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式建筑风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敦煌文化》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0550
颗粒名称: 中原式建筑风格
分类号: K879.21
页数: 4
页码: 089-092
摘要: 敦煌佛教艺术在接受西域文化影响的同时,也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这在盛唐第217窟反映得最为明显,不仅南壁《法华经变》画面中段出现了汉式和西域式两种不同建筑风格的民居宅院,而且与南壁《法华经变》画面西侧的西域式城堡相对应,北壁《观无量寿经变》画面西侧“未生怨”中出现了来自中原的汉式宫城。
关键词: 敦煌 石窟 艺术

内容

敦煌佛教艺术在接受西域文化影响的同时,也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这在盛唐第217窟反映得最为明显,不仅南壁《法华经变》画面中段出现了汉式和西域式两种不同建筑风格的民居宅院,而且与南壁《法华经变》 画面西侧的西域式城堡相对应,北壁《观无量寿经变》画面西侧“未生怨” 中出现了来自中原的汉式宫城。
  第217窟北壁西侧《观无量寿经变》“未生怨”中所绘的宫城,不仅城楼屋顶建筑为中原传统的四阿顶或歇山顶以及木结构斗拱等,最有趣的是该城楼和门道顶之间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夹层。这是一条由墙顶通向城楼或角楼的暗道。它没有采用露明的上楼踏道,而是在城台顶部临向城墙墙顶的一侧开了一个券洞门。可以推测,人员是经由这里出入的。由墙顶到达城楼,可在券洞内设暗梯登上;由城楼一侧的墙顶到另一侧去,也可以对开券门,在券洞中通行,人员始终处于掩护之下。
  初唐第323窟南壁《隋文帝请昙延法师祈雨》绘高僧昙延法师来到京城长安的故事,画面中所绘宫城即当时尚存的汉长安城。图中只显示了全城的一部分,可以看出在城的一面,城墙有多达九处的直角转折(图64)。在唐以前,我国城市作多次直角转折者最典型的便是汉长安城。汉长安城建于惠帝时期,而在汉惠帝筑长安城前,此处就先已恢复了秦代的一座离宫并予扩建,即长乐宫,于是长安城南墙沿宫城南墙、北墙顺渭河水道,多次转折,象征北斗和南斗的星象。初唐第323窟《隋文帝请昙延法师祈雨》中所绘之城,其多次转折与原长安城情况大致相同。
  民居宅院则与北京四合院住宅颇为相近。如盛唐第23窟南壁《法华经变》中,画了一座典型的北方民居大院。该宅院外面是夯土围墙,正面大门为乌头门;门内小院之后才是院墙及院门,门内庭院开阔,正中堂屋三间,两侧各有侧室三间;堂屋之内均有床。与堂屋相对的房屋,犹似四合院里的倒座。宅院的门不在轴线中间,而偏向一侧,与北方四合院的宅门在东南角相似(图65)。
  晚唐第85窟窟顶南披《法华经变》中的民居宅院,不仅与北京四合院相近,而且特别具有地方特色。该宅院以廊庑分为前后二院, 前院横长,后院方阔,有大门和中门;后院中心有一楼。四围的廊庑不仅是走廊,同时也有居住的房间。 住宅的一侧是词养牲畜的厩院,夯土围墙,乌头门;靠门处有一隔间供奴仆居住。宅院外有农夫耕作(图 66)。住宅一侧饲养牲畜和让奴仆居住的厩院,反映了严格的主仆等级制度,并表示奴仆地位与牲畜等同。另外,前后二院的布局除了使主院与外界更多一层间隔以求更安静更隐蔽安全适于居住外,同时也是一整套强调尊卑长幼男女内外之别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反映。第85窟壁画内住宅主院正房内坐着“治内事”的女主人,正在向躬身而听的男仆吩咐什么, 院内一侧有一个妇女后面跟着三个孩子,大门和中门前有恭谨守门迎宾的男仆,都是当时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盛唐第445窟北壁《弥勒经变》中为了表现弥勒居住的天宫,描绘了大小十座院落。这些院落绘在一座座祥云缭绕的悬崖峭壁上,形成一个个独立的院落,院内再分隔成一进或多进。院落平面不拘泥于常见的方形或矩形,而是随着地形变化呈圆形、心形、桃形或前圆后方等(图67)。院落全部有围墙环绕, 形成座座围屋,颇似南方客家围屋形式的圆楼。这反映了当时宅院建筑的多样性,同时也可能是历史上为了躲避战乱,在偏僻地区以家族或乡邻聚集修建的聚落形宅院,也许是南方客家围屋的早期形式。
  敦煌壁画中除了表现大型宅院外,还有一些茅屋形式。如宋代第 55窟南壁《弥勒经变》中的茅屋小院,简单的茅屋以带有枝杈的自然树干为柱,柱下有土台基;屋顶四坡用茅草重叠铺覆盖,在坡脊的交点,又多用草把加盖;茅屋四周围用篱色围护,系以自然小树枝编织而成(图68)。这种茅屋大都见于南方,北方偶有所见,或为主人怀旧,或为庭园点缀,并不普遍。敦煌壁画中往往画有南方景物,如水牛、翠竹、远江浮船以及上面介绍的围屋等,皆非西北大漠可见,茅屋亦然。

知识出处

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敦煌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包含众所周知的敦煌石窟艺术,还包括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及敦煌地区遗留下来的其他古代人文遗迹和遗物等,如古代城址、长城、关隘、驿站、冢墓、道路、河渠、寺庙等。这些内容和石窟艺术、藏经洞出土文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共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