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古籍
唯一号: 280020020230000621
颗粒名称: 四書類
分类号: I209.9
页数: 29
页码: 二五-三九
摘要: 本章主要收录了陕西地区四书类古代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历史事件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 地方文学史 四书类文学

内容

四書因問六卷明高陵縣呂柟撰
  是書皆記其門人質問四書之語大學中庸各一卷論語孟子
  各二卷然其中稱柟爲先生又先生字或跳行似乎非柟自作
  卷首有門人魏廷萱等校刋字當即廷萱等所記也其書大學
  從古本次序中庸亦從古本分章所說多因四書之義推而證
  諸躬行見諸實事如因講八佾舞於庭章而指在座門人衣服
  華靡者曰此便是僭之類皆開示親切不徒爲訓詁空談柟文
  集佶屈聲牙純爲僞體而其解四書平正篤實乃如此蓋其文
  章染李夢陽之派而學問則宗法薛瑄二事淵源各別故一人
  而出兩手也四庫提要
  四書酌言三十一卷明同官縣宼愼撰愼之學出於姚江是編多與朱子立異如解論語至於犬馬句
  主犬馬養人之義本諸註疏猶有說也至於解齋必變食句謂
  爲心齋之齋非齋戒之齋解弗如也二句爲盡奪前塵忽渡彼
  岸解始可與言詩句爲入無上妙明解是知也句謂知原在知
  不知外理會其他學問不過此知中之法塵此處掃除乃爲逗
  機又扭來補綴則純乎明末狂禪之習矣四庫存目
  四書反身錄六卷續補一卷淸盩厔李顒撰
  是書本題曰二曲先生口授鄠縣門人王心敬錄二曲者容之
  別號水曲曰盩山曲曰厔盩厔當山水之曲故因其地以稱之
  是此書成於心敬之手容特口授然核其序文年月則是書之
  成容猶及見非身後追錄之比實仍容所自定也容之學本於
  姚江書中所載如大學格物之物爲身心意知家國天下之物即物有本末之物又謂明德與良知無分別念慮微起良知即
  知善與不善知善即實行其善知惡即實去其惡不昧所知心
  方自慊云云其說皆仍本王守仁又書中所引呂原明渡橋輿
  人墜水有溺死者原明安座橋上神色如常原明自謂未嘗動
  心容稱其臨死而不動世間何物可以動之夫死生不變固足
  徵學者之得力然必如容說則孔子之微服過宋孟子不立巖
  牆皆爲動心矣且廐焚必先問傷人乍見孺子入井必有怵惕
  惻隱之心輿夫溺死而原明安坐不動此乃原明平時强制其
  心而流爲谿刻之過容顧稱之爲不動則與告子之不動心何
  異乎是亦主持太過而流於偏駮者矣四庫存目
  讀大學中庸二卷淸武功縣康呂賜撰
  是書言王文成以格物致良知此功夫知行兼到自是切實精詳又云中庸揭出愼獨即孔子修已以敬血脈王文成更提掇
  明快二錄大旨已盡於此書首載自作墓誌一篇述其講學宗
  旨最詳亦自稱爲姚江之支派云四庫存目
  江漢書院講義十卷淸鄠縣王功述
  王功述其父心敬之論也此其在湖北江漢書院時與諸生講
  論四書之說功錄而存之故每條稱家君曰以附刻文集之中
  故標目爲豐川全集而以存省稿爲子目云四庫存目
  論語序說附正十卷論語緖言一卷大學章句附正二卷中庸章
  句附正三卷孟子集疏附正七卷淸澄城縣張秉直撰
  聖人之道非有外於吾心也學者視爲剽竊功名之具未嘗求
  之於心於是聖人之道晦有志之士知學貴心得矣而不復以
  聖人之心驗吾之心於是向之晦者在不知聖學之人而今之晦者在知求聖學之人夫至知求聖學而聖學益晦則其任心
  之弊有不可勝言者矣君子之爲學也不敢謂吾之心非聖賢
  之心亦不敢謂吾之心即聖賢之心其始也以聖賢之言反求
  諸己所以驅吾心之私者無所不至其旣也以吾之心察聖賢
  之道所以辨天下之惑者自無所不明蓋道不外乎吾心者天
  地所以生物之理無不同也而吾心不可謂即道者天地所以
  生物之形氣不能無異也以聖賢之道反求諸己則所以化其
  不同而驅之使同者其功旣盡即聖賢可學而至而况聖賢之
  言邇之在日用云爲之細遠亦不出家國之間夫豈有所謂仰
  彌高鑽彌堅忽前忽後而不可知者哉予於聖道茫乎未有聞
  然數十年探索之力頗知入道之門有不外是者因著簡端以
  告世之學者自序四書凝道錄十八卷淸三原縣劉紹攽撰
  四書心解四卷附偶思錄一卷淸邠州王吉相撰
  人自束髮入塾孰不先讀四子書是書也分之則四合之則一
  散之則百千萬億而皆不外乎一一者何也夫子爲曾子言之
  爲子貢言之不明言所謂一也曾子子貢默契其旨而亦不明
  言也及門問曾子曾子乃示以忠恕忠恕也者學者求至於一
  之道非即夫子所謂一也夫子所謂一大學言之矣中庸明言
  之矣孟子復申言之矣中庸達道五達德三所以行之者一凡
  爲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仍不遽言所謂一使讀者
  反復推求思索不得然後示以誠之一言凡曰至誠至聖皆全
  乎誠者也誠者天之道也曰戒懼愼獨曰拳拳曰慥慥曰致曲
  曰尊德性道問學曰内省不疚皆求至於誠者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曰小人反中庸曰民鮮能曰索隱行怪曰半途而廢皆自
  外於誠者也誠意爲大學喫緊工夫其實誠之一言貫乎三綱
  領八條目之中不專屬意誠意乃學者下手處耳孟子旣引中
  庸之語而伸之矣又曰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即中庸所謂誠者
  大學所謂自慊曰彊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即中庸所謂誠之者
  大學所謂毋自欺曰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即中庸所謂不誠無
  物大學所謂揜著何益大學中庸孟子之所謂誠即論語所謂
  一論語之言至矣盡矣但學者支分節解鮮能貫通得大學中
  庸孟子而論語之義若揭矣雖然誠不可驟幾大學之格物致
  知中庸之擇善固執孟子之盡心知性乃所以全此誠也以天
  道人道並言之則自誠明者謂性自明誠者謂教若專以人道
  言之凡人心炯炯不昧處即誠也雖困勉者皆有之及其由明而誠馴而至於至誠不過完此炯炯不昧之本心舜之大智文
  王之緝熙即誠即明不分先後誠者物之終始而明又終始乎
  誠不得歧而二之也曩與宏道諸生講誠明聽者悶悶如墮煙
  霧中因曉之曰誠非他即世俗所云認眞也眞即是誠能認便
  是明所以能認者仍是誠一事認眞便是曲事事認眞便是致
  曲認到熟慣後去僞存眞便是明則誠豈杳冥昏默者哉邠州
  王天如先生康熙壬子解元丙辰進士改庶吉士養疴家居問
  道於吾邑李二曲先生聞言會悟北面受學潛心性命之旨日
  讀四書劄記成帙名曰心解以大學中庸孟子皆爲發明論語
  之道尤諄諄於知之一言謂仁爲知之體義禮爲知之用信爲
  知之貞勇爲知之强力萬事萬物皆一知爲終始其言獨抒所
  見不依傍程朱之說而其融會貫通頭頭是道實能得人心之所同然發前人所未發二曲以爲洞源澈本學見其大洵不虛
  已今以淺近之事證之凡作事知可否者人謂之明白不知者
  謂之糊塗有知之而所爲相反者乃明於利欲闇於義理則謂
  之明白而糊塗果有表裏明白無一毫之糊塗者其作事也必
  有可而無不可木石不知痛楚人人得而伐之受者弗能禁也
  有血氣者則不然赤子初生所甘者乳試以腥臊羶香之物則
  嚬蹙而吐之不知其味之美也生齒以後則不然西子南威鳥
  見之而飛獸見之而走魚見之而下入不知其色之豔也橫目
  之民則不然夫知痛楚而弗受知色味而無不悅者豈作而致
  其情哉惟誠故明亦惟明故誠聖賢之於禮義猶知色味者之
  悅色味也其不徇利欲也猶知痛楚者之弗受痛楚也其悅之
  也誠其弗受之也誠此即中庸之所謂誠明論語之所謂一以貫之也中庸言明誠而終以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大
  學言格物致知而終以絜矩之道孟子言盡心知性而終以見
  知聞知皆與論語終篇知命知禮知言之旨互相發明一部四
  子書只要敎人明明可教誠不可教也明有待於教誠則不待
  敎也得此意以讀羣書其言之非者不足以眩我其言之韙者
  亦正如散錢滿屋以索子穿之可矣先生之言殆眞不易之言
  也夫路德序
  邠州王天如先生二曲門人也康熙中成進士入翰苑旣辭官
  歸決意舍去文章之業潛心理道刻意勵行晚著參思錄及四
  書心解二書癸卯冬初三原門人楊生秀芝擕四書心解來又
  持先生鄕席生尚賓言其學師賈愚若先生將率闔學請祠先
  生於鄕賢幷刋此書求予序此書舊有刻失其板存者原稿尚有二曲序予閱之意不盡合予之學朱子之學也先生學二曲
  者也二曲講象山心學陽明良知予嘗以爲心學良知皆不誤
  宗朱子者闢象山陽明亦太過然謂象山陽明於此無偏不可
  也二曲之學亦然今先生守此一脈時又自出心解不盡出三
  家而解四書與朱子集註相戾者多朱子之學之精盡在四書
  其爲功於後學亦盡在此不知幾經研究而後得此雖其文字
  之精亦斷非後人所能及今先生書乃多異說使予爲序當若
  何置筆旣而思之此事公道也阿前賢即不免誤後學予不取
  象山陽明之學而不以心學良知爲非宗朱子學於四書亦有
  不盡取而取諸家之說者如論語麻冕紺緅侍食先飯孟子請
  野節鄕遂用貢都鄙用助俱本舊註是也嘗自爲說而亦不自
  知其是非但平心考古參理以俟後人而已矣先生此書請畧言其一二先生重躬行實踐而歸主於心歸原於知此眞二曲
  之學書言亶聰明作元后中庸言至聖五德而以聰明睿知爲
  本孟之言四端皆在心以知先之言愛親敬長以知統之本聖
  賢相傳之旨顧謂言心可廢外言知可該行言良知無俟急急
  於學非也知行不可偏廢而以知爲先以行爲重良知本不昧
  而氣拘物蔽有昧之時則學爲急夫子屢言博學孟子亦同若
  謂知可該行知得即行得本爲一事譬如殺人孰不確知其不
  可竟有乘怒而殺之者死君父之難人孰不確知其可竟有隱
  忍而不死者此孟子所謂知言又須養氣也大學聖經以知止
  定靜安慮兼行說非也又如格物一條此朱子陽明大相戾者
  而先生兼斥之予以爲皆非朱子言窮至事物之理是也陽明
  以格物爲去私混學修爲一矣先生謂如朱子說當問盡天下路然後走得不知知行自幷進耳程朱累言之即聖人四教祇
  文行二者之意知行合一惟聖人功至然後能之先生說是不
  得朱子之意也陽明說固非以爲空寂無爲之學亦不然陽明
  如象山講心學近空寂此亦解格字非空寂無爲也又如論語
  首朱子解學爲效本於書正闢象山解學字又不如象山以覺
  爲學猶有據而似反涉於鑿如此類可疑者不少予焉能起先
  生於九京與之一一相質哉而蓄疑於心亦安能不自獻其疑
  哉雖然先生學一曲陽明象山之學眞學也解四書多以四書
  證四書會之於心時與舊說不同此鑽硏過深者今人並不能
  如此用心也今人多好駁朱子不知析理之精孟子後無如朱
  子今人肯讀書者務漢學博見或過於朱子亦多據鄭賈諸儒
  以駁朱子而揆之理反多不合竊觀考據莫盛於有淸中亦有見之精者而穿鑿正復不少朱子所訂豈能盡合於古人而以
  理參之合者自多以朱子所訂之書當朱子之書讀之自得然
  則先生之四書心解即作先生之書刋之讀之可也先生講理
  學不講漢學故解禮多而解典制名物爲少予謂理學漢學當
  一以貫之近有以薛退思野錄張百川四書辨疑貽予參訂謀
  刋者退思野錄象山陽明之學也百川四書辨疑意遵註疏典
  制名物之學也予不盡取焉而歎前人用功之深皆不啻倍過
  今人於先生四書心解亦云爾席生稱其鄕父老言先生家祀
  孔子又置一厚磚磚上有銘少有過差即加磚頂上跪神前若
  弟子之對嚴師此眞二曲躬行實踐之學今人所不能者以入
  鄕賢何媿宜二曲心許之也讀心解者亦即比之於二曲反身
  錄不盡作解四書觀斯爲得之矣李元春序關中書院講義淸武功縣孫景烈撰
  予旣爲酉峯先生墓表即取關中書院講義而序之序講義重
  違先生曾孫鋋命亦由紓予自少嚮往先生之心也先生主講
  關中凡三故講義獨此爲多知先生倡關學全在四書翼朱子
  全在集註而一生精力又全在關中書院講義也自程子集四
  書朱子爲之註後即以命題取士予謂此不刋之令典邇來朱
  竹垞錢辛楣輩以命題多複文因多襲取欲移四書於後場予
  竊非之學宮所尊者孔子吾儒所日講而爲文者自當以四書
  爲之主聖道如天其言之義無窮猶之聖不可測諸子本是以
  爲衡銖兩皆得其平元明以來講四書闡集註者豈止數十百
  家中如蔡中介之蒙引陸稼書之困勉錄人所最推者也然其
  義蘊即全集百家如諸疏詎得謂其盡發而無遺而况說愈多又愈雜也昔人謂解經而經亡此不然解之是且日有新義何
  嫌於解惟講之愈深則講之愈鑿雖在正士宏儒猶不免於謬
  予嘗得王端毅四書解多與註背猶不敢信近見有改集註而
  刋行者益不能不驚怪矣然則關中書院講義其有功於四書
  有補於集註顧可少哉先生學朱子之學心孔孟之心其講解
  不爲恢奇之論不作蹈襲之語出一言亦如從秤上稱者他如
  論泰伯讓商讓周至今聚訟且疑於翦商之志先生曰此看得
  志字小耳大學格至陸王之說混窮理於去私講義及制義一
  篇直抵王山史之正學隅見孔孟論性一也近儒乃援孔子以
  疑孟子此直强作解事讀自改鄕墨及定性堂記知講義之精
  確不磨矣今人讀四書讀集註乃欲學爲時文以應科舉是村
  學究之見好高者又棄此不爲不知時文科舉之學與古文訓詁之學講正學者正不得歧而視之予之教主是蓋本先生也
  先生敎人主四書並主集註又敎人補讀小學本許魯齋薛文
  淸其爲敎之義可知則讀關中講義不當但以解書論也而解
  書之精且細其遠軼近儒者亦豈可以盡數耶亦即此講義之
  多吾見先生教之切教之不倦讀其書皆如親受先生之啟迪
  也書院祀少墟後當祀先生語吾關人其尚悉知之李元春序
  四書解難三卷淸三水縣文應熊撰
  四書講義十三卷淸蒲城縣李登瀛撰
  登瀛字韋齋乾隆癸酉舉人大挑一等分發雲南歷宰洱海昆
  明各縣升麻哈州知州賢能之名震天下乾隆四十六年高宗
  愼簡賢良以治西陲得登瀛用爲安西州直隸州在任五年以
  病歸所著有謙吉堂詩鈔一卷文訣心印一卷居官錄一卷安屬志畧一卷湖北志一卷四書管窺榮遇堂日記梅花詩三十
  首同州府志
  大學通八卷淸城固縣田種玉撰
  種玉字樂原乾隆庚子進士官平涼府敎授調鎭西廳升任國
  子監五經博士
  大學之書萬古聖賢之書總匯也眞西山有衍義自格致至於
  修齊邱瓊山有衍義補並及於治國平天下可謂本末體用兼
  備無遺矣然博稱經傳雜引子史初學未習其文鮮有不苦其
  繁而障於義理者歲壬寅玉教授平涼明年調鎭西時新疆學
  校初設諸生就講席於四書約畧能言之叩以指歸弗知也玉
  因明通蔽爲之即書解書以大學經傳爲經以語孟發明爲緯
  以中庸聖神功化爲歸提綱挈領縷析條分本末體用一以貫之俾諸生即是而求焉而眞邱二氏之書漸可引伸觸類而畢
  能事矣越數年條次其說遂成是編僅竭愚見供所職云爾若
  謬希問世則非所敢焉自序
  四書劄記十卷淸臨潼縣王巡泰撰
  張子曰心開即記不思則還塞之矣蓋人功候所至而心之開
  蔽因焉體認有淺深見解有是非議論有得失不可假也一人
  有一人之體認而見解議論因之一時有一時之體認而一時
  之見解議論因之不可强也就一人之心之所開而記之可借
  證於人人就一時之心之所開而記之可待證於異時此薛文
  淸公讀書錄以張子劄記之法爲讀書法也余自朿髮從先大
  人學即好研四子書凡經指授一時不得於心輒終夕不寐繼
  從華陰史勻五武功孫酉峯兩先生遊後先領受多所啓悟或有所得隨即手劄記之日積旣多令及門諸子逐類鈔錄藏之
  櫝中今二十年矣自知學疏見淺無所發明不敢示人客歲甲
  午以應補需次僑寓望都之別館與舊遊諸子講舉子業明窗
  淨几之暇因復取向所爲劄記者重訂焉或與諸生討論或自
  反覆尋究常有一字一句盤桓數日而後已視舊本删改十之
  三四其增入者約十之六七自客歲迄今凡再周寒暑而卒業
  陸稼書云四書自考亭朱子集諸儒之大成章句集註或問而
  外有輯畧有精義文集語類其後西山眞氏仁山金氏諸先儒
  又各自註書以發明考亭之意幾無餘蘊矣後之學者但取其
  說而心領之身體之不待復講矣况余末學無識又何能復講
  哉然有一人之體認則有一人之見解有一人之見解則有一
  人之議論不記之則或淺或深一時無以辨也爲是爲非爲得爲失他時無所據以考也故余凡有所見輒記之不必所見之
  果是也一時見以爲是一時輒記之不必他時之即以其是爲
  是也其或言之足與先儒相發明者期於明白易曉不以嫌於
  雷同而不記也其或自抒所見不盡與先儒合者即以所見記
  之不以嫌於立異而不記也其或旁見側出借書以發深省而
  不必與書相櫽栝者亦即以他說記之不以非書之旨而不記
  也此余劄記之所由名也他日明窗淨几之暇或與同人重加
  討論或再自反覆尋究正其迷謬芟其繁冗視今所見或幸有
  進焉未可知也其以今之記脫稿焉可也自序
  案巡泰字岱宗乾隆壬申舉人甲戍進士甲申銓授山西五寨
  縣令辛卯以父憂歸丙申補廣西興業縣庚子兼攝陸川縣辛
  丑擢吏部考功司主事壬寅解組歸主講解梁書院所著有四書劄記解梁講義格致內編齊家四則五服解仕學要言丁祭
  考畧各書歿後崇祀名宦道光乙酉關中紳耆爲舉鄕賢邑人
  醵金於零口爲建專祠王給諫松年爲文叙其事牛制軍鑑篆
  額以旌其墓迨遭兵燹祠半成墟今其存者只斷碑殘碣光緖
  癸未知臨潼縣事汪鳳澐補修張子全書物色四書劄記遺稿
  得於李樹人劉培坤家命張翼辰何相漢李芬宜欽鄭毓蘭王
  得彰互相讐校捐俸付梓解組去囑繼任嚴書麟竭力勷校庋
  板橫渠書院以廣其傳焉
  四書訓蒙日啓二十卷淸郃陽縣張鳴鳳撰
  鳴鳳字治徵道光丁酉舉人官盩厔教諭
  四書要諦四卷淸大荔縣李士璸撰
  士璸字文伯歲貢四書正義闢謬五卷四書題鏡闢謬十二卷淸大荔縣石有聲撰
  有聲字仲諧歲貢官白河縣訓導
  四書新繹二十卷補遺二卷淸大荔縣段紹印撰
  紹印字述之道光戊午舉人官盩厔縣教諭
  讀孟子日記一卷淸鄠縣梁積樟撰
  積樟字幼海光緖戊子舉人
  大學古義一卷論語時習錄五卷孟子性善備萬物圖說一卷淸
  咸陽縣劉光蕡撰
  論今日之患謂在士子讀書知古而不知今吾則謂在於習文
  而不自治其心挾求富貴之見以讀書尋章摘句以求中試官
  之式則書皆二千年以前之語言行事於今日人之身世何涉
  故程子謂中庸爲孔門傳授心法朱子於序暢言之蔡氏作書集傳序又盡發其蘊夫聖人不能預測後世之變而能預定後
  人之心聖人先得我心所同然我爲今日之人心爲今日之心
  以聖言治我今日之心即能治我今日之事而應其變然則世
  變亟而人才不出乾嘉以來攻心學之儒爲之也向在味經爲
  時務齋與同人講習即拈論語首章時習二字爲的蓋時習二
  字即聖人傳心以讀六經論語法也已亥冬避居九變山下之
  煙霞洞酆都傳生負笈來從有事論語而不爲制舉業乃出素
  所見及者示之中間作輟迨庚子冬始成一卷命曰時習錄鄕
  曲陋儒識固庸鄙加以身世所感又有大不得己於中者激而
  爲言必失聖人本旨不忍棄而姑存之見者以爲深山之痛哭
  哀其意可也自序
  圖渾圖也書之以楮不易爲平渾圖則上下左右無定處今天元書於上至聖書於下物象注於右治化注於左第便書寫無
  他意也圖分九層層分三類理氣性天之道也民物親人之道
  也身心性己之學也性理不作圈心不書界性無聲臭無盡藏
  性即理也心載而運之心亦即理也否則頑然血氣之身身界
  即心界也中貫以十字直者學修之詣也橫者治化之跡也綫
  分爲三中綫實而一者理惟一是以實而凝也邊綫虛而一者
  氣分陰陽以虛而運也氣之所至即流爲形而理爲之主有物
  有則也天之生人也理載氣行而聚爲形人之合天也形修氣
  充而會其理故謂斯圖爲舉天地人而合圖之也可謂人在天
  地間而分圖之也亦可自序
  四書小註約編四十卷淸鳳翔縣鄭士範撰
  朱子四書之註自以爲逐字等稱增一字不得減一字不得非震而矜之也蓋誠有以求乎四聖人之心而自得之爲後之人
  忠告而善導之稍偏焉慮無以肖夫神吻而寫其心且名言之
  妙如荷點露顆顆珠圓惟胸次灑然與之融會爾夫豈貴於語
  言文字間添註脚哉明永樂大全朱註下雙行小註幾於曰若
  稽古三萬言矣一朝典制之垂無人敢議王學起而高閣束之
  淸陸淸獻公懲明季荒經之弊一意表章益之蒙存淺達而未
  暇別裁以故訖今苦無善本以余所見遄喜齋增訂本差佳其
  辨晰晚村稼書也其考據亭林百詩也其所取材精也大全藍
  本倪氏仲宏之輯釋仿朱子潤程子語之例點竄語錄等書而
  不知非所任茲能一一爲之是正辨明亦非小補間獨惟念此
  書收拾網羅之富自伊洛淵源而下靡有遺焉者矣民言合聽
  則聖矧五百年理學名儒破虛空之見黜功利之習不爲科舉時文之計就眞知實踐中發明朱義以輔翼孔經雖體認之有
  深有不深要皆自抒心得各盡所長總之不離窮理反躬者近
  是令承學士讀之雖無師保如臨父母蘊盛德而發大業名之
  大全豈爲非實即云博且溺心然竊譬之聚沙多則聚金亦多
  顧所以揀之何如耳薛敬軒云讀朱子語錄不如讀朱子手筆
  之書爲無疑而語錄中有發手筆之所未發者則不可以不考
  至諸儒又或各持所見與諸子異尤當大助眼力以辨其眞是
  眞非魯齋謂其言有彌近理而大亂眞者此教人讀大全法也
  士範早歲讀章句集註或問參之語類文集垂五十年旣爲朱
  子約編乃推其意以讀武曹汪子之書譬如拾明珠於淸水之
  中瑩然盈目喜溢珠船圈出寫之小註見遺過半矣間參他解
  必擇取精書成名曰四書小註約編非能約也庶幾詳說以反約也約如之何約之爲己而已矣尚欲嚴加芟削如朱子折程
  門衆說之衷則余將有意焉而力莫能與也以俟君子删定云
  爾自序
  四書外註先儒考一卷淸咸寧縣湯志伊撰
  志伊貢生
  四子書之有外註發内註未盡之義也外註數十家或祇稱氏
  或祗書名後學每不識爲何人元儒胡炳文四書通雖爲疏正
  亦僅及名字里居而已諸先儒生平事蹟尤難旁參今就前史
  所載及散見他書者逐一編輯標明悉照註中原稱仍其舊也
  並著其見於某章某節即姓氏相同亦必博稽詳辨俾學者有
  所考焉孟子曰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竊本其意以爲是編云以四書類凡二十七部

知识出处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出版地:民國二十三年十二月

陕西志的修订工作从清雍正年间开始,至乾隆年间基本完成,并在嘉庆年间得以出版。这部志书涵盖了陕西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是研究陕西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 然而,在乾隆至清末这二百年间,由于种种原因如战争、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可能导致了文献上的损失或流失。因此,在这个时期的文献中,对于陕西志的具体修订过程和相关人物的介绍等方面资料的确较为匮乏。 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了解这个时期陕西的历史和文化,例如民间故事、传说,以及一些地方志书籍,虽然它们的资料性和权威性相对较低,但为研究陕西历史文化提供了不少的线索和启示。同时,近年来,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许多文献已经得到了数字化整理,并得以更方便地被广大学者和爱好者所利用。

阅读

相关地名

陕西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