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土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04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土地
分类号: P931
页数: 4
页码: 211-214
摘要: 正宁县土地类型、耕地、土壤类型介绍。
关键词: 土地 土壤

内容

第一节土地
  土地类型根据1983年10月形成的《正宁县土地利用现状及区划》,全县土地类型分为高原丘陵、平地、水体3类。高原丘陵又称黄土丘陵,主要按地貌状况和相对高度(50米~300米)来确定。根据丘陵的形状,又可分为梁地、峁地、塬地。
  梁地即梁状丘陵地。又可再细分为梁顶地、梁坡地。
  峁地即峁状丘陵地。梁和峁通常连在一起,称为梁峁,多分布在较独立的山头和被崾岘分开的梁头上。峁地又可细分为峁顶地和峁坡地。梁峁地主要分布于子午岭西侧的延伸部分和前农区的四咀。约77.45万亩(约5.16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39.1%塬地属现代沟谷切割残留的高塬面,较平坦,塬坡倾斜,塬与沟谷平均相对高差200米~300米。主要分布于前塬地区。塬、地可细分为塬、面地和塬坡地。县域塬、面地一般平均坡度小于5度,约35.51万亩(约2.3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7.9%,占塬地的30%。塬坡地分布于沟壑,坡度差别较大,约81.14万亩(约5.41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1%,占塬、地面积的70%。
  平地即河谷地(川台地),指地面平坦的土地。分布于四郎河、支当河、贾峪河等川道,面积约2.4万亩(约0.16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1.2%。水体包括水库、河道、池塘。全县有水体1.4万亩(约0.09万公顷),其中水库0.1万亩,河道1.27万亩,池塘0.03万亩,水体总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0.7%。
  土地利用分区东部子午岭水源涵养林区位于县境东部子午岭次生林区,主要属正宁林业总场经营,总面积422.2平方公里,折合633345.5亩(约42223.03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1.8%。地处山区,峁梁起伏,山峦叠嶂,沟壑纵横,海拔1300米~1756米,相对高差300米~400米,是县域地势较高的地区。夏秋季多雨,年降雨量650毫米,气候较阴湿温凉,年均气温8℃,无霜期150天左右,≥10℃年积温2600℃。仅能种植早熟玉米、马铃薯、油菜、麻、荏;阳坡可种小麦,但产量低而不稳。自然植被较好,森林覆盖率高。主要为天然次生乔灌林,间有人工油松林,多在山沟和阳坡,梁峁顶部和阳坡多被小灌木与中生、旱生杂草互生覆盖。土壤类型主要为森林灰褐土、灰褐缮土,间有少量耕种灰褐土、耕种灰褐缮土。土壤养分含量较高,平均含有机质2.18%、全氮0.146%、速效磷6.2PPM,速效钾215PPM,速效氮131PPM。该区土地广阔,耕作粗放,劳动生产率低,林草资源丰富,发展畜牧业潜力大。
  中部残塬沟壑农林牧区属县域中部地区,包括西坡、五顷塬、山河、湫头、三嘉等6个乡(镇)的38个行政村255个村民小组及两个林场。土地总面积431.8平方公里,折合647767.1亩(约43184.47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2.5%。此区位于县域中部,因长期水土流失,地形特点为:沟壑切割,塬面少而破碎,川道狭窄,沟道密布,地形起伏,梁、峁、山、川、台、塬、谷皆备,谷深坡陡。塬、面占本区面积14.3%,沟壑面积大,海拔1400米~1600米,相对高差250米~300米,气候较温和湿润,雨量较充沛,年降雨量630毫米,年平均气温8.5℃,无霜期160天左右,≥10℃年积温2700℃,多1年1熟,适宜冬小麦、玉米、马铃薯、小茴香、糜、谷生长。耕地主要分布在塬面、川台、梁峁及沟壑缓坡上,垦殖指数38.8%。沟坡耕地面积大,占耕地的69%。林牧地多分布于沟坡,坡度较大。土壤主要为黑垆土、黄绵土,间有淤积土,农业土壤有机质含量1.1%,全氮0.087%,速效磷7.4PPM,速效钾172PPM。该区人均耕地面积大,自然条件较适宜农、林、牧各业发展。
  西部塬面沟壑农业区位于县域西部,属残塬沟壑区。包括宫河塬、永和塬及四郎河川的西部。区内有永正、榆林子、宫河、周家、罗川、永和6个乡(镇)的67个行政村,406个村民小组,总土地面积474.6平方公里,折合711867.5亩(约47457.83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35.7%。该区自然条件较好,塬面较完整,地势平坦,便于机耕。川塬地面积185平方公里,折合277489亩,占该区面积的42.8%,占全县川塬面积的70%。其中川塬耕地面积208829.2亩,占耕地面积的63.7%。已修条田192836.5亩,占川塬耕地面积的92.3%,梯田27795.7亩,占沟坡地面积的23.7%,人均梯条田1.7亩,生产条件较优越。海拔880米~1350米,川塬相对高差250米~300米,平均气温10℃,≥10℃年积温3000℃3300℃,无霜期170天左右,年降雨550毫米。耕地主要分布于塬面及川台地上,土层深厚,农业土壤多为黑垆土、黄绵土、淤积土。因气温较高,养分分解快,加之土地利用率高,故土壤养分低于县平均水平。有机质含量0.96%,全氮0.078%,速效磷7.05PPM,速效钾191PPM。宜种植小麦、玉米、高粱、糜、谷、豆类、烟叶、大麻、油菜、小茴、药材等,是县域主要粮食、经济作物产区。
  耕地1949年,全县总耕地面积51.40万亩(约3.43万公顷),均是旱地。其中山地21.18万亩、川地3.19万亩、塬地27.03万亩。此后,由于基本建设的需要,基建占地增多,耕地逐年减少。1965年总耕地47.16万亩,1972年45.45万亩,1985年43.78万亩,1995年43.68万亩,2006年43.69万亩。
  土壤类型全县地表多为黄土覆盖,土壤共有5个土类、6个亚类、19个土属、28个土种。共有土壤面积1976113亩(约131740.86公顷),占土地面积的99.84%。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黑垆土类是县内广泛分布的主要耕作土壤,腐殖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在1%左右,土壤容量每立方米1.2吨~1.3吨,田间持水量21%~23%,蓄水,抗旱,保墒,土质松软,易于耕作,适宜各种作物生长。黑垆土发育在马兰黄土母质上,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黄土丘陵区的梁、峁顶部,湾掌等处及河川二、三级阶地上。宫河塬、永和塬、月明塬、三嘉塬,塬面地区土壤皆为黑垆土;四郎河川等川区台地也有黑垆土分布。全县黑垆土面积约374405亩,占土壤总面积的18.9%。黑土完整的剖面具有覆盖层、塬土层、石灰淀积层、母质层4个自然发生层次。
  黄绵土类是黑垆土各发育层浸蚀殆尽,在裸露出的马兰黄土母质或离石黄土母质上发育形成的一种浸蚀性土壤。主要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丘陵地区和黄土塬边、咀梢、梁峁和沟坡上,是一种幼年性土壤类型。质地松散绵软,土壤容量每立方米1.2吨~1.4吨,田间持水量21%~23%,耕作性良好,透水保墒,有机质含量较低,多在1%以下。黄绵土面积957828亩,是全县土壤面积最大的土类,占土壤总面积的48.5%。其中自然土壤608858亩,占黄绵土类的63.6%;农业土壤348970亩,占黄绵土类的36.4%。
  淤积土类(新积土类)是在近代水流沉积物上形成的土壤,有时遭受到高水位的淹没。土层较为深厚,一般多为1米~2米,最深处可达10多米。剖面沉积层次比较明显。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在1%以上,养分含量较高,易于耕作,墒情较好,适宜于各种作物生长。分布在县域河谷、沟谷地区,面积约39362亩,占土壤总面积的2%。
  红粘土类红粘土是发育在第三纪红土与第四纪古黄土(午城黄土)母质上的土壤。坡度较陡,浸蚀严重,质地粘重,结构块状,透水性差,肥力低,耕作性差,较难利用。主要分布于县内各条沟谷及下游沟床侧的坡脚,即红粘土泻溜面上。面积约23972亩,占土壤总面积的1.2%。
  山地灰褐土是山地垂直带中的森林土壤,类似褐土,但淋溶作用较弱,粘化作用不明显,整个剖面均显石灰反应,腐殖层厚20厘米~30厘米,有机质积累多,土壤肥沃,保水,保土,适宜于森林生长。分布于县东部子午岭一带。面积约580546亩,占土壤总面积的29.4%。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