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古籍
唯一号: 280020020230000642
颗粒名称: 儒家類
分类号: Z838
页数: 22
页码: 一-一一
摘要: 艺文儒家类主要包括儒家的文学、艺术和学术作品。这些作品通常反映了儒家的思想、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这些作品都是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陕西省 艺文 儒家类

内容

張子全書十四卷附錄一卷宋郿縣張載撰
  考載所著書見於宋史藝文志者有易說三卷正蒙十卷經學
  理窟十卷文集十卷虞集作吳澄行狀稱嘗校正張子之書以
  東西銘冠篇正蒙次之今未見其本此本不知何人所編題曰
  全書而止有西銘一卷正蒙二卷經學理窟五卷易說三卷語
  錄抄一卷文集抄一卷又拾遺一卷又採宋元諸儒所論及行
  狀等作爲附錄一卷共十五卷自易說西銘以外與史志卷數
  皆不相符又語錄文集皆稱曰抄尤灼然非其完帙蓋後入選
  錄之本名以全書殊爲乖舛然明徐時達所刻已屬此本嘉靖
  中呂柟作張子抄釋稱文集巳無完本惟存二卷康熙已亥朱
  軾督學於陜西稱得舊稿於其裔孫五經博士繩武家爲之重
  刊勘其卷次篇目亦即此本則其來已久矣張子之學主於深
  思自得不以著作繁富爲長此本所錄雖卷帙無多而去取謹
  嚴橫渠之奧論微言其精英巳備探矣
  四庫提要
  涇野子内篇二十七卷明高陵縣呂柟撰
  柟師事渭南薛敬之其學以薛瑄爲宗是書乃其門人所編語
  錄凡雲槐精舍語二卷東林書屋語一卷端溪問答一卷解梁
  書院語柳灣精舍語二卷鷲峯東所語十二卷太常南所附邵
  伯舟中語三卷大學語二卷春官外署語二卷禮部北所語一
  卷其子畇等類而刻之柟爲學在格物以窮理先知而後行其
  所謂窮理不是泛常不切於身只在語默作止處驗之所謂知
  者即從聞見之知以通德性之知但事事不肯放過其踐履最
  爲篤實嘗斥王守仁言良知之非以爲聖人教人未嘗規規一
  方今不論資稟造詣刻數字以必人之從不亦偏乎觀於所言
  可謂不失河津之淵源矣
  四庫提要
  周子抄釋三卷明高陵縣呂柟撰
  宋五子中惟周子著書最少而諸儒辨論則惟周子之書最多
  無極太極之說朱陸兩家齗齗相軋至今五六百年門户之分
  甚於冰炭太極圖說與通書表裏之說元何虛中至特著一書
  辨此一語論者亦遞相攻擊究無定評至於主靜之說明代詬
  爭尤甚是編蓋因周子全書而摭其精要一卷爲太極圖說通
  書二卷爲遺文遺詩而附以雜記三卷則本傳墓碣事狀也較
  全書特爲簡潔每條之下各釋一二語或標其大旨或推所未
  言之意較諸家連篇累牘之辨亦特淳實其釋荀子元不識誠
  一條謂貶荀子太過以大學中庸之言比擬荀子之言誠未免
  駮雜釋養心亭記一條謂寡欲亦允執厥中之義若至於無恐
  難通行於衆亦不免詞不達意然大旨要爲不悖觀周子之書
  者其精華畧具於此矣
  四庫提要
  張子抄釋六卷明高陵縣呂柟撰
  是編摘錄張子之書以西銘東銘爲冠次正蒙十九篇次經學
  理窟十一篇次語錄次文集而終以行狀亦每條各附以釋如
  周子抄釋之例首有嘉靖辛丑柟自序稱張子書存止二銘正
  蒙理窟語錄文集而文集又未完止得二卷於馬伯循氏諸書
  皆言簡意實出於精思力行之後顧其書散見漫行渙無統紀
  而一義重出亦容有之暇嘗稡抄成帙注釋數言畧發大旨以
  便初學觀省蓋其謫官解州時作也案虞集作吳澄行狀稱澄
  校正張子之書挈東西銘於爲首而正蒙次之大意與柟此本
  合澄本今未見柟此本簡汰不苟較世所行張子全書亦頗爲
  精要矣
  四庫提要
  二程子抄釋十卷明高陵縣呂柟撰
  前有自序稱初得二
  程全書於崔銑以其中解說六經四書之
  語與門弟子問答行事之言統爲一書浩大繁博初學難於觀
  覽因鈔出修所好者集爲八卷凡二十九篇而卷首所列程子
  門人姓氏後有嘉靖辛卯柟門人休甯程爵重刊跋乃稱涇野
  先生鈔釋程氏書凡十卷此本爲嘉靖丙申柟門人鄧誥所刊
  卷數與爵跋相合豈柟作序時其書尚止八卷後或有所增益
  而序則未改歟其書不分門類亦不叙先後仍以二程遺書原
  載門人某某所記分編每條之末皆以一二語標其大意昔朱
  子編遺書嘗病其眞贋相雜柟是書削駁留醇頗爲不苟蓋柟
  之學源於河津最爲篤實故去取皆有所見惟其文原出李夢
  陽全集率詰屈不可讀故每條下所釋詞旨往往晦澁非初學
  所能洞曉云
  四庫提要
  朱子鈔釋二卷明高陵縣呂柟撰
  是編乃嘉靖丙申柟爲國子監祭酒時所定宋儒之中惟朱子
  著述最富辨論亦最多其時諸弟子所述者有池錄饒錄饒後
  錄建錄諸刊黎靖德刊除重複分類編次尚得一百四十卷則
  浩博可知矣柟此本所鈔止於二卷乃較張子二程子爲少然
  朱子之學無所不通與門人亦無所不講黎氏語類以二十六
  目舉其大凡包括尚有未盡讀者茫無津涯又早年晚年持論
  或異門人所記或以已意增損亦往往彼此不同讀者多莫決
  其去取明人遞相選錄幾於人有一編其大意乃在於勝負相
  爭區分門户不過借朱子爲名未嘗眞爲明道計也柟作是編
  惟摘切要之詞而不甚以攻擊爲事於學問大旨轉爲簡明然
  於與陸子靜論意見一條注其下曰陸氏終近禪則是非之辨
  亦未嘗不謹嚴矣
  四庫提要
  正蒙㑹稿四卷明咸甯縣劉璣撰
  璣字近山官户部尚書
  按明正德時汝南何景明提學陜西以正蒙書多難解學者讀
  之或不卒業而廢先生是書明正通達不爲曲說隱語而事理
  無不得者俾關中諸生人置一本肄之併爲之序清道光時三
  原李錫齡重刊前志不載卷數故特補入
  正學隅見述一卷清華陰縣王宏撰撰
  是編以周子無極之說陸九淵爭之於前朱子格物之說王守
  仁軋之於後諸儒聚訟數百年而未休大抵尊朱者則全斥陸
  王爲非尊陸王者則全斥朱子爲謬迄無持是非之平者宏撰
  此書則以爲格物之說當以朱子所註爲是無極之說當以陸
  九淵所辨爲是持論頗爲平允其中雖歷引諸說以相詰難而
  詞氣皆極和平凡崇朱氏學者稱先朝之亂由於學術不正其
  首禍爲王陽明崇陸氏學者稱無極出於老子爲周子眞賊實
  犯之類宏撰皆指爲太過其言曰予素信朱子惟於無極太極
  之說小異誠不敢以心之所不安者徒勦襲雷同以蹈於自欺
  欺人之爲其亦異於好爲異論者矣
  四庫提要苑洛語錄六卷明朝邑縣韓邦奇撰
  是書皆平日論學之語及所紀錄時事輯爲一編本名見聞攷
  隨錄巳編入所著苑洛集中惟集本五卷此本作六卷所載雖
  稍有出入而大畧皆同蓋此本乃邦奇門人山西參議白所
  刊前有璧序稱刻而題之曰苑洛先生語錄疑又爲璧所重編
  矣四庫存目
  格物圖一卷明富平縣孫不揚撰
  是編分四篇一曰格物圖二曰明物解三曰原物辨四曰入物
  鏡意其原有總名傳寫佚之而以第一篇爲總名也其圖分物
  始物格物終爲三物始物終皆畫一圓圈如周子之無極物格
  則大圈中畫一小圈小圈之中書聖人成能字小圈四旁分列
  天清地甯物阜民安八字大旨闢王守仁良知之說而謂道無
  可名名之曰物然守仁求之無定之心而不揚又求之無物之
  道其說雖變其實一也
  四庫存目
  論學篇一卷明富平縣孫不揚撰
  不揚旣撰格物圖復爲論學三篇一爲格物工夫一爲良知明
  辨一爲心學始終皆申明格物圖中之意也
  四庫存目
  馮子節要十四卷明長安縣馮從吾撰
  從吾以風節著而亦喜講學無錫高攀龍高邑趙南星皆稱之
  時官京師㑹講都城至環聽者院宇不能容終亦以此招謗是
  編即其各地㑹講之語也
  四庫存目
  砭身集六卷清蒲城縣劉鳴珂撰
  鳴珂有志聖賢之道隨處體認有所得輒錄之其書雖以集名
  實則語錄持論亦頗醇正然其中多駁經之說如疑儀禮喪服
  傳父在不得爲母三年妾生之子適母在不得爲其母服及叔
  嫂無服皆逆於人心自然之理又疑禮記抱孫不抱子爲厚於
  孫而薄於子凡此之類皆據臆見以測聖人執後世以疑前代
  順人情而不揆正名定分別嫌明微之意蓋講學而未能窮經
  者卷首有臨潼敎諭王修所作鳴珂傳其標題曰大茂才理學
  名儒伯容劉公傳亦不知文章體例至稱鳴珂學行載於國史
  尤鄉曲陋儒妄相誇耀不知國家典制者矣
  四庫存目
  愚齋反經錄十六卷清陜西王寵撰
  是書卷一至卷四爲論語尊註解意卷五爲小學大學中庸兩
  孟指要四種卷六爲孝經述朱卷七爲忠經擇要卷八爲明倫
  錄卷九爲理學入門卷十爲知性錄卷十一爲尋孔顏樂處卷
  十二爲易學指要卷十三爲善利圖說補卷十四爲學要卷十
  五爲治要卷十六爲荒政錄總名爲反經錄皆陳因之說無所
  發明
  四庫存目
  小學句讀記六卷清朝邑縣王建常撰
  是書因陳選小學註本而雜採諸書疏於其下畧如孔潁達正
  義之例文頗煩蕪
  四庫存目
  南阿集二卷清武功縣康呂賜撰
  是書以集爲名實則劄記一爲論易問答一爲慎獨齋目錄皆
  題曰卷一據雍正壬子王心敬序稱問答語錄凡十册則非全
  書矣
  四庫存目
  周子疏解四卷清咸陽縣王明弼撰
  是書成於康熙癸巳凡解太極圖說一卷解通書三卷皆列朱
  子之說於前而以已意敷衍之大意取便初學而巳四庫存目
  堊室錄感一卷清盩屋縣李顒撰
  孔氏達天圖一卷清華陰縣王宏學撰
  關中道脈書四種十三卷淸朝邑縣李元春撰
  案時齋續編關學五卷又撰張子釋要一卷馬谿田吕仲木韓
  苑洛楊斛山四先生要語錄四卷馮少墟李中孚王仲復三先
  生要語錄三卷而合刻之蓋以關中七先生皆足繼橫渠之後
  將來必有人奏請從祀孔庭者也然自有此輯而關學一脈淵
  源可溯矣
  開知錄十四卷清澄城縣張秉直撰
  朱子補格物致知之義曰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所以啓其知
  者歸諸窮理予自讀程朱子書後即以四書爲窮理階梯凡四
  書所言必求之心心有所知必徵諸四書久之乃敢錄存以備
  時省或間與古合要非襲取吾敢謂吾之心竟似古人古人之
  心之靈亦安知不似吾窮理有以啟其知哉其言之是非俟後
  人論定焉自序
  理學宗言二卷小學約集一卷清大荔縣李士璸撰
  士璸字文伯歲貢生
  日知錄四卷清汧陽縣張拱端撰
  拱端字翼如號約齋歲貢生
  格致志八卷清吳堡縣李掄元撰
  掄元字奎亭長安訓導保陞江西知縣
  朱子年譜一卷許魯齋年譜一卷清鳳翔縣鄭士範撰
  余所見紫陽年譜二徽譜謹嚴建譜簡明皆遵李果齋原本微
  修飾焉者也果齋時考亭文字收拾未全使後之人不無遺憾
  今參二譜錄之於提綱稍有所删而不敢増其目則仍全錄本
  文而增文集語錄中之年月確然宜入者以補其闕而訂其僞
  管見數條書今案別之旣校定可繕寫慨然嘆曰烏乎孟子以
  來臻斯境者幾人哉其心亦人所生而有之心其事亦人所得
  而知之事而往往未之能信以象山陸子之賢僞之一字發自
  鵝湖諷詠何况陳君舉輩娼嫉以惡之密書其迂闊無惑乎羣
  小黨姦禁僞任眞函韓首入金而後巳夫而後諡文封公晚矣
  元明崇祀自清升配廟堂國家崇德報功之體宜然究於朱子
  不爲加損朱子一生學而時習無放心無遺行吉凶與民同患
  以養完夫立達並生之欲傳授孔門心法初不以命之興廢道
  之汙隆而殊揆異趨知其所性根心如此也讀斯譜者眞肯動
  心忍性以求之令有諸已推以讀凡晦菴書皆通矣七十病夫
  炳燭之明於大本原時雖有見但能言之未能行之昕夕懷慚
  不能無望於後生之嗜學者焉自跋
  謹案讀書錄曰實過其名者魯齋其人也武功康對山海翺遊
  涇野谿田間謂魯齋充實之謂美而愚竊意魯齋居美大之中
  也王鹿菴磐襟宇蓋世少所許可獨敬禮魯齋每相語則曰先
  生神明也磐老矣徒增愧縮爾及先生訃音至曰若朝廷賜諡
  先生非文正不可然磐撰魯齋像贊曰氣和而志剛外圓而内
  方隨時屈伸與道翺翔或躬耕太行之麓或判事中書之堂布
  褐蓬茅不爲荒涼珪組軒冕不爲輝光虛月江湖晴雲捲舒上
  友千古誰與爲徒管幼安王彥方元魯山陽道州蓋異世同符
  者也是蓋徒知先生之德而於其學初未有聞先生治命平生
  虛名所累不能辭官死後慎勿請諡立碑必不可巳但書許某
  之墓使子孫識其處足矣賢耶不賢耶碑於人何有此誠深恥
  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故聊示不可榮以祿之意而或者因
  疑先生以仕元爲疚郝綰曰楚之僭公山弗擾之叛孔子尚欲
  往况生其地而爲之民坐視生民之糜爛而不之救則心亦何
  能忍而身亦何所逃哉自今觀之綱常不至於滅絕人類不至
  於禽獸誰之功也夷考或者之行其是其非必有能辨之者曏
  亦嘗思邱瓊山輩疵議魯齋問諸強樂菴師師曰魯齋非富貴
  功名中人也當日金亡元有中原魯齋非宋遺民又未仕金責
  以不宜臣蒙古未免過求善乎歐陽圭齋之言也曰太祖丙寅
  建國而先生生於已巳上距宋慶元庚申朱子之卒纔十年當
  興王之㑹續傳道之業必有數存焉是蚤以先生爲朱子後一
  人而已故愚尚論魯齋直以讀書錄爲定論然學者未能仔細
  讀魯齋語錄諸書又孰知敬軒之不我欺哉魯齋集附錄一册
  錄事頗詳而雜無章爲次序之仿朱子伊川年譜例著魯齋年
  譜自跋
  日省錄四卷清寳雞縣强燦撰
  燦字樂菴官邠州教諭
  箴銘輯要四卷聖人家門喻一卷清長安縣寇守信撰
  守信字允臣官鳳翔府敎授
  游思泛言一卷清清澗縣王汝梅撰
  汝梅官鳳翔縣訓導
  思過閣筆記四卷清清澗縣王憲曾撰
  憲曾咸豐辛酉舉人同治壬戌進士官銅仁知府
  教家瑣言一卷淸大荔縣淡如水撰如水字蓮洲乾隆戊午舉
  人官亳州知州
  梁氏家言一卷清大荔縣梁翰沖撰
  翰沖字奎垣歲貢生
  渭隩叙劄一卷清朝邑縣馬思遠撰
  思遠字伯源歲貢生
  知本提綱十卷清興平縣楊屾撰
  屾字雙山太學生
  案雙山先生學宗二曲其所著知本提綱皆從日用事物指出
  天命流行日用事物皆吾身涉世自具之迹而無一非天命之
  精微極淺近極精深蓋即聖門中庸之旨先生特於庸上精察
  力行也二曲之學雙山爲得其精此書多言上帝且謂上帝是
  的的確確實有之名不是空談是先生本之六經實心體驗見
  得如此不類近日西人之說也臨潼門人齊倬以俚言註釋婦
  孺愈便於通曉咸陽劉光貫爲之評新古今講學之面目開凡
  民著察之徑路爲近曰講學必須用之書
  參劉古愚
  先生總評
  福永堂彙鈔一卷清朝邑縣閻敬銘撰
  敬銘字丹初道光乙巳進士官東閣大學士諡文介
  體微齋日記七卷語錄一卷清安康縣祝塏撰
  塏字爽亭道光丁未進士直隸大順廣道
  道光癸卯余方就試長安競傳有安康祝君者妙齡能文已而
  果獲雋是時無人不稱爲才子及弱冠成進士筮仕河南歷任
  溫縣柘城太康牧光州守歸德所至皆有惠政無人不稱爲循
  吏及口匪北竄捻匪又作奉檄統辦歸陳團練擒斬匪魁無算
  雖爲大僚所忌未得大展所爲而僧邸曾文正左文襄皆知之
  授直隸大順廣道長蘆運使司海防營務又無人不稱爲長於
  兵畧然猶不足以盡君也自日記語錄易說諸遺編出而知君
  之切實爲已身心性命之功無一毫放過則又無人不稱爲深
  於理學夫才子循吏將畧猶人易能也理學非人易能也而才
  子循吏將畧一皆出於理學尤不易能如君者其幾於通儒全
  才歟君之學本於王文成文成當日稱爲有用道學君其有焉
  然世之學文成者往往猖狂恣睢師心自用君守程朱之說實
  用其力於主敬窮理踐規矩履繩約所謂原心秒忽較禮分寸
  積累爲工涵養爲正者不但爲文成補偏救弊斯亦深知程朱
  而爲善學文成者矣謝君端甫以君此編索序余雖斤斤程朱
  而於善學文成者又未嘗不敬慕其人讀君之書竊幸昔聞其
  名今知其實惜君早逝復不獲與之議論切磋以求深益以究
  吾學源流之詳也
  賀瑞麟序
  衛道編二卷清三原縣劉紹攽撰
  信好錄四卷養蒙書九種清三原縣賀瑞麟輯
  案賀復齋輯弟子規敎子齋規程董學則童蒙須知訓子帖白
  鹿洞揭示敬齋箴訓蒙詩性理字訓爲蒙以養正之用共九種
  也
  顏李學考三卷清富平縣張鵬一編
  道統記二卷知行記十二卷知人鑑二卷清三水縣文應熊撰
  儒門教法二卷清臨潼縣王銘丹撰
  銘丹字敬如例貢生
  以上儒家類凡四十五部

知识出处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出版地:民國二十三年十二月

陕西志的修订工作从清雍正年间开始,至乾隆年间基本完成,并在嘉庆年间得以出版。这部志书涵盖了陕西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是研究陕西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 然而,在乾隆至清末这二百年间,由于种种原因如战争、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可能导致了文献上的损失或流失。因此,在这个时期的文献中,对于陕西志的具体修订过程和相关人物的介绍等方面资料的确较为匮乏。 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了解这个时期陕西的历史和文化,例如民间故事、传说,以及一些地方志书籍,虽然它们的资料性和权威性相对较低,但为研究陕西历史文化提供了不少的线索和启示。同时,近年来,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许多文献已经得到了数字化整理,并得以更方便地被广大学者和爱好者所利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