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烟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064
颗粒名称: 第六节 烟草
分类号: TS4
页数: 9
页码: 338-346
摘要: 正宁县烟草品种、种植、生产技术管理、晾晒与烘烤、收购等烟草产业介绍。
关键词: 正宁县烟草 烟草经济

内容

第六节烟草
  品种晒烟习称 “旱烟 ”。品种主要有小烟叶、罗川烟叶、猪耳朵、鸡腿子、高杆黄、缩脖子。
  白毛烟1974年从合水引进,一种卷烟用料。未形成种植规模。
  晾烟品种为 “白肋21”(白莉桐乡烟)。未形成种植规模。
  烤烟从1965年开始,在罗川公社城关生产队试种烤烟。先后种植有大削撬、小削撬、大柳叶、黄苗、庆胜2号、螺丝头、乔庄多叶、中烟14、中烟15、双抗70、高杆黄、大黄金、红花铁杆、白花铁杆等10多个品种。1980年代,县内通过试种,筛选出的当家优良品种有红花大金元、NC89、G140。其中 NC89、红花大金元两个品种的种植面积占全县烤烟种植总面积的98%左右。
  种植晒烟种植主要种植于罗川,种植历史悠久。传说唐玄宗太子李亨因 “安史之乱 ”逃难今庆阳市,后称唐肃宗。局势安定后,唐肃宗回驾长安,途经罗川城。当时其爱妃张良娣突患肚痛症,御医百般调治不见效果,品吸一锅罗川晒烟后康复。唐肃宗遂将罗川晒烟(后又称唐台烟)定为贡品。罗川晒烟以颜色金黄、气味浓香、绵软顺口、养精提神名扬后世。晒烟种植,后发展到全县,年种植约300亩,而罗川地区种植约200亩,亩产烟叶50千克左右。民国时期,罗川几乎家家挂满烟串,户户都有烟盒子,用以招待客人。吸食的人更多更普遍,吸烟者随身带有旱烟锅和烟包,甚至许多老年妇女也吸食旱烟。
  新中国建立后,罗川晒烟在县内大量种植,形成商品。1951年,县乡供销合作社开始收购。1950年代,全县年均种植500亩左右,亩产50千克。1953至1959年,共向国家交售1500担。1965年,烤烟引进试种后,晒烟仍继续种植。1969至1974年,年均种晒烟400亩;1975至1978年,年均种晒烟100亩。1981年,种植晒烟150亩,产烟叶1500担(1担约50千克)。后,基本以罗川村为中心种植,每年不过100亩。
  烤烟种植1965年,在罗川公社城关生产队试种烤烟,因经验不足,效益低,种植面积小。1975年,在周家房村、下冯、周家等村试栽300余亩。次年,县税务局干部在13个重点大队蹲点指导,落实种植面积,全县种植4200亩。1981年,正宁县被庆阳地区列为烤烟生产重点县。成立县烤烟生产办公室,帮助社队抓烤烟生产。当年种植烤烟6310亩,总产6200担,收购值86万元,烤烟生产初具规模。次年,在周家乡试种地膜覆盖烤烟585亩,亩产185千克,对比亩均增产62千克,对比亩均增收152元。当年全县种植烤烟1.03万亩。1983烤烟叶至1984年,年均种植烤烟1.46万亩。地膜覆盖技术广泛应用于烤烟种植。1985年,全县种植1.2万亩。当年,正宁县被甘肃省政府列为全省烤烟生产基地县。1986至1989年,种植烤烟8万亩,年均2万亩。1990年,种植3.47万亩。1994年,种植6.4万亩。次年,全县种植7.8万亩,出现宫河、榆林子、周家3个万亩乡镇。1997年,种植10.4万亩,超出计划4.4万亩,致烟叶压库严重。次年,根据市场需求,实行按计划种植、按合同收购,当年计划种植2.39万亩,实际种植4.28万亩。1999年,种植7.41万亩。次年,种植7.08万亩。2001年种植7.85万亩。次年种植7.3万亩。2003年种植10万亩。次年种植9.58万亩。2005年种植11.43万亩。2006年种植12万亩,成为甘肃省最大的烤烟生产县,实施庆阳市优质烤烟测土方施肥项目,在永正乡纪村建成现代烟草农业示范点。
  生产技术管理种植技术培训新中国建立前,种烟技术一般以互相学习,师傅带徒弟,父子相传等方法进行交流和传播。1970年代,农民种烟开始由农业技术人员指导。1981年,县上从河南省请来烟草技术员51人,将他们分配到各乡村,为当地培养烤烟技术人员。1982年,又聘请河南技术员35人,1983年聘请21人。3年为全县培养烤烟生产技术员400多人,基本上满足了生产需要。同时,县上编印下发《烟草栽培技术》书籍11600多册,发到烟农手中。1986年,县烟草公司成立后,组织和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对烟农进行技术培训。1985至1991年,县上先后派出人员到河南、山东、陕西、云南等地参观学习。在各个生产环节上,县、乡、村、组都组织技术人员和烟农到示范点上观摩学习,现场操作,现场练兵。同时,组织依靠科技种烤烟致富的典型农户,在乡村巡回演讲,送科技上门。县广播站还开辟 “科普之窗 ”节目,配合各个生产环节,讲解烟叶种植知识,及时传播各种信息。烟草部门编写各类通俗易懂、便于操作的技术规程,印制图表卡片,发放到烟农手中,使烟农在短期内能够掌握一整套生产技术。1996年,是15级标准向40级标准过渡的第1年。县烟草公司分阶段、分层次,从栽培、烘烤、分级扎把、收购标准等方面举办技术员、烟农、管烟干部培训班。并采取召开现场会,办专栏、技术讲座,印发学习资料等形式开展培训。每户烟农至少有1人较好地掌握了40级生产规范要求。1998年后,按照生产季节,分期分批对技术员和烟农进行培训。
  田间管理技术应用清代和民国时期,农民种晒烟一般在惊蛰后整地起垄,3月初 “土旺”前后育苗。育苗时将烟籽装入布袋,浸泡水中,待其充分吸收水分后再用水冲洗,以取掉烟籽表皮上的角质和胶质,然后装入瓦盆,置于火炕上用棉被捂盖七八天。在催芽的同时,即在背风向阳的平地上打畦,每畦约1米见方,施农家精肥一担。然后将已发芽露白的烟种掺和细土撒入畦内,喷水后再用谷草覆盖,一连浇水3天,待幼芽长出根须后停浇。有些农户因种植数量少,直接在垄上用石锤子压出小窝,然后采取以上办法在小窝上育苗。农历4月,待烟苗长出8个真叶时,即可在大田移栽。回茬烟一般在农历5月麦收后,再在麦茬地中移栽,比正茬烟迟栽20多天。不论回茬或正茬,亩栽烟均在1700至2000株之间。移栽前,每亩施基肥(农家肥)3000千克。进入旺长期再追施1至2次肥料。大田管理主要是中耕锄草和平顶打杈。烟苗还苗期浅锄1次,旺长期深锄1次。待生长40天后,顶部分出蕊蕾,即摘去,俗称平顶。平顶一般选在晴天中午进行。平顶1周后,叶柄部分长出腋芽,对腋芽每隔一两天摘去1次,俗称打杈。打杈作业要不断进行,有多少打多少,直到烟叶成熟。农历8月秋分前后,晒烟进入成熟期。成熟的烟叶主脉发黄,侧脉发白,叶尖下垂,叶片茸毛脱落,出现皱褶和黄斑,这时就从底叶开始选择熟叶分期采摘。采摘时间多选在晴天正午,忌采露水烟和潮湿雨淋烟。新采的烟叶在地头堆放数小时,待失水变软后运回,用草绳系绑,悬挂向阳处晾晒,干后收藏待用。
  新中国建立初期,烟叶种植技术仍沿用历代传统种植方法,只是品种更加多样化,田间操作较过去更为细致。1960年代,逐渐增加化肥投入。1990年,进一步推广科学栽培方法,调整布局,合理倒茬;全面实行新法育苗和移栽;科学配方,定量施肥;疏密得当,合理栽植。
  田间管理技术改革育苗技术种植烤烟初期,其育苗方法基本与晒烟相同。1983年试验塑料薄膜覆盖育苗技术成功。1990年,纸钵育苗开始在全县推广。纸钵育苗需先用腐熟发酵的厩肥、适量化肥与细土配制成营养土,把营养土装入直径约7厘米、高10厘米的纸筒内,并种入烟籽,然后将纸筒排放入育苗畦内,浇足水后即可。采用这种方法育出的烟苗茁壮,在大田移载时一筒一窝,极易成活,还苗快。同时,采用营养块育苗技术。
  栽培技术1982年前,烟叶种植普遍采用平面栽植技术,亩产量一般只有50千克左右。1982年,采用起垄和地膜覆盖技术后,产量和质量同步提高。烤烟移栽前,需先施肥、整地、起垄。垄为单行直线,高15厘米~20厘米,面宽60厘米,呈拱形。行距为1米。在垄上覆盖好地膜,选择阴天或晴天下午开始移栽。栽时,先按预定的株距挖穴打孔,浇水后将烟苗移入,在烟苗周围覆盖细土一层,使苗直立。此年县上投资3.75万元,扶持农户用地膜覆盖烤烟30亩。亩产烟叶275千克,比不覆盖地块产量增加3倍。所产烟叶经化验,主要理化指标达到或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烟叶商品率由1981年的90%上升到98%。1980年代中后期,此项新技术普遍推广。
  施肥技术烤烟大田施用的肥料分有机和无机两种。有机肥料主要有厩肥、饼肥和草木灰等。厩肥中尤以猪粪效果最好。1980年代施肥技术主要是合理配制和施用氮、磷、钾3种化学肥料,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充分发挥肥料的效能,调节烟株的养分供应。经多次多点试验,土壤氮、磷、钾的配制比例一般以1∶3为宜。1988年开始施用中国烟草总公
  2∶司配制加工和进口挪威的烟草专用肥,对提高烤烟产量和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90年代推广地膜覆盖技术,改变过去基肥和追肥并用的习惯,采用以基肥为主,追肥稀释喷洒技术,使肥力得到充分发挥。
  生长期田间管理技术还苗期烟苗移栽后的5至7天内为还苗期。烟苗刚移栽后,由于根部吸收机能暂时减弱,会出现烟苗萎弱欲倒现象,也会因病虫害袭击造成死苗。因此,要适时喷浇还苗水,保持田间水分充足。喷水一般在早晚逐株逐行点喷,不搞大水漫灌。同时,挖土抓虫,作好查苗补苗,对病、弱苗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伸根期从烟苗成活到团棵为伸根期。一般在25至30天内,是根系生长的关键时期。此期要适当控制水分,做好追肥、中耕、除草等工作。对地膜覆盖的烟田主要在行间松土锄草,发现病苗应早连根拔去,以免传染给其他好苗。
  旺长期从团棵到现蕾为旺长期,约30至40天。这一阶段,烟茎每天可增长3至4厘米,两天后即可长出1片新叶。叶片面积和干物质积累也迅速增加。烟株对水肥的需求量大增。县烟草公司组织技术人员通过现场考察,总结出旺长期六条田间管理措施:一是浇好旺长水,多采用挖穴根浇,节约用水,以水调肥。二是注意雨季排水,防止土壤板结。三是及时处理早花,促进弱苗正常生长。四是抓好中耕锄草,以利保墒降温。五是继续做好病虫害防治。六是现蕾后要及时打顶抹叉,促进成熟。
  成熟期现蕾后7至10天进入成熟期。成熟期要继续打顶抹杈,出现一个打一个。打顶的最佳时期是每株中心花刚开放时,立即从主茎顶部连同花叶一齐摘去。一般留叶16至18片为好,最多不能超过20片。成熟期还要防止返青。此时烟田水分要适中,追肥应停止。雨季要注意排水,降低土壤湿度。
  病虫害防治技术自种植烤烟以来,每年都有病虫害发生,程度不同地造成一些损失。据多年调查,病害主要有普通花叶病、黄瓜花叶病、炭疽病、气候性斑点病、赤星病、脉斑病、黑胫病、白粉病等。虫害主要有烟青虫、烟蚜、地老虎、金针虫、蝼蛄等。1970年代发生病虫害时,主要以撒草木灰防治为主,辅以农药喷洒。80年代,多数烟农通过学习和实践,摸索出一套防治病虫害的经验,主要是选种抗病烟品种,进行合理倒茬轮作,配以药物喷治,土壤消毒等。防治虫害的农药主要有 “乐果 ”、“敌百虫 ”、“敌敌畏 ”、“辛硫磷 ”、“久效磷 ”、“敌杀死 ”等;防治病害的主要有 “波尔多液 ”、“退菌特 ”、“代森锰锌 ”等。1997年,总结出8项科技硬措施:良种率100%;营养钵育苗90%以上;早育苗、早整地、早移栽;按配方施肥,专用肥每亩20千克以上;科学栽培,合理密植90%以上;平顶打杈合格率85%以上;病虫害防治95%以上;成熟采收率96%以上。1998年后,烟叶种植继续按照过去的技术措施进行。烟农已全面掌握栽培方法,田间作业更加扎实细致。在种植技术上全面掌握育苗、移栽、大田管理、成熟采收、烘烤5个技术环节,逐项落实生产措施。
  晾晒与烘烤晒烟晾晒1960年代前,种植的烟叶均为晒烟。晒烟需要晾晒。在采收后,将烟叶叠放在潮湿处,利用烟叶本身的湿度和叠放所产生的温度,使烟叶发生生化反应,绿色消褪,黄色显现,烟叶内部的化学成份向着有利于吸食的方向转化(习称 “出水 ”)。然后用绳子把烟叶串结起来,晒干或晾干,即可吸食、销售。
  烤烟烘烤1970年代,县上为解决烟叶的烘烤问题,组织种烤烟社队赴镇原县考察、学习烘烤技术和烤炉结构、工作原理、操作规程,回来后效法修建烤炉,进行烟叶烘烤。1975年8月,县上组织有关人员,到合水县九顷湾、丑家川两个大队学习烟炉修建、烘烤等技术,为种烟社队的烟叶烘烤奠定基础。此间,修建的烤炉均为火管加热烘烤、气流上升式自然通风烤炉。这类烤炉设有地面加热系统,利用加热的火管表面散热提高烤炉温度。烤炉下设进风洞,上设排气窗,利用自然通风气流排湿。由于烤炉的气流流向和通风路线与热气流上升的规律相一致,因此,热气上升顺畅,通风阻力小,烤炉升温、排湿快。到1978年,全县培养烤烟烘烤技术骨干50人。
  烟叶烘烤经历凋萎、变黄、干燥3个阶段。操作过程分为变黄、定色、干筋3个时期。3个时期的温度、湿度和烘烤时间,各有不同的具体要求。1985年,烘烤的烟叶,上、中等比例达到74%,经西北烟草质量监测站化验分析,烤烟总糖量20.45%,还原糖15.96%,总氮1.48%,烟碱1.9%,施木克值2.5,蛋白质8.17%,糖碱比为10∶67∶1,达到国家标准。1992年,全面推广和改建长天窗、热风洞、大棚距标准式烤炉。标准式烤炉与气流上升式自然通风烤炉相比,具有升温灵活、排湿顺畅、保温保湿、炉内平面温度均匀、节省燃料、便于操作等优点,显著提高了烟叶质量。同年,引进远红外线涂料烘烤技术。到1993年,烟叶烘烤全部实行 “三段式 ”或 “双低 ”烘烤技术。1994至1997年,设点试验推广,取得明显效果。每烘烤1炉烟叶缩短烘烤时间9.6小时,节约燃煤10.5%,上、中等烟比例提高12.4%,每千克干烟增值0.49元。1998年后,热风循环烤烟炉和蜂窝煤式烤烟炉也在县域逐步推广。
  收购晒烟收购新中国建立前,晒烟由农民自产自销,自行贩运。建国后,晒烟由各级供销社收购调运,少部分供应当地市场,大部分调出供应外地城乡。1961年起,国家对晒烟实行奖励交售政策,规定每交售50千克晒烟奖售粮食7.5千克。1969年,取消奖售粮食政策。次年起,实行奖售化肥政策,即每交售50千克烟叶,奖励化肥10千克。1980年代初,随着市场开放,供销社晒烟收购量大减。1985年后,县烟草公司主要收购烤烟,晒烟收购停止。
  晒烟价格先后经过自由议价、国家定价、放开价格3个阶段。民国时期,晒烟价格每千克一般售银币0.40至0.60元。1950年后,国家将晒烟列入计划收购产品,收购价由国家制定,各基层供销社按照等级定价开展收购业务。1953年,国家第一次调整晒烟收购价格,每千克标准价:一级0.48元,二级0.44元,三级0.38元。1956年,根据中央关于烟草收购价格稍作提升的指示,每千克晒烟价格提价后:一级0.54元,二级0.50元,三级0.42元,平均提价幅度12.2%。1963年,国家又一次调整提升晒烟价格:每千克一级由0.54元提至1.00元,二级由0.50元提至0.90元,三级由0.42元提至0.80元,平均提价幅度40%。1965年,国家首次调整降低晒烟收购价格,同时将晒烟由原来的3个等级划分为5个等级,每千克价格一级由1.00元降为0.80元,二级由0.90元降为0.77元,三级由0.80元降为0.70元,四级定价0.60元,五级定价0.46元。降价后,晒烟生产和收购出现大面积滑坡。1974年,提高收购价格,提价幅度定为40%,并把原来的5个收购等级调整为4个等级。提价后,每千克收购价一级1.24元,二级1.04元,三级0.82元,四级0.62元。城乡收购差价保持每千克0.02元。1985年,国家放开晒烟价格,实行议价购销。当年,每千克收购平均价1.04元,零售价1.57元。自由市场售价每千克4元。1986年,每千克晒烟市场销售价4元~6元。到2000年底,每千克晒烟平均售价8元~12元,罗川晒烟零售价24元~36元。
  烤烟收购1985年前,烤烟生产由甘肃省工业厅管理,收购调运由县供销部门负责,种子供应由县税务部门负责。1986年,县烟草公司成立,烤烟的收购、管理、销售、调运由烟草部门统一管理。1981至1985年,烤烟总产11.98万担(1担为50千克),农民收入2015.66万元,国家增税806.26万元。1986至1989年,收购总量23.25万担,年均5.81万担。收购总值3448.46万元,年均862.16万元。实现税金1371.79万元,年均342.94万元。1988年烤烟收购中,分级扎把不认真,混等混级严重;烟内掺杂使假;水分含量严重超标;打包不准,包型不规则,给储存和销售造成极大困难。1991年,县烟草公司继续执行国家收购标准,大抓收购队伍建设,规范收购秩序。收购烟叶15.88万担,比上年增加4.48万担。收购总值2021.53万元,比上年增加507.36万元。加上扶持费235.9万元,农民收入2257.43万元,比上年增加614.40万元。实现税金808.61万元,比上年增加202.94万元。次年,全县试点40级标准收购。全年收购烟叶10.89万担。收购总值1440.75万元。加上扶持费208.03万元,农民收入1648.78万元。实现税金576.30万元。1993年,工商和公安部门大力配合,维护收购秩序;金融、财政部门通力配合筹集收购资金,烟叶收购工作顺利进行,全年收购烟叶15.61万担。收购总值2516万元。实现税金822万元。次年,在收购中实行实物样品公开,验收等级公开,价格公开,收购标准公开,计量公开和接受群众监督的收购办法。各收购站设立举报箱,成立廉政小组。全年收购烟叶20.07万担。收购总值3874.37万元。加上价外补贴524.89万元,农民收入4399.26万元。实现税金1363.76万元,比1993年增加541.26万元。相当于1986至1989年4年税收的总和。1995年,对收购人员进行岗前培训。统一质量标准,统一验级眼光,统一收购纪律。全县收购烟叶20.37万担。收购总值4647.97万元。加上价外补贴1962.57万元,农民收入6610.54万元。人均收入350元。实现税金2049.26万元。1996年,推行 “质量卡 ”制度,建立质量跟踪监督体系,解决历年收购中存在的掺杂使假问题;收购实行 “一证一卡,约时定点,轮流交售 ”制度,坚持40级收购标准。收购人员一律持证上岗,接受群众监督。加强专卖管理。当年收购烟叶29.19万担。收购总值6710.97万元,加上价外补贴3303.08万元,烟农收入10000万元,实现税金3105.57万元。1997年,烤烟种植面积居高不下,烟叶销售不畅。烟草公司收购烟叶14.61万担,比1996年减少14.58万担。收购总值664.57万元。加上价外补贴488.47万元,农民收入1153.04万元,比1996年减少8852万元,下降88%。实现税金357.44万元,比1996年减少2748.13万元。1998年,收购烟叶11.05万担。由于国家适当调整上中等烟叶价格,收购总值达2109.88万元。加上价外补贴370.64万元,农民收入2390.52万元。实现税金626.16万元。1999年,全面推行收购预检制度。各收购站(点)将全体技术人员统筹安排,分片包干,定时间,定烟户,逐村逐户指导烟农分级扎把,做到等级不纯不出户,霉变烟叶不出户,技术指导不到位不出户。收购烟叶18.15万担,收购总值4982.38万元,实现税金996.48万元。
  烤烟除县烟草公司收购外,民间尚有 “烟贩子 ”非法收购外调。
  表7-6-12000-2006年正宁县烤烟收购统计表(单位:担、万元)烤烟价格1959年,甘肃省物价委员会参照河南、山东省的烤烟收购价格和省内粮油比价,制定下达庆阳地区烤烟收购价格,标准品(中等)每千克0.96元。1963年,收购实行3个部位10个等级制,并适当提高收购价格。3个部位分别是中下部黄叶,上部黄叶和青黄叶。中下部黄叶共分4级,每千克收购价:一级2.04元,二级1.76元,三级1.32元,四级0.84元;上部黄叶分3级:每千克收购价:一级2.03元,二级1.44元,三级0.84元;青黄叶分3级,每千克收购价:一级1.64元,二级0.94元,三级0.50元。为充分利用原料,便于购销经营,1965年在烤烟收购中增加级外烟和碎烟两个等级,收购价定为每千克0.38元。1978年,烤烟收购执行国家标准价格。当年10级制每0.5千克收购价格:中黄一级1.18元,中黄二级0.86元,中黄三级0.65元,中黄四级0.46元;上黄一级0.97元,上黄二级0.
  71元,上黄三级0.42元;青黄一级0.72元,青黄二级0.46元,青黄三级0.30元。比1963年价格略有下降。1982年,烤烟收购执行国家15级标准价格,每0.5千克收购价:中一2.18元,中二1.58元,中三1.19元,中四0.87元,中五0.67元,中六0.46元;上一1.84元,上二1.08元,上三0.80元,上四0.61元,上五0.42元;青一0.73元,青二0.50元,青三0.30元,末级0.15元。1983年起,国家加强烤烟收购的计划管理,规定超计划和无计划收购的烤烟,价格一律下浮20%。按浮动价格收购的烟叶调拨供应价格不变,差价部分用于改进烤烟生产技术和添置收购储存设备。随着烟草工业的发展和高中档卷烟需求量的增加,为鼓励烟农种植优良品种,提高烟叶质量,体现优质优价的价格政策,1985、1993、1995年,国家分3次统一调整烤烟质量差价和收购价格,原则是在价格总体水平基本不动的情况下,调高上、中等烤烟等级差价,降低下等和青烟价格。2006年,烤烟收购执行国家中准级(X2F级)四价区价格,每50千克收购价:上等(11个级别)最高价中桔一750元,最低价下桔一530元;中等(19个级别)最高价中柠三530元,最低价光滑一190元;下等(10个级别)最高价上柠四135元,最低价青黄一80元;低等(2个级别)最高价上杂三80元,最低价青黄二60元。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