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森林状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07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森林状况
分类号: S717
页数: 4
页码: 368-371
摘要: 正宁县森林状况变化历程介绍。
关键词: 森林状况 森林分布

内容

第二节森林状况
  面积及分布明代,县境森林茂密,巩焴《泰山庙记》载罗川泰山 “其上林莽丛薄,可蔽牛马 ”。民国33年(1944)《甘肃省统计年鉴》载:正宁县森林面积约15万亩。
  新中国建立后,开始以社队为基本单位的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森林面积得到一定恢复。1950年代后期,大炼钢铁和大办 “公共食堂 ”刮起的乱砍滥伐风,使森林资源和林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1960年代,林业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得到一定发展,1966年开始的 “文革 ”使森林资源和林业建设再度遭到浩劫,全民性植树造林陷入低谷。1978年 “三北 ”(东北、华北、西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在本县启动实施,森林资源进入恢复和良性循环阶段。1980年,全县森林面积52.10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4%。2006年底,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130.91万亩,其中有林地87.81万亩、疏林地2.96万亩、灌木林地10.50万亩、未成林地24.92万亩、宜林荒山荒坡12.42万亩。
  天然林集中分布在三嘉、西坡、五顷塬3乡东部山区一带,为子午岭林区较南的一部分。乔木主要有山杨、辽东栎、白桦、油松等;灌木主要有野蔷薇、马蹄针、栒子等。森林类型多为阔叶混交林,并有极少量针叶阔叶混交林和针叶纯林。解放前,由于遭受大规模开垦及乱砍滥伐,林界平均后移10余千米。新中国建立后,加强森林保护和植树造林,林地有所恢复。1957年6月《正宁县全面规划试行方案》称:1956年勘查林区面积498028.5亩,占子午岭林区面积的8.9%。其中森林面积289147.5亩(含灌木林29245.5亩)。1980年清理林权、林界后,林线平均后移0.6千米,最宽处4.5千米。1985年有林地41.8万亩,其中天然林28.23万亩,人工林13.57万亩。1998年10月起,子午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并关闭相应林区和林缘地区所有木材交易市场。2006年底,全县天然林面积25.72万亩,县属天然林面积0.8万亩。4个国营林场面积24.92万亩。
  人工林2006年,全县有人工林51.41万亩,其中县属34.1万亩,国营林场17.31万亩。
  公路防护林民国32年(1943)春,在山河至宫河、山河至平子公路两旁植树28720株。2006年底,全县有公路防护林458.4千米,主要分布于四郎河、嘉峪河、支当河沿川公路及正周、银西、南罗公路等几条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公路防护林一般2至3行,沿公路两侧栽植。树种主要为杨树、刺槐、金丝垂柳、刺柏、中槐等。
  农田渠道防护林全县农田防护林面积约10万亩,主要集中在正周、南罗公路、四郎河川两侧的农田区域及三嘉塬面上。树种有杨树、柳树、苹果、梨、桃、大枣、柿子、花椒、葡萄等,以苹果分布最多。渠道林仅分布在四郎河、嘉峪河、支当河两岸,保存面积约1.49万亩,树种以杨树、柳树为主。
  用材林至2006年底,人工用材林有2.4万亩,占用材林的91%,主要分布在子午岭林缘的西坡、五顷塬、三嘉等乡村及四郎、嘉峪、支当河流域,另外,永和、榆林子、湫头等乡镇也有分布。树种主要有杨树、柳树、油松、楸树、椿树、山杨等。人工用材林分布区域大致和防护林相似,主要以片状为主,且多分布在阴坡及沟谷地带,绝大多数为纯林,也有少部分以刺槐、杨树、柳树、油松混交营造的小片林。
  经济林至2006年,全县梨树成片林0.05万亩,品种有砀山酥梨、苹果梨、雪花梨、明月梨等。桃树成片林0.24万亩,品种有水蜜桃、五月鲜、六月鲜、中华寿桃等。柿子树成片林0.19万亩,主要分布在周家乡的车家沟、燕家、梁家等村。品种有尖顶柿、鸡心黄柿、水柿、火柿等。杏树成片林1.25万亩,是本县的原产果树,栽培历史3000年以上,但过去多为零星栽植。1952年,群众在村庄、道路两旁大量栽植,一些乡村在荒山沟坡整地开穴作直播造林,但由于受气候、鼠兔害的影响,新栽植的山杏幼树成活率低。接杏作为山杏改造繁育的仁用杏,品种较多,以曹杏、大接杏、金太阳杏等品种为主,多栽植在庄前屋后、退耕地及农田园地中。2002年引进美国大扁杏。大枣成片林0.19万亩,主要分布在四郎河两岸的川台地带。1999年,推广酸枣接梨枣,共接30万株。2003年,完成酸枣接大枣30多万株。核桃成片林0.12万亩。1996至2006年,年均产量350吨,品种有薄皮核桃、厚皮核桃及新引进的良种新疆隔年薄皮核桃等。花椒成片林0.75万亩。主要分布在周家乡,其他乡镇也有分布。汉唐时期,民间种椒已较普遍。明清后,花椒是本地特产。近年来,花椒平均年产量260吨。桑树,周代前后,县域开始栽植。1975年,全县有桑树
  1.67万株。1980年,全县栽桑树16万株。1983年,成立县蚕桑站。同年,全县栽桑树130万株,主要分布在周家、宫河、榆林子、永正、山河、永和6个公社。1994年,全县新栽桑树1万亩,累计达到3.1万亩。当年产茧75吨,产值87.5万元。1990年代后期,受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养蚕农户不断减少。至2006年底,全县桑园面积仅有0.1万亩。以上经济林主要分布在3度至5度的阳坡山地或水平梯田内。也有零星或小片状的分布于边、地埂、农田中间、村旁及家庭院落,多为纯林。
  森林资源植被类型全县植被类型依据地形地貌分为3类:东部子午岭国营天然林区面积较大,约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均属多代萌生的残败天然次生林。早期为油松、侧柏、辽东栎等针阔混交林类型,后因破坏而演变成山杨、辽东栎等为主的纯林或混交林类型。
  中部沟坡多为胡枝子、酸刺、狼牙刺、扁核木等灌木类型和以山杨为主的乔木类型。地域以林缘三嘉、西坡、五顷塬3乡及湫头、山河部分靠东的村子为主。
  西南部塬边多为人工林类型,塬边沟坡地多为水土保持林,沟谷河流两岸多为水源涵养林和用材林,树种以刺槐、臭椿、山杏、油松、杨柳等为主,以苹果、梨、杏、柿子等为主的成片经济林多分布在塬面、台地及阳坡山地,“四旁 ”(村旁、路旁、水旁、宅旁)及散生树种以桑树、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木和杨、柳、楸树等用材林木为主。
  林木品种全县造林绿化树种共有15目、25科、45属、80多种。主要林木树种资源评价分析如下:刺槐民国25年(1936)引进。具有萌芽力强、根蘖性强、适应性广、耐烟尘、耐瘠薄、根系发达、成活率高、抗感染病虫害、生长迅速等特点。在年均气温8℃~14℃,年降水500毫米~900毫米,海拔2000米以下的地区生长良好。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护路、行业用材的优良树种,又是很好的蜜源树种。成为荒山造林、退耕还林、零星植树、农田林网及林业生态工程造林的首选先锋树种,占人工造林总面积的80%以上。
  杨、柳树在年均气温10℃~15℃,年降雨量400毫米~700毫米,海拔1500米以下生长良好。杨树生长迅速,适应性强,主干通直,材质优良,品种颇多。品种有加拿大杨、小叶杨、北京杨、新疆杨、山杨、107速生杨等10多种,其中小叶杨、北京杨、新疆杨生长良好,材质优良,宜于推广。柳树主要有旱柳、垂柳、簸箕柳等品种。在垂柳中,有2002年从陕西周至县新引进的金丝垂柳,成活容易,生长迅速,树形美观。
  臭椿耐干旱,耐寒冷,适应性强,繁殖容易,病虫害少,材质优良,用途广泛。在海拔2000米以下,由绝对最高气温32℃到最低气温零下30℃、降雨量400毫米~800毫米左右都能正常生长。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将此树作为优良乡土树种之一进行推广,已栽植0.38万亩。
  泡桐繁殖容易,速生丰产,木质较软,纹理通直,不翘不裂,不易传热,木材用途广,经济价值高。该树种主根发达,表层须根较少,不与农作物竞夺土壤表层养分,适于 “四旁 ”绿化和农桐间作。在海拔1500米以下,最低气温28℃,地下水位1.5米以下均生长良好。种类很多,1970年代,县域主要引进并栽植毛泡桐、兰考泡桐、豫杂1号、豫选1号。1982年,全县泡桐成片林为0.56万亩、38.42万株,“四旁 ”植树18.04万株。1990年代后,因气候条件、造林方式及农业机械化等因素的影响,农桐间作在县域消失。
  苹果适应性强,果味美,产量高,效益可观,本县群众近年来在院内、园内栽植,并在山、塬地大力发展。2006年,全县栽植11万多亩。10个乡镇均有分布,其中永和、湫头、三嘉3乡镇已成为本县最大的苹果产区和果品基地。主要品种有红富士系列、王林、嘎拉、新红星、乔纳金、世界1号、澳州青苹、红元帅、秦冠等,以富士系列最多。
  中槐、楸树均属优良乡土树种,主要分布在 “四旁 ”和庄苹果栽植动员大会前屋后,木材用途广,适应性强,但生长较缓慢。在海拔600米~2600米间均能正常生长。
  其他树种主要有油松、花椒、沙棘、漆树等。漆树天然分布于子午岭林区,历来极少人工种植,常木、漆两用。1960年代,西坡林场有计划地开展对成片漆林的抚育管理,并进行漆树育苗和野生漆苗移栽试验。1970年代,农村远耕队进林垦荒,漆树资源一度受损。80年代,子午岭国营林场加强对漆树资源的保护建设。1982至1984年,正宁林业总场植苗200亩,成活生长甚好。
  古树名木2003年,经县林业局专门调查,本县所存古树名木主要有侧柏、国槐、龙爪槐、杨树、柳树等5种15棵。其中位于罗川正宁二中校园内的3棵侧柏树龄已过1000年,最大者树高14米,胸围166厘米,平均冠幅5.5米;位于湫头乡西沟村园子组的2棵国槐树龄达600多年,树高25米,胸围310厘米,平均冠幅4米;位于湫头乡双佛堂村老庙内的1棵龙爪槐树龄已有350多年,树高15米,胸围82厘米,平均冠幅5米,为明邑人巩焴(今永和镇堡巷村人)手植;位于西坡乡韩坳村杨园子组的柳抱槐(是1棵古旱柳树内堂中生长出1棵国槐,据分析是鸟将国槐的种子衔放于柳树上,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发芽而长成)造型奇特,年代久远。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