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04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生物
分类号: Q152
页数: 12
页码: 216-217
摘要: 正宁县植物及野生动物物种介绍。
关键词: 植物 野生动物

内容

第三节生物
  植物树种类据1988年《甘肃省正宁县农村经济综合发展战略规划》中《正宁县林业发展战略规划》所载,县域主要乔、灌木树种有24目、44科、88属、204种。1.蔷薇目分蔷薇科、虎耳草科。
  蔷薇科苹果属:苹果、山荆子、花叶海棠、河南海棠、秋子、花红;梨属:杜梨、白梨、褐梨、沙梨、麻梨、洋梨;李属:山杏、山桃、杏、桃、李、山樱桃、樱桃、刺毛樱桃、毛樱桃;木瓜属:木瓜、贴梗海棠;山楂属:山楂、甘肃山楂、华中山楂、毛山楂;花楸属:百华花楸;蔷薇属:黄蔷薇、陕西蔷薇、月季、山刺梅、玫瑰;栒子木属:灰栒子、水栒子、毛叶水栒子、准葛尔水栒子、西北栒子;绣线菊属:三桠绣线菊、柔毛绣线菊;珍珠梅属:珍珠梅;悬钩子属:白叶悬钩子、小叶悬钩子、毛莓;扁核木属:蕤核。
  虎耳草科山梅花属:山梅花、太平花;
  八仙花属:东陵八仙花;茶藨子属:冰川茶藨子。2.柿目柿科柿属:柿、君迁子。3.毛茛目小檗科小檗属:毛叶小檗、首阳小檗、小檗、短柄小檗、延安小檗。4.伞形目五加科五加属:红毛五加、短柄五加。5.柽柳目柽柳科柽柳属:柽柳、红柳。6.桃金娘目安石榴科石榴属:石榴。7.杨柳目杨柳科分杨属、柳属。杨属:山杨、新疆杨、小叶杨、毛白杨、河北杨、箭杆杨、银白杨、加杨、大叶杨、青杨;柳属:旱柳、垂柳、沙柳、龙爪柳、红皮柳、黄花柳、皂柳、杞柳。8.玄参目分玄参科、紫葳科、茄科。
  玄参科泡桐属:毛泡桐、兰考泡桐、楸叶泡桐、白花泡桐;紫葳科梓树属:楸树、梓树、灰楸;茄科枸杞属:枸杞、中宁枸杞。9.山毛榉目分壳斗科、桦木科。
  壳斗科栎属:辽东栎、栓皮栎、蒙古栎;壳斗科栗属:板栗;桦木科桦木属:白桦;桦木科虎榛子属:虎榛子;桦木科榛属:毛棒;桦木科鹅耳栎属:鹅耳栎;10.龙胆目分木樨科、马钱科。
  木樨科白蜡属:小叶白蜡;木樨科连翘属:连翘;木樨科女贞属:女贞;木樨科丁香属:紫丁香、北京丁香、毛叶丁香;木樨科雪柳属:雪柳;马钱科醉鱼草属:互叶醉鱼草。11.无患子目分无患子科、槭树科、楝科、芸香科、苦木科、漆树科。
  无患子科文冠果属:文冠果;无患子科栾树属:栾树;槭树科槭树属:茶条槭、无宝槭、细裂槭、复叶槭、青蛙皮槭;楝科香椿属:香椿;楝科楝属:苦楝;芸香科花椒属:花椒;苦木科臭椿属:臭椿;漆树科漆树属:漆树。
  漆树科盐肤木属:青麸杨、火炬树。12.金缕梅目杜仲科杜仲属:杜仲。13.荨麻目分榆科、桑科。
  榆科榆属:白榆、春榆、山榆、大果榆;榆科朴树属:朴树、小叶朴;桑科桑属:桑树;桑树枸属:枸树。14.豆目分蝶形花科、含羞草科、云实科。
  蝶形花科刺槐属:刺槐;蝶形花科槐属:国槐、白刺花、苦参、狼牙刺;蝶形花科紫穗槐属:紫穗槐;蝶形花科锦鸡儿属:小叶锦鸡儿、柠条锦鸡儿、柠条;蝶形花科杭子梢属:杭子梢;蝶形花科胡枝子属:胡枝子、渭毛胡枝子、达乌里胡枝子、阴山胡枝子、短梗胡枝子、多花胡枝子、截叶铁扫帚;蝶形花科木兰属:陕甘木兰;含羞草科合欢属:合欢;云实科皂荚属:皂荚。
  15.胡桃目胡桃科分胡桃属、枫杨属。
  胡桃属:核桃、核桃楸;枫杨属:枫杨。16.锦葵目分椴树科、山茱萸科、锦葵科。
  椴树科椴树属:筒果椴;山茱萸科梾木属:沙毛;锦葵科锦葵属:木槿。17.禾本目禾本科箭竹属:箭竹。18.银杏目银杏科银杏属:银杏。19.檀香目桑寄生科分栎寄生属、槲寄生属。
  栎寄生属:欧洲栎寄生;槲寄生属:槲寄生。20.松杉目分松科、柏科、杉科和百合科。
  松科松属:油松、华山松、白皮松;松科落叶松属:华北落叶松、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松科云杉属:云杉。
  柏科侧柏属:侧柏;柏科圆柏属:圆柏;柏科桧柏属:刺柏、杜松、桧柏;杉科水杉属:水杉;百合科菝葜属:土茯苓、梢柄拨葜。21.卫矛目卫矛科分卫矛属、南蛇腾属。
  卫矛属:丝棉木、卫矛、疣点卫矛、胶枝卫矛;南蛇腾属:南蛇腾。22.茜草目忍冬科分忍冬属、荚迷属。
  忍冬属:盘叶忍冬、葱皮忍冬、刚毛忍冬、毛药忍冬、金银木、叶藏花;荚迷属:桦叶荚迷、蒙古荚迷、陕西荚迷。23.鼠李目分胡颓子科、葡萄科、鼠李科。
  胡颓子科胡颓子属:沙枣、牛奶子;胡颓子科沙棘属:沙棘。
  葡萄科葡萄属:葡萄、复叶葡萄;葡萄科蛇葡萄属:乌头叶蛇葡萄。鼠李科枣属:枣、酸枣;鼠李科鼠李属:柳叶鼠李、琉璃枝、大绿、圆叶鼠李、对接刺、小叶鼠李、薄叶鼠李、冻绿。24.捩花目萝摩科杠柳属:杠柳。牧草类详见第十章《畜牧》第二节《饲草饲料》《野生饲草及分布》目。中草药类详见第四十五章《卫生医药》第四节《医药》《中药材》目。菌藻类主要分为子午岭黑木耳、野生蘑菇两大类。子午岭黑木耳分布子午岭林区。
  耳大,质硬厚,耐煮,味鲜美,营养丰富。野生蘑菇分布子午岭林区和川塬庄稼地、沟渠畔,多零星散生,阴雨季自然生长。民间随生随采食。
  野生动物虫类县内有43种。柞蚕食栎叶,能吐丝结茧。自死者名僵蚕,入药。野蜜蜂群居,有蜂王、雄蜂、工蜂之别。工蜂采花酿蜜,可为部分农作物授粉。蜂蜜、蜂蜡和王浆经济价值均高。黄蜂胡蜂科,体大性凶,遍体金黄,蛰人极毒。马蜂胡蜂科,腰细体长,身有红纹,多筑巢于房檐及树枝,蛰人亦毒。巢名露蜂房,入药。木蜂俗称木钻子,体较家蜂粗壮,色黑褐,有绿纹,穴居于枯木中。土蜂俗名土钻子,形如木蜂,色黑,穴居土中。地窝蜂俗名地包包,胡蜂科,色黄褐,群居地穴,性凶猛,蛰人、畜极毒。蝴蝶鳞翅目,腹长,翅阔大而绚丽,飞行花草之间,吸吮花蜜。种类繁多,有蛱蝶、粉蝶等。幼虫多以蔬菜、禾类、树木等植物叶子为食。蚁即蚂蚁,群居地穴,种类繁多,色分黑、褐、红等,体形有大、中、小,每群中又分雌、雄、工蚁诸种。入药。
  蜻蜒蜻蜓目,益虫。头大而灵活,触角短,复眼发达,单眼3个,口器强大,腹部细长,胸部背面有2对膜状翅,在空中可前飞、退、停留,非常灵活,捕食蚊子等小飞虫。生活水边。雌性点水产卵,幼虫生活水中,名水虿。
  螳螂俗名猴子,又名刀螂。螳螂目,益虫。头三角形,目露,胸细长,腹肥大,前足似镰刀带钩刺,捕食害虫。产于桑树的卵块,名桑螵蛸,入药。蝇双翅目,种类极多,有家蝇、青蝇、苍蝇、醋蝇、牛蝇等。大、小颜色各异,传染伤寒、霍乱、痢疾等多种疾病。
  蝗虫俗名蚂蚱。直翅目,蝗科,害虫。种类极多。体呈绿或褐色,口器坚硬,后肢发达,能飞善跃。成虫、幼虫喜食禾本科植物。绿色蝗,雄性前翅有发音器,其声响亮持久,儿童喜捕养笼内赏玩。
  蚊子双翅目,蚊科,害虫。种类极多,主要有按、库、伊蚊3属。雄蚊吸食植物汁液,雌蚊吸食人畜之血,传染疟疾、丝虫病、流行性脑炎等疾病。虻俗名瞎虻,害虫。似蝇而大,生活于野草之中,飞鸣声嗡嗡。雄性吸食植物汁液,雌性吸食人、畜之血。萤通称萤火虫。体棕褐色,尾部有发光器官,发绿色之光,昼伏夜出。蛾鳞翅目,种类极多,有麦蛾、菜蛾、卷叶蛾、螟蛾、枯叶蛾、毒蛾、天蛾、尺蠖蛾等。多于夜间飞行,为害农作物。幼虫多称毛虫,为农业害虫。跳蚤又名虼蚤,蚤目,隐翅目。赤褐色,体小而侧扁,无翅,足长,善跳跃。成虫寄生于人及动物体表,吸食血液,能传染鼠疫等疾病。常见有人、鼠、狗、猫蚤多种。蜣螂俗称屎盘牛或屎壳郎。体黑,前翅坚硬,后翅膜状,胸部、足有黑褐色长毛,食动物尸体和粪便,滚粪为丸,并产卵其中,繁殖后代。土鳖俗名地鳖、土圆、蛰虫。体扁圆,棕褐色,雄有翅。入药。蟋蟀又名促织,俗称蛐蛐。直翅目,蟋蟀科,害虫。体黑褐色,触角长,后肢粗大,善跳跃。食植物根茎。雄性好斗、善鸣,摩翅发声,儿童喜捕养观斗赏玩。
  蝉俗名知了、呜音,蝉科。分大、小2种,头和触角短,翅膜质透明。雄性腹部有发音器,音响尖锐亢长。幼虫生活于土中,食植物根茎,变成虫时蜕壳名蝉蜕或虫蜕,入药。成虫吸食植物汁液。儿童喜捕笼内,闻其鸣唱。
  衣鱼又名蠢鱼,害虫。体扁长,前宽后窄,头小,触角鞭状,无翅,有三根尾毛。畏光,常躲于黑暗之处,蛀食衣物、书籍。瓢虫成虫半球形,种类极多,颜色不一,以七星瓢虫最为常见。绝大多数瓢虫为益虫,以蚜虫、螨类为食。唯有二十八星瓢虫以薯、茄等作物叶子为食,系害虫。天牛害虫,常见有黑、褐两种。黑天牛体黑有光泽,翅布白色星点;褐天牛体较大,黑褐色。幼虫蛀食杨、柳、苹果、桑等树之茎杆。螟害虫,幼虫系螟虫,成虫系螟蛾。种类极多,有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等。蛀食水稻、玉米、高粱等作物。金龟子害虫,种类极多,体色多样,前翅坚硬,后翅呈膜状。幼虫名蛴螬,为地下害虫,色白,圆柱状,食农作物根或地下茎。地老虎又名地蚕、土蚕或切根虫,害虫,是一种夜蛾之幼虫。幼虫形似蚕,生活于泥土中,昼伏夜出,食作物幼苗及茎、叶。蝼蛄俗名地蝼蝼、土狗子,直翅目,地下害虫。食作物根芽或地下茎。背部茶褐色,有尾须,前足发达呈铲状,善掘土,生活于泥土中,常在阴雨天和夜间鸣叫。
  蚜虫俗称腻虫、油汗,亦叫蜜虫,半翅目,害虫。种类很多。体卵圆形,体色多样,吸食植物鲜嫩茎、叶之汁,为害粮、棉、蔬菜、瓜果、烟草、树木等植物。如麦蚜、高粱蚜、菜蚜、桃蚜等。
  磕头虫害虫。体黑褐色,胸、腹节间能弹动发声。仰卧时,可反弹跳起,如压定腹部,头胸便连续弹磕作响,故称磕头虫。幼虫叫金针虫,黄褐色,细长坚硬,有光泽,生活于土中,食作物根或地下茎。
  斑蝥害虫。触角呈鞭状,腿细长,鞘翅有黄黑色斑纹,成虫危害薯类、花生、大豆、棉花、茄子等作物。有毒。入药。
  蜉蝣蜉蝣目,成虫黑褐色,有翅2对,半透明,常于日暮时群飞。
  椿象俗称臭斑斑,害虫。种类繁多,体扁平,色多样,分泌物恶臭,嘴吸式口器,吸食植物茎、叶、果之汁。百足虫俗称节节虫。赤黑色,分大、小两种。大者长3厘米 .小者1.5厘米,体圆柱形,21节,足31对,有臭味,生活于潮湿阴暗的草丛枯叶中。
  蜈蚣大蜈蚣科。体扁长,有大、小两种。大者长5厘米~7厘米,棕褐色,分21节,每节有足1对。小者长3厘米,黄褐色15节。有毒腺,栖息腐木石隙中,昼伏夜出,捕食小动物。入药。
  蚰蜒俗称钱串子、狗扎扎。黄褐色,全身有15节,各节有细长足1对。栖息在土隙砖缝内,昼伏夜出,捕食小虫,常爬行于室内墙角。蝎子钳蝎科,有黄褐色与棕褐色两种。有螫1对,足4对,体长,尾刺内具毒腺。栖于干燥的土隙、砖缝、树皮下,捕食蜘蛛、昆虫。入药,名全虫。蜘蛛有毒,种类繁多,多生活在屋檐、墙角和草木之间。体圆形或椭圆形,分头胸、腹两部分。有足4对。肛门尖端分泌出粘液凝丝结网,捕食昆虫。螨鳞科,体小,不超过1毫米~2毫米。种类极多,有红蜘蛛、粉螨、疥螨等,危害农作物、树木及人体,分布极广。
  蜗牛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大蜗牛科。壳呈低圆柱形,右旋或左旋。头部显著,触角2对,后1对顶端有眼。分水、旱两种,旱蜗牛栖息于潮湿早地或植物之上,水蜗牛寄居于浅水石壁上。
  水蛭又名蛭,环节动物门,蛭纲,俗称蚂蝗,有毒。体扁长,黑绿色,尾端有吸盘,雌雄同体,害虫。生活于池沼或水田之中,吸食人、畜血液。
  蚯蚓毛足纲,寡毛目,益虫。通称曲蟾,穴居生活。体管状,柔软色红,环节上有刚毛。体能疏土,粪能肥田,肉为优质鸡饲料。药名地龙,项白者佳。野禽县内共查到各种野禽61种,其中居留鸟34种,夏候鸟22种,冬候或过路鸟4种。其中列入国家二类保护对象的6种。大鸨又称地鵏。形似雁。体长1米。背部具黑色和黄褐色斑纹,颈部淡灰色。在县内属过路杂食性鸟。量极少。1983年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金雕体大约1米,暗褐色,头顶羽色金褐。居留鸟。栖山区,巢于悬岩大树,性猛力强,捕食鸠雉、野兔等。量少。1983年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苍鹰体长约50厘米。头部黑色,上体苍灰色。下体灰白,布暗灰色横斑和近黑色羽干纹。居留鸟。栖山林,捕食鼠类、野兔。量极少。1983年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鸳鸯雄鸟体长40余厘米,雌鸟稍小。羽毛绚丽,最内两枚三级飞羽扩成扁形而竖立。春季经本县飞往北方繁殖,秋季经此地到南方越冬,每年4至5月和9至10月,子午岭林区水库、塘坝中常可见到。1983年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雕鸮俗称猫头鹰,体长约0.7米。喙黑色,耳羽显著。背部羽毛暗褐,带黄色斑纹。喉部白色,下体淡褐到微黄而散缀横斑。居留鸟。夜间活动,主食鼠、兔,兼食蛙、鸟或爬行动物。量少。1983年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红角鸮俗称夜猫子、信猴。体长20厘米。上体大多灰褐色,布黑褐色细纹。耳羽延长突出。夏候鸟。栖息山地,营巢树洞中。昼伏夜出,主食昆虫。啼声响亮。1983年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另外还有:红隼俗称鹞子。居留鸟。
  雉鸡俗称野鸡。居留鸟。
  鹌鹑居留鸟。
  石鸡俗称呱啦鸡。居留鸟。
  扇尾沙雉稀见,居留鸟。
  岩鸽俗称野鸽子。居留鸟。
  山斑鸠居留鸟。
  珠颈斑鸠居留鸟。
  杜鹃俗称布谷鸟。夏候鸟。
  楼燕夏候鸟。
  普通翠鸟夏候鸟。
  戴胜俗称呼嗦嗦、山和尚、臊鸨鸨。夏候鸟。
  斑啄木鸟居留鸟。黑枕绿居留鸟。凤头百灵俗称帽帽雀。居留鸟。家燕夏候鸟。金腰燕夏候鸟。灰鹡鸰夏候鸟。白鹡鸰夏候鸟。树鹨居留鸟。长尾山椒鸟夏候鸟。灰背伯劳夏候鸟。黑枕黄鹂夏候鸟。灰椋鸟居留鸟。松鸦居留鸟。红嘴蓝鹊居留鸟。灰喜鹊居留鸟。喜鹊俗称野雀。居留鸟。星鸦居留鸟。红嘴山鸦居留鸟。大嘴乌鸦居留鸟。赭红尾鸲夏候鸟。北红尾鸲俗称火连板。夏候鸟。黑喉石夏候鸟。蓝矶鸫夏候鸟。赤颈鸫冬候鸟。斑鸫冬候鸟。
  山噪鹛居留鸟。山鹛居留鸟。棕头鸦雀居留鸟。小白喉莺少。夏候鸟。黄眉柳莺夏候鸟。黄腰柳莺夏候鸟。冠纹柳莺夏候鸟。
  寿带鸟稀见。夏候鸟。
  大山雀居留鸟。
  煤山雀少。居留鸟。
  长尾山雀居留鸟。
  普通山雀居留鸟。
  树麻雀居留鸟。
  山麻雀居留鸟。
  金翅雀亦名金雀。夏候鸟。
  凤头鹀偶见。过路鸟。
  灰眉岩鹀居留鸟。
  三道眉草鹀居留鸟。
  兽类县内调查共发现野生兽类28种,其中列入国家一、二类保护对象的3种。
  虎乾隆二十八年(1763)、民国14年(1925)《正宁县志》均载县境有虎。1957年前,县民在子午岭老林区中段的老虎沟见到老虎。1958年后,虎踪绝迹。
  金钱豹俗称豹子。体褐黄色,密布圆形或椭圆形黑褐色斑点或斑环,状似古钱,故名 “金钱豹 ”。腹面白色,杂有黑色斑点。喜隐伏大树。主食中、小型草食兽类。分布子午岭林区,原多见,现近绝灭。1983年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小灵猫亦称花面狸、白额灵猫。大如家猫,四肢较短,体背灰棕色。从鼻端至头顶及眼眶上下各有一条白纹,栖息山林,善攀援,多在夜间活动。食小鸟、昆虫、树木果实及谷物。分布于子午岭林区。1983年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水獭半水栖兽类,体长70厘米~75厘米,尾扁平,长50厘米。头扁、耳小、脚短、趾间有蹼。毛短而软密,有光泽。栖息水边,善游泳。常在夜间活动,食鱼、蛙、蟹和水禽。分布于子午岭山间溪流河滩处。1983年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狼形似犬。体瘦,尾垂,吻尖,口阔,眼斜,耳竖立。毛色随产地而异,通常上部黄灰色,略混黑色,下部带白色。栖息山地和林区。性凶顽,袭击各种野生中、小动物及家畜家禽,有时也伤人。1960年代前较多,1970年代后明显减少,是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规定限制出口予以保护的动物。
  赤狐又叫狐狸、草狐,俗称狐子。体长约70厘米,尾长约45厘米。毛色变化大,一般呈赤褐色或黄褐色。栖息森林、山区。居树洞或土穴中,晚出觅食,天明始归。杂食小型鸟兽、昆虫、两栖类、爬行类及野果。量少。
  青鼬亦称密狗。体长40厘米~70厘米,尾长35厘米~45厘米,四肢短。食鼠类、小鸟。量少。
  黄鼬习称黄鼠狼。体长约30厘米,尾长约15厘米~20厘米。四肢短。栖息山林。夜间活动,食小鸟、昆虫,也袭击家禽。狗獾俗称獾。体长约50厘米,尾长约10厘米。常筑洞于土丘或大树下,主要在夜间活动。食昆虫、鸟、蛙、蜥蜴及植物果实。沙獾俗称猪獾。体长65厘米~70厘米。常穴居岩洞或地下,杂食。野猪体长约1.2米,高约60厘米。全身生刚毛。犬齿较发达。性凶暴。常夜出掘食草木果实及农作物。分布子午岭林区。1950年代前较多,后渐减少。狍俗称羊鹿子。体长约1米,尾短。雄性有角,角分三叉。夏毛短,栗红色;冬毛长,棕褐色。栖息林区。食草木嫩枝叶。分布子午岭林区。蒙古兔习称野兔。长尾鼹形似鼠,体长10余厘米。肢短,头尖,眼小。营掘土生活,食昆虫、蚯。
  子午岭林区稀见。北方蝙蝠具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肢具翼膜。昼伏夜出,食昆虫。黄鼠体长15厘米~25厘米,形似大家鼠。眼大,较突出。有发达颊囊。栖草地,白天活动。食草木茎叶。花鼠又叫五道眉。体长13厘米~15厘米。岩松鼠别名扫毛子、石老鼠。体长19厘米~25厘米。分布子午岭林区。褐家鼠体长10厘米以上。家、野两栖。食性杂。小家鼠体长6厘米~10厘米。家、野两栖。食性杂。社鼠体细长,约13厘米,尾长大于体长。栖居灌丛。子午岭林区有分布。林姬鼠体长10厘米左右。栖息灌丛。子午岭林区有分布。大林姬鼠体长7厘米~12厘米。栖息林区。分布子午岭林区。黑线姬鼠体长6厘米~12厘米。栖息草丛、灌丛及潮湿土丘。食性杂。分布子午岭林区。子午沙鼠别名黄耗子。体长10厘米~15厘米。栖居荒漠、草原、疏林区,主食植物种子,间食草木嫩苗。灰仓鼠体长7厘米~12厘米。栖居人之住宅区。食农作物种子、草籽及嫩苗。大仓鼠别名搬仓鼠。体长14厘米~20厘米。栖居农田、菜园、荒地。主食粮食、草籽。中华鼢鼠又叫瞎狯、瞎瞎。体长19厘米~25厘米。栖息林地、草地及农田。终年在地下生活。食草木根茎、种子及粮食等。分布全县,子午岭尤多。爬行类县内有爬行类动物8种。
  中华鳖又称甲鱼,栖息河溪,量少。食小鱼虾,肉食用,甲入药。黄背游蛇无毒。分布子午岭林区。虎斑游蛇长0.8米。无毒。分布子午岭林区。五锦蛇长约2米。无毒。分布子午岭林区。双斑锦蛇无毒。分布子午岭林区。蝮蛇长60厘米~70厘米。有毒。分布子午岭林区。蜥蜴俗名蛇蜍子,体表鳞片细小,尾细易断。居于土穴、墙缝,出没于花草丛中,捕食昆虫及其他小动物。蜴虎壁虎科。形似蜥蜴,体扁平,四肢短,趾有吸盘,能爬壁。食蝎子、蜘蛛和蚊、蝇、蛾等小昆虫。两栖类县内有两栖类动物4种。大蟾蜍俗称癞蛤蟆,栖居泥穴、草丛,捕食昆虫。芮氏蟾蜍中国林蛙栖居沟谷草(灌)丛,食昆虫。黑斑蛙鱼类县内有鱼类4种。麦穗鱼自然分布。泥鳅自然分布。沟谷河流中能见到。后鳍条鳅自然分布。背斑条鳅自然分布。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