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人口民族宗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053
颗粒名称: 第六章 人口民族宗教
分类号: K294.2
页数: 30
页码: 285-314
摘要: 10多万年前,四郎河谷两岸的台地上,就有远古居民繁衍生活。距今约5千年的上古时期,黄帝部族曾在县东桥山一带聚居生息。古代,境域为多民族杂居区域。因边防、战乱、年馑、商旅等,县内人口流动较大,历史上出现多次人口迁徙,人口数量时增时减,最后在县域形成汉族为主,回族次之,满、藏、东乡、苗族为辅的民族构成格局。新中国成立后,人口数量逐渐增长。19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后,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各民族人口素质不断提高。新中国建立后,县域先后成立过2个回族自治乡,现有的五顷塬回族自治乡是庆阳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乡。近年来,民族区域教育卫生条件极大改善,经济长足发展,民族宗教事务健康运行。
关键词: 人口 民族 宗教

内容

第六章人口民族宗教
  10多万年前,四郎河谷两岸的台地上,就有远古居民繁衍生活。距今约5千年的上古时期,黄帝部族曾在县东桥山一带聚居生息。古代,境域为多民族杂居区域。因边防、战乱、年馑、商旅等,县内人口流动较大,历史上出现多次人口迁徙,人口数量时增时减,最后在县域形成汉族为主,回族次之,满、藏、东乡、苗族为辅的民族构成格局。新中国成立后,人口数量逐渐增长。19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后,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各民族人口素质不断提高。新中国建立后,县域先后成立过2个回族自治乡,现有的五顷塬回族自治乡是庆阳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乡。近年来,民族区域教育卫生条件极大改善,经济长足发展,民族宗教事务健康运行。
  第一节人口与民族人口迁徙与历代民族夏末至商代,戎、狄、周族部落居于县境。西周,义渠戎居县境。秦昭王三十七年(前270),秦国灭义渠戎。秦代,征发关中秦人入驻县境,修直道,屯田戍边。汉前元十一年(前169),募关中民12万,迁至北地郡,且耕且守,以御匈奴。元狩三年(前120),迁匈奴降众4万余人于北地郡居住;次年(前119)冬,迁关东贫民72.5万人于北地等郡。建武六年(30),匈奴1万余人附北地郡太守冯异;二十四年(48),南匈奴四五万人降汉,分置北地等郡;二十六年(50),朝廷发给路费和粮食,使北地等8郡民众内迁。永和四年(87),北匈奴20万人及胜兵8000人,避鲜卑人袭击,来降于北地等郡。永初二年(108),滇零羌人据北地郡称帝。后,东汉王朝与西羌在北地郡鏖战近20年。永建五年(130),又迁来 “减罪一等 ”的 “郡国中都官死罪系囚 ”戍守。永和六年(141)夏,巩唐羌、罕种羌等复据北地郡。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羯、氐、羌、鲜卑、敕勒、吐谷浑族入居县境。隋唐,突厥、吐蕃、党项羌族先后入居县境。宋代,吐蕃、党项羌族入居县境。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四月,朝廷募陕西民众入粟实边。金初,女真族入居县境。元初,蒙古族入居县境,原居陇西羌浑部落一族燕氏,转迁今周家乡燕家村居住,繁衍至今。中亚、西亚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 “回回人 ”俘虏和居民迁入县域,成为回族的最早来源。明代,朝廷向县境移民多次。清顺治七年(1650),全县仅有1300多人。同治元年至六年(1862至1867),回民反清武装多次往返本县,和清军作战,致十室九空。据宫家川《宫氏家谱》载:同治元年宫家老庄有35户,沟圈村有32户,宫家川有42户,共计百户有余,到同治八年(1869)仅留36户。光绪十九年(1894),陕西镇安县马进芳父子2人逃荒定居今五顷塬龙咀子,成为近代县域最早的回族居民。民国10年(1921)前后,今五顷塬乡陆续迁居回族30余户。18年(1929),山东、河南、陕西等地灾民乞讨,到解家川落户25家。32年至33年(1943至1944),新正县安置因黄河决口的移难民1198户4081人,分别是陕西省518户1720人、甘肃省293户1084人、河南省314户1069人、山东省49户163人、湖北省21户38人、河北省2户5人、四川1户2人。革命根据地时期的1930年代,新正县湫头区一乡(三道湾)和九乡(龙咀子),共有回民120余户、300多口人。
  新中国建立后,1955年,接收外地移民190户600余人,安置在月明、三嘉、湫头等地。次年,宁县移民21户83人迁居三嘉区刘家店子;外地移民212户1193人,安置在刘家店子,湫头的孟家河、龙咀子;泾源县回民183户1017人,安置在湫头区的龙咀子、孟家河乡,后又将原住龙咀子乡15户68人安置在赵家渠、王家坬等地;陕西旬阳、镇安县,湖北郧西县及山东等省移民,迁来17户57人。1957年,上年移居龙咀子、孟家河乡的168户949人,因水土不服返迁泾源县;对流入县域的安徽灾民集中到县,遣送回原籍,对其他灾民,动员回家;陕西省镇安县25户,栒邑、耀县各5户,洛安、宁陕、柞县各1户,河南、江苏、安徽、平凉各1户移民迁居孟家河,共47户193人(回民31户,汉民16户);湖北郧西县12户,陕西镇安县111户,武功县3户,平凉10户,当地3户移居龙咀子乡。1958年,遣返平凉灾民76人,陕西省镇安等县47户193人。同年,县人外流4311口人。1961年,外流1213口人。1963年,遣返、就地安置420人(男324人,女96人)。1966年,遣返来县外流人口78人。1968年10月清查,永正公社胡子峪小队共有72户,其中从河南、陕西逃荒来居9户。1969年,从陕西省旬邑县迁居三嘉公社107户520人,占全社总户数的10%。此外,1968年8月至1970年2月,从兰州、上海、河南、河北、安徽、山东等地迁入居民、知识青年179户1080人。1974年4月,湫头公社安置外流当地时间较长的34户111人;同年,全县遣返外流人口85人。1977年,遣返来县外流人口137人。1979年,遣返来县外流人口56人。1980年,遣返来县外流人口54人。2006年底,西坡乡东西新庄、高渠、湾子等村集居有汉族 “山东客 ”472户1655人。1981至2006年,因升学、工作调动和分配等,全县人口流动统计情况如下表。
  表6-1-11981—2006年正宁县人口流动情况表(单位:人)各民族人口1950年8月,全县有14000户83884人(男44000人,女39884人)。其中有回民170户620口人(男380人,女240人)。1951年5月,经调查,回民分布区为二区一乡和八乡,计207户466人(男281人,女185人)。1983年,全县有汉族166832人,回族2097人,壮族8人,藏、满、羌族各1人。1990年,有汉族197008人,回族2371人,藏、东乡族各3人,满族2人。2000年,有汉族203695人,回族2149人,蒙古族70人,彝族20人,维吾尔族10人,满族9人,藏、苗、朝鲜族各6人,壮、布依族各5人,独龙族3人,东乡族2人,哈尼、傣、佤、塔吉克族各1人。2006年底,有汉族235891人、回族2406人、满族6人、藏族5人、东乡族3人、苗族1人。回族581户2406人均聚居于五顷塬回族乡。
  人口出生与死亡新中国建立前,县域经济落后,因瘟疫、疾病、战争及自然灾害等因素,人口死亡率有时高于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缓慢。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及人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人口出生率逐年提高,死亡率逐渐下降,人口平均寿命延长。1972年起,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下降。1955至1985年,出生103746人,人口平均出生率26.60‰;死亡32890人,人口平均死亡率8.43‰;自然增加70856人,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18.17‰表6-1-21986—2006年正宁县人口出生、死亡情况统计表(单位:人、‰)人口数量及分布
  四郎河川区和南北两塬一带,人口分布密集,且两塬人口多于川区,北塬人口多于南塬。明代前,县内地域荒凉,人烟稀少,人口数量时增时减,人口密度时密时疏。乡村农户多居住在沟畔、川道等依山傍水地带,分布零散。民国时期,居民以户族为群体,依附靠拢,遂成大村。新中国建立后,人口数量及分布均呈上升趋势,偏远山区单庄独户陆续搬回村庄,参加集体劳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居民开始向大道、公路、塬面地带移动。1990年代,人口主要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公路两旁和乡间小路附近,且居住相对集中,各处人口分布很不均衡,镇密村疏,塬密川疏。
  隋大业五年(609),北地郡属定安、罗川、襄乐、彭原4县人口47127户243644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0.1人。唐武德元年(618),宁州定安、罗川、襄乐、彭原4县人口10327户44090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5.7人。太极元年(712),宁州定安、彭原、真宁、襄乐、丰义、定平6县人口30228户91984人。天宝元年(742),宁州定安、彭原、真宁、襄乐、丰义、定平6县人口37121户224837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3.6人。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宁州定安、彭原、真宁、襄乐、彭阳5县人口17981户62934人;元丰元年(1078—1085),宁州彭原郡定安、定平、襄乐、真宁4县人口37374户111375人;崇宁元年(1102),宁州定安、襄乐、真宁3县人口37558户122041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9.4人。金泰和七年(1207),宁州定平、定安、襄乐、真宁4县人口34757户207152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0人。明嘉靖初,真宁县人口2483户10025人。嘉靖三十六年(1557),真宁县人口723户6295人。清顺治七年(1650),真宁县人口从原来2482户7772人减至262户1349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人口7204户23974人;二十八年(1763),人口7531户112717人(男大39509人、男小21047人,女大32631人、女小19530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全县人口4395户14976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9.7人。宣统元年(1909),全县人口1132户18344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1.88人。
  民国14年(1925),全县人口4304户11997人。17年(1928),4304户11997人。次年,因遭受特大旱灾,人口大减,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9.1人。22年(1933),新正县4585户21415人。24年(1935),正宁县7161户46747人。次年,新正县人口35078人。26年(1937),正宁县5306户34529人(男19149人,女15380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0.19人。新正县4893户33073人。次年,正宁县人口39200人,新正县5193户33372人(男18040人,女15332人)。30年(1941)正宁县7216户43641人(男24320人,女19321人)。是年2月,新正县5592户35181人,后因国民党军侵占部分地区,人口减为16468人(男9420人,女7048人)。31年(1942),新正县3609户16986人(男8898人,女8088人)。次年10月,新正县人口33372人。33年(1944)12月,正宁县7419户46658人(男25858人,女20800人)。是年1月底,新正县4901户21432人。35年(1946),新正县4112户19100人。36年(1947),县8178户52049人(男28398人,女23651人)。是年2月,新正县被国民党胡宗南军 “合围 ”,约668户4100余人外迁;11月,有3434户15843人。37年(1948)3月,新正县人口21432人。次年12月底,正宁县人口8.68万人。
  表6-1-31949—1985年正宁县人口数量及分布表(单位:万户、万人、人 /平方公里)表6-1-41986—2006年正宁县人口数量及分布表(单位:户、人、人 /平方公里)表6-1-5正宁县第3次至第5次人口普查各区域人口分布表(单位:户、人)人口管理登记管理西周设司民之官,执掌登记境内男女、老幼、贵贱和出生死亡人数。春秋战国以编户分疆域。秦代,实行郡县分级管理户籍人口。汉因秦制,按行政区编制登记户籍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征派租、赋、徭役等。隋、唐实行租庸调制,掌管人口数量,逐级编查户口,一年一记账,三年填造户籍,按人口年龄分为黄、中、丁、老四级。宋代核查登记官户、主户和客户。元代分民户、冶金户、打捕户、匠户、军户和站户,人分四等。明代设里甲制,编户为甲,编甲为里,分里编造,对居民丁口与产业情况逐级编制 “黄册 ”,每年审定一次。洪武三年(1370),清理户口,颁行户帖。分民户、匠户两类,登记籍贯、住地、各人姓名、年岁、家庭财产,一式两份,一份存县衙,一份呈户部。清初,户籍管理较前完备。县内重编里甲,各里甲人口登记,按民、军、商、造 “四民 ”著籍。康熙时,实行丁口增减册,着重编审丁口。乾隆四十年(1775)后,实行循环册,列土著、寄籍、流寓及男女老幼等项,正式统计户口。光绪十五年(1889),清查保甲、门牌,核点户口;二十一年(1895),督办保甲法,推行牌甲之令,清理城乡户口;二十七年(1901),遭奇灾,编审之制荒废。宣统元年(1909),实行 “国籍法 ”,县衙派员逐村先户后口,依填造户口格式,查核登记人口。
  民国初,军阀混战,户政管理松弛。20年(1931)执行 “户籍法 ”,并设户籍事务员,专管户籍,重整户籍管理,推行保甲制。23年(1934)11月,推行 “编查保甲户口条例 ”,大规模地编查户口。33年(1944),凡16岁以上,县内居民办理 “国民身份证 ”,按捺双手指纹,附贴相片,加盖钢印。37年(1948)10月,再次换发 “国民身份证 ”。革命根据地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为加强民主建设和发展生产,推动抗战,数次调查人口。
  新中国建立后,人口管理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县计划委员会、计划生育委员会,县公安局、县民政局、县统计局等部门分工负责。统计部门主管人员统计、抽样调查和人口普查,起统计监督作用;公安部门主管常住人口登记、户籍管理、年度人口的实数报告;民政部门负责流动人口的收容管理;计划生育部门负责计划生育指导,控制人口增长。各乡镇均有相应的人口管理机构或专职干部。1953年第1次人口普查后,人口数字被准确掌握,户口登记步入正轨。按照户口管理的具体规定,乡镇文书、乡镇派出所共同进行户籍登记,有生死登记、迁移证转办和户口册保管。乡镇每年年初上报上年年底数字,县公安局汇总上报。
  人口普查新中国建立后共进行5次。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7月1日0时为普查登记标准时间。全县总户数16066户,总人口90362人(男46681人,女43681人)。第二次人口普查1964年7月1日0时为普查登记标准时间。全县总户数21104户,总人口114662人(男61905人,女52757人)。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年7月1日0时为普查登记标准时间。全县总户数33463户,总人口168933人(男87907人,女81026人)。
  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为普查登记标准时间。全县总户数43584户,人口199387人(男103814人,女95573人)。
  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0时为普查登记标准时间。全县总户数51671户,总人口205996人(男106317人,女99679人)。但《庆阳地区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载:正宁县总户数51585户,人口206019人,其中男106282人,女99737人。略有差异。
  人口构成文化构成新中国建立前,贫苦农民子弟读书者甚少,只有少数富家子弟接受文化学习,全县文化人寥寥无几,文盲和半文盲占人口的90%以上。民国26年(1937),县普通人口中,受教育者男4600人、女42人,未受教育者男18400人、女22960人,不明者男400人、女300人。38年(1949),县有留学生1人、大学毕业生4人、肄业大专生10人、成年文盲16028人、失学儿童3469人、失学失业青年19人。新中国建立后,重视文化教育,普及义务教育,入学儿童逐年增加。并通过办冬学、夜校、扫盲班、速成识字班和职工业余学校等形式,扫除文盲,成年文、半文盲人口下降。1990年代,受市场经济冲击,教育乱收费较严重,一度使学生辍学率上升。2005年,全面实施 “两免一补 ”(免学杂费,免教课书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学生辍学率下降,入学率上升,学龄儿童接受文化教育者明显增多。,表6-1-6若干年份正宁县人口文化构成对比表(单位:人)表6-1-7若干年份正宁县各种文化程度人数分布表(单位:人)职业构成新中国建立前,县民世代以农为业,纯事工商者无几。迫于生产和生活所需,少数人在务农之余兼营他业。有的开铺子 “坐生意 ”;有的摆摊子 “跑生意 ”;有的往返趸买趸卖 “贩货物 ”;有的从事驮运 “当脚户 ”;有的兼习各种小手工技艺,成为铁、木、银、焊、窑、皮、毡、绳、鞋、口袋、簸箕、纸活、砖瓦、瓦盆等匠;有的成为染、酒、粉、醋、豆腐等手工作坊 “把式 ”;有的从事行艺、当差、当兵、拉长工、打短工等,从政、教、医者极少。民国33年(1944),正宁县农业户5907户40233人,自耕农占53.39%.半自耕农占26.74%,佃农占19.87%。37年(1948),农业人口22811人(男14448人,女8363人);手工业244人(男208人,女36人);商业502人(男447人,女55人);公务405人(男404人,女1人);自由职业164人(男162人,女2人);人事服务34人(男26人,女8人);矿业1人(男);交通运输业4人(男);其他6人(男);无业8695人(男2366人,女6329人)。
  表6-1-8民国36年(1947)正宁县现住人口职业分布一览表(单位:人)新中国建立后,各业俱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从事各行业者逐渐增多,但全县绝大多数人仍事农业。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域人口职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农业劳动力开始向工业、商业、服务业转移,纯务农者比例逐年下降。2004年正宁县第一次经济普查结果表明:当年末,全县第二产业从业4799人,第三产业从业8466人,个体户从业6555人。第二产业中,工业从业2156人,其中制造业1869人,电力、自来水和供应业等287人;个体经营户工业从业1100人,其中制造业870人,自来水和供应业等230人;建筑业从业2643人,其中房屋及土木工程建筑业2604人,建筑装饰等39人,个体经营户建筑业从业876人。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业从业452人,个体经营户交通运输业从业846人;批发业从业134人,零售业从业181人,其他从业16人,个体经营户批发业从业273人,零售业从业4519人;住宿业从业81人,个体经营户住宿业从业83人,餐饮业从业1181人;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从业7473人,个体经营户从业7343人;集贸市场从业3832人,其中农产品销售经营人员1089人、百货零售经营人员1758人,约涉及行业33种。
  表6-1-91980—2006年正宁县城镇非农业人口变化情况一览表(单位:万人)性别构成县域人口性别比例,一直是男性比例偏高。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有人口112717人,其中男60556人,女52161人,男占总人口的53.72%,女占总人口的46.28%,男女性别比116.09∶100.00。新中国建立前,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溺、弃新生女婴较普遍,加之战火连绵,医疗卫生条件差,妇科病多发,人口死亡率高,致男女比例失调。新中国建立后,提倡男女平等,重视妇幼保健工作,保护妇女和儿童合法权益,禁止残害、遗弃新生女婴,男女性别比例趋向正常。
  表6-1-10民国时期正宁县人口性别构成表(单位:人、%)表6-1-11正宁县5次人口普查人口性别构成表(单位:人、%)年龄构成人口年龄结构随人口数的增减而不断变化。1950年代至70年代,县域人口总量速增。70年代后控制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人口发展失衡,依据国际上人口年龄构成标准,县域人口年龄由1953年的年轻型向2000年的成年型过渡,人口平均寿命延长。21世纪初,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事实。
  表6-1-12正宁县5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动态表(单位:人、%)表6-1-13正宁县第3次至第5次人口普查时人口年龄段构成表(单位:人)婚姻构成表6-1-14民国36年(1947)正宁县居住人口婚姻状况统计表(单位:人)表6-1-151982年正宁县人口按年龄分组婚姻状况统计表(单位:人)表6-1-162000年正宁县分乡镇15岁及以上人口婚姻状况统计表(单位:人)姓氏构成明代前,居本县的汉族大姓有高、石、杨、周、彭、范、赵、郭、唐、袁、巩姓等。明代,本县汉族张、王、李、刘等姓多由山西迁来。今县居民中的大姓多系明代移民之后。原少数民族后裔,如颉、员、勾、刁等姓氏多融合为汉族,而周、王、刘、杨、毛、蔡、霍、鲁、卫、康、雍、曹、滕、毕、原、旬、晋、魏、应、韩、贾、凡、蒋、邢、茅、胙、祭、唐、燕、吴、郭等姓均属周先祖公刘之后裔。经统计,2006年底,本县姓氏主要有:安、艾、白、班、罢、拜、曹、陈、崔、常、褚、程、柴、车、晁、丑、叱干、储、邓、党、代、杜、丁、董、豆、段、第、都、狄、窦、冯、范、樊、傅、房、方、高、宫、巩、葛、苟、耿、谷、国、桂、顾、何、侯、贺、胡、黄、韩、惠、虎、郝、花、和、衡、宏、哈、赫、姬、贾、江、焦、巨、姜、计、景、洁、蒋、华、金、界、吉、蹇、康、库、寇、扣、路、梁、雷、荔、禄、罗、蔺、吕、来、鲁、林、寥、芦、柳、黎、陆、连、卢、兰、茏、门、穆、苗、蒙、慕、孟、毛、米、闵、梅、买、牛、宁、聂、年、南、能、倪、彭、潘、庞、裴、蒲、乔、邱、秦、强、齐、屈、全、权、欠、祁、奇、仇、任、仁、史、师、苏、宋、孙、生、桑、尚、邵、硕、粟、商、申、盛、石、田、天、唐、同、陶、桃、腾、谭、铁、仝、王、位、文、吴、魏、武、仵、温、万、尉、汪、韦、乌、闻、徐、薛、解、先、许、谢、席、肖、相、邢、辛、夏、习、熊、咸、孝、洗、向、姚、燕、尤、阎、于、岳、余、宇文、鱼、尹、叶、雍、殷、禹、益、袁、阎、周、郑、朱、左、钟、祝、藏、湛、曾、走、早、邹、智、祖225姓。其中单姓224个、复姓1个。王、张、李、赵、刘、彭、高等大姓遍布全县,居住较为集中。
  王姓宫河镇街区、山河镇东关村王姓,明初从山西迁来;宫河镇王录村王姓,系明洪武年间(1368—1398),从山西迁至宁州新庄里于乐坪,后徙居真宁;周家乡西庄村王姓,系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
  赵姓永和镇于家庄赵姓,明洪武年间(1368—1398)由山西迁来。
  杨姓永正乡南住村杨姓,明洪武十五年(1382)由山西大同迁来,后分居榆林子乐兴、永和罗川、宫河戴家店等地;周家乡核桃峪村杨姓,系明弘治二年(1489)由山西曲沃迁来;宫河康家沟杨姓系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铁潦池迁至泾川,后徙居真宁。
  刘姓居周家乡房村,明洪武初年由陕西泾阳木刘村迁来。
  彭姓宫河镇彭姓,明初由山西迁来,初居彭家咀头,后分居于彭家川、雷村、麻子沟、山羊头等处;榆林子镇彭姓,祖籍江西,明初因其族人彭璋任庆阳知府,娶罗川康氏之女,始落户真宁,初居榆林子崾岘,后徙居乐安坊等地。
  高姓永和高家台高姓,明宣德年间(1426—1435)由山西迁来后分居湫头王郎坡一带。樊姓永正樊湾子樊姓,明洪武五年(1372)由山西迁来,后分居肖水、龙庵、瓦窑沟圈等地。张姓宫河长口子张姓,明嘉靖年间(1522—1566)由山西赵县迁来,后分居榆林子咀头等地。
  薛姓周家乡大璋薛姓,明中期由山西迁来。
  袁姓永和镇寺村塬袁姓,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初居寺村塬咀头,后徙居南坡头等地。党姓五顷塬乡党家塬党姓,明初由山西迁居真宁。曹姓宫河镇曹姓,明初由山西迁居真宁。李姓周家乡李姓,明初由山西九江府迁入,其分支遍居周家的冯家、李家咀。姚姓宫河镇姚姓,明洪武三年(1370)由山西洪洞县迁至邠州红崖子河,洪武八年(1375)由红崖子河徙居本县纪村堡,其中一支定居宫河镇姚家川。宫姓周家乡宫家老庄宫姓,明永乐年间(1403—1424)由山西迁来,后一支分居燕家堡,又由燕家堡徙居宫家川。
  邓姓宫河镇邓姓,明正德初年由陕西三原洪水川下丁良村迁来,初居今邓家川,后分居雷村、山羊头、榆林子镇邓家老庄,又由榆林子分居甘柏树和王阁等地。
  表6-1-172006年正宁县主要姓氏分布一览表(单位:人)家谱文化县域家谱文化由来已久,始年不详,盛行于明、清时期。“文革 ”期间,部分家谱被迫烧毁。1990年代中期,修谱之风再度兴起。家谱编竣后,同宗族人聚集一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今县内存有新修永和镇花园村巩氏家谱、于家庄赵氏家谱、寺村王氏家谱,永正乡路里村李氏家谱、西堡住村王氏家谱,宫河镇宫河村王氏家谱、纪村堡西园子姚氏家谱、南庄村曹氏家谱,周家下冯村李氏家谱、西庄村王氏家谱、核桃峪村杨氏家谱,西坡乡杨畔村杨氏家谱、高渠村白氏家谱、高渠村樊氏家谱等。
  附:巩氏家谱简介《巩氏家谱》为今永和花园村巩氏所存。该谱自清康熙年间至1985年共编修4次:其一为康熙三十七年(1698),其二为乾隆三年(1738),其三为嘉庆十二年(1807),其四为1985年。该谱奉巩祚(生、卒年并缺)为始祖。前3次所修家谱分上下2卷3册(“文革”中遗失1册),前置序8篇,上卷分例义、世系、家传、外传,下卷分墓志墓表(内附碑文行状)、寿文诔词(内附寿诗挽诗)、敕命奏疏(内附赠诗呈文)、遗文家训(内附茔址遗事)、续卷。新修家谱为1册,前置序1篇,分家传、外传、巩崇文传、烟村巩氏惨痛家史记、先考事略。
  第二节计划生育管理机构1972年1月,成立县革委会计划生育领导小组;6月,成立县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是县革委会工作机构,隶属县卫生局,辖12个公社计划生育领导小组。1979年12月,独立为县计划生育办公室,属县政府工作机构。1987年10月,改称县计划生育委员会。1997年8月,改称县计划生育局,为正科级行政单位,属县政府工作机构,编制10人,内设人秘、宣传教育、统计业务3个股。2004年10月,改称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设科技股。1990年6月,成立县计划生育服务站,为副科级事业单位,编制12人;10月,成立县计划生育协会,编制3人。1998年8月,成立县城镇计划生育工作站,编制8人。1989年4月,各乡镇成立计划生育办公室,隶属县计划生育委员会。1996年4月,改称乡镇计划生育工作站。次年5月,改称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2002年,恢复乡镇计划生育办公室。
  主要措施政策措施1953年,中共中央、政务院批转《避孕及人工流产法》,县内始提倡避孕、节制生育。1962年,根据国务院《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始培训节育技术人员,制定优惠政策、管理措施,鼓励绝育。1972年前,落实节育措施4906人,其中男扎6人,女扎122人,放环585人,人流600人次,采取其他节育措施2593人。1972年,贯彻落实 “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坚决不要,生育间隔四年左右为好 ”的政策,全面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全县12个基层医疗单位,除永正、西坡、三嘉3个公社外,其余7个公社开展计划生育4项手术。1973年,本着 “结婚晚一点,生得稀一点、少一点,培养教育得好一点 ”的精神,提倡结婚时男到女家落户,重点抓永正和榆林子两个公社,达到国家指标15‰以下。1974年,组织计划生育工作队下乡,做节育与绝育手术,并培训各级医务人员和赤脚医生。1976年,重点抓晚婚,控制多胎生育,晚婚率提高到80%以上。1977年12月,生产队配备 “大嫂子队长 ”,中学开设青春期生理卫生和晚婚节育课,县医院开设计划生育门诊,各级都有分管领导,县上成立节育技术指导小组。1978年,县、社医疗单位共派计划生育工作队12个,参加36人(次),对医务人员进行节育技术考核,103人参加考核,54人获优异成绩。同时,提倡晚婚,农村女23周岁、男25周岁,城镇晚婚年龄略高于农村,要求1对夫妇生育子女最好1个,最多两个,生育间隔3年以上。当年全县放环1800人,取环252人,人流97例,男扎7人,女扎239人,到年底,全县 “三术 ”(结扎、放取环、人流)手术率76.4%,人口增长率12.87‰。1979年12月18日,县革委会指出:在口粮分配上,对超计划生育者加以限制,对因子女多、造成生活困难的,一般不作照顾。1980年代,先后落实 “奖一罚三 ”、“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和 “只生一个孩子好 ”的计划生育政策,农村一孩是病残儿的,有计划地安排生育二胎,国家干部、职工、城镇居民,除特殊情况外,不得生育二胎,无论城镇、农村,1对夫妇不得生育3胎。90年代,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乡村干部包户、包对象责任制,一定3年不变,一包到底。各乡镇设宣传室,村有专(兼)职计划生育宣传员,组有育龄妇女自管小组长,各乡级行政、企事业单位和驻县单位层层设计划生育专(兼)职干部,形成4级宣传网。符合生育条件的夫妇须经双方申请,主管单位批准,领取准生证后方可生育,愿终生只生育1孩者,随时办理《独生子女光荣证》,并每月领取独生子女费10元。1999至2000年,清查全县干部职工生育情况,凡计划外生育第二胎的,每户罚缴社会抚养费6000元,计划外生育第三胎的,罚缴9000元。全县各级党政 “一把手 ”负总责,计划生育工作实行 “一票否决制 ”对年终目标管理责任制综合考核评估末名的乡镇、单位予以 “黄牌警告 ”,1年内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不提拔、不调动、不受奖,并对相关工作人员从严追究责任。从2005年起,农村户口独生子女(领独生子女证)和二女结扎户子女(领光荣证),凭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证明,省内学校(包括初中升高中和初中、高中升中专)录取时文化课总成绩加10分。节育措施避孕有口服避孕药、注射避孕针、放置宫内节育器、外用避孕薄膜、避孕套。绝育实行男性结扎输精管,女性结扎输卵管。1970年代实施结扎、放取环、人流 “三术”,80年代后,实施结扎、放取环、人流、引产 “四术 ”。最初由县、乡卫生院实施,1990年后,县计生服务站和乡镇服务所,每季度对育龄妇女进行一次环、孕检查,严格控制计划外生育。
  不良事故1970年代起,全面开展节育手术,个别妇女对其认识不到位,术后有心理障碍,发生过寻短见事故。由于工作疏忽或技术原因,手术刮破子宫壁、钳破肠管,缝合时忘取棉球、医疗器械等不良事故也有发生。1981年6月,全县复查554人,确诊有手术后遗症者52人。1999年6月23日,山河后庄子村一农妇到县计生站做女扎绝育手术,后引起医疗事故,先后转县医院、地区人民医院治疗,分别诊断为肠破裂、弥漫性腹膜炎、麻痹性肠梗阻和腹腔脓肿、粘连性肠梗阻、肠瘘,花去医疗费、生活补助5.7万余元。2000年9月,中共正宁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对这起医疗事故及有关责任人作出严肃处理。
  生育情况表6-2-11972—1985年正宁县计划生育情况统计表(单位:人、%、对、个)表6-2-21986—2006年正宁县计划生育情况统计表(单位:人、个、%、对)综合管理人员培训1972年起,先后采取专题培训、以会代训、岗位培训、外出培训等形式,分期分批培训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到2006年底,共有2人、200多人、1800人分别参加国家、省市、县级培训,县、乡、村计生干部达到560多人,其中县、乡干部160人(包括技术服务人员42人),村、组计生干部400多人。
  设备管理1998年,建有县级计划生育服务站1个、乡镇服务所10个、村服务室94个。县服务站面积1000平方米,乡镇服务所面积400平方米~500平方米。分设咨询门诊、专家门诊、悄悄话室、妇检室、缓冲更衣室、手术室、休息室、检验室、B超室等。2003年,省上配备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1辆,各乡镇计生办配备电脑、打印机。2004年,省上为县计生局配备电脑10台。2005年实现县、乡联网。2006年,建立县人口网站。同年,县直各单位配备药具箱;县乡服务站(所)配备 B超、显微镜、阴道镜、乳腺检查仪、红外光疗仪、紫外线灯、人流电动吸引器、高压灭菌器等器械;人口学校配有彩电、放像机、收录机、照像机。各类设备仪器实行 “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保养 ”的原则,管理人员定期定时对各类仪器进行检测和维护。
  经费管理县政府财政预算所设计划生育事业费、征收的超生子女社会抚养费及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专款专用,全部用于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的财务管理接受县人口计划生育、财政、物价、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表6-2-31996—2006年正宁县计划生育经费投入支出一览表(单位:元)表6-2-41996—2006年正宁县超生子女社会抚养费征收情况一览表(单位:对、万元、%)流动人口管理2003年,成立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办公室,与县城镇计划生育工作站合署办公。城镇以流入人口管理为主,乡村以流出人口管理为主。到2006年底,全县共流入人口累计3500人(次),其中已婚育龄妇女620人(次)。县计生局共查验《婚育证明》3430人(次),免费环孕情服务2000人(次),免费金额达1万多元。同时,按照 “谁出租谁管理、谁经营谁管理、谁用工谁管理 ”的原则,与企业主、建设单位负责人、租房房主签订各类责任书400多份(册)。到2006年底,全县累计流出人口(18至49周岁)4万人(次),其中已婚育龄妇女1.2万人(次),发证3.92万人(次),发证率98%。
  第三节民族工作民族政权建设民国23年(1934)7月,成立五顷塬乡革命委员会。30年(1941),实行民族自治政策,成立龙咀子、五顷塬两个回族自治乡。1954年前季,龙咀子回民自治乡和五顷塬回民自治乡进行选举,选出回民乡主席各1人,副主席2人,委员9人。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两乡改为湫头公社所属生产大队。1984年4月,报经甘肃省政府批准,恢复五顷塬回族乡至今。
  民族干部培养民国24年(1935)8月,中共新正县委成立,马秀英(回族,女)任县委妇女部副部长。次年5月,马彩莲(回族,女)接任妇女部长。26年(1937)1月,黄玉莲(回族,女)接任妇女部长。29年(1940)10月,新正县阿訇马生福当选陕甘宁边区回民抗日救国会会长,次年11月当选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35年(1946)4月,新正县阿訇蔡登霄当选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马秀英当选县参议员。1996年后,县政府为少数民族地区培训培养中专生12人,2005年,县政府将少数民族干部12人,按正式干部分配到教育系统工作。2006年,全县有少数民族干部32人,占干部总数5724人的0.6%。其中,回族31人、满族1人;专业技术干部23人(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7人,中专12人,高中4人)、行政干部9人(科级6人,一般3人)。
  民族教育卫生民国26年(1937)秋,新正县办起龙咀子、杨家台2所伊斯兰小学。30年(1941)春,一区回民自治乡患病群众较多,政府特地从延安光华制药厂请来医生,流动治疗半年时间,使病情得到控制和好转。1956年,政府拨款1万元办起五顷塬卫生所和龙咀子、西渠医疗站,有医务人员8人。1956至1958年,对五顷塬回民免费治疗疾病。1961年7月,宁县委在回民集居的五顷塬进行调查,纠正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的倾向,在县城和有关社镇恢复建设清真食堂。1963年,庆阳地区民委拨给五顷塬回民群众医药费1万元。1964年用民族补助费2130元,为龙咀子大队的回族群众196人免费治疗疾病。1966年,龙咀子大队办起耕读学校2所、夜校6所。1966至1967年,兰州医学院1名教授带领学生30多名,到五顷塬回民地区调查、研究和治疗地方病。1975年,庆阳地区民委拨给五顷塬各大队医疗站购药款3000元;1977年,又给五顷塬卫生院拨扩建费5000元。1983至1984年,政府为五顷塬回族乡卫生院投资2万元,新建门诊部、药房、病房11间。1984年9月,投资14万多元,动工新建五顷塬回族乡寄宿制小学,共建平房28间、砖混结构两层小楼1幢,建筑面积990平方米,新购置桌凳100多套,有教职工12人、学生120多人。至2006年,五顷塬回族乡有学校13所,其中3个回民村有8所。在校学生总数1020人,其中回族学生370人,教师总数92人,其中回族教师11人。并有文化站1所。
  民族经济发展1965年,龙咀子大队500多名回民,在政府扶持下,努力生产,粮食总产27.5万千克,比1962年的11.5万千克增长58%;社员平均口粮305.5千克,95%以上的农户有余粮,全大队有集体储备粮食2万千克、大家畜96头、羊291只。1990年代后,省、区(市)、县三级政府为五顷塬、回族乡先后投资940万元,新修 “三田 ”(条田、园田、梯田)3500亩,新修拓宽乡村道路3条49千米,修建石拱桥1座,加固修筑沟边工程24处,新架农电线5千米,为乡农机站购置推土机1台,为村组配套小型农机具51台(架),打小水窖1100眼、小电井5眼、机井3眼、小高抽2眼,维修沟边上水工程1处,为特困户修建新房120间(含2003年龙咀子村民集居工程)。从1999到2003年,该乡支柱产业以烟、果、畜为主,另外发展豆类和油料生产。农民人均产粮由558千克增加到664千克,农民人均纯收入由760元上升到1091元。基础条件和群众精神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基本实现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贫困人口由1999年底的50户210人降至2003年底的30户101人。2004年,县上在龙咀子村投资154万元;2005年,在西渠村投资157万元;2006年,在孟河村投资170万元,均实施扶贫整村推进工程,主要用于移民搬迁及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底,五顷塬、回族乡有1770户6845口人,农村经济总收入34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35元。
  第四节宗教道教源于中国的原始宗教崇拜,后融合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学说,以汉安元年(142)张道陵创 “五斗米教 ”为标志,正式创立道教。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追求宇宙和谐、国家太平,相信修道积德定能安乐幸福、长生久视;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修道成仙为终极追求目标。尊奉老子为道祖、张道陵为教祖。
  北魏时期,道教始在境内兴起。唐永徽五年(654),燕国公于志宁在于家庄建玉皇庙;开元二十三年(735),唐玄宗梦群仙现于 “箩底 ”,诏令在今罗川西关修建 “通圣观 ”。唐代,湫头滩建有 “祷祈祠 ”。宋代,湫头滩建有 “显圣碑 ”,并大兴土木,在湫西北畔兴建 “显圣庙 ”,南畔建修 “应祠宇 ”,西畔建修 “浮泽殿 ”,东北畔建 “圣水庙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重修 “通圣观 ”,改称 “承天观 ”,树有承天观碑。元至正二年(1342),邑人杨士寿在罗川上川60里建有清虚观。明、清,县城罗川先后建有崇圣祠、忠孝祠、节义祠、武庙、城隍庙、文昌祠、魁星楼、三义庙、泰山庙、元帝庙、龙王庙、天妃庙、崔府君庙、三官庙、药王洞、太白庙、玉皇庙等。大一些的村庄都建有庙宇。清初,湫头滩重修 “浮泽殿 ”、“显圣庙 ”,新建 “菩萨庙 ”、“无量庙 ”,并于二郎山巅建造 “魁星楼 ”。各庙供奉的多是 “玉帝 ”、“龙王 ”、“圣母 ”、“文昌 ”、“城隍 ”、“关公 ”、“山神 ”等泥塑或雕刻的神像。各地按庙宇分布,设社活动。有的十几村为一社,有的一村为一社,不论大社小社,众推一名 “会长 ”或社头,负责庙中事务。祭祀活动乡间称为庙会,日期多在农历除夕,春节,正月十五、二十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五月十三,六月六,七月十二,八月十五,九月九,十月一,腊月初八等日,多酬神唱戏。庙会主要有宫河镇关帝庙庙会、宫河老爷庙庙会、宫河王录庙会、宫河西水庙咀子关帝庙会,永正药王山庙会、政平庙会、高庙山庙会、罗川泰山庙庙会、湫头滩显圣庙庙会、山河镇会馆庙庙会、周家葛家庙会等。1930年代,县境有道士4人。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1958年的 “反封建斗争 ”、“文革 ”中的破 “四旧 ”(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境内道教庙宇全部拆除,已无道教信徒,但道教崇神习俗,至今仍留有影响,如婚嫁丧葬、立灶出行看吉日,修宅安灵看风水,遇事卜看吉凶,过年祀神敬灶君等。
  佛教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由古印度释迦族王子释迦牟尼创立。基本教理有四谛、五蕴、十二因缘等,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而成佛为最终目的。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传入中国。佛教庙宇统称寺、院或寺、庵。
  县境最早的佛教建筑是约北魏孝文帝时期或后期,在今西坡乡巩家畔村修建的佛龛碑。说明从北魏时起,境内佛事活动盛行。北周保定元年(561),在今佛堂村建有石雕释迦牟尼佛像。其后,宇文邕5次下诏禁断佛教,平毁寺院;勒令僧徒还俗。一些与寺院有关的地名如宫河寺(四郎河源头)、目连寺(湫头香炉山)、会宁寺(宫河小学),周家 “佛陵 ”(后称房村),榆林子的小寺头、义寺头,永和的寺村,湫头的双佛堂,罗川的佛堂,宫河的寺沟、寺底,西坡的上南寺、中南寺、下南寺等,成为典型的佛教文化遗存。隋代起,崇佛之风又兴。唐代,乡村群众公共所立奉佛之所,叫作 “佛堂 ”。咸亨五年(674),在永正刘家堡建有 “奉为大唐皇帝敬造砖浮图铭并序 ”碑。开元十五年(727)令拆除天下村坊佛堂小者,功德(佛像等)移入近寺。唐武宗(841—845)时,灭佛法,,毁寺院。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县境建兴德院;宣和三年(1121),建浮泽庙。五代齐阜昌二年(1131),在湫头苟仁村建报恩禅寺。金大定四年(1164),建有南竺寺。元代,县境建有云寂寺、东阁寺、宏教院、混元庵等。明洪武九年(1376),县治西建有万寿寺,内有僧会司。清末到民国时期,县内有佛教堂4处,分别位于核桃峪、马槽沟、蔡家峪、半川。核桃峪佛教堂为宣统二年(1910)杨升才创办,教徒有其长子杨全珍、次子杨全功及张享、计文兴等男女11人,另有家庭教堂11户14人。马槽沟佛教堂由杨全珍传教主办,另有家庭教堂3户5人。蔡家峪佛教堂由核桃峪教堂委派刘培善开办,有教徒5人,另有家庭教堂5户7人。半川佛教堂由陕西邠县永乐人某某传教创办,袁秉义、巩京林、张百川3人主持,另有家庭教堂6户8人。1930年代,县境有佛僧3人。民国36年(1947),正宁县男28398人中,信仰佛教的24人;女23651人中,信仰佛教的女21人。新中国建立后,经过1958年的 “反封建斗争 ”、“文革 ”中的破 “四旧 ”,境内佛教堂全部封闭,其教徒被当作牛鬼蛇神批斗,杨全功在批斗中投潦池而亡。随之,境内佛教活动销声匿迹。改革开放后,民间复有少数人信奉佛教。
  基督教又称新教。公元1世纪起源于巴勒斯坦,相传为耶稣所创建。信仰上帝(或称天主)创造并主宰世界,认为人类从始祖起就犯有原罪,并将永世受苦;只有信仰上帝及其独生子耶稣基督才能得救。唐初传入中国。1981年,基督教传入县境,仅宫河镇彭家川有1处家庭聚会点,信徒293人。后,聚会点转移至榆林子镇高龙头村,信教范围扩大到乐安坊、乐兴等地,信徒逐年增加,1989年508人,1995年298人。1997年,制定《正宁县基督教活动管理办法》。从此,基督教活动由暗转明。2002年,信徒2332人。次年,县民族宗教局批准开放活动点8处。2004年,信徒1942人。次年底,信徒分布全县8个乡镇、67个行政村、178个村民小组。2006年,新建榆林子教堂1处。当年底,有基督教长老2人,传道员11人,信徒2431人,主要分布在榆林子、宫河、山河、湫头、永正、永和6个乡镇。
  伊斯兰教公元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创传。信仰安拉是唯一的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天使;信《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经典,信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安拉的 “前定 ”,并信仰 “死后复活 ”、“末日审判 ”等。其信徒称穆斯林。7世纪中叶传入中国。元代,“回回人 ”入居县境,伊斯兰教随之传入。2006年底,全县有伊斯兰教阿2人,满拉15人,信徒1587人,主要分布于五顷塬回族乡龙咀子、西渠、孟河3个村和三嘉乡刘店子村的个别组户中。
  龙咀子清真寺民国7年(1918),马玉兴、马进芳建于龙咀子,占地1.5亩,有礼拜堂3间,平房2间。阿訇于某。1958年,在 “反封建斗争 ”中被拆除。1982年,教徒买大队部房屋3间、窑洞4只,作为宗教活动场所。阿訇高尔云,满拉5人,教徒1100人。2004年,房屋扩大到296平方米,窑洞增加到5孔。
  孟家河清真寺民国10年(1921),马玉发筹建于孟家河村,占地1.5亩,有礼拜堂3间、平房2间、窑洞4只。1958年关闭。1967年拆除。
  乔家塬清真寺2004年10月,市、县、乡投资18万元,社会捐资13万元,迁龙咀子清真寺至乔家,新建大殿、沐浴室、水房、宿舍、灶房共10间,总面积1320平方米。阿訇童金科,满拉12人,教徒772人。
  西渠清真寺1982年建,有大殿1座、平房8间。阿訇安文福,满拉2人,教徒1100人,分布在孟家河、西渠两村。2004年,房屋面积505平方米。阿訇1人,满拉2人,教徒584人。
  孟河哨麻活动点尚未批准开放。房屋面积70平方米,满拉1人,教徒231人。西渠清真寺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