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水面水能利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09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水面水能利用
分类号: TV213.9
页数: 2
页码: 420-421
摘要: 庵里水库养殖的大银鱼,初步形成种群,但因该水库系水源工程,水产养殖功能逐步退化。
关键词: 水面水能 水资源

内容

第四节水面水能利用
  水产养殖养殖1958年,在宫河公社马鞍山拦沟打坝,投放鱼苗20多万尾,经过养殖,最重的鱼达5千克有余。1960年,永正公社友好沟养鱼池放养鲤、鲫、草、鲢4种鱼苗62万尾。次年,庵里水库投放鲤、鲫、草、鲢4种鱼苗11万尾。1964年9月,全县修鱼池5个,养鱼100万尾。1974年,在庵里水库投放鱼苗18万尾,红土窑水库放养鲤、鲫、鲢、草4种鱼苗12万尾。后再未投放鱼苗。1980年,庵里水库养鸭60只。1984年至次年,全县举办2期有73人参加的养鱼技术培训班。1985年,新挖池塘74亩,其中专业户开挖72亩,集体开挖2亩,在小河沟筑小塘坝1座,水面面积38亩,加上庵里、红土窑两座水库面积389亩,总面积501亩,投放鱼种30.6万尾。次年,开挖鱼塘140亩,投放鱼种37.4万尾,产鲜鱼3609千克,收入1.4万余元。甲鱼在庵里水库、四郎河等许多河流池塘中也有少量生存。1987年,新开挖鱼池200亩,建精高池30亩,培育鱼种78万尾,投放鱼种68万尾,捕捞鲜鱼6500千克。其中西坡乡高渠村六组孔爱莲于同年6月兴建鱼塘53亩,放鱼苗12万尾。1988年,开挖鱼池75亩,投放鱼苗148万尾,年产鱼5500千克。1989年,养鱼水面发展到982亩,新增养殖水面170亩,培育鱼种23万尾,投放鱼种17万尾,捕捞鲜鱼17500千克。次年,新增精高池100亩,培养鱼种130万尾,繁殖鱼苗100万尾,投放鱼种40万尾,捕捞鲜鱼18000千克,总收入11万元。1995年,原罗川乡佛堂村崖崾组张子良承包的2.2亩鱼塘,打捞100千克鲜鱼上市销售。1998年秋,原罗川乡佛堂村开挖鱼塘6个35亩(水面26亩),投放鱼苗5万尾(鲤鱼3.2万尾、鲢鱼0.8万尾、鲫鱼0.3万尾、草鱼0.7万尾)。樊湾子村开挖鱼塘60亩,从长庆桥组织回鱼苗5万尾。1990年代后,国家投资有所减少,加上渔业生产投资较大,效益较低,渔业养殖业出现滑坡。2005年,陕西礼泉客商晁仲书投资建成集休闲、娱乐、垂钓于一体的肖水渔村。至2006年,全县有养鱼户6户,养殖面积548亩。其中国营1户,水库面积308亩;集体5户,面积240亩(池塘、池塘坝各120亩)。主要养殖草鱼、链鱼、镛鱼、鲤鱼、鲫即鱼、甲鱼、牛蛙。庵里水库养殖的大银鱼,初步形成种群,但因该水库系水源工程,水产养殖功能逐步退化。
  捕捞与管理1970年代,庵里水库由于无专人精心饲养,捕捞技术不过关,年仅捕鱼一二百斤。后,水库养鱼基本未开展。1984年,投放庵里水库捕捞鱼网、船只。次年,设县渔业工作站,负责县域水产养殖工作。因水产养殖大多存在只养不捕或捕捞困难、捕捞成本高等问题,故采取粗放式经营,人放天养,平均产量不高。庵里水库曾请专业捕捞队捕捞数次,因水库设计建造时未考虑养殖功能,清底不彻底,故捕捞效果不佳,亩捕捞最多20千克。而池塘捕捞技术相对过关,单产最多每亩500千克。
  水电站详见第十二章《工业》第二节《主要门类》。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