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道府州縣四項捐例無庸減成疏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唯一号: 280034020230002419
专题名称: 請道府州縣四項捐例無庸減成疏
文件路径: 2800/01/object/PDF/280013020230000001/107
起始页: 0010.pdf
专题类型: 公文

专题描述

竊惟捐例之開藉以籌備京外餉糈原爲朝廷萬不得已之政而 行久弊滋不但無補軍糈抑且暗虧國計伏見我皇上御極以來 時以澄叙官方爲𫝹念於大學士祁雋藻順天府尹蔣琦齡之奏下 疏通正途之議於給事中郭祥瑞之奏嚴甄別捐納之條於湖南 巡撫惲世臨之奏加實交免保之例仰見聖明洞鑒至悉至詳但 流品之雜名器之濫諸臣皆詳切言之而流弊之極至於侵國帑 病民生者則言之未詳夫國家立賢無方正途出身者未必皆賢 輸納出身者豈盡不肖然捐輸原爲籌餉計臣請即以籌餉言之 外省自道府以至佐雜等官皆准捐納丞佐雜職尚無民社之責 道則巡察數郡府則表率一方州縣一官則寄以地方寄以百姓 寄以城池府庫寄以錢糧徵收責任尤重自古未有不慎選牧令 而能治天下者也即以納資階進亦不宜視之太輕今計各省捐 輸減成章程合以籌餉定例直東兩省離京不遠報捐章程與銅 局相等豫省以餉票折收加一成現銀約居十成之二湖廣川浙 約居十成之三江西兩廣約不及十成之三雲貴約居十成之二 安徽全收餉票約居十成之一其餘各省均無過於三成者計由 俊秀捐納州縣至指省分發不過千金至捐免保舉一成長收現 銀亦僅增數百金耳持千餘金之本儼然爲數萬生靈託命之官 宜其只計及州縣之有錢糧未必計及地方之有百姓以臣所見 收納錢糧而計山東一省大縣五六萬兩小縣亦萬餘兩不等彼 以官爲貿易者厠於其間畧一侵吞已逾原捐之數即令嚴查重 究參革查鈔而所侵之項已歸無著國家所賴者惟正欵之錢糧 捐輸不過補助於萬一若如此明効輸將暗虧帑項通盤籌計是 得於捐輸者少而失於帑項者多即爲籌餉計亦不宜減成輕予 人以州縣也道府爲督率州縣之官州縣旣須照例加成道府亦 應歸一律惟有仰懇皇上飭將道府州縣四項官職仍按籌餉定 例減二成章程呈繳實銀均在官銅局不得以鈔票現錢繞算庶 救弊補偏而於京餉亦大有裨益或謂現在部定章程凡捐納人 員到省後均由督撫甄別立法慎密察吏不明督撫之責也不知 巧宦行徑每善彌縫到省之初類能謹慎一經受篆目見可欲遽 易其操迨至上官查出糾參於事已爲無及即於此項人員到省 嚴爲考試胥予停委停補旣非朝廷示人以信之義亦無以激輸 公報効之忱且停者此輩安必來者即勝於前待之太輕人不自 惜棄置若器政體非宜臣愚以爲徒齊其末不如力遏其源也或 謂同一捐資未必捐項多者皆可用之才捐項少者盡不肖之輩 不知從前捐納州縣一官不下萬金非家道殷實及自度才器尚 堪任使者必不敢冒昧呈捐其父兄亦不令其子弟躁進即任官 後經手錢糧思欲染指自揣身家甚重亦不肯嘗試爲非所以我 朝屢開事例權濟一時均無大弊獨至今日不然者實因捐一州 縣所費無幾有力者子弟相沿爭爲壟斷無力者借貸而至易於 取償官不安於末秩士不安於讀書衆志紛然羣趨於利欲其自 愛其可得耶非開捐之爲害而減成之爲害昭昭然矣或謂各省 軍務未平需餉正殷京師八旗營餉待用尤急遽議加增恐捐生 觀望致餉項無出不知現辦軍務各直省並不專藉捐輸直東豫 晉之餉出於地丁江皖湖廣之餉出於地丁者半出於釐税者半 粤閩之餉出於地丁鹽茶陜甘之餉出於地丁協濟川浙之餉出 於地丁釐稅惟雲貴兩省餉無所出稍資於此然合歲而計所入 無幾究亦無益軍資今僅將此四項官職改歸京局其餘仍許照 例減成報捐則各省均可補苴毋庸過慮惟京餉所需甚急何敢 不慎加計議臣在農曹詳知銅局每月所入出於封典職銜貢監 生者十之七出於實職官階者十之三此四項在實職官階中尚 不能及三分之一即使上兌者少於捐務原無大損况擬收新章 照籌餉例定銀數收納實銀以多補少捐一名仍可抵從前之三 四名且外省不得報捐則此項必盡歸銅局京局亦一律不准減 成則捐生無所希冀人知名器可貴自更樂效輸將京餉將日見 其增而無所損此臣所以急請辦理也前准部咨議覆湖南撫臣 惲世臨之奏擬俟軍務稍平再行更正部臣綜計盈虛實爲慎重 軍餉起見臣之所請非敢不利害兼籌實見此四項官職減成收 捐並無益於軍糈而反有傷於國計故敢冒瀆聖慈妄獻末議愚 昧之見是否有當伏乞聖鑒訓示中興奏議約編

知识出处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出版地:民國二十三年十二月

陕西志的修订工作从清雍正年间开始,至乾隆年间基本完成,并在嘉庆年间得以出版。这部志书涵盖了陕西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是研究陕西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 然而,在乾隆至清末这二百年间,由于种种原因如战争、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可能导致了文献上的损失或流失。因此,在这个时期的文献中,对于陕西志的具体修订过程和相关人物的介绍等方面资料的确较为匮乏。 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了解这个时期陕西的历史和文化,例如民间故事、传说,以及一些地方志书籍,虽然它们的资料性和权威性相对较低,但为研究陕西历史文化提供了不少的线索和启示。同时,近年来,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许多文献已经得到了数字化整理,并得以更方便地被广大学者和爱好者所利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