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隋唐五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027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隋唐五代
分类号: K294.2
页数: 2
页码: 153-154
摘要: 正宁县在隋、唐、五代各时代的建置沿革事宜。
关键词: 五代

内容

第四节隋唐五代
  (581—960)隋(581—618)初,取消州置,实行郡、县二级建置。开皇三年(583),废西北地郡、赵兴郡,置宁州,并废独乐县。开皇十八年(598),改阳周县为罗川县,属宁州。大业元年(605),改宁州为北地郡。大业三年(607),改宁州为豳州。大业八年(612),改豳州为北地郡。
  罗川县治在今罗川城,辖今县域全境及今宁县平子地区。
  唐(618—907)初,改郡为州,实行州、县二级建置,后改为道、州、县三级建置,以下设乡、里(每里辖百户)、保、邻基层组织。
  武德元年(618),改北地郡为宁州,并析置邠州、彭州;罗川县属宁州。武德二年(619),从宁州定安县析置定平县,归邠州管辖,治在今宁县政平,今宫河、周家地区属定平县辖属。贞观元年(629),划全国为10道(开元二十一年即733年,又分为15道),宁州、邠州及所辖县归属关内道(治在今陕西西安市);宁州置都督府,四年(630)府罢。五年(631),在原州(武德元年即618年置,治在临泾,即今镇原县城)置中都督府,宁州、邠州及所辖县均属之。十九年(645),原州治迁平凉郡。天宝元年(742),改宁州为彭原郡;改罗川县为真宁县(一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改),属彭原郡。乾元元年(758),改彭原郡为宁州,真宁县属之。元和三年(808),定平县归属宁州。从此,今正宁县境全属宁州。元和四年(809),在定平县地置衍州。大中三年(849),在宁州设邠宁节度使,辖宁州、邠州,属关内道;大中九年(855),废邠宁节度使。
  唐代,正宁地区设一州二县:衍州元和四年(809)在定平县地设,州县同治。今宫河、周家地区属之。
  真宁县初为罗川县,天宝元年(742),因在罗川县东挖出玉面真人像27尊,取 “真人下凡以保安宁 ”之意改名真宁(一说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改),等级为紧(唐代县分望、紧、上、中、中下、下6个等级)。治在今罗川城。辖今县境除宫河部分地区和周家地区外的其他区域及今宁县平子地区。定平县武德二年(619)置,治在今宁县政平,归邠州辖。元和三年(808)归属宁州,次年属左神策军,唐末以县置衍州。今宫河部分地区和周家地区属之。
  五代(907—960)五代时期,建置多变,疆域及行政区划大体同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宁州、衍州均属永兴军路,军政合一,真宁县属宁州,定平县属衍州。后周显德五年(958)六月,废衍州为定平镇,定平县隶属邠州。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