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請改河避淤掣溜疏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唯一号: 280034020230002397
专题名称: 奏請改河避淤掣溜疏
文件路径: 2800/01/object/PDF/280013020230000001/106
起始页: 0027.pdf
专题类型: 公文

专题描述

竊照江境黄河淤墊及亟宜疏治各緣由臣會同督臣河臣於前 摺詳晰陳奏惟所議各條內除嚴守閘壩接築長隄逢灣取直可 於汛前次第辦理外其疏濬各策非緩俟霜後不能舉辦而禦壩 不開重空軍船南北隔絕常此盤剝累丁病民必應熟籌早日啓 放之策以冀上慰宸廑臣於海口折囘後復由陸路逐處履勘查 下游黃河病在中滿是以海防山安一帶河灘高隄內至一丈四 五六尺而至海口之絲網濱等處則皆灘面相平蓋地勢巳低河 流至此迅疾東趨故有隄之處亦復高下無多上年督臣琦善河 臣嚴琅本有改移海口冀掣庫淤之議因查勘灌河口一帶底係 砂礓且鹽河兩隄逼窄不能容納是以續經奏請停止臣此次履 勘形勢並與在工年久各員詳細熟籌擬照乾隆四十八年前大 學士公臣阿桂改河避險之法導使繞避高淤勢順工省似可辦 理伏查安東縣以下至現在海口雖有二百餘里然自雲梯關以 下均係從口近甫淤成高灘查勘並無聚處鎭集遥望東北悉係 平灘雖間有居民亦不過葦蕩營刈柴民人即用蕩柴攢搭居處 此臣在絲網濱下上登陸時所目擊者即自安東以東至雲梯關 約有百里居民稍多亦究不如上游州縣之人煙輳密此時淤灘 更塞急切難疏而海口無可改移萬難常此坐視擬由安東縣東 門上下在北面別築新隄即以北隄改作南隄相距約八里十里 中間抩挑引河約深一丈即由東門工以下導河改由北面傍舊 河行走至絲網濱以下仍歸現在海口計大河水面高隄内灘面 一丈五六尺再有挑深一丈開放之後高下幾及三丈中間又無 淤灘阻隔揆度形勢似可暢順東趨且東門工以上至禦黄壩不 過六十里去路既暢上必掣深計或可落水四五尺以下即使底 有膠淤一時未能跌透間用對頭壩三四道或用濬船疏導自可 刷深現在黃水高清水五尺二寸但得黄水落低五尺餘則立啟 禦黄壩展寬束清壩並接長蓋壩挑逼清水暢出刷黃底淤更可 攻盡以地勢高下計之黄水果能處處就下當可落至一丈餘彼 時湖水不過收至七八尺其勢巳可建瓴更無虞風浪傷及石工 矣其舊河身内應由南隄接築至北隄並將改河處北隄一叚起 除盡淨至需用經費臣約畧估計不過三百餘萬兩現在估築高 捻二隄及切灘挑河增培下游四廳兩岸隄工共需銀二百數十 萬兩如果定議似此辦理則前項工程皆可不辦計所增者不過 數十萬兩而辦成之後將來所省尚不止此蓋河巳改行所有東 門工以下南北兩岸掃石各工全行廢守即北岸新隄間或新生 工叚亦斷不致如現在之多至於南岸則悉係高灘可無他慮且 以現在兩岸隄頂所有柴料碎石移貯新隄止需運脚亦無庸別 請錢糧即巳抛之碎石仍可刨挖裝運較之在山開採數百里運 送者難易懸殊惟新隄必應加倍慎重自底坏以至隄頂不可一 處稍有草率設遇河勢塌倒立應築壩分別拋石廂掃萬不可以 内外灘地相平再議退守致河勢又復散漫從前阿桂因青龍岡 大工屢堵屢決三年不成有謂事巳難辦宜就勢改令北行者仰 蒙高宗純皇帝訓示明切責成阿桂由蘭陽縣五堡起至商邱縣 九堡止於南面另築新隄二百餘里仍入原走河道中間儀封考 城兩縣均淪沒河身其餘集鎭更不可計今改行新河仍用舊海 口即師其意而海濱荒落較之遷徙城邑辦理自覺省力且彼時 由商邱入舊河尚有就高之勢此時由絲網濱入海口則灘面相 平更爲得勢如此時剋期趕辦六七月間或可開放新河啟除禦 壩囘空軍船依次南旋來春各省漕糧照常行走其盤壩海運等 費均可節省矣如此汛期巳屆未能猝辦不妨先行勘估俟霜後 辦理以爲來歲通漕之計良由河巳墊高驟難復故舍此更無速 效之法也至河底掣深之後其前摺所陳防守疏導事宜仍宜照 常辦理以期河無續淤功資久遠臣囘浦後即與督臣面爲商榷 督臣以下游灘面未經履勘且慮新隄未能堅固設改河之後工 致旁趨則是徒增繁費意謂不如守舊原係老成持重之見臣愚 則以爲古今治理久則窮窮則變變則通今日治河可謂窮矣即 使不以人力變之河亦必將自變與其自變而不知南北之所之 必致淹沒田廬被災甚廣甚至淤湖阻運爲害無窮而內外高下 懸殊堵合之資需帑必鉅何如以人力變之稍爲因勢利導即可 遂就下之性即使新隄少有失事其内外灘面相平無難剋期堵 合且濱海一帶非蘆葦之區即沮洳之地亦無被淹城郭伏查當 年阿桂所改新隄放河之後並未立見刷塌則現在擬辦之隄或 亦未可過慮惟是事關改作必冒糜帑生事之嫌兼臣才本庸愚 經歷河工之日甚淺於南河形勢尤未熟悉何敢妄自敷陳惟仰 見皇上宵旴焦勞無時不以河漕爲念是以欲於極弊之時勉求 速效之法雖未敢自信爲必有把握而既有一得之愚亦不敢不 上陳於聖主之前謹不揣冒昧恭摺具奏並將禦黄壩以下現在 河勢及擬作新隄各緣由繪圖貼說敬呈御覽是否有當伏乞聖 覽訓示祗遵經世文編按文編於此疏後注云此係初議其後 第二疏請以李工爲河頭則無碎石阻礙且較安東更上二十餘里掣溜尤速云云

知识出处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出版地:民國二十三年十二月

陕西志的修订工作从清雍正年间开始,至乾隆年间基本完成,并在嘉庆年间得以出版。这部志书涵盖了陕西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是研究陕西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 然而,在乾隆至清末这二百年间,由于种种原因如战争、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可能导致了文献上的损失或流失。因此,在这个时期的文献中,对于陕西志的具体修订过程和相关人物的介绍等方面资料的确较为匮乏。 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了解这个时期陕西的历史和文化,例如民间故事、传说,以及一些地方志书籍,虽然它们的资料性和权威性相对较低,但为研究陕西历史文化提供了不少的线索和启示。同时,近年来,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许多文献已经得到了数字化整理,并得以更方便地被广大学者和爱好者所利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