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林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074
颗粒名称: 第九章 林业
分类号: F316.23
页数: 27
页码: 365-391
摘要: 正宁县各年代林业发展情况介绍。
关键词: 正宁县林业 林业发展

内容

第九章林业
  远古时期,县境森林茂密。战国后期,农业耕垦兴起,大片森林草地被焚烧和开垦。秦、汉时代,实行 “移民实边 ”政策,烧林伐木,广行垦种,使森林面积大幅缩减。东汉至晋代,林草有所恢复。唐代,耕垦剧烈,加之大兴土木,森林急遽减退。北宋至金、元,呈减少趋势。明初,子午岭森林分布广泛,到处 “松木槎牙,兽群潜伏 ”。中期森林零落散乱,不仅 “椽檩不具 ”,且连狐兔也无所栖身。明末清初,境内仅子午岭一些偏远沟谷残存小片灌丛及杂木林。清同治战乱,使许多地方人烟断绝,田庄废弃,子午岭沟谷、台地渐有沙棘、栒子、杜梨、山杨、白桦、栎类等繁殖力强的乔、灌木滋生蔓延,形成具有近代景观特征的天然次生林。民国时期,因火烧、开垦及盲目砍伐,使子午岭岭脊出现大片荒地,森林变得破碎残败。陕甘宁边区政府号召民众植树造林,林地有所发展。新中国建立后,发动群众开展植树造林,进行次生林改造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林地面积和树种资源不断增加。但1958年毁林严重。至2006年底,县属森林面积62.2万亩(约41466.67公顷),经济林(含苹果)面积13.1万亩(约8733.33公顷)。
  第一节机构行政机构民国前,县内无专门管理林业的机构。民国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林政由县政府建设科负责。1954年2月,设县林业站。1965年5月,改县水土保持工作站为县水保林业局。1969年3月,设立县农林水牧服务站革命委员会。1970年11月,撤销县农林水牧服务站,设立县农业局革命领导小组。1974年3月,撤销县农业局革命领导小组,设立县农林局。1977年1月,撤销县农林局,设立县农业局、林业局。1986年10月,县林业局设林木病虫害防治站、林木种子站、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均为股级。2002年8月,于县城设庆阳市森林公安局正宁县林业派出所,副科级,定编7人,业务隶属庆阳市森林公安局,人事调配隶属县林业局。同年,确定县林业局为部门管理机构,归属县政府办公室管理,核定机关行政编制9名、后勤事业编制1名。2006年底,县林业局下设综合办公室1个,县果树工作站、县林业工作站、庆阳市森林公安局正宁林业派出所、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4个职能单位,以及县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县退耕还林还草指挥部办公室2个办事机构,基层下设10个乡镇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站和罗川、山河2个国营苗圃。共有职工153人。
  事业机构县绿化委员会办公室1982年设,隶属县林业局,副科级。2006年底,有职工2人。
  县果树工作站1985年3月设,副科级,隶属县林业局。1987年2月,与县蚕桑工作站合并为县果树蚕桑工作站。1992年1月,机构恢复。1994年8月,撤销县果树工作站,成立县果业局。1997年10月,撤销县果业局,恢复县果树工作站。2006年底,有职工10人。
  县林业工作站2002年7月成立,副科级,隶属县林业局。2006年底,辖县林木病虫害防治站、县林木种子站、县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有职工12人。
  县退耕还林还草指挥部办公室2002年7月成立,副科级,设在县林业局,辖12个乡镇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站。2005年乡镇撤并后,辖10个乡镇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站。2006年底,有职工11人。
  企业机构基层林场民国32年(1943),设罗川、纪纲、山河正干、永和永乐4个林场,总经营面积166亩。后因时局动荡,沦于荒疏,自行解体。新中国建立后,国家积极倡导并支持社队办林场,建果园,使社队林业有所发展。1957年,建起第一个县办林场西坡林场(1959年10月交子午岭农垦局)。1958年,建县办前马塬林场(1965年撤销)、刘家店林场(1959年10月交子午岭农垦局)。1962年,重建县办刘家店林场、西坡林场;次年11月,均被甘肃省子午岭林业局接收。1980年末,共有社队林场203个(公社林场5个,大队林场90个,生产队林场108个)、各种林果园207个。成效显著的大队林场有:三嘉公社后坡大队林场、永正公社友好大队友好沟林场、宫河公社王录大队马鞍山林场、永和公社下南大队林场、榆林子公社冢巷大队林场。1983年秋,各公社大队林场林木折价归个人所有。
  国营苗圃山河、罗川、移凤3个国营苗圃,分别成立于1950年、1966年8月、1979年7月,股级单位,隶属县林业局。后,移凤苗圃移交县水保局。2006年底,山河、罗川苗圃有职工28人。
  县果品公司1991年9月成立,副科级,隶属县林业局。
  子午岭国营林业机构庆阳市国营正宁林业总场1976年2月,在原林建师二团的基础上成立庆阳地区国营正宁林业总场,为县级事业单位,由庆阳地区管辖。总场机关设政工、生产、财务3个科室,编制干部16人,场址在原西坡林场。1983年12月,机关设人秘、生产、管护、计财4个科室。1985年,机关增设多种经营科。1987年9月,改称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正宁分局。1988年7月,定编293人,其中总场机关30人,基层林场263人。2002年9月,改称庆阳市国营正宁林业总场。2006年底,机关设人秘、生产、管护、计财、多种经营5个科室,下辖秦家梁、西坡、中湾、刘家店4个国营林场,中湾林业科学研究所,庆阳市南邑桥、蔡头湾两个木材检查站。定编293人,有职工247人。
  林业总场基层组织刘家店林场1958年1月建,归县领导,场址设三嘉公社刘家店。1959年10月,改建为国营农场,归子午岭农垦局领导。1962年1月,农垦局撤销,复归县领导。次年11月,被子午岭林业局接收。1965年12月,归水保师二团领导。1968年4月,隶属林二师四团。1968年8月,改称东风七连。次年12月,改称林建七连,1972年2月,复称刘家店林场。1975年3月,归湘乐林业总场领导。次年2月,隶属正宁林业总场。2006年底,林场内设生产、财务、管护3个办公室,1个护林队;下设3个林业站,6个森林资源管护站,有职工46人。
  西坡林场1955年10月建,时称正宁县子午岭林区森林经营所,由县人民委员会领导。所址初设雕岭关,次年春迁西坡乡南桥村。1957年,改称西坡林场。1959年10月,与县办加工厂、米家川农场合并成立国营西坡林场,归子午岭农垦局领导。1962年1月,农垦局撤销,西坡林场改称米家川农场,隶属正宁县;5月,重建西坡林场,接收米家川农场的林业业务,迁场址于芦子山。次年11月,被子午岭林业局接收。1965年12月,归水保师二团领导。次年4月,隶属林二师四团。1968年8月,改称东风六场。次年12月,易名林建六连。1972年2月,复称西坡林场。1974年3月,林建师在该林场中湾生产点设林业科学研究所,后又在该地划分成立中湾林场。1975年3月,划归湘乐林业总场领导。次年2月,隶属正宁林业总场。2006年,内设生产、财务、管护3个办公室,1个护林队,下设4个林业站,5个森林资源管护站,有职工47人。
  中湾林场1975年11月建,场址设湫头公社中湾,隶属湘乐林业总场。1976年2月,归正宁林业总场领导。2006年,内设生产、财务、管护3个办公室,1个护林队,下设2个林业站,4个森林资源管护站,有职工12人。
  秦家梁林场1970年前,该地大部分属桂花园农场。1970年3月,林二师一团建立秦家梁林场,次年10月撤销,人员调往当时四团所属西坡林场(六连)、九岘林场(五连)、白吉坡林场(四连),土地复归桂花园农场(三营)。1976年2月,正宁林业总场接收该地,建立秦家梁林场,场址设西坡公社柴桥子。2006年,内设生产、财务、管护3个办公室,1个护林队,下设3个林业站,4个森林资源管护站,有职工39人。
  中湾林业科学研究所1974年7月建,初称庆阳地区国营正宁林业总场中湾科学研究所。2002年9月,改称庆阳市国营正宁林业总场中湾科学研究所,有职工14人。南邑桥木材检查站1995年,经甘肃省政府审批设立。原为中湾林场下属资源管护站。2002年9月,改称庆阳市南邑桥木材检查站,有职工3人。蔡头湾木材检查站1995年,经甘肃省政府审批设立。原为刘家店林场下属资源管护站。2002年9月,改称庆阳市蔡头湾木材检查站,有职工3人。
  第二节森林状况面积及分布明代,县境森林茂密,巩焴《泰山庙记》载罗川泰山 “其上林莽丛薄,可蔽牛马 ”。民国33年(1944)《甘肃省统计年鉴》载:正宁县森林面积约15万亩。
  新中国建立后,开始以社队为基本单位的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森林面积得到一定恢复。1950年代后期,大炼钢铁和大办 “公共食堂 ”刮起的乱砍滥伐风,使森林资源和林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1960年代,林业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得到一定发展,1966年开始的 “文革 ”使森林资源和林业建设再度遭到浩劫,全民性植树造林陷入低谷。1978年 “三北 ”(东北、华北、西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在本县启动实施,森林资源进入恢复和良性循环阶段。1980年,全县森林面积52.10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4%。2006年底,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130.91万亩,其中有林地87.81万亩、疏林地2.96万亩、灌木林地10.50万亩、未成林地24.92万亩、宜林荒山荒坡12.42万亩。
  天然林集中分布在三嘉、西坡、五顷塬3乡东部山区一带,为子午岭林区较南的一部分。乔木主要有山杨、辽东栎、白桦、油松等;灌木主要有野蔷薇、马蹄针、栒子等。森林类型多为阔叶混交林,并有极少量针叶阔叶混交林和针叶纯林。解放前,由于遭受大规模开垦及乱砍滥伐,林界平均后移10余千米。新中国建立后,加强森林保护和植树造林,林地有所恢复。1957年6月《正宁县全面规划试行方案》称:1956年勘查林区面积498028.5亩,占子午岭林区面积的8.9%。其中森林面积289147.5亩(含灌木林29245.5亩)。1980年清理林权、林界后,林线平均后移0.6千米,最宽处4.5千米。1985年有林地41.8万亩,其中天然林28.23万亩,人工林13.57万亩。1998年10月起,子午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并关闭相应林区和林缘地区所有木材交易市场。2006年底,全县天然林面积25.72万亩,县属天然林面积0.8万亩。4个国营林场面积24.92万亩。
  人工林2006年,全县有人工林51.41万亩,其中县属34.1万亩,国营林场17.31万亩。
  公路防护林民国32年(1943)春,在山河至宫河、山河至平子公路两旁植树28720株。2006年底,全县有公路防护林458.4千米,主要分布于四郎河、嘉峪河、支当河沿川公路及正周、银西、南罗公路等几条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公路防护林一般2至3行,沿公路两侧栽植。树种主要为杨树、刺槐、金丝垂柳、刺柏、中槐等。
  农田渠道防护林全县农田防护林面积约10万亩,主要集中在正周、南罗公路、四郎河川两侧的农田区域及三嘉塬面上。树种有杨树、柳树、苹果、梨、桃、大枣、柿子、花椒、葡萄等,以苹果分布最多。渠道林仅分布在四郎河、嘉峪河、支当河两岸,保存面积约1.49万亩,树种以杨树、柳树为主。
  用材林至2006年底,人工用材林有2.4万亩,占用材林的91%,主要分布在子午岭林缘的西坡、五顷塬、三嘉等乡村及四郎、嘉峪、支当河流域,另外,永和、榆林子、湫头等乡镇也有分布。树种主要有杨树、柳树、油松、楸树、椿树、山杨等。人工用材林分布区域大致和防护林相似,主要以片状为主,且多分布在阴坡及沟谷地带,绝大多数为纯林,也有少部分以刺槐、杨树、柳树、油松混交营造的小片林。
  经济林至2006年,全县梨树成片林0.05万亩,品种有砀山酥梨、苹果梨、雪花梨、明月梨等。桃树成片林0.24万亩,品种有水蜜桃、五月鲜、六月鲜、中华寿桃等。柿子树成片林0.19万亩,主要分布在周家乡的车家沟、燕家、梁家等村。品种有尖顶柿、鸡心黄柿、水柿、火柿等。杏树成片林1.25万亩,是本县的原产果树,栽培历史3000年以上,但过去多为零星栽植。1952年,群众在村庄、道路两旁大量栽植,一些乡村在荒山沟坡整地开穴作直播造林,但由于受气候、鼠兔害的影响,新栽植的山杏幼树成活率低。接杏作为山杏改造繁育的仁用杏,品种较多,以曹杏、大接杏、金太阳杏等品种为主,多栽植在庄前屋后、退耕地及农田园地中。2002年引进美国大扁杏。大枣成片林0.19万亩,主要分布在四郎河两岸的川台地带。1999年,推广酸枣接梨枣,共接30万株。2003年,完成酸枣接大枣30多万株。核桃成片林0.12万亩。1996至2006年,年均产量350吨,品种有薄皮核桃、厚皮核桃及新引进的良种新疆隔年薄皮核桃等。花椒成片林0.75万亩。主要分布在周家乡,其他乡镇也有分布。汉唐时期,民间种椒已较普遍。明清后,花椒是本地特产。近年来,花椒平均年产量260吨。桑树,周代前后,县域开始栽植。1975年,全县有桑树
  1.67万株。1980年,全县栽桑树16万株。1983年,成立县蚕桑站。同年,全县栽桑树130万株,主要分布在周家、宫河、榆林子、永正、山河、永和6个公社。1994年,全县新栽桑树1万亩,累计达到3.1万亩。当年产茧75吨,产值87.5万元。1990年代后期,受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养蚕农户不断减少。至2006年底,全县桑园面积仅有0.1万亩。以上经济林主要分布在3度至5度的阳坡山地或水平梯田内。也有零星或小片状的分布于边、地埂、农田中间、村旁及家庭院落,多为纯林。
  森林资源植被类型全县植被类型依据地形地貌分为3类:东部子午岭国营天然林区面积较大,约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均属多代萌生的残败天然次生林。早期为油松、侧柏、辽东栎等针阔混交林类型,后因破坏而演变成山杨、辽东栎等为主的纯林或混交林类型。
  中部沟坡多为胡枝子、酸刺、狼牙刺、扁核木等灌木类型和以山杨为主的乔木类型。地域以林缘三嘉、西坡、五顷塬3乡及湫头、山河部分靠东的村子为主。
  西南部塬边多为人工林类型,塬边沟坡地多为水土保持林,沟谷河流两岸多为水源涵养林和用材林,树种以刺槐、臭椿、山杏、油松、杨柳等为主,以苹果、梨、杏、柿子等为主的成片经济林多分布在塬面、台地及阳坡山地,“四旁 ”(村旁、路旁、水旁、宅旁)及散生树种以桑树、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木和杨、柳、楸树等用材林木为主。
  林木品种全县造林绿化树种共有15目、25科、45属、80多种。主要林木树种资源评价分析如下:刺槐民国25年(1936)引进。具有萌芽力强、根蘖性强、适应性广、耐烟尘、耐瘠薄、根系发达、成活率高、抗感染病虫害、生长迅速等特点。在年均气温8℃~14℃,年降水500毫米~900毫米,海拔2000米以下的地区生长良好。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护路、行业用材的优良树种,又是很好的蜜源树种。成为荒山造林、退耕还林、零星植树、农田林网及林业生态工程造林的首选先锋树种,占人工造林总面积的80%以上。
  杨、柳树在年均气温10℃~15℃,年降雨量400毫米~700毫米,海拔1500米以下生长良好。杨树生长迅速,适应性强,主干通直,材质优良,品种颇多。品种有加拿大杨、小叶杨、北京杨、新疆杨、山杨、107速生杨等10多种,其中小叶杨、北京杨、新疆杨生长良好,材质优良,宜于推广。柳树主要有旱柳、垂柳、簸箕柳等品种。在垂柳中,有2002年从陕西周至县新引进的金丝垂柳,成活容易,生长迅速,树形美观。
  臭椿耐干旱,耐寒冷,适应性强,繁殖容易,病虫害少,材质优良,用途广泛。在海拔2000米以下,由绝对最高气温32℃到最低气温零下30℃、降雨量400毫米~800毫米左右都能正常生长。在退耕还林工程中将此树作为优良乡土树种之一进行推广,已栽植0.38万亩。
  泡桐繁殖容易,速生丰产,木质较软,纹理通直,不翘不裂,不易传热,木材用途广,经济价值高。该树种主根发达,表层须根较少,不与农作物竞夺土壤表层养分,适于 “四旁 ”绿化和农桐间作。在海拔1500米以下,最低气温28℃,地下水位1.5米以下均生长良好。种类很多,1970年代,县域主要引进并栽植毛泡桐、兰考泡桐、豫杂1号、豫选1号。1982年,全县泡桐成片林为0.56万亩、38.42万株,“四旁 ”植树18.04万株。1990年代后,因气候条件、造林方式及农业机械化等因素的影响,农桐间作在县域消失。
  苹果适应性强,果味美,产量高,效益可观,本县群众近年来在院内、园内栽植,并在山、塬地大力发展。2006年,全县栽植11万多亩。10个乡镇均有分布,其中永和、湫头、三嘉3乡镇已成为本县最大的苹果产区和果品基地。主要品种有红富士系列、王林、嘎拉、新红星、乔纳金、世界1号、澳州青苹、红元帅、秦冠等,以富士系列最多。
  中槐、楸树均属优良乡土树种,主要分布在 “四旁 ”和庄苹果栽植动员大会前屋后,木材用途广,适应性强,但生长较缓慢。在海拔600米~2600米间均能正常生长。
  其他树种主要有油松、花椒、沙棘、漆树等。漆树天然分布于子午岭林区,历来极少人工种植,常木、漆两用。1960年代,西坡林场有计划地开展对成片漆林的抚育管理,并进行漆树育苗和野生漆苗移栽试验。1970年代,农村远耕队进林垦荒,漆树资源一度受损。80年代,子午岭国营林场加强对漆树资源的保护建设。1982至1984年,正宁林业总场植苗200亩,成活生长甚好。
  古树名木2003年,经县林业局专门调查,本县所存古树名木主要有侧柏、国槐、龙爪槐、杨树、柳树等5种15棵。其中位于罗川正宁二中校园内的3棵侧柏树龄已过1000年,最大者树高14米,胸围166厘米,平均冠幅5.5米;位于湫头乡西沟村园子组的2棵国槐树龄达600多年,树高25米,胸围310厘米,平均冠幅4米;位于湫头乡双佛堂村老庙内的1棵龙爪槐树龄已有350多年,树高15米,胸围82厘米,平均冠幅5米,为明邑人巩焴(今永和镇堡巷村人)手植;位于西坡乡韩坳村杨园子组的柳抱槐(是1棵古旱柳树内堂中生长出1棵国槐,据分析是鸟将国槐的种子衔放于柳树上,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发芽而长成)造型奇特,年代久远。
  第三节林木种苗种子生产就地采集县内可供采种的有杏树、桃树、刺槐、杨树、柳树、椿树、核桃、山毛桃、杜梨、文冠果、山定子、狼牙刺、沙棘等20余种。新中国建立前,群众零星采集自育,数量甚少。1956年后,县内造林种苗按照 “自己采种,自己育苗,自己造林 ”的方针解决。1956至1958年,全县共采种2.2万多千克,主要是杏、桃、国槐、杜梨、山定子、臭椿等。1960年代,年均自采种子1.9万多千克。70年代,集体和群众造林大规模发展,树种需求量逐年增大,开始从外地引进杨树、刺槐、白榆、沙棘等种子或插条,年引进种量1.5万千克。1986年,县林木种子站专门负责种子收购,指导采种,调剂余缺。1987至1991年,每年收购山杏、刺槐、山毛桃、山定子等种子2万千克,用于本县育苗,只有海棠、沙棘等少量种子从外调入。1995年后,全县营造的刺槐、杏树、山毛桃等林木已成熟产种,年产林木种子2.4万千克;杨、柳插条等也可内部调剂,基本可满足造林的需求。
  基地生产油松采种基地1966年,林二师为解决油松造林种子自给问题,确定将中湾林区八只窑一带的2800多亩天然油松林划为采种基地。从1970年代中期起,正宁林业总场及所在的中湾林场,对这片采种基地加强保护和抚育管理,每年都从中采收数百至上千千克种子。
  油松母树林1980至1981年,正宁林业总场在中湾林场高凤坡林班天然油松林中选优改建母树林600亩。1983年,该总场受中国林木种子公司和甘肃省林木种子公司委托,开始在中湾林场中兴建油松良种基地。至1985年,该总场已用人工油松林改建及油松超级苗定植两种方法,营建母树林2080亩。基地从1996年开始生产油松良种,至2006年,已向国内提供良种2.6万千克。1992年,该基地获 “全国林木良种基地先进单位 ”。生产的油松种子,2002年被国家林业局品种委员会评定为良种。还建成商品苗木培育基地200亩,形成年产油松良种0.5万千克,产苗200万株、穗条13.2万条的能力。为全国八大油松良种基地之一。
  油松种子园1977至1982年,中湾林科所选择林区遗传性状良好的油松苗作接穗,用嫁接方法营建无性系种子园144亩。1983年,此工程被列为部省联营重点项目,进一步扩大建设规模。至1985年,已有635亩,共收集无性系458个。2006年,共收集无性系526个。
  文冠果母树林1972年,林二师四团西坡林场先后采用人工植苗方法营建文冠果母树林。1974年,中湾林科所营造文冠果样板林4亩,开展良种选育及栽培管理试验研究。
  育苗国营育苗民国25年(1936),正宁县政府在罗川设苗圃,面积20亩,育苗5亩;33年(1944)全县苗圃面积215亩,其中县苗圃面积20亩,保苗圃65处195亩,共育苗129287株;36年(,1947)苗圃面积193.4亩,苗木243184株。1950年、1966年8月、1979年7月,先后成立山河(蔡峪)、罗川、移凤3个国营苗圃,总面积500亩,其中育苗地300亩,是全县最主要的苗木培育基地。以培育刺槐、杨树、杏树、苹果等树种为主,逐步培育速生杨、金丝垂柳、国槐、楸树、椿树、黑李子及部分针叶树种。年育苗面积在160亩~180亩左右,年产量从1980年的240万株,稳步增加到2005年的310万株,树种从1980年的3种增至2005年的10多种,年产值连续4年保持在15万元~20万元。2000年后,累计申请争取省市种苗基础工程项目建设资金20多万元,于2005年完成山河标准化苗圃工程建设项目,通过鉴定验收,并对罗川苗圃基础设施进行修复完善。2006年,国营苗圃育苗150亩,育苗树种增至12种,苗木产值23万元。山河苗圃2003年繁育优良乡土树种楸树苗木33亩。至2006底,已向外销售45万株,产值9万多元。2006年,国营正宁林业总场累计大田育苗1.86万亩,容器袋育苗6500万袋。
  集体育苗1980年前,主要以生产队、大队为单位统一进行,多在集体兴办的林场、公留地中繁育。育苗树种有刺槐、杨树、臭椿、泡桐、杏树、桑树等,以刺槐为最多,约占育苗面积的70%。1980年,集体育苗4330亩。1984年,集体育苗3400亩。1990年代,集体育苗面积有所下降,平均每年不足500亩。2003年,县林业局投资50多万元,在宫河良种场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内建成占地70亩,集繁育苗木、培养花卉、品种展示、科技示范为一体的 “正宁县林腾种苗花卉开发公司 ”;至2005年,该公司新建葡萄品种园32亩、枣园15亩、苹果2亩、梨1亩,园内套育苗木50亩。2006年,全县集体育苗160亩。
  个体育苗1984年,全县个体育苗3180亩,占全县育苗总面积的47.5%。1990年代,个体育苗已成为县域种苗生产的主要渠道之一,先后建成永正乡王沟圈村、宫河镇彭姚川村苗木基地。育苗树种发展到20多种,其中刺槐、苹果、山杏、山毛桃面积占育苗总面积的80%。2000年,全县个体育苗2160亩。次年,湫头乡西沟村农民杜刚民投资70多万元,在县城西郊租赁塬地200亩,建成山河园艺场,至2006年底,培育繁殖侧柏、云杉、刺柏、华山松等针叶树大规格园林绿化苗木40余种、5万多株。2003、2004、2005年,全县个体育苗面积分别为4560亩、1100亩、1350亩。2006年,全县个体育苗1590亩,苹果苗木占60%以上。
  种苗执法管理2002年起,县林业局先后派5人外出参加林木种苗质量管理及种苗执法培训,随后建立健全种苗执法网络体系,并为3个国营苗圃和2个育苗专业村核发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证。此后,在每年春、秋季造林工作中,种苗质量监督和执法人员深入乡村和造林工程点,集中进行种苗市场清理整顿、种苗质量监督检查和种苗违法案件查处工作,对外调出境的种苗统一执行林木种苗合格证、植物检疫证、运输证、苗木出圃标鉴制度,对外调入境的种苗严格进行复检查验,净化种苗市场,规范种苗生产经营秩序。2006年,全县共签发苗木合格证37份、苗木检疫证65份、运输证28份,复检外调入境苗木128.15万株。
  第四节植树造林国营造林县域4个国营林场建场后,积极管护利用天然林,坚持人工造林和次生林改造。秦家梁林场位于西坡乡北部,经营面积8.33万亩,内有林业用地8.03万亩(人工林0.94万亩,天然林4.71万亩,疏林地0.30万亩,灌木林地0.8万亩,宜林地0.45万亩,未成林造林地0.83万亩)、非林业用地0.29万亩。
  西坡林场位于西坡乡东部,经营面积14.3万亩,内有林业用地13.9万亩(人工林4.4万亩,天然林7.28万亩,疏林地0.1万亩,灌木林地1.15万亩,宜林地0.52亩,未成林造林地0.45万亩)、非林业用地0.4万亩。
  中湾林场位于五顷塬乡,经营面积13.42万亩,林业用地12.31万亩(人工林5.46万亩,天然林5.78万亩,疏林地0.23万亩,灌木林地0.27亩,宜林地0.44万亩,未成林造林地0.13万亩)、非林业用地1.11万亩。
  刘家店林场位于三嘉乡,经营面积22.05万亩,有林业用地20.91万亩(人工林6.51万亩,天然林7.15万亩,疏林地1.63万亩,灌木林地3.48万亩,宜林地1.43万亩,未成林造林地0.71万亩)、非林业用地1.14万亩。
  集体造林1961年,全县保存人工林0.15万亩。次年,社队每年春季都组织群众进行大规模造林活动。1965年,全县集体荒山造林0.7万亩。1975至1976年,营造集体林5.13万亩。1979年,全县大队林场发展到53个,其中千亩以上12个;生产队林场150个,其中百亩以上110个,集体林场经营面积6万多亩。1984年,稳定山林权属,对全县53个大队林场、150个生产队林场果园实行专业承包,把经营生产权落实到农户,明确集体造林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到1986年,全县集体造林11.8万亩。由于管理不善,成活率、保存率普遍较低。至1989年,集体林保存面积为9.4万亩。1990年代,全县集体人工造林每年以0.8万亩~1.2万亩的速度递增,结合果园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大面积栽植刺槐、杨树、油松等防护用材林和梨树、苹果、李子等经济林。2006年底,全县集体造林保存10.23万亩。
  农户造林民国时期,提倡民众栽种林木,但因社会动荡,局势不稳,造林规模不大。33年(1944),甘肃省建设厅统计正宁县历年植树97160株。1950年代,广大农民自发栽种杏树等果木树及杨、柳等树木。1956年,兴起全民栽植活动。1958年 “大跃进 ”,人工林毁坏严重。1960年代初,生产队给社员划拨自留地,动员农户植树造林,主要栽植杏树等果木树及杨柳,林木归农户所有。1969年,农户荒山造林累计1.3万亩,零星植树5.8万余株。1970年代中期,县内一些地方片面追求 “粮食上纲 ”,割 “私有尾巴 ”,群众造林处于低潮。1980年,实行 “谁造谁有,允许继承,长期不变 ”的林业政策。当年,社队给农户划拨3亩~5亩荒山,作为家庭造林地,自造自管。1983年,全县又给农户增拨自留 “三荒(荒地、荒沟、荒山)地 ”23.2万亩,涉及村民小组695个,农户30212户。划拨责任山7.5万亩,涉及村民小组201个,农户2081户。发放林权证1.64万份,农民造林积极性再度提高。1988年12月,宫河镇北堡子村农民姚世杰弃商归农,两年雇请帮工整修梯田160亩,植树15.8万株。当年,农户造林7.2万亩,682万株。先后涌现出周家乡薛振国、宫河镇姚世杰、榆林子镇张四相、月明乡张国珍等造林先进典型。1990年代,群众造林在坚持生态效益的同时,注重发展大面积的经济林树种,建设家庭果园和家庭林场。退耕还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对农户造林在资金、技术、苗木、政策等方面予以扶持,使农户个体造林规模不断扩大,效益逐步上升。至2006年底,全县农户个体造林保存面积23.7万亩,其中新造幼林地15.3万亩,兴建家庭林场、果园607个,经营面积9.3万亩。
  流域造林始于1950年代。当时,以社队林场、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在每年造林季节,各社队组织劳力集中在小流域植树造林。1956年,榆林子小河沟流域大规模植树造林,取得显著成绩,高龙头生产队因此于1958年12月被国务院授予 “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 ”。至1974年,全县社队林场经营流域造林4.7万亩。1994年,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列县域为马莲河流域综合治理县,确定治理月南沟、高伍沟、西坡沟、移凤沟、王阁沟等5条流域。到2001年,完成流域造林9.73万亩,其中营造防护、用材林5.47万亩,灌木林0.55万亩,经济林2.79万亩,栽植果园0.92万亩。其他乡镇也按照不同的流域水系开展不同规模的造林活动,并结合工程造林、小流域治理和乡村办林场等多种形式,累计造林达到13.5万亩。至2006年底,全县以小流域为主的造林达到14.9万亩。
  义务植树1952年,县政府规定凡15岁以上,不分男女,每人每年植树1株,保证成活。1955至1957年,城乡机关职工义务植树3万余株。1967年,全县党政军机关干部和群众义务植树3.4万株。1981年,县上要求每个公民每年义务植树5至8株。之后,成立县绿化委员会统一领导县、乡义务植树和城乡绿化工作。1984年,县绿化委员会要求各机关单位和社会团体大力开展植树活动。至2000年,全县城乡有118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累计植树1917余万株,先后建成移凤沟、牛家山、三里湾、马鞍山等180个大规模义务植树基地和松树沟等51个义务植树绿化点。县直机关职工坚持每年在牛家山、三里湾义务植树,造林1.2万亩。2006年,全民义务植树人数发展到14.72万人。至2006年底,全县累计植树2185万株,建成义务植树基地216个,办成县级领导绿化点23个,部门、乡镇绿化点63个,绿化9.8万亩。“四旁 ”植树县域群众自古有 “四旁 ”植树的优良传统,尤以每年清明节前后为盛。民国32年(1943)春,山河镇至宫河,山河至平子公路两旁植树28720株。1949年,全县有 “四旁 ”植树1万余株。1953年为2.7万株。1956年后,农村实行合作造林,鼓励农民广栽普植四旁树,至1957年达到19.2万株。1958年 “大跃进 ”运动开始,“四旁 ”植树遭到破坏。1960年代后期,“四旁 ”植树每年保持在10万株~15万株。70年代中期,社队 “四旁 ”植树普遍由宅旁向村旁、路旁、水旁扩展。1974年全县 “四旁 ”植树300万株。1975至1978年,县上组织机关职工、学校师生和农村社员,在正铜、正西、南罗、正周、银西等5条主要公路干线两侧,栽植各类速生杨树1200万株,由于保护措施不力,后来基本破坏殆尽。1978年,栽植树种由起初的杨、柳、榆树发展到经济效益明显、附加值高的仁用杏、松柏类、核桃、苹果及新品种杨树等。到1981年,“四旁 ”植树达到758万株。从1990年始,每年 “四旁 ”植树保证在60万株以上。至2006年底,全县 “四旁 ”植树累计1991万株。
  第五节林业生态工程 “三北 ”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1978年,县域首批纳入 “三北 ”防护林体系建设范围。1984年7月,县政府始对全县12个乡镇、14.2万亩林地进行外业调查。12月,完成 “三北 ”防护林二期规划工作。国家及省上共投资县域工程建设资金583万元,全县地方义务投工、投劳118.2万个,工程建设范围覆盖全县12个乡镇。1999年5月,国家林业局 “三北局 ”及省、地林业部门检查认为县域达到整体灭荒标准。至2000年底,全县 “三北 ”防护林体系一、二、三期工程累计营造用材、防护林80.15万亩,“四旁 ”植树2811.6万株。建设万亩工程2处,5000亩工程21处,千亩工程40处,达到整体规划,集中连片,规模栽植,综合治理。使全县森林面积净增34.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的9.5%提高到35.6%;水土流失面积由工程实施前的820.7万亩下降到523.7万亩,减少297万亩;土壤侵蚀模数从工程实施前的每年每平方公里6194吨减至每年每平方公里4498吨,降低1696吨。基本形成片、网、带相结合,乔、灌、草相配套的防护林工程体系。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县域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从2001年开始,2006年底结束。上级共投资建设资金190.7万元,全县完成封山育林0.95万亩。其中调整充实护林人员81人,修建护林房(窑)125间(孔),建防护林宣传碑65座,签订护林责任书81份,落实森林管护面积37万亩,管护范围涉及全县10个乡镇94个行政村。建成永和马村清水沟、永正东龙头、湫头西沟门前沟等4处人工模拟飞播造林工程点和山河董庄、后庄子、蔡峪,五顷塬、三里湾等5处封山育林工程点,工程区内林草植被平均覆盖率达到45%以上。
  退耕还林(草)工程1999年试点,2002年正式启动。至2006年底,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人工造林、种草35.1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4万亩,荒山造林20.6万亩;封山育林0.5万亩。工程涉及全县10个乡镇,94个行政村,2.2万多农户。6年中,国家累计投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资金9054.78万元。(粮款6780.3万元、种苗补助2274.48万元)。仅此一项,有2.2万多农户近10万人直接从中受益,全县农民人均增加收入287.7元。
  重点防护林工程工程实施时间为1999至2004年,其中人工造林2年,封山育林5年。工程区域包括西坡乡、山河镇、五顷塬乡、永和镇、三嘉乡和月明乡的10个行政村,总规划面积5.19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26万亩,人工模拟飞播造林1.05万亩,封山育林1.88万亩。至2004年底,共完成人工造林2.26万亩,人工模拟飞播造林1.05万亩,封山育林1.88万亩。造林树种主要为油松、落叶松、刺槐、山杏、沙棘等。修建工程标志碑15个,设置封育围栏7500米,水泥立柱808根,累计完成国家投资230万元,地方配套及人工投劳折抵180万元。
  薪炭林工程建设工程从2002年6月开始,到2003年5月结束。建设区域包括五顷塬、三嘉、湫头3乡的西头、松树坪、张村等65个行政村。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38.5万元,其中国家财政补助80万元、农民自筹和劳务折抵58.5万元。至2004年,通过实施人工造林和补植,完成薪炭林营造任务1万亩,栽植刺槐、沙棘445万株,使1万亩土地得到绿化,3500户群众在5年后能够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
  重点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基金补偿工程县域从2002年开始准备投入工作,历经3年,共区划界定重点公益林31.5万亩,其中有林地30.8万亩、疏林地0.7万亩。并先后历经县级自查、市级复查和省级核查,最后核定正宁县天保工程区外1730万亩重点公益林列入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范围。2004、2005年国家投资补偿基金140.57万元,公共管护性支出中政府采购防火机具37套(件)折合0.57万元;2006年投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80万元,其中补偿性支出投资75万元,,公共管护性支出中森林防火费投资5万元。
  绿色通道工程详见第十五章《交通运输》第五节《交通管理》。
  城乡绿化工程2002年建成的人民广场,绿化面积21亩,占总面积53亩的38%,栽植各类风景树18种、1800株,铺草坪3500平方米。次年,建成县城西关花园,占地5.6亩,栽植各类风景树11种、1520株,铺草坪2401平方米。当年底,县城建成公共绿地960亩,植树种花3.2万株,人均占有绿地9.7平方米,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为36.8%和38.6%。82%的机关单位及学校实现整体绿化和破墙透绿。2006年,实施绿色和谐家园建设,绿化县城轩辕大道、兴旺路、永正路等主要路段和县委、政府、电力局等机关单位,共栽植雪松、国槐、合欢、黄杨、红叶李、龙柏等绿化乔灌花木5.8万株,建草坪绿地3132平方米,修建绿篱6560米。校园绿化以正宁一中、四中、山河小学、周家初中等为重点,共栽植各类乔灌花木21.95万株,建草坪绿地18703平方米,修建绿篱12460米。乡镇驻地及村庄绿化完成植树200.4万株,绿化5000多亩。
  第六节森林资源调查民国29年(1940),陕甘宁边区森林考察团从延安出发,沿横山、桥山山脉,经甘泉、鄜县、合水、庆阳、宁县、正宁等县,对边区森林资源进行实地考察。1958年,甘肃省林勘队对子午岭林区森林资源进行调查。1961、1966、1972年,中央林业普查五队、林业部西北规划设计院森调五大队,先后3次调查子午岭森林资源经营和保护情况。1976年后,正宁林业总场、县林业部门先后对全县森林资源进行过多次调查活动。
  森林资源一类调查1979年,正宁林业总场历时58天,设置固定样地54个,其中林分19个,疏林地3个、灌木林地9个、未成林造林地2个、荒山荒地3个、非林业用地18个。1988年又进行一类调查,历时3个月。设置固定样地47个,其中林分25个,疏林地3个、灌木林地8个、未成林造林地4个、荒山荒地7个。设置成数样点215个,其中林分113个,疏林地12个、灌木林地12个、未成林造林地15个、无林地38个、非林地25个。1991年5月,县林业局组织2个调查组,对县属农区森林资源进行一类调查。按照技术规程,非天然林区为第 Ⅲ副总体,样地间距4千米 ×8千米,每个样地面积1.2亩。调查历时2个月,共设置28个固定样地,其中林业用地样地16个、非林业用地(农田、牧地及其他用地)12个。在林业用地样地中,宜林地9个、灌木林地2个、有林地4个、未成林地1个;在非林业用地样地中,农用地9个、“四旁 ”树3个。1996年5月至7月,县林业局组织2个调查组,历时34天,对1991年开展的森林资源一类调查进行复查,所设置的28个样地均达到复位要求,样地复位率100%;复位样木52株,样木复位率100%。与1991年相比,林业用地样地增加到17个,其中1个未成林地变为有林地,使有林地样地变为5个;1个农用地弃耕为宜林地,宜林地样地变为10个。至此,17个林业用地样地中,有林地5个、灌木林地2个、宜林地为10个;11个非林业用地样地中,农用地8个、“四旁 ”树3个。2001年5月,县林业局组织调查组,历时67天,对1996年开展的森林资源一类调查进行复查,所设置的28个样地均达到复位要求;复位样木223株,样木复位率100%。与1996年相比,林业用地样地降低到15个,其中有林地样地5个,未成林地样地1个,灌木林样地2个,宜林地样地7个;非林业用地样地13个,其中农用地样地11个、“四旁 ”树样地2个。2006年5月,县林业局组织调查组,历时35天,对2001年开展的森林资源一类调查进行复查,所设置的28个样地均达到复位要求,样地复位率100%;复位样木188株,样木复位率100%。全县28个样地,有林地样地18个(其中乔木林样地4个、疏林地样地1个、灌木林地样地2个、未成林造林地样地2个、宜林荒山样地9个);非林地样地10个(其中耕地样地7个、水域样地1个、城乡居民建设用地样地2个)。地类发生变化的样地有5个,其中4136号和4169号上期为耕地,本期为未成林地,原因是退耕地造林。4117号上期为未成林地,本期为宜林荒山。样地内乔木林面积占40%,根据面积优势法确定为宜林荒山,变化原因为造林保存率不高。4167号上期为耕地,本期为乔木林(经济林),变化原因是种植结构调整。4165号上期为乔木林,本期为宜林荒山,与上期资料对比发现样木数量并未发生太大变化而且有林地面积只占30%左右,按细则要求只能按跨角林调查,地类为宜林荒山。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1976年,正宁林业总场组织二二类调查,从7月开始,次年元月结束,活立木蓄积900388立方米。其中有林地蓄积837437立方米,占林地的93.1%;疏林蓄积33475立方米,占3.7%;散生木蓄积29476立方米,占3.2%。1985年进行二类调查,从7月开始,1986年6月结束,参加24人,分6个工组。经调查,活立木总蓄积1006486立方米。其中有林地蓄积928637立方米,占林地的92.3%;疏林蓄积39848立方米,占4%;散生木蓄积37235立方米,占3.7%。1992年,县林业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县集体森林资源进行二类调查,经1年的内外业工作,对全县12个乡镇、65个行政村、238个小班(其中有林地小班95个)进行区划调查。绘制集体森林分布图、集体林场位置图26份,建立数字统计台帐6种。经调查,全县集体林场133个,经营面积4.03万亩,其中林业用地3.32万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1.08万亩,其中用材林0.08万亩、防护林0.8万亩、经济林0.2万亩;疏林地0.17万亩;灌木林地0.66万亩;未成林造林地0.6万亩;宜林地0.82万亩。全县集体林、林场活立木总蓄积15841立方米,其中林木蓄积13656立方米;疏林地蓄积956立方米;散生木蓄积1229立方米。树种组成以刺槐为主,有少量杨树、柳树、泡桐及山杨,树龄以幼龄林为主,郁闭度集中在0.4~0.5之间。1995年6月,县林业局抽调林业系统技术人员40多人,历时2年,全面调查县属农区森林资源。经调查,全县林业用地58.23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0.5%。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21.5万亩,其中林分面积19.91万亩,经济林面积1.59万亩;疏林地0.7万亩;灌木林地13.97万亩;未成林造林地5.92万亩;苗圃地0.03万亩;宜林地16.1万亩。全县森林活立木总蓄积446685立方米。在完成内外业工作的基础上,绘制林相图、森林分布图26幅。建立各类表册、台账24本,编制完成《正宁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报告》。
  人工幼林调查2004年7至9月,县林业局抽调60多人,全面核查验收1999年后以退耕还林为主的林业生态工程新栽的人工幼林。经调查,全县1999至2004年退耕还林共计完成人工造林29.6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0.65万亩、荒山造林19万亩,保存率85%。2006年,县林业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复对1999至2004年以退耕还林为主的林业生态工程新栽的人工幼林进行全面核查验收。经调查,全县1999至2004年退耕还林共计完成人工造林33.0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3.4万亩、荒山造林19.6万亩,保存率87.5%。
  第七节森林资源利用木材采伐民国前,子午岭木材采伐由民间自发进行。冬、春季节,附近农民和少数外来 “解匠 ”入山伐木、解板,用于建筑和农具、棺木、家具制作。民国19年(1930),县东南山地有林草地120平方里,年总采伐340株,并作为天然牧场。1955年合作化后,县属农区人工林采伐实行分级管理。1965至1974年,每年供给县内民用木材指标100多立方米,累计出材1000多立方米。1975至1978年,采伐任务调减,个人伐木基本停止。1979至1987年,执行国家采伐指标,由县林业部门限量审批,凭证采伐,年伐木量200立方米。1988至1998年,实行限额采伐,省上下达本县每年木材采伐限额为2000立方米,实际完成500立方米左右,最高采伐量为1997年,采伐978.8立方米。1999年,根据上级关于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运输的通知,全县全面停止采伐木材,县内成片林一律实行禁伐禁运,但群众庄前屋后零星植树除外。2004至2005年,按照上级规定,农区可以执行 “十五 ”限额采伐指标,对群众自用材可按照规定适度抚育间伐,但不允许进行商品材采伐。至2005年底,共计办理采伐证61份,抚育采伐木材315.5立方米。2006年,办理林木采伐证25份,抚育采伐木材245.5立方米。
  木材经销1952年,木材为自由交易农区木材多为个人经销。1956至1966年,林区木材由庆阳地区计划委员会下达调拨指标,县木材公司统一经营。农区木材经销,纳入县、乡两级管理,按程序审批。1979至1984年,木材供应采用4级管理办法:庆阳地区计划委员会统一向各县划拨供材指标;地区林业局(处)依照分配指标,向各林业总场开具调拨单;总场向供材林场转开调拨单;林场付货,签发出山证明。1989至1997年,由于国家林场、农区实行限额采伐,每年从各林场、外境调入的木材数量较大,使县内形成以县城为中心,榆林子、宫河、湫头等乡镇相互联结的木材销售市场,从业人员为一些进山搞中幼林抚育的 “工头 ”及 “木头贩子 ”。全县从事木材经销的人员达400多人,经销户38家,年销售木材1000多立方米,销售材种以椽材、檩材为主。1999年,实行停采停运,木材来源下降,造成大部分木材销售门点关门停产。主要经销 “四旁 ”零星采伐木,经营成品家具销售业务。2006年,县林业部门登记在册的木材经销摊点为35个。
  木材加工1950年代,县林区国营林场建立后,木材加工点逐渐兴起。1960年,有加工厂(点)13处,主要加工门窗、农具、把杖、桌椅等生产、生活用具,规模较小。以后,随着国营林场中幼林抚育改造任务逐年增加和外来木材的扩大,全县木材加工企业和个体户逐步发展,加工种类也不断增加,但仍以家具、门窗、棺木为主。1982年6月,正宁林业总场在县城组建木材经销公司(2002年12月改称正宁林副木业经销有限公司)。1993年,县林业部门对木材加工企业、门点进行清理整顿,其中国营、股份企业3个,个体门店37个。年加工木材680立方米。1997年前,西坡乡、榆林子镇、宫河镇曾分别组建木材加工厂,以生产民用建材、家具、办公家具为主,但因材源渐少,效益不佳而相继停产关闭。1999年木材停止采伐后,大部分加工厂(点)相继停产。所保留的多是以加工零星木材为主的门店,分布地点以县城和榆林子镇、宫河镇、湫头乡等乡镇为主,从事人员大多是加工家具、棺木手艺的 “木匠 ”。2006年,由县林业部门登记在册的个体木材加工企业、门店35户,年加工等外木材570立方米。
  林副产品开发县林副产品主要有沙棘、酸枣、山杏、山桃、杜梨、棡树籽、文冠果、野生中药材、食用菌等,资源较丰富,产量较稳定,收集较容易,但都以原料出售为主,未能实现加工增值。1950年代,多为群众分散进山采集,自采自销。年均林副、林下资源产品产量约2400吨,产值2050万元。1960年,国营林场为度灾荒,组织职工采集山杏、山桃、沙棘等野果,用以榨油、酿醋、加工饲料。1979年,县农副土特产公司采集收购各类林副产品200多吨,其中中药材70多吨。县医药公司每年收购产品主要为杏核、甘草等具药用价值的中药材原料,初加工后批发销售,每年收购量约为70吨~80吨,2003年收购量突破150吨,产值45万元。1985年8月,县上投资250多万元在山河镇移凤村建立正宁县沙棘饮料厂,主要生产以沙棘果为原料的各类饮料、果品罐头、果脯等产品,创建初期产量稳定,效益可观,年产量400吨,产值50万元。后因原料缺乏、设备老化、产品单纯、管理不善等原因而于1996年停产,2001年实行改制分流。1995年6月,山河镇农民杨焕娥筹资65万元兴建个体私营企业山河凉果厂(后改称县绿原果品公司),几经扩建,不断发展,到2006年,先后有10多种产品获各种奖项6次,生产加工的 “醉杨妃 ”系列杏脯、桃条脯、蜜枣、杏肉、甘草杏、苏子饼等产品行销市场。2000年,从河南引进食用菌栽培项目。次年,由龙头企业甘肃西龙食用菌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小规模试种成功,袋料香菇生产260万袋。建成西坡宋畔、榆林子中巷、宫河东山头、山河西关等3万袋以上示范点20处,万袋以上示范点30处,培养专业示范户500户。2003年,生产规模达到300万袋,建成5万袋以上示范点17个。2004年,在原、辅材料价格大幅上扬的不利形势下,生产规模稳步发展,接种袋料香菇300万袋,建成10万袋以上示范点3处,5万袋以上示范点10处。2005年,完成食用菌生产400万袋,实现产值2400万元。品种有白灵菇、茶树菇、口磨菇、金针菇。
  第八节林木林地权属国营与集体林权划分1959年,根据《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林业十八条》,划定国营林场和集体林区的界线。1963年4月5日,县人民委员会发文,明确国有、集体森林界线划分情况。国有林区界线是:北起宁县九龙川河水,沿月明公社杨家园子门前沟到五顷塬崾岘,下坡到西坡公园社南桥生产队的庙沟。上南桥走树疙崂沿河水到苇店子,经县委农场到乔家塬,顺路到党家塬,经赵家疙瘩,上南五顷塬公社背后梁到二道湾至小沟岭。从梁子塬经前马塬到县菜头湾大路这条线以东为国有林,线西为集体林。国有森林为县辖子午岭。林区包括月明、西坡、五顷、三嘉4个公社和2个国有林场,南北长约35千米,东西宽约15千米,总面积67.5万亩。划给公社或生产队集体所有的荒山宜林地约1.2万亩。1980年,根据山脉水系、传统习惯及子午岭林线东移的状况,又将三嘉、五顷塬、西坡、月明4个公社的9个大队、47个生产队28750亩土地、1430户农户、6722口人划归国营林区,核减公粮109960千克、购粮288720千克。划分后的区域为:东至子午岭南北古道,与陕西黄陵县接界,南接陕西旬邑县,北临本省宁县,西至刘家店子的菜头湾,经土桥子、埋马疙瘩、梁子塬、榆树坪沟口、二道湾、三道湾、赵家畔崾岘、五顷塬庄畔、细梁子、赵家疙瘩、党家塬、乔家塬、庄阁梁、苇店子、园树疙崂、南桥拐沟沟口、北五顷塬崾岘、黑风疙瘩梁,直到玉田河滩为止,全长40千米,其东为国营林区,其西为县属集体林区和农区。
  集体与个人林权划分解放初,成片森林归国家所有,零散树木随地归农户个人,在农民土地证上标明权属。1955年农业合作化时,树随地走,大部分树木归集体所有。1958年,在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属个人所有的零星树木被无偿 “平调 ”,集体和个人的林木林地权属相对混乱。1960年代,对集体和个人林权进行清理时规定:划归集体的林地,凡是集中连片在百亩以上的,由所辖林地的生产大队或生产队联办林场;百亩以下、耕地内地边、地头的树木,由生产队管理;农户在庄前屋后栽植的零星树木,归个人所有。林地确权发证1984年,调查落实 “三荒地 ”30.7万亩,其中划拨自留山23.2万亩,涉及村民小组695个、农户30212户,占 “三荒地 ”总面积的75.6%;划拨责任山7.5万亩,涉及村民小组201个、农户2081户,占 “三荒地 ”总面积的24.4%。全县承包成片林8.3万亩,涉及村民小组507个、农户17937户,占成片林总面积的99.9%;承包社队林场2.1万亩,涉及村民小组133个、农户668户,占社队林场总面积的84%;承包果园1.3万亩,涉及村民小组242个、农户310户,占果园面积的42.3%;承包 “四旁 ”植树53.2万株,占99.9%,涉及村民小组691个、农户27191户。留作集体经营的有林地为5.6万亩。全县共计发放林(草)权证1.64万份,发证面积29.7万亩。
  第二轮土地承包时期林地确权发证全县在第二轮土地承包时期(1992年底至次年),林地经营权基本上沿用 “林业三定 ”(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时期的政策,主要以家庭承包形式和划定自留山、责任山到户形式为主,总面积21.8万亩,涉及29508户,其中个体经营9.3万亩,建办家庭林场607个,一般确定经营年限为30年~50年左右。集体经营林地15.8万亩,其中拍卖7.5万亩、租赁5.4万亩、承包2.9万亩,确定经营年限为20年~30年或稍长一些。至2006年底,全县退耕还林发放林权证共计16270份,确权105489亩。
  农村林地流转县域从1984年 “林业三定 ”、第二轮土地承包到启动退耕还林工程,确定了以林地家庭承包和划定自留山、责任山,由农户经营、管护、抚育为主的管理方式,基本未发生林地流转等形式上的变化。后对不适宜集体统一经营的15.8万亩林地,通过拍卖、租赁、承包等形式,由农户经营管理,共签订各类经营管护合同352份。至2006年底,个体经营林地40多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3.7万亩。
  第九节森林资源保护森林防火防火组织省际联防组织陕、甘两省子午岭护林联防委员会由所属的13个市(县)(陕西9个,甘肃4个)分管林业的市、县长或副市长、副县长组成。各县、市按华池、甘泉、富县、宁县、铜川、黄陵、合水、耀县、淳化、正宁、旬邑、志丹、宜君顺序轮流担任委员县(市)。一年一届,一届一任,负责主持召开联防会议。联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主任由主任委员县、市林业局长担任,负责办理日常业务。联防委员会下设9个分会,分会委员由管辖区所在乡乡长或副乡长担任。分会下设护林联防小组,联防小组由所在行政村村长与村民小组组长组成。刘家店分会成员单位有三嘉、湫头、五顷塬、马栏、后掌5个乡及马栏、刘家店、中湾、转角劳改4个农场。艾蒿店分会成员单位有西坡、月明、九岘、金村、双龙5个乡及桂花园、梁掌、秦家梁、上畛子、大岔、柳芽、西坡、九岘8个林场。联防委员会会议每年在护林防火季节召开1次,在县域召开3次。
  县护林防火组织1987年,成立县护林防火指挥部,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林业总场场长、县人武部主要领导分任正、副总指挥,成员由林业总场,县人民武装部、林业局、公安局、电信局、交通局、气象局等19个部门的负责人组成,指挥部办公室设在正宁林业总场管护科,延续至今。指挥部每年组织召开1次护林防火会议,至2006年底,共召开19次。
  县林业局防火组织由林业派出所、林业工作站具体负责10个乡镇的森林防火工作,1名主管局长组织领导,编制11人。
  乡级护林防火组织全县10个乡镇成立以主管林业的党委副书记或副乡长为组长,乡镇退耕站等单位参加的乡镇级护林防火组织。林缘乡还与相邻的国营林场建立联防委员会,共同承担森林防火工作。2006年全县建立乡级护林防火组织12个,落实人员180多人,组建专职防火队员380多人,配置扑火器具300多件(套)。
  村级护林防火组织1959年,林区公社、大队、生产队,按军事化组织形式,分别成立护林防火组织。1966年,林区有生产队护林防火小组19个,50多人。1973年,全县有大队级山林管护领导小组111个。1980年代,基层护林防火队伍稳步发展,1989年,有村组护林防火人员1000多人。2006年,全县组建村级护林领导小组94个,人员1540人。
  森林火灾1978年后,县境内除发生7起因野外耕作用火造成小范围林地火警、火险外,未发生1起森林火灾。
  防火工作1953年起,县上加强对群众野外用火管理,林区乡村订立 “爱国护林防火公约 ”。1955年,林区及附近乡村整顿防火组织,订立护林防火制度。1962年后,林区各社队成立临时防火队。1973年,确立每年10月1日至翌年5月末为森林防火期,严格控制 “清明 ”祭坟和农历10月1日群众烧纸。1982年,决定每年11月为 “护林防火宣传月 ,”规定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森林防火期。在每年火险期来临前,护林防火指挥部组织召开护林防火联防会议,督促落实防火任务和措施,使全县连续27年未发生森林火灾,21年未出现火警火险。2006年,县林业局起草制定《正宁县森林火灾应急预案》(草案)。
  林木管护管护组织县级管护组织县林业局主要职责之一就是搞好全县森林资源的管护工作。下设林业派出所,主要负责宣传林业法律法规,查处毁林案件,组织侦破乱砍滥伐、盗伐林木、非法猎杀、森林火灾、收购野生动植物等林业行政案件及刑事案件。林业工作站主要负责林木限额采伐、木材市场管理、木材运输管理及林副产品调运等方面的林业行政审批事项的审核发证工作,协助林业派出所开展林业法律、法规宣传及毁林案件调查处理等林木管护方面的工作。
  乡级管护组织全县10个乡镇退耕还林(草)工作站,除开展林业生产、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等工作外,森林资源管护是其主要工作任务和职责之一。
  村组管护组织1999年,全县设村级管护组织111个,有护林人员276人。2006年,在原有管护人员的基础上,增加退耕还林工程林木管护人员94人、重点公益林管护人员119人,村组管护员累计达到294人。
  封山禁牧1972年6月1日,林二师四团东风林场开始封山禁牧。封育范围:南梁从半个山到雕岭关历年新造幼林和天然油松母树林培育区,约6千亩,计划全部封育;米家山、高高山、牛蹄窝、南寿、车皮湾,一些多为新造幼林或采伐地上更新起来的天然幼林,约1万多亩,计划全部封育;土地岔一带为采伐后的天然幼林,约1万多亩,全部封育。封育期间,坚决禁止牛羊入内,禁止拉烧、砍把杖,禁止乱砍乱伐、毁林开荒或搞副业。2003年5月,按照省、市的安排部署,对全县天然保护林、退耕还林和 “三北 ”防护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区的林业用地分期分批实行封山禁牧。全县第一批实施封山禁牧共9个乡镇、60个行政村,封禁区域约7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2%。实施第二批封山禁牧的范围是除第一批实施封禁的剩余全部乡村。2006年,全县落实封山育林工程5.61万亩,建立人工薪炭林基地1万亩,种植牧草7.53万亩,新建饲料加工厂1处。推广普及舍饲养畜新技术3项,累计舍饲养牛0.08万头,养羊0.14万只。全县累计建沼气池1000个,推广太阳能热水灶500户。
  毁林案件查处1956年1月10日,县劳改队干部秦 ××点火烧荒,引起大火,烧毁草山15亩及林木14株,县政府将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1962年4月,永正公社湫岘子大队和山河公社西关大队,乱砍滥伐山杨树550株、青杠17株。公社除对当事人实行批评教育外,罚款170元、罚栽树木2100株的处理。1996年11月,县林业局抽调24人组成12个工作组,历时30多天,深入12个乡镇,配合乡镇林业工作站,清理清查乱砍滥伐林木。全县清理登记行政村56个,村民小组347个,农户1248户,清理乱砍滥伐林木23549根,收缴罚款1.52万元。1997至2001年,各类毁坏林地、林木林政案件多由县林业局委托各乡镇林业工作站负责处理,县林业局林政股指导配合。共查处各类毁坏林地、林木林政案件42起,其中无证运输木材、林木产品案件12起,滥伐林木案件21起,盗伐林木案件7起,非法收购木材案件1起,非法开垦林地案件1起;累计罚款3.48万元。2001至2005年,全县共查处各类毁坏林地、林木林政案件208起,其中无证运输木材、林木产品案件75起,滥伐林木案件65起,盗伐林木案件4起,森林火险案件25起,非法收购木材案件10起,涉林治安案件8起,故意损坏公私财物案件21起,刑事案件2起,累计罚款8.06万元。2005年4月,永正乡纪村村民第 ××和上官庄村民李 ××因滥伐林木违反《森林法》,构成滥伐林木罪,被庆阳市林区基层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1年。2006年7月,西坡乡宋畔村村民李 ××在五顷塬乡西渠村无证采伐林木,构成滥伐林木罪,被庆阳市林区基层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并处罚金3000元。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现状1983年,开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2003年,正宁县被省林业厅列入全省森林病虫害防治重点县。次年,县域被国家林业局确立为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先后投资20多万元配备10多种森防仪器工具及办公设备。2005年,成立正宁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调整工作人员3人,2006年底,首次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培训会议培训60多人。各乡镇退耕站、国营苗圃配有兼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人员12人,建立县乡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网络。森防站现设有1间办公室和库房,配有办公电脑、打印机、测报灯、喷雾机、显微镜、数码照相机、望远镜、检疫测报工具、摩托车、打孔机、烟雾机、发电机、高射程喷雾机、踏板式喷雾器、背负式喷粉机等器械设备10余种20多台(件),并配有档案柜、档案盒及图书资料等,可开展基本的森防、森检等日常业务工作。
  病虫鼠兔危害现状县境内森林病、虫、鼠、兔害近千种,发生普遍的近100余种,造成危害的30多种。虫害主要有杨树蛀干天牛、近日污灯蛾、白杨透刺蛾、杨圆蚧、刺槐蚜虫、刺槐尺蠖、杨叶甲、松大蚜、桃小食心虫、苹果巢蛾、梨星毛虫、大青叶蝉、金龟子、苹果绵蚜、梨椿蟓、卷叶蛾、红蜘蛛等。病害有泡桐丛枝病、刺槐白粉病、杨树褐斑病、炭疽病、榆树角斑病、苹果腐烂病、苹果花叶病、早期落叶病、苗木立枯病及猝倒病等。鼠害主要有中华鼠(又名瞎老鼠)。兔害主要有草兔。1980至1983年,全县森林病虫害发生21400亩,其中虫害发生10700亩,病害发生8600亩,鼠兔害发生2100亩,发生率13%,危害程度为轻度至中度,主要危害树种为刺槐、杨树、柳树、榆树、泡桐、苹果、梨树、桃树、核桃等,发生区域以月明、西坡、五顷塬、三嘉、罗川、湫头等乡镇为主。1991至1993年,第二次森林病虫害普查表明,全县刺槐等生态林、用材林树种虫害发生15200亩,病害发生67200亩;苹果等经济林虫害发生7100亩,病害发生5100亩;鼠兔害发生3200亩,发生率10.9%,危害程度中轻度占70%。2003至2004年,全县生态林虫害发生22400亩,病害发生13900亩;经济林虫害发生1400亩,病害发生2300亩;鼠害发生15800亩,兔害发生31000亩,发生率8.6%。2005年全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17800亩,成灾2000亩,成灾率7.2‰。病虫害发生区域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鼠兔害发生以林缘乡村退耕还林工程区、新造人工幼林地为主,危害树种以杨树、刺槐、山杏、苹果等为主。2005年,苹果绵蚜首次在西坡乡西坡村郭家山果园发现,以后相继在山河秦家店子村牛家山、松树村、佑苏村、蔡峪村、后庄子村,西坡宋家畔村,永正堡住村,五顷塬西头村,湫头苟仁村等地发现。后经县果树站、森防站组织人员开展调查,全县受害约1500亩。2006年增加到2000多亩。果树受害后,严重影响树势和产量、品质,一般减产10%左右,重者达30%以上,甚至全株枯死而绝收。2006年,全县森林病虫鼠害实际发生17260亩,成灾1920亩,成灾率7%。松针小卷蛾、杨树蛀干天牛、杨干透翅蛾、刺槐尺蠖、苹果腐烂病、苹果炭疽病、苹果棉蚜等病虫害都得到预防和防治。
  预测预报1992至1994年,县林业局在永正、罗川、五顷塬乡分别设立固定标准地,主要监测杨树黄斑星天牛发生情况。监测60亩,实际发生500亩,发布虫情预报2期。随后在山河、罗川苗圃设立固定标准地,主要开展林木苗木病虫害的监测和预报工作。主要测报对象为金龟子、华北蝼蛄、苗木立枯病等。2004年,县林业局、森防站在全县10个乡镇设黄斑星天牛、刺槐尺蠖、松针小卷蛾等3种监测对象固定标准地24个,确立测报人员12人,实际监测林地2400亩,代表林地34.9万亩,发布监测预报6期,为省、市森防部门及时准确地提供县境主要森林病虫害监测对象的发生和危害情况。设立一般测报点12个,调查监测森林病虫鼠兔害6种,使全县森林病虫害监测覆盖率从2000年的66%提高到2005年的85.4%,测报准确率75.7%。2006年,全县实施监测森林13.55万亩,实际调查监测代表面积11.65万亩,测报准确率86%。当年底,县果树站、森防站在各乡镇共设立预报监测点20多个,固定专职监测人员10人,兼职监测人员32人,累计监测果园代表面积3.58万亩。
  森林植物检疫调运检疫1998年前,县域只具备办理省内调运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检疫证件权限,年均办理《植物检疫证书》20余份,检疫苹果50多吨、药材10多吨、木材140立方米。1998年4月,正宁县被甘肃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所授权办理出省《植物检疫证书》后,县域大量出省外调的森林植物及产品可在县内办理检疫证件。1998至1999年,办理《植物检疫证书》165份,检疫木材970立方米、果品600吨、林副产品200吨、中药材110吨、苗木150万株、林木种子50吨,85%以上为出省调运。2003年办理《植物检疫证书》实行计算机管理签证、网上传输检疫结果,年均办理《植物检疫证书》100余份,检疫果品400吨、林副产品100吨、中药材150吨、苗木160万株、林木种子40吨。2006年签发《植物检疫证书》129份,其中出省证书115份、省内证书14份,共调运检疫苗木1393634株(其中苗木1383450株、幼树10184株)、木材228立方米、果品8.35万千克、药材10.2万千克。主要检疫对象为杨树黄斑星天牛、杨干透刺蛾、苹果绵蚜等。
  产地检疫1992年检疫苗木158.8万株,产地检疫率39.9%;检疫种子16吨,产地检疫率44.1%。到1996年实施产地检疫的苗木面积1200亩,产地检疫率60%;2000年检疫苗木1800亩,产地检疫率72.2%。2005年,种苗产地检疫率上升到92%。2006年共计签发《产地检疫记录》130份,检疫苗木1700亩、林木种子10615千克,产地检疫率94.4%。
  复检2002至2005年,复检杨树苗木15.8万株、柳树苗木3.2万株、刺柏苗木3.6万株、油松和落叶松苗木25.4万株、林木种子7.5吨。2006年,复检林木种子12010千克、苗木128.15万株。均未发生检疫对象和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入境的现象。
  防治减灾根据病虫害发生的危害程度,对遭受病虫害的集体生态林,由县林业局、森防站组织人力,购置药械,采取化学、物理、人工等措施进行防治减灾,并在每年营造林时选择抵抗病虫能力强的树种进行混交造林,以营林措施防治。林木病虫害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将 “六六六 ”、“滴滴涕 ”、“赛力散 ”等药物用于种子、土壤消毒及果园、苗圃病虫害防治。并开展生物防治、人工捕杀和采用光、电、声等综合措施防治。个人所有的林木及经济林则贯彻 “谁所有,谁防治,谁受益 ”的政策,县林业部门主要做好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和业务指导。1992至1994年,以永正、罗川、五顷塬乡为重点,防治杨树蛀干天牛1500亩(次),其中清除虫害木210亩(次)、化学防治770亩(次)、人工防治450亩(次)、生物防治70亩(次),使全县500亩杨树蛀干天牛危害得到有效控制,有虫株率和单株虫口密度分别由16.5%和7.4%控制到1%和0.2%。2005年8月,正周公路金丝垂柳遭受杨树蛀干天牛危害严重,县林业局、森防站筹集1000多元资金,购置农药氧化乐果10瓶,组织劳力30多人,对4000多株遭受危害的金丝垂柳采取虫孔注药和人工捕捉等措施,予以防治。
  防治野兔主要依靠电猫和人工捕杀,很少使用化学药剂。苹果腐烂病采取人工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防治。苹果绵蚜主要依靠喷施乐斯本、啶虫脒、赛福丁等化学药剂防治。中华鼢鼠主要采取营林措施中加大造林密度,增加刺槐、沙棘、侧柏等树种栽植比重的办法防治。2006年,共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灾害71379亩,有效防治率77.0%。
  害虫天敌境内森林、林木害虫的主要天敌有:捕食各种害虫的鸟类有灰头啄木鸟、树麻鹊等;寄主蚜虫的有瓢虫、凹带后食蚜蝇;寄主天牛的有酱色齿足茧蜂;捕食小型昆虫的有芽斑虎甲;捕食桃蚜、叶螨及鳞翅目昆虫卵、幼虫的有大草蛉;捕食蚜虫、叶蝉、尺蛾、鳞翅目昆虫及蝇类的有大刀螳螂等。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