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环境演化与污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11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环境演化与污染
分类号: X502
页数: 4
页码: 481-484
摘要: 正宁县生态环境演化、生态环境污染历程介绍。
关键词: 环境演化 环境污染

内容

第二节环境演化与污染
  生态环境演化前塬农耕区自西周始,境内农、牧业交替发展,原始植被渐次减少。西汉时,朝廷 “移民实边 ”,迁徙来大量移民,其所到之处,筑城廓,置田具,烧陶器,广行垦种。唐代,鼓励农民大量耕垦,沿四郎河河谷地带多被开发种植。明代,县内前塬地区多被垦植,田园相连,村落广布,沿沟边塬头形成的村落,树木荫翳,环境优美。清代、民国时期,塬上土地垦殖殆尽。但村落、寺庙、坟地四周多树木参天;百年以上古树,村村可见。山沟地带,多林草茂密,开发较少,动植物种类繁多。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农业合作化后,人口增加,土地垦殖,公共建设增多,塬上林木迅速减少。1978年后,前塬百年以上的古树,几不存在,而路边、住宅周围及山沟里人工栽植的树木,有所增加,但更新周期短,形成规模者寡。
  山后林缘区县东一带为子午岭林缘区,当地人称作 “山后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蒙恬主持修筑直道。经县域子午岭主梁百余里,一路 “堑山塬谷 ”,烧山伐木,森林受到巨创。东汉至晋,子午岭一带属游牧区域,森林相对得到恢复。明朝,子午岭林区人口增加,农耕勃兴,森林衰颓。清前期,子午岭山中田荒人稀,森林团片散布。清中叶,遍行耕垦,艾蒿店、烧锅梁成为人口集中的居民区。至嘉庆、道光年间时,子午岭 “山腰徒壁皆农家 ”,梁峁尽成 “山田区 ”,全然一派农耕景象。当时营垦的诸多遗迹,如坡田、窑洞、碾盘、水窖和打谷场等,至今随处可见。1930年代后,子午岭林区一度人口猛增,许多林地垦为农田,次生林日渐破碎。新中国建立后,大量林草地被开垦,尤其是1958年的 “大跃进 ”运动,使天然次生林遭受严重破坏,林线平均每年以约1千米速度后移,森林面积锐减。1980年,县域平均降雨减少18.5%,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加剧,成为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县之一。
  生态环境污染水污染地表水污染1980年代前,县内地表水基本无污染。境内主要河流、溪水均可供人畜饮用及灌溉农田。后随人口增加及城镇建设、工业建设的加快,大量生活和工业污水排入河道。1986年,工业用水52465吨,年废水排放10230吨。生活用水76802吨,生活污水排放69121.8吨,城区内废水40%靠雨水管道排出,15%就地泼洒蒸发,45%靠地坑渗透。雨水排水管道因线短径小,仅解决部分排水,故每遇暴雨,洪水满街,巷道尽泥。90年代,随着阳光纸业有限公司、光明造纸厂的相继建成,境内四郎河、嘉峪河受到污染。1991年,全县工业废水排放11.08万吨。次年,废水排放18万吨。2001年,生活废水排放365吨。次年,工业企业、生产生活废水排放381吨。2004年,工业企业排放废水5087吨、生活排放污水5774吨。次年,县城污水排放总量达到43万吨。2006年,县城污水排放总量为50.7万吨。
  地下水污染2006年前,县内地下水污染程度轻微。
  大气污染古代,县内大气污染多由自然过程产生,污染仅限于区域,呈季节性发生。汉成帝建始元年(前32)四月,有 “壬寅晨,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 ”的沙尘记载。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三月,县内等地黄沙蔽野,日出无光,人相视面呈黄色,至晚方止。近几十年以来,由于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上半年多风沙,3、4月尤为突出,空气悬浮颗粒物猛增,空气污染加剧。但夏、秋季节,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生活及工业污染1986年,工业耗煤1244吨,排放废气1597.7万标立方米,每万元产值排放9.7万标立方米,年排放二氧化硫23.469吨、一氧化碳39.378吨、烟尘31.992吨、碳氢化合物0.78吨。生活废煤渣排放639.9吨,处理639.9吨,处率100%1989年,工业废气净化量0.186亿标立方米,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消减量10.56吨。1991年,县城耗煤7197吨,有除尘设备的锅炉用煤1757吨,排放废气6477.3万标立方米,废气净化量1581.3万标立方米,烟尘削减量32.72吨。1992年,废气排放量1.05亿标立方米,净化量0.3亿标立方米。2001年,工业企业和生产生活排放烟尘157吨、二氧化硫189吨。次年,县城采暖锅炉64台,燃煤向大气排放烟尘158吨、二氧化硫189吨。工业企业和生产生活排放烟尘138.2吨、二氧化硫167.3吨。2004年,全县有污染工业企业25户、砖瓦制造厂21户,分布于县城及乡村;食品加工及其他行业4户,分布县城城区内。工业企业排放二氧化硫169.3吨、烟尘161.26吨,排放化学需氧量132.82吨;全县有采暖锅炉50台,县城有餐饮经营户12户,耗煤5337吨,排放烟尘5.585吨、二氧化硫61.5吨,排放化学需氧量1.8吨。2005年,全县共有中小型工业企业37户,经测算,耗煤11348吨,排放二氧化硫187.355吨、烟尘169.85吨。2006年,全县共有中小型工业企业30户、锅炉85台,经测算,耗煤1.66万吨,排放二氧化硫185吨、烟尘155吨。
  固体废弃物污染1980年代后,县城生活垃圾、建筑废料产生量迅速增加。1986年,工业固体废物排放705吨,处理343吨,处理率48.65%。生活垃圾排放533吨,随时清运,大部分倒入沟里,少量就近堆放。2000年,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10万吨,主要靠露天定点堆放,部分压埋处理。次年,全县工业和生活向环境中排放固体废物40吨。2002年,固体废物排放38吨。2004年,县医院、中医院排放医疗垃圾18.18吨、医疗废物12.11吨,污染采用简单焚烧处理后排放。同时,因广泛使用塑料包装袋、农用地膜,处理手段落后,造成 “白色污染 ”。
  噪声污染1986年后,县城工业企业多属食品和机械加工修理业,规模小,建立早,多数沿街布点,加之正(宁)铜(川)公路穿街而过,故噪音、污染较为严重。1990年代,城区虽经治理,大分贝音响有所减弱,但采暖锅炉、建筑施工等噪声污染有增无减。1992年,县林业总场经销公司大型电锯经庆阳地区环境保护监测站监测,昼间噪声61分贝,夜间60分贝,超过标准声级。2002年,县城区环境噪声为51.1分贝~62.4分贝,超过一类标准。道路交通噪声也超过国家标准。
  电磁污染1960年代初,县境始有公众通信超短波电台,发射频率在5.075兆赫~5.15兆赫,输出功率为15瓦。70年代,高压输电线路通入县域后,相继建成宫河、永正、永和等变电所,线路深入各社队,在变电所和高压输电线附近电磁场区产生电磁干扰。90年代后,县内电话、电视中继站、电子计算机、通讯电台、地面卫星接收站相继增加,射频电磁污染严重,常出现同波道广播、电视干扰及电视与广播、电话串音等现象。有线电视台的建成,电话联网、医院 X射线、B超的使用,特别是手机的普及,县内电磁辐射污染有所增加。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