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改河議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唯一号: 280034020230002398
专题名称: 安東改河議
文件路径: 2800/01/object/PDF/280013020230000001/106
起始页: 0033.pdf
专题类型: 公文

专题描述

江南黄河自道光二三年盛漲增淤四年禦黄壩陡遇異漲分溜 倒灌自清口以至淮揚淤爲平陸正河以下二百餘里流緩沙停 更見增淤即欲如嘉慶十一年十六年之借黄濟運亦不可得蓋 河身愈高已成建領之勢過束則水緩膠舟過放則掣動河溜故 也於是禦壩萬不能啓奏明盤壩接運分留在北糧船及添雇民 船往來盤剝並雇用沙船分辦海運費帑累民不可勝計井於六 年二月奉命來江會勘河道淤墊情形擬有五則以冀束溜攻沙 然或製造器具或更立章程或挑河築隄或築壩束水要皆緩始 見效未能急收近功惟有因地勢之高下順水勢之迅直導河繞 避高淤以冀掣通河底早啓禦壩勘於安東東門工以下以北隄 改作南隄另築北隄挑河導引仍由現行海口歸海所有擬辦情 形巳於單銜具奏摺内詳陳毋庸贅叙聖明鑒許簡調來江即飭 委參將張兆通判范玉琨會同山安海安兩廳先往復查地勢高 下據復自安東至八套近河之處即可歸入正河計長二萬四千 五百餘丈以水面計之西高於東六丈六尺九寸以地面計之西 高於東四丈一寸復經會同制軍親往復查地勢西高東窪實屬 顯然毫無疑義說者謂禦黄壩至東門工六十餘里河道紆曲約 有百里斷不能掣消水勢不知水之擡高由於壅遏若下無壅遏 上必掣消此擊彼應聲息相通乃一定之理况較量東門工之水 已高内灘一丈九尺五寸再加挑深一丈巳三丈矣以長河現面 在水深一丈計之則新河之水面已低於舊河之河底二丈矣以 下愈東愈窪雖間有高處須加挑數寸數尺然每過一高埂則愈 往下趨直至八套共得六丈七尺高下之勢僅此六七十里紆曲 之河能不節節掣深水勢陡落乎且此非空言無據也自嘉慶十 六年王營減壩失事時順黃壩落水五尺八寸以上相距四十里 之高家灣落水四尺九寸相距百餘里之徐昇壩落水五尺餘寸 禦黄壩至東門工較之徐昇壩之與順黄壩尚近四十餘里其餘 如豫省儀封漫口迤上相距一百五十里之黑堈工落水一丈餘 尺雖云係異常盛漲亦可見氣機之順雖遠必應更可類推此掣 消水勢之毋庸置慮也說者謂東門工現在掃外抛有碎石正當 咽喉恐有阻遏不知大河流行在乎水深而不求寬查量有石之 處除包砌坦坡可以啓除外其餘自孫工十三掃至吳工一掃無 石之處長一百一十餘丈該處河面現在寬無百丈今以跌落三 丈之河身計不過數十丈即可容納而謂百餘丈尚有阻遏乎且 自孫工十三掃至吳工十三掃共長二百五十餘丈中間不過吳 工二叚中長三丈六尺共石一千一百餘方但能上下掣通僅有 此三丈餘尺之碎石亦不致有礙全河從前阿文成公改挑豫省 新河中間儀封考城兩縣均在兩隄之中雖放河時是否適當其 衝無可稽考而現在故址無存河流暢順兩城之磚石自多於一 千一百餘方之碎石以此類推則掃前碎石毋庸置慮矣說者謂 改河處有佃湖蕩南北寬約二十里東西長約十餘里恐難挑河 隄不知蕩地積水乃最窪處也挑河則惟恐其不窪就窪興挑巳 極得勢況現在鑿挖深塘二處深至一丈四面壁立層沙層淤之 下即係老淤是非若稀淤之難於施工積水兩頭可放一無可慮 至也於築隄原應就高原奏雖云相距十里係未知此處水面之 寬今日僅長十餘里之處退讓向北築隄距南隄亦不過二十里 亦不得謂之過寬是佃湖蕩之挑河築隄毋庸置慮矣說者謂所 挖兩塘七尺以下即係黑淤膠泥放河之後恐難刷動不知佃湖 地面巳低於東門上水面三丈有餘矣再加挑深一丈計已四丈 即使河流至此不再刷深似亦儘可暢流即使因冲刷不動逐漸 積淤然必須淤至二丈始與現在河底相平以寬一二十里之地 面欲其淤高二丈恐亦非二三年所能此二三年中或築壩逼溜 或參用浚船似不致再任增淤此沖刷河底之毋庸置慮矣說者 謂淤地築隄恐其蟄陷不知築隄蟄陷係由新淤軟灘非謂多年 老灘也該處歷馬港漫口十九年其土性已老何能坐蟄且蕩地 中間有零星居民牆垣尚可築立而謂新隄即致蛰陷乎此蟄陷 之毋庸置慮矣說者謂兩隄相距二十里河易坐灣又致停淤不 知河之坐灣乃水之性也百里大曲十里小曲何能不令坐灣無 論僅此十餘里之中坐一大灣較之現行大河節節坐灣者大有 徑庭且仍可於地勢稍高或盛漲淤高二三尺之後築做挑壩不 使近隄此在隨時應變耳且東南兩河南北隄相距者狹則二三 里寬或至五六十里或束或放何獨於佃湖一處即慮其過寬此 坐灣之母庸置慮矣說者謂馬港口河身上係飛沙築隄恐難堅 實不知築隄選土乃尋常之事豫省河灘沙居大半每有增培亦 不過選淤包淤不能因係沙土遂廢而不築也況僅止一二百丈 似亦增費無多此沙土處築隄之母庸置慮矣說者謂新隄處處 著重難於防守恐多潰決然築時必須堅實放後更應慎防此不 獨新隄爲然南北兩岸舊隄何處不然若以爲舊隄河巳走成有 工之處皆貯料備防非新隄可比不知新隄亦巳挑深啓放後自 可循順東趨即或坐灣近隄除南面北隄改作南隄南係高灘無 虞潰決外其北面新隄就挑河形勢即應間叚分貯料物節節備 防長不過一百四十餘里堆料三五處似尚不難即未經備料之 處猝生新工轉運稭料相距不過二三十里亦不過遠即使遇有 盛漲致有潰決内外灘面相平堵合亦不甚難前摺即巳聲明若 必預知決處早作備防則歷次漫口何以不早爲防備致聽其潰 決耶即阿文成公所築新隄放河之後亦未見立時潰決嗣四十 年中儀封睢州決口五次未聞歸咎阿公也其餘並非新隄潰決 者更不勝指屈將盡創議建築之人溯加責問乎此潰決之毋庸 置慮矣說者謂地勢北窪未便强令東趨此誤會之語未經深思 也夫茆良口馬港口等工由北潮河歸海非正北也仍東北也地 勢無不西高東下水盡東流此其明證如果北面窪下則歷次議 改海口由北潮河歸海屢議屢止何耶其漫口之水由北潮河歸 海乃決口時由於盛漲蓄貯盈滿然後潰隄旁趨無隄以束之無 河以導之於是其就下之性一往無前就其破隄所向直注數十 里至怒性少殺然後仍折而東趨不獨馬港口等工爲然也即如 嘉慶二十五年儀封大工被災者杞縣爲重夫正河儀封以下即 屬睢州是睢州之低於儀封可知杞縣在睢州之上斷無反低於 睢州之理乃河出口門向西南行四十餘里始折而東趨滙入洪 湖是豈得謂地勢東高耶且大河南潰則南注北潰則北注豈南 北皆窪耶無論南注北注終歸東注此其理可以共喻此北窪之 毋庸置議矣至此外吹疵摘瑕皆於大局無關更何足細論夫水 之就下水之性也因利乘便順其自然始可圖功即往時之辦而 無成者今或有成亦未可知何則大河淤墊此五年中始墊高一 丈三四尺耳如水面現低一丈三四尺則禦壩早啓漕船盛行湖 水亦不過七八尺儘可助刷黄流勢之未窮何有於變此因時因 地之必須默參所謂運用之道存乎一心也然以靳文襄公之才 每議河工動生阻謗甚至交章彈劾褫職議罪至再至三然後起 用克成厥功井何人斯敢恃一得之見遽謂可行而目擊艱難思 欲掣水通漕計無出此雖未得爲萬全無弊或亦權宜補救司河 者所當盡心姑存此議見者或不晒其迂陋耶經世文編

知识出处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出版地:民國二十三年十二月

陕西志的修订工作从清雍正年间开始,至乾隆年间基本完成,并在嘉庆年间得以出版。这部志书涵盖了陕西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是研究陕西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 然而,在乾隆至清末这二百年间,由于种种原因如战争、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可能导致了文献上的损失或流失。因此,在这个时期的文献中,对于陕西志的具体修订过程和相关人物的介绍等方面资料的确较为匮乏。 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了解这个时期陕西的历史和文化,例如民间故事、传说,以及一些地方志书籍,虽然它们的资料性和权威性相对较低,但为研究陕西历史文化提供了不少的线索和启示。同时,近年来,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许多文献已经得到了数字化整理,并得以更方便地被广大学者和爱好者所利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