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正宁县志》 图书
唯一号: 29072002022000002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
分类号: K294.2
页数: 3
页码: 151-153
摘要: 正宁县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各时代的建置沿革事宜。
关键词: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内容

第三节三国两晋南北朝
  (220—581)三国(220—280)初,今正宁东北部地区被匈奴屠各部族(亦称休屠胡)所占,原置县皆废;其他地区被马超、杨秋军事割据。建安十六年(221),曹操征秦陇,逐马超,降杨秋,今正宁地区归曹魏。曹魏于临泾县置安定郡,属雍州,在今庆阳地区设临泾、西川二县。西川县治在永和塬,辖今正宁县西南部和陕西彬县、旬邑县等地。
  两晋(265—420)西晋初,鲜卑族树机能部侵占西川县。咸宁三年(277)三月,晋平虏护军文鸯大破鲜卑族树机能部,今正宁地区归西晋管辖。建兴四年(316),匈奴首领刘聪攻破长安,灭西晋,建立汉国(即后汉)。正宁属汉,未置县。
  东晋十六国时,今正宁地区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夏属地。大兴二年(319),汉国更名前赵,设安定郡,未置县,正宁属之。咸和二年(327),后赵石季龙大败前赵于义渠,正宁归后赵,仍属安定郡,未置县,以驻军代政。永和七年(351),前秦灭后赵,立国于长安,正宁归前秦,仍以军代政。太元九年(384),后秦军逐走前秦驻军,在今庆阳地区置泥源军,军政合一,正宁属之。义熙十三年(417),铁佛匈奴首领赫连勃勃在陕北统万建立夏国,正宁属之。元熙二年(420),北魏灭夏国。
  南北朝(386—581)北魏灭夏统一北方后,今正宁地区先后属北魏、西魏、北周领地。
  北魏实行州、郡、县建置。在今庆阳地区设豳州,州治在今宁县城,正宁属之。太平真君二年(441),置定安县,属赵兴郡,正宁属定安县。皇兴二年(468),豳州改名华州。延兴二年(472),又改名三县镇。太和十一年(487),更三县镇为班州。太和十四年(490),更班州为邠州。太和二十年(496),以此地为古豳国首府,改邠州为豳州。正宁属之。豳州赵兴郡在正宁地区设三县:阳周县北魏复置,治在今罗川城,辖今县域东南部地区及今宁县平子地区。独乐县北魏复置,治在今长乐塬乐兴村,今县域西部地区属之。定安县治在今宁县城西庙咀坪,今宫河、周家地区属之。西魏豳州建置沿用至废帝二年(553),取抚宁戎狄之意而改名为宁州。大统元年 (535),在阳周县增设泥阳、惠涉二护军(非政府机构),泥阳军设在今宁县平子境内;惠涉军驻今罗川城。大统十六年(550),废泥阳、惠涉二护军,在阳周县地置显州,阳周、独乐二县属之。这样,今正宁地区为分属宁州、显州的阳周、独乐、定安3县所辖。北周废显州,阳周、独乐改属宁州。后改宁州为北地郡。复更北地郡为宁州,辖西北地郡、赵兴郡。赵兴郡辖阳周、独乐、襄乐、定安4县。今正宁地区内设阳周、独乐、定安(宫河、周家地区属之)3县。

知识出处

正宁县志

《正宁县志》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正宁县志》全面、系统、翔实地记述了这一伟大变革的光辉历程,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成功与失误的经验教训,是一部认识和了解县情,开发正宁资源,振兴县域经济,实现兴县富民的好志书。《正宁县志》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进行编纂,它批判地继承正宁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坚持“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解放50多年来正宁县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突出了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