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05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宗教
分类号: D635.1
页数: 4
页码: 311-314
摘要: 正宁县宗教事务及宗教工作介绍。
关键词: 宗教事务 宗教工作

内容

第四节宗教
  道教源于中国的原始宗教崇拜,后融合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学说,以汉安元年(142)张道陵创 “五斗米教 ”为标志,正式创立道教。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追求宇宙和谐、国家太平,相信修道积德定能安乐幸福、长生久视;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修道成仙为终极追求目标。尊奉老子为道祖、张道陵为教祖。
  北魏时期,道教始在境内兴起。唐永徽五年(654),燕国公于志宁在于家庄建玉皇庙;开元二十三年(735),唐玄宗梦群仙现于 “箩底 ”,诏令在今罗川西关修建 “通圣观 ”。唐代,湫头滩建有 “祷祈祠 ”。宋代,湫头滩建有 “显圣碑 ”,并大兴土木,在湫西北畔兴建 “显圣庙 ”,南畔建修 “应祠宇 ”,西畔建修 “浮泽殿 ”,东北畔建 “圣水庙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重修 “通圣观 ”,改称 “承天观 ”,树有承天观碑。元至正二年(1342),邑人杨士寿在罗川上川60里建有清虚观。明、清,县城罗川先后建有崇圣祠、忠孝祠、节义祠、武庙、城隍庙、文昌祠、魁星楼、三义庙、泰山庙、元帝庙、龙王庙、天妃庙、崔府君庙、三官庙、药王洞、太白庙、玉皇庙等。大一些的村庄都建有庙宇。清初,湫头滩重修 “浮泽殿 ”、“显圣庙 ”,新建 “菩萨庙 ”、“无量庙 ”,并于二郎山巅建造 “魁星楼 ”。各庙供奉的多是 “玉帝 ”、“龙王 ”、“圣母 ”、“文昌 ”、“城隍 ”、“关公 ”、“山神 ”等泥塑或雕刻的神像。各地按庙宇分布,设社活动。有的十几村为一社,有的一村为一社,不论大社小社,众推一名 “会长 ”或社头,负责庙中事务。祭祀活动乡间称为庙会,日期多在农历除夕,春节,正月十五、二十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五月十三,六月六,七月十二,八月十五,九月九,十月一,腊月初八等日,多酬神唱戏。庙会主要有宫河镇关帝庙庙会、宫河老爷庙庙会、宫河王录庙会、宫河西水庙咀子关帝庙会,永正药王山庙会、政平庙会、高庙山庙会、罗川泰山庙庙会、湫头滩显圣庙庙会、山河镇会馆庙庙会、周家葛家庙会等。1930年代,县境有道士4人。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1958年的 “反封建斗争 ”、“文革 ”中的破 “四旧 ”(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境内道教庙宇全部拆除,已无道教信徒,但道教崇神习俗,至今仍留有影响,如婚嫁丧葬、立灶出行看吉日,修宅安灵看风水,遇事卜看吉凶,过年祀神敬灶君等。
  佛教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由古印度释迦族王子释迦牟尼创立。基本教理有四谛、五蕴、十二因缘等,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而成佛为最终目的。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传入中国。佛教庙宇统称寺、院或寺、庵。
  县境最早的佛教建筑是约北魏孝文帝时期或后期,在今西坡乡巩家畔村修建的佛龛碑。说明从北魏时起,境内佛事活动盛行。北周保定元年(561),在今佛堂村建有石雕释迦牟尼佛像。其后,宇文邕5次下诏禁断佛教,平毁寺院;勒令僧徒还俗。一些与寺院有关的地名如宫河寺(四郎河源头)、目连寺(湫头香炉山)、会宁寺(宫河小学),周家 “佛陵 ”(后称房村),榆林子的小寺头、义寺头,永和的寺村,湫头的双佛堂,罗川的佛堂,宫河的寺沟、寺底,西坡的上南寺、中南寺、下南寺等,成为典型的佛教文化遗存。隋代起,崇佛之风又兴。唐代,乡村群众公共所立奉佛之所,叫作 “佛堂 ”。咸亨五年(674),在永正刘家堡建有 “奉为大唐皇帝敬造砖浮图铭并序 ”碑。开元十五年(727)令拆除天下村坊佛堂小者,功德(佛像等)移入近寺。唐武宗(841—845)时,灭佛法,,毁寺院。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县境建兴德院;宣和三年(1121),建浮泽庙。五代齐阜昌二年(1131),在湫头苟仁村建报恩禅寺。金大定四年(1164),建有南竺寺。元代,县境建有云寂寺、东阁寺、宏教院、混元庵等。明洪武九年(1376),县治西建有万寿寺,内有僧会司。清末到民国时期,县内有佛教堂4处,分别位于核桃峪、马槽沟、蔡家峪、半川。核桃峪佛教堂为宣统二年(1910)杨升才创办,教徒有其长子杨全珍、次子杨全功及张享、计文兴等男女11人,另有家庭教堂11户14人。马槽沟佛教堂由杨全珍传教主办,另有家庭教堂3户5人。蔡家峪佛教堂由核桃峪教堂委派刘培善开办,有教徒5人,另有家庭教堂5户7人。半川佛教堂由陕西邠县永乐人某某传教创办,袁秉义、巩京林、张百川3人主持,另有家庭教堂6户8人。1930年代,县境有佛僧3人。民国36年(1947),正宁县男28398人中,信仰佛教的24人;女23651人中,信仰佛教的女21人。新中国建立后,经过1958年的 “反封建斗争 ”、“文革 ”中的破 “四旧 ”,境内佛教堂全部封闭,其教徒被当作牛鬼蛇神批斗,杨全功在批斗中投潦池而亡。随之,境内佛教活动销声匿迹。改革开放后,民间复有少数人信奉佛教。
  基督教又称新教。公元1世纪起源于巴勒斯坦,相传为耶稣所创建。信仰上帝(或称天主)创造并主宰世界,认为人类从始祖起就犯有原罪,并将永世受苦;只有信仰上帝及其独生子耶稣基督才能得救。唐初传入中国。1981年,基督教传入县境,仅宫河镇彭家川有1处家庭聚会点,信徒293人。后,聚会点转移至榆林子镇高龙头村,信教范围扩大到乐安坊、乐兴等地,信徒逐年增加,1989年508人,1995年298人。1997年,制定《正宁县基督教活动管理办法》。从此,基督教活动由暗转明。2002年,信徒2332人。次年,县民族宗教局批准开放活动点8处。2004年,信徒1942人。次年底,信徒分布全县8个乡镇、67个行政村、178个村民小组。2006年,新建榆林子教堂1处。当年底,有基督教长老2人,传道员11人,信徒2431人,主要分布在榆林子、宫河、山河、湫头、永正、永和6个乡镇。
  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创传。信仰安拉是唯一的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天使;信《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经典,信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安拉的 “前定 ”,并信仰 “死后复活 ”、“末日审判 ”等。其信徒称穆斯林。7世纪中叶传入中国。元代,“回回人 ”入居县境,伊斯兰教随之传入。2006年底,全县有伊斯兰教阿2人,满拉15人,信徒1587人,主要分布于五顷塬回族乡龙咀子、西渠、孟河3个村和三嘉乡刘店子村的个别组户中。
  龙咀子清真寺民国7年(1918),马玉兴、马进芳建于龙咀子,占地1.5亩,有礼拜堂3间,平房2间。阿訇于某。1958年,在 “反封建斗争 ”中被拆除。1982年,教徒买大队部房屋3间、窑洞4只,作为宗教活动场所。阿訇高尔云,满拉5人,教徒1100人。2004年,房屋扩大到296平方米,窑洞增加到5孔。
  孟家河清真寺民国10年(1921),马玉发筹建于孟家河村,占地1.5亩,有礼拜堂3间、平房2间、窑洞4只。1958年关闭。1967年拆除。
  乔家塬清真寺2004年10月,市、县、乡投资18万元,社会捐资13万元,迁龙咀子清真寺至乔家,新建大殿、沐浴室、水房、宿舍、灶房共10间,总面积1320平方米。阿訇童金科,满拉12人,教徒772人。
  西渠清真寺1982年建,有大殿1座、平房8间。阿訇安文福,满拉2人,教徒1100人,分布在孟家河、西渠两村。2004年,房屋面积505平方米。阿訇1人,满拉2人,教徒584人。
  孟河哨麻活动点尚未批准开放。房屋面积70平方米,满拉1人,教徒231人。西渠清真寺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