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03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地理
分类号: K921
页数: 13
页码: 184-196
摘要: 正宁县域地质属中国北方华北地台大地构造单元,位置在鄂尔多斯的东翼,处于关山至六盘山褶皱带以东的鄂尔多斯台区。按地貌状况分为高原沟壑、低山丘陵(子午岭)2个类型区。子午岭顶峰雕岭关为最高点,海拔1756米;周家乡车家沟泾河滩海拔最低为880米。全县有东西走向、相互平行的4条塬:月明(面积5.8平方公里)、宫河塬(面积178.15平方公里)、永和塬(面积47.08平方公里)、三嘉塬(面积5.7平方公里)。
关键词: 正宁县域 正宁界址

内容

第二章地理
  县域地质属中国北方华北地台大地构造单元,位置在鄂尔多斯的东翼,处于关山至六盘山褶皱带以东的鄂尔多斯台区。按地貌状况分为高原沟壑、低山丘陵(子午岭)2个类型区。子午岭顶峰雕岭关为最高点,海拔1756米;周家乡车家沟泾河滩海拔最低为880米。全县有东西走向、相互平行的4条塬:月明(面积5.8平方公里)、宫河塬(面积178.15平方公里)、永和塬(面积47.08平方公里)、三嘉塬(面积5.7平方公里)。
  第一节县域位置正宁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子午岭西麓,属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处北纬35°14′40″35°36′18″,东经107°56′20″~108°38′08″。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海拔880米~1756米,相对高差876米。东西长63.5千米,南北宽40.2千米。东与陕西省黄陵县以子午岭为界,南与陕西省旬邑县,西南与陕西省彬县相邻,西接陕西省长武县以泾河为界,北壤宁县。土地总面积1319.5平方公里,折合197.93万亩(约13.2万公顷)。第二节界址变迁清代前,县域至界随朝代递更多有变动,但由于资料所限,难以明辨。
  清乾隆《正宁县志》载:正宁县 “广一百三十里,袤一百五十里,东至宜君县界一百一十里,西至宁州(今宁县)界三十里,南至三水县(今陕西省旬邑县)界十里,北至宁州界三十五里。东界雕岭关、子午岭、刘家店、西渠里、桥山。西界宫河镇(宁州境)山阳头。南界焦家山南石碑凹。北界陵堡陪冢,在平子镇北。东到宜君县二百五十里,西到长武县九十里,南到三水县九十里、淳化县一百八十里、同官县(今陕西铜川市)三百里,西南到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八十里,东北到中部县(今陕西省黄陵县)三百二十里,西北到宁州九十里,到安化(今庆城县)二百四十里 ”。
  民国24年(1935)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边南区革命委员会在正宁县南塬、成立新正县革命委员会(正栒邠革命委员会),辖甘肃省正宁县及陕西省栒邑、邠县各一部分地区,划分为湫头、三嘉、长舌头、湫坡头、长乐、底庙6个区。10月,又以底庙区为中心,成立永红县苏维埃政府。至次年12月,新正县辖6区39乡,有人口35078人。26年(1937)3月,为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新正县与国民党正宁县举行划定辖区界线谈判。谈判中,新正县让出长乐区、西五畔、西王阁。最后划定的界线为:南以杨家畔、解家川、半川、上南坡头以东,北以西五畔起沿沟边以西为两县分界。此后,新正县便固定为4个区,25个乡,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人口3.4万多人。4月,永红县撤销,复置为新正县第六区(底庙区),辖3个乡、12个行政村,面积65平方公里,有人口1.1万人。29年(1940)9月,新正县又新成立马栏区,辖石底子、转角、金盆、马栏、田家洞5个乡。32年(1943)10月,原属陕西省宜君县的双龙区、上畛子区又划归新正县,成立中心区。37年(1948)4月,新正县在陕西县新民、北极建立2个区政府;7月,移交县县政府。次年6月,陕西省的职田镇、湫坡头、底庙划归原建制,原宁县宫河镇和米桥乡的第一保、第二保(均为飞地)划归新正县,原正宁县平子镇划归新宁县,原新宁县瓦窑沟圈、西坡、芦子坪、南堡子4乡划归新正县。7月27日,正宁县解放。8月,新正县更名正宁县。正宁县时辖7个区、46个乡、165个行政村、439个自然村、8.68万口人。
  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经栒邑、正宁两县协商,将原属栒邑县的四沟梁、桥子沟、前马塬南沟、狼牙洼地,划归正宁县一区(三嘉)。
  第三节地质地形地貌地质县域地质属中国北方华北地台大地构造单元,位置在鄂尔多斯的东翼,处于关山至六盘山褶皱带以东的鄂尔多斯台区。从地质年代上看,华北地台大约形成于19亿年前的远古时期。在古生代早期,由于地壳运动以升降为主,华北地台基本处于海浸过程之中。至晚奥陶纪,华北地台完全隆起成为陆地。以后大约经历1亿数千万年,又重新下沉。后因振荡频繁,地台多次发生海浸,时而为陆地,时而为大海,沉积发育成海陆交相的地层。至二叠纪时,华北地台再次隆起成陆地,形成含煤的海陆交替相石炭岩地层。中生代中期,地壳发生大规模的构造运动(燕山运动),并伴有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受其影响,华北地台开始分化,使今甘肃省这一带的陆地再次抬升,出现南北走向的贺兰山和六盘山。新生代后,因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地壳升降活动更加剧烈,青藏高原陡升,海拔高度达到4000米,阻挡印度洋暖流的北上,使今中国北方一带气候异常干冷。剧烈的西北风把蒙古高原的沙土刮向东南。大风起时,黄尘滚滚,风中的沙粒在华北、西北东部飘落下来,盖在山顶、丘陵、河谷、湖泊地带,历经千万年,积少成多,厚度加大,最厚处在100米以上,最终形成一望无际的黄土平原。大约在第四纪晚期,即全新世,地质又处在新构造运动中,整个黄土平原出现中度挠曲和隆升,将原来黄土堆积的低平盆地抬升成为高起的表面完整的黄土高原。今子午岭从湖盆中上升为南北走向的长梁,也即桥山山脉。残积湖水冲破南部峡谷,向南流入泾水,形成马莲河、蒲河水系。全新世开始后,由于黄土本身质地疏松,河流长期浸蚀、冲刷,加上近晚期人类活动的影响,水土流失严重,使黄土高原逐渐解体,原来较为平坦的地面被切割成碎块,出现古(现)代浸蚀沟。许多浸蚀沟不仅切割堆积于浸蚀沟的黄土层,而且切穿红粘土而达于古老的基岩中,从而形成高原沟壑、梁峁、河谷、平川、山峦、斜坡并存的地理风貌。
  县域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内陆新华夏系统沉降带的构造盆地,最深层基底由震旦系片岩、片麻岩组成。上层为震旦系石英岩和矽质灰岩。还有寒武系和下奥陶统形成的碳酸盐岩。中奥陶统为绿色砂页岩,中上石炭统多为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直接伏于中奥陶统之上。在此之上是二叠纪后的陆相沉积。二叠纪、三叠纪沉积岩厚度达3000米,为当时鄂尔多斯沉积的中心。自中元古代至第三纪各代,沉积岩总厚度达7000余米。
  从白垩纪末期至第三纪间,由于长期浸蚀的作用,形成一个广阔的古剥蚀面,除其边缘局部沉积一些第三纪红土层外,大部直接被第四纪土状堆积物所覆盖。所以,白垩纪基岩的古剥蚀面是今黄土高原的下层基础。第四纪地层由下更新世的红粘土(午城黄土)、中更新世的老黄土(离石黄土)与砂砾层、上更新世的黄土(马兰土)至全新世的灰黄色薄层堆积物组成。土层厚度约在60米~240米之间。
  以钻探调查为例,正宁县各地质年代地层状况是:中生代
  三叠纪属瓦窑堡组上段。厚100米~170米,倾向西南,倾角18°。地层发育良好,化石较丰富,层序清楚。岩性为深灰至黄绿色长石砂岩夹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及灰黑色油页岩,中部夹有0.3米~0.5米厚的煤线及煤层。自下而上划分为下统刘家沟组、和尚沟组;中统纸坊组、铜川组;上统胡家村组、永坪组、瓦窑堡组。各组之间大多为整合接触。
  侏罗纪分布较广泛,尤其在盆地分区大面积分布。自下而上划分为下统富县组,中统延安组、直罗组、安定组,上统芬芳河组。其中直罗组、安定组累计厚约26米~122米,富县组厚1.8米~31米。延安组为主要含煤地层,厚4.5米~102米,倾向西,倾角3度至6度。岩性为灰绿、黄绿至灰白、灰黑色中粗粒长石砂岩夹页岩、泥岩、砂质泥岩及煤层,砂钙质胶结、中厚层结构。
  白垩纪本系志丹群之洛河组、华池组、环河组、罗汉洞组地层,在区内均有所见。而环河组、罗汉洞组断续裸露于河谷和子午岭山下。各组地层情况是:洛河组厚241米~266米,广布于全县地下,其顶板高程以15.3%的坡降由东向西倾斜,至镇原境又翘起。岩性为棕红、浅棕红交错层,间夹细砂岩和少量粗砂岩。碎屑矿物成份以长石、石英为主,云母次之,钙质与泥质胶结,结构疏松,岩相较为稳定,连续沉积于宜君组地层之上。
  华池组厚129米~179米,分布全县,以15.3%的坡降向南倾斜,北薄而南厚,岩性以棕红、紫红充填,岩相变化较大,但结构致密坚硬。
  环河组厚145米~363米,分布广泛,出露仅见于河谷。地层东西厚而中部薄。下部岩性以棕红、紫红色泥岩、页岩为主,夹少量灰色、灰绿色粉砂岩;上部以灰紫色泥、页岩为主;夹暗紫色、紫红色粉细砂岩。岩相变化不大。
  罗汉洞组厚233米,分布于子午岭至山河镇解家川一带。岩性以桔红、桔黄、浅灰、紫色中薄砂岩、泥岩、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组成。底部砂岩具大型交错层理,呈厚层块状,由钙、泥质作弱胶结,结构较为疏松。
  新生代第三纪上新统泥岩厚126.39米,分布较广,但出露仅见于沟谷和山根,厚度由东向西逐渐变薄。本层属三趾马红土层,岩性以棕红、浅棕红、浅棕色泥岩与砂质泥岩为主,其中央有零散和成层的钙质结核,少数结成钙板。
  第四纪地层广泛分布,出露较齐全。分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全新统。1.下更新统
  三门组厚9米,主要分布于泾河河谷五级阶地之下。岩性以枯黄、棕黄色为主。下部为砂砾石层,呈灰白和桔黄色,具交错层理,属河床型。成份由灰岩、页岩、石英岩、石英砂岩、砂岩、钙质结核等组成。上部以棕色砂面粘土和砂质土为主,夹砂、砾石层和粉细砂层,可见水平层理。
  午成黄土厚30米~40米,出露于河谷、沟谷上游。西部厚而东部薄。颜色以浅棕黄为主,岩相稳定。土质成份由亚粘土、粉砂土组成,钙质含量高,成岩作用强,并夹有大量钙质结核。2.中更新统分布甚广。主要为冲积、风积两类成因。各组地层状况依次为;下冲积层厚70米,主要分布于泾河四级阶地。岩性主要为灰白及灰黄色砾石层,砂层夹褐色粘土和亚砂土层。砂石成份以泥岩、砂岩为主,并含少量钙质结核及灰岩,局部是半胶状态。离石黄土下部厚50米~86米,广泛分布于河间区,出露于沟谷坡地。成份以棕黄、浅棕黄色粘土、亚砂土为主,夹5层~10层棕红、褐红色古土壤和灰黄色钙质结核层,有的地方该层高出河面50米左右。
  上冲积层厚9米,分布于泾河三级台地。下部岩性为灰白、灰黄色砂、砾石层,砾石以石英,灰岩为主,砂、泥岩次之,并夹少量火成砾石。上部为灰黄色、褐黄色亚砂土,含零星钙质结核,并加薄层钙板,密实而半坚硬,具有水平层理。
  离石黄土上部厚30米~57米,广泛分布于三级台地以上的河间地区。出露于沟谷陡坡上。岩性为浅黄、灰黄色砂质黄土,间夹3层~4层棕红色、褐红色古土壤层,单层厚1米~2米,间隔7米~16米。黄土颗粒组分,各地变化不大,平均含砂粒16%,含粉粒67%,含粘粒17%。3,上更新统此地层在全县比较发育,其成因为河流相的冲积层和风成黄土(即马兰黄土)两类。
  冲积层厚10米~30米,分布于诸河沿岸二级阶地,属萨拉乌苏组。底部岩性为灰白、灰黄、褐黄色砂砾石层,成份以泥岩、灰岩、石英岩为主,钙质结核和火成岩次之。中部为亚砂土夹砂砾石层,结构松散。上部为灰黄、褐黄色亚粘土,具水平层理,并加粘土淤泥条带和细砂薄层。
  马兰黄土厚5米~20米,广泛披盖于二级阶地及其以上的河间、塬面、山岭,土层为浅黄色砂质黄土,质地均一,结构松散。其颗粒成份,据20个土样分析,平均为:砂粒占16%,粉粒占66.4%,粘粒占16.8%。4.全新统冲积层下部厚10米~15米,分布于川谷一级阶地,沿河两侧作带状布展。岩性下部为灰黄色亚砂土,砂石成份以泥岩、页岩和钙质结核为主。泾河区砾石成份中,还有灰岩、火成岩、石英岩等。上部为亚砂土,质地均一,较疏松,局部夹透明状砂粒石层,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
  冲积层上部厚2米~5米,分布于河漫滩地,岩性主要为灰色、灰黄色砂砾,卵石成份以砂岩、泥岩为主,含少量灰岩、火成岩。部分地区则以泥岩、页岩和钙质结核为主。
  地形地貌县域属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形南北略窄,东西较长。地势东北高,西南低,自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境内地形较复杂,山川、塬、梁、峁、沟、谷、台齐备。按地貌状况分为高原沟壑、低山丘陵(子午岭)2个类型区。高原沟壑区分为中部残塬沟壑区和中、西部高原沟壑区。东部边境为子午岭低山丘陵。地势高,海拔1500米以上,子午岭顶峰雕岭关为最高点,海拔1756米。
  中、西部高原沟壑区塬面平坦开阔,坡度平缓,中央部分地面倾斜约1度左右,边缘部分倾斜约3度~5度,最陡处约10度。东端、西端海拔高度分别为1466.5米、880米。周家乡车家沟泾河滩海拔最低为880米。全县有东西走向、相互平行的4条塬:月明塬(面积5.8平方公里)、宫河塬(面积178.15平方公里)、永和塬(面积47.08平方公里)、三嘉塬(面积5.7平方公里),为良好的耕作区。塬面均被纵横交错的大小沟谷所环绕。多数沟谷坡度较陡,间有悬崖绝壁。境内有大于1千米以上的沟谷339条。较大的干沟(主沟)有流水,成为河川,有关家川(支当河)、罗川(四郎河)和嘉峪川(嘉峪川河)。较小的干沟无流水。境内大小沟谷约占总面积的48%,沟谷与塬面相对高度差约为250米~400米。
  东部低山丘陵区位于县域东部子午岭次生林区,包括原月明乡柴桥子村,西坡乡南桥村,五顷塬乡孟河、西渠、龙咀子村,三嘉乡刘家店等4个乡的6个村,面积419.9平方公里,折合629781.7亩(41985.4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31.6%。这里梁峁起伏,海拔高1300米~1750米,相对高差300米~400米。
  中部残塬沟壑区位于县域中部地区,包括原月明乡、西坡、五顷塬、三嘉4个乡的西半部及湫头、山河2个乡(镇)的全部,含38个村255个组,总面积437.1平方公里,折合655690.5亩(43712.7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32.9%。这里塬小零散,塬面占14.3%,地貌多样,海拔高1400米~1600米,相对高差250米~300米。
  西部高原沟壑区位于县域西部,包括永正、榆林子、宫河、周家、罗川、永和6个乡(镇),含77个村,总面积471.7平方公里,折合707507.9亩(47167.2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35.5%。面较平坦完整,川塬面积大,占39.5%,海拔高1000米~1350米(最低点泾河滩880米),相对高差250米~300米。
  表2-3-1正宁县地貌类型及面积一览表(单位:平方公里、公顷、%、万公顷、千米)续表第四节乡镇概况山河镇古时,因此地是山货的集散地,称 “山货 ”,后雅化为 “山河 ”。宋、金、元、明、清,均设山河镇(山头镇)。民国时,或称山河镇,或称山河区。民国19年(1930)3月起,为正宁县治所在地。1949年10月,称正宁县第四区山河市。1953年2月,称第四区山河乡。1955年11月,称县属山河乡。1958年9月,与西坡、月明乡合并为山河(卫星)公社。1961年5月,析出西坡、月明公社。次年3月,成立山河区工作委员会。1965年4月,撤销山河区工作委员会。1968年2月后,改称山河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山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9月,改称山河乡人民政府。1985年1月,改称山河镇人民政府。2004年10月,月明乡撤销,其李家川村并入山河镇。2006年底,辖山河居委会、东关、西关、蔡峪、董庄、移凤、冯柳、佑苏、王阁、松树、解川、李家川12个村民(居民)委员会、84个村民小组。总土地面积17.88万亩(1.19万公顷)。
  该镇是全县经济文化中心和各种商品及农副产品的主要集散地。主要农副产品有烤烟、苹果、香菇、麻、荏、洋芋、花椒、核桃、药材、手工挂面、豆腐等。2006年底,全镇总户数12969户,总人口4166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414人。国内生产总值74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06元。
  榆林子镇古时,因该地有一大片榆树林而得名。前身为1949年10月成立的正宁县第六区第四乡(驻榆林子村)。1953年2月,称第六区榆林子乡。1955年11月,称罗川区榆林子乡。次年5月,称县辖榆林子乡。1958年9月,与永正乡合并,称榆林子(东风)人民公社。1961年5月,改称榆林子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析设永正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2月后,改称榆林子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榆林子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9月,改称榆林子乡人民政府。1985年1月,改称榆林子镇人民政府。2006年底,辖小寺头、冢巷、乐安坊、高龙头、乐兴、文乐、马槽沟、习仵、石家、任家、党家12个村民委员会、82个村民小组。总土地面积13.70万亩(0.91万公顷)。
  该镇以烤烟生产为主要产业,年种植优质烤烟4万亩,产烟叶12万担,镇财政年增收500万元。2006年底,全镇总户数8399户,总人口3228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55人。国内生产总值88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12元。
  宫河镇明代,当地有两个寺院,一个叫宫宫寺,一个叫房陵寺,设里时,取两寺之首字称宫房里,后分为宫房上里、宫房下里,上下两里合设集市,称 “共合 ”,后演变为 “宫河 ”。明代,属宁州南乡宫河里。清代,先后隶属宁州东乡宫房里、宁州东乡杜政里。民国时期,称宁县宫河镇,辖12个保;38年(1949)6月,划归正宁县。1949年10月,称正宁县第七区,辖6个乡。1953年2月,辖7个乡。1955年11月,称宫河区,辖6个乡。次年5月,辖5个乡。1958年3月,撤宫河区,建立县辖乡宫河乡;9月,与牛家沟圈乡合并为宫河(红光)人民公社,辖14个生产大队。次年1月,辖6个生产大队。1961年5月,改称宫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并析设周家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次年2月,析设纪村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3月,成立宫河区工作委员会,辖宫河等人民公社。1965年4月,撤销宫河区工作委员会。1968年2月后,改称宫河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改称宫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9月,改称宫河乡人民政府。1985年1月,改称宫河镇人民政府。2004年10月,罗川乡撤销,其长口子、代店村并入宫河镇。2006年底,辖北堡子、南堡子、东山头、雷村、彭姚川、王录、南庄、宫河、东里、西里、代店、长口子12个村民委员会、89个村民小组。总土地面积13.33万亩(0.89万公顷)。
  该镇大葱、烤烟、林果、药材等生产得天独厚,素有 “大葱之乡”之称。大葱以茎粗肉厚,层多,辛辣脆香,久藏不干,炒汤飘浮不沉,久煮不烂等特点而驰名省内外,运销西北五省。21世纪后,全镇年种植大葱1.2万亩以上,产大葱900万千克,产值约1200万元,仅此项人均收入514元。在王录村,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政治部驻地,也有风景秀丽的马鞍山。2006年底,全镇总户数8397户,总人口3247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14人。国内生产总值85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48元。
  永和镇古时,该地将集市分别设在寺村、于家庄、樊村等处,后因其他地方设立的集市比较偏僻,当地群众遂合并集市于此,称 “永合 ”,后雅称 “永和 ”。前身为清末所设的永和镇。民国16年(1927),称永和区;22年(1933),复称永和镇;25年(1936),又称永和区;29年(1940),复称永和镇;33年(1944)8月,改为永和乡。1949年10月,改称正宁县第三区。1955年11月,改称永和乡。1958年9月,与佛堂、罗川乡合并为永和(红旗)人民公社。1961年5月,改称永和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析出双佛堂、罗川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3年11月,撤销湫头区工作委员会及永和、双佛堂2个公社管理委员会,建立永和区工作委员会。1965年4月,撤销永和区工作委员会,建立永和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2月后,改称永和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永和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9月,改称永和乡人民政府。1985年1月,改称永和镇人民政府。2004年10月,罗川乡撤销,其城关村(后改称罗川村)、房河村并入永和镇。2006年底,辖上南、寺村、于家庄、樊村、安兴、下南坡头、罗儿沟圈、房河、罗川9个村民委员会、84个村民小组。总土地面积17.28万亩(1.15万公顷)。
  该镇以烤烟、苹果、蔬菜、畜禽养殖、香菇等为支柱产业。罗川村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氏石坊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大殿、赵氏祠堂,汉子村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汉子遗址,于家庄村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赵邦清墓。2006年底,全镇总户数6764户,总人口2617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42人。国内生产总值55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16元。
  西坡乡该地因位于子午岭西部,且从东向西逐渐倾斜似坡形,故而得名。前身为1949年10月所设之正宁县第四区(西坡)。1955年11月,析设为西坡、月明、山河3乡。1958年9月,山河、西坡、月明3乡合并为山河(卫星)人民公社。1961年5月,析设西坡、山河、月明、冯柳4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2月后,西坡人民公社改称西坡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6月,析设月明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2月,复称西坡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9月,改称西坡乡人民政府。2004年10月,月明乡撤销,除李家川村外的其他村并入西坡乡。2006年底,辖宋畔、五畔、西坡、石家湾子、高红、柴桥子、韩坳、月南8个村民委员会、60个村民小组。总土地面积18.17万亩(1.21万公顷)。
  该乡地处林区边缘,牧草茂盛,发展畜牧养殖得天独厚。2006年底,全乡总户数3769户,总人口1464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6人。国内生产总值22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77元。
  永正乡民国23年(1944)8月,因该地永乐乡与相邻的陕西省邠县永乐乡同名,取此地系正宁县的永乐乡之意,遂改称永正乡。前身为民国23年(1934)左右正宁县所设之长乐乡。后成为新正县的长乐区;26年(1937),正宁县废新正县让出的长乐区,成立纪纲、永乐2乡;33年(1944)8月,永乐乡改为永正乡;38年(1949)6月,正宁县人民政府驻永正乡岭上村,原宁县米桥乡刘家堡子等村划入。1949年10月,设为正宁县第五区。1955年11月,改称永正区。次年5月,设县辖乡永正乡。1958年9月,永正、榆林子2乡并为榆林子(东风)人民公社。1961年5月,析设永正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2月,改称永正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永正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9月,改称永正乡人民政府。2004年10月,罗川乡撤销,其佛堂村并入永正乡。2006年底,辖刘家堡子、王沟圈、纪村、东龙头、上官庄、路里、友好、堡住、南住、佛堂10个村民委员会、72个村民小组。总土地面积14.30万亩(0.95万公顷)。
  该乡是全县优质烤烟生产示范乡之一。2006年底,全乡总户数6157户,总人口2515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78人。国内生产总值51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47元。
  周家乡古时,因该地多为周姓居民而得名。前身为明代宁州南乡房陵里(后雅称房邻里)。清代,属宁州东乡杜政里。民国时期,属宁县宫河镇;38年(1949)6月,划归正宁县。1949年10月,属正宁县第七区。1955年11月,属宫河区。1958年3月,析宫河区为宫河、牛家沟圈2个县辖乡;9月,宫河、牛家沟圈2乡并为宫河(红光)人民公社。1961年5月,析设周家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次年1月,周家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析设牛家沟圈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3月,直属新设的宫河区工作委员会。1965年4月,周家、牛家沟圈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并为周家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2月后,改称周家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周家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9月,改称周家乡人民政府。2006年底,辖徐家、芦堡子、乔坡、西庄、惠塬、车家沟、燕家、下冯、梁家、周家、大璋、房村、核桃峪13个村民委员会、72个村民小组。总土地面积11.76万亩(0.78万公顷)。
  该乡有石料、建材、地毯、钢门钢窗、柳编加工五大工业主导产业和烤烟、林果、蔬菜、畜禽、荏籽五大支柱产业。大麻生产、柳编加工历史悠久,其中柳编簸箕远近驰名,行销大西北。地下资源有煤炭、石油等,正南煤田中心区位于周家乡。周家村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周家遗址,燕家村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燕氏家族墓地。2006年底,全乡总户数6543户,总人口2392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96人。国内生产总值50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人1979元。
  湫头乡唐代,境内有一 “灵湫 ”,因祈雨分外灵验而驰名全国。宋代,因有显圣庙,而设显圣镇。金代,称要关镇。清初,设灵湫里,后称要册镇、湫头镇。民国16年(1927),属永和区;23年(1934)9月,第三区(永和)设有湫头乡;次年8月起,属新正县第一区,辖有第三乡(湫头乡);35年(1946),正宁县设湫头镇,但因属新正县管辖,故侨置其于永和乡。1949年10月,属正宁县第二区(湫头)。1955年11月,属湫头区。1958年3月,设县辖乡湫头乡;9月,湫头、解家川、五顷塬3乡并为湫头(跃进)人民公社。1961年5月,析设为湫头、解家川、五顷塬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次年3月,设湫头区工作委员会,湫头等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属之。1963年11月,撤销湫头区工作委员会,湫头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直属于县。1968年2月后,改称湫头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6月,析设五顷塬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2月,复称湫头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9月,改称湫头乡人民政府。2006年底,辖西沟、苟仁、新庄村、双佛堂、张村、王郎坡、湫头7个村民委员会、64个村民小组。总土地面积12.94万亩(0.86万公顷)。
  该乡以苹果、烤烟为主导产业。苟仁村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苟仁遗址。2006年底,全乡总户数4784户,总人口1883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75人。国内生产总值29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17元。
  五顷塬回族自治乡因该地狭小,约有五顷,故而得名。清代,属湫头镇。民国16年(1927),属永和区;23年(1934),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三路游击队总指挥部建立五顷塬乡革命委员会;同年9月,正宁县第三区(永和)设有湫头乡;24年(1935)8月起,新正县第一区(湫头)设一乡(孟家河)、二乡(南邑)、九乡(龙咀子);35年(1946),正宁县设湫头镇,但因属新正县管辖,故侨置其于永和乡。1949年10月,正宁县第二区(湫头)设一乡(五顷塬)、二乡(南邑)。1953年2月,第二区(湫头)新增龙咀子乡。1955年11月,湫头区设西渠、南邑2乡。1958年3月,撤湫头区,设湫头、五顷塬2个县辖乡;9月,湫头、解家川、五顷塬3乡并为湫头(跃进)人民公社。1961年5月,析设湫头、五顷塬、解家川3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次年3月,设湫头区工作委员会,五顷塬等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属之。1963年11月,撤销湫头区工作委员会,五顷塬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直属于县。1965年4月,并入湫头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2月,改称湫头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6月,析设五顷塬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五顷塬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9月,改称五顷塬乡人民政府。次年4月,改称五顷塬回族自治乡人民政府。2006年底,辖西头、南邑、龙咀子、孟河、西渠5个村民委员会、31个村民小组。总土地面积8.31万亩(0.55万公顷)。
  该乡地处子午岭林缘,是庆阳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乡。洋芋、林果、草畜、香菇、秋杂粮等经济作物初具规模。境内有黄帝冢,林区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秦直道。2006年底,全乡总户数1770户,总人口681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01人。国内生产总值11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35元。
  三嘉乡民国设保甲时,因该地后坡、东庄、林坡3条塬设有3个甲,时称 “三甲塬 ”。民国21年(1932)建立苏维埃政权时,改称 “三家塬 ”。后书写为 “三嘉 ”。明代,属香庙里。清初,属和恒里;乾隆年间(1736—1795),属正宁县南乡。民国早中期,属永和区。24年(1935)8月起,属新正县设第二区(三嘉);35年(1946),正宁县设三嘉乡,因地域属新正县管辖,遂侨置三嘉乡于永和乡;38年(1949)6月,原栒邑县的狼牙洼划入第二区(三嘉)。1949年10月,改称正宁县第一区(三嘉)。1955年11月,改称三嘉区。次年5月,撤销三嘉区,建立南庄子、关家川2个县辖乡。1958年9月,南庄子、关家川2乡并为南庄子(红星)人民公社。次年6月1日,南庄子人民公社改称三嘉人民公社。1961年5月,析设三嘉、关家川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5年4月,撤销关家川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新建三嘉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2月后,改称三嘉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三嘉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3年9月,改称三嘉乡人民政府。2006年底,辖林坡、东庄、后坡、狼牙洼、松树坪、关家川、刘家川7个村民委员会、39个村民小组。总土地面积14.04万亩(0.94万公顷)。
  该乡以草畜、瓜果为主导产业,所产西瓜个大、瓤红、汁蜜、味甜,远销陕西、四川等地;红富士苹果外形美观,皮薄色艳,含糖量高,深受客商青睐,畅销广州、深圳等东南沿海和毗邻省市。2006年底,全乡总户数1876户,总人口701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5人。国内生产总值15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57元。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