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森林资源利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081
颗粒名称: 第七节 森林资源利用
分类号: S788
页数: 4
页码: 381-384
摘要: 正宁县木材采伐、木材经销、木材加工、林副产品开发等森林资源利用情况介绍。
关键词: 森林资源利用 正宁县林业

内容

第七节森林资源利用
  木材采伐民国前,子午岭木材采伐由民间自发进行。冬、春季节,附近农民和少数外来 “解匠 ”入山伐木、解板,用于建筑和农具、棺木、家具制作。民国19年(1930),县东南山地有林草地120平方里,年总采伐340株,并作为天然牧场。1955年合作化后,县属农区人工林采伐实行分级管理。1965至1974年,每年供给县内民用木材指标100多立方米,累计出材1000多立方米。1975至1978年,采伐任务调减,个人伐木基本停止。1979至1987年,执行国家采伐指标,由县林业部门限量审批,凭证采伐,年伐木量200立方米。1988至1998年,实行限额采伐,省上下达本县每年木材采伐限额为2000立方米,实际完成500立方米左右,最高采伐量为1997年,采伐978.8立方米。1999年,根据上级关于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运输的通知,全县全面停止采伐木材,县内成片林一律实行禁伐禁运,但群众庄前屋后零星植树除外。2004至2005年,按照上级规定,农区可以执行 “十五 ”限额采伐指标,对群众自用材可按照规定适度抚育间伐,但不允许进行商品材采伐。至2005年底,共计办理采伐证61份,抚育采伐木材315.5立方米。2006年,办理林木采伐证25份,抚育采伐木材245.5立方米。
  木材经销1952年,木材为自由交易农区木材多为个人经销。1956至1966年,林区木材由庆阳地区计划委员会下达调拨指标,县木材公司统一经营。农区木材经销,纳入县、乡两级管理,按程序审批。1979至1984年,木材供应采用4级管理办法:庆阳地区计划委员会统一向各县划拨供材指标;地区林业局(处)依照分配指标,向各林业总场开具调拨单;总场向供材林场转开调拨单;林场付货,签发出山证明。1989至1997年,由于国家林场、农区实行限额采伐,每年从各林场、外境调入的木材数量较大,使县内形成以县城为中心,榆林子、宫河、湫头等乡镇相互联结的木材销售市场,从业人员为一些进山搞中幼林抚育的 “工头 ”及 “木头贩子 ”。全县从事木材经销的人员达400多人,经销户38家,年销售木材1000多立方米,销售材种以椽材、檩材为主。1999年,实行停采停运,木材来源下降,造成大部分木材销售门点关门停产。主要经销 “四旁 ”零星采伐木,经营成品家具销售业务。2006年,县林业部门登记在册的木材经销摊点为35个。
  木材加工1950年代,县林区国营林场建立后,木材加工点逐渐兴起。1960年,有加工厂(点)13处,主要加工门窗、农具、把杖、桌椅等生产、生活用具,规模较小。以后,随着国营林场中幼林抚育改造任务逐年增加和外来木材的扩大,全县木材加工企业和个体户逐步发展,加工种类也不断增加,但仍以家具、门窗、棺木为主。1982年6月,正宁林业总场在县城组建木材经销公司(2002年12月改称正宁林副木业经销有限公司)。1993年,县林业部门对木材加工企业、门点进行清理整顿,其中国营、股份企业3个,个体门店37个。年加工木材680立方米。1997年前,西坡乡、榆林子镇、宫河镇曾分别组建木材加工厂,以生产民用建材、家具、办公家具为主,但因材源渐少,效益不佳而相继停产关闭。1999年木材停止采伐后,大部分加工厂(点)相继停产。所保留的多是以加工零星木材为主的门店,分布地点以县城和榆林子镇、宫河镇、湫头乡等乡镇为主,从事人员大多是加工家具、棺木手艺的 “木匠 ”。2006年,由县林业部门登记在册的个体木材加工企业、门店35户,年加工等外木材570立方米。
  林副产品开发县林副产品主要有沙棘、酸枣、山杏、山桃、杜梨、棡树籽、文冠果、野生中药材、食用菌等,资源较丰富,产量较稳定,收集较容易,但都以原料出售为主,未能实现加工增值。1950年代,多为群众分散进山采集,自采自销。年均林副、林下资源产品产量约2400吨,产值2050万元。1960年,国营林场为度灾荒,组织职工采集山杏、山桃、沙棘等野果,用以榨油、酿醋、加工饲料。1979年,县农副土特产公司采集收购各类林副产品200多吨,其中中药材70多吨。县医药公司每年收购产品主要为杏核、甘草等具药用价值的中药材原料,初加工后批发销售,每年收购量约为70吨~80吨,2003年收购量突破150吨,产值45万元。1985年8月,县上投资250多万元在山河镇移凤村建立正宁县沙棘饮料厂,主要生产以沙棘果为原料的各类饮料、果品罐头、果脯等产品,创建初期产量稳定,效益可观,年产量400吨,产值50万元。后因原料缺乏、设备老化、产品单纯、管理不善等原因而于1996年停产,2001年实行改制分流。1995年6月,山河镇农民杨焕娥筹资65万元兴建个体私营企业山河凉果厂(后改称县绿原果品公司),几经扩建,不断发展,到2006年,先后有10多种产品获各种奖项6次,生产加工的 “醉杨妃 ”系列杏脯、桃条脯、蜜枣、杏肉、甘草杏、苏子饼等产品行销市场。2000年,从河南引进食用菌栽培项目。次年,由龙头企业甘肃西龙食用菌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小规模试种成功,袋料香菇生产260万袋。建成西坡宋畔、榆林子中巷、宫河东山头、山河西关等3万袋以上示范点20处,万袋以上示范点30处,培养专业示范户500户。2003年,生产规模达到300万袋,建成5万袋以上示范点17个。2004年,在原、辅材料价格大幅上扬的不利形势下,生产规模稳步发展,接种袋料香菇300万袋,建成10万袋以上示范点3处,5万袋以上示范点10处。2005年,完成食用菌生产400万袋,实现产值2400万元。品种有白灵菇、茶树菇、口磨菇、金针菇。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