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村镇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10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村镇建设
分类号: F320.3
页数: 6
页码: 469-474
摘要: 正宁县集镇建设、住宅建设发展历程介绍。
关键词: 村镇建设 正宁县村镇

内容

第三节村镇建设
  集镇建设山河镇见本章第二节《县城建设》《基础建设》目。
  宫河镇明时称 “宫房 ”。因当地建有宫宫寺和房陵寺得名。当时寺院占地10多亩,建房20多间。民国初年改为 “共和 ”,后演变为 “宫河 ”。镇区有土城,南北长75丈,东西宽30丈,设南、北二门,北门顶棚木填土,南门土坯拱顶,门上建有城楼。城墙高2丈余,城外四面挖有深丈余、宽2丈的城壕。1930年代,镇区有房屋200多间。40年代,国民党镇公所加筑城堡,并在四角建炮台。期末,城内南北街长250多米。座西向东有饭馆、银炉等10多家39间铺面、后院房厦50多间,占地6666.7多平方米。座东面西有 “祥盛魁 ”、“德寿堂 ”等10多家百货、中药、吃食铺面34间、后院房厦40余间,占地10多亩。牲畜市场设在城内东北角。街道两侧开挖有土排水沟,排水出南门入东涝池。城外西南角建有庙群,座北向南,庙门前有石狮1对,门顶建魁星楼,前院建钟、鼓楼各1座,植有两抱粗皂角树1棵、四抱粗槐树2棵,中院建药王庙3间,后院建3间佛殿、献殿,两侧建玉皇庙、傅公祠各3间,东侧建老爷庙、菩萨庙各3间,占地4666.9多平方米。庙南建戏楼1座3间。同期,在庙区建小学,除庙产外,新建房34间。期末,镇区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1950年代,小学建房34间,粮库建房121间,供销社建房77间。期末,房屋建筑面积6241平方米。正周公路从城南穿过。集市向南城外迁移。1960年代,南城外拓建社区,兴建宫河综合厂建房30间,供销社建房22间,粮管所建房22间,药司购销站建房21间,宫河大队革委会建房20间。期末,镇区有房屋建筑430间、8238平方米。1970年代,邮电所建房15间,税务所建房14间,公社机关建房55间,电管所、公安派出所等单位建房10间。街道向南发展,摊贩、集市交易沿南北街布设。期末,镇区有房屋653间、12504平方米。1980年代,社区建设加快。镇政府南迁,建房55间,工商所建房10间,公安派出所南迁建房26间,农机公司门市建房8间,食品站建房9间,宫河影剧院建成,建筑面积1037平方米。1983年建自来水工程两处,水池容量60立方米。次年改为建制镇。1985年,镇区有机关单位22个,房屋845间,建筑面积16918平方米,是新中国建立前的2.7倍。加上镇区乡村住宅建筑面积3469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51614平方米。镇区以城南新拓东西向街为主,形成 “T”字形框架,主街长800米,宽20米,柏油路面。2005年,建成总投资1000万元的陇盛商城,开通南环路3000米。2006年,升通南环路至3700米。
  榆林子镇1940年代末,南北街长不足百米。座西向东有6家百货、饭馆等铺面16间,后院占地1333.4平方米,有房厦14间。座东面西有中药、银炉等铺面7家19间,后院占地1333.4平方米,有房厦13间。街北头有箍窑2孔、窑洞3孔,开设染房。西胡同有3间银炉,有厦房3间、药铺3间,后院有房厦4间。集市设在南街头涝池畔。涝池南建有菩萨庙3间、山神庙1间。庙院办有初小,有箍窑房舍7间。总建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1950年代,社区公社建房42间,粮库建房58间,食品收购站有房7间,供销社有房30间。房屋建筑共137间,4095平方米。60年代,畜牧兽医站建房12间,初级中学建房48间,邮电所建房5间,卫生院建房40间,税务所建房5间,银行营业所建房15间。期末,共有房屋192间,7785平方米。70年代,农机站建房40间,综合厂建房20间。建筑面积10695平方米。80年代初,银行营业所增建房5间,县职中建砖混结构二层楼房2幢830平方米,建影剧院1座452平方米,工商个体户建房68间,小学建房38间,法庭建房5间,公安派出所建房5间,街道拓宽整修。1985年底,镇区有机关单位24个,房屋834间,18098平方米。东西主街长600米,宽18米,砂石路面。2002年,投资40万元,建成镇科技文化中心楼1座。2005年,投资88万元,油罩街道路面2万平方米;投资120万元,硬化人行道2.2万平方米;投资160万元,新建商贸楼5幢。2004年,投资2207元,第一期工程建成小康住宅楼12幢、2280平方米。2005年,第二期工程投资240万元,建设小康住宅楼18幢、3740平方米。建成商贸楼24幢、2.9万平方米。2006年,开通北环路2400米,安装路灯54盏。
  永正乡街东药王洞山原建有药王庙3间,窑洞3孔。1940年代,正街东建有永正完全小学,东南有乡公所土堡。西有周大海药房3间,全街共有房屋30余间。民国38年(1949)7月,新正县改称正宁县后,县政府从湫头迁至永正暂住,后迁山河镇。
  新中国建立后,设区政府,街东收购站建房7间,供销社建房12间。街西设卫生所,有房5间。1950年代末共有房50间,厦子37间,窑洞4孔,建筑面积1404平方米。60年代,畜牧站有房9间,小学改设初中建房30间,卫生所迁址另建。期末,有房屋97间,厦子41间,总建筑面积2193平方米。70年代,弃旧街,沿公路建设,初步形成东西街道。设邮电所、税务所、粮管所、变电站、农机站、银行营业所等单位。期末,有房屋219间,厦子32间,建筑面积3942平方米。80年代初,多种经营管理站有房屋9间,小学有房38间,机关单位多建砖木结构房屋。1985年底,有房屋443间,建筑面积7854平方米。加上区内村庄建筑,窑洞24孔,箍窑32孔,房屋280间,厦子120间,建筑面积共23548平方米。90年代,建设永正初中教学楼和宿舍楼2幢2800平方米,商贸楼2幢400平方米。2003年后,逐步实施街道拓宽取直、排水管道敷设、街道油路罩面等市政工程。2005年,建设乡政府办公楼1幢,开通北街200米。2006年,彩砖硬化人行道1.2万平方米,安装路灯40盏,开通友好新街560米。
  西坡乡民国25年(1936),属新宁县一区。38年(1949)6月,划归正宁县四区。1950年代,在西坡村设卫生所、邮电所等单位,无集市。期末,有房屋46间,窑洞2孔,建筑面积918平方米。60年代,畜牧站有窑2孔,手工业联社有房22间,农机站有房9间,秦家梁林场家属院建房8间,初中由高家渠迁西坡,建房36间。期末,有房屋112间,厦子9间,窑洞4孔,建筑面积2136平方米。70年代,收购组建房10间,供销社建房42间,银行营业所建房15间,畜牧站建房10间,粮管所建房13间,卫生所建房27间。期末有房屋314间,厦子9间,建筑面积5742平方米。80年代前期,税务所建房10间,公安派出所建房8间,剧场建房5间,乡政府建房3间,中学建房11间,供销社建房4间,邮电所建房4间,收购组建房5间。1985年底,乡政府驻地有机关单位16个,房屋348间,厦子9间,建筑面积6354平方米。90年代,建设西坡初中3层教学楼1幢1200平方米,乡政府办公楼3层1幢1000平方米。2003年后,实施街道取直,幼儿园、农机站和乡政府东西两侧新建2层砖混结构楼房30间,完成乡政府破墙透绿60米,安装电动钢门13米、铁栅栏60米,新建草坪540平方米,新打水泥地坪30平方米,衬砌排水渠道90米,安装水泥管道20米,铺设彩砖300平方米。
  永和镇早年,乡政府驻地有一寺庙,称 “寺村 ”,东汉、西晋初为西川县治地。1930年代初,国民党地方政府在此地建土城1座,占地26668平方米,高2丈余,顶宽5尺。城内建房40余间。城外四周挖有城壕,宽3丈,深1丈。城外东西街道有房屋30余间,占地约4666.9亩。40年代,城西南建哨楼1间,城内建箍窑6孔,房10间。
  新中国建立后,永和区政府驻于家庄(距城址1.5千米许),占用庙房10间,嗣后迁驻永和街。1950年代,供销社建房40间,小学建房33间,卫生院建房12间,粮库建房10间,区政府建房5间。期末,有房110间,建筑面积2550平方米。60年代,铁木业社建房23间,拖拉机站建房7间,畜牧站建房13间。70年代,粮库建房40间,供销杜建房40间,医院建房17间。80年代初,工商所建房12间,派出所建房7间,烟草公司收购组建房30间,小学建房48间,中学建房880平方米。1985年底,乡政府驻地共有房屋建筑面积35170平方米。90年代,小学建设教学楼1幢1600平方米,中学建设教学楼1幢1800平方米,并实施街道水渠改造。2003年后,组织实施商贸楼建设10幢,4000平方米,建成永和永盛商城。2005年,建成镇政府办公楼1幢2000平方米。次年,组织实施金源商城二期工程,新建商贸楼4幢4000平方米。
  五顷塬、回族自治乡1980年6月,析湫头公社设五顷塬公社,驻南邑村。1985年,供销社建房10间,医院建房25间,银行营业所建房3间,乡政府建房40间,道班建房15间,中湾林场家属院建房38间,中学建房50间,寄宿小学建混合结构2层楼1幢324平方米,地毯厂建房18间;至年底乡政府驻地建筑面积20903平方米,其中村庄建筑面积15959平方米。街道呈 “T”字形,东西街长320米,宽16米,黑色路面。2005年,建成商贸楼4幢1160平方米,新建乡政府计生服务楼和办公楼960平方米。投资220万元五顷塬乡孟河村扶贫移民安居小区新建2层商贸楼6幢2200平方米。新建街心花园1处200平方米,完成街区排污、硬化、绿化、美化工程。2006年,新建南邑商贸楼5幢5200平方米。
  湫头乡1940年代末,湫头有土城堡1座,城内有窑洞10多孔,房屋数间。1950年代,粮库建房30间,供销社建房28间,小学建房30间,公社建房8间。期末,建筑面积2320平方米。60年代,小学建房10间,中学建房50间,税务所建房14间,卫生所建房13间,供销社建房37间,粮库建房14间,公社机关建房10间。期末,建筑面积5501平方米。70年代,食品收购站建房13间,公社机关建房12间,邮电所建房5间,县第二医院建房25间,商店建房5间,小学建房10间,中学建房20间。期末房屋建筑面积7823平方米。80年代初,敬老院建房4间,商所建房10间,公安派出所建房8间,法庭建房8间,银行营业所建房22间,供电站建2层混合结构楼房1幢360平方米。1985年底,乡政府驻地房屋建筑面积13409平方米,连同驻地村庄住宅总建筑面积44362平方米。东西街,长506米,宽16米,黑色路面。90年代,湫头剧院建成,湫头粮库建房20间,乡政府建房20间,营业所建平房10间。2003年后,四中建设教学楼1幢1200平方米,居民集资建设商贸楼4幢36间。2004年,实施西区开发工程,乡政府迁至湫西村,建设办公楼1幢1600平方米。湫头街区规划面积40公顷,中心街道拓宽达36米。2006年,实施西区开发、东街改造两大工程。
  三嘉乡1940年代无房屋建筑。1950年代,区政府建房8间,小学建房33间,供销社建房9间,税务所建房3间,食品收购站建房11间。期末房屋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初步形成东西向街道。60年代,初中建房42间,卫生所建房10间,粮库建房7间,邮电所建房9间。期末,房屋建筑面积1780平方米。70年代,供销社建房50间,卫生院建房9间,粮库建房40间,供销社建房79间,公社机关建房36间。期末,房屋建筑面积5660平方米。80年代初,粮库建房11间,医院建房10间,税务所建房7间,乡政府建房13间。1985年底,乡政府驻地房屋建筑面积6380平方米,区内村庄住宅建筑面积1385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0236平方米。东西向街道,长300米,宽16米,砂石路面。90年代后,建成小学教学楼1幢200平方米,初中教学楼1幢360平方米,乡政府建设办公楼1幢400平方米,居民集资建设商贸楼3幢400平方米。2006年,新建商贸楼3幢2400平方米。
  周家乡1961年5月设公社,驻原周家小学,小学迁址建房21间。1969年,初中建房38间,卫生院建房15间,供销社建房28间,收购组建房5间。期末,公社驻地房屋建筑面积2248平方米。70年代,公社迁址建房13间,银行营业所建房12间,税务所建房10间,粮管所建房33间。1976年设集市。期末,有房屋345间,建筑面积7083平方米。南北向街形成,长450米,宽16米,砂石路面。80年代初,兴建影剧院7间,银行营业所建2层混合结构楼房10间,乡政府建房10间,邮电所建房9间,文化站建房6间,个体户建房85间。1985年底,乡政府驻地有机关单位15个,房屋470间,建筑面积9417平方米。街道延伸,长500米。90年代,周家初中建设教学楼2幢600平方米,开通十字街道,实施街道硬化、水渠改造等工程。2003年,组织实施正周商城建设、十字街道开通、乡政府搬迁三大工程。11月底全部竣工,完成建设投资1350多万元。次年,实施正周商城硬化、街道排水、电网改造、旧房拆迁改建商贸楼、“康乐 ”住宅小区建设五项重点工程,完成投资1300多万元。2005年,实施拆迁改建商贸楼、街道油路罩面、商业门店前人行道彩砖硬化、街道路灯安装、街道绿化、公厕建设、康乐新村建设7项重点工程,完成投资1500万元。次年,建成农民广场1处、小康住宅3处50户,建成住宅楼16幢,完成投资200万元。
  住宅建设县境民居从古到今,经过窑洞群落、房厦群落、楼房群落3个阶段的演化发展。
  窑洞群落县域发现仰韶文化遗址多处,半地穴式建筑普遍。明代,本县所有村落形成前,窑洞由川道向沟塬边迁徙。至今,各村遗存的架板庄子最为典型。塬上窑洞,多修在地坑院内。1949年,全县村庄住宅建筑面积65.37万平方米。村庄住宅建筑中,窑洞占72%,房厦占26%,箍窑占2%,人均约8平方米。1980年代后,随着农户经济收入的增加,村民开始在村庄路边建房造屋,窑洞被渐次荒弃。
  房厦群落早在新中国建立前,许多村落的望族大户,修有房厦建筑群,如宫河塬的宫河城里头、南庄堡子,县城山河城,老县城罗川城等。新中国建立后,县域内各公社机关驻地房厦建筑增多。1970年代,各大小队集体用房都是房厦。1985年底,据调查资料综合分析,住宅建筑中,房厦占57%,窑洞占41%,箍窑占2%。2005年底,城镇所有房厦(包括砖混平房)建筑面积22.72万平方米,是建国前的25倍;村庄房厦(包括砖混平房)建筑面积289.37万平方米,是建国前的13倍,人均占有31平方米。沿路村庄,四合院比比皆是。
  楼房群落县域楼房建筑系从县城开始。1958年,建成县面粉厂单面双层楼,建筑面积175平方米。1966年,建成正宁县社会主义文化室,面积450平方米,1982年改称正宁县影剧院;2006年,仍在使用。1969年,建成新华书店单面双层楼,建筑面积330平方米。1972年,庆阳公路总段正宁公路段建成单面双层楼1座,建筑面积1054平方米。1975年,县邮电局建成单面3层楼,建筑面积712平方米。次年,县百货公司建成双面双层转角楼,建筑面积1530平方米;同年,县建筑公司建成单面3层楼,建筑面积1236平方米。1980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宁县支行建成单面4层楼,建筑面积630平方米。次年,县工商银行东关储蓄所建成单面双层楼,建筑面积280平方米。1982年,县第一人民医院建成双面3层楼,建筑面积1784平方米;同年,县粮油门市部建成单面双层楼,建筑面积330平方米。此后,县城机关办公用房、居民住宅、商用房,均以楼房为主。1992年后,农村新建住宅除以砖混结构房屋、平板房外,有少数农户开始建造楼房;而城镇机关公用房、居民住宅房基本上都建成一幢幢楼房。至2006年底,全县10个乡镇均建成自己的楼房群落。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