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古籍
唯一号: 280020020230000622
颗粒名称: 小學類
分类号: I209.9
页数: 13
页码: 三九-四五
摘要: 本章主要收录了陕西地区小学类古代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历史事件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 地方文学史 小学类文学

内容

經史正音切韻指南一卷元關中劉鑑撰
  切韻必宗等子司馬光作指掌圖等韻之法於是始詳鑑作是
  書即以指掌圖爲粉本而參用四聲等子增以格子門法於出
  切行韻取字乃始分明故學者便之至於開合二十四攝内外
  八轉及通廣侷狹之異則鑑皆畧而不言殆立法之初已多掛
  礙糾紛故姑置之耶然言等韻者至今多稱切韻指南今姑錄
  之用備彼法沿革之由原本末附明釋眞空直指玉鑰匙一卷
  驗之即眞空編韻貫珠集中之第一門第二門不知何人割裂
  其文綴於此書之後又附若愚直指門法一卷辭旨拙澀與貫
  珠集相等亦無可採今並删不錄焉四庫提要字考啟蒙十六卷明咸寧縣周宇撰
  是編辨字學之訛分爲四考曰正形曰殊音曰辨似曰通用前
  三門俱以洪武正韻分部編次惟通用一門分實名虛聲疊字
  三編別爲一例其正形多以篆繩隸如東字同字皆以起鈎爲
  僞體字如其所說必八法全廢殊拘礙難通殊音即韻書之互
  助然辨古音今音及雙聲轉讀均不甚精核辨似一門尤爲瑣
  屑如壺之與壺傳之與傳稍把筆者皆知之何必縷縷乎通用
  一門雜收假借之字旣多挂漏又頗泛濫均不足以言小學也
  四庫存目
  六書賦音義三卷明韓城張士佩撰
  是書取洪武正韻所收諸字依偏旁分爲八十五部每部之字
  皆仿周興嗣千字文體以四言韻語聯貫之文義或屬或不屬取便誦讀而己每字皆粗具訓詁疏明大義凡字有數體者惟
  載一體而各體皆附於後有數音者亦然蓋專爲初學而設然
  其所分諸部不遵說文玉篇之舊如月字入肉部戶字入尸部
  支字入攴部之類皆與六書不合又如源字音于權切江字音
  居良切沂字音延知切之類亦皆沿正韻之誤於聲音多乖其
  注釋亦多譌舛四库存目
  廣韻正五卷淸富平縣李因篤撰
  因篤字子德官翰林院檢討
  尺牘釋字音切六卷淸大荔縣董述遇撰
  書有六而其要祇二曰形曰聲而已有形聲然後有訓詁以王
  羲之之龍跳虎臥而昌黎韓子目之爲俗書者形聲之本旨失
  也唐人工詞章不究訓詁故韓子言凡爲文詞宜畧識字蓋自俗書行而天下之不識字者多矣淸朝魁儒輩出戴東原錢竹
  汀段茂堂王懷祖諸先生硏討古訓倡明識字之法儒學之盛
  嫓於兩漢然皆在大江以南而西北未之有聞大荔董樂餘先
  生讀書以識字爲主所著尺牘識字音切六卷一千九百餘字
  原本說文旁綜詁訓一正數百年習焉不察之訛此書出而後
  知魁儒之學西北未嘗無人僅爲尺牘設乎哉余方纂大荔縣
  志得之爲序其大旨焉蔣湘南序
  說文拈字七卷淸安康縣王玉樹撰
  玉樹字松亭乾隆己酉拔貢生廣東州判
  是書成於嘉慶甲子尚未見段錢嚴桂諸家故所引用自趙凡
  夫長箋後無所稱說而證引名通抉間搯瑕多與闇合亦一時
  之矯矯者矣其校正文字往往與段錢諸老合疑巳見諸家之書而並諱之惟校附一卷折衷是非頗多可取足與鈕氏新附
  考毛氏新附述誼並傳耳李慈銘越縵堂日記
  說文測義七卷淸安康縣董詔撰
  詔字樸園安康縣人
  是書卷一訂經上參經異同卷二訂經下據經審誤繹經存疑
  檢經補遺卷三存古上古逸卷四存古下古通古繇古省卷五
  通變上篆同義異篆分義通卷六通變下篆例異同例入重文
  卷七惜逸逸字逸註疑字有見於註而逸者有見於形聲而逸
  者附二徐同異及門謝玉珩道光壬戍仲秋所校刋也
  入聲便記淸盩厔縣王維鼎撰
  維鼎乾隆癸酉舉人長武縣訓導
  曩在京師最喜聽南人讀詩宛轉瀏亮各還本音欲效之而唇齒不我許也南人之讀入聲也如書家作書無垂不縮無往不
  復波磔天然無所矯强北人之讀入聲也如箭在弦上不得不
  發雖有破的穿札之能不免中强羽豐之病其讀之而近似平
  聲如雪月木石之類衝口而出位置妥貼不見其入則疑於平
  更有直作平聲者如讀菊爲居穀爲姑閣爲歌之類尤不可悉
  數凡以一字示人者必從而別之曰此菊花之菊非居處之居
  此五穀之穀非舅姑之姑此樓閣之閣非歌詠之歌不然則人
  不知爲何字勞亦甚矣比年授徒四方勸肄詩賦有所作輒爲
  加墨行間作曲尺形者不知凡幾爰進而教之調平上去調矣
  入聲卒不能調水土使然無可如何也獨怪有唐一代天下詩
  人半出西北雲山韶濩動中宮商豈今人有土音古人無土音
  與豈皆如楊綰夙慧生而知鐙盞柄曲與非也其學富其肄習勤且其人多通韻學作爲詩賦音節隨之工倕旋而蓋規矩指
  與物化而不以心稽庖丁解牛手足肩膝莫不中音其於四聲
  也久而與之化矣豈調之而知也哉夫以天地自然之音必待
  博聞强記熟精詩賦而後通凡不能如此者即不免終於茫昧
  且功令以詩賦取士一字之誤擯斥終身尤可憫已石橋孝廉
  詩人也司鐸長武撰入聲便記千四百言課其猶子長武人得
  而寳之擕以示余余讀卷首數聯不禁踴躍曰此吾鄕不可少
  之書也吾久思爲此因循不果今石橋得我心矣亟爲鋟板俾
  學者家置一編辨其音義攷其異同作詩賦時凡讀似平聲而
  曾見於是書者不問而知爲入聲也入聲辨則平上去可調而
  得行間曲尺庶可免矣其名曰便記者匪獨便初學也中下之
  資日誦四句不百日可畢不待博聞强記熟精詩賦而入聲己盡通矣勞一人以逸萬人用力甚寡而見功多是書之裨益後
  學也豈淺鮮哉且其文不煩不複有偶有韻條分件別朗若列
  眉但論辭章已非凡品雖集腋爲裘有滅盡鍼線痕者如福不
  斁數澤聿沐百識則軾轍勣匹奭鬲纛揭績烈笏擊愎惡溽熱
  急浴潔皙怯湼郭伋博物墨翟飾說閤聒促織䈕撲蛺蝶隰麥
  疾成谷菊〓甲視周散騎龍師火帝鳥官人皇枇杷晚翠梧桐
  早彫何多讓焉特拈出以示學者石橋詩賦之學亦於此見一
  班云路德序
  古音韻一卷淸郃陽縣楊大受撰
  淸白音韻一卷淸郃陽縣楊維午撰
  維午字乳南
  緣攝尋字十六卷淸郃陽縣趙金玉撰金玉字式如
  形聲相益謂之字古者六書之教形聲爲多山川形也江河聲
  也太史掌達書名於四方書以形言名以聲言同文者同此而
  巳而聲尤爲多許叔重說文所載可按也然必先織形而後求
  漢聲以此爲小學古文篆隷之變其形幾莫可定乃自隸書旣
  作傳之己久聲音日轉反難究詰矣夫聲音出於人心本天地
  之自然其分以方域者所生不同此亦有所難强其因時代而
  異者則俗染爲之亦猶性之因習而變也世謂四聲起沈約周
  彥倫等韻起西僧釋神珙予以爲不然不律爲筆壽夢爲乘古
  有翻切即以翻切當其字翻切之法上爲音下爲韻如不爲唇
  音則筆亦唇音律爲入聲則筆亦入聲而同在一韻壽爲舌音
  則乘亦爲舌音夢爲去聲則乘亦爲去聲而同在一韻以此知古即有四聲亦有等韻先王同文正以此同天下之不同特晋
  以來呂靜韻集李登聲類旣不傳而沈周偶言之中國人於等
  韻久昧而西僧偶竊之爾顧有韻書亦豈能一天下之音哉西
  漢焦贛易林用韻已不同於詩兩京三都諸賦用韻亦不盡同
  於易林隋陸法言切韻集五方人共定之豈知百里之間讀字
  便不同安在五方人遂足爲定孫愐唐韻宋陳彭年廣韻宋祈
  集韻國子監別刋禮部韻南宋毛晃平水劉淵韻畧元黃公紹
  韻會陰時夫韻府所以代有增減分合而卒不免參錯也今所
  用者洪武正韻耳竊嘗論之江韻次東冬而今讀仍與陽爲類
  支有爲類微有徽類魚有書類虞有芻朱類佳有街類灰有槐
  類元有門類尤有謀類今人多不能以一類讀李笠翁詩韻於
  此類使各自相從識者譏其不識古音故其韻不行又如古多通轉之類今何以劃然各分而又不相次以予徧閱諸子百家
  其用韻者若東與眞陽支與佳尤又不止如今韻書之所註可
  通轉也至平入之辨如郭與鍋姑與穀南北人固多知者而讀
  之竟不能別等韻書不止一家調四聲音紐皆不能同邵康節
  皇極經世所謂天之用聲地之用音據今昔讀之或不盡合近
  見南人作調四聲之法以實爲詩之入質之北人則舌根舌頭
  之音迥乎異矣以翻切言東字早梅德韻公切正韻德紅切韻
  會都籠切德與都讀之者或有唇齒開口閉口之殊公與紅籠
  亦有上下輕重之殊此類殆難枚舉其故何也地不同則音不
  同方音各出於自然固可通也時不同則音或變習染亦非其
  偶然無怪轉也然則音將不能一乎曰朝廷有同文之教生其
  時從上之所同而已矣喉舌齒牙之音或可稍易平上去入之韻斷不可改等韻家書固全辨四聲也郃陽趙君某本其舅氏
  楊汝南先生作緣攝尋字亦猶等韻諸家爲識四聲而設一日
  持其卷首問序於予予詢其全書則增多於等韻諸家使識聲
  即以識字其所取皆本之字典是亦遵一代同文之意宜可與
  學者共質也因爲序之如此李元春序
  佩文詩韻典註五卷等韻一卷淸郃陽縣郭秉簡撰
  秉簡乾隆己卯舉人
  五車韻瑞補一百二十卷淸澄城縣路一麟撰
  說文引經考一卷淸保安縣王文鑑撰
  文鑑字藻泉光緖癸已舉人
  說文漫錄一卷淸臨潼縣郭忠淸撰
  忠淸字時齋光緖癸卯舉人方雅八卷淸郃陽縣秦休撰
  爾雅隨筆二卷淸長安縣張延功撰
  以上小學類凡十七部

知识出处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出版地:民國二十三年十二月

陕西志的修订工作从清雍正年间开始,至乾隆年间基本完成,并在嘉庆年间得以出版。这部志书涵盖了陕西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是研究陕西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 然而,在乾隆至清末这二百年间,由于种种原因如战争、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可能导致了文献上的损失或流失。因此,在这个时期的文献中,对于陕西志的具体修订过程和相关人物的介绍等方面资料的确较为匮乏。 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了解这个时期陕西的历史和文化,例如民间故事、传说,以及一些地方志书籍,虽然它们的资料性和权威性相对较低,但为研究陕西历史文化提供了不少的线索和启示。同时,近年来,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许多文献已经得到了数字化整理,并得以更方便地被广大学者和爱好者所利用。

阅读

相关地名

陕西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