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乡镇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03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乡镇概况
分类号: F291
页数: 7
页码: 190-196
摘要: 正宁县各时代乡镇情况介绍。
关键词: 正宁县乡镇 乡镇概况

内容

第四节乡镇概况
  山河镇古时,因此地是山货的集散地,称 “山货 ”,后雅化为 “山河 ”。宋、金、元、明、清,均设山河镇(山头镇)。民国时,或称山河镇,或称山河区。民国19年(1930)3月起,为正宁县治所在地。1949年10月,称正宁县第四区山河市。1953年2月,称第四区山河乡。1955年11月,称县属山河乡。1958年9月,与西坡、月明乡合并为山河(卫星)公社。1961年5月,析出西坡、月明公社。次年3月,成立山河区工作委员会。1965年4月,撤销山河区工作委员会。1968年2月后,改称山河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山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9月,改称山河乡人民政府。1985年1月,改称山河镇人民政府。2004年10月,月明乡撤销,其李家川村并入山河镇。2006年底,辖山河居委会、东关、西关、蔡峪、董庄、移凤、冯柳、佑苏、王阁、松树、解川、李家川12个村民(居民)委员会、84个村民小组。总土地面积17.88万亩(1.19万公顷)。
  该镇是全县经济文化中心和各种商品及农副产品的主要集散地。主要农副产品有烤烟、苹果、香菇、麻、荏、洋芋、花椒、核桃、药材、手工挂面、豆腐等。2006年底,全镇总户数12969户,总人口4166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414人。国内生产总值74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06元。
  榆林子镇古时,因该地有一大片榆树林而得名。前身为1949年10月成立的正宁县第六区第四乡(驻榆林子村)。1953年2月,称第六区榆林子乡。1955年11月,称罗川区榆林子乡。次年5月,称县辖榆林子乡。1958年9月,与永正乡合并,称榆林子(东风)人民公社。1961年5月,改称榆林子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析设永正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2月后,改称榆林子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榆林子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9月,改称榆林子乡人民政府。1985年1月,改称榆林子镇人民政府。2006年底,辖小寺头、冢巷、乐安坊、高龙头、乐兴、文乐、马槽沟、习仵、石家、任家、党家12个村民委员会、82个村民小组。总土地面积13.70万亩(0.91万公顷)。
  该镇以烤烟生产为主要产业,年种植优质烤烟4万亩,产烟叶12万担,镇财政年增收500万元。2006年底,全镇总户数8399户,总人口3228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55人。国内生产总值88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12元。
  宫河镇明代,当地有两个寺院,一个叫宫宫寺,一个叫房陵寺,设里时,取两寺之首字称宫房里,后分为宫房上里、宫房下里,上下两里合设集市,称 “共合 ”,后演变为 “宫河 ”。明代,属宁州南乡宫河里。清代,先后隶属宁州东乡宫房里、宁州东乡杜政里。民国时期,称宁县宫河镇,辖12个保;38年(1949)6月,划归正宁县。1949年10月,称正宁县第七区,辖6个乡。1953年2月,辖7个乡。1955年11月,称宫河区,辖6个乡。次年5月,辖5个乡。1958年3月,撤宫河区,建立县辖乡宫河乡;9月,与牛家沟圈乡合并为宫河(红光)人民公社,辖14个生产大队。次年1月,辖6个生产大队。1961年5月,改称宫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并析设周家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次年2月,析设纪村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3月,成立宫河区工作委员会,辖宫河等人民公社。1965年4月,撤销宫河区工作委员会。1968年2月后,改称宫河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改称宫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9月,改称宫河乡人民政府。1985年1月,改称宫河镇人民政府。2004年10月,罗川乡撤销,其长口子、代店村并入宫河镇。2006年底,辖北堡子、南堡子、东山头、雷村、彭姚川、王录、南庄、宫河、东里、西里、代店、长口子12个村民委员会、89个村民小组。总土地面积13.33万亩(0.89万公顷)。
  该镇大葱、烤烟、林果、药材等生产得天独厚,素有 “大葱之乡”之称。大葱以茎粗肉厚,层多,辛辣脆香,久藏不干,炒汤飘浮不沉,久煮不烂等特点而驰名省内外,运销西北五省。21世纪后,全镇年种植大葱1.2万亩以上,产大葱900万千克,产值约1200万元,仅此项人均收入514元。在王录村,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政治部驻地,也有风景秀丽的马鞍山。2006年底,全镇总户数8397户,总人口3247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14人。国内生产总值85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48元。
  永和镇古时,该地将集市分别设在寺村、于家庄、樊村等处,后因其他地方设立的集市比较偏僻,当地群众遂合并集市于此,称 “永合 ”,后雅称 “永和 ”。前身为清末所设的永和镇。民国16年(1927),称永和区;22年(1933),复称永和镇;25年(1936),又称永和区;29年(1940),复称永和镇;33年(1944)8月,改为永和乡。1949年10月,改称正宁县第三区。1955年11月,改称永和乡。1958年9月,与佛堂、罗川乡合并为永和(红旗)人民公社。1961年5月,改称永和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析出双佛堂、罗川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3年11月,撤销湫头区工作委员会及永和、双佛堂2个公社管理委员会,建立永和区工作委员会。1965年4月,撤销永和区工作委员会,建立永和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2月后,改称永和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永和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9月,改称永和乡人民政府。1985年1月,改称永和镇人民政府。2004年10月,罗川乡撤销,其城关村(后改称罗川村)、房河村并入永和镇。2006年底,辖上南、寺村、于家庄、樊村、安兴、下南坡头、罗儿沟圈、房河、罗川9个村民委员会、84个村民小组。总土地面积17.28万亩(1.15万公顷)。
  该镇以烤烟、苹果、蔬菜、畜禽养殖、香菇等为支柱产业。罗川村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氏石坊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大殿、赵氏祠堂,汉子村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汉子遗址,于家庄村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赵邦清墓。2006年底,全镇总户数6764户,总人口2617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42人。国内生产总值55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16元。
  西坡乡该地因位于子午岭西部,且从东向西逐渐倾斜似坡形,故而得名。前身为1949年10月所设之正宁县第四区(西坡)。1955年11月,析设为西坡、月明、山河3乡。1958年9月,山河、西坡、月明3乡合并为山河(卫星)人民公社。1961年5月,析设西坡、山河、月明、冯柳4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2月后,西坡人民公社改称西坡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6月,析设月明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2月,复称西坡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9月,改称西坡乡人民政府。2004年10月,月明乡撤销,除李家川村外的其他村并入西坡乡。2006年底,辖宋畔、五畔、西坡、石家湾子、高红、柴桥子、韩坳、月南8个村民委员会、60个村民小组。总土地面积18.17万亩(1.21万公顷)。
  该乡地处林区边缘,牧草茂盛,发展畜牧养殖得天独厚。2006年底,全乡总户数3769户,总人口1464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6人。国内生产总值22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77元。
  永正乡民国23年(1944)8月,因该地永乐乡与相邻的陕西省邠县永乐乡同名,取此地系正宁县的永乐乡之意,遂改称永正乡。前身为民国23年(1934)左右正宁县所设之长乐乡。后成为新正县的长乐区;26年(1937),正宁县废新正县让出的长乐区,成立纪纲、永乐2乡;33年(1944)8月,永乐乡改为永正乡;38年(1949)6月,正宁县人民政府驻永正乡岭上村,原宁县米桥乡刘家堡子等村划入。1949年10月,设为正宁县第五区。1955年11月,改称永正区。次年5月,设县辖乡永正乡。1958年9月,永正、榆林子2乡并为榆林子(东风)人民公社。1961年5月,析设永正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2月,改称永正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永正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9月,改称永正乡人民政府。2004年10月,罗川乡撤销,其佛堂村并入永正乡。2006年底,辖刘家堡子、王沟圈、纪村、东龙头、上官庄、路里、友好、堡住、南住、佛堂10个村民委员会、72个村民小组。总土地面积14.30万亩(0.95万公顷)。
  该乡是全县优质烤烟生产示范乡之一。2006年底,全乡总户数6157户,总人口2515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78人。国内生产总值51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47元。
  周家乡古时,因该地多为周姓居民而得名。前身为明代宁州南乡房陵里(后雅称房邻里)。清代,属宁州东乡杜政里。民国时期,属宁县宫河镇;38年(1949)6月,划归正宁县。1949年10月,属正宁县第七区。1955年11月,属宫河区。1958年3月,析宫河区为宫河、牛家沟圈2个县辖乡;9月,宫河、牛家沟圈2乡并为宫河(红光)人民公社。1961年5月,析设周家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次年1月,周家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析设牛家沟圈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3月,直属新设的宫河区工作委员会。1965年4月,周家、牛家沟圈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并为周家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2月后,改称周家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周家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9月,改称周家乡人民政府。2006年底,辖徐家、芦堡子、乔坡、西庄、惠塬、车家沟、燕家、下冯、梁家、周家、大璋、房村、核桃峪13个村民委员会、72个村民小组。总土地面积11.76万亩(0.78万公顷)。
  该乡有石料、建材、地毯、钢门钢窗、柳编加工五大工业主导产业和烤烟、林果、蔬菜、畜禽、荏籽五大支柱产业。大麻生产、柳编加工历史悠久,其中柳编簸箕远近驰名,行销大西北。地下资源有煤炭、石油等,正南煤田中心区位于周家乡。周家村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周家遗址,燕家村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燕氏家族墓地。2006年底,全乡总户数6543户,总人口2392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96人。国内生产总值50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人1979元。
  湫头乡唐代,境内有一 “灵湫 ”,因祈雨分外灵验而驰名全国。宋代,因有显圣庙,而设显圣镇。金代,称要关镇。清初,设灵湫里,后称要册镇、湫头镇。民国16年(1927),属永和区;23年(1934)9月,第三区(永和)设有湫头乡;次年8月起,属新正县第一区,辖有第三乡(湫头乡);35年(1946),正宁县设湫头镇,但因属新正县管辖,故侨置其于永和乡。1949年10月,属正宁县第二区(湫头)。1955年11月,属湫头区。1958年3月,设县辖乡湫头乡;9月,湫头、解家川、五顷塬3乡并为湫头(跃进)人民公社。1961年5月,析设为湫头、解家川、五顷塬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次年3月,设湫头区工作委员会,湫头等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属之。1963年11月,撤销湫头区工作委员会,湫头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直属于县。1968年2月后,改称湫头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6月,析设五顷塬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2月,复称湫头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9月,改称湫头乡人民政府。2006年底,辖西沟、苟仁、新庄村、双佛堂、张村、王郎坡、湫头7个村民委员会、64个村民小组。总土地面积12.94万亩(0.86万公顷)。
  该乡以苹果、烤烟为主导产业。苟仁村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苟仁遗址。2006年底,全乡总户数4784户,总人口1883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75人。国内生产总值29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17元。
  五顷塬回族自治乡因该地狭小,约有五顷,故而得名。清代,属湫头镇。民国16年(1927),属永和区;23年(1934),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三路游击队总指挥部建立五顷塬乡革命委员会;同年9月,正宁县第三区(永和)设有湫头乡;24年(1935)8月起,新正县第一区(湫头)设一乡(孟家河)、二乡(南邑)、九乡(龙咀子);35年(1946),正宁县设湫头镇,但因属新正县管辖,故侨置其于永和乡。1949年10月,正宁县第二区(湫头)设一乡(五顷塬)、二乡(南邑)。1953年2月,第二区(湫头)新增龙咀子乡。1955年11月,湫头区设西渠、南邑2乡。1958年3月,撤湫头区,设湫头、五顷塬2个县辖乡;9月,湫头、解家川、五顷塬3乡并为湫头(跃进)人民公社。1961年5月,析设湫头、五顷塬、解家川3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次年3月,设湫头区工作委员会,五顷塬等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属之。1963年11月,撤销湫头区工作委员会,五顷塬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直属于县。1965年4月,并入湫头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2月,改称湫头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6月,析设五顷塬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五顷塬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9月,改称五顷塬乡人民政府。次年4月,改称五顷塬回族自治乡人民政府。2006年底,辖西头、南邑、龙咀子、孟河、西渠5个村民委员会、31个村民小组。总土地面积8.31万亩(0.55万公顷)。
  该乡地处子午岭林缘,是庆阳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乡。洋芋、林果、草畜、香菇、秋杂粮等经济作物初具规模。境内有黄帝冢,林区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秦直道。2006年底,全乡总户数1770户,总人口681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01人。国内生产总值11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35元。
  三嘉乡民国设保甲时,因该地后坡、东庄、林坡3条塬设有3个甲,时称 “三甲塬 ”。民国21年(1932)建立苏维埃政权时,改称 “三家塬 ”。后书写为 “三嘉 ”。明代,属香庙里。清初,属和恒里;乾隆年间(1736—1795),属正宁县南乡。民国早中期,属永和区。24年(1935)8月起,属新正县设第二区(三嘉);35年(1946),正宁县设三嘉乡,因地域属新正县管辖,遂侨置三嘉乡于永和乡;38年(1949)6月,原栒邑县的狼牙洼划入第二区(三嘉)。1949年10月,改称正宁县第一区(三嘉)。1955年11月,改称三嘉区。次年5月,撤销三嘉区,建立南庄子、关家川2个县辖乡。1958年9月,南庄子、关家川2乡并为南庄子(红星)人民公社。次年6月1日,南庄子人民公社改称三嘉人民公社。1961年5月,析设三嘉、关家川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5年4月,撤销关家川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新建三嘉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2月后,改称三嘉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三嘉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9月,改称三嘉乡人民政府。2006年底,辖林坡、东庄、后坡、狼牙洼、松树坪、关家川、刘家川7个村民委员会、39个村民小组。总土地面积14.04万亩(0.94万公顷)。
  该乡以草畜、瓜果为主导产业,所产西瓜个大、瓤红、汁蜜、味甜,远销陕西、四川等地;红富士苹果外形美观,皮薄色艳,含糖量高,深受客商青睐,畅销广州、深圳等东南沿海和毗邻省市。2006年底,全乡总户数1876户,总人口701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5人。国内生产总值15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57元。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