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海经》所载之昆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559
颗粒名称: 三、《山海经》所载之昆仑
分类号: K210.7
页数: 5
页码: 72-76
摘要: 本文对《山海经》中出现的昆仑丘、昆仑虚、海内昆仑之虚、昆仑西王母、西王母及其他权威性典籍对“昆仑”的考证文献,逐条逐句地进行了探讨和比较,并结合到现实(笔者认为的古昆仑)中,不同程度地找到了相应的对应点。
关键词: 历史文化 研究 山海经

内容

1.《西山经》:“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yòu)时……河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汜天之水。漾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塗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注入大杆。” 2.《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下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3.《海外南经》:“昆仑虚,在其东,虚四方。一曰在岐舌东,为虚四方。” 4.《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5.《西山经》:“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人面而龙身,是与钦?(pī),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戳之钟山之东,曰瑶崖。钦邳化为大鹗。” 6.《西山经》:“槐江之山……实为帝之平圃……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东望桓山四成,有穷鬼居之,各在一抟(tuán)。爰有淫水,其清洛洛。有天神焉,其状如牛,而八足,二首,马尾,其音如勃皇。” 7.《北山经》:“曰敦薨(hōng)之山……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源。” 8.《海外北经》:“共工之臣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9.《海内西经》:“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西南入海,黑水之山。” 10.《海内北经》:“帝尧台、帝喾台、帝舜台、帝丹朱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11.《海内东经》:“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仑虚东南。昆仑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 12.《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13.《海内东经》:“国在流沙中者,埻(zhǔn)端,玺唤,在昆仑虚东南。一曰海内之郡,不为郡县,在流沙中。” 本章所述及的十四个“昆仑”,是同一个地理名词,表述的是同一个概念。“昆仑”既在《西山经》中出现,又在《海内西经》《海外南经》《海内北经》《北山经》《海外北经》《海内东经》《大荒西经》篇中分别出现,这是由刘向、刘歆父子编目时的理解局限造成的,并非《山海经》原文作者的本意。要解开《山海经》,必须从这个误区中走出来,否则,会越理越乱。
   本文对《山海经》中出现的昆仑丘、昆仑虚、海内昆仑之虚、昆仑西王母、西王母及其他权威性典籍对“昆仑”的考证文献,逐条逐句地进行了探讨和比较,并结合到现实(笔者认为的古昆仑)中,不同程度地找到了相应的对应点。
   “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指西王母所在的古昆仑山。“帝之下都”是说黄帝在这里最早建都立国。先前有学者把“帝之下都”解释为黄帝在下界的都邑,这是误解,因为“三界”之说乃佛、道两教的神话概念。用唯心的立场、观点、方法解释唯物的概念是解释不通的。“下”在这里是“定”“就”的含义。《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曰:“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而“庙堂寺”就是“先君”之“宗庙”。郭璞《山海经图赞》曰:“昆仑月精,水之灵府。惟帝下都,西姥之宇。嵘然中峙,号曰天柱。”“月精”是说古昆仑阴气过剩。“水之灵府”是说“湿山”“河水出焉、赤水出焉、黑水出焉”“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面有九井”。“西姥(mǔ)之宇”指西王母之屋宇。“金狮庙”是否是“西姥之宇”待考。“嵘然中峙”是说古昆仑四隅无角,巍然中立。“号曰天柱”是说其山作为众神仙上下于天的天梯。“号”指说取名号为天柱。“大杆”是说“黑水”入河后,随“方”而凑“圆”。《荀子·君道篇》曰:“槃圆而水圆,杆方而水方。”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是说海内昆仑之虚在西海(或曰渤海)之西北。按全国地理而言,西北也是恰当的。
   “方八百里”:是一概数,指昆仑虚四正四维山脉(或曰龙脉)向外延伸,逾八百里,甚至更远。
   “高万仞”:也是一个概数,周以八尺为仞,古以四尺为仞。若以四尺计,万仞为8万尺,约等于26400米。现实中的古昆仑,自赤水一方上行约10里至山顶,与万仞出入无几。
   “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木禾当为建木、天齐测日影用。5寻=4丈=13.2米,此与今一般树长相符。“大五围”:《韵会》“五寸曰围。一抱曰围”。《庄子·人间世》:“栎(lì)射树其大,蔽牛絜(xié)之百围,散木也,无所用,故寿。”以“五寸曰围”计,其木直径约一尺许,是恰当的。
   “九门”:意思是每面有九个门,九九八十一个门,不妥。应当是共有九个门,说的是昆仑虚之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四正四维加天门共九门,近似于《奇门遁甲》之八门。
   “九井”:意思是每面有九个井,此说法亦不妥,只此就是九九八十一个井,大自然的水源也不是如此排列的。在不足五平方公里的地方,出现二十余口泉,足以称为奇观了。
   “开明兽”:指昆仑虚东南方位流沙之上的赤土丘,并非“神兽”。近似于不周山的“两黄兽”。
   “八隅”:仍指四正四维外延之龙脉。不过“八隅”指的是山梁。
   “仁羿”:可能是任姓的后裔。《奇门遁甲》的八门中有“任”门。任:从人、从王。〓(rén):从人,从鸟,《字汇》“音仁,戴胜鸟”。“鵀”:音壬,从人,从王,从鸟。《广韵》:“戴胜,鸟也,头上以胜。”《尔雅·释鸟》“〓〓戴鵀”,“鵀即头上胜,今呼为戴胜”。方言云“自关西谓之戴鵀,或谓戴颁”。东齐吴杨之间谓之“鵀”。《集韵》“妊”。《百家姓书库·任》:“任是伏羲氏族支,本作凭,任以天干与戴胜鸟为图腾。”《逸周书·王会篇》:“西申以凤鸟,凤鸟者戴仁、抱义、掖信。”“申”:上以登天,下以入地。班固《东都赋》:“女修织絍,男务耕耘,器用陶匏,服尚素玄。”《大荒北经》:“有继无民,继无民任姓……”《大荒北经》:“有儋(dán)耳之国,任姓……”“又有无肠之国,是任姓”。又“有牛黎之国。有人无骨,儋耳之子”。儋尔之国是任姓,儋尔之子与牛黎之国无疑是任姓。《山海经》及其他史籍对“任”姓如此记述,这在百家姓中绝无仅有。所以,所谓“国王任家不改姓,国王任家不分户”是有来历的。“仁羿”当为“任夷”更为确切。
   “虚四方”:虚:大丘。这里是山的意思。山基向四方延伸。这与现实中的“昆仑虚”相符合。也有人认为此国在岐舌国的东部。
   《山海经·西山经》载有二丘:一为“昆仑丘”,二为“轩辕丘”。二丘之间仅相隔“乐游山”“赢母山”“玉山”三座山,但间距里程却长达1600华里。这里暂不涉及“轩辕丘”,只说“昆仑丘”之“丘”。
   “丘”:《集韵》“本作丠,亦作丘”。《尔雅·释丘》:“非人为之曰丘》。”“非人为之”是说乃天地之所造,人力弗能为之者。《正韵》:“阜也,高也。四方高,中央下曰丘。”《释名》:“土山曰阜。”《诗·小雅》:“如山如阜。”“四方高,中央下”应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是从“昆仑”的本体而言,既有“不周山”,中央必“下”。中央不“下”则不存在“四方高”。没有“四方高,中央下”,西海何存?“海山”何在?二是从“西汉水”水域形成的环形河图而言,若“中央”不“下”则四方之水不会汇聚而为“西汉水”,正因为“四方高,中央下”才会有“山水环之”之说。在理解“四方高,中央下”的同时,不能忘记“曰丘”二字,如果没有“丘”就变成了“坑”。就是说在“四方高,中央下”的基础上,中心临界点是“丘”,此“丘”便是“昆仑丘”。因为昆仑丘“正于北辰”,故本作“丠”。 《陈琳·大荒赋》:“过不死之灵域兮,仍羽人之丹丘,惟民生之每每兮,佇(久立也)盤桓以踟蹰古丘。”此“不死之灵域”当指《山海经》“不死国”“不死山”“不死民”“不死树”之“灵”气所在之界“域”。“仍羽人之丹丘”指《山海经》“羽民国”“卵民国”“比翼鸟”等。“丹丘”仍指“昆仑丘”。“惟民生之每每兮”,指视关乎“民生”的“每”一件事为第一要务。徐铉曰:所谓“踟蹰古丘”指当漾水西汉水自古昆仑丘源出后复向西而行。又指“黄水三回复其源泉”。
   古昆仑失传已久,其所在地望要被确认实在太难了,本文中的探索,只能说是看见了一点眉目而已,到底是不是,很难确定。

知识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本书共分二十七章,包括:八卦与六十四卦,关于《山海经》的若干问题,关于《水经注》的若干问题,昆仑,悬圃,流沙,开明兽,雷泽,华胥与西王母、雨师妾,嶓冢山,崦嵫山,梁集寨庙堂寺,西王母,天地之中,盘古之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