油坊兼百杂货;38年(1949),资本400银元,从业5人,自营。1952年停业。
  德顺店酿酒兼食盐过载。清光绪七年(1881),山西人丁永年设于山河,资本1000银元,雇人经理,从业23人。民国6年(1917)换为杨德润经理,资本3000多银元,从业30人;18年(1929),改名福盛仁,以酿酒为主,兼营运输;37年(1948)倒闭。
  正顺堂日用杂货兼营药材。清光绪十九年(1893),陕西郃阳人罗儒生设于山河,资本2000银元,自营,从业7人。民国18年(1929),资本4000银元,从业12人;38年(1949),资本3100银元,从业8人。1956年公私合营。
  聚兴和百货业。清光绪二十年(1894),析新兴和,由陕西郃阳人赵树玉设于宫河,资本500银元,雇人经理,从业5人;二十六年(1900)迁山河。民国5年(1916),资本2100银元,从业11人;19年(1930)由黄荣轩接管;38年(1949)倒闭。
  天顺成日用杂货兼营酿酒。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本县柴桥子人赵天儒设于山河,资本600银元,雇人经理,从业4人。民国2年(1913),由张赞臣接管;13年(1924),资本3800银元,兼营钱庄,从业18人;26年(1937)改名大顺通,专营酿酒;38年(1949),资本2000银元,从业9人。1950年停业。
  光裕东百货业。清光绪二十八年(1920),陕西郃阳人李务善设于山河,资本2000银元,雇人经理,从业9人。民国6年(1917),资本3000多银元,从业18人;19年(1930)倒闭。
  树盛和杂货业。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山河人李树森设于山河,资本1000银元,自营,从业3人。民国5年(1916),资本扩大到3000银元,从业4人;20年(1931),李树森死后由其子李兴义继承;38年(1949),资本800银元,从业3人,自营。1956年公私合营。
  光裕和百货业兼营药材。民国3年(1914),罗川人高光耀设于罗川,资本2000银元,自营,从业4人;38年(1949),资本1700银元,从业5人。1956年公私合营。
  隆盛衣估衣铺兼营日用杂货。民国7年(1918),陕西三原人黄世臣设于山河,资本300银元,雇人经理,从业4人;20年(1931),资本4000多银元,从业20人;30年(1941)倒闭。
  自立和杂货业。民国18年(1929),山西人王天策设于山河,资本2000银元,自营,从业13人;35年(1946),资本5000多银元,在陕西三原县城分设晋盛德,从业40多人;38年(1949)停业。
  福泰昌杂货业。民国4年(1915),宫河人设于宫河,资本1000银元,雇人经理,从业3人;16年(1927),资本2800银元,从业10人;30年(1941)倒闭。万寿永杂货业。民国6年(1917),宫河焦家川人焦文恒设于宫河,资本1000银元,雇人经理,从业6人;25年(1936),资本2400银元,从业7人;38年(1949)倒闭。
  祥意福药铺兼营小百货。民国10年(1921),周家燕家堡人燕致敬设于宫河,资本1200银元,雇人经理,从业8人,经营药材400多味;38年(1949),资本1300银元,从业3人。1955年停业。
  荣盛德杂货业。民国11年(1922),陕西郃阳人邢振荣设于宫河,资本700银元,自营,从业3人;38年(1949),资本1100银元,从业3人。1953年停业。
  积顺魁药铺兼营杂货。民国20年(1931),周家吴家人焦荣设于宫河,资本1000银元,雇人经理,从业4人;35年(1946),资本1500银元,从业5人;36年(1947)3月,因被人纵火烧毁,店铺倒闭。
  德寿堂药铺兼小百货及估衣。民国20年(1931),宫河纪村人姚秉珍设于宫河,资本1000银元,雇人经理,从业5人;38年(1949),资本1300银元,从业4人。1956年公私合营。
  德厚堂药铺兼营小百货。民国23年(1934),宫河纪村人姚焕文设于宫河,资本900银元,雇人经理,从业4人;38年(1949),资本1200银元,从业5人。1956年公私合营。
  蔚藻堂药铺兼营日用杂货。民国30年(1941),宫河南庄人曹鳌设于宫河,资本1200银元,自营,从业4人;38年(1949),资本扩大到1500银元,从业5人。1951年停业。
  春生堂药铺兼营日用杂货。民国37年(1948),宫河王录人王培设于宫河,资本800银元,自营,从业3人。1953年,资本扩大到1200银元。1956年公私合营。
  此外,各集镇开设有小店铺70余家,散居农村小商贩有100余户,从业400多人。
  新中国建立初期,人民政府采取保护私营业合法权益的措施,使私营企业不断发展。1950年春,平抑物价,打击投机倒把后,一度出现市场呆滞,不少私营商业停业,但人民政府除限定粮食、纱布、食油、食盐、煤油等5种人民生活必需品不得在市场自由流通外,其余商品都放开让私商经营,并实行批发、零售差价和地区差价,私营商业又得到发展。当年有规模较大的商号18家,从业126人,各集镇的小店铺70余家,散居农村的小商贩400多人。1956年,全县有246户私营商业实现公私合营或组成合作商店,有94户商业户转入农业。1979年后,个体商业得到迅速发展。1980年,全县领取营业执照的个体商业户142户,从业229人。1985年,全县个体商业户715户,从业913人,资金额72.60万元。2001年1月,县内开始兴建新世纪商城、百汇商城、兴旺商城等商业工程。同年,国有、集体商业企业全面改制。2004年末,全县有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法人企业2个,产业活动单位4个,从业79人,销售总额7477.1万元,其中批发6864.9万元、零售612.2万元;有限额以下批发和零售业法人企业16个,产业活动单位16个,从业236人,销售总额4673.1万元,其中批发538.3万元、零售4134.8万元。2006年,全县有从事商业的个体户1269户。
  县昌盛工业品贸易有限责任公司1998年4月,原县工业品购销公司以剥离重组的形式进行产权结构改制而成。接收职工21人,接收负债额189万元,接收资产额243万元,有3名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2001年底,按照企业改革有关的政策改制。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改制剩余资产交县供销社管理。
  县农业生产资料有限责任公司1998年7月,原县生产资料公司以剥离重组的形式进行企业改制而成。接收职工22人,资产额1243.005万元,负债额656.70万元。2001年底,按照企业改革有关的政策改制。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改制剩余资产交县供销社管理。
  县康泰医药有限责任公司1998年10月,由县医药公司改制而成。主营中西药品,有职工65人,占地4391.69平方米。2006年,销售总额300万元。
  县民生百货有限责任公司1998年,原县百货公司破产重组。2000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288万元、利润2.4万元,上缴利税2.9万元。2001年,企业改制,资产进行评估,固定资产出售,百货公司总资产212.6万元,安置职工57人。
  县新飞五金交电化工有限责任公司1998年,原县五金交电化工公司破产重组。2000年,商品零售网点18处,从业78人,商品销售总额80.5万元,其中企业5万元、民营75.5万元。次年,企业改制,资产进行评估,固定资产出售,公司总资产57万元,安置职工38人。
  县康乐副食有限责任公司1998年,原县糖酒副食公司破产重组。2000年,从业25人,营业额108万元,实现利润5000元。次年,企业改制,资产进行评估,固定资产出售,公司总资产43万元,安置职工25人;副食厂总资产61万元,安置职工31人。
  县兴隆土特产产品贸易责任有限公司1998年,原县农副公司以剥离分立的形式进行一次性改制而成。接收职工18人(在册15人)、资产170万元、负债总额116.1万元。2001年底,因严重亏损,按照企业改革有关政策改制。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改制剩余资产交县供销社管理。
  县百汇商城2001年建成,有商户30多家。
  县新世纪商城200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总投资2100万元。包括大型超市2个、百货店130个、专业店面8个、购物中心1个。
  县亚东家具城2003年5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建筑面积1630平方米,主要经营各类家具,总资产210万元,员工17人。
  宫河镇 “好日子 ”超市2003年11月创办,使用面积新世纪商城100平方米,总资产36万元。主营百货食品。县兴旺商城2005年建成,2006年投入使用,主营各类家具,有商户60多家。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