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中的饮食文化佛教理想世界的饮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555
颗粒名称: 壁画中的饮食文化佛教理想世界的饮食
分类号: K879.41
页数: 3
页码: 108-110
摘要: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又有俗语云:“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得慌。”对于人类生存来说,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佛教的理想世界也不例外。
关键词: 敦煌 壁画 中国

内容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又有俗语云:“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得慌。”对于人类生存来说,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佛教的理想世界也不例外。
  在敦煌壁画中,有很多反映当时人们的理想和愿望的内容。其中影响最大、人们最为向往的恐怕便是依据《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所描绘的《西方净土变》了。所谓“西方净土”,又叫“极乐世界”。“极乐”二字毫不掩饰地表明了当时人们追求的人生目标。壁画中有许多具体生动的形象描绘,在《西方净土变》图中,绘有一绿波浩渺的七宝池,池五润泽,六安和,七饮时除饥渴等,八饮已长养诸根四大。准此水即具四尘,清净即色入,冷软触入,甘美味入。”
  敦煌遗书P.2122《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描叙阿弥陀净土世界时说:“化生童子食天厨,百味馨香各自殊,无限天人持宝器,琉璃钵饭似真珠。”S.6551《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又云:“地是黄金山是玉,林是琉璃水是茶,三春早吃频婆果,此间四月咬生瓜。”
  敦煌壁画《维摩诘经变》中的“香积佛品”,系根据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所绘,经云:文殊与维摩诘辩论,时间已晚,舍利弗肚饥, 于是心想:“日时欲至,此诸菩萨当于何食?”维摩诘知其意,便使“神通力”让化菩萨到香积佛世界取回一钵“香饭”,其“化菩萨以满钵香饭与维摩诘,饭香普熏毗耶离城,及三千大千世界,时毗耶离婆罗门居士等闻是香气,身意快然,叹未曾有”。画面中,一般为数身菩萨腾云驾雾, 穿山过岭,倏然降于画面中央,至文殊、维摩诘之间,或向维摩诘倾钵倒中盛开各色莲花(图99)。七宝池中有一种功德水,具有清凉、甘美、 润泽、解饥等功能。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云:“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而所谓“八功德水”据《阿弥陀经疏》云:“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变饭,或向文殊倾钵倒饭,堆积如山,众人闻到饭的香味均立刻感到饱满适意(图100)。
  《佛说弥勒下生经》中亦云弥勒世界里:“果树香树,充满国内。 尔时阎浮提中,常有好香,譬如香山,流水美好,味甘除患,雨泽随时,谷稼滋茂,不生草秽。一种七获, 用功甚少,所收甚多。食之香美, 气力充实。”敦煌壁画《弥勒经变》所绘“一种七收”的内容,画面中一般绘耕地、播种、收割、运载、打场、扬场、粮食入仓等情景(图 101)。
  敦煌文献P.2133《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中谈“饮食供养”时说:“或苏陁味甘露珍馐,玉盂成百味之磬香,金椀(碗)捧千般之美味。或乳糜酥酪,香饮朝严,同宝积之所陈,似纯陁之所戏(献)。山前林下,采仙果之青蔬。 江上溪边,摘香新之莲藕。”
  如此种种,实际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饮食需求的一些具体美好愿望。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