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陳蠶桑利益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古籍
唯一号: 280020020230000818
颗粒名称: 條陳蠶桑利益書
分类号: I210.3
页数: 14
页码: 三-九
摘要: 《条陈蚕桑利益书》,由杨屾所著,收录于《续修陕西省通志稿》第一百十四册。
关键词: 条陈蚕桑利益书 论著

内容

楊屾興平
  爲敬陳蠶桑實效廣開財源以佐積貯裕國輔治以厚民生事恭
  維我朝定鼎以來皇恩屢沛厚澤深仁淪肌浹髓屾雖跧伏草莽
  敢忘雍熙大化念野人曝背食芹猶欲上獻今有蠶桑美政已獲
  親經實效上廣倉廩之儲蓄下備生民之衣帛開利之源莫大於
  此實有補於國計民生豈能隱忍不言然事雖平常實係生民重
  大之務非三令五申遂可成功若非爲天地立心生民立命建功
  立業之賢忠君愛民之誠豈能任斯勞苦以行永久屾夙懷此願
  未敢輕舉今欣逢大人學宗東魯德備中和建伊傅之事業著周
  程之文章特簡撫秦保赤爲懷恫瘝在念想桑蠶㺯政久在仁心
  籌畫之中屾非爲名亦非爲利緣仰體大人愛民之至意採訪之
  殷謹據愚者一得之見敬陳利弊願獻芻蕘之言伏祈俯覽竊惟
  經國之大務無過農桑二者乃斯民衣食之源王政之本是以古
  來聖君賢相莫不以此爲急務故孟子陳王道亦比以農桑爲政
  首七篇之中丁寧反覆皆不出此我聖祖仁皇帝念𫝹切民依垂訓
  十六條倫常而外首重農桑嘗刊耕織圖頒行中外使知務本之
  至意蓋未有農桑二政缺一而可以興道致治者也而承流宣化
  之賢莫不欽奉聖諭留心本務農桑並舉固已民安物阜矣獨是
  秦人自誤於風土不宜之說知農而不知桑是有食而無衣二者
  缺一則民失一倍之資至於木棉麻苎又非秦地所宜絲帛布葛
  通省無出雖厥土黄壤厥田上上自桑蠶一廢五穀之外百無所
  生究不能全獲地利常有饑寒之患夫一女不績天下必有受其
  寒者而况通省之不績乎雖有數縣木棉之出然不過一縣中百
  分之一不足本地之用豈能廣布通省是以秦人歲歲衣被冠履
  皆取給於外省而賣穀以易之穀賣於遠方是穀輸於外省矣絲
  帛木棉布葛之屬買之江浙兩廣河南四川是銀又輸於外省矣
  每歲必賣食買衣因衣之費而食減其半其艱於食者固自不少
  而缺於衣者抑已良多夫農一歲之入能有幾何貢賦賴之八口
  賴之婚喪賴之兼之一歲之衣被仍賴之焉得不豐歉並困而衣
  食兩艱也豐則粟賤金貴公私並需一耀無餘歉則室如懸罄而
  流亡過半無衣之害一至於此尚望其有餘積乎古者耕三餘一
  而秦人之積無異酌涓衣而實漏巵矣屾生長於斯深知秦人兩
  困之原踵自無衣且嘗親受其累每思所以治衣之法試諸木棉
  麻苎厥成維艱竭思殫慮十餘年考諸詩書傳記方知蠶桑乃秦
  人本有之業但因往代兵燹之後砍伐殆盡物易人遷樹桑養蠶
  之法盡失其傳後世習焉不察誤爲有風土不宜之說因而棄置
  不講所以桑蠶之業久廢女工之事不作無人焉以倡率開導之
  遂棄無窮之地利委諸土壤以自有之衣具仰給鄰邦甚屬可惜
  屾因博訪樹桑養蠶之法織工缫絲之具無不按其規程盡其法
  則先自樹桑數百株於已酉年始爲養蠶鄉人每有笑其迂闊難
  成者屾亦弗之顧惟日夜經營無少懈怠旣而蠶成及繅水絲之
  日鄉人乃共相環視見其絲堅韌光亮如雪覩所未見由是鄉鄰
  之中多傚之養蠶者迄今十有三年歲歲見收近來鄰邑亦有慕
  傚者但欲養蠶者雖多而樹桑者甚少徒作羡魚之歎而罕結網
  之思若能設法勸誘力加開導使桑蔭布滿於阡陌則蠶事自興
  於民間而秦人之富可立而致也然秦人多疑南北風氣之殊天
  時寒熱之異以爲蠶桑非北地所宜又謂即或偶爾有成不過一
  隅之地恐非通省所宜此亦靡所考稽之故也屾請以北地桑蠶
  可舉者證據有六其大利於秦者有四並將桑蠶易舉及古今教
  民桑蠶有成效而遺澤後世者悉爲大人詳陳之考自伏羲採嶧
  山之繭抽絲爲絃以定音律而天下化黄帝元妃西陵氏始爲室
  養蠶煮繭釋絲製褒冕定儀度別尊卑垂衣裳而天下治是爲衣
  冠之祖夫伏羲黃帝皆都於北而未都於南則蠶事之興不始於
  南而始於北明矣此可證據者一也又嘗考之於詩無處不言桑
  而詠於北方者居多以秦論之豳風七月之篇言蠶桑者屢矣有
  曰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又曰蠶月
  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桑此治桑也即所以治蠶夫豳
  地即今邠慶三水等處地近邊壤亦云寒矣其田高燥瘠磽而周
  先王當日諄諄誥誡不遑暇逸者誠以農桑爲王政之本女工乃
  衣被之原男力乎耕女事乎蠶男女各勤其職而民以富實上下
  雍穆庶姓休和載諸經史班班可考豳地尚然而類於豳者在在
  皆然况臨渭一帶沃壤千餘里勝於豳者多矣豈不能樹桑養蠶
  以興萬世無疆之利此可證據者二也又考之孟子言王道諸章
  開陳列國無在不言桑岐與齊梁皆屬北地反覆言之何有南北
  之分推而廣之能行天下繼續而傳之可垂萬世豈有亞聖之識
  以迂闊難行之術教當時及後世哉此可證據者三也又稽諸郭
  子章之蠶論木各有所宜土惟桑無不宜桑無不宜故蠶無不可
  事桑蠶本一氣蠶即生於桑有桑之處便可成蠶猶農夫之於五
  穀非龍堆極寒之處猶可耕且穫也此可證據者四也又察諸天
  時陜西出地平三十六度已在北道之北一十二度半自春分之
  日日行北道畫漸長夜漸短陽漸多陰漸少積陽之氣漸盛至夏
  之熱甚於南方况蠶屬純陽喜燥惡濕食而不飲陽立於三春三
  變而後消陰生而後死自秋分之日日行南道畫漸短夜漸長陰
  漸多陽漸少積陰之氣漸盛至冬之寒甚於南方此時織工興而
  蠶事畢矣又養蠶之時各省不同然不論氣節寒熱自有一定之
  候但看桑如茶匙大則蠶自生於室内即古人云木華於春粟芽
  於室同類相感有自然之理何有南北寒熱之可疑此可證據者
  五也又驗之於今秦中無處不有桑但只不廣有桑一株便可養
  蠶成繭近歲以來屾之鄰境皆有養蠶者但樹桑稀少不能大獲
  利益然曲箔數筐亦可得絲歲歲有成已獲實效恐疑書生之見
  摭拾浮詞無足深信謹將今歲所繅之絲並所織之絹帛一並呈
  驗再俟養蠶之月大人委員至家試驗事若涉虛治以欺誑之罪
  此尤近事之可證據者六也詳此六證據則知桑蠶乃天下通宜
  之物並知古昔聖王以農桑命名之深義不惟秦中可行之而無
  疑凡北地皆可行之而無疑若桑蠶一舉其大利於秦者有四夫
  積貯者天下之大命而秦尤非他省可比壤接三邊首稱要地兼
  之水路不通挽運維艱積貯之道所當更重鼂錯曰非能耕而食
  之織而衣之爲開其資財之道也開其源節其流則財恆足矣若
  徒節其流而不開其源則財終匱所以開之之要在乎務民於農
  桑秦人知農棄桑衣源未開利缺其半况今昇平日久生齒益繁
  仍守一耕治生無增歲計無加諸凡之費皆取給於此所以衣食
  兩艱豐凶並困然則凶荒雖起於無食而其實早胎於無衣若衣
  有所出自不輕糶粟麥餘一餘三何慮饑饉欲爲秦謀積貯之道
  農之外無過於桑若舍桑而言積貯無非挹彼注此何能分外加
  益誠能因地之利盡民之力無論牆下路旁壠畔田邊悉皆種植
  既不侵地又不妨農曠土皆化爲錦繡之資每家歲能取絲三五
  斤便完通省賦稅有餘且水絲一斤貨銀一兩四五錢能買木棉
  二十斤足中人闔家一歲之衣若能取絲數十斤便爲中人之富
  矣况桑無水旱風蟲之災即歲遇荒歉五穀不成桑卻無害養蠶
  取絲以補歲計可必而可久又桑子熟於青黃不接之月亦可充
  飢數旬其利最溥功與農配故曰農桑是以古聖王籌國計立民
  命首重而不敢忽若能殷懃開導不過數年之間蠶事大興爲農
  家更添一倍之利仰事俯畜賦税雜費皆有所出自然穀無所費
  漸至餘饒積貯盡在民間此戶皆樂盈寧豐歲習於禮義荒歉免
  於流亡以慰大人保赤之素志以紓上西顧之宸衷此其大利於
  秦者一也夫伏羲生於秦地始畫八卦創立文字爲理學之原後
  世賢傑代不乏人可謂衣冠文物之地矣宜乎家絃户誦人文蔚
  起何其讀書者寥寥其弊由女廢織於內男力耕於外一歲畎畝
  之入不足供一歲諸凡之費因而脩脯無資膏火難繼往往有可
  造之材學將明通之候父兄多有驅之而逐末者豈父兄喜子弟
  初學而惡將成歟良爲饑寒所逼不能終其業也若桑務一舉男
  女各有所職民得衣食不缺自有暇日使子弟盡趨於學耕讀兼
  營教養並舉人人得沐詩書家家不廢誦讀文人才士濟濟輩出
  上爲國家儲養人材下爲秦民廣其教化此其大利於秦者二也
  夫民可使勞不可使逸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民逸則淫淫則惡
  心生周公無逸之詩魯母績愆之辟良有以也秦人於農忙之外
  冬春二季毫無所事男逸於外女逸於內往往相聚嬉戲奢靡賭
  賽久無事事流入遊惰良由桑蠶之教不興男女之職曠廢有以
  使之然也不然何其於農忙之月此風全無乎若桑蠶一舉正月
  理蠶室二月織箔曲製什物三月養蠶四月繅絲五六月農忙七
  月績絲織絹九十月栽桑冬寒修樹身有所事心有所向則親正
  務多而遊戲少勤日長而惰日消自然衣食足而禮義興仁讓之
  風日在民間養蠶不惟有以厚民生而兼有以善民俗也此其大
  利於秦者三也秦素無楩楠櫲樟之材松杉漆竹之屬一望蕭然
  若桑樹繁滋則阡陌如雲壠頭似綺靑葱蔚茂不但美觀兼有八
  宜皮可抄紙材堪爲弓木造車棹枝編筐笜根皮爲藥散木作薪
  椹可充飢能救荒歉豈但葉可飼蠶衣被無窮此其大利於秦者
  四也請再陳桑蠶易舉之由樹桑者不過一夫之力樹成之後可
  享數十年之利探後復生不勞更種又無耕牛子種之費不慮水
  旱風蟲之災所謂一勞永逸比之棉麻逸勞十倍至於養蠶桑成
  之時不待教而自興飼養得法不過三眠三起二十七日而老功
  雖一月其實用力於七日即獲一歲之利雖係生民重大之務舉
  之並無難事又將古今教民桑蠶有成效而遺澤後世者列陳於
  後昔茨充爲桂陽令俗疑於風土不宜之說不知種桑無蠶織之
  利類皆以麻枲頭紵衣民惰窳少粗履足多剖裂出血盛冬皆燃
  火燎炙充始教民種桑養蠶織履數年之間大獲利益今江南享
  蠶織之利者皆充教之也蜀王蠶叢都教蜀人養蠶鑄金蠶數千
  春月集蠶市將金蠶給之民間以爲蠶瑞誘而教之數年之間其
  政大興至今嘉定保寧成都每歲所出之絲獲利不下數百萬金
  明洪武取淮徐桑子二十石命種辰永寳衡之間數年之中民獲
  大利康熙三十二年漢中府郡守滕天綬教民栽桑刻爲便民通
  示一單後附勸民栽桑歌詞等差獎賞力加開導惟洋縣令鄒溶
  仰體郡守良法美意奉行罔懈遍勸境内無不栽桑二年之間共
  勸栽過桑一萬二千二百餘株嗣後猶歲歲督勸不已年年增益
  今漢南九屬桑蠶大舉惟洋縣最盛而民富皆鄒溶首倡之力也
  其事載在洋縣志可考今漢中一歲所出之絲其利不下數十萬
  金豈非哲人開導之力乎是以未教之先皆疑風土不宜亦猶今
  秦人未樹養而自疑其地之與南方異也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
  昔也屾旣躬親其事實受其益不忍私諸一身遂將樹桑養蠶之
  法織工繅絲之具集爲一書繪圖詳解名曰豳風廣義每勸秦人
  爲之但人情好逸惡勞者居多怠惰因循者不少聞見甚喜而力
  行甚稀其桑樹之未廣人人罕受其益若非當事設法勸課何能
  利遍秦中屾不揣愚昧敢竭鄙誠謹此上陳伏乞鈞酌設法廣布
  俾秦中農桑並務三年可以定規五載即獲成效數歲之間蠶絲
  之利布滿秦中養元氣於國家付大造於庶衆老者衣帛食肉少
  者不飢不寒五袴興歌人人挾纊衣食足而禮讓興共樂昇平咸
  遊大化立萬世不朽之業成一代郅隆之猷皆沐大人之恩澤祝
  功德於無旣矣伏惟電鑒施行

知识出处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出版地:民國二十三年十二月

陕西志的修订工作从清雍正年间开始,至乾隆年间基本完成,并在嘉庆年间得以出版。这部志书涵盖了陕西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是研究陕西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 然而,在乾隆至清末这二百年间,由于种种原因如战争、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可能导致了文献上的损失或流失。因此,在这个时期的文献中,对于陕西志的具体修订过程和相关人物的介绍等方面资料的确较为匮乏。 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了解这个时期陕西的历史和文化,例如民间故事、传说,以及一些地方志书籍,虽然它们的资料性和权威性相对较低,但为研究陕西历史文化提供了不少的线索和启示。同时,近年来,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许多文献已经得到了数字化整理,并得以更方便地被广大学者和爱好者所利用。

阅读

相关人物

楊屾
责任者
楊屾
相关人物
滕天綬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漢中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