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045
颗粒名称: 第四章 资源
分类号: P962
页数: 19
页码: 211-229
摘要: 正宁县域资源分土地、水、生物、矿产4类。新中国建立前,由于条件所限,主要开发土地、水、生物3类资源,但利用效率不高。新中国建立后,多种措施开发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21世纪后,勘探地下矿产资源,成果颇丰。至2006年底,县域有耕地43.69万亩(约2.913万公顷),河流年径流总量6040万立方米,地下水径流总量2746.25万立方米,乔、灌木树种24目44科88属204种,野生动物148种(虫类43种,野禽61种,兽类28种,爬行类8种,两栖类4种,鱼类4种),煤炭地质储量19亿多吨。
关键词: 正宁县资源 自然资源

内容

第四章资源
  县域资源分土地、水、生物、矿产4类。新中国建立前,由于条件所限,主要开发土地、水、生物3类资源,但利用效率不高。新中国建立后,多种措施开发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21世纪后,勘探地下矿产资源,成果颇丰。至2006年底,县域有耕地43.69万亩(约2.913万公顷),河流年径流总量6040万立方米,地下水径流总量2746.25万立方米,乔、灌木树种24目44科88属204种,野生动物148种(虫类43种,野禽61种,兽类28种,爬行类8种,两栖类4种,鱼类4种),煤炭地质储量19亿多吨。
  第一节土地土地类型根据1983年10月形成的《正宁县土地利用现状及区划》,全县土地类型分为高原丘陵、平地、水体3类。高原丘陵又称黄土丘陵,主要按地貌状况和相对高度(50米~300米)来确定。根据丘陵的形状,又可分为梁地、峁地、塬地。
  梁地即梁状丘陵地。又可再细分为梁顶地、梁坡地。
  峁地即峁状丘陵地。梁和峁通常连在一起,称为梁峁,多分布在较独立的山头和被崾岘分开的梁头上。峁地又可细分为峁顶地和峁坡地。梁峁地主要分布于子午岭西侧的延伸部分和前农区的四咀。约77.45万亩(约5.16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39.1%塬地属现代沟谷切割残留的高塬面,较平坦,塬坡倾斜,塬与沟谷平均相对高差200米~300米。主要分布于前塬地区。塬、地可细分为塬、面地和塬坡地。县域塬、面地一般平均坡度小于5度,约35.51万亩(约2.3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7.9%,占塬地的30%。塬坡地分布于沟壑,坡度差别较大,约81.14万亩(约5.41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1%,占塬、地面积的70%。
  平地即河谷地(川台地),指地面平坦的土地。分布于四郎河、支当河、贾峪河等川道,面积约2.4万亩(约0.16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1.2%。水体包括水库、河道、池塘。全县有水体1.4万亩(约0.09万公顷),其中水库0.1万亩,河道1.27万亩,池塘0.03万亩,水体总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0.7%。
  土地利用分区东部子午岭水源涵养林区位于县境东部子午岭次生林区,主要属正宁林业总场经营,总面积422.2平方公里,折合633345.5亩(约42223.03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1.8%。地处山区,峁梁起伏,山峦叠嶂,沟壑纵横,海拔1300米~1756米,相对高差300米~400米,是县域地势较高的地区。夏秋季多雨,年降雨量650毫米,气候较阴湿温凉,年均气温8℃,无霜期150天左右,≥10℃年积温2600℃。仅能种植早熟玉米、马铃薯、油菜、麻、荏;阳坡可种小麦,但产量低而不稳。自然植被较好,森林覆盖率高。主要为天然次生乔灌林,间有人工油松林,多在山沟和阳坡,梁峁顶部和阳坡多被小灌木与中生、旱生杂草互生覆盖。土壤类型主要为森林灰褐土、灰褐缮土,间有少量耕种灰褐土、耕种灰褐缮土。土壤养分含量较高,平均含有机质2.18%、全氮0.146%、速效磷6.2PPM,速效钾215PPM,速效氮131PPM。该区土地广阔,耕作粗放,劳动生产率低,林草资源丰富,发展畜牧业潜力大。
  中部残塬沟壑农林牧区属县域中部地区,包括西坡、五顷塬、山河、湫头、三嘉等6个乡(镇)的38个行政村255个村民小组及两个林场。土地总面积431.8平方公里,折合647767.1亩(约43184.47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2.5%。此区位于县域中部,因长期水土流失,地形特点为:沟壑切割,塬面少而破碎,川道狭窄,沟道密布,地形起伏,梁、峁、山、川、台、塬、谷皆备,谷深坡陡。塬、面占本区面积14.3%,沟壑面积大,海拔1400米~1600米,相对高差250米~300米,气候较温和湿润,雨量较充沛,年降雨量630毫米,年平均气温8.5℃,无霜期160天左右,≥10℃年积温2700℃,多1年1熟,适宜冬小麦、玉米、马铃薯、小茴香、糜、谷生长。耕地主要分布在塬面、川台、梁峁及沟壑缓坡上,垦殖指数38.8%。沟坡耕地面积大,占耕地的69%。林牧地多分布于沟坡,坡度较大。土壤主要为黑垆土、黄绵土,间有淤积土,农业土壤有机质含量1.1%,全氮0.087%,速效磷7.4PPM,速效钾172PPM。该区人均耕地面积大,自然条件较适宜农、林、牧各业发展。
  西部塬面沟壑农业区位于县域西部,属残塬沟壑区。包括宫河塬、永和塬及四郎河川的西部。区内有永正、榆林子、宫河、周家、罗川、永和6个乡(镇)的67个行政村,406个村民小组,总土地面积474.6平方公里,折合711867.5亩(约47457.83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35.7%。该区自然条件较好,塬面较完整,地势平坦,便于机耕。川塬地面积
  185平方公里,折合277489亩,占该区面积的42.8%,占全县川塬面积的70%。其中川塬耕地面积208829.2亩,占耕地面积的63.7%。已修条田192836.5亩,占川塬耕地面积的92.3%,梯田27795.7亩,占沟坡地面积的23.7%,人均梯条田1.7亩,生产条件较优越。海拔880米~1350米,川塬相对高差250米~300米,平均气温10℃,≥10℃年积温3000℃3300℃,无霜期170天左右,年降雨550毫米。耕地主要分布于塬面及川台地上,土层深厚,农业土壤多为黑垆土、黄绵土、淤积土。因气温较高,养分分解快,加之土地利用率高,故土壤养分低于县平均水平。有机质含量0.96%,全氮0.078%,速效磷7.05PPM,速效钾191PPM。宜种植小麦、玉米、高粱、糜、谷、豆类、烟叶、大麻、油菜、小茴、药材等,是县域主要粮食、经济作物产区。
  耕地1949年,全县总耕地面积51.40万亩(约3.43万公顷),均是旱地。其中山地21.18万亩、川地3.19万亩、塬地27.03万亩。此后,由于基本建设的需要,基建占地增多,耕地逐年减少。1965年总耕地47.16万亩,1972年45.45万亩,1985年43.78万亩,1995年43.68万亩,2006年43.69万亩。
  土壤类型全县地表多为黄土覆盖,土壤共有5个土类、6个亚类、19个土属、28个土种。共有土壤面积1976113亩(约131740.86公顷),占土地面积的99.84%。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黑垆土类是县内广泛分布的主要耕作土壤,腐殖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在1%左右,土壤容量每立方米1.2吨~1.3吨,田间持水量21%~23%,蓄水,抗旱,保墒,土质松软,易于耕作,适宜各种作物生长。黑垆土发育在马兰黄土母质上,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黄土丘陵区的梁、峁顶部,湾掌等处及河川二、三级阶地上。宫河塬、永和塬、月明塬、三嘉塬,塬面地区土壤皆为黑垆土;四郎河川等川区台地也有黑垆土分布。全县黑垆土面积约374405亩,占土壤总面积的18.9%。黑土完整的剖面具有覆盖层、塬土层、石灰淀积层、母质层4个自然发生层次。
  黄绵土类是黑垆土各发育层浸蚀殆尽,在裸露出的马兰黄土母质或离石黄土母质上发育形成的一种浸蚀性土壤。主要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丘陵地区和黄土塬边、咀梢、梁峁和沟坡上,是一种幼年性土壤类型。质地松散绵软,土壤容量每立方米1.2吨~1.4吨,田间持水量21%~23%,耕作性良好,透水保墒,有机质含量较低,多在1%以下。黄绵土面积957828亩,是全县土壤面积最大的土类,占土壤总面积的48.5%。其中自然土壤608858亩,占黄绵土类的63.6%;农业土壤348970亩,占黄绵土类的36.4%。
  淤积土类(新积土类)是在近代水流沉积物上形成的土壤,有时遭受到高水位的淹没。土层较为深厚,一般多为1米~2米,最深处可达10多米。剖面沉积层次比较明显。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在1%以上,养分含量较高,易于耕作,墒情较好,适宜于各种作物生长。分布在县域河谷、沟谷地区,面积约39362亩,占土壤总面积的2%。
  红粘土类红粘土是发育在第三纪红土与第四纪古黄土(午城黄土)母质上的土壤。坡度较陡,浸蚀严重,质地粘重,结构块状,透水性差,肥力低,耕作性差,较难利用。主要分布于县内各条沟谷及下游沟床侧的坡脚,即红粘土泻溜面上。面积约23972亩,占土壤总面积的1.2%。
  山地灰褐土是山地垂直带中的森林土壤,类似褐土,但淋溶作用较弱,粘化作用不明显,整个剖面均显石灰反应,腐殖层厚20厘米~30厘米,有机质积累多,土壤肥沃,保水,保土,适宜于森林生长。分布于县东部子午岭一带。面积约580546亩,占土壤总面积的29.4%。
  第二节水地表水县内河流属泾河水系,主要有四郎河、支党河、嘉峪河3条,均源于子午岭自东北向西南流入泾河(嘉峪河先流入马莲河,后入泾河),年径流总量6040万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92立方米 /秒,其中境内自产水4906.95万立方米,平均流量1.56立方米 /秒。自产出境水4661.6万立方米,平均流量1.48立方米 /秒。主要由降雨补给,径流模数4.42万立方米。县境内另有无日天沟、左家川2条较大的支沟。
  全县人均径流量516.7立方米,耕地亩均径流量约200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分别是全国、全省人均占有水量的18.9%、32%;耕地亩均占有水量分别是全国、全省的11%、35%。但因受各种条件限制,可利用水量仅占一小部分。
  四郎河为县境内最大的河流,源于子午岭艾蒿店子南山脚下宫河寺。自东北向西南横贯6个乡镇,于周家乡李家坡村汇入泾河。清咸丰四年(1854)、民国22年(1933)9月2日,在高家台观测,洪峰流量(立方米 /秒)分别是2580、588。1983年10月普查,境内河长83千米,流域面积644平方千米,年径流量2880万立方米。年均流量1.002立方米/秒,自产水0.316亿立方米,PH值8.6,总硬度4.04毫克当量 /升、德国度11.328,矿化度0.505克/升,灌溉系数24.66。2006年10月普查,境内河长70千米,流域面积619.6平方公里,年径流量3987.7万立方米。平水期流量0.143立方米 /秒,现状水质 Ⅲ类,灌溉系数20.1,矿化度0.324克/升。
  支党河又称王家河,位于县境南部,源于子午岭山麓下的西牛庄,由东北向西南流经关家川、陈家川、杨儿沟等地,于永和镇文家庄流入陕西旬邑县。1983年10月普查,境内河长41千米,境内流域面积353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690万立方米。平均流量0.561立方米 /秒,自产水0.177亿立方米,PH值8.5,总硬度4.126毫克当量 /升、德国度11.569,矿化度0.44克/升。2006年10月普查,境内河长39.8千米,流域面积307.7平方公里,县界处年均流量0.72立方米 /秒,年径流量2259.9万立方米。现状水质 Ⅱ类,灌溉系数20.0,矿化度0.326克/升。
  嘉峪河源于子午岭艾蒿店子北山脚下,流经余家川、芦子坪,在嘉峪川汇入宁县九龙河。1983年10月普查,境内全长25.5千米,流域面积104.87平方公里。年均流量0.11立方米 /秒,年径流总量339.95万立方米。2006年10月普查,境内河长27.7千米,流域面积106.7平方公里,年均流量0.089立方米 /秒,年径流量281.8万立方米。现状水质 Ⅱ类,灌溉系数20.0,矿化度0.326克/升。
  无日天沟亦称吴田沟,源于山河镇掌圈沟栳,在周家乡境内蜿蜒进入宁县。1983年10月普查,境内流域面积173平方公里,年均流量0.24立方米 /秒,年径流总量770万立方米。矿化度0.6克/升。2006年10月普查,干流长59.2千米,流域面积188.0平方公里,年均流量0.225立方米 /秒,年径流量709.8万立方米。现状水质 Ⅱ类,灌溉系数12.5,矿化度0.346克/升。
  左家川源于子午岭。1983年10月普查,境内流域面积92.13平方公里,年均流量0.12立方米 /秒,年径流总量360.05万立方米。2006年10月普查,干流长25.8千米,流域面积70.9平方公里,年均流量0.13立方米 /秒,年径流量409.3万立方米。现状水质 Ⅱ类,灌溉系数24.0,矿化度0.344克/升。
  全县河流多为泥沙河,泥沙来源于黄土高原的水力、重力、风力侵蚀,其成份与黄土一致。河流泥沙普遍为悬移质,平均粒径0.03毫米~0.06毫米。河流水质按农业用水(灌溉和人畜用水)水质评价标准衡量,均符合国家颁布的 TJ20—76《生活饮用水标准》和TJ24—79《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其PH值均在8左右,在6.5~9的标准范围内,总硬度11.3~25,都小于或等于25度德国度,矿化度0.38克/升~1.34克/升,小于2克/升的标准,灌溉系数7.76~55.6。
  地下水全县地下水分潜水和承压水两种。潜水以泉水形式归入河流,分为河谷区第四系冲积层孔隙潜水和河间区第四系风积黄土层裂隙孔隙潜水2类。1983年10月普查,地下水径流总量2746.25万立方米,按面计算,宫河塬(含宁县米桥)面积204.6平方公里,地下水静储量3.63亿立方米,动储量313万立方米 /年;永和塬面积49平方公里,地下水静储量1.18亿立方米,动储量97万立方米 /年。下白垩系承压水储量不清,近期内因钻探条件限制,难以利用。
  河谷区第四系冲积层孔隙潜水分布于四郎河秦家店子至罗川的川道中,一般土层厚度8米~15米,含水层2米~5米。四郎河河谷区潜水静贮量1557.3万吨,天然径流量27.7万立方米 /年。河谷区下白垩系潜水径流量6.7万立方米 /年。
  河间区第四系风积黄土层裂隙孔隙潜水分布在宫河塬等塬区的中更新统黄土层中,一般宽2千米~6千米,长数十千米,以沟谷泉水形式排泄。塬体表层为结构松散的马兰黄土覆盖,透水性强。塬中心部位含水层42.85米~59.55米,水位埋深41米~50.5米,当水位降深14.35米~26.0米时,涌水每日232.93吨~668.21吨。河间潜水径流量2712.1万立方米。水质良好,矿化度小于0.5克/升,适宜生活饮用及灌溉。
  第三节生物植物树种类据1988年《甘肃省正宁县农村经济综合发展战略规划》中《正宁县林业发展战略规划》所载,县域主要乔、灌木树种有24目、44科、88属、204种。1.蔷薇目分蔷薇科、虎耳草科。
  蔷薇科苹果属:苹果、山荆子、花叶海棠、河南海棠、秋子、花红;梨属:杜梨、白梨、褐梨、沙梨、麻梨、洋梨;李属:山杏、山桃、杏、桃、李、山樱桃、樱桃、刺毛樱桃、毛樱桃;木瓜属:木瓜、贴梗海棠;山楂属:山楂、甘肃山楂、华中山楂、毛山楂;花楸属:百华花楸;蔷薇属:黄蔷薇、陕西蔷薇、月季、山刺梅、玫瑰;栒子木属:灰栒子、水栒子、毛叶水栒子、准葛尔水栒子、西北栒子;绣线菊属:三桠绣线菊、柔毛绣线菊;珍珠梅属:珍珠梅;悬钩子属:白叶悬钩子、小叶悬钩子、毛莓;扁核木属:蕤核。
  虎耳草科山梅花属:山梅花、太平花;
  八仙花属:东陵八仙花;茶藨子属:冰川茶藨子。2.柿目柿科柿属:柿、君迁子。3.毛茛目小檗科小檗属:毛叶小檗、首阳小檗、小檗、短柄小檗、延安小檗。4.伞形目五加科五加属:红毛五加、短柄五加。5.柽柳目柽柳科柽柳属:柽柳、红柳。6.桃金娘目安石榴科石榴属:石榴。7.杨柳目杨柳科分杨属、柳属。杨属:山杨、新疆杨、小叶杨、毛白杨、河北杨、箭杆杨、银白杨、加杨、大叶杨、青杨;柳属:旱柳、垂柳、沙柳、龙爪柳、红皮柳、黄花柳、皂柳、杞柳。8.玄参目分玄参科、紫葳科、茄科。
  玄参科泡桐属:毛泡桐、兰考泡桐、楸叶泡桐、白花泡桐;紫葳科梓树属:楸树、梓树、灰楸;茄科枸杞属:枸杞、中宁枸杞。9.山毛榉目分壳斗科、桦木科。
  壳斗科栎属:辽东栎、栓皮栎、蒙古栎;壳斗科栗属:板栗;桦木科桦木属:白桦;桦木科虎榛子属:虎榛子;桦木科榛属:毛棒;桦木科鹅耳栎属:鹅耳栎;10.龙胆目分木樨科、马钱科。
  木樨科白蜡属:小叶白蜡;木樨科连翘属:连翘;木樨科女贞属:女贞;木樨科丁香属:紫丁香、北京丁香、毛叶丁香;木樨科雪柳属:雪柳;马钱科醉鱼草属:互叶醉鱼草。11.无患子目分无患子科、槭树科、楝科、芸香科、苦木科、漆树科。
  无患子科文冠果属:文冠果;无患子科栾树属:栾树;槭树科槭树属:茶条槭、无宝槭、细裂槭、复叶槭、青蛙皮槭;楝科香椿属:香椿;楝科楝属:苦楝;芸香科花椒属:花椒;苦木科臭椿属:臭椿;漆树科漆树属:漆树。
  漆树科盐肤木属:青麸杨、火炬树。12.金缕梅目杜仲科杜仲属:杜仲。13.荨麻目分榆科、桑科。
  榆科榆属:白榆、春榆、山榆、大果榆;榆科朴树属:朴树、小叶朴;桑科桑属:桑树;桑树枸属:枸树。14.豆目分蝶形花科、含羞草科、云实科。
  蝶形花科刺槐属:刺槐;蝶形花科槐属:国槐、白刺花、苦参、狼牙刺;蝶形花科紫穗槐属:紫穗槐;蝶形花科锦鸡儿属:小叶锦鸡儿、柠条锦鸡儿、柠条;蝶形花科杭子梢属:杭子梢;蝶形花科胡枝子属:胡枝子、渭毛胡枝子、达乌里胡枝子、阴山胡枝子、短梗胡枝子、多花胡枝子、截叶铁扫帚;蝶形花科木兰属:陕甘木兰;含羞草科合欢属:合欢;云实科皂荚属:皂荚。
  15.胡桃目胡桃科分胡桃属、枫杨属。
  胡桃属:核桃、核桃楸;枫杨属:枫杨。16.锦葵目分椴树科、山茱萸科、锦葵科。
  椴树科椴树属:筒果椴;山茱萸科梾木属:沙毛;锦葵科锦葵属:木槿。17.禾本目禾本科箭竹属:箭竹。18.银杏目银杏科银杏属:银杏。19.檀香目桑寄生科分栎寄生属、槲寄生属。
  栎寄生属:欧洲栎寄生;槲寄生属:槲寄生。20.松杉目分松科、柏科、杉科和百合科。
  松科松属:油松、华山松、白皮松;松科落叶松属:华北落叶松、兴安落叶松、长白落叶松;松科云杉属:云杉。
  柏科侧柏属:侧柏;柏科圆柏属:圆柏;柏科桧柏属:刺柏、杜松、桧柏;杉科水杉属:水杉;百合科菝葜属:土茯苓、梢柄拨葜。21.卫矛目卫矛科分卫矛属、南蛇腾属。
  卫矛属:丝棉木、卫矛、疣点卫矛、胶枝卫矛;南蛇腾属:南蛇腾。22.茜草目忍冬科分忍冬属、荚迷属。
  忍冬属:盘叶忍冬、葱皮忍冬、刚毛忍冬、毛药忍冬、金银木、叶藏花;荚迷属:桦叶荚迷、蒙古荚迷、陕西荚迷。23.鼠李目分胡颓子科、葡萄科、鼠李科。
  胡颓子科胡颓子属:沙枣、牛奶子;胡颓子科沙棘属:沙棘。
  葡萄科葡萄属:葡萄、复叶葡萄;葡萄科蛇葡萄属:乌头叶蛇葡萄。鼠李科枣属:枣、酸枣;鼠李科鼠李属:柳叶鼠李、琉璃枝、大绿、圆叶鼠李、对接刺、小叶鼠李、薄叶鼠李、冻绿。24.捩花目萝摩科杠柳属:杠柳。牧草类详见第十章《畜牧》第二节《饲草饲料》《野生饲草及分布》目。中草药类详见第四十五章《卫生医药》第四节《医药》《中药材》目。菌藻类主要分为子午岭黑木耳、野生蘑菇两大类。子午岭黑木耳分布子午岭林区。
  耳大,质硬厚,耐煮,味鲜美,营养丰富。野生蘑菇分布子午岭林区和川塬庄稼地、沟渠畔,多零星散生,阴雨季自然生长。民间随生随采食。
  野生动物虫类县内有43种。柞蚕食栎叶,能吐丝结茧。自死者名僵蚕,入药。野蜜蜂群居,有蜂王、雄蜂、工蜂之别。工蜂采花酿蜜,可为部分农作物授粉。蜂蜜、蜂蜡和王浆经济价值均高。黄蜂胡蜂科,体大性凶,遍体金黄,蛰人极毒。马蜂胡蜂科,腰细体长,身有红纹,多筑巢于房檐及树枝,蛰人亦毒。巢名露蜂房,入药。木蜂俗称木钻子,体较家蜂粗壮,色黑褐,有绿纹,穴居于枯木中。土蜂俗名土钻子,形如木蜂,色黑,穴居土中。地窝蜂俗名地包包,胡蜂科,色黄褐,群居地穴,性凶猛,蛰人、畜极毒。蝴蝶鳞翅目,腹长,翅阔大而绚丽,飞行花草之间,吸吮花蜜。种类繁多,有蛱蝶、粉蝶等。幼虫多以蔬菜、禾类、树木等植物叶子为食。蚁即蚂蚁,群居地穴,种类繁多,色分黑、褐、红等,体形有大、中、小,每群中又分雌、雄、工蚁诸种。入药。
  蜻蜒蜻蜓目,益虫。头大而灵活,触角短,复眼发达,单眼3个,口器强大,腹部细长,胸部背面有2对膜状翅,在空中可前飞、退、停留,非常灵活,捕食蚊子等小飞虫。生活水边。雌性点水产卵,幼虫生活水中,名水虿。
  螳螂俗名猴子,又名刀螂。螳螂目,益虫。头三角形,目露,胸细长,腹肥大,前足似镰刀带钩刺,捕食害虫。产于桑树的卵块,名桑螵蛸,入药。蝇双翅目,种类极多,有家蝇、青蝇、苍蝇、醋蝇、牛蝇等。大、小颜色各异,传染伤寒、霍乱、痢疾等多种疾病。
  蝗虫俗名蚂蚱。直翅目,蝗科,害虫。种类极多。体呈绿或褐色,口器坚硬,后肢发达,能飞善跃。成虫、幼虫喜食禾本科植物。绿色蝗,雄性前翅有发音器,其声响亮持久,儿童喜捕养笼内赏玩。
  蚊子双翅目,蚊科,害虫。种类极多,主要有按、库、伊蚊3属。雄蚊吸食植物汁液,雌蚊吸食人畜之血,传染疟疾、丝虫病、流行性脑炎等疾病。虻俗名瞎虻,害虫。似蝇而大,生活于野草之中,飞鸣声嗡嗡。雄性吸食植物汁液,雌性吸食人、畜之血。萤通称萤火虫。体棕褐色,尾部有发光器官,发绿色之光,昼伏夜出。蛾鳞翅目,种类极多,有麦蛾、菜蛾、卷叶蛾、螟蛾、枯叶蛾、毒蛾、天蛾、尺蠖蛾等。多于夜间飞行,为害农作物。幼虫多称毛虫,为农业害虫。跳蚤又名虼蚤,蚤目,隐翅目。赤褐色,体小而侧扁,无翅,足长,善跳跃。成虫寄生于人及动物体表,吸食血液,能传染鼠疫等疾病。常见有人、鼠、狗、猫蚤多种。蜣螂俗称屎盘牛或屎壳郎。体黑,前翅坚硬,后翅膜状,胸部、足有黑褐色长毛,食动物尸体和粪便,滚粪为丸,并产卵其中,繁殖后代。土鳖俗名地鳖、土圆、蛰虫。体扁圆,棕褐色,雄有翅。入药。蟋蟀又名促织,俗称蛐蛐。直翅目,蟋蟀科,害虫。体黑褐色,触角长,后肢粗大,善跳跃。食植物根茎。雄性好斗、善鸣,摩翅发声,儿童喜捕养观斗赏玩。
  蝉俗名知了、呜音,蝉科。分大、小2种,头和触角短,翅膜质透明。雄性腹部有发音器,音响尖锐亢长。幼虫生活于土中,食植物根茎,变成虫时蜕壳名蝉蜕或虫蜕,入药。成虫吸食植物汁液。儿童喜捕笼内,闻其鸣唱。
  衣鱼又名蠢鱼,害虫。体扁长,前宽后窄,头小,触角鞭状,无翅,有三根尾毛。畏光,常躲于黑暗之处,蛀食衣物、书籍。瓢虫成虫半球形,种类极多,颜色不一,以七星瓢虫最为常见。绝大多数瓢虫为益虫,以蚜虫、螨类为食。唯有二十八星瓢虫以薯、茄等作物叶子为食,系害虫。天牛害虫,常见有黑、褐两种。黑天牛体黑有光泽,翅布白色星点;褐天牛体较大,黑褐色。幼虫蛀食杨、柳、苹果、桑等树之茎杆。螟害虫,幼虫系螟虫,成虫系螟蛾。种类极多,有二化螟、三化螟、大螟等。蛀食水稻、玉米、高粱等作物。金龟子害虫,种类极多,体色多样,前翅坚硬,后翅呈膜状。幼虫名蛴螬,为地下害虫,色白,圆柱状,食农作物根或地下茎。地老虎又名地蚕、土蚕或切根虫,害虫,是一种夜蛾之幼虫。幼虫形似蚕,生活于泥土中,昼伏夜出,食作物幼苗及茎、叶。蝼蛄俗名地蝼蝼、土狗子,直翅目,地下害虫。食作物根芽或地下茎。背部茶褐色,有尾须,前足发达呈铲状,善掘土,生活于泥土中,常在阴雨天和夜间鸣叫。
  蚜虫俗称腻虫、油汗,亦叫蜜虫,半翅目,害虫。种类很多。体卵圆形,体色多样,吸食植物鲜嫩茎、叶之汁,为害粮、棉、蔬菜、瓜果、烟草、树木等植物。如麦蚜、高粱蚜、菜蚜、桃蚜等。
  磕头虫害虫。体黑褐色,胸、腹节间能弹动发声。仰卧时,可反弹跳起,如压定腹部,头胸便连续弹磕作响,故称磕头虫。幼虫叫金针虫,黄褐色,细长坚硬,有光泽,生活于土中,食作物根或地下茎。
  斑蝥害虫。触角呈鞭状,腿细长,鞘翅有黄黑色斑纹,成虫危害薯类、花生、大豆、棉花、茄子等作物。有毒。入药。
  蜉蝣蜉蝣目,成虫黑褐色,有翅2对,半透明,常于日暮时群飞。
  椿象俗称臭斑斑,害虫。种类繁多,体扁平,色多样,分泌物恶臭,嘴吸式口器,吸食植物茎、叶、果之汁。百足虫俗称节节虫。赤黑色,分大、小两种。大者长3厘米 .小者1.5厘米,体圆柱形,21节,足31对,有臭味,生活于潮湿阴暗的草丛枯叶中。
  蜈蚣大蜈蚣科。体扁长,有大、小两种。大者长5厘米~7厘米,棕褐色,分21节,每节有足1对。小者长3厘米,黄褐色15节。有毒腺,栖息腐木石隙中,昼伏夜出,捕食小动物。入药。
  蚰蜒俗称钱串子、狗扎扎。黄褐色,全身有15节,各节有细长足1对。栖息在土隙砖缝内,昼伏夜出,捕食小虫,常爬行于室内墙角。蝎子钳蝎科,有黄褐色与棕褐色两种。有螫1对,足4对,体长,尾刺内具毒腺。栖于干燥的土隙、砖缝、树皮下,捕食蜘蛛、昆虫。入药,名全虫。蜘蛛有毒,种类繁多,多生活在屋檐、墙角和草木之间。体圆形或椭圆形,分头胸、腹两部分。有足4对。肛门尖端分泌出粘液凝丝结网,捕食昆虫。螨鳞科,体小,不超过1毫米~2毫米。种类极多,有红蜘蛛、粉螨、疥螨等,危害农作物、树木及人体,分布极广。
  蜗牛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大蜗牛科。壳呈低圆柱形,右旋或左旋。头部显著,触角2对,后1对顶端有眼。分水、旱两种,旱蜗牛栖息于潮湿早地或植物之上,水蜗牛寄居于浅水石壁上。
  水蛭又名蛭,环节动物门,蛭纲,俗称蚂蝗,有毒。体扁长,黑绿色,尾端有吸盘,雌雄同体,害虫。生活于池沼或水田之中,吸食人、畜血液。
  蚯蚓毛足纲,寡毛目,益虫。通称曲蟾,穴居生活。体管状,柔软色红,环节上有刚毛。体能疏土,粪能肥田,肉为优质鸡饲料。药名地龙,项白者佳。野禽县内共查到各种野禽61种,其中居留鸟34种,夏候鸟22种,冬候或过路鸟4种。其中列入国家二类保护对象的6种。大鸨又称地鵏。形似雁。体长1米。背部具黑色和黄褐色斑纹,颈部淡灰色。在县内属过路杂食性鸟。量极少。1983年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金雕体大约1米,暗褐色,头顶羽色金褐。居留鸟。栖山区,巢于悬岩大树,性猛力强,捕食鸠雉、野兔等。量少。1983年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苍鹰体长约50厘米。头部黑色,上体苍灰色。下体灰白,布暗灰色横斑和近黑色羽干纹。居留鸟。栖山林,捕食鼠类、野兔。量极少。1983年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鸳鸯雄鸟体长40余厘米,雌鸟稍小。羽毛绚丽,最内两枚三级飞羽扩成扁形而竖立。春季经本县飞往北方繁殖,秋季经此地到南方越冬,每年4至5月和9至10月,子午岭林区水库、塘坝中常可见到。1983年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雕鸮俗称猫头鹰,体长约0.7米。喙黑色,耳羽显著。背部羽毛暗褐,带黄色斑纹。喉部白色,下体淡褐到微黄而散缀横斑。居留鸟。夜间活动,主食鼠、兔,兼食蛙、鸟或爬行动物。量少。1983年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红角鸮俗称夜猫子、信猴。体长20厘米。上体大多灰褐色,布黑褐色细纹。耳羽延长突出。夏候鸟。栖息山地,营巢树洞中。昼伏夜出,主食昆虫。啼声响亮。1983年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另外还有:红隼俗称鹞子。居留鸟。
  雉鸡俗称野鸡。居留鸟。
  鹌鹑居留鸟。
  石鸡俗称呱啦鸡。居留鸟。
  扇尾沙雉稀见,居留鸟。
  岩鸽俗称野鸽子。居留鸟。
  山斑鸠居留鸟。
  珠颈斑鸠居留鸟。
  杜鹃俗称布谷鸟。夏候鸟。
  楼燕夏候鸟。
  普通翠鸟夏候鸟。
  戴胜俗称呼嗦嗦、山和尚、臊鸨鸨。夏候鸟。
  斑啄木鸟居留鸟。黑枕绿居留鸟。凤头百灵俗称帽帽雀。居留鸟。家燕夏候鸟。金腰燕夏候鸟。灰鹡鸰夏候鸟。白鹡鸰夏候鸟。树鹨居留鸟。长尾山椒鸟夏候鸟。灰背伯劳夏候鸟。黑枕黄鹂夏候鸟。灰椋鸟居留鸟。松鸦居留鸟。红嘴蓝鹊居留鸟。灰喜鹊居留鸟。喜鹊俗称野雀。居留鸟。星鸦居留鸟。红嘴山鸦居留鸟。大嘴乌鸦居留鸟。赭红尾鸲夏候鸟。北红尾鸲俗称火连板。夏候鸟。黑喉石夏候鸟。蓝矶鸫夏候鸟。赤颈鸫冬候鸟。斑鸫冬候鸟。
  山噪鹛居留鸟。山鹛居留鸟。棕头鸦雀居留鸟。小白喉莺少。夏候鸟。黄眉柳莺夏候鸟。黄腰柳莺夏候鸟。冠纹柳莺夏候鸟。
  寿带鸟稀见。夏候鸟。
  大山雀居留鸟。
  煤山雀少。居留鸟。
  长尾山雀居留鸟。
  普通山雀居留鸟。
  树麻雀居留鸟。
  山麻雀居留鸟。
  金翅雀亦名金雀。夏候鸟。
  凤头鹀偶见。过路鸟。
  灰眉岩鹀居留鸟。
  三道眉草鹀居留鸟。
  兽类县内调查共发现野生兽类28种,其中列入国家一、二类保护对象的3种。
  虎乾隆二十八年(1763)、民国14年(1925)《正宁县志》均载县境有虎。1957年前,县民在子午岭老林区中段的老虎沟见到老虎。1958年后,虎踪绝迹。
  金钱豹俗称豹子。体褐黄色,密布圆形或椭圆形黑褐色斑点或斑环,状似古钱,故名 “金钱豹 ”。腹面白色,杂有黑色斑点。喜隐伏大树。主食中、小型草食兽类。分布子午岭林区,原多见,现近绝灭。1983年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小灵猫亦称花面狸、白额灵猫。大如家猫,四肢较短,体背灰棕色。从鼻端至头顶及眼眶上下各有一条白纹,栖息山林,善攀援,多在夜间活动。食小鸟、昆虫、树木果实及谷物。分布于子午岭林区。1983年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水獭半水栖兽类,体长70厘米~75厘米,尾扁平,长50厘米。头扁、耳小、脚短、趾间有蹼。毛短而软密,有光泽。栖息水边,善游泳。常在夜间活动,食鱼、蛙、蟹和水禽。分布于子午岭山间溪流河滩处。1983年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狼形似犬。体瘦,尾垂,吻尖,口阔,眼斜,耳竖立。毛色随产地而异,通常上部黄灰色,略混黑色,下部带白色。栖息山地和林区。性凶顽,袭击各种野生中、小动物及家畜家禽,有时也伤人。1960年代前较多,1970年代后明显减少,是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规定限制出口予以保护的动物。
  赤狐又叫狐狸、草狐,俗称狐子。体长约70厘米,尾长约45厘米。毛色变化大,一般呈赤褐色或黄褐色。栖息森林、山区。居树洞或土穴中,晚出觅食,天明始归。杂食小型鸟兽、昆虫、两栖类、爬行类及野果。量少。
  青鼬亦称密狗。体长40厘米~70厘米,尾长35厘米~45厘米,四肢短。食鼠类、小鸟。量少。
  黄鼬习称黄鼠狼。体长约30厘米,尾长约15厘米~20厘米。四肢短。栖息山林。夜间活动,食小鸟、昆虫,也袭击家禽。狗獾俗称獾。体长约50厘米,尾长约10厘米。常筑洞于土丘或大树下,主要在夜间活动。食昆虫、鸟、蛙、蜥蜴及植物果实。沙獾俗称猪獾。体长65厘米~70厘米。常穴居岩洞或地下,杂食。野猪体长约1.2米,高约60厘米。全身生刚毛。犬齿较发达。性凶暴。常夜出掘食草木果实及农作物。分布子午岭林区。1950年代前较多,后渐减少。狍俗称羊鹿子。体长约1米,尾短。雄性有角,角分三叉。夏毛短,栗红色;冬毛长,棕褐色。栖息林区。食草木嫩枝叶。分布子午岭林区。蒙古兔习称野兔。长尾鼹形似鼠,体长10余厘米。肢短,头尖,眼小。营掘土生活,食昆虫、蚯。
  子午岭林区稀见。北方蝙蝠具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肢具翼膜。昼伏夜出,食昆虫。黄鼠体长15厘米~25厘米,形似大家鼠。眼大,较突出。有发达颊囊。栖草地,白天活动。食草木茎叶。花鼠又叫五道眉。体长13厘米~15厘米。岩松鼠别名扫毛子、石老鼠。体长19厘米~25厘米。分布子午岭林区。褐家鼠体长10厘米以上。家、野两栖。食性杂。小家鼠体长6厘米~10厘米。家、野两栖。食性杂。社鼠体细长,约13厘米,尾长大于体长。栖居灌丛。子午岭林区有分布。林姬鼠体长10厘米左右。栖息灌丛。子午岭林区有分布。大林姬鼠体长7厘米~12厘米。栖息林区。分布子午岭林区。黑线姬鼠体长6厘米~12厘米。栖息草丛、灌丛及潮湿土丘。食性杂。分布子午岭林区。子午沙鼠别名黄耗子。体长10厘米~15厘米。栖居荒漠、草原、疏林区,主食植物种子,间食草木嫩苗。灰仓鼠体长7厘米~12厘米。栖居人之住宅区。食农作物种子、草籽及嫩苗。大仓鼠别名搬仓鼠。体长14厘米~20厘米。栖居农田、菜园、荒地。主食粮食、草籽。中华鼢鼠又叫瞎狯、瞎瞎。体长19厘米~25厘米。栖息林地、草地及农田。终年在地下生活。食草木根茎、种子及粮食等。分布全县,子午岭尤多。爬行类县内有爬行类动物8种。
  中华鳖又称甲鱼,栖息河溪,量少。食小鱼虾,肉食用,甲入药。黄背游蛇无毒。分布子午岭林区。虎斑游蛇长0.8米。无毒。分布子午岭林区。五锦蛇长约2米。无毒。分布子午岭林区。双斑锦蛇无毒。分布子午岭林区。蝮蛇长60厘米~70厘米。有毒。分布子午岭林区。蜥蜴俗名蛇蜍子,体表鳞片细小,尾细易断。居于土穴、墙缝,出没于花草丛中,捕食昆虫及其他小动物。蜴虎壁虎科。形似蜥蜴,体扁平,四肢短,趾有吸盘,能爬壁。食蝎子、蜘蛛和蚊、蝇、蛾等小昆虫。两栖类县内有两栖类动物4种。大蟾蜍俗称癞蛤蟆,栖居泥穴、草丛,捕食昆虫。芮氏蟾蜍中国林蛙栖居沟谷草(灌)丛,食昆虫。黑斑蛙鱼类县内有鱼类4种。麦穗鱼自然分布。泥鳅自然分布。沟谷河流中能见到。后鳍条鳅自然分布。背斑条鳅自然分布。
  第四节矿产煤炭煤炭是县域优势矿产资源之一。清同治年间(1862—1874),民国26年(1937)、34年(1945)、1958年,先后4次在永和花园村开采煤矿未果。1960至1961年,平凉地区地质局所属勘查队,对花园煤矿做过较详细的勘查,并配合省地质勘查队,搞出一整套详细材料。据当时的勘查分析,煤层厚3米左右。1962年,平凉地区地质局准备试探花园煤矿,但因平凉、庆阳地区分设,地质局撤销作罢。1967年,甘肃省第一线指挥部投资1万元。1969年,省革委会生产部投资5万元,指名打2钻。1972年,石油部所属646厂在四郎河川、王家河、无日天沟等流域开展地震勘查,其主要成果经甘肃煤田地质局综合普查队收集编制为《甘肃省陇东地区地质物探资料汇编》。1974年12月、1979年11月,陕西省186煤田地质勘测队在彬县实地钻探,预测正宁县境地下含煤:“可采范围连片延伸北出省界,预计储量更大,虽然埋藏较深,还可作为一大型远景煤矿开发区。”1979年,甘肃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在本县进行找煤勘测,年底出版《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含《1∶2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图 ·正宁幅》)。1984至1987年,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146队在县域东、南、西部进行煤田地质勘探,共竣工16个钻孔,测井16孔。完成1∶5万地质填图1500平方米,提交《甘肃省正宁南部找煤地质报告》。1991年,甘肃省计委、省煤炭工正南煤田普查开钻业总公司编制的《甘肃省矿产资源概况》一书,正式命名县内煤藏为 “正宁南部矿区 ”。
  2006年8月,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编制的《甘肃省正宁县南部煤炭详查地质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意见书》载,正宁南部煤田位于县西南部及东部,地理坐标:北纬35。14′30″~35。22′30″,东经107°58′05″~108。07′00″。“正宁南部矿区 ”以罗川断层为界,分东、西两区。东区煤田平均走向长1.3万米,平均倾斜宽6650米。煤层倾角约5。左右。煤层赋存在160米~300米间,西区煤田走向长、平均倾斜宽均为1.2万米,煤层倾角平均约5。左右,煤层赋存在420米~540米间。含煤地层在中侏罗统延安组,距钻孔揭露地层最大厚度101.64米,最小厚度4.47米,平均厚度68.94米。延安组含煤3层,自上而下编号为煤2、煤5、煤8层(同彬长矿区)。煤层总厚度1.77米~22.36米,平均总厚度14.59米。含煤系数21.16%。可采煤层总厚度1.77米~21.73米,平均可采总厚度13.94米。可采含煤系数20.22%。地质储量19亿多吨。煤2层属不稳定、局部可采煤层,煤5层属局部可采煤层,煤8层属较稳定的主要可采煤层。煤2层属低灰、中硫、高热值不粘煤——弱粘煤;煤5层属中灰、中硫、高热值不粘煤 ——弱粘煤;煤8层为低灰、低硫、高热值不粘煤 ——弱粘煤。正宁南部煤田的发现,使甘肃省煤炭储量在全国的排位从第14位跃至第6位。
  石油天然气2000年始,中原油田钻井四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江汉、华北分公司在县域陆续开展石油勘探工作。其中中原油田钻井四公司在西坡乡石家湾子村、三嘉乡关家川村分别布设勘探井2孔;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江汉分公司在周家乡无日天沟布设钻探井1孔。
  经从长庆石油勘探局调查:西坡乡石家湾子及周家乡无日天沟的2孔勘探井,石油储量丰富,质量较好,而三嘉乡关家川的勘探井储量及质量相对不够理想。
  粘土砂石县境内粘土分布广泛,砂石分布于四郎河流域及周家乡车家沟等川区;主要被全县矿山企业(砖瓦厂)和其他建筑企业所利用。2006年底,全县有砖瓦厂22家、采砂企业2家。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