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气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036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气候
分类号: P467
页数: 14
页码: 197-210
摘要: 正宁县夏商周时期至当代各时代的历史气候情况介绍。
关键词: 历史气候 气候变化

内容

第三章气候
  夏商周时期,县域属降水量超过200毫米的中温带半干旱区。从新石器晚期至夏商,县域气候总体属温暖期。此期大部分时间年均温度高于现在2℃左右,1月份的平均温度约高于现在3℃~5℃。约从公元前1100年即商末周初开始,县域进入寒冷期。公元前8世纪中叶的春秋战国时期,县域又进入温暖期。秦汉时期,县域气候由暖转冷。秦与西汉,气候持续温和,平均温度较今约高1.5℃。两汉之际与东汉时期,天气趋于寒冷,平均温度较今约低0.7℃。魏晋南北朝时期,县域气候基本特征是寒冷。唐五代时期,县域气候变得和暖。两宋时期,县域气候处于寒冷期。7世纪初气温开始回升,高于现在。到8世纪中叶达到最高,此后气温开始下降,11世纪末时开始低于现在,到12世纪中叶达到最低点,比今天低将近2℃;此后又开始回升,到13世纪初达到最高,但仍低于现在的气温,到13世纪末期气温又降到最低,低于现在将近2℃。元代,进入温暖期。明清时期,县域气候处于寒冷期。
  当代,县域为中纬度内陆高原地区,气候受季风影响明显,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在全国气候区划中,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四季气候总的特征是:春季(3月~5月)风大雨少,冷暖多变;夏季(6月~8月)温和凉爽,雨水集中,多洪水、冰雹;秋季(9月~11月)气温低,降雨多;冬季(12月~2月)寒冷,干旱少雪。
  第一节机构民国23年(1934),县内开始气象观测,主要观测雨、雪、阴、晴情况,供省级气象部门发布。1959年,在县城建立气象观测站,并在宫河、永正、罗川、永和4乡建成气象观测台4个。1973年,设立气象哨10处,配备观测员30人。次年4月,确定湫头公社张村大队农科站、罗川公社城关大队农科站、周家公社周家大队农科站3处为气象哨。1975年,建成气象哨9处。1980年后停办。
  甘肃省正宁县气象站1959年1月,甘肃省正宁县气候站在山河镇蔡家峪村庙扩建建立,有观测员2人。12月,改称宁县山河气候站,次年3月,又改为宁县山河气候服务站。1962年1月,改称正宁县气候站;9月,复称甘肃省正宁县气候站,全站3人;次年1月,配站长1人。1966年1月,改称甘肃省正宁县气象服务站,全站6人。次年,甘肃省气象局批准正宁气象服务站在山河镇西郊重建新站,11月1日迁入。1969年3月,县气象站和其他4个单位并为县农林水牧服务站革命委员会。次年3月,县气象站分设,直属县革委会领导;11月,甘肃省正宁县气象服务站改称甘肃省正宁县革命委员会气象站,全站7人1974年3月,改称甘肃省正宁县气象站,全站8人。1985年为7人。
  正宁县气象局1978年8月设,与县气象站 “一套机构、两个牌子 ”。2006年底,有职工9人,均为技术人员,其中局长、副局长各1人。
  第二节日照全县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47.4小时,最多年为2717小时(1979),最少年为1982.9小时(1964),一般年份都有2000小时~2700小时。
  一年中,从3月中旬至9月下旬,日可照时数都在12小时以上。从5月上旬至7月下旬,日可照时数都在14小时以上。6月日照时数最多,达257.3小时;9月日照时数最少,仅163.8小时。9月~11月,3月~6月,4月~9月,三期日照时数平均值分别为522.7小时、891.4小时、1334小时。
  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占可照时数之比),全县全年各月在45%~65%。12月~1月,因晴朗少云,日照百分率为65%,是全年日照百分率之最大值;9月,多阴雨天气,日照百分率为全年各月之最小值,仅为45%。
  表3-2-1历年正宁县各月日照时数表(单位:小时、%、℃)(资料年代:1971—2000)第三节气温全县年平均气温8℃~10℃。西南部较高,约10℃左右;东部林区较低,约8℃左右;中部地区居中,约8.5℃;县城位置偏东,距林区较近,为8.3℃。同一地区的川区高于塬区,塬区高于山区。全县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1960年代至80年代,以每10年0.1℃的速度缓慢上升;80年代至90年代,升幅最大,达0.9℃~1.2℃,是40年来气温最高时期,与全球气候变暖同步。
  全县平均气温7月最高,为20.9℃,6月、8月次之,分别为19.1℃、19.8℃;冬季各月平均气温均在零下,1月最低,为 ﹣5.3℃。一日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最低气温出现在清晨。
  全县气温年较差(最热月平均温度与最冷月平均温度之差)大,平均年较差26.9℃,最大年较差29.7℃(1967),最小年较差22.9℃(1979)。全县年平均最高温度13.6℃,年平均最低温度3.5℃。月平均最高温度出现在8月,为26.0℃,月平均最低温度出现在1月,为 ﹣10.1℃。年极端最高气温35.1℃(1966年6月21日),年极端最低温度 ﹣22.8℃(1967年1月16日)。年极端最高气温多数年份出现在6月或7月,少数年份出现在8月。年极端最低气温多出现在1月、12月,极少数年份出现在11月。全县年平均地面温度为10.3℃,7月最高,为25.4℃,6月、8月次之,分别为25.1℃、23.8℃;1月最低,为 ﹣6.5℃,12月、2月次之,分别为 ﹣5.3℃和 ﹣3.3℃。全县冻土历年平均初日为11月3日,平均终日为4月3日,10厘米深度平均冻结12月9日,平均解冻日期3月4日。30厘米平均冻结日期为12月30日,平均解冻期为3月14日。表3-3-1历年正宁县各月气温特征(单位:℃)(资料年代:1997—2000)表3-3-2历年正宁县各月地面温度及5厘米地温特征表(单位:℃)(资料年代:1971—2000)表3-3-3正宁县各月最大冻土深度及10厘米、30厘米处冻结、解冻日期表(单位:厘米、天)第四节蒸发县境东部地区年平均蒸发量为1508.5毫米,西部地区年平均蒸发量为1462.1毫米。7月,平均气温最高,蒸发量最大。1966年6月21日,山河公社1日最大蒸发量为22.9毫米。1月,平均气温最低,蒸发量最小。表3-4-1历年正宁县各月平均蒸发量(单位:毫米)(资料年代:1960—1995)第五节风县内受季风影响,冬季多偏西北风,较寒冷干燥;夏季多偏东南风,较凉爽湿润;春、秋两季为过渡季节,冷热交替,变化频繁。年平均风速为2.3米 /秒~2.6米 /秒,最大为3.1米 /秒。一般春季风多风大,1974年4月,最大风速达4.2米 /秒;1960至1979年的20年中,大风(风力 ≥8级)日数68次,出现在春季的有29次,占43%,其中4月出现14次,将占春季总数的一半。9月风速最小,平均为1.2米 /秒~2.6米 /秒。1975年7月29日,山河镇雷雨前瞬间最大风(西南风)速达31米 /秒。
  表3-5-1历年正宁县各月风向频率及平均风速(单位:米 /秒)(资料年代:1971—2000)第六节降水正宁县东部地区年均降水量620.1毫米,最多为1983年920.7毫米,最少为1965年436.7毫米。西部地区年均降水量543.3毫米。东部年降水量比西部多50毫米~100毫米,年降水相对平均变率东部为14%,西部为15%。80%保证率降水量东部地区555毫米(即每10年中有8年降水量在555毫米以上),西部地区500毫米。
  全年中,前半年气温逐月升高,降水也逐月增加,7月为降水高峰期,8月后气温逐月下降,降水也逐月减少,冬季各月降水量很少。12月和1月降水仅4.8毫米;7月为119.1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9.1%;7月、8月、9月3个月总降水量345.8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55.5%。
  全县各月降水量的相对平均变率,秋季和冬季变化很大,12月最大,达88%;春、夏季各月稍小,7月最小,为32%。大暴雨多出现在7月~9月。1日最大降水量8月最大,为96.7毫米(1980年8月3日);1日最大降水量1月最小,仅4.7毫米(1962)。本县历年最长连续降水日数为14天,降水量139.6毫米(1963年9月10日至23日),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为83天(1962年11月27日至1963年2月17日)。
  全县年总降水日数(日降水量大于0.1毫米天数)平均84天~103天,最多143天(1964)。
  全县初早雪在10月27日至11月16日,终雪在3月31日至4月17日,最晚5月14日(1973)。降雪日数平均10天~37天,积雪日数平均15天~44天,最大积雪深度在12厘米以上;1962年11月25日,山河镇最大积雪深度为24厘米。1960年代中末期至70年代初,由于植被被大量破坏,使本区气候更加干旱。资料统计表明,以1968至1972年后5年与1963至1967年前5年相比,年均降水量减少17.3毫米。
  表3-6-1历年正宁县各月降水量特征表(单位:毫米)(资料年代:1971—2000注:6月~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2% 表3-6-2正宁县各月降水量 ≥0.1毫米和 ≥5.0毫米日数(资料年代:1971—2000)表3-6-3正宁县雪、霜初、终最早、最晚日期及无霜期日数(资料年代:1971—2000)表3-6-4历年正宁县各月最大积雪深度(单位:厘米)(资料年代:1971—2000)第七节湿度全县年均空气相对湿度51%~76%。9月相对湿度最大,为76%;1月最小,为51%。年均空气绝对湿度2.1百帕~17.4百帕,以7月、8月最大,月均绝对湿度17.1百帕~17.4百帕;1月最小,为2.1百帕。
  全县分月土壤湿度情况分别为:3月,10厘米~30厘米深处多年平均土壤湿度19%~24%,分布状态是上湿下干。10厘米~20厘米深处土壤湿度20%~21%。30厘米深处土壤湿度19%。4月~5月,随着气温逐渐升高,风速增大,蒸发加快,10厘米~30厘米深处土壤湿度13%~18%。6月上中旬,10厘米~30厘米深处土壤湿度均值13%。6月下旬至8月,雨量逐渐增多,土壤湿度相应增大,10厘米深处土壤湿度16%~18%,20厘米深处土壤湿度16%~17%,30厘米深处土壤湿度15%~16%。9月,因多连阴雨,土壤湿度较大,10厘米~30厘米深处土壤湿度均值19%~20%。1960年代中末期至70年代初,由于植被被大量破坏,使本区气候更加干旱。据正宁县气象站资料统计表明,以1968至1972年后5年与1963至1967年前5年相比,平均相对湿度降低4%。
  表3-7-1历年正宁县各月平均水汽压与平均相对湿度(单位:百帕、%)(资料年代:1960—1995)第八节物候全县各类物候反映,种类较多,应时而动,且千姿百态,多不胜载,现摘其重要者以前塬区域分类记述。
  植物候农作物冬小麦在自然播期的9月上旬播种,6天~7天出苗,9月底至10月初分蘖;下旬播种,10天~13天出苗,10月底、11月初分蘖;中旬为最佳播种期,播后7天~9天出苗,10月中旬分蘖;于日平均气温降到3℃~0℃时停止生长,次年3月上旬末、中旬初返青,4月上旬起身,4月中旬拔节,5月下旬抽穗,7月上旬成熟收割。
  玉米最佳播期为4月中旬,5月上旬出苗,6月中旬拔节,7月中旬抽雄、开花,8月中旬灌浆、乳熟,9月下旬成熟。高粱4月中旬末、下旬初播种,各物候期较玉米略晚,于10月初成熟。黑豆、黄豆和白豆4月中、下旬播种,9月底、10月初收。豌豆3月中旬种,6月中旬收。谷子5月中旬种,10月中旬收。糜子5月中旬种,9月底收。荞麦7月中旬种,10月初收。冬油菜,1980年以前于7月中旬同回茬糜子或荞麦一块混种,后改为8月下旬播种;11月中旬停止生长,次年3月中旬萌发新苗,4月下旬开花结籽,6月中旬成熟收获。胡麻4月上旬种,6月上旬开花,7月下旬成熟收获。大麻4月中旬种,用皮者8月中旬泡剥,用籽者9月下旬收取。向日葵4月上旬种,10月中旬收。西瓜4月中旬种,8月中旬熟。黄瓜、冬瓜和番瓜4月中旬种,6月下旬摘食。黄花菜3月下旬萌发出土,6至7月产蕾、摘晒。辣椒4月上旬种,7月下旬摘食至10月中旬霜冻前拔棵。西红柿3月底、4月初育苗,5月上旬移栽,8月上旬果成熟。萝卜5月上旬种,9月上旬拔食,10月中旬收。白菜7月下旬种,10月下旬收储。马铃薯4月中旬种,5月中旬出苗,6月上旬末、中旬初开花,9月下旬收储。旱烟5月上旬育苗,7月上旬移栽,9月上旬收。烤烟3月底、4月初育苗,5月中旬移栽,9月上旬开始采叶烘烤,9月底挖杆。花椒5月下旬开花,7月底、8月初为最佳采摘期。茄子4月上旬育苗,5月上旬移栽,6月开始摘食。芹菜4月上旬种,9月中旬收。豇豆4月下旬种,6月下旬采食青角,8月上旬籽成熟。菠菜4月上旬到10月中旬,随时可种,四季能食;秋种越冬,则次年3月采食。笋杆4月上旬种,5月中旬剥食鲜杆。
  韭菜4月中旬开始割食,7月上旬开始以菜老、天热而味熏不食,10月到11月上旬,又割食或生腌。
  树木柳树、杨树先后于3月上旬萌芽,3月底、4月初展叶,5月上旬则绿树成荫,5月下旬飞絮,11月中旬落叶。
  榆树4月上旬发芽,4月下旬榆钱可食。
  桃树、杏树均于3月底发芽,4月上、中旬先开杏花,后开桃花,有 “杏花开,桃花裂”之说,4月下旬杏子如豆,6月底至7月初杏子成熟,8月中旬桃子成熟。
  甘肃桃(酸桃)4月上旬开花,8月中旬成熟。
  梨、苹果树于4月下旬开花,9月中旬果熟,9月下旬、10月上旬摘果。
  核桃树4月上旬发芽,4月中旬末、下旬初展叶,5月上旬开花,6月下旬长瓤,9月上旬果实成熟,农谚有 “麦子上场,核桃半瓤;麦子进囤,核桃挨棍 ”。10月上旬叶变为黑色,10月下旬落叶。
  六月鲜苹果4月上旬芽开放,4月中旬展叶,4月下旬开花,8月上旬果实成熟。
  柿子树4月上旬发芽,5月上旬开花,9月上旬果实成熟,9月下旬落叶后摘果。
  中槐4月发芽,7月开花,11月籽熟。
  刺槐3月发芽,5月开花,8月籽熟。
  桑树4月下旬展叶,6月下旬桑果熟。
  椿树4月发芽、展叶,6月开花,9月籽熟。
  楸树4月发芽,5月开花,6月籽如蒜苔。
  桐树5月上旬开花,中、下旬展叶结空壳无籽。
  松、柏树于7月结籽,11月籽熟。
  枣树萌发最迟,5月上旬出芽,6月上旬开花,6月下旬始见幼果,9月下旬果实熟。
  其他树木,大都4月下旬前后发芽,所有落叶树木,6月下旬后进入生长盛期,9月上旬前后见衰,10月上旬开始落叶,11月中、下旬叶净。
  花卉迎春3月下旬发芽,4月下旬开花。
  牡丹3月底、4月初生芽,5月上旬开花。
  秋菊3月下旬发芽,10月上旬开花。
  芍药、合欢4月上旬发芽,6月底、7月初开花。
  各种草花6月下旬渐盛,8月下旬后渐衰。
  野草蓑草、猫芽草、蒿草、蒲公英等于3月上旬开始,最先发芽。到3月下旬、4月上旬,百草齐发,遍地泛绿。5月中、下旬,百草丰茂,可割饲大家畜,农谚有 “羊盼清明,牛盼夏,老驴老马盼望四月八 ”。此后,各种野草,依气候、季节,各有特点,群众中有 “秋槟草,夏芦草,过了白露拔白蒿 ”、“九月九,黄菊花装的好黄酒 ”等物候规律的经验总结,难以尽记。11月中旬后,寒来冬临,雨水稀少,青草不生,进入枯竭、冰雪之期。
  动物候禽鸟早春三月,山野尚枯,草木未萌之际,啄木鸟始在树间上下跳跃,啄树探虫,声亮如扁鼓,传响旷野、沟谷。随即,斑鸠便在高树枝头 “姑姑 ——等 ”、“姑姑一一等 ”鸣叫不停。传说古有一女子,随其姑远出投亲,中途失散,疾呼无踪,悲哀而死,化为此鸟,呼叫不止。
  紫燕是报春使者,4月上旬草木齐发时节,双双自南归来,于土窑高处或屋檐之下寻觅上年旧巢,始衔泥啄草,或修旧或营新。此后,便双双自晨至昏,穿掠在空中捕虫为食,农谚有 “燕子高飞晴天告 ”、“燕子低飞大雨到 ”等天气变化的先兆。到6月下旬产卵孵雏,10月上旬依依辞去。
  戴胜鸟于4月中旬到来,常在青草地面 “咕咕 ”低飞、频停,到9月中、下旬渐次不见。播种糜谷之前的5月上旬,布谷鸟及时赶,于田间庄舍往返频呼:“种谷,种谷,快种谷!”自晨至夕,反复呼号,诚心感人,常有喙中淌血而呼叫不肯止者。传说古时一农夫因偷懒贻误农时,致颗粒无收,家人饿死,农夫悔恨交加,死后化为布谷鸟,以儆戒世人。在麦子上场,青纱帐升起的时候,还时时 “种谷 ——种谷 ”地催叫着飞过田野。到8月下旬迁离当地。5月下旬,小麦开始抽穗,黄鹂便准时而至。待麦子上色成熟之际,开始鸣叫,提醒人们 “黄啦!旋黄旋割 ..”,不到8月上旬,便另去他乡。
  灰背伯劳、蓝雀、火连斑鸟、白头翁、金雀、山雀、灰头鵐、三道眉草鵐等,大多于5月中旬前后到来,6月孵雏,8月中旬复去别处,唯有金雀8月中旬孵雏,10月下旬渐去。子午岭林中有鸟,人称 “黄米杠子 ”,自6月初通宵啼叫,音如 “黄米杠杠 ”,其声哀烈,空谷独鸣,可闻数里,9月下旬前后渐息。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有鸿雁、大鸨、野鸭等南飞行经此地,或暂停留。其中鸿雁在1960年代前,停于南部川台,以麦苗为食,近年不再停留,过往之声亦不多闻。
  当地留鸟较多,随季节、气候变化亦各有反映。有独特表现的是喜鹊,炎热三伏天从不近水,但有时偷吃瓜果;滴水成冰的数九寒天,总是露宿枝头。传说它有 “三伏不喝水,三九不进窝 ”的 “严约 ”;又传说每年农历七月七日为牛郎、织女搭桥相会,故当日踪迹不见,次日多数头顶羽毛缺损。其次是乌鸦,9月中、下旬雏鸦出巢后,觅食喂养老鸦,称 “乌鸦反哺 ”,俗称小鸦还食。据说老鸦哺育幼鸦需历百天,雏鸦还食也经百日。秋季的山野间、荒丘上,小鸦远远衔食飞来,乌鸦在地上振翅以待,还食时两嘴相接,四翅拍闪,伊伊哑哑,亲热宛然,人称为 “慈鸦 ”、“孝鸟 ”。其他如 “老鹰长啸 ”、“鹞子拜水 ”(空中停滞)“灰(喜)鹊群噪 ”、“吼孢牛呜叫 ”等等风雨前兆之类,则不以时而定。家禽,中的鸡,老品种每年6月下旬到8月上旬,9月上旬到次年1月上旬两段时间,多不生蛋。现在,随着优良鸡种的发展,饲养技术改进提高,全年生蛋者已不少见。虫豸冰雪消融、大地回春的3月上旬后,冬眠虫类先后开始蠕动。其中蜜蜂出眠最早,2月上旬便开始出巢活动,直至11月中旬后复入冬眠,其眠期最短。蚂蚁4月上旬出洞,11月上旬冬眠。蚕5月上旬孵育出卵,6月中旬前做茧。大体为4天出幼蚕,20天后做茧,6天成蛹,12天变蛾,7天蛾死。
  蛇、青蛙、蝼蛄、蟋蟀等,均于5月上旬后始出地面。蛇类于9月下旬后入眠,青蛙直到10月下旬前后不见。蝼蛄和蟋蟀11月上、中旬入土,而蟋蟀于10月中旬即进入人家宅室,11月不见。
  兽类立春前后的元、2月,狼革毛丰厚,是猎取皮革的时节,此后脱换革毛,皮无大用,狐狸在立冬前后的11月,革厚毛丰,但7、8月间,皮、毛俱薄,皆不可用。俗有 “冻冰狐子消冰狼 ”,“六月狐子顾皮还是顾毛 ”等说法。松鼠、田鼠3月上旬结束冬眠,开始活动,10月,掘洞储食,后复入冬眠。蝙蝠5月上旬开始昼伏夜出,11月上旬蛰眠。獾9月下旬至10月初,膘肥肉厚,是沤制风湿土药 “獾油 ”的最好时段。家畜较突出的反映是脱换毛膘,绵羊在3月间乏瘦,农谚有 “二月里羊,撂过墙,狗不吃,狼不尝 ”之说。4月上旬后,牛、驴、骡、马等大家畜开始脱换绒毛,其换毛时间长短,与饲养管理好坏颇有关系。5月下旬,山羊肥壮,俗语 “枣芽发,山羊杀 ”。12月下旬,是绵羊产羔的集中时期,称 “冬羔 ”;此外,亦有产 “春羔 ”、“秋羔 ”的,但生长不佳。
  附:气候谚语气象热生风,冷生雨。
  月晕风,日晕雨。
  云交云,雨淋淋。
  南山戴帽,长工睡觉。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早看天顶穿,晚看四角悬。
  乌云接日头,夜半雨淋头。黑云黄梢子,必定下冷子(冰雹)。天旱极了有硬雨(冰雹)。日出胭脂红,无雨必有风。早烧不出门,晚烧晒死人。正月十五雪打灯,当年定是好收成。雷声大,雨点小。雷声如拉磨,必定有冰雹。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二月雷,墓崮堆;三月雷,麦崮堆。先雷后雨雨不大;先雨后雷哗啦啦。烧炕不出烟,必定有阴天。烟囱不出烟,定是阴雨天。蚍蜉蚂过道,有雨将来到。前蒙蒙(雨)不下,后蒙蒙不晴。夜晴没好天,晴了都是一半天。云向南,潦池闲;云向西,老池溢;云向东,一场风;云向北,晒干麦。八月十五雨蒙蒙,正月十五雪打灯。东风下,西风晴,转了北风下不成。初三初四不见月,连阴带下得半月。四六不开天,开天一半天。秋后北风雨,久旱有久雨。铁出水,瓷出汗,下雨不出两三天。东绛轰隆西绛雨,南绛出来发大水,北绛出来卖儿女。七阴八下九不晴,十日晒得脑瓜疼。早雨没多的,吃了饭送喝的。节气正月二十三,老牛老驴歇一天。二月二,龙抬头(万物复苏)。二八月,乱穿衣。春寒不算寒,蛰寒得半年。三月三,桃木棒槌柳木鞭。三月三,桃木棒槌削一天。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清明前后一场雨,强似庄稼汉中了举。
  一年两道春,黄米贵如金。
  夏至长,冬至短(谓白天)。
  麦黄看节,豆黄看荚。
  一过四月八,老农心放下。
  收不收,全看五月二十六。
  头伏荞麦中伏菜。时至六月六,黄狗吐舌头。
  六月出门防腊月寒。
  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
  毛杏塞鼻子,家家种糜子。
  天河转东西,收拾缝棉衣。
  六月立秋,迟秋不收;七月立秋,迟早都要收。
  七月十五阔坳白,八月十五一绽墨。
  秋分糜子寒露谷。
  处暑不出头,割得喂了牛。
  七月白露八月种,八月白露不敢等。
  八月路上牛喝水,种不上麦子发后悔。
  麦跟白露种,前十天不早,后十天不迟。
  九月九,黄菊酿黄酒。
  十月天,锅边转,麻利媳妇做两顿饭(白天短)。
  过个腊八,长个杈巴;过个年,长个椽;过个十五,长个犁沟(白天变长)。
  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能卖钱。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