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环境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111
颗粒名称: 第十四章 环境保护
分类号: X32
页数: 9
页码: 481-490
摘要: 新中国建立前,由于任意开垦,境域林木遭到一定破坏。1950年代,开始水土保持工作,环境保护随之开展。1958年 “大跃进 ”时,毁林开荒,林木破坏严重,林线退后10余千米。1980年代初,大力开展种草种树和农田水利建设,林草逐渐恢复。1990年代后期,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环境监测与污染防治并重,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趋势减缓,环境保护步入法制化轨道。
关键词: 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

内容

第十四章环境保护
  新中国建立前,由于任意开垦,境域林木遭到一定破坏。1950年代,开始水土保持工作,环境保护随之开展。1958年 “大跃进 ”时,毁林开荒,林木破坏严重,林线退后10余千米。1980年代初,大力开展种草种树和农田水利建设,林草逐渐恢复。1990年代后期,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环境监测与污染防治并重,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趋势减缓,环境保护步入法制化轨道。
  第一节机构县环境保护局1984年5月,设县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2000年10月,分设县环境保护局,编制13人。2006年底,内设人秘、综合管理2个股,下设县环境保护监理站,共有职工19人。
  县环境保护监理站1992年成立,隶属县环境保护局。1999年7月,升为副科级事业单位。2006年底,有职工8人。第二节环境演化与污染生态环境演化前塬农耕区自西周始,境内农、牧业交替发展,原始植被渐次减少。西汉时,朝廷 “移民实边 ”,迁徙来大量移民,其所到之处,筑城廓,置田具,烧陶器,广行垦种。唐代,鼓励农民大量耕垦,沿四郎河河谷地带多被开发种植。明代,县内前塬地区多被垦植,田园相连,村落广布,沿沟边塬头形成的村落,树木荫翳,环境优美。清代、民国时期,塬上土地垦殖殆尽。但村落、寺庙、坟地四周多树木参天;百年以上古树,村村可见。山沟地带,多林草茂密,开发较少,动植物种类繁多。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农业合作化后,人口增加,土地垦殖,公共建设增多,塬上林木迅速减少。1978年后,前塬百年以上的古树,几不存在,而路边、住宅周围及山沟里人工栽植的树木,有所增加,但更新周期短,形成规模者寡。
  山后林缘区县东一带为子午岭林缘区,当地人称作 “山后 ”。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蒙恬主持修筑直道。经县域子午岭主梁百余里,一路 “堑山塬谷 ”,烧山伐木,森林受到巨创。东汉至晋,子午岭一带属游牧区域,森林相对得到恢复。明朝,子午岭林区人口增加,农耕勃兴,森林衰颓。清前期,子午岭山中田荒人稀,森林团片散布。清中叶,遍行耕垦,艾蒿店、烧锅梁成为人口集中的居民区。至嘉庆、道光年间时,子午岭 “山腰徒壁皆农家 ”,梁峁尽成 “山田区 ”,全然一派农耕景象。当时营垦的诸多遗迹,如坡田、窑洞、碾盘、水窖和打谷场等,至今随处可见。1930年代后,子午岭林区一度人口猛增,许多林地垦为农田,次生林日渐破碎。新中国建立后,大量林草地被开垦,尤其是1958年的 “大跃进 ”运动,使天然次生林遭受严重破坏,林线平均每年以约1千米速度后移,森林面积锐减。1980年,县域平均降雨减少18.5%,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加剧,成为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县之一。
  生态环境污染水污染地表水污染1980年代前,县内地表水基本无污染。境内主要河流、溪水均可供人畜饮用及灌溉农田。后随人口增加及城镇建设、工业建设的加快,大量生活和工业污水排入河道。1986年,工业用水52465吨,年废水排放10230吨。生活用水76802吨,生活污水排放69121.8吨,城区内废水40%靠雨水管道排出,15%就地泼洒蒸发,45%靠地坑渗透。雨水排水管道因线短径小,仅解决部分排水,故每遇暴雨,洪水满街,巷道尽泥。90年代,随着阳光纸业有限公司、光明造纸厂的相继建成,境内四郎河、嘉峪河受到污染。1991年,全县工业废水排放11.08万吨。次年,废水排放18万吨。2001年,生活废水排放365吨。次年,工业企业、生产生活废水排放381吨。2004年,工业企业排放废水5087吨、生活排放污水5774吨。次年,县城污水排放总量达到43万吨。2006年,县城污水排放总量为50.7万吨。
  地下水污染2006年前,县内地下水污染程度轻微。
  大气污染古代,县内大气污染多由自然过程产生,污染仅限于区域,呈季节性发生。汉成帝建始元年(前32)四月,有 “壬寅晨,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 ”的沙尘记载。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三月,县内等地黄沙蔽野,日出无光,人相视面呈黄色,至晚方止。近几十年以来,由于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上半年多风沙,3、4月尤为突出,空气悬浮颗粒物猛增,空气污染加剧。但夏、秋季节,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生活及工业污染1986年,工业耗煤1244吨,排放废气1597.7万标立方米,每万元产值排放9.7万标立方米,年排放二氧化硫23.469吨、一氧化碳39.378吨、烟尘31.992吨、碳氢化合物0.78吨。生活废煤渣排放639.9吨,处理639.9吨,处率100%1989年,工业废气净化量0.186亿标立方米,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消减量10.56吨。1991年,县城耗煤7197吨,有除尘设备的锅炉用煤1757吨,排放废气6477.3万标立方米,废气净化量1581.3万标立方米,烟尘削减量32.72吨。1992年,废气排放量1.05亿标立方米,净化量0.3亿标立方米。2001年,工业企业和生产生活排放烟尘157吨、二氧化硫189吨。次年,县城采暖锅炉64台,燃煤向大气排放烟尘158吨、二氧化硫189吨。工业企业和生产生活排放烟尘138.2吨、二氧化硫167.3吨。2004年,全县有污染工业企业25户、砖瓦制造厂21户,分布于县城及乡村;食品加工及其他行业4户,分布县城城区内。工业企业排放二氧化硫169.3吨、烟尘161.26吨,排放化学需氧量132.82吨;全县有采暖锅炉50台,县城有餐饮经营户12户,耗煤5337吨,排放烟尘5.585吨、二氧化硫61.5吨,排放化学需氧量1.8吨。2005年,全县共有中小型工业企业37户,经测算,耗煤11348吨,排放二氧化硫187.355吨、烟尘169.85吨。2006年,全县共有中小型工业企业30户、锅炉85台,经测算,耗煤1.66万吨,排放二氧化硫185吨、烟尘155吨。
  固体废弃物污染1980年代后,县城生活垃圾、建筑废料产生量迅速增加。1986年,工业固体废物排放705吨,处理343吨,处理率48.65%。生活垃圾排放533吨,随时清运,大部分倒入沟里,少量就近堆放。2000年,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10万吨,主要靠露天定点堆放,部分压埋处理。次年,全县工业和生活向环境中排放固体废物40吨。2002年,固体废物排放38吨。2004年,县医院、中医院排放医疗垃圾18.18吨、医疗废物12.11吨,污染采用简单焚烧处理后排放。同时,因广泛使用塑料包装袋、农用地膜,处理手段落后,造成 “白色污染 ”。
  噪声污染1986年后,县城工业企业多属食品和机械加工修理业,规模小,建立早,多数沿街布点,加之正(宁)铜(川)公路穿街而过,故噪音、污染较为严重。1990年代,城区虽经治理,大分贝音响有所减弱,但采暖锅炉、建筑施工等噪声污染有增无减。1992年,县林业总场经销公司大型电锯经庆阳地区环境保护监测站监测,昼间噪声61分贝,夜间60分贝,超过标准声级。2002年,县城区环境噪声为51.1分贝~62.4分贝,超过一类标准。道路交通噪声也超过国家标准。
  电磁污染1960年代初,县境始有公众通信超短波电台,发射频率在5.075兆赫~5.15兆赫,输出功率为15瓦。70年代,高压输电线路通入县域后,相继建成宫河、永正、永和等变电所,线路深入各社队,在变电所和高压输电线附近电磁场区产生电磁干扰。90年代后,县内电话、电视中继站、电子计算机、通讯电台、地面卫星接收站相继增加,射频电磁污染严重,常出现同波道广播、电视干扰及电视与广播、电话串音等现象。有线电视台的建成,电话联网、医院 X射线、B超的使用,特别是手机的普及,县内电磁辐射污染有所增加。
  第三节设备2003年,购置照像机、林格曼仪、声级计、酸度计、电脑、打印机、传真机各1台(架)。2004年,购置环境监理车1辆。2005年,配置摄像机、水质快速测定仪、烟尘望远镜各1台(架)。第四节环境监测地表水监测2003年8月,县政府委托省环境地质研究所、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检验分析四郎河、庵里水库的水质。结果如下:四郎河水矿化度539.5mg/L,总硬度291.8mg/LPH值8.1,水化学类型属 HC03﹣g2﹢C型。所检各项指标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M﹣a2﹢。,庵里水库水2001—2002年综合污染指数均为0.09,为清洁水。2005年4月,市环境监测站对县地表水质量进行监测,主要监测项目有水温(17℃)、PH值(7.02)、溶解氧(7.80)、高锰酸盐指数(2.77)、化学需氧量(未检出)、生化需氧量(未检出)、氨氮(0.594)、总磷(未检出)、总氨(0.963)、铜(未检出)、锌(末检出)、氟化物(0.11)、硫酸盐(43.462)、锰(未检出)、砷(未检出)、汞(未检出)、镉(未检出)、铁(0.017)、六价铬(0.025)、铅(未检出)、挥发酚(未检出)、阴离子洗涤剂(0.094)、硫化物(0.074)、氯化物(25.41)、电导率(49)、总硬度(195.62)。所检各项指标均符合 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 Ⅲ类水质标准。
  地下水监测1981至1982年,庆阳地区水利处全区水资源调查课题组,在宫河、周家、湫头设地下水监测点,进行地下水资源调查和水利保护区划研究监测,结果表明地下水水质监测符合质量监控要求。大气环境监测1996年起,庆阳地区(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对全县锅炉实行每采暖期一次的年度强制检验,监测烟尘排放量、烟尘排放浓度、噪声环境点3个项目。1996年,监测带压锅炉8台,其中3项达标6台,未达标2台;监测常压锅炉6台,烟尘排放浓度、噪声环境点均未达标。1997年,增加林格曼仪监测。到2005年,累计监测带压锅炉140台,其中3项达标135台,未达标5台;监测常压锅炉200台,两项均未达标。其中2005年监测带压锅炉21台,3项全部达标,监测常压锅炉64台,两项均未达标。县城区域环境质量监测项目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总悬浮颗粒物的平均值分别为0.026、0.022、0.208mg/m3,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空气质量良好。
  空气质量监测2005年4月,庆阳市环境监测站对县城区空气环境质量进行监测。监测结果为:二氧化硫城区各点(清洁对照点不参与统计)日均值浓度(mg/m3)范围在0.011~0.082间,总平均值0.026,符合 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日平均浓度二级标准,污染指数小于50。二氧化碳城区各点浓度(清洁对照点不参与统计)日均值范围(mg/m3)在0.006~0.040间,总平均值0.022,符合 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单中日平均浓度二级标准,污染指数小于50。总悬浮颗粒物城区各点(清洁对照点不参与统计)日均值浓度(mg/m3)范围在0.136~0.324间,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日平均浓度二级标准的1个,超标率16.7%,总平均值0.208,达到 GB3095—19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要求。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为 Ⅱ级,空气质量良好,污染指数74。
  噪声监测锅炉噪声监测与大气监测一并进行。城区街道其他固定噪声源由环境监理站定期或不定期监测,对超标的令其整改或取缔。2005年11月21日,县城区域环境平均等效声级58.6dB(A)。影响城区噪声环境质量的主要声源是社会生活噪声,其次是交通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65.7dB(A),达到 GB3096—19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4类区昼间标准要求。
  第五节污染防治宣传教育2002年6月,全县264所中小学校同时举行 “爱陇原,护家园 ”宣誓及 “环境监护周 ”活动。次年7月起,建成县四中等21所县级 “绿色学校 ”和山河、榆林子、宫河、罗川4个 “环境优美乡(镇)”。2004年,县环保局、县电视台制作播放环境保护电视专题片《守望绿色家园》;印发《排污收费知识问答》、《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知识问答》1000多份。至2006年底,创建 “环境优美乡(镇)”3个,国家级 “绿色学校 ”1所,市级以上 “绿色学校”7所,县级 “绿色学校 ”4所,“绿色单位 ”4个,“绿色社区 ”1个,生态村2个。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2001年,重点对环境有影响的安兴、东里、东山头3户砖瓦厂和县国税局办公楼等20项新建工程,履行办理环境影响登记表制度(简称 “环评 ”)。并对山河小学等单位新安装的3台采暖锅炉,履行选址报批手续。次年,办理各类环境影响登记表18户,环评执行率100%。2003年,办理各类环境影响登记表14份,“环评 ”执行率100%;查处建筑施工违反环境管理程序,未履行环境影响登记开工建设的5起,罚款0.3万元,并补办 “环评 ”登记,办理建设项目环评登记手续36项。次年,办理各类环境影响登记表32户,环评执行率100%。2005年,对未批先建、违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金牛公司等3个单位,均处以1000元罚款,全年办理各类环境影响登记表22份36户,依法处理1项,“环评 ”执行率100%。2006年,办理各类环境影响登记表24份,“环评 ”和 “三同时 ”执行率100%。
  污染治理自然生态保护以子午岭林区及林区边沿的4个乡镇为重点,区域生态以宫河、永和两塬及罗川经济带为重点;水污染以支党河、四郎河、嘉峪河及地下水为重点。“九五 ”期间,列入全县治理计划的有永和化肥厂、县化工厂、县烟叶复烤厂、金牛公司、铸造厂、冷冻厂、皮毛厂7户企业,均实现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关停小造纸厂1户,取缔小炼油厂1户。2001年,设举报电话 “12369”,接受环境案件举报。同年5月,在治理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中,对12个乡(镇),秦家梁、西坡、中湾、刘家店4个国营林场及全县所有企业,进行全面认真地查处,计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2起,补办建设项目登记表4份、建设施工环境影响登记表7份,罚款8000元。全年巡回检查3次236个单位,重点检查3次120个单位,现场检查28个噪声源点68人(次),纠正违法行为7件(次);对县城区内45台采暖锅炉、24个机砖厂及120个食堂、理发店排放的污染物,从来源、种类、数量等方面进行全面申报登记。2002年,查处违犯建筑施工环境管理程序案件7起,责令限期补办登记表,罚款5000元,对子午岭林区内的4个林场及林缘4个乡进行检查,查处盗挖甘草、穿地龙,滥挖老虎姜等药材的不法行为,没收非法采挖的中药材300千克。次年,在防治 “非典 ”(非典型性肺炎)期间,加强医院污水、垃圾管理力度,防止污染蔓延。全年开展现场督查230人(次),查处违法行为3起,及时依法制止土炼油和在县城饮用水源保护区内采砂石的问题。2004年,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26起,取缔关闭乐安坊小炼钢等4户不法企业,查处违法建筑施工噪声污染7起,办理群众来信来访案件12起。次年,接待来信来访和污染纠纷案件12起;查处子午岭林区内的艾蒿店子采砂厂,依法令其关闭,并罚款500余元;查处县鑫隆公司第三项目部违规施工,依法令其停工,累计查处违法行为20余起。2006年,相继开展石油勘探开发管理专项治理活动、清理整顿不法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子午岭自然生态功能保护区现场检查工作,累计检查各类企业38家,处罚违法排污企业13家,罚款2万余元;并彻底关停县恒强铅业公司、榆林子党家村纸浆厂。同年,接待来信来访来电举报环境案件7起,查处结案率100%。
  废水治理新中国建立前,县城生活污水随地泼洒,雨水自由排放,沿道路由高向低流入附近涝池。新中国建立后,县政府建设排水设施。1953年,整修东、西关主街道时,在道路两侧挖筑宽1.5米、长600米的排水土渠。1976年,对原排水土渠进行改造和延伸,修建宽1.5米、长1.3千米的砖砌排水明渠。1981年,国家投资84.79万元,在拓建东、西主街和北街道路的同时,铺设800毫米钢筋混凝土排水管1.64千米,400毫米混凝土排水管3.8千米,预制块衬砌涵洞162米。并修建北沟排水工程,铺设下沟陡坡排水管道245米,挖砌消力池1座。从此,县城街道的雨、污水排入北沟。1990年代后,随着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在城区南部铺设钢筋混凝土排水管道1千米。1993年6月,测绘设计方面完成县城街道排水工程,团结路、东街道路拓宽,南沟排水测绘等工作。县医院建成100立方米污水处理池1座,安装排水管道50米。到1995年底,县城排水管道总长度6.44千米,基本可保障县城雨、污水的安全排放。1997年,罗川黄板纸厂因污染问题被关停。2006年7月,榆林子党家纸浆厂建成,其所产废水排入无日天沟,造成该水系污染约5千米,影响该流域人畜饮水安全,9月该厂即被取缔。同年10月,关闭光明造纸厂、阳光纸业有限公司。
  废气治理1990年,县城拥有生产、取暖锅炉11台,其中除1台生产锅炉停产外,其他均正常运行。次年,完成县城规划建成区1.4平方公里无黑烟控制区任务,占建成区总面积的41%,控制区内304个单位6392人,年耗煤3.64万吨,锅炉4户,茶炉12台,食堂68个,经庆阳地区环境保护监测站实地测定,烟尘度符合控制标准。1996年起,开始对采暖锅炉强制年检,每年由县政府下达对2至3家单位锅炉改造计划,对县城采暖锅炉逐步改造。2001年,县城69台锅炉中33台带压锅炉排放基本达标,对3台不达标的常压锅炉进行治理整顿,安装湿法烟气净化装置和消除噪音设备。对其余36台排污不达标的常压锅炉的产权单位下发限期治理通知,并强制要求燃用无烟煤。次年,对污染严重的县农行、电信局、信用联社、财政局、工行5台锅炉安装湿式脱硫除尘器,初步治理城区采暖锅炉废气污染。2003年,投资60万元,完成对县政府办、烟草公司、地方税务局3户锅炉消烟除尘脱硫处理。次年5月,治理县农行、信用社等锅炉污染源,安装湿式脱硫除尘器,投资76.8万元,削减二氧化硫8吨、烟尘0.9吨。同年,依法取缔三嘉乡土炼油厂1处;投资18万元,完成县电力局、人民银行2户锅炉消烟除尘脱硫处理;关停榆林子乐安坊轧钢厂。2006年,投资45万元,完成县一中、县医院、公共汽车站3单位3台6蒸吨采暖锅炉消烟除尘脱硫处理;投入5万元对林业宾馆、陇上明珠大酒店进行油烟治理。
  噪声治理1989年9月,正宁林业总场经销公司电锯噪声超标,被查封;12月1日,其擅自启封,9日,该公司写出书面检查,重新被查封,不久又擅自启封;1992年7月,县环委会第7次会议研究决定其8月1日停产,1993年6月底搬迁。1991年,县烟草公司锅炉房安装消音器,治理噪声。次年,县农行投资8000元,对采暖锅炉噪声进行彻底治理,修复消音器,更换安装引风机。2000年起,采用监测超标收费,噪声超标得到控制。2001年,罗川乡城关村村民魏某建在县二中门前的磨面机、粉碎机,因噪声干扰师生学习、生活,被停机限期搬迁。县钢门钢窗厂生产噪声夜间扰民休息,要求其限制作业时间,在车间内生产,降低噪声。2003年,查处建筑施工、娱乐场所噪声5起,特别是对新世纪商城重点工程建筑施工噪声扰民行为罚款1000元;完成县水务局采暖锅炉噪声整治。2005至2006年,在 “两考 ”(高中招生考试及高考)期间,制止噪声污染源(点)94处,查处噪声违法扰民事件6起。
  固体废弃物治理1989年,县城建局成立环卫大队,相继购置垃圾运输车2辆。次年,综合利用工业废渣700吨,固体废弃物及生活垃圾定点堆放处理率92%,建有公厕4处。1991年,新购置垃圾车1辆,垃圾桶50个。1997年,修建垃圾仓13个,沿街安放果皮箱32个。2001年11月,山河镇杨园子村村民杨某投诉白灰加工厂污染,县环保局现场调查并予以妥善解决。12月,东关村一组村民杨某开办的家庭墙粉厂,对邻居杨某家庭生活环境造成污染,经县环保局监测取证,污染主要为机械噪声(测值为68分贝,超标),白色粉尘飘落杨某家院内及屋瓦,决定该厂停产并赔偿杨某家庭生活影响费400元。同年,投资30多万元在县城创办废旧地膜回收处理加工厂,年处理废旧地膜0.5万千克。2005年,县城拆改城区公厕4处;乡镇驻地建有固定垃圾堆放点、垃圾筒,城区炉渣作为商品全部用于筑路、建筑。2006年9月,关闭采用烧结法生产粗品铅的县恒强铅业公司。同年,县城拆改城区公厕8处。
  排污收费1985年起,始征排污费。1989年,开征21户,征收4000元。1990年,开征12户,征收6843元。次年,征收8188.5元。1992年,开征13户(其中乡镇企业8户),征收1.15万元。2001年,开征210户,征收7.28万元。次年,开征172户,征收8.6万元。2003年7月起,排污费征收由超标收费向总量收费过渡。全年开征170户,征收10.12万元。2004年1月起,使用新的《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表》,废止原污染物排放申报登记表格。全年开征247户,征收12.6万元。次年,开征320户,征收14.2万元。2006年,开征421户,征收15.2万元。
  污染源档案管理1990年,始对全县乡镇工业污染源进行全面普查,按期完成污染源调查工作。2001年,对25台带压锅炉、5个机砖厂的排污口进行规范化整治,并建立档案。对县城区45台采暖锅炉、2所医院、14个机砖厂及108个食堂、理发店排放的污染物,进行全面申报登记、建档工作。次年,申报登记全县污染源180个。对县城区内58台锅炉、21个机砖厂及99个食堂、理发店和2所医院排放的污染物,从来源、种类、数量进行全面申报登记及整档工作。2003年,普查出全县工二业、生活及第三产业污染源(点)165个,均进行污染物申报登记和排污费核算,从来源、种类、数量等方面建立污染源档案。次年,全县申报登记污染源180个,其中锅炉58台、机砖厂21个、食堂99个、医院2个。2006年,全县申报登记污染源413个,其中工业企业30家、锅炉85台、机砖厂25个、餐饮服务业260户、医院13个。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