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交通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117
颗粒名称: 第十五章 交通运输
分类号: F503
页数: 19
页码: 490-508
摘要: 正宁县域自修建石门关古道、秦直道、泥阳古道起,开启道路建设的历史。历代,为解决运输、战备之需,对境内主要道路多有拓修。但因地域偏僻,山大沟深,至新中国成立初,交通运输仍处于人背畜驮的闭塞落后状态。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末,动员人力修通山河至子午岭、湫头至五顷塬、行车大道,拉开县内现代交通运输建设的序幕。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交通道路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战略予以实施。1988年后,以民工建勤、民办公助、项目建设等方式多次重修、整修、改建、扩建,至2006年底,县域有国道36千米,省道44千米,县道88千米,拥有乡村道路156条,658.291千米,土桥16座,公路桥梁5座。拥有运输企业3个,年客运量94.9万人(次),客运周转量达到12771万人公里,年货运量83.1万吨,货运周转量2979.2万吨公里,结束千百年来 “出行两条腿,运输靠畜驮”的历史。
关键词: 交通运输 正宁县交通业

内容

第十五章交通运输
  县域自修建石门关古道、秦直道、泥阳古道起,开启道路建设的历史。历代,为解决运输、战备之需,对境内主要道路多有拓修。但因地域偏僻,山大沟深,至新中国成立初,交通运输仍处于人背畜驮的闭塞落后状态。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末,动员人力修通山河至子午岭、湫头至五顷塬、行车大道,拉开县内现代交通运输建设的序幕。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交通道路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战略予以实施。1988年后,以民工建勤、民办公助、项目建设等方式多次重修、整修、改建、扩建,至2006年底,县域有国道36千米,省道44千米,县道88千米,拥有乡村道路156条,658.291千米,土桥16座,公路桥梁5座。拥有运输企业3个,年客运量94.9万人(次),客运周转量达到12771万人公里,年货运量83.1万吨,货运周转量2979.2万吨公里,结束千百年来 “出行两条腿,运输靠畜驮”的历史。
  第一节机构县交通局民国38年(1949),县人民政府设四科,承办道路交通的生产建设和管理工作。1953年5月,改称建设科。1956年4月,析设县交通科。次年6月,设县工交科。1962年1月,设县工业交通局。1965年5月,析设县交通局。1974年3月,与县工业局合并成立县工业交通局。1981年9月,撤销县工业交通局,公路交通业务归属县经济委员会办理。1986年10月,恢复县交通局。2006年底,县交通局有职工20人。
  县公路运输管理所1957年9月,设县群众运输管理站,编制3至5人。1962年撤销。1972年恢复。1975年1月,成立县车辆管理办公室。1983年撤销,同时成立县公路运输管理所,编制6人,事业单位。1997年,编制8人,实有13人,自收自支。2006年底,有职工25人。
  甘肃省庆阳公路总段正宁公路管理段1969年10月,设庆阳公路总段正宁县工区,职工27人。辖中湾、五顷塬、秦家店子、山河道班。次年并入县交通管理站。1972年1月改称县地方公路管理站。次年改称正宁公路段,隶属甘肃省庆阳公路总段。1980年末,辖平子、米桥、山河、秦家店子、五顷塬、中湾道班。1998年7月,改称现名。2006年,辖养管站3个,负责正宁境内107.71公里的国省主干线养护和管理,有职工70人。
  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1971年7月,设县交通管理站,隶属平凉地区交通监理所,由庆阳公路总段代管。1982年,改称县交通监理站,隶属庆阳地区交通监理所,有人员5人。1987年8月,改称县交通警察队,归口县公安局管理。1993年3月,改称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2006年底,有警力11人,其中民警8人、协警3人。
  县乡道路管理站1987年3月,设县乡道路施工队,股级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独立核算,隶属县交通局,编制8人。同年7月,改称县乡道路管理站。2006年底,有职工12人。
  正宁交通征稽所1987年8月,设正宁交通征稽站。1995年12月,改称正宁交通征稽所,隶属庆阳养路费征稽处。2006年底,有职工7人。
  县公用汽车站1996年4月,原庆阳地区运输公司正宁汽车站改称县公用汽车站,隶属县交通局,副科级事业单位,企业经营,独立核算,自收自支,自负盈亏。2006年底,有职工25人。
  县拖拉机、农用三轮车养路费征稽站1998年3月设,副科级事业单位,隶属县交通局。2006年底,有职工4人。
  第二节道路古代道路(驮道)石门关古道由山河镇至艾蒿店,南折沿子午岭,再经雕岭关,入陕西栒邑县的石门关,到三原,古称石门关古道。
  秦弛道弛道西北路线,自咸阳北行,循泾水河谷经陕西淳化、栒邑进入县域三嘉前马塬,沿子午岭北上,穿过雕岭关、艾蒿店。再行经山河、宁县县城北折入北地郡治所义渠(今宁县焦村西沟村),再西行经彭阳、镇原,出平凉崆峒前峡,越六盘山至陇西郡。
  秦直道南起今陕西淳化县北梁武帝村,由栒邑县的石门关,入县域三嘉刘家店,沿子午岭山脊北上,经黑皮湾、雕岭关、石窑、高庄、车皮湾、艾蒿店、烧锅梁,到宁县的桂花园、兴隆关,再经合水的五亭子,过华池县的麻子崾岘至铁角城进入陕西省定边县一直通达内蒙古,在县境内长约70千米。其中刘家店至雕岭关的这段直道与弛道路线重合,也是秦始皇经过正宁的北巡道。
  泥阳古道从咸阳开始,沿泾河东岸西上,经淳化、栒邑、正宁罗川,再从罗川上西塬经崾岘村、曹洪村、榆林子村、乐兴村(长乐铺),在西坡头村和东坡头村之间的长坡下到纥拉沟,再从半坡上塬到平子镇,然后折西直通宁县城。后再上北坡经南义、吉岘、西华池、板桥至庆阳县城,再沿马莲河西川北上曲子、环县,出萧关至宁夏吴忠。
  宁道从陕西邠县城逆泾水西上,在水帘洞过泾河,从高渠上塬经义门,到白吉(北极)下坡过四郎河,入本县后从车家沟上塬,经吴家村、燕家村、牛家沟圈到惠家塬下坡抵宁县政平,再从政平上塬至宁县城。秦汉时期,此道将漆县、弋居、泥阳3地连在一起,是关中通往北地郡的一条近路。汉时也称为 “汉北道 ”。
  盐道是介于直道与泥阳道之间的一条关中通宁夏盐池的道路,这条道南起关中的三原、淳化,过爷台山,经土桥、栒邑、职田,过沟水后入正宁的三嘉塬,再过支当河经湫头、五顷塬,北行过四郎河经山河,从五畔下坡经芦子坪、月明,后翻越大石沟入宁县九岘,经湘乐、东华池至陕北的定边和宁夏的盐池。
  其他古道东西走向的主要通道有艾蒿店经山河、岭上直通宫河塬边的车马大道;有从雕岭关经湫头、寺村直通陕西白吉(北极)塬边的车马大道。另外还有一条从艾蒿店沿四郎河川经苇店子、聂家店西通罗川的川区小道。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以县治罗川为中心,有南、北、东、西、中路通往各处。南路有两条。一由长沟店南渡河,从陡坡南上入三水、邠州界;一由泰山坡南上,入三水界,通九条沟,路尤陡。
  东川路循罗水一往至秦家店以东,入宜君、中部等县界。
  东路有两条。一由县东北勒马山上坡,五里许至高塬,六十里至山河镇,平坦通车辙,至平子镇三十里,平原沟壑半之。一由县东南上坡,二十里至丰集,由丰集四十里至湫头镇,一往皆平塬。
  北路由县北鹏翅山经长乐铺,入宁州界。
  西路由长沟店陡坡上至山阳头,乃平入宁州界。
  中路即石门关古道。
  现代道路1949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全县以2800多个工修好山河通子午岭、湫头通五顷塬、的行车大道。次年,县内有简易公路77千米,可通马车。1988年12月底,完成各级公路编号、命名,次年5月起正式使用。此后,经重修、整修、改线、改建,到2006年底,全县有国道 G211线36千米,省道 S303线44千米,县道 X027、X028、X029三条88千米,乡道 Y042、Y043两条44千米,呈不规则 “井 ”字布局,公路密度16千米 /百平方千米,有油路89千米,砂路98千米,无铺装路面25千米。
  大车道民国24年(1935)东北军驻防时,山河至西峰尚通汽车,后道路失修,再未通车。28年(1939),全县境内有大车道200余千米。36年(1947),修筑公路268千米、其他道路85千米。
  干线公路银西公路(G211)正宁段在境内北起无日天沟,南至罗儿沟圈,依次贯通周家、宫河、榆林子、罗川、永和5个乡镇,全长37.71千米。1961年,初建早宫公路(早胜途经苏家洼至宫河),长7千米,宽6.5米。1965年通汽车,1972年铺砂石,植树。1982年,对罗川(南北)坡实行部分降坡,放大弯道半径,部分路段铺砂。动土26000多立方米,加铺底层砂600立方米。1990年,银西公路正宁段35.44千米全部竣工验收,共使用资金201.58万元,完成土路基22.68千米,土方104立方米,衬砌渠道7310米,压设直径0.8米圆管涵29道271米,修建0.4至1.5米石拱涵2道51.7米,拉铺底层僵石路面22.68千米38900立方米,新建公路养护道班两处。1998年,罗川北坡段新铺油路9.6千米。1999年,小寺头至罗沟圈路段按三级公路铺筑沥青路面。2002年,宫河至榆林子段9千米开工罩油。小寺头至核桃峪段16千米沥青路面陆续铺筑。2006年底,县境内 G211线已全面铺筑成三级沥青路面。山河至陕西东店头煤运公路1962年开通,全长100千米,用以解决山河等地燃料供应困难问题。
  正铜公路正宁段(S303)以县城(山河)为起点,经秦家店子、南邑、五顷塬至雕岭关,进入陕西省境内,达铜川市,全长128千米,其中县境内44.6千米。1956年建成通车。1966年,将原窄路面、急弯道、差线形、大纵坡的简易马车道改修通车。参加施工的有县社干部27名,大队干部200人,民工2285人,石工50人。到年底,完成投资36.34万元、土石方工程量52万立方米,修通路基46千米。次年,又完成投资36.65万元,修建桥、涵等配套工程13座。1968年冬,县境内42千米全线通车,并铺筑砂砾路面。1973年10月底,省道303线县境内 “南邑至平子 ”50千米砂路按三级公路渣油沥青路面铺筑;路段间秦家店两面坡衬砌水沟1328米;涵洞18道,总长193米;桥梁2座,长70.9米。2003年7月,省道303线 “雕岭关至南邑 ”20千米砂路按平原微丘三级公路标准铺筑。2005年4月,省道303线挖补封面工程开工建设,投资311.4万元,宽7米,厚15厘米,沥青封面210700平方米,年内完工。至2006年底,县境内 S303线全面铺筑成三级沥青路面。
  县乡公路正周路起自县城(山河),经永正、榆林子、宫河至周家,全长36.77千米。1950年群众义务修通大车道。1957年在大车道的基础上建为公路。1961年,县政府以民工建勤方式,重点对县城至宫河路基进行整修后正式通车。1973年,0千米至1.8千米由原山河粮库后门进县城,改至现段进县城。1976年,国家投资80万元,由县工交局按三级公路标准测设,采取民办公助形式,对全线进行改建,铺为砂砾路面。1978至1979年铺筑为渣油路面。1987年将21.5千米至39千米进行油路罩面。1989年春,公路总宽由8.5米拓宽到10.9米。1999年,正周二级公路改建,一般路段路基路面宽度15米,乡镇街道过境段路基拓宽至17米,全长39.86千米。
  经2000、2003、2005年连续修建,到2006年底,彻底贯通。
  南罗公路东起五顷塬乡南邑村,与正铜公路相交,西至永和镇罗儿沟圈村,与国道211线相接,属不规范三级油路,全长26.23千米。1958年整修,1961年通车,1969年铺砂石,晴雨通车。1982年按三级标准改建提高,加铺砂石。次年铺筑油路。2001年集中处置油面病害5200平方米,基本恢复路况。2005年,又投资169万元,对该路进行全面维修,基本恢复通行能力。
  正艾公路(山河至艾蒿店)全长24.88千米,宽4.5米。途经西坡、芦子山、蒿集湾,入陕西黄陵县。1962年初修,1986年开始,按部颁四级标准修建,路基宽6.5米,次年9月底竣工。2006年,被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列为通乡油路项目,投资1120万元对该路按三级公路标准进行改建和铺筑油路。
  张刘公路(张村至刘家店子)由湫头张村起,途经关家川,止刘家店,后入陕西旬邑马栏。全长28.62千米,宽6.5米。1963年初修,1967年通车,1973年改线整修,1975年铺砂石。1982年加宽。1985至1986年共投资35.58万元,1996至1997年完成投资75.42万元,分别按三、四级公路标准建成。2006年,该路被省发改委列为通乡油路建设项目,投资1160万元,按部颁四级公路进行改建,并油路罩面。西月公路(西坡至月明)起自西坡乡五畔村,至月明乡柴桥子,属四级砂路,全长16.21千米。始建于1965年。1981年利用老区投资款5万元整修,达到四级公路标准,晴通雨阻。次年加宽整修。2001年改建,路基宽度7.5米,路面宽度5米。2004年,该路新铺油路工程竣工,完成整修砂石路面12千米;铺筑3厘米厚油面12千米;机砖镀沿12千米;铺筑15厘米厚天然砂砾掺灰层12千米;培整路肩边沟12千米。完成投资235.83万元。
  表15-2-12006年正宁县骨干公路一览表(单位:米)乡村公路建设兴起于1960年代末。各公社组织劳力兴修大中型拖拉机道路,使部分大队、生产队开通汽车。80年代中期始,乡村公路逐渐向边远山区村组延伸。90年代初,基本实现村村通汽车。2003年,县交通局对前塬8乡镇乡村公路的布局、路线重新规划设计。次年,建成省、市下达正宁县 “农村公路通达工程 ”项目8条75千米,完成投资535.98万元。各乡镇自己规划并实施村道改扩建工程和铺砂上石工程32条146.74千米。2005年,正宁县被确定为全省农村公路建设试点县,乡村公路修建始有等级路面。2006年底,县域内共有乡村公路156条658.291千米。其中油路2条16.015千米(农一级6.015千米,农二级10千米);铺砂路27条217.64千米;土路127条434.636千米。其中石宫公路东起西坡石家湾子,西至周家宫家川,全长65千米,1994年10月正式开通,5个乡镇组织群众投劳8.05万个工日,移动土方21万立方米,修建大小桥梁21座,过沟涵洞64处,铺砂垫石8.4万立方米。
  林区公路自1960年代至1985年,正宁林业总场投资17.5万元,在辖区修建公路15条138.5千米,小桥3座22米。1998年,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部分林区公路停止使用。2000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建立森林资源管护站,部分公路重新使用、修建。到2006年底,正宁林区修建公路18条159千米,小桥3座22米。其分布为:刘家店林场公路2条长32千米。其中刘家店场部至阳台15千米;刘家店场部至西牛庄17千米。
  中湾林场公路6条长40千米。其中中湾场部至张安子6千米;雕岭关至北梁10千米;雕岭关至南梁5千米;高凤坡至大台沟6千米;中湾场部至老龙潭7千米;皮丰店至庵里6千米。
  西坡林场公路5条长53千米。其中西坡场部至老虎沟15千米;西坡场部至土地梁12千米;西坡场部至桦树湾19千米;西坡场部至正艾公路坡口3千米;土地岔至三关口4千米。
  秦家梁林场公路5条长34千米。其中秦家梁场部至龙池8千米;秦家梁场部至五顷塬5千米;秦家梁场部至秦凤川7千米;秦家梁场部至南桥检查站7千米;秦家梁场部至前马塬7千米。
  第三节桥涵桥梁土桥县内土桥较多,修筑有百年以上的历史,经几代人不断的修建和维护,至今仍使用的土桥有16座,其中跨径在50米以上的土桥有7个。
  南邑土桥清朝时修建,迄今100余年,为南罗公路的咽喉通道。1965年11月19日施工整修,12月18日竣工。长165米,宽8.8米,高51.8米。后,历年均进行维修养护,栽设护柱,铺筑沥青桥面。
  柴桥子土桥位于西月公路16千米处,1969年建成。后又多次加固维修。长177米,宽10米,高19米。2005年,投资20万元进行水毁修复,建起砖砌排水沟520米,栽设护柱73根。
  县城南沟土桥1991年,经省、地计划委员会批准列入以工代赈建设项目,经多年修建,于2000年底建成通车。
  无日天沟土桥1996年12月8日,G211线银(川)至西(安)公路无日天沟土桥因基部无排水设施,雨水长期浸泡,致整体滑塌,交通中断。1999年投资118万元修建,9月17日,新土桥建成通车。
  惠塬土桥2000年,省公路局下拨92万元,由县交通局组织新修,于当年12月3日竣工。长142米,宽12米,高37.42米。
  南桥土桥位于正艾公路18公里处,是一马鞍型土桥。1994年加固维修,并于2006年列入正艾公路建设项目。长97米,宽8米,高47米。
  蔡头湾土桥始建时间不详。2006年重建,处理坍塌,加宽桥面,栽设护柱,铺通沥青路面。
  石拱桥即龙门川桥,位于罗川城西5千米处。
  公路桥梁罗川桥位于国道 G211线 K477+000处,跨越四郎河。1956年初建。1976年12月重建,由庆阳地区交通局设计,县工交局施工。是1孔跨径25米的双拱桥,总长42米,宽7米,高10.75米,上部为四分之一悬链线钢筋混凝土双曲拱,下部为石砌墩台,设计荷载汽 —13、拖 —60。1978年竣工,工程决算141825元。后不断维修加固,至今保通。
  关家川桥1961年12月建成,双孔石拱型,总长25米,净跨径11米,宽6米,高5米。设计荷载汽 —15、拖—80。无日天沟桥位于国道 G211线 K448+258处,1962年9月架设,总长30米,宽7.5米,单孔石拱型。设计荷载汽 —20、拖 —100。芦子坪桥1964年12月修建,总长18米,净跨径6米,宽5米,高4米,为单孔石墩梁桥。设计荷载汽 —15、拖 —80。
  秦家店桥位于正铜公路12千米处,1965年7月初建,造价3万余元。1966年7月31日,被洪水冲垮。1976年5月新建,4孔石拱型。总长51.6米,宽7米,高6.2米。荷载汽 —15、拖 —80。总造价15.8万元。2005年7月,因原桥荷载标准低,超限车辆致桥肋断裂,重新加固,改原拱桥结构为板桥,总设计预算52万元,2006年6月竣工。设计荷载汽 —20、拖 —60。
  表15-3-12006年正宁县公路桥梁一览表(单位:个、米)涵洞县内道路涵洞由古时的木沉檀、陶管涵,逐步发展为石盖板、石流槽、石拱涵。新中国成立后,道路涵洞建设增多,由临时性、半永久性逐渐发展到永久性的盖板涵、大孔径石拱涵及钢筋混凝土管涵。2006年底,全县共建公路涵洞217道,总长1928米,防护工程6处,长296米;路基边沟衬砌34590米。其中干线公路涵洞27道,长310米,防护工程3处,长146米;路基边沟衬砌2945米。县乡公路涵洞45道,长420米,防护工程2处,长122米;路基边沟衬砌2945米。乡村公路涵洞133道,长1103米,防护工程1处,长28米;路基边沟衬砌645米。林区公路涵洞12道,长95米。
  第四节运输运输工具人力工具扁担俗称水担,用柳、椿、楠木制作的平直扁木,长1.7米,两头尖形的用于挑柴禾、庄稼;方形的两端各系一铁制环串带铁勾,用于挑水、担粪等。笼、扁担笼用红柳、榆木藤条编制,多为圆形,上大下小,中有木质弧形筐系,可装物20至25千克,是古今沿用最普遍的装载工具。木桶用柳、桐、杜梨木等及铁圈箍制,上大下小,主要用于挑水。1970年代后,渐被铁皮桶、塑料桶代替。轿由轿体、轿顶、轿杠、轿帷等部分组成,可以拆卸分解。有2、3、木桶4人轿之分,新中国成立前多供嫁娶新娘或富户人家出行乘用。
  手推车俗称 “土车子 ”,木制,独轮。有两种:一种轮小,设置在手把前部,两条手把车杆呈三角形,中间系一布或皮带,负于肩上,便于推行。下有两条腿着地支撑,低矮,无车厢,上置藤条编制的车筐,轿可装物50千克左右,俗称 “地轱辘车 ”。另一种车轮较大,上有车厢,车身较高,手把车杆平行,并有两根直木夹住车轮起到刹车作用,推行时吱吱作响,俗称 “蚂蚱车 ”,可载重100千克。土车是普遍使用的推手推车土、运粪工具,架子车兴起后渐被淘汰。架子车两辕,双轮胶质,内胎充气,金属轴承,从外地购进,车厢本地制作,多为木质,也有铁制的,可载重400千克。短途人力推运、长途运输多用畜拉。1950年代开始使用,70年代普及,2006年全县有6万辆。架子车自行车1950年代初县内才有自行车,从外地购进。80年代后成为家家户户普遍使用的出行工具,可附载物50千克,2006年全县户均2辆,约12万辆。三轮车1980年代初县内引进,可载重250千克,多用于城镇街道短途搬运。2006年,全县使用的有100余辆。畜力工具驮畜以驴、马、骡为主。每头一般可载60千克左右,日行程30公里,是过去农村普遍使役的主要畜力。驮笼用红柳、榆木等藤条编制,槽形,上大下小,底有开扣,上部用二根木杆连接,可装载60千克,过去多用于山地驮粪。口袋用山羊毛编织的称毛口袋,棉线编织的称线口袋,每条可装物60千克,农户家家均有,过去多用于驮粮食。畜力车双轮,双辕,车辕粗壮。有两种:一种双轮、车辕均为木制,车轮高大,比较笨重,以牛拽为主,俗称 “老牛车 ”。以拖拽牲畜数量分为单套、双套、三套,最多可载1000千克。1960年代后即被淘汰。另一种双轮为橡胶轮胎,内胎充气,金属轴承,木制车厢,多用骡马牵引,分为三套或四套,载重1500千克至2000千克,行动快,使用灵活。民国38年(1949),全县有运输畜力胶轮车15辆。1955年,有国营胶轮马车73辆。1960牛车、胶轮车年代末,全县有110辆。80年代后,不再使用。
  机动工具摩托车1960年代后期,县内始购进二轮摩托车,主要是邮政投递和少数机关公用。70年代后,有三轮摩托车。80年代,个人开始购买,90年代数量大增,已成为城乡出行的主要工具,至2006年底,全县有1.7万辆。
  拖拉机有大中型、手扶、小四轮、三轮农用车等,均从县外购进。1990年代,小型拖拉机、三轮农用车已成为农村主要运输工具。
  汽车县域拥有汽车较晚。1958年8月,平凉交通运输局下放正宁县汽车8辆,当年,正宁始通客运班车。1962年始购进首辆小型北京吉普车。1970年全县有汽车13辆,1978年44辆。2006年,营运汽车达到877辆,其中客货车336辆。车型由1960年代的嘎斯169型、国产跃进牌小吨位、低速度老旧车型,发展到80年代以国产解放牌 CAOB型为主,东风140型次之,辅之以进口太脱拉、斯克达等车型。2000年后,以国产东风140型、解放141型为主,兼有北京、驼铃、广州、上海、红旗等国产名牌车和进口五十铃、日野等20多种大吨位、高速度、多功能车辆。
  民间运输民国33年(1944),正宁县有木轮大车586辆、手推车1辆、骡554头、马212匹、牛3642头、驴3287头。1958年,县内民间有胶车21辆、铁木轮车500辆、架子车20辆。19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国家积极发展集体和个体运输。后,个体运输兴起。
  食盐督运民国31年(1942),新正县群众筹集资金48.4万余元(边币),驮运食盐1320驮。次年,新正县县长兼运盐总队长郭存信,带领运盐队到盐池县驮盐两次。在他的带动下,全县出动驮畜千余头,驮回食盐4500驮。
  支前运输民国30年(1941)、32年(1943),新正县共出动支前大车1125辆,驮畜5137头,随军服务,转送军需。36年(1947),新正县3个区出动长期担架288副,运输牲口454头,出动劳力1593人,随主力部队服勤;出动临时担架132副,运输牲口1650头,出动劳力1894人,跟随地方部队服勤,担负主力部队的粮草和军用物品的转送任务。11月,新正县担架运输大队被关中分区编为第五中队,共300多人,担架150副,骡马378匹,跟随西北野战军转战耀县、富平、云阳一带。次年4月,新正县出动担架177副,驮畜64头(匹),劳力720余人,随西北野战军出击宝鸡,参加西府战役;10月,又出动担架41副,驮畜19匹,劳力324人,随主力参加陕西澄县、郃阳等战役,服勤半年。此外,还出动临时运输队,先后向宜君、潼关、双龙镇、邠县运送军粮5500石。11月,由担架350副,驮畜500匹,车100辆组成的担架运输队,随西北野战军服勤。次年2月,新正县组成担架77副、驮畜40多匹、劳力350余人的支前大队,跟随西北野战军十九兵团第三师,为解放西安、兰州、青海等地积极服勤,出色完成任务,获 “奋勇前进,积极支前 ”锦旗一面。
  新中国建立后,1954至1955年,国营胶轮马车发展到73辆。1958年,县内民间有胶车21辆、铁木轮车500辆、架子车20辆。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国家提倡发展集体和个体运输。
  公路运输客运1958年4月,平凉地区运输公司在县设汽车站,隔日往返。1962年,庆阳地区运输公司在县设汽车站,每天往返1次(卡车)。年客运量7200人(次)。1964年更换为轿车。1969年公社大队通客运班车,山河至宫河仍为卡车,1972年更换为轿车。线路有:山河至周家,山河至底庙,山河至三嘉,山河至西峰,山河至铜川,山河至长庆桥,山河至和盛。均由庆阳地区运输公司经营。1975年,县汽车队购回第一辆客运轿车,除庆阳地区运输公司仍承担山河至宫河的客运任务外,县内其他线路的客运任务由县汽车队承担。1977年后,县内客运全由县汽车队经营。1980年末,县汽车队有轿车3辆,座位114个。1980年末,发往车次增至10次,年客运量32200人(次),收入50400元。1984年,开通正宁至西安班车。次年初,山河乡农民颉宏儒投资4万多元购买兰州牌大轿车1辆,从正宁发往西峰。同年,全县完成客运量16.8万人,旅客周转量1154万人公里。1987年,开辟县城至三嘉、月明两条客运线路,增开县城经宫河至西峰客运班车,使全县乡乡通客车,全县营运线路达到8条698千米,日发10个班次。次年2月,县运输公司实行承包经营。1993年1月,开通直达兰州的客运班车。2000年,客运量89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130万人公里。2002年,新开辟长乐至西峰,县城至惠塬、柴桥子等客运线路,新增班车通达行政村8个,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到93%。2005年,开通正周段快客、陇运快客和县城公交车等班线。2006年,客运量94.9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2771万人公里。
  货运1949年底,全县有专业运输畜力胶轮车15辆,货运量为0.4万吨,货物周转量10万吨公里。1958年,县企业、事业单位有载货汽车3辆,畜力胶轮车29辆,货运量1.23万吨,货物周转量35万吨公里。1962年后,庆阳地区运输公司仅承担县内的部分货运任务,其他均由县内机动车辆完成。1970年,全县有载货汽车10辆,货运量1.7万吨,货物周转量52万吨公里。1980年底,全县有载货汽车64辆,完成货运量39597吨,完成货物周转量250.67万吨公里。1991年,成立县货物配载中心,当年签运输合同8份,运输物资4600吨。1994年,在县城西街建立 “货物信息联络服务站 ”。2000年,货运量14.4万吨,货运周转量1885万吨公里。2002年,共签定运输合同13份,受理运输物资8000多吨,为车主联系货源3300多吨,为货主联系车辆500余次。2003年,县货运站开工修建。次年建成。2006年底,全县有载货汽车248辆,完成货运量83.1万吨,完成货物周转量2979.2万吨公里。
  国营运输县汽车运输公司1972年4月,成立县汽车运输队,有载货卡车4辆(16吨位),职工13人。当年完成货运量0.83万吨,货物周转量68万吨公里,实现利润4.23万元。1975年,公路运输全县完成货运量11660吨,货物周转量2884900吨公里,分别比1974年增长1.3倍和1.2倍,物资运输坚持面向农业,保主保重的原则,全年拉运支农物资3015吨,其中化肥1900吨。1976年4月,成立县汽车修理厂。1982年,推行单车利润定额、超奖欠罚经济责任制,单车利润由上年的3200元提高到4800元。1984年3月,县汽车运输队与县修理厂合并,成立县汽车运输公司。1985年底,有职工80人,客车5辆(210个座位)货车14辆(63.5个吨位),拥有固定资产净值43.91万元。完成货运量0.59万吨,货物周,转量177万吨公里,当年实现利润1.3万元。1987年,县运输公司完成货运量0.968万吨,占全县货运量9.16万吨的10.57%;完成货物周转量155万吨公里,占全县货物周转量1976.87万吨千米的7.84%。1990年,货运量39.41万吨,货物周转量624.97万吨公里,客运量33.51万人,旅客周转量1947万人公里。1995年,客运量76万人(次),客运周转量4201万人公里,货运量14万吨,货运周转量1460万吨公里。2000年4月,县汽车运输公司改制为县顺达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
  自营运输公交2000年5月20日,兰州公交集团总裁魏宏凯在本县成立公交公司,县城首次开行公交车。不久,因很少有人乘坐而停运。2005年8月,县顺达有限公司经理王选民倡议成立县顺达公交有限责任公司。11月16日,12辆公交车按县城公交路线(西坡至冯柳)投入运营。
  出租1980年代末起,县城及个别乡镇驻地出现私人经营的出租客车。经过10多年发展,到2006年底,出租客运车型从过去的摩的、老旧面包车,发展到各种低、中、高档的各类商务车、小轿车并存,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者对出租客运的需求。
  主要企业县第二汽车运输公司1994年7月设县第二汽车运输公司,集体企业,隶属县交通局,自收自养,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有私营车55辆,其中货车48辆、客车7辆。1997年2月,业务管理移交县汽车运输公司。
  县福利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1998年3月,由张建生创办,挂靠县残疾人联合会。公司属独立法人,注册资金50万元,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2000年4月,成为县顺达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的子公司。至2006年底,注册车辆198辆,其中省内88辆,陕西等周边省(区)110辆,成为本县运输业中以康明斯为主体的中型非公有制骨干货运企业。
  县顺达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2000年4月,县运输企业改制,撤县汽车运输公司、第二汽车运输公司、福利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组建县顺达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下设客运公司、货运一公司、货运二公司、公用汽车站、出租车公司、修理厂;各分公司隶属有限责任公司统一管理,具有二级法人资格,独立从事生产经营。工作机构设置人秘股、财务股、安技股、后勤管理股,有职工31人,其中站台、后勤管理人员18人,承包经营车辆修理厂、门店的13人。2002年1月,协议买断企业产权,发起创立股份制企业——县顺达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有180多台车辆,1个二级修理厂,1个四级车站,从业300多人。2004年6月,改称甘肃陇运三力运输集团正宁顺达有限公司。次年8月,成立顺达公交公司。2006年底,下辖客运、货运、出租、公交4个分公司、1个四级客运站、1个三类汽修厂。有110多台营运车辆和30多条客运班线,经营客货、出租、汽车修理等多种运输服务。企业从业132人,资产总额900多万元,年营业收入450万元。
  第五节管理公路管理路政管理1950年代后期,由县交通科负责交通常识宣传和行车安全管理。60年代后,由交通、公安、公路、监理等部门共同负责,联合治理,维护正常交通秩序。80年代,路政管理转向以维护路产、路权为主,依法对违犯交通规则,在公路打场、晒粮、挖渠引水、设置障碍等行为,进行教育处理;打击破坏路产、路权、侵害公路设施的违法犯罪分子,保证公路安全畅通。1988年8月,成立县交通局路政管理办公室,固定两名路政管理员,健全各种图表卡,并成立县法院驻县交通局路政管理执行室。2000年,县政府制订《正周公路沿线农村城镇化建设总体规划》。2004年,在正周、南罗两条主要路段设置 “严禁超限车辆通行 ”警示牌。县政府印发《关于禁止在公路上打场晒粮的通告》。
  公路养护干线公路养护1973年10月底,S303线正宁县南邑至平子50千米砂路按三级公路渣油沥青路面铺筑。1977年后,道班养护的公路逐步采取承包管理,推行养护承包责任制。1998年,实行公路大道班养护作业。次年,小寺头至罗沟圈路段按三级公路铺筑沥青路面。2001年,G211线罗沟圈至无日天沟37.71千米归属正宁公路管理段管养。2003年7月,S303线雕岭关至南邑20千米砂路按平原微丘三级公路标准铺筑。至次年底,县境内 G211线和 S303线已全面铺筑成三级沥青路面。2005年,合并5个小道班为南邑和米桥两个大养管站,实行集中养护。同年新建宫河养管站。至次年底,正宁公路管理段辖养管站3个,负责 G211线和 S303线正宁境内共107.71千米的国省主干线养护和管理。有道班养护通勤车2辆、压路机2台(双钢轮1台、三轮1台)、小四轮拖拉机3台、沥青拌和设备1套、直杆式割草机3台、平板夯1台、路面切割机2台、沥青撒布机1台、1.5吨自卸养护翻斗车3辆、路沿预制机1台、混凝土搅拌机1台,主要用于公路养护与施工。
  县乡公路养护按照 “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自修 ”的养护原则,县道由县乡道路管理站组织力量养护,乡道、村道在县乡道路管理站技术指导下,采取 “一事一议 ”的方式发动群众进行季节性养护管理。1957年起,公路和沿线组织义务养护队(后称民工建勤养路队),负责养护。1962年后,采取民工建勤和民办公助的办法,由担负养护任务的社队,组织民工利用农闲季节,集中养护或突击抢修。1970年始,建立中湾、五顷塬、秦家店子、米桥和平子专业道班,主要实行小道班作业养护。在管理上,承包到户养护的每月由县交通局派人进行一次检查验收,合格者发给养路费;季节性养护的,利用农闲季节动员民工,由县交通局派人带队进行突击养护,合格者付给工资。1987年,成立县乡道路管理站,负责县乡村道路的规划、建设、养护、管理。该站下设榆林子、罗儿沟圈两个道班。1997年,公路养护工作继续坚持常年养护和季节养护相结合,全面养护和重点养护相结合。道班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具体落实定人员、定路段、定里程、定进度、定质量标准、绩酬挂钩的 “五定一挂”制度。2000年,养护坚持 “建、养并重,协调发展,深化管理,提高质量,保证畅通”的工作方针,累计投劳6.3万个工日,平均好路率达到67.5%,综合值达75.7。标准化养护正周公路东段21.7千米文明样板路,补栽里程碑40块,新增墙式护栏24块,百米桩230个,标志牌、宣传栏8个。2003年,县交通局设有榆林子、罗儿沟圈、王沟圈、于咀子、上南5个县乡公路养护道班。次年3月,县政府办印发《正宁县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规定农村公路按照县道县建县乡共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管理原则,实行专业养护和民工建勤养护相结合。2005年,县交通局通过以粮代赈,划段包干,责任到户,突击养护,项目带动,林路同管等措施,基本实现全县农村公路养护人员、责任、报酬、奖惩 “四落实”。2006年,全县累计改建等级通村公路12条168.26千米,完成投资673.04万元。同年7月,在各乡镇组建农村公路管理所,具体承担本辖区内的公路建、养、管工作任务。
  公路绿化1966年,全县共栽植行道树3.3万多株,绿化里程143千米,占总里程的74.2%,树种为杨树。1973年始,在省道303线正宁县境内路段栽植行道树,树种以杨树和松树为主,后连年进行补植。1984年3月,县委、县政府印发《关于深入扎实地开展种草种树绿化正宁活动的通知》,在宫河塬、永和塬两条公路干线84.5千米建设桐粮间作林带。1986年,更新东起西坡乡的高家渠西至周家乡的牛家沟圈,和北起山河镇的东关南至五顷乡的南邑两条公路全长65千米的行道树。于当年春一次性砍伐杨树6.5万株,新上桐树4.67万株。2003年3月,实施正周公路绿色通道建设,投资20多万元,于40千米长的公路两侧建设各10米宽的绿色林带,栽植金丝垂柳1.6万株、国槐7.2万株、刺柏1.8万株、速生杨9.6万株。2005年,在省道303线46千米和国道211线37.71千米公路两旁栽植绿化带,树种以塔柏、中槐、垂柳为主,由属地乡镇和沿线村民管理。2006年3月,县政府印发《正宁县公路行道树管护办法(试行)》。到当年底,全县累计调运栽植塔柏、刺柏、柳树、国槐等各类绿化苗木32万株,完成公路绿化404千米,其中境内国道211线、省道303线、县乡道路正周线、西月线及南罗线所有柏油路绿化总里程196千米。
  养路费征收1987年,养路费征收标准每月每吨按95元征收。1990年,每月每吨按120元征收。1992年货车每月每吨按140元征收,客车每月每吨按150元征收。1994年,货车每月每吨按150元征收,客车每月每吨按160元征收(侧三轮摩托车每月每辆按15元征收,两轮摩托车每月每辆按10元征收,轻骑摩托车每月每辆按5元征收)。客、货车附加费每月每吨按30元征收。1997年4月起,货车每月每吨按160元征收,客车每月每吨按170元征收(侧三轮摩托车每月每辆按20元征收,两轮摩托车每月每辆按15元征收,轻骑摩托车每月每辆按10元征收)。客、货车附加费每月每吨按30元征收。对个体出租、经营和国营、集体单位或承包给个人经营的核定20座以下(含20座)的各种客车,其征费额以5座为基础,每月每辆290元,5座以上(不含5座)20座以下的客车每月每座15元。按费率计征的车辆仍按营运收入总额的15%计征;畜力车按每月每套10元计征。2001年,大型拖拉机全年一次性征收1300元,中型拖拉机全年一次性征收487.5元,小型拖拉机全年一次性征收195元,三轮车全年一次性征收380元。小型四轮农用车养路费的征稽,协调后实施。
  表15-5-11987—2006年正宁县养路费征收情况统计表(单位:元)运输管理运输工具管理1950年代后期,民间运输工具由所在人民公社、生产队管理,参加长途运输的,由县群众运输管理站办理手续,在政府和交通部门领导下从事运输经营;国营、集体单位运输车辆由单位经营管理,单位设兼职或专职车管员。1975年后,机关企事业单位车辆归县车辆管理办公室管理。行车时,经车管单位调派,填发行车命令(行车路单)。1984年后,从事营业性运输的部门、单位和集体、联户、个体车辆,由单位和个人报请运管部门核定,并报省公路运输管理局核发营业性车辆标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营业执照,由县运管所负责管理。1992年起,专业运输公司及机关经营货运车辆多承包给个人或出售,私营车辆迅速增多。根据车辆运输性质的变化,县运管所按市场运行机制,对汽车实行宏观控制,细化管理。凡核定营业性车辆,均须服从车管部门统一管理,由运管所签发 “统一行车路单 ”,实行交旧领新,按规定交纳税款和管理费。
  货运管理1960年代至70年代初,汽车货物运输实行统一计划、货源、调度、运价。计划安排先中央省上后地方;先重点后一般;支农救灾物资优先,驾驶员不能私自揽货物。货物装载重量以车辆核定吨位为限。1977年,货物运输实行指令性、指导性与合同调节双轨制。即抢险、救灾、战备等重点特殊运输任务执行指令计划,由交通主管部门统筹安排调运;一般运输任务或大宗运输物资,实行合同运输,由运输部门与货主签订长期或一次性运输合同。90年代,除重点物资运输由政府或交通部门组织调运外,其他普通运输一律由私营车主自行组织货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再执行计划运输任务。
  客运管理公路客运市场,长期由专业运输公司独家经营。客运路线、客车班次、车站设置等,在县交通局领导下,由县运输企业自行管理经营。实行按部就班,进站候车购票,车站按规定票价售票,票分全票、儿童票、残废军人票3种,旅客持车票对号入座,到目的地后乘务员检票下车,正点安全运行。旅客行李一般免费10千克,超过者办理行包托运手续,到站自行提取。1978年后,开放客运市场,一度出现乱抢客运线路、违章超载运行、损害旅客利益等不良现象。1983年,整顿客运市场,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安排路线,统一班次。在客运线路安排上,坚持以专业运输企业为主,兼顾集体、个体及机关单位客车,实行自我经营,按章运行。2002年,实行班线客车复验登记制度。2005年,新建乡镇客运站3个。
  交通监理1981年6月,加强自行车管理,不论公共或个人的自行车,一律向公安机关进行登记,挂牌子,发执照,轧车号。后自行废止。1985年3月,县政府成立各乡镇公路运输管理站,与乡镇农机服务站为 “一套人马,两个牌子 ”,业务受县公路运输管理所指导。
  运行车辆管理执照核发各种机动车辆(包括拖拉机、摩托车),须在庆阳地区(市)交通监理所办理入户,领取车辆牌照、行车执照和驾驶员执照,方准行驶。行车执照详细记载车辆身长、高、宽、轮距、引擎号码、载重吨位、生产厂家、出厂日期、购置时间、移主使用情况和技术状况等,办照时逐一检查登记,并将车架号码轧印在车大梁上。客、货车辆在车门均标有车主单位称谓字样的门徽和限载吨位(人数)字样。
  年检审核1983年前,本县车辆由庆阳地区交通监理所管理,每半年进行1次全面技术检验,平时采取重点抽查。1984年后,由县交通监理所管理,每年集中进行一次检验。1994年,庆阳地区公安处交警支队机动车检测站建成,本县机动车由车主在县交警大队领取检验表,初检合格后再到西峰上检测站检测。
  行车登记1962年始,县境主要公路设立固定检查站和流动检查点,对运行车辆进行检查登记,所有车辆必须携带行车、驾驶证件等,运输车辆还要详细填写有装载物名称、重量等内容的行车路单,以备沿途查验。1967年,取消中途检查、登记点,1972年恢复。1987至2006年,县内行车检查、登记由县公安交警大队负责。
  驾驶员管理新中国成立后,各类车辆驾驶员必须经过专门技术培训,由庆阳地区车辆监理部门考试合格后,进行注册登记,签发驾驶实习证。实习期满1年未发生行车事故者,核发正式驾驶证,方可单独驾车。各运输企业和监理部门,均建有驾驶员登记簿和技术档案。1972年后,本县车辆驾驶员每年都到地区集中年检审验,换发新驾驶证。县内学习驾驶人员均到地区运输公司、庆阳汽车驾驶技工分校接受培训。1996年起,县公安交警大队开始办理摩托车、农用三轮车驾驶员培训、发证业务。1998年,取消实习驾驶证照规定。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后,实行驾驶员年度体检制度。次年10月,县农机监理部门办理的农用车驾驶证和农用车档案移交县公安交警大队管理。2006年3月,成立庆阳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车辆管理所正宁分所,办理汽车驾驶员日常业务及摩托车、三轮农用车、低速载货汽车的考试发证业务。1994年始,县公安交警大队开办驾驶员培训班,先后开办培训班24期,培训学员420人(次)。2006年底,全县共有汽车驾驶员2725人、摩托车驾驶员1537人。
  安全管理安全组织新中国建立初期,由县政府四科(建设科)管理交通安全。1954年后,由监理、公路部门协同公安、交通部门共同管理。1962年,专业运输公司、各有车单位均设有安全生产股室和专职安全技术人员。1971年7月,县交通管理站成立,有工作人员1人,
  1980年末,有工作人员3人。1979年,由县交通管理站主抓行车安全。1993年后,县公安交警大队内设安全股,配备3名专职安全检查员。
  安全制度1972年县汽车运输队成立后,制定有行车登记、上路检查、违章记载、肇事处理、驾驶员考核、安全教育等项制度。1980年代后,县运管所、公安交警大队等车管单位,先后制定《安全生产十条禁令》、《交通安全规定》、《安全考核办法》、《驾驶员奖惩条例》、《安全工作准则》等制度。
  事故处理一般事故由交警部门、事故双方责任人或单位领导,现场共同协商处理;重大事故由交警、公安、交通部门及政府领导,现场组织抢救、处理善后和责任处理;违法事故交由司法部门处理。1971年,县交通管理站成立,至2006年底,累计处理交通事故959起(伤396人,死126人,直接经济损失135万余元),均做到及时、公开、透明、公平、公正。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