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繁多的面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556
颗粒名称: 花样繁多的面食
分类号: K879.41
页数: 4
页码: 110-113
摘要: 唐五代宋时期,敦煌人的粮食作物主要有麦类、粟、黍、粳米和豆类,其中小麦是最主要的农作物栽培品种,而小麦在食用前必须要加工成面粉,因此面食是敦煌人最常用的主食。
关键词: 敦煌 壁画 中国

内容

唐五代宋时期,敦煌人的粮食作物主要有麦类、粟、黍、粳米和豆类,其中小麦是最主要的农作物栽培品种,而小麦在食用前必须要加工成面粉,因此面食是敦煌人最常用的主食。
  根据敦煌文献记载,当时敦煌的面食主要是“饼”,而所谓“饼”,实际上就是“面包类食物”,所以其品种非常之多。在敦煌文献中,便发现了多达二十多种饼的名称,如胡饼、蒸饼、煎饼、索饼、铪饼、环饼、白饼、饌饼、饩饼、烧饼、炉饼、乳饼、油胡饼、梧桐饼、菜饼、水饼、 黏米饼、薄饼、笼饼、渣饼、龙虎蛇饼等。可谓花样繁多,令人眼花缭乱。
  在这些花样繁多的“饼”里面,胡饼是敦煌人食用最多、最普遍的主食。胡饼又称麻饼、胡麻饼,因原出于胡地,故名胡饼,后赵石勒讳胡字, 改称麻饼。白居易诗:“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胡饼是当地日常的主要食品,在衙府账目中,所有来往人员及各式工匠的招待,每天都离不了胡饼,如S. 1366:“八日供造鼓床木匠九人,逐日早上各面一升,午时各胡饼两枚。”“供缝皮匠八人,逐日早上各面一升,午时各胡饼两枚。”
  胡饼有档次高低之分,上层人士吃的是油胡饼子,P.2641: “十九日寿昌迎于阗使……油胡饼子肆百枚,每面贰斗入油壹升。”“廿日太子迎于阗使油胡饼子壹百枚,每面贰斗入油壹升。”把油直接揉到面里,这种饼子吃起来松软可口。
  蒸饼,可能即笼饼,亦即今日之馒头或蒸馍,也是敦煌人的主食之一。蒸饼一般用细面做成,也可以用粗面做成,如P.2032v《后晋时期净土诸色入破历算会稿》载:“粗面贰胜,造蒸饼,女人食用。”敦煌壁画中绘有不少蒸饼的实物,如盛唐第217窟南壁《法华经变》“斋僧拜塔图”画面中宝塔左侧一妇女双手捧一大盘蒸饼,前一男子右手高托一盘大饼;席位前的僧人和俗人面前都摆有大饼、蒸饼和馓子等,其中一位俗人手拿一蒸饼正往嘴里送(图102)。画面中的蒸饼形象均与今日之馒头相同。
  油炸的面食有餢飳、馓子等,館飪又写作饽〓等,P.3460《辛已年(921 或981年)某寺诸色斛斗破历》载:“油贰胜,八日斋时造饽愉用。”館飪是一种油炸饼,俗称油饼子。唐黄甫枚《三水小牍》:“乃令溲面煎油作館飪,移时乃成。”一般在招待客人或节庆时使用。
  馓子又写作馓〓,也是一种油炸的面食,又名寒具,S.1366《庚午一壬午年间(980—982年)归义军衙内面油破历》载:“馓〓十三枚。”“馓 〓三十九枚。”《本草纲目》云:“寒具,即今馓子也。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之形,油煎食之。”中唐第154窟南壁《药师经变》“供养斋僧图”、中唐第 360窟东壁《维摩诘经变》“方便品”中的桌上都摆有馓子、馒头等(图 103)。中唐第159窟西壁龛内《药师经变》中桌上为斋僧准备的四种食品:左上胡饼,左下蒸饼,右上馓子,右下館飪(图104)。
  古代敦煌的面食除了烤、蒸、煎、炸外,还有水煮的汤面等,如敦煌文献中记载的馎飪。馎飪,是早餐的常食,即汤饼。P.3302v《长兴元年(930年)河西都僧统依宕泉建龛一所上梁文》:“海印极甚辛苦,四更便起打钟。调停一镬馎饪,一勺先入喉中。” S.3905《唐天复元年辛酉岁一月十八日金光明寺造窟上梁文》云:“馎飪空中乱撒,恰似雨点一般。” 从以上描述可知:古代的馎飪可能是现代河西地区流行的揪片子、面片子之类的汤面。
  另外,古代敦煌的食物还有馄饨、凉面、酿皮子及炒面(一种干粮)等,花样名目繁多,难以尽述。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