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利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09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水利工程
分类号: TV
页数: 8
页码: 412-419
摘要: 新中国建立后,开始大兴水利工程。1952年,全县建成新涝池144个(面积190.78亩)、水井25眼、撑杆51个、水车井4眼、小型渠道9处、罗川2.25千米大型水利渠道1条、水泉6处。
关键词: 水利工程 正宁县水利

内容

第二节水利工程
  新中国建立后,开始大兴水利工程。1952年,全县建成新涝池144个(面积190.78亩)、水井25眼、撑杆51个、水车井4眼、小型渠道9处、罗川2.25千米大型水利渠道1条、水泉6处。这些水利设施灌田1849.1亩,比上年增加6倍多,占总耕地面积的0.4%。重淘涝池168个(面积112.25亩)、水泉46处,堵坝修堰地1126亩。1957年,修建庵里水库、罗丰渠。1959年,在塬区开展打土井运动。1960年代,修建石湾子、解家川千亩自流灌溉渠。1970年代,始打机井,修建泵站扬水工程、红土窑水库。1986年,修建山河塬人畜饮水骨干工程。1990年代起,兴建雨水集流工程、干旱地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21世纪初,实施农村人畜饮水解困项目、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项目。至2006年底,全县有各种水利设施48499眼(处),其中小(一)型水库1座,自流渠道3条,人饮骨干工程1处,高塬机电井301眼,大口井3900眼,小电井1500眼,提灌站10处,泵站扬水184处,集雨蓄水窖42731口;发展有效灌溉3.12万亩,保灌0.96万亩,补灌面积8.55万亩,滴渗灌1.59万亩;19.13万人和2.19万头大家畜的饮水困难得到解决,分别占应解决数的81%、82%。
  蓄水工程水库庵里水库位于西坡乡庵里村,距县城20千米。1957年冬选择库址,进行勘测设计。次年3月开始修建,上民工0.15万人,打坝截流,历时120天,挖填土方8.6万立方米,总投劳19万工日。1959年,上民工0.6万人,坝面加高到25米,修混凝土输水洞1座,挖填土方2.8万立方米,投劳33万工日。1.962年进行加固整修。1964年加固整修溢洪道。1972年3月至9月加高坝面,重修涵洞,并建50千瓦发电站1座(后拆除),挖填土方3.6万立方米,投劳4.5万工日。至1975年,国家两次投资达80.24万元。1975至1979年,进行维修,加固坝基,加高坝面,挖填土方32.5万立方米,用石料1100立方米、水泥985吨,总投劳27496个工日。1980年末,水库坝高31.5米,坝顶宽6米,坝长450米,总库容623.6万立方米,其中有效库容448.6万立方米,死库容175万立方米。2004年11月,进行除险加固,次年12月竣工,总投资1393万元(国投930万元,自筹463万元)。大坝加高1.5米,加固后坝顶宽6米,新设砼防浪墙高1米,新建溢洪道长331米,宽22米;左坝肩帷幕灌浆;输水涵洞出口明渠改造长132米;整修防汛公路7.5千米,开挖土方169335立方米,石方96878立方米。建成后,坝顶高程1221.0米,坝高33.0米,坝顶长420米,总库容833万立方米。防洪标准由200年一遇提高到500年一遇,并具有灌溉、城区供水功能,控制流域面积150平方公里,控制农田灌溉面积1.5万亩,保灌面积0.7万亩。
  红土窑水库位于五顷塬乡西渠村阳台组,距县城约30千米。1972年7月开工修建,次年5月竣工。1975年4月加固整修,先后共挖填土方155374立方米,总投劳10032工日,国家投资129058元。到1980年末,坝长205米,高20米,顶宽4米,最大输水量0.2立方米 /秒,总库容105万立方米,其中有效库容41万立方米,死库容64万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82平方公里。为小(二)型水库(库容大于或等于10万立方米而小于100万立方米)。1985年底,完成配套投资10万元,可灌地250亩。2006年底,由于淤积严重,该水库已成为枯库。
  水窖过去,由于地下水埋藏深,打井困难,为解决吃水困难,群众利用打麦场、庭院、道路等作为集流场,打窖收集雨水,一般1户两眼水窖(每眼容积约20立方米),1眼取用水,1眼收集雨水,交互使用。周家乡燕家村一带100多年前的水窖仍在使用。
  水窖建在有集流条件、土质坚硬、地下水位较低、取水方便的地方,一般深7米,其中井洞1.5米,伞把子2米,水瓮3.5米~4米,直径约3米,窖底部为半球形,直径2米左右,填红胶泥防水层0.2米厚。窖壁为红胶土过筛后,经加水,反复摔打、踩踏、揉搓,堆放2天后,摔打成泥条(直径15厘米,长60厘米)及泥饼(直径30厘米,厚6厘米)在水窖壁打直径15厘米、深约30厘米、间距30厘米、成梅花形布置的孔,将泥条塞入孔,,在孔与孔中间部分贴上泥饼,以木锤轻砸泥条表面,使入孔与泥饼结合,形成厚约5厘米的防水层。一般窖钉钉好后,每天轻锤打一遍,经约7天的反复锤打,窖即钉成。在窖口中心架石磴槽1个,以防冲毁窖筒,胶泥窖在雨季需加强管理,在水收集至正常水位后,即予封口。1989年,有水窖123眼。1995年大旱,县直各单位、职工为雨水集流工程捐款,在周家乡燕家、桌子头试点,打窖260眼,当年在全县打水窖1500眼。1996至2000年,在 “121雨水集流工程(每户建100平方米左右的集流场、建两眼水窖、发展1处以上庭院经济)、干旱地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上,国家为每眼水窖补助200元,群众集资投劳,打窖蓄水,当年共有水窖46282眼。2001年,新打水窖402眼。2006年底,水窖总数达59992眼。水窖形式也由开始的胶泥窖发展到瓶式水泥抹面窖、砖砌圆形窖等,配套砼井盖、引水 PE管、沉淀池、拦污栅、闸板,容积由20立方米到50立方米,水窖也由家庭院落修建到田间地头,作为果园、日光温室的补灌水源。水窖提水工艺由开始的人工提吊发展到安装简易手压泵,配套潜水泵。目前,农村水窖很少作为人饮水源,主要用于补灌、畜饮;街道、机关、居民院落修建的集雨蓄水窖,作绿化、清洒用。
  涝池县内村村有涝池,积蓄雨水,防洪抗旱并供牲畜饮水或其他用水,同时发挥保持水土的重要作用。1953年,全县新修涝池144个,重掏旧涝池168个。1980年,全县有涝池700多处,储水量约810立方米。1986年,修涝池665个。1989年,修涝池20个。2006年,全县约有涝池800多处,储水总量近1000立方米。
  塘坝新中国建立后,县内相继建成一些塘坝,多以水土保持为目的,有的被利用养鱼或作为灌溉、提水等工程的水源。1970年代,用以大批兴建人饮 “小高抽 ”和提灌站。
  1974年,苍儿沟建成塘坝6座。2006年底,全县共有塘坝27座,总库容8300万立方米。
  提水工程土井清宣统元年(1909),知县谢祖植调查,全县有水井521眼。民国时期,由于生产落后,塬面每个自然村仅有一二口土井,作为生活水源,全村人轮流用辘轳提水,1天1口井轮班提水,可提40担~50担(1立方米~1.7立方米)。新中国建立后,农业合作社时期,由各村组织人力,集体打井。1959年,在无地下水资源资料的情况下,全县盲目在塬区开展打土井运动,共打土井1480多眼,井深一般20丈左右,其中大部分井未出水,有的虽有少量水,但因无提水设备,仍无实用价值。1980年后,群众联户或单户出资打井。1983至1987年,国家为新打土井每眼补助150元~300元,全县新打土井2400眼。塬上土井一般深60米~110米,川区井深5米~20米,最深土井在子午岭林缘地带,约110米。1990年代中期后,大部分土井保留在川区及塬面咀梢,并分批配套潜水泵,后逐步被小电井取代,过去的井匠基本歇业。2006年底,全县仍使用的土井有1055眼。
  小电井1995年,为抗旱应急,县域引进及加工小型简易冲击式打井设备16套,在川、塬、区以简易冲击钻头打小电井。其投资小(每眼2000元~3000元)、成井快(一般3天~5天可打井1眼)、效益高(每眼机井可灌地10亩~50亩,解决100口人饮水问题)。井径0.55米,一般深50米~70米,在动水位下安装直径300毫米砼护壁管,管壁周围为0.5毫米~20毫米滤水围石,一般日产水量5立方米~10立方米。井内安装潜水电泵(扬程70米~100米,流量1立方米 /秒~2立方米 /秒,电机功率0.75千瓦~1.25千瓦,并配套 PE管(直径20毫米~32毫米)上水,井旁建5立方米蓄水池。2006年底,有小电井1500眼。
  山河塬人饮骨干工程1973年后,在山河、打井7眼。1979年8月,利用国家投资15万元,建成县自来水供应站,县城居民、单位均用上自来水。1986年,山河塬人饮骨干工程由庆阳地区水利处设计并审批,当年立项批准投资176.2万元。1992年,省水利厅将总投资追加为317.4万元,该工程为一、二级泵站提水工程,总扬程328.8米,安装管道6.17千米,建加压泵站1处,山河塬上水工程管理所1处,建100立方米蓄水池2座,500立方米蓄水池2座。1993年3月投入使用,安装多级水泵2台,埋设上水主管道6.45千米、供水管道16千米,日供水1260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000亩。解决了山河镇、西坡乡13个行政村及县城2.3万人、0.37万头大家畜、22个县(乡)办企业的用水需要。2004年3月,开工改建城区供水工程,2005年12月竣工,总投资1349.82万元(国家投资650万元,地方配套699.82万元)。建成庵里水库取水口至一级泵站重力输水管道6.95千米,取水口闸室1处,一级泵站1处;秦家店子一级泵站至后庄子净水厂压力输水管道5.6千米,二级泵站1处;净水厂1座;配水主管网8.63千米;闸阀井91座,消防井56座;支管网8.3千米,闸阀井108座;配水厂1处。该工程日供水8000立方米,可满足县城3.5万人生产生活用水。
  防病改水工程1978年,建成病区改水工程20处。次年10月,开工修建秦家梁林场病改工程,4月30日竣工抽水。当年底,有病改工程17处。1981年,完成病改工程8处。次年8月,有防病改水工程45处,其中 “小高抽 ”35处,机井10眼,修建上下水池90个,设供水点183个,铺设输水管道73千米,盖机房102间。至1982年,国家累计投资87万元,使病区81个生产队、4060户、2万人、4350头大家畜的饮水问题得到解决。1985年,新建工程19处。同年,有病区改水工程40处,配备柴油机32台计470马力,三联水泵33台,电机11台计246.5千瓦,井泵10台,蓄水池40个、容积1245立方米,钢管2时10010米、1.5时3900米、1时40825米。1990年,全县累计有病区改水工程229处。1993年,新增病改工程2处(土井),共计231处(土井165眼、机电井13眼、“小高抽 ”53处)。此后,再无病改工程。
  泵站扬水一般建在塬边咀梢、人口居住相对集中、水源较好之地。1972年始,修建泵站扬水工程(1972至2000年称 “小高抽 ”),解决人畜饮水困难。1974年始,利用水锤泵、三联水泵抽水。1980年末,有为解决人畜饮水和防病改水而建设的 “小高抽 ”123处。1985年,全县有人饮 “小高抽 ”84处,配备柴油机83台计996马力,三联水泵83台,电机2台计44千瓦,井泵2台,蓄水池15个、容积462立方米,钢管2时24771米、1.5时2675米、1时1640米。1985年后,修建的泵站扬水工程均架设输电线路,安装潜水泵,管理人员在塬面管理房操作即可启动水泵提水,1985年前安装的柴油机、三联水泵逐步被更换。1999年,累计建成 “小高抽 ”115处。2000年后,实施国家投资的人饮解困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006年底,全县累计有泵站扬水工程184处。
  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2002年始,实施农村人畜饮水解困项目,2004年结束,共新建工程103眼(处),总投资1752.02万元(国家投资1064.62万元,自筹687.4万元),共解决47800人、4918头牲畜的饮水困难。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05年,在县域一些饮水困难的地方实施饮水安全项目,共修机井引水工程1处、机井工程5处、泵站扬水工程3处,总投资200万元(国家投资130万元,自筹70万元),使5000人饮水困难得到解决。2005年底,全县农村饮水安全人口为139706人,自来水入户2847户,受益11389人,普及率5.4%。2006年,全县投资212万元,新增农村饮水安全人口1.0万人,自来水入户2394户,受益1.0万人,普及率5.9%。
  灌溉工程自流引灌明天启四年(1624),知县阎国脉动员民众,在县城罗川东小河、西长口子一段,因地势开渠,引水灌田20余顷,并撰有《真宁县开渠灌田记》。直至解放前夕,除在四郎河川道罗川上下有零星小片水地100余亩,农民用撑杆汲水,并修建简易引水渠道,栽种晒烟、蔬菜外,尚无水利设施。解放后,修建灌溉渠道。1954年底,罗川渠可浇地850亩。至1956年,有小型渠道53条,灌地0.56万亩。1956至次年,修建代西至刘家川一段渠道。1958年 “大跃进 ”中,仓促上马修建罗丰渠,浪费大量人力。1964至1966年,复修代西至刘家川一段渠道。嘉峪川也曾开渠引水。到1980年末,全县有红丰、刘家川、解家川、关家川、石家湾子、杨家台6条独立进水口自流灌溉渠道,干渠总长31.25千米,有效灌溉6880亩,保灌3250亩。后因工程年久失修,有的难以发挥效益。2006年底,发挥效益用于灌溉的仅有红丰、石家湾子、刘家川3条自流灌溉渠道,总长37.04千米,保灌3340亩。
  红丰渠为原东方红渠、罗丰渠合并渠道,1976年4月定名。位于原罗川乡,水源为四郎河。1953年3月,开挖武家场至五王庄一段土渠,架渡槽,修陡坡、跌水,历时6个月,用工1.3万工日,挖填土方3.3万立方米,贷款1.15万元。次年灌地100多亩,后因失修水毁。1963年,重修武家场进水闸和拦河滚水坝,造价1.45万元,投劳7150工日。1964至1966年,继续维修改建。国家投资2.45万元,投劳4.86万工日。1970年8月,罗丰渠水毁严重,罗川公社动员民工抢修。1976年4月至1979年6月,重建红丰渠,渠道设计流量0.5立方米 /秒,修建筑物118处(渡槽12座、农桥19座、排洪道14处、泄洪洞21处、跌水8处、陡坡3处、闸门38处、排水坝3座、拦洪土坝3座),衬砌护岸950米,改河道2120米,浇筑混凝土3070立方米,浆砌块石5494立方米,用钢材16吨、木材146立方米、水泥1806吨、炸药41吨、沙子3924立方米,挖填土方886595立方米,投劳511780工日,国家投资49万元。东起佛堂西队,西至代店东队,全渠长17千米(砼衬砌15千米),有效灌溉3500亩,保灌1800亩。
  解家川渠位于山河镇,水源为四郎河。1961年初修,1966年续修,1971年建成。全长7千米(佃里至半川),引水流量0.3立方米 /秒。1980年末,有效灌溉1850亩,保灌800亩。目前已失修废弃。
  石家湾子渠位于西坡乡,水源为四郎河。1964年初修,1967年改造,长4千米(庵里至湾西)。1980年末,有效灌溉710亩,保灌420亩。1987年,对原土渠进行砼衬砌,干渠长13.8千米,总投资272万元,设计引水流量0.5立方米 /秒,灌溉3840亩。至2006年底,该渠运行正常,效益较好。
  关家川渠位于三嘉乡,水源为王家河。1971年初修,1977年建成,长3千米(响台至关西),总投资2万元,引水流量0.1立方米 /秒。1980年末,有效灌溉300亩。后失修废弃。
  刘家川渠位于三嘉乡,水源为王家河。1957年初修,1972年建成石拱坝1座,长41米。1974年建成干渠长6.24千米,石料衬砌,设计引水流量0.3立方米 /秒,灌溉1080亩。1980年再修,次年建成,长3.95千米,渠上建筑物69处,挖填土石82063立方米,总投工6541工日,国家投资32万元。有效灌溉530亩,保灌250亩。该渠属村建公助工程,国家进行投资维修,一直运行正常,效益显著。
  杨家台渠位于原月明乡,水源为嘉峪川河。1979年建成,长1.5千米。1980年末,有效灌溉290亩,保灌180亩。后失修废弃。
  提灌井灌清宣统元年(1909),知县谢祖植调查全县有水井521眼。其中位于川台地的大口水井深4米~5米,利用撑杆,汲水浇灌菜园。1956年,全县安装撑杆28处。水车1952年,庆阳地区在县域投放解放式水车4部。1956年,全县安装水车8部。1966年,全县有水车9部。此后,随着柴油机提灌的推广,水车全部停用。
  机电井1971年春,始在塬面打机井;5月,县域历史上第一眼高原机井在永正公社友好大队第四生产队建成。次年在友好二队、三队和东风三队打成3眼。1971至1978年9月,共打190眼,其中废井37眼。1973年,分别在榆林子、宫河、周家、永正公社打成25眼、15眼、5眼、15眼。1974至1980年,除五顷塬公社外,全县共有机电井201眼(其中大口井56眼),发展有效灌溉11502亩,保灌7173亩。机电井一般井深120多米,水深一般在40米以下,安装88、114、150米深井泵。1981年,有配套机井179眼,其中水量充沛能起灌溉抗旱作用的90眼、农电线路不通设备配发后未安装使用的16眼。由于90眼灌溉机电井绝大部分无水池,地里无固定渠道,实际每眼井只能灌溉四五十亩,灌溉效益很低。2006年底,全县有高塬机电井301眼。
  机电提灌1970年代中期后,县域建起一批小型提灌站。1980年末,全县有机电提灌站42处,有效灌溉1318亩,保灌877亩。次年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后,多数提灌站毁坏停灌。1983年11月,全县有百亩以上小型提灌站2处,分布于山河冯柳一队和佑苏一队,配电动机2台80千瓦,扬程120米,引水流量0.015立方米 /秒,灌溉240亩。2006年,全县有宫河长口子、宫河代店、三嘉关家川(2处)、三嘉刘家川、宫河姚家川、周家车家沟、西坡芦子山、中湾林场、秦家梁林场机电提灌站10处,配电动机10台200千瓦,水泵10台,变压器140千伏10台,有效灌溉1500亩。
  柴油机提灌1971年,永正公社建成柴油机组电灌网6眼,配套6眼。1980年末,全县有离心泵290台、深井泵155台、多级泵60台、潜水泵4台、水锤泵22台、喷灌机64台,后全部采用潜水泵。2005年末,有配套农田灌溉井194眼,潜水泵194台,装机容量3492千瓦,喷灌机143台,装机容量1073千瓦。
  节水灌既1996年后,全县发展果园、日光温室等滴(渗)灌3.2万亩。2001年,建成榆林子中巷节水灌溉示范项目,总投资220万元(国家投资110万元,群众自筹110万元),建成节灌3000亩(固定性喷灌660亩,移动式喷灌1840亩,滴灌500亩)。2004年,建成宫河王录节水灌溉示范项目,总投资196万元(国投100万元,群众自筹96万元)建成节灌2175亩(固定性喷灌1095亩,移动式喷灌1080亩)。2005年,雨水集蓄利用项,目建成40立方米蓄水窖800眼,完成投资150万元。当年底,全县累计节灌2.71万亩。2006年,滴(渗)灌1.59万亩。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