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经营体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08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经营体制
分类号: S817.1
页数: 4
页码: 397-400
摘要: 正宁县畜牧业各种经营体制发展历程介绍。
关键词: 畜牧业经营体制 正宁县畜牧业

内容

第三节经营体制
  封建地主所有制经营封建社会,地主以雇工饲养、份养、牛租、伙喂等方式让农牧民进行牧业生产。其中雇工饲养、份养、牛租是县域普遍存在的经营方式。除少数自耕农拥有供自己使用的牲畜外,贫苦农民只有很少的牲畜或完全没有牲畜。1951年4月,全县完成土地改革,有266户贫苦农民分得封建地主占有的包括大牲畜、羊在内的生产资料。至此,封建地主所有制在全县范围内解体。
  农民个体所有制经营1951至1956年,为农民个体畜牧业的经营时期。经过土地改革,全县范围内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实行牲畜属于农民私有、自繁自养的政策。采取 “保护和发展畜牧业 ”的方针,继续以贷款形式扶持农民购买役畜、种畜,建设牲畜棚圈。1953年,以贷款扶助添役畜150头、羊2000只,每户养猪1头、鸡5只。同年,县乡各级成立保畜委员会,村成立保畜小组,发动农民参加改善饲养管理、修补棚圈、贮备冬草、消灭兽害等群众性保畜活动。至1956年末,大牲畜存栏2.67万头,羊存栏1.63万只,猪存栏1.39万头,鸡存栏8.62万只。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营集体经营1956年,初级农业合作社转为高级农业合作社,将农民个体经营的大牲畜、羊折价变为集体的生产资料。集体经营初期,借用社员房屋、窑洞作为牲畜、羊的圈舍,以农业合作社和生产组为单位,将大牲畜合槽饲养,羊合群放牧。饲草饲料统一提留,使役由生产组长统一安排,饲牧人员的选派和调换由社员大会讨论决定。大牲畜、羊的饲养放牧实行定额管理。饲养管理、使役、繁殖、肥料都订有较完善的管理制度,生产组和农业合作社均选有分管畜牧业的副组长和副社长。根据饲养放牧的数量和肥料任务完成的情况评工记分,饲养放牧员劳动报酬一般高于同等劳动力10%~20%。大牲畜、羊作为集体固定财产造册登记,出售后的收入记入公积金项下。羊毛、皮张等畜产品交售国家,收入现金参加当年分配。1958年后,大牲畜、羊转为公社所有,由合并后的大队统一经营,公社与大队之间,大队与生产队之间无偿 “平调 ”牲畜、羊只。同期,按照庆阳地委《社员个人生活资料的处理原则》,将社员饲养的少量大牲畜、羊收归公社所有,或折价归社所有,部分社将社员家庭养猪也收为公有。“大跃进 ”运动中,牲畜使役加重,饲养管理放松,大牲畜乏瘦、死亡较严重。羊只以放牧为主,所受损失较少,存栏仍呈上升趋势。1959至1960年,大家畜和其他各类畜禽存栏数下降幅度较大。1962年,牲畜全部下放到生产队所有。大牲畜分户喂养后,加强了责任心,对乏弱的三类畜采取灌油、灌药、加草加料等措施加强饲养管理,牲畜膘情好转,乏弱死亡减少。同期推行牲畜包产奖励制度,对完成和超额完成任务者给予奖励。在粮食分配中注意饲料的提留和储备。到1963年,全县大牲畜存栏数回升到1.76万头。1964至1965年,强调整顿、纯洁饲养放牧队伍,处理削弱集体经济问题,将分户喂养的大牲畜陆续收归集体大槽喂养。规定社员家庭自留畜数量按1962年核算单位下放时牲畜总头数的5%~7%执行,不足5%的不补,多余的折价归队,也可由社员自行处理,3年处理1次。农户的自留羊,每户不超过2只,两年处理1次。1966至1976年,大牲畜、羊仍以集体经营为主。此期集体饲养大牲畜所占比例最高的是1971年,最低的是1974年。1971年,全县养猪贯彻 “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 ”的方针,大办集体猪场;社员交售肥猪,实行奖发布票,奖售饲料、自行车、缝纫机等政策。1975、1976年,全县大办猪场,饲养量分别为8.9万口、10.7万口。但因饲料粮食跟不上去,生猪质量下降,出现僵猪,冬春死亡惨重,浪费大量人力、物力。此期,虽然生产队根据牲畜膘情繁殖率,实行奖励政策,但大牲畜总数量徘徊不前。1978年,在贯彻落实农村经济政策中,放宽社员养自留畜、自留羊界限,社员个体经营的大牲畜、羊所占比例增加。当年,甘肃省水电局投资2万元,在榆林子公社试验舍饲养羊,人称 “站羊 ”,后在前塬地区普遍采用,并不断完善 “站羊 ”饲养管理经验。集体经营时期,山河公社松树大队社员李四福,自1956年起任饲养员长达23年,饲养的母牛为集体繁殖犊牛72头。
  表10-3-11978年前后正宁县生猪收购价格分类表(单位:元 /每500克)承包经营1981年秋,全县将原来由生产队集体经营的全部大牲畜、羊折价后,按人口承包到户。承包经营后,集体原有的牲畜折价挂账,所有权归集体。大牲畜由大槽喂养变为分户喂养,羊由大群放牧改为几户组群的小群放牧或以户为单位站养。同时,国家增加畜牧业投资,给社员划拨 “三荒地 ”,大力开展人工种草,提供良种畜禽,开展畜牧技术培训等,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1981年,宫河公社宫河大队第四生产队社员王定前交售肥猪7口,平均体重103.675千克,收入现金972.48元,国家奖售饲料粮食750千克。承包经营后,大牲畜增加较快,羊只有所下降。1986年统计,全县有畜牧专业户241户,其中养奶牛2户、养菜牛6户、养猪34户、养羊15户、养鸡7户、养兔69户、其他108户。这些专业户一部分是在承包集体畜禽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投资,扩大经营形式。一部分是利用贷款专门从事畜禽业生产,专业饲养,集约经营,出栏快,商品率高。多数专业户以养鸡、养兔、养羊为主。
  个体私营规模化经营1984年,永和于家庄村退伍军人樊金龙自筹资金办起家庭养鸡场,当年购回 “星杂288”770只,收入3000元。1997年,罗川乡城关村按照 “小群体、大规模 ”的发展思路,采取统一设计、标准、建造、孵化供应鸡苗、防疫、收购销售办法,不断巩固饲养规模,使全村千只以上笼架养鸡户累计达到250户,年饲养鸡10万只,销售收入110万元。2002年4月,西坡陇泰肉牛养殖公司成立,主要养殖早胜牛、秦川牛、西门达尔、夏洛莱牛等;建成500头肉牛养殖场1处,配种站及胚胎移植室1个,青贮饲料氨化池5个,购置饲草料加工机械5台,采取养殖、运销、加工一体化经营方式,和 “基地+农户 ”的管理模式,发展2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100个,5头以上规模养殖户100个,年出栏肉牛2000头。同年,山河镇冯柳村村民杨光明投资40万元,建成光明兔业有限责任公司,饲养獭兔1560只,带动全村农民建成百只以上养兔场128个。2005年8月,正宁县林福木业经销有限公司投资60万元,建起占地6000平方米,集皮、肉产供销为一体的獭兔分公司。同年,山河镇东关村民赵宏超投资50万元,建成高标准现代化千头良种猪场,猪场建设引自陕西杨陵 “农高会猪产业标准化项目 ”,猪舍建设采用保温隔热、机械通风、水帘降温、暖风升温、地热供暖等技术,以保证猪舍经常处于恒温状态,防止疫病发生,实行直线型育肥。2006年底,全县累计种植各类牧草7.45万亩,建成千亩草带5处,人工牧草留床面积5.8万亩,改建青贮氨化池(窖)850个,年加工青贮饲草1.12万吨以上;建成设施规模养殖小区8个,新建肉牛冻配点7个,累计发展规模户4420户;牛、羊、猪、鸡饲养量分别为31143头、47249只、43268口、596600只,肉类总产量5272吨,年畜牧业总产值8300万元。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