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维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070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维修
分类号: S220.7
页数: 2
页码: 357-358
摘要: 新中国建立初期,当地手工业者多承修铁、木制小农具。1955年,国营拖拉机站采用故障修理制,由机务人员分工自修。1958年,建立县农机修造厂,专司修造农机具。1963年,县农机修造厂全面推行总成部件换修制。1973年,该厂建立农机修理、旧件修复和配件生产3条工作线。1988年,该厂有职工92人,其中厂级干部4人、管理人员14人、生产工人74人。占地18607平方米,建筑面积6226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87.8万元,年工业总产值69.7万元,企业盈余2.4万元,上缴利税1.7万元。2006年,县城农机维修业均由私人经营。
关键词: 农机维修 农机管理

内容

第五节维修
  新中国建立初期,当地手工业者多承修铁、木制小农具。1955年,国营拖拉机站采用故障修理制,由机务人员分工自修。1958年,建立县农机修造厂,专司修造农机具。1963年,县农机修造厂全面推行总成部件换修制。1973年,该厂建立农机修理、旧件修复和配件生产3条工作线。1988年,该厂有职工92人,其中厂级干部4人、管理人员14人、生产工人74人。占地18607平方米,建筑面积6226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87.8万元,年工业总产值69.7万元,企业盈余2.4万元,上缴利税1.7万元。2006年,县城农机维修业均由私人经营。
  维修网点1980年后,县内农机维修网点结构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合作的多种维修方式。县农机修造厂部分并转,部分维修转向。县内农机具密集和经济较为发达的乡村,开始出现新型农机维修联合户和个体户。至1986年,全县有民办农机维修户修理人员20人。由于农村联营和个体农机维修网点的增多,农机修理送县农机厂者有所减少,一些小型拖拉机、内燃机维修多在基层维修点进行。全县逐步加强对农村维修点的开业条件、修理工的考核发证、营业证照审批及修理质量要求等方面的建设和法规管理。1988年底,全县乡村维修网点发展到37个,从业79人,其中考核发证的27人。至2006年,全县有乡村维修网点52个,从业54人,其中二级修理点8个,从业8人;其他修理点44个,从业46人。
  机具修理大中型拖拉机修理1958年前,县内拖拉机在站由驾驶员和其他机务技术人员按计划自修。1958年县农机修造厂建立后,县内农用拖拉机按修理间距规定,进行预防小修和大修。1973年,全县送厂预防修理大中型拖拉机28台(次);1979年,达到102台(次)。1980年后,农机修理由计划送厂修理为主转为以乡(镇)村维修点修理为主。精密件和大件修理多求助于地、县专业修理厂协作。1982至1984年,全县社队修理网点累计修理大中型拖拉机24台(次)。1985至1988年,全县乡村农机修理户修理大中型拖拉机累计329台(次),其中大修22台(次)。1990年代后,农机修理以乡村农机户修理为主。2000年,全县修理大中型拖拉机197台(次)。2006年,修理200余台(次)。
  小型拖拉机修理1973年,全县送厂修理小型拖拉机39台(次)。1979年,修理242台(次)。次年后,转为农村独户、联户修理为主,多为有机户自修或请帮工协助。1985年,全县修理户和有机户修理小型拖拉机475台(次)。1988年底,全县修理518台(次)。2000年为1407台(次)。2006年为1700余台(次)。
  内燃机修理柴(汽)油内燃机修理,1973年全县为106台(次)。随着机械的增加,1975年修理内燃机137台(次)。1979年上升为281台(次)。1981年,农机具承包经营后,内燃机修理一度下降。1983年为28台(次)。1988年,全县修理内燃机72台,2000年为22台。2006年为191台。
  农用汽车修理1979年,县农机厂承修农用汽车2辆(次)。次年底,农户自购经营农用汽车不断增加。1985年全县修理农用汽车7辆(次)。1988年为8辆。2000年为30辆。2006年为1496辆。
  农机具修理农机具修理起始于新中国建立初期,后多无记载。1975年全县修理20台(次),1976至1978年逐年上升,1979年为1745台(次)。在农民自营机具迅速发展的情况下,1982年全县修理各种农机具1984台(次)。1988年为1142台(次),2000年增至9779台(次)。2006年为9699台(次)。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