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水土保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097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水土保持
分类号: S157
页数: 4
页码: 421-424
摘要: 历史上,正宁县域天然植被较好,有茂密的森林和草地,水土流失轻微。后来,因自然、人为因素,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新中国建立后,水土保持工作全面展开。1990年代起,由国家投资,按项目有重点地实行流域综合治理。1994年起,先后实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正宁县马莲河流域水土保持项目、正宁县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正宁县东龙头沟重点小流域建设项目、刘堡子沟小流域坝系建设项目等。
关键词: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内容

第五节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现状历史上,县域天然植被较好,有茂密的森林和草地,水土流失轻微。后来,因自然、人为因素,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
  县域地表广为黄土覆盖,黄土厚度90米~150米。土壤孔隙大,遇水易散失,具有很强的沉陷性,极易被雨水破坏或被径流带走;植被稀疏,气候干燥,暴雨相对集中,又多风沙天气。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侵蚀等类型。水力侵蚀主要是暴雨,多发生在沟头、坡面。全县7月、8月、9月多降大雨、暴雨,为全年大雨、暴雨次数的69%。7月后小麦已收割,地表裸露,一遇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风力侵蚀多发生在梁峁崾岘,全县较少见。重力侵蚀发生在塬边、沟沿、陡坡,除黄土本身特征外,主要是水力促使的结果。表现形式主要为滑坡、崩塌、泥流等。原因是秋季黄土疏松多孔,垂直节理发育,透水性大而入渗快,易崩,易解,易陷。加之秋季连阴雨次数多,持续时间长,促使水土流失。先在坡面表层发生泥流侵蚀堆及坡脚,使坡脚及沟道排水不畅,坡体侵润线随之抬高,形成滑坡。进而在塌方体的后缘至塬边继续以同理破坏,出现巨量崩塌。冻融侵蚀主要发生在春季,以沟谷、陡坡为多。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主要是:毁林毁牧,乱垦乱种。同时,对交通、水利、砖瓦生产、修庄盖房等建设工程缺乏有效的监测和整治,也导致水土流失。1983年编制的《正宁县水利资源调查及区划资料》表明:县域沟壑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2%,沟壑密度平均0.67条/平方公里,1公里以上较大沟道有339条,其他小毛沟1200余条。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07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1.7%,年侵蚀模数4312吨/平方公里,年侵蚀总量573万吨。
  县境内有小流域23条、1129.9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5.63%。嘉峪川、移凤沟、武头沟、罗川沟、圪佬沟、支党河6条流域548.23平方公里为重点防治流域;九龙川、王家山沟、四郎河、干木沟、张坪沟、阳山沟、泉园子、吴家疙瘩沟、大沟、王台沟、清水沟、朱家川、冉沟、长口子沟、西洼沟、门神底沟、周家河沟17条流域581.7平方公里为一般防治流域。
  水土流失危害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耕地肥力下降,对农田、草地、村庄、道路等造成威胁和破坏。据调查,永正倒后沟圈1949至1969年20年间,沟头前进250米。仅全县农区,每年流失表土约275.4万吨,流失有机质约3079.4万千克,氮素约236.9万千克,相当于全县的化肥使用量。由于集流区汇水面积较大,每逢暴雨,洪流汇集,经胡同泻入沟谷,使沟头年均前进2米以上,沟床下切,沟岸扩张,冲毁农田,切割塬面,使地形越来越破碎,塬面越来越小。
  水土流失治理《诗经 ·大雅 ·公刘》曰:“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表明早在商代末期,包括县域在内的豳地人民即开始水土治理。据史料推断,早在宋代,当地群众即在川道挖大口井,用杠杆汲水,在塬上开挖涝池,保水防涝。据清代赵本植修纂的《庆阳府志 ·艺文志》载,明天启四年(1624),知县阎国脉 “见县(罗川)东小河、县西长沟诸流水势滢回 ”,“随命地主各事畚锸,因势凿渠,达于园亩,逾月而浇灌所及者二十余顷 ”。据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县折遇兰修纂的《正宁县志》载,折遇兰在任期间,“劝谕各乡,广植树木当不下数万株 ”。
  民国时期,新正县乃至关中分区摸索创造出一种能够改良土质,增产粮食的 “修埝地 ”的水土保持经验。据《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 ·第二编》记载,“它是凭藉着人为的力量,改造与改变自然地形,使已耕地中的泥土和肥料不被山洪冲跑,把山洪泥土用人力打成的坝阻止,而容积与沉淀在原来耕地的较低处。这样就可以把这个地方变成很肥沃的一块小型平地,这就叫做埝地。因之埝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平地,就是在原来较平的地方兴修起来的;另一种是梯田,是在坡度较高的地方兴修起来的。埝地不是一下子全部水都可以淤漫到而是逐渐扩大的。”“新正县的张清益,有十六亩地,南面低,北面高,要把南面修高,中腰再堵一个土匪牛(即土塄子),使水先能漫到十四亩,逐渐走入,全部漫到。”32年(1943),新正县作出修埝地的发展计划。
  当年春耕期间,新正县修成埝地119.3亩,中心区修成410.3亩。这些埝地亩平均收细粮3斗,是原来耕地亩收1.5斗的2倍,增收率100%。之后,修埝地增产粮食的经验先后被提倡、介绍、推广到全边区。此外,新正县还广泛兴修坝、壕、退水闸等水利工程。32年(1943),修成水地99亩,每亩增收细粮2斗。
  新中国建立后,水土保持工作全面展开。1951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将县域纳入水土保持工作范围,全县在塬边、坡地培地埂,修水簸箕,挖涝池,做沟头防护,沟道插柳谷坊,修建小型坝。1953年3月,成立县水土保持委员会,各区成立水土保持领导小组。同月,县上组织群众开挖武家场至五王庄一段土渠,架渡槽、修陡坡、跌水,历时6月,用工1.3万工日,挖填土方3.3万立方米,贷款1.15万元,次年灌地100多亩。1956年5月,设县水利科、水土保持科。全县掀起以修建涝池、水窖、蓄水埝、坝塘,整修天然蓄水池,修筑大小土坝,治理沟头,推广种植草木樨,植树造林为重点内容的水土保持热潮。农业合作化后,水土保持由重点试办转向集中治理。同年,乐安坊农民彭福善领导全社修水平沟,共插杆33466株,育苗9亩,压桑枝4亩,治理土地84亩。公社化后,水土保持一般以大队、生产队为单位,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由小到大。1958年,本县选定苍儿沟流域内的马鞍山作为试点,宫河公社抽调上万名劳力,苦战1年,建成马鞍山果园,后演变为社办林场。成为此期涌现出的治理典型。1960年代初期,在永正公社进行试点,结合田林路治理一次规划成园田,采用椽帮埝一次平整土地。1963年,全县新修留淤塘坝16座。次年8月,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列本县为水土保持工作重点县。此后,在塬区平田整地,修建水平条田,在山区改土造田,修建水平梯田。涌现出永正公社梯田建设及友好沟坡面造林、沟道治理的全县、全区先进典型。1969年,全县兴修水平梯田4252亩,塬面条田9918亩,平田整地7954亩,修补地埂407条,打坝43座,建成大型水利工程1处,干渠3条,植树造林10555亩,育苗
  1416亩。1970年 “北方农业会议 ”后,县域开始治理小流域。全县掀起以建设 “四好农田 ”(好农田、好道路、好林带、好渠道)为目标,以建设基本农田为中心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高潮。永和公社是此期涌现出来的治理速度快,质量标准高的全县、全区先进典型。1971年底,全县有梯田、条田5.25万亩,为全县平田整地规模最大、进展最快的时期。1974年,列入重点治理的有移凤沟、友好沟、小河沟、苍儿沟、马槽沟、细岭子、咀头沟、文乐沟、云寂寺、王郎坡10条小流域。1980年末,全县初步治理276.4平方公里,打淤地坝119座,新增沟坝地2020亩。1983年后季,荒山、荒坡、荒沟全部一次划拨到户经营,多数流域由农户自行治理。至1985年末,治理友好沟、苍儿沟、小河沟、移凤沟、云寂寺、马槽沟、王郎坡、西坡沟、九龙川、咀头沟、细岭子、文乐沟、下冯沟、刘堡子、掌圈沟、三里湾16条流域面积140.36平方公里,占16条流域总面积209.86平方公里的66.9%,其中修梯田1.59万亩、条田6.28万亩,种草3.45万亩,造林9.36万亩,建塘坝1座(容积6万立方米),挖涝池199个,建谷坊660个,筑沟头防护222道,投资88.03万元,投劳760.81万工日。全县有梯田、条田26.09万亩,占总耕地51.71万亩的50.45%。1986年,全县累计完成水土治理面积619.72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4.15%。其中修建梯田26.11万亩、坝地0.24万亩、水地2.39万亩、果园2.39万亩,造林53.4万亩,其他工程措施2127项(沟头防护320处,谷坊1008道,涝池665个,水窖134眼),6.4万人、1.4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被解决。1988年,总流域面积为26.88平方公里的小河沟和苍儿沟被列为省示范流域治理点。通过造林、种草、封山育林等生物措施和打坝淤泥、兴修梯田等工程措施结合起来综合治理,流域内筑坝5座,造林40万亩,种草2万亩。1990年代起,由国家投资,按项目有重点地实行流域综合治理。1994年起,先后实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正宁县马莲河流域水土保持项目、正宁县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正宁县东龙头沟重点小流域建设项目、刘堡子沟小流域坝系建设项目等。1996至2000年,治理小流域面积125平方公里。2001小流域治理至2006年,治理小流域132平方公里。至2006年底,全县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26.56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8%,其中修梯田17.93万亩,造林63.11万亩,种草50.13万亩,封禁管育7.49万亩,封坡育草0.27万亩。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