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古籍
唯一号: 280020020230000613
颗粒名称: 易類
分类号: I209.9
页数: 14
页码: 三-九
摘要: 本章主要收录了陕西地区易类古代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历史事件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 地方文学史 易类文学

内容

橫渠易說三卷宋張子撰
  是書較程傳爲簡往往經文數十句中一無所說末卷不復全
  載經文載其有說者而已董眞卿謂橫渠易說發明二程所未
  到處然考宋史張子卒於神宗時程子易傳序則作於哲宗元
  符二年其編次成書則在徽宗崇寧後張子不及見矣眞卿謂
  發明所未到非確論也其說乾彖用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
  其後說文言用谷神字說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用天地不
  任以萬物爲芻狗皆借老子之言而實異其義非如魏晉人合
  老易爲一者也惟其解后不省方以后爲繼體守成之主以不
  省方爲富庶優暇不甚省事則於義頗屬未安此不必以張子
  故而曲爲之詞矣四庫提要易學啟蒙意見五卷明韓邦奇撰
  是編因朱子易學啟蒙而闡明其說一卷曰本圖書二卷曰原
  卦畫皆推演邵氏之學詳爲圖解三卷曰明蓍策亦發明古法
  而附論近世後二變不掛之誤四卷曰考占變述六爻不變及
  六爻遞變之舊例五卷曰七占凡六爻不變六爻俱變及一爻
  變者皆仍其舊其二爻三爻四爻五爻變者則別立新法以占
  之所列卦圖皆以一卦變六十四卦與焦延壽易林同然其宗
  旨則宋儒之易非漢儒之易也四庫提要
  周易辨錄四卷明楊爵撰
  其書前自序題嘉靖二十四年乙巳蓋即其與周怡劉魁等在
  獄中講論所作故取繫辭困德之辨一語爲名所釋惟六十四
  卦每卦惟載上下經卦辭然其訓解則六爻及彖傳象傳皆兼及之特不列其文耳其說多以人事爲主頗剴切著明蓋以正
  直之操處杌隉之會幽居遠念寄託良深有未可以經生常義
  律之者然自始至終無一字之怨尤其所以爲純臣歟四庫要提
  周易筮述八卷淸王宏撰撰
  宏撰以朱子謂易本卜筮之書故作篇以述其義其卷一曰原
  筮曰筮儀曰蓍數筮儀本朱子並參以汴水趙氏其卷二曰揲
  法其卷三曰變占尊聖經黜易林稽之左傳與朱子大同小異
  其卷四曰九六曰三極三中爻中爻即互體其卷五曰卦德曰
  卦象曰卦氣卦氣本邵子朱子並附太乙秘要其卷六曰卦辭
  其卷七曰左傳國語占曰餘論其卷八曰推驗采之陸氏其涉
  於太異可駭者弗載其書雖耑爲筮蓍而設而大旨闢焦京之
  術闡文周之理立論悉本於經義較之方技者流實區以別故不以術數論焉四庫提要
  豐川易說十卷淸王心敬撰
  此編推闡易理最爲篤實其言曰學易可以無大過是孔子明
  易之切於人身即是可以知四聖人繫易之本旨並可以識學
  易之要領又曰易是道人事之書陰陽消長只是借來作影子
  耳故曰易也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於陰陽消長處看得不明是
  影子不眞若徒泥陰陽消長而無得於切已之人事亦屬捕風
  捉影又曰置象言易是謂懸空執象舍義是謂泥跡象義雙顯
  則體用一源顯微無間又曰中庸一書是子思爲當日之言道
  者視爲高深玄遠故兩引中庸之說以明道易翼十篇是孔子
  爲當日之言易者視爲高深玄遠故重伸易簡之說以明易後
  儒往往索諸隱深欲以張皇易妙而不知反求其本旨又曰若易不關象不知易於何取不屬卜筮不知設蓍何爲又曰學者
  讀易不知求設教之本旨讀書不知洪範經世之宏猷每於河
  圖洛書穿鑿附會何切於實事實理又曰大抵漢唐之義祇成
  訓詁宋明之易多簸弄聰明訓詁非易而易在聰明亂易而易
  亡又曰義言象占同體共貫廢一不得泥一不得後儒紛紛主
  象主數主理主卜筮主錯綜之變是舍大道而入旁蹊云云其
  說皆明白正大故其書皆切近人事於學者深爲有裨至於互
  卦之說老陰老陽始變之說錯綜之說卦變之說皆斥而不信
  並左氏所載古占法而排之雖主持未免太過要其立言之大
  旨則可謂正矣四庫提要
  玩易意見二卷明王恕撰
  恕於宏治壬戍養疴家居因構一軒名玩易於程朱之說有所未愜於心者劄記以成此書前有自序作於正德丙寅時年已
  九十一矣其說頗自出新意然於文意有不可通者輒疑經文
  有訛殊不可訓凡上經一卷下經合繫辭爲一卷蓋意有所見
  乃筆之故不盡解全經云四庫存目
  周易說翼四卷明呂柟撰
  是編乃門人馬書林韋鸞滿潮等錄其講授問答之語每卦
  皆有論數條專主義理不及象數前有嘉慶己王獻芝序後
  有李遂跋四庫存目
  周易贊義七卷明馬理撰
  其書雖參用鄭元王弼及程朱二家之說然大旨主於義理多
  引人事以明之朱睦楔序稱此書發凡舉例闡微摘隱博求諸
  儒異同得十餘萬言原書十有七卷其門人涇陽龐俊繕錄藏於家河南左參政莆田鄭絅爲付梓今本僅存七卷繫辭上傳
  以上皆佚四庫存目
  周易詳說十九卷淸三原縣劉紹攽撰
  是書大旨以程傳爲宗與本義頗有同異於邵子先天之說亦
  不謂盡然不爲無見惟於漢儒舊訓掊擊過當頗近於愼其議
  論縱橫亦大抵隨文生意故往往自相矛盾如卷首論玩辭一
  條駁諸儒之失曰甚有釋傳與彖傳不合釋象與爻不合無以
  自解則藉口有伏羲之易有周文之易有孔子之易云云至開
  卷元亨利貞一條又主大通而利正固之說謂王弼泥於穆姜
  之言以元亨利貞爲四德後多宗之殊不知文王有文王之易
  孔子有孔子之易彖辭彖傳不相牽合者甚多云云是二說者
  使後人何所從乎四庫存目周易解翼十卷淸乾州上官章撰
  是書成於雍正丁未自稱凡二十六易稿大旨本京房納甲之
  法而以八宮經綸錯綜爲脈絡一切舊圖皆屛不用頗爲潔淨
  不支然不用古圖而又重乾巽艮坤四卦十二畫別立爲圖以
  爲河洛方圓先後天諸說皆足以包括是掃一圖學之障又生
  一圖學之障也四庫存目
  來易增删八卷淸長安縣張祖武撰
  是編即明來知德易註原本去其繁冗間補以易傳本義諸說
  其錯綜變爻中爻大象卦情卦畫卦占之類則一仍其舊焉四庫
  存目
  大易蓄疑七卷淸韓城縣劉蔭樞撰
  是編用王弼之本但有六十四卦而無繫辭以下其說多因朱子本義而小變之然措語蹇滯多格格不能自達其意四庫存目
  易象二卷淸咸陽縣王明弼撰
  是編取六十四卦大象列本義於前而各敷衍數語無所發明
  四庫存目
  周易集註十一卷圖說一卷淸渭南縣王琰撰
  是書成於乾隆乙酉自序稱年八十有一蓋積一生之力爲之
  也其論來知德列太極圖於河圖前所圖黑白各半明是陰陽
  不得謂之太極論洛書無關於畫卦繫辭並舉圖書猶之並舉
  蓍龜不過帶言論伏羲八卦次序及六十四卦次序並改邵子
  之右陽左陰爲左陽右陰以合於逆數論伏羲六十四卦方位
  旣有圓圖則方圖可以不作論文王八卦次序即帝出乎震一
  節不得當以乾坤六子一節論羲文二圖並無對待流行之分不過一明二氣一明五行論易有太極一節即生蓍之數觀不
  言天地萬物有太極而言易有太極可得其旨論來知德所謂
  錯卦即橫反對卦所謂綜卦即竪反對卦不必添立名目論本
  義筮儀第一變歸奇之策通卦一數不五則九二三變去第一
  變所掛之一而不用惟於本數策中掛一策仍復合而通數其
  奇是以四八與初之五九不同來知德謂第一變不通卦一數
  所見爲是然謂二三變並不掛一則少象三一營止三營而非
  四營矣惟第一變掛一而歸奇不必通掛一數二三變即用第
  一變所掛之一而歸奇亦不必掛一數斯皆不四則八無所謂
  不五則九也其大旨雖亦糾繞圖學然其說均自出新意亦可
  備一解惟以十翼兼象辭爻辭數之未免於古無稽其解經亦
  皆敷衍成文殊乏精義蓋所注意惟在圖說而已四庫存目易圖疏義四卷淸蒲城劉鳴珂撰
  是書因周易啟蒙本圖書原卦畫一編之說而疏通其義其稍
  有異同者大傳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謂聖人兼指羲文非
  耑云伏羲至則之之義旣取邵子加一倍法則如朱子之說可
  自六十四而加之以至無窮矣乃復謂六十四卦之畫限以六
  位爲三才之義又不知乾一兌二之數出於小橫圖而以爲邵
  子逐爻漸生之說與之天然脗合皆未免彌生繳繞其解易逆
  數也謂自震一陽歷離兌二陽至乾三陽左旋而順自兌一陰
  歷坎艮二陰至坤三陰左旋而逆以乾一兌二之序推之則陽
  進陰退皆爲逆數則較邵朱之數頗爲貫穿然亦易外之旁義
  至於本來知德之說以羲易爲錯文易爲綜益强生區別矣四庫
  存目周易蠡測二卷淸三水縣文應熊撰
  應熊字夢叶別號抱愧子
  周易補注三卷淸澄城縣路畿撰
  畿字子向康熙丁卯歲貢官平涼教諭
  周易彙解五卷淸澄城縣韓維翰撰
  維翰字鎭候乾隆丁未歲貢
  葆淳閣易說二卷淸韓城縣王杰撰
  杰字偉人乾隆辛己進士官東閣大學士諡文端
  周易撰注八卷淸蒲城縣王纘謨撰
  纘謨字贊侯乾隆甲午舉人
  易爻引類四卷淸蒲城縣王之謙撰
  之謙嘉慶甲子科舉人官湖北安陸府知府易髓二卷淸大荔縣梁翰冲撰
  翰冲字奎垣歲貢生
  周易合參十六卷淸郃陽縣張鳴鳳撰
  鳴鳳字治徵道光丁酉舉人官盩厔教諭
  爽亭易說一卷淸安康縣祝塏撰
  塏字爽亭道光丁未進士官大順廣道
  易象圖表一卷淸鄠縣陳以鼎撰
  以鼎字寳三歲貢生
  周易卦爻象例考一卷淸華州獨談元撰
  談元字經生歲貢生
  周易象說二卷淸山陽縣楊彥升撰
  彥升字芸階歲貢生周易來註摘瑕四卷淸郃陽縣鄧一峯撰
  一峯字友山諸生飭躬砥行爲宋五子之學以孝友聞郃陽鄕土志
  周易麈談四卷淸大荔縣馬魯撰
  魯字希曾號南苑乾隆庚辰舉人官江西安遠知縣
  周易異字商榷三卷淸長安縣張延功撰
  延功字古民同治丁卯舉人
  以上易類凡三十部

知识出处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出版地:民國二十三年十二月

陕西志的修订工作从清雍正年间开始,至乾隆年间基本完成,并在嘉庆年间得以出版。这部志书涵盖了陕西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是研究陕西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 然而,在乾隆至清末这二百年间,由于种种原因如战争、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可能导致了文献上的损失或流失。因此,在这个时期的文献中,对于陕西志的具体修订过程和相关人物的介绍等方面资料的确较为匮乏。 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了解这个时期陕西的历史和文化,例如民间故事、传说,以及一些地方志书籍,虽然它们的资料性和权威性相对较低,但为研究陕西历史文化提供了不少的线索和启示。同时,近年来,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许多文献已经得到了数字化整理,并得以更方便地被广大学者和爱好者所利用。

阅读

相关地名

陕西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