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二十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古籍
唯一号: 280020020230000464
颗粒名称: 金石二十一
分类号: K877.2
页数: 61
页码: 一-三十一
摘要: 金石是指古代的金属器物和石雕,是考古学和历史研究中重要的文物资源。本章主要记录了陕西省金石石刻的相关记载。
关键词: 金石 金石文

内容


  劉忱題名存詳見王氏金石萃編熈寗辛亥
  在華嶽頌碑楊遂題名之下四行行十二字左行年號一行在前正書共六人
  忱即議遣河東疆界者見宋史神宗本紀畢氏關中金石記
  呂蕡題名存熈寧四年
  在李濬題名之右五行字數不等左行正書
  按呂蕡史附大防傳大防父蕡官比部郞中家于藍田范育撰
  大鈞墓表則云考蕡贈左諫議大夫宋史大鈞傳又云知三原
  縣請代蕡入蜀移巴西縣蕡致仕大鈞亦移疾不行不知蕡又
  任蜀中何官蕡有六子其季早死則存者五子而史列傳者四子惟大觀無傳長大忠字進伯次大防字微仲三大鈞字和叔
  四大臨字與叔當大防知延州時此四子想皆未入仕也史稱
  大忠大防大臨同居切磋論道考禮大鈞從橫渠學大臨受學
  伊川門王氏金石萃編
  張孝孫題名存熈寧四年在邱據題名之右一行年號小字書于行下正書
  林顏題名存熈寧四年石殘缺僅高七寸廣三寸五分二行字數無考正書
  陳絢題名存熈寧四年在唐季蠙題名之左二行字數不等左行正書
  蔡延慶題名存熈寧六年在華岳頌碑後紀元之上二行字數不等正書按題稱東萊蔡延慶宋史蔡齊傳齊字子思其先洛陽人曾祖
  綰爲萊州膠水令因家焉齊無子以從子延慶爲嗣延慶字仲
  遠中進士第通判明州歷福建路轉運判官提點京東陜西刑
  獄此題云治平丁未蓋英宗治平四年事也傳又云神宗初以
  集賢校理累直舍人院判流內銓拜天章閣待制秦鳳等路都
  轉運使即此題所載熙寧六年事也王氏金石萃編
  劉航等題名存熈寗六年
  在華岳頌碑首行之左一行三十四字正書
  呂公等祈雪題名存熈寗六年
  在石幢程琳已丑題名第二面上二行字數不等行書左行共四人
  按首題云紫微呂公而不署名趙希弁讀書志載東萊呂紫微
  雜說一卷爲呂本中居仁之說本中嘗官中書人故稱曰紫微據此則此題紫微呂公當爲呂本中撿宋史本中傳本中係公
  著之曾孫好問之子紹興六年召赴行在特賜進士出身擢起
  居舍人兼權中書舍人則此題之非本中明矣宋史神宗紀熙
  寧五年二月以知鄭州呂公弼爲宣猷南院使判秦州或即其
  人癸丑爲熙寧六年据遼史朔考是年十一月庚子朔丙寅爲
  廿七日當是十九日祈雪而廿七日大雪也秦中祈雪於前而
  京師紀大雪於後由京西至秦中一路降雪當不懸殊也王氏金石
  萃編
  陳紘題名存熈寧七年
  在華岳頌碑爲之頌曰之下二行行十八字二十二字不等正書共四人
  按陳紘史無傳亦不見他書其子三人皆用彥字爲名與陳繹
  同似紘與繹同弟兄行也餘無可考王氏金石萃編益恭益昌等殘題名佚缺七年
  石前缺橫廣一尺二寸高八寸約七行行十二字正書共四人
  按此題爲知永興軍府事某奉詔赴闕率其兩子一孫恭謁嶽
  廟題名惟其名與年號殘缺無考姑就其存者錄之
  李侃祈雨題名存熈甯八年
  在華岳頌碑陳釋題名之下一行十一字正書
  張叔卿題名存熈寗十年
  在華岳頌碑蔡延慶題名之上五行字數不等正書
  郝隨題名存無年號
  在景德口仲卿題名之後二行行六字正書
  崔黼題名佚辛酉重九
  石殘缺存高六寸廣二寸餘二行字數不等正書共二人吳中復題名存無年號
  在景德口仲卿題名第五六行之下四行行四字左行隸書
  兪次皋題名存元豐元年
  在華嶽頌碑陳紘題名之下二行行十七八字不等行書左行共三人
  按兪次皋無攷題云侍親出帥華池而自書其貫爲鄞江據宋
  史兪充傳云兪充字公道明州鄞人熙寧中累遷成都路轉運
  使後擢天章閣待制知慶州則次皋即充之子也王氏金石萃編
  謁嶽廟殘題佚元豐元年
  石殘缺僅存四行行七字八字不等左行正書
  按關中金石作孫迥謁祠記戊午爲元豐元年王氏金石萃編
  薛昌朝等題名佚元豐元年
  石高六寸廣四寸四行行五字左行正書蔡延慶再題名存元豐二年
  在華岳頌碑楊遂題名之後一行二十九字正書
  云自龍圖閣直學士涇原路經畧使赴召者本傳延慶以應辦
  熙河軍功進龍圖閣直學士王韶入朝攝熙帥不及爲涇原經
  畧使者畧也畢氏關中金石記
  王希倩題名存元豐二年
  在陳絢題名之左三行字數不等左行正書共二人
  按此題但云判官而不詳其地似屬上下尚有磨泐之文王希
  倩無考蔣之奇傳稱字叔頴常州宜興人神宗朝新法行爲福
  建轉運判官遷淮東轉運副使歷江西河北陜西副使在陜西
  經賦入以給用度邊粟皆支二年移淮南擢江淮荊浙發運副
  使元豐六年漕粟至京比常歲溢六百二十萬石錫服三品可知元豐六年以前正之奇官陜西之時而官爲副使並非判官
  可知判官自屬王希倩而蔣之奇當別有官名已磨泐也王氏金石
  萃編
  劉陶題名存元豐五年
  在昭應碑崔頻題名之下二行字數不等正書
  趙諒題名存元豐五年
  在龐奎築壇記第七行下空處三行字數不等正書
  按雲臺觀在華陰縣華山下陜西通志云後周武帝時有道士
  焦廣獨居雲臺峯辟粒餐霞常有三靑鳥報未來之事武帝親
  詣山庭臨軒問道因於谷口置雲臺觀唐宋之亂希夷先生實
  修是觀而隱居焉又宋史禮志眞宗神御殿十有四一日華山
  雲臺觀集眞殿此題祠下朝拜必是趙諒奉命奠獻神御殿也末有押字剏見於此王氏金石萃編
  薛紹彭題名存元豐六年
  在司空圖殘詩之左三行字數不等正書
  王顜等題名存元豐六年
  在唐劉士深題名之下八行行四宇五字不等正書共二人
  陳康民等題名存元豐七年
  石高八寸廣五寸五行行九字正書共三人
  王子文設醮題記存元豐八年
  在述聖頌標題之下三行字數不等正書
  薛俅題名存元祐元年
  在昭應碑下截唐蘇敦題名之右四行行十一字至十四字不等正書
  張舜民題名存元祐二年在唐口庚題名之左四行字數不等行書
  按史傳舜民字芸叟邠州人中進士第爲襄樂令元豐中在靈
  武作詩坐謫監郴州酒稅赦還司馬光薦其才氣秀異剛直敢
  言以館閣校勘爲監察御史左遷通判虢州提點秦鳳刑獄召
  拜殿中侍御史固辭改金部貟外郞以此題證之自虢還邠者
  通判虢州時還邠州之鄕也司馬光之薦當在元祐元年至二
  年則己左遷後八年歲次乙亥爲紹聖二年其時當是召拜還
  京也舜民又自號浮休居士書史會要稱其擅豪翰其蹟雜見
  群玉堂法帖中則此題完美僅泐一字宜亦可貴也王氏金石萃編
  游師雄題名存元祐三年
  石高七寸餘廣四寸四行行五字左行正書
  按史傳師雄字景叔京兆武功人學於張載第進士爲儀州司戶參軍遷德順軍判官元祐初爲宗正寺主簿執政將棄四砦
  訪於師雄以爲不可棄因著分疆錄遷軍器監丞鬼章搆夏人
  爲亂使師雄與邊臣措置擒鬼章遷一官爲陜西轉運判官提
  點秦鳳路刑獄參攷宋史神宗紀及夏國傳棄四砦是元祐四
  年六月事鬼章爲亂是熙寧元年事皆與傳有錯互此題元祐
  三年正月奉使關中不能詳其爲何事也師雄家於京兆關中
  形勢故實皆所熟閑嘗繪唐太宗昭陵圖題記于後今附刻長
  安志以傳其所著分疆錄則未見也王氏金石萃編
  劉承搆題名殘石存無年號
  石高二尺一寸廣六寸三行行六字正書
  杜純題名存元祐戊辰
  石橫廣一尺四寸高一尺五分四行行九字十一字不等正書題云轉運使濮陽杜純本傳云元祐元年范純仁韓維王存孫
  永交薦之除河北轉運判官歷徙陜西轉運使畢氏關中金石記
  按戊辰是元祐三年閏月者閏十二月也王氏金石萃編
  祐晟祀嶽廟題名記存已巳
  石高一尺一寸廣六寸五行行十二字十四字不等正書
  按祐晟不著姓己巳不知何年自號得時閑士亦題石不多見
  也下有燒紙保扶等字俗語已見于此時王氏金石萃編
  陳知新題名存元祐六年
  在唐李口孫題名之右三行字數不等左行正書
  呂至山等題名存無年號
  在景德口仲卿題名之右五行字數不等左行正書
  按呂至山有艸堂寺題名在建中靖國元年故列此王氏金石萃編
  口澤仁題名存崇寧四年
  在景德口仲卿題名之右四行行四字左行年號右行在末行之下隸書
  王敘題名佚崇寗四年
  石高一尺一寸廣六寸六行行五字左行正書
  席日題名存大觀元年
  石週圍殘缺存高九寸廣七寸三行字數無攷正書
  李傅題名存大觀四年
  在石幢程琳丁亥題名第四面上三行字數不等正書
  席旦再題名存政和二年
  在昭應碑第六行下一行二十九字正書共三人
  按史傳旦字晋仲河南人七歲能詩元豐中舉進士徽宗召對
  累擢顯謨閣直學士知成都府徙鄭州入見坐進退淹留黜知滁州久之帝思其治蜀功復知成都以前後兩題名證之前題
  爲大觀元年是初守成都時此爲政和二年壬辰歲題乃再守
  成都時也子二奎益傳但云益字大光紹興初參知政事傳稱
  旦陀詩而各詩選本皆無其名殆久佚矣王氏金石萃編
  蘇莊等題名存政和三年
  在程琳石幢額上共六面面各四字正書共二人
  梁激題名存宣和三年
  在石㠉葉淸臣題名第一而上三行字不等左行正書
  王正叔題名存無年號
  在汧國公題名之後二行行四字左行正書共二人
  按正叔王正叔也宣和時人慈恩草堂俱有題名又按華嶽題
  名陜西畢巡撫沅修華嶽廟訖工取篆隸正行殘石之字悉陷置廡壁不下數百枚今擇其有人地官職稍可辨者錄之凡宋
  人題名今存八十八段王氏金石萃編
  永興軍文宣王廟大門記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大中祥符二年
  碑高七尺六寸廣三尺七寸六分二十二行行四十四字孫僅撰文冉宗閔正書張格篆額在西安府文廟
  宋史禮志是年以國諱改元聖文宣王爲至聖文宣王月通
  封十哲爲公七十二弟子爲侯先儒爲伯畢氏關中金石記
  按此碑大中祥符二年六月立撰文者知軍府事孫僅宋史附
  孫何傳僅字鄰幾何弟汝陽人咸平元年進士景德初累官同
  知審官院知永興軍大中祥符元年加比部員外郞代還知審
  刑院此碑結銜與傳合不書何年代還據碑則二年尚在永興
  也書者冉宗閔無傳永興軍爲唐之京兆府文宣王廟即國子
  監舊址碑故云故地雖易舊名尚存民到於今或以監名呼之軍之有學始于景祐二年范雍知軍時所立此時祗有廟也碑
  云丁未歲冬僅奉命出守丁未爲景德四年碑又云因開元之
  舊封增元聖之新號此是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事是時封禪
  回蹕幸闕里因加封元聖至五年十二月改謚至聖宋史禮志
  謂以國諱改謚按宋代歷世無諱元者或因是時加號北獄爲
  安王元聖而改之也碑側三行金章宗時題名內云泰和五年
  春三十五日春三下脫月字王氏金石萃編
  晉國大長公主設醮題記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大中祥符二年
  在乳香記左側高品李知常題記之下十行行十九字至二十三字不等正書
  按宋史公主傳太祖六女長曰魏國次即公主初封延慶下嫁
  石保吉太宗即位封許國淳化元年改晉國眞宗初進長公主
  大中祥符二年進大長公主是年十二月辛已朔日薨逝此碑殆因公主病劇遣内侍張永和設醮西嶽有此題記也設醮在
  十月二十九日庚戌上泐其朔日干支以庚戌推之是壬午也
  自庚戌下至薨逝僅一月耳公主薨于大中祥符二年關中金
  石記云淳化元年改封即以是年十二月薨逝者誤也公主爲
  眞宗之姑薨年不知其幾薨之明年石保吉亦卒年五十七則
  公主之年約略相當矣是時石保吉官鎭安軍節度方在鎭所
  詔歸視主及薨眞宗爲之罷承天節上壽及明年元日朝會而
  此時則因病設醮恩禮之隆蔑以加矣王氏金石萃編
  忠國師多心經序存序見陸氏金石續編大中祥符二年
  碑高二尺四寸廣一尺七寸十二行行十五字忠國師述正書額題多心經序四字橫列在西安碑林
  沙門靜己書偈碑存偈文不錄大中祥符三年
  碑高六尺八寸廣三尺三寸五分十八行行三十六字沙門靜
  己行書僧岩中篆額僧義遠建安文晟刻字在西安碑林此與鈔高僧傳序碑幷在西安府學俗幷呼鈔高僧傳余視之
  乃某禪師所述偈語語非上乘而書出僧靜己行草甚類英大
  師疑二碑同時建靜己英之徒也趙氏石墨鐫華
  重刋旌儒廟碑幷記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大中祥符三年
  碑高六尺四寸廣三尺八寸二十七行行四十八字唐賈至撰文宋張綽作記並正書篆額在臨潼縣學
  右碑賈至撰廟在臨潼縣西南二十里驪山半原橫坑村舊名
  坑儒鄕引漢書注顏師古曰新豐縣溫湯之處號愍儒鄕西南
  三里有馬谷谷之西岸有坑相傳爲秦坑儒處衛宏詔定古文
  官書序云秦旣焚書患苦天下不從所改更之法將諸生到者
  拜爲郞七百人乃密令冬種瓜于驪山坑谷中溫處瓜實成詔
  博士諸生說之人人不同乃命就視之爲伏機諸生方相難决
  發機從上塡之此則愍儒之地也唐天寳中改爲旌儒鄕立旌儒廟按史記始皇三十五年因盧生侯生亡去遂疑諸生在咸
  陽者爲訞言以亂黔首于是使御人丹案問諸生諸生轉相告
  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㙈之自除云者猶自首免
  罪也則所坑者在四百六十餘人之外幷無數目未知衛宏所
  云種瓜冬實七百人决難有何據也葉氏金石錄
  文云天寳中改坑儒鄕爲旌儒鄕册府元龜云天寳元年改驪
  山爲會昌山仍於坑儒之處立祠以祀遭難諸儒畢氏關中金石記
  汧陽縣普濟禪院碑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大中祥符三年
  碑高六尺七寸廣三尺七寸五分三十二行行五十五字閻仲卿撰文沙門善㑺習王右軍書並篆額在汧陽縣
  碑在汧陽于御史永淸始獲之亟稱賞以爲不減聖敎余得一
  紙觀其書非惟不及聖敎抑且不及隆闡法師碑時代爲之非
  書者責也書者爲僧善㑺署曰習晋右將軍王羲之書其年爲大中祥符此時蘇黃四家未出故書雖遜古猶有唐風趙氏石墨鐫華
  廣慈禪院者即府城之香城寺也爲晋天福時改名古有集書
  無稱習書者習書應是依仿爲之此碑筆畫雖近却甚拙陋如
  閻字作門内陷右軍時必無此體尤爲無所據矣畢氏關氏金石記
  賜汾陰后土廟號泰寧宮牒佚太中祥符四年
  原石久佚正書原在渭南縣
  藍田縣文宣王廟記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大中祥符四年
  碑高六尺四寸三分廣三尺五寸五分十六行行四十字董儲撰文僧嗣端隸書孫穆之立在藍田縣
  孫穆之者宰是邑修孔廟而進士董儲記僧嗣端書董文靡弱
  殊無足採嗣端分隸則深得唐人法者后署大中祥符四年皇
  帝祀汾陰之月攷史爲二月是時契丹歲幣三十萬而水發徐
  兗旱連江淮無爲烈風金陵大火帝方且侈天書之妖尋漢武唐玄之蹟無恠其後世之不振也趙氏石墨鐫華
  賜陳堯咨勅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大中祥符七年
  石橫廣四尺一寸七分高二尺四寸二分十九行行十三字陳堯咨行書在西安布政司廨
  按龍首渠因龍首山得名在西安府城山在城北十里水經注
  蕭何因龍首山營未央宮山長六十餘里首入于渭尾達樊川
  云昔有黑龍從南山出飲渭水其行道因山成跡山卽基闕不
  假築高名山記云龍首山西北高處爲秦長樂漢未央稍東南
  六坡爲隋城唐西內其東爲唐南內興慶龍池之所其北爲唐
  東内大明宮含元宣政紫宸蓬萊金鑾諸殿南内東南引滻水
  入城爲龍首渠入東苑內龍首池龍首殿皆因山得名此碑是
  陳堯咨知永興軍時濬渠利民奏聞眞宗因降勅獎諭堯咨即
  日書勅而勒石也碑結銜與史傳合而傳無年載可攷東都事畧亦同惟隆平集載堯咨咸平三年登進士擢知制誥景德三
  年貶鄆州團練副使大中祥符九年復知制誥遷集賢院又遷
  龍圖閣直學士知永興軍據此則知永興在九年而此碑立于
  七年已居此官似隆平集誤以七爲九也濬渠固利民而堯咨
  性豪侈所爲作不法史傳諸書皆同朱子名臣言行錄稱堯咨
  精于弧矢自號小由基爲知制誥出守荊南囘其母馮氏問之
  曰汝興名藩有何異政堯咨曰州當孔道過客以堯咨善射無
  不歎服母曰汝父訓汝以忠孝輔國家今不務仁政善化而專
  卒伍一夫之技豈汝先人之意耶以杖擊之金魚墜地夫善射
  尚無戾于吏治而母訓之嚴已如此此賢母之可爲法者因附
  識之碑以九月九日立勅文有夏熱卿比平安好之語下註十
  五日不祥何月大約是六月所降也王氏金石萃編按龍首渠引滻水由東入城分注於西實因唐南内之水改而
  濟民耳惟山多源淺歲須疏濬明成化間又開通濟渠引滗水
  由西入城分注於北居民乃無乏水之慮及淸康熙初西城鑿
  得甜水大井水甘而泉深足供一城之用於時修築東城遂將
  龍首渠截斷而通濟渠亦漸次淤塞矣惟井雖充牣汲引運輸
  全資人力東北之民又苦之光緖間又議疏通濟故渠屢作屢
  輟至今數十年迄無成功蓋省垣地形東高而西下順逆懸殊
  與其修通濟渠不若修龍首渠之爲得計因此條關係省垣水
  利特表而出之
  陳堯咨詩存詩序錄後無年號
  石缺上段存者高五尺五寸廣三尺二寸陳堯咨撰沙門善能行書敏古篆額安文璨文晟刻石在四川會館
  缺兼管内勸農使管勾駐泊軍馬提轄乾耀等七州巡撿兵甲公
  事上輕車都尉臨頴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賜紫金魚袋陳堯咨
  撰缺禁中出守關右睠惟大府昔之故都兵民實繁刑政難肅自
  缺消鬪口亦止一歲之內凡獄空者多或百日少則月餘予之不
  才缺詩凡二百言刻石留于府署後之觀者幸不以矜伐貽誚焉
  缺其民多豪俠顧土咸膏腴風俗尚侈靡士族罷簪裾威令若不
  嚴缺侮智但欺愚奸盜競旁午忿闘爭喧呼詞訟鎭囂然禁繫常
  紛如缺紫詔垂哀矜法網在寬疎獄空凡五日勞績許批書粤予
  別缺始入境視事促下車判押堆机案追擾充庭除縲絏盈狴牢
  捶缺口牧臨方隅舜帝方恤刑夏王仍泣辜缺口原市信令出惟
  斯須削繁爲簡要適變成規模害馬率先去缺狂浮薄徒推口破
  黨魁執法摧凶渠刑政頓淸肅良善懷忻愉缺猛貴相扶猛則纖
  人畏寬則平民蘇作詩聊紀述斯豈徒云乎缺理評事武騎尉敏古篆額南岳賜紫沙門善能書安文燦文晟刻石
  按此碑光緖末年西城修路掘土得之缺其上段以文義推求
  每行約缺十字攷陳堯咨於大中祥符七年知永興軍詩正此
  時所作年號雖缺可置之大中祥符末焉
  保寗寺鐘樓碑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天禧二年
  碑連額高九尺二寸廣三尺九寸二十八行行五十字冉曾撰文並正書冉商篆額在興平縣
  文甚華贍足傳行書亦整健商自署官爲三班借職監商稅者
  三班借職武臣之初階監商稅隸大府寺都提舉所謂諸州易
  務雜買務雜買場者是也畢氏關中金石記
  大宋㪍興頌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天禧三年
  碑高六尺九寸廣四尺一寸三分十八行行二十一字虛儀先生撰文唐英篆書篆額李夢徵傳本安璨刻字在西安府碑林
  右㪍興頌題云虛儀先生撰而不著其名序云日者文表起戎保權告難北軍爰整南服父口頌云洞庭漣漣巴陵遷遷億萬
  斯年蓋叙宋初平湖南事也宋史文苑傳有馬應者薄有文名
  多服道士衣自稱先生開寳初倣元結中興頌作㪍興頌以述
  太祖下荊湘之功欲刋石於永州結頌之側縣令惡其夸誕不
  以聞此頌三句一轉韻與中興頌同格署先生而不名知其爲
  馬應所撰也碑後題年月云皇帝嗣明离之三葉歲在未月建
  午日丁卯山陽吳玉搢以爲開寳四年辛未予攷開寳四年五
  月乙未朔無丁卯曰其時宋有天下十二年爾雖三改元不當
  云三葉且太祖開創之主不得云嗣明离也碑末書攝太常寺
  太祝李夢徵傳本則勒石之時去開寳初已遠矣宋自太祖至
  眞宗有天下者三世葉者世也云三葉其在眞宗之世乎眞宗
  景德四年丁未五月丙申朔無丁卯日惟天禧三年已未五月丁已朔丁卯乃月之十一日也故定爲天禧三年云錢氏潛硏堂金石文
  跋尾
  按此碑現裂爲三王氏金石萃編注云高二尺一寸誤矣
  虢縣重修至德常寧觀記佚文見王氏金石萃編天聖五年
  碑高四尺八寸七分廣三尺二十三行行四十二至四十八字不等高安撰文趙綱行書
  按宋之虢縣屬鳳翔府元時省入寳鷄縣今檢陜西通志祠祀
  寺觀卷寳鷄縣不載至德常寧觀王氏金石萃編
  勸愼刑文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無年號
  石高六尺六寸八分廣三尺六寸五分三十三行行六十一字晁迥述正書在西安府碑林
  此宋晁迥述自古酷吏循吏之報應以爲用刑者勸文冗似點
  鬼而書方整勁拔有歐陽率更法稍遜其遒逸耳碑無書者姓
  名以后愼刑箴碑證之當爲盧經書趙氏石墨鐫華愼刑箴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天聖六年
  石高六尺六寸三分廣三尺三寸五分二十一行行四十四字晁迥述盧經正書底房篆額在西安府碑林
  迥旣作愼刑文又爲是箴刻石永興軍文宣王廟即今西安府
  學碑立于天聖中是時迥判西京已年八十餘矣召宴太淸樓
  旣而獻斧扆愼刑箴是此耶中多爲長吏語似非上天子者迥
  爲殿中丞時失入死囚奪一秩故晚景津津愼刑如此耳書碑
  者進士盧經大有歐法幷可存也趙氏石墨鐫華
  白水縣齋十詠幷序存詳見陸氏金石續編天聖六年
  未見原石不詳尺寸寗參自序並詩十首吳節行書並篆額在白水縣
  重修白水縣獄記存記見陸氏金石續編天聖六年
  未見原石不詳尺寸寗參撰文吳節隸書並篆額在白水縣
  逍遙栖禪寺水磨記存記見陸氏金石續編天聖八年未見原石不詳尺寸沙門志陸撰文並正書安晟刋石在鄠縣
  永興軍牒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景祐二年
  碑高一丈一寸廣四尺七寸作兩截書上十六行下十四行字數不等僧惟悟正書陳諭篆額在西安碑林
  按此碑乃景祐元年范雍知永興軍奏請立學舍頒經史撥莊
  田朝庭依奏而給此牒也立學大事宋史及東都事畧俱不書
  選舉志於仁宗即位但載賜兗州學田及命藩輔皆得立學而
  不及永興立學賜田之制文獻通考學校門不詳范雍之奏隆
  平集學舍一條祇記書院之制而郡縣學畧焉陜西通志西安
  府學宋以前全不載是以無從與碑參攷也牒載令國子監賜
  九經書籍不得假借出外損汚散失令本軍選官一員管勾替
  相交割朝庭愼重經籍之道詳審精密於此可見王氏關中金石萃編
  永興軍中書劄子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景祐二年碑高六尺二寸三分廣三尺五分十一行行二十八字正書陳諭立安亮刻字在西安碑林
  按碑載景祐二年范雍知永興軍以寄住官員子弟不務肯搆
  恣行過犯因請建置府學賜九經書每日講授見有修業進士
  一百三十七人在學關中風俗稍變乞勅命指揮合常遵守規
  繩不得隳廢奉聖旨依云云宋史傳雍字伯純河南人仁宗朝
  累遷尚書禮部侍郞章獻太后崩罷爲戶部侍郞知陜州改永
  興軍傳但載其關中饑疫雍爲賑䘏而不載建學敎士之事夫
  寄住官員子弟不守家風務爲嘲謔鬪訟雍設學敎之使不致
  比匪蕩檢則搢紳之家蒙其益者多矣此誠爲治之大不可畧
  也因表而出之王氏金石萃編
  大佛寺題名六十三段詳見葉氏邠州石室錄
  題名皆在石壁故不計尺寸第計行字新知渭州王㳂題名存康定二年
  四行行十三十五字不等正書左行通行直線字徑一寸餘
  趙威題名存康定二年
  二行一行十三字一行十一字正書字徑一寸餘
  韓稚圭尹師魯題名存附李純等題名康定二年
  二行兩段相連上段一行八字一行七字正書下段兩行均十字行書字均徑二寸餘
  伯庸題名存康定二年
  三行行九字正書左行字徑二寸
  滕宗諒題名存
  二行一行十四字一行十五字字徑一寸正書左行與上伯庸題名銜接曰總至于此當仍康定二年
  王冲題名存慶曆二年
  三行前後二行行九字字徑二寸末五字在中間一行偏下截字略小程戡等題名存慶曆四年
  十五行行三字字徑四寸正書共三人戡題
  王素題名存慶曆四年
  三行行五六七字不等字徑三寸餘行書
  張翼題名存慶曆五年
  三行行字大小不等首行十一字末行十四字正書
  王稷等題名存慶曆六年
  三行行十五字末行十六字字徑三寸正書左行共六人
  阿彌陀象贊存年月泐
  九行行三十二字字徑一寸下截磨泐正書左行太原武懷寶刋字七字大徑六寸餘
  李丕旦題名存慶曆
  一行直下十五字字徑二寸年月小字雙行在下正書半泐李不旦再題名存
  一行直下九字徑一寸三分正書
  劉儿廖浩然等題名存皇祐二年
  六行行五六字不等字徑約二寸正書共六人
  鄧永世等題名存至和二年
  八行一行五字一行四字相間字大小不等約徑三寸餘年月字略小正書左行
  史世則馬淸題名存至和二年
  七行前三行行五字後四行行四字錯落不齊刋人武懷寶高行者捧硯正書左行
  曹頴叔題名存嘉祐四年
  二行一行居中九字直下字徑二寸年月字略小另列一行正書
  太原陟景昇題名存嘉祐五年
  三行行九字字約徑二寸正書廣平宋永之等題名存治平元年
  四行行八九字不等字徑一寸餘大小不等正書
  旡老廷老介夫題名存治平二年
  三行前一行十一字徑約二寸後二行八字徑約三寸正書左行
  朱口等題名存治平三年
  二行一行十二字一行八字徑約二寸正書左行
  仲遠題名存治平口年三行一行二字約徑二寸年月二行略小正書左行
  曹起題名存熈寧元年
  六行行四字徑約二寸正書
  智周叔姪題名存附杜良臣題名無年月
  三段相連橫列第一段四行第二段三行略高第三段六行行皆二字徑約一寸强大小相等正書安頔題名存熈寧元年
  後半泐存八行行三字徑約四寸正書
  劉宗傑等題名存已酉
  四行行五字約徑二寸正書左行共三人
  楚建中題名存熈寧壬子
  二行行十三字約徑四寸正書
  范恢題名存熈寧壬子
  前半闕存七行行四字約徑三寸正書
  宋唐輔題名存熈寧丙辰
  五行行七八字不等字徑二寸行書左行
  戴天和等題名存元豐己未
  四行行五字徑約四寸年月十字分注末行正書左行共三人李孝廣題名存元豐己未
  四行行四字前二行字徑三寸後二行略小正書左行
  蔣之奇題名存附周天倪續題元豐二年
  一行直下十字約徑五寸右爲年月一行十字左爲續題一行九字字略小拜行書
  張太甯題名存元豐壬戌
  四行行七字約徑四寸行書左行
  王戩种師中題名存元豐七年
  四行行六字約徑二寸正書
  張行中李行之題名存元豐八年
  三行行五字約徑二寸年月二行字畧小行書左行
  范忠宣題名存年月泐
  僅存前四行行五字約徑四寸篆書右刻僅前四行年月佚攷忠宣集家傳及曾子開所撰墓誌忠
  宣仕陜先爲轉運副使其後兩知慶州初在神宗朝環州羗盜
  之獄种古訟公雖以誣告得罪而呂惠卿猶密奏公擅回宥州
  牒除知信陽軍其去也以左遷非丙召哲宗初立再知河中府
  遷朝議大夫元豐八年夏復以直龍圖閣知慶州歲中擢天章
  閣待制召還充侍讀又除給事中明年即入樞府被召還朝正
  其時也此刻審爲公再知慶州入朝時賓佐餞別所題當附元
  豐八年後葉氏邠州石室錄
  張守約題名存元祐丙寅
  五行行六字大小不等約徑二寸艸書
  王雍李敦題名存元祐丙寅
  十四行行七字約徑一寸餘正書左行濰陽惷孺洛中愚叟說存偈錄後無年月
  大字二行行五字約徑三寸小字四行行六字正書左行
  心險衆佛生心平衆生佛
  殘題名存戊辰
  三行一行九字約徑二寸正書左行
  宋値戊辰開寳紀元第一年其次天聖六年其次元祐三年慶
  壽宋刻始於康定宣和以後無一片石中間八十餘年僅一戊
  辰此石可定爲元祐三年刻葉氏邠州石室錄
  王舉題名存元祐六年
  一行直下約徑一寸餘年月字小雙行在下各四字正書
  周天倪題名存元祐六年
  一行直下八字約徑二寸年月字小雙行在下各五字正書范棟題名存元祐七年
  五行行五字約徑二寸正書
  河南張重等題名存紹聖元年
  三行兩行十二字約徑二寸年月一行畧小正書左行共四人
  劉准題名存紹聖乙亥
  二行一行五字一行二字約徑八寸年月字小雙行在次行下
  字徑三寸均篆書左行
  進士辛九皋題名存丙子
  一行直下十九字約徑一寸餘正書
  此刻辛九皋自署爲進士以李不旦題名王因證之亦當是宋
  太平興國元年景祐三年皆値丙子慶壽題壁宋無景祐以前
  刻此丙子當是紹聖三年再下一甲子則爲紹興二十六年宋
  又南渡矣葉氏邠州石室錄趙尚題名存紹聖戊寅
  二行一行八字一行九字約徑一寸五分正書
  李寬題名存己卯
  四行行六字約徑一寸餘正書左行
  殘題名存政和五年
  三行兩行存三字中間一行五字約徑三寸正書
  隴西朋甫題名存宣和己亥
  四行行七八字不等字徑一寸餘行書左行
  宋仲宏題詩存詩錄後宣和三年
  十七行一行十字一行十二字餘皆十一字約徑二寸行書
  宣和三年姪衍登第西歸因與子炎載遊慶壽歷覽石室慨想文
  皇西征遺跡徼福瞿曇豈武非盡善故歟用少陵登慈恩塔韻作一首蓋十月十有二日也宋仲宏父年華迫人老王事無時
  休及茲出西域聊復寫我憂涇川截高原木落萬景搜迢遙出俗
  子架屋陰崖幽巨儒鑱正觀閱世同波流小禽自朝暮庭樹空春
  秋石間紛題名人物不可求但能記秦王昔也征西州還凱戈甲
  明戰罷風雲愁靑蓮雖出地白骨等口丘當時得蕭瑀懺悔釋氏
  投古人創業難何人不鬼謀
  高郵秦口題寳勝佛象存題錄後宣和三年
  五行行十二字十四字不等字徑一寸餘行書
  按寳瓶經㦸賓陁國有大導師號寳勝佛現比丘身爲人說法此
  像是也刻琢之妙有顧陸畫法惜五色剝落因顧工飾之宣和三
  年口月戊口高郵秦口題
  仇鎳等題名存宣和壬寅五行行六字末行擠一字約徑二寸餘正書左行共八人
  蒲慶隆題名存宣和壬寅
  四行行八字約徑一寸餘行書左行
  張植題名存宣和壬寅
  五行行五字約徑一寸五分正書左行第五行以下闕
  錢受之題名存宣和癸卯
  二行一行七宇一行二字年月字小側寫正書左行
  錢受之再題名存無年月
  一行四大字約徑六寸左有斷筆惟末一遊字略可辨正書
  陳述古題名存無年月
  二行行五字約徑四寸正書
  字希大同雲鵬題名存無年月三行一行四字二行五字約徑三寸篆書左行
  殘題名存無年月
  一行直下泐存十二字第七八字又蝕字徑一寸餘正書
  了然獨遊詩存詩錄後無年號
  五行四行七字一行四字約徑一寸餘草書左行
  水落涇河浪轉號川原木落益蕭騷歲寒唯有庭中梅獨向霜前
  韻最高了然獨遊
  劉堯咨題名存無年月
  二行行五字約徑三寸正書
  王君佐題名存無年月
  僅四字分兩行正書字徑二寸
  興慶池禊宴詩幷序存序詩見王氏金石萃編慶歷六年碑連額高九尺三寸二分廣三尺八寸分六截書每截二十八行行十一字張子定序正書隸額在西安碑林
  左側厚一尺二行行十八字金明昌甲寅劉仲游題字右側共六行行十一字金明昌五年劉頏七絕一首
  四六序典雅淸麗詩並卓卓可傳子定高平幕下士也可想見
  一時之盛畢氏關中金石記
  按興慶池在興慶宮唐書地理志宮在皇城東南距京城之東
  開元初置至十四年又增廣之唐會要云上在藩邸與宋王成
  器等同居興慶里人號曰五王宅至是爲宮焉玉海云開元元
  年以隆慶舊邸爲隆慶宮在隆慶坊玄宗名隆基改興慶宮長
  安志云開元二十年築夾城入芙蓉園自大明宮夾東羅城經
  通化門以達此宮先是武后時民井溢浸成大池數十頃號隆
  慶池丞相王子列第其北望氣者言嘗欝欝有帝王氣中宗神
  龍二年幸池上宴侍臣以厭之又據唐六典玄宗隆慶坊舊宅有井忽湧爲小池周袤十數丈常有雲龍或黃龍出其中景雲
  間浸廣里中人悉移居遂爲龍池又據雍勝畧景龍池本爲隆
  慶池以諱玄宗名改興慶池立宮後謂之龍池此興慶池之原
  委也此碑撰序者張子定史無傳序爲慶歷壬午歲作壬午爲
  慶歷二年後載范雍張奎劉渙張子定張掞王揚庭李諷尹仲
  舒王冲等十八人之詩范雍詩和轉運學士而不同韻劉渙王
  冲皆同范雍韻張子定雷簡夫前後與范同而中一聯別用韻
  餘皆各自爲韻體皆七律獨趙濟用五律宋宏二首一五律一
  七絕爲異王氏金石萃編
  褒城縣文宣王廟記存記見王氏金石萃編慶歷二年
  碑連額高六尺六寸廣三尺八寸四分二十一行行三十六字
  竇充撰文並書張公口篆額宋立德立石古吉刻字在褒城縣
  學按褒城縣屬陜西漢中府宋時興元府治此陜西通志云縣有
  褒水在城東一里即黑龍江自鳳縣界流入又南流入漢褒城
  縣學宋慶歷間倚于江岸竇充宰褒建有自記卽此碑也而不
  詳充未建以前之所在據此碑云先是舊廟僻處山塢充治是
  邑亟從改作擇堰之右得官地一廛云云是舊廟近山失其地
  址矣堰當即褒水之堰漢中府志云堰界石在褒城縣東三里
  黑龍江中上一石有乾道元年史可觀記下一石鐫制置大使
  司提修造張儀自嘉定三年至七年督責軍人董工治堰自爲
  記觀此碑可知褒水之有堰已見於慶歷以前其時未有黑龍
  江之名故碑中不及也竇充無攷碑云誌諸溫珉當即貞珉避
  仁宗諱改也王氏金石萃編
  普通塔記佚記見王氏金石萃編慶歷五年石高廣俱二尺七寸二十一行行二十字沙門可度正書任化成立石
  按普通塔爲釋氏瘞骨之所今在叢林普同塔之所昉也重眞
  寺據碑當在扶風縣城內撿陜西通志已無攷也劉昌李用衡
  皆監鳳翔府岐陽鎭商稅兼巡防官岐陽縣名即岐山縣唐武
  德七年所更名至德中復爲岐山而岐陽之名遂用之於鎭今
  亦未能詳攷似在岐山扶風之間也王氏金石萃編
  法門寺修九子母記存記見陸氏金石續編慶歷五年
  石高二尺三寸廣二尺五寸二十三行行二十二字張奭撰文魏戡行書張遵刻在扶風縣本寺
  按法門寺重修九子母記張奭筆甚雅潔魏戡書仿右軍張遵
  刻石尤爲北宋能手如記所狀即王塑任書亦各精妙惜東廊
  故像無復舊觀矣記稱議修於景祐丙子畢事於慶歷五年相
  距十稔仁宗景祐初西夏元昊繼立取瓜州肅州有地萬里僭號入寇故云西夏䟦扈邊鄙興師迨慶歷中韓范宣撫陜西元
  昊上表内附秦鳳無事像敎觀成即一隅修廢之端可知世故
  與政治之得失焉魏戡訪碑錄誤作戩陸氏金石續編
  重刻夫子廟記存記見前題錄後慶歷八年
  高三尺八寸廣二尺二寸二十二行行三十三字唐程浩撰文王宗元正書張遵刻石在扶風縣學
  文成後二百二十年實炎宋慶歷戊子歲琅耶王宗元自衛尉
  丞知縣事駭民廬之踰廟也甚矣迺新廟刻文牖民爲學副本
  朝右文之意謹題
  按唐大曆二年程浩撰扶風夫子廟記載唐文粹當時碑刻旣
  佚不知書者何人至俗傳顏魯公書刻湖州復刻華州者乃後
  人集顏書贋刻殘字無多錯誤淺陋作僞之拙萃編姑錄無足
  辯也是碑爲宋慶歷八年知縣事王宗元所立觀後題識蓋即其書丹而刻者爲張遵宗元書法遒逸在褚遂良殷元祚之間
  合觀法門寺修塔廟碑陰慶歷戊子皇祐己丑行書詩刻題名
  及復唯識廨院記雖與此碑書體不同而筆蹟實出一手唯識
  記或正或草或兼篆籀分隸有隋曹永恪修陳思王廟碑之遺
  此以正書而參嶧山碧落諸體用意相類爲宗元自書無疑唯
  識記後有皇祐三年琅邪口口元書以此碑証之泐處爲王宗
  又無疑也張遵精於勒石此碑及唯識記而外如普通塔記法
  門寺九子母記封太白山神濟民侯勅皆其鐵筆極一時之能
  事獲斯石墨足洗假殘筆之穢矣自宋仁宗慶歷八年戊子上
  溯唐代宗大歷二年丁未實二百八十二年自大歷丁未歲文
  宗大和元年僖宗光啟三年五代漢高祖天福十二年宋眞宗
  景德四年凡五丁未宗元所記誤短甲子一周故祗云二百二十二年耳記中道未可詮其有物其作亦動賢相之精選精作
  淸甿頌樂而不支支作知皆筆誤宜從文粹陸氏金石續編
  慈恩寺塔題名二十二段詳見王氏金石萃編
  劉建勳周輔等題名存慶歷八年
  塔門用石桄題名皆在其上此題四行行十一字左行正書上兩名殘缺共四人
  雷簡夫等題名存慶歷
  隸書殘缺止存一行十字約三人
  口興題名存嘉祐壬寅
  殘缺止存四行行十二字左行正書
  康定等題名存治平甲辰
  五行行十三字左行正書共七人
  陳知益等名存年號缺殘缺止存三行行十二字左行正書共三人
  孫永等題名存熈寧元年
  五行行八字左行正書共四人
  吳中復等題名存熈寧六年
  隸書四行行七字共三人
  趙抃等題名存熈寧七年
  隷書六行行十四字吳中復題共五人
  右吳中復題名在西安慈恩塔八分書甚有法按趙閱道以熙
  寧三年四月自政府乞罷改資政殿學士知杭州後改靑州召
  見以大學士再知成都移越道經京兆時也中復知永興軍楶
  提舉陜西常平俱見宋史本傳公弼任陜西轉運使亦見食貨
  志杜祁公衍家越之山陰晚年退居南都卽今之歸德府也似不當立家廟於長安且北宋大臣罕有立家廟者或別是一人
  非衍也錢氏潛硏堂金石文跋尾
  兪希及等題名存年號缺
  隸書殘缺止存四行行十餘字不等共四人
  張琬等題名存元祐元年
  七行行三字左行正書共四人
  范登題名存元祐二年
  二行行八字左行正書
  王評題名存元祐三年
  四行行十字左行正書
  按漢制公卿以下皆五日一休沐唐會要永徽三年上以天下
  無虞百司務簡每至旬假許不視事以便百僚休沐則唐時十日一休沐矣休沐亦謂之休澣唐書劉晏傳質明視事至夜分
  止雖休澣不廢是也宋時百官旬假循唐故事故有上澣中澣
  下澣周益公撰光堯丁未本命道場滿散朱表有日逾中澣之
  句攷其日乃十月二十一日又撰四月十八日丁亥本命道場
  朱表亦云日近中休然則每月之二十日爲中澣日上澣必月
  之十日矣一旬之中止一澣日今人以上澣中澣下澣當上旬
  中旬下旬旣失其旨又休澣惟有官人乃可用之不當通於士
  庶也漢卿當是駙馬都尉詵之昆弟錢氏潛硏堂金石文字跋尾
  王詵題名存元祐癸酉
  二行行十二字行書
  王詵晉卿宋初功臣全斌之裔全斌子審鈞爲永興軍駐泊都
  監因家京兆晉卿於審鈞爲曾孫則京兆乃其故鄕又攷王評題名有展先塋語則晉卿屢遊慈恩殆亦以展禮先塋之便歟
  錢氏潛硏堂金石文字跋尾
  王端等題各存崇寧丙戍
  十行行三字左行正書共四人
  徐處仁等題名存政和元年
  六行行九字正書共七人
  康訓等題名存政和四年
  二行行八字行書共五人
  趙耘老題名存政和丙申
  五行行六字正書
  眞常題名存宣和
  八行行七字左行正書姚彥刻王正叔等題名存宣和辛丑
  九行行五字行書共五人
  黎獻民等題名存宣和
  六行行二字左行正書共五人
  范智聞題詩存宣和四年
  四行行十字左行草書
  張智周等題名存無年號
  二行行八字正書共五人
  按陜西通志慈恩塔在西安城南十里曲江池北內有浮圖塔
  六級即雁塔后重加營建至十層兵餘止存七層後唐長興中
  西京留守安重覇再修之判官王仁裕有記宋張茂中遊城南
  記云長安士庶每歲春秋遊者道路相屬熙寧中富民康生遺火經宵不滅而遊人自此衰矣此題名二十二段皆來遊者所
  刋起慶歷八年訖宣和四年凡七十餘年其中泐不能辨者數
  人其姓名可辨者得六十三人王氏金石萃編
  李太尉祠堂記存記見王氏金石萃編皇祐元年
  碑連額高一丈一寸廣四尺六分十二行行三十字王晢撰文張大中正書廖山南題額亦正書僧普臻刋在富平縣
  按李太尉即唐李光弼也光弼累拜太尉兼侍中進封臨淮郡
  王事蹟詳顏魯公撰神道碑已見本書九十二卷唐書有傳碑
  文又載顏魯公集此碑所稱西則司空公東則太尉司空公謂
  光弼之弟光進也太平寰宇記載李光弼墓在富平縣西四十
  里陜西通志則云在富平縣西北三十里覓子店光弼墓旁即
  太尉祠祠旁即光進墓然則太尉祠在兩墓之間矣碑亦云按
  圖邑之西三十里有李太尉墓疑寰宇記作四十里者訛也王氏金石萃編
  改賜終南山宮觀名額牒存牒見王氏金石萃編皇祐元年
  石橫廣二尺七寸六分高一尺六寸十九行行十字至十七字不等道士王全矩正書梁志刋在盩厔縣
  按盩厔縣宋時屬鳳翔府故此牒云鳳翔終南山樓觀也據牒
  順天興國觀額以端拱元年改賜陜西通志訛作端拱三年長
  安志則云興國觀本名宗聖觀太平興國三年改今名疑太平
  興國三年所改者但有興國二字至端拱元年乃加順天二字
  也牒以端拱元年賜至皇祐元年始刻石年月後列銜四人據
  宰輔表戶部侍郞參知政事王者王沔也戶部侍郞參知政事
  辛者辛仲甫也中書侍郞兼戶部尚書平章事呂者呂蒙正也
  守太保兼侍中不署姓乃趙普也勑牒之例宰相出使在外則
  但列虛銜以表考之則淳化元年正月趙普出爲西京太守河南尹但其時是守太保兼中書令非兼侍中若端拱元年則兼
  侍中加太保非守太保表與牒彼此小異王氏金石萃編
  題天漢臺望京樓詩幷序存皇祐元年
  石橫廣三尺六寸高二尺四寸十六行行十二三字不等王沖述王眞臣正書字徑一寸五分在洋縣
  題天漢臺望京樓詩幷序易澄心亭比舊宏壯臺上有亭曰天
  漢臺亭上有舍曰望京樓高可三休遠足四望望京之心爲郡之
  志韻以爲詩用杼臣誠云尚書屯田員外郞知洋州郡事王沖
  述池上有臺臺上樓聊憑舊址一增修仰窺日月三千界平見
  江山七十州可望京西荊南陜西口口口州七路江山依約可七十餘州軍春檻牡丹乘露賞秋
  舩菡蓞信風遊最思東北祥雲際百拜眞珠十二旒皇祐紀元
  四月二十五日立石次子進士眞臣書
  傅求等釋奠題名存皇祐二年刻開成石經之後在西安碑林
  傳應法師行狀幷後序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皇祐二禩
  碑高七尺八寸廣三尺八寸三十四行行七十三字張濤集行狀周郁撰後序並正書篆額碑隂繪上淸太平宮之圖梁志刻
  在盩厔縣
  復唯識廨院記存記見王氏金石萃編皇祐三年
  碑連額高九尺三寸廣三尺六寸四分十四行行三十字幷額俱正書在藍田縣
  唯識廨院者藍田故龍泉寺也有洪集者與姚氏共復之而爲
  之碑碑文寥落耳書或正或行或草或兼一二筆小篆分隸其
  草又時作渴筆極奇怪遒偉似魯公誠懸而時復出入但記者
  爲豫章黃口闕其名書者爲瑯琊口口元闕其姓名二字題額
  者爲鄭口口闕其名立石者爲口大雅闕其姓諸人名姓無一
  全者獨刻者張遵姓名無恙人固有幸有不幸哉趙氏石墨鐫華按佛氏有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語故以此名其寺院復者重
  修也命名特別故識之
  李參等草堂寺題名存皇祐甲午
  石高一尺五寸廣一尺八行行十三字十六字不等左行行書共七人在鄠縣
  此鳳翔題名也不知刻于何地後題皇祐甲午上已亦不知何
  人筆綽有筋骨法似顏柳最爲合作墨林快事
  按陜西通志草堂寺在鄠縣東南四十里圭峯下後秦西僧鳩
  摩羅什譯經之處唐改棲禪寺即所謂草堂寺也鳩摩羅什自
  天竺來爾時未有寺爲樹草堂譯經其中其後建寺始定今名
  而俗猶呼草堂寺云題名七人惟李參有傳云字淸臣鄆州須
  城人但載其歷知興元府淮南京西陜西轉運使與題名之所
  載淮南江浙荊湖等路都大制置發轉使尚書司封郞中者不同末題皇祐甲午上已日是年四月朔改元至和三月尚是皇
  祐六年也王氏金石萃編
  編纂渭南武樹善

知识出处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出版地:民國二十三年十二月

陕西志的修订工作从清雍正年间开始,至乾隆年间基本完成,并在嘉庆年间得以出版。这部志书涵盖了陕西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是研究陕西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 然而,在乾隆至清末这二百年间,由于种种原因如战争、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可能导致了文献上的损失或流失。因此,在这个时期的文献中,对于陕西志的具体修订过程和相关人物的介绍等方面资料的确较为匮乏。 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了解这个时期陕西的历史和文化,例如民间故事、传说,以及一些地方志书籍,虽然它们的资料性和权威性相对较低,但为研究陕西历史文化提供了不少的线索和启示。同时,近年来,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许多文献已经得到了数字化整理,并得以更方便地被广大学者和爱好者所利用。

阅读

相关地名

陕西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