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二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古籍
唯一号: 280020020230000458
颗粒名称: 金石二十
分类号: K294.1
页数: 59
页码: 一-三十
摘要: 续修陜西省通志稿第七十八册卷一百五十四金石二十主要描述了唐朝一些人物的传记,内容包括生平事迹和家族背景。
关键词: 地方志 陕西省

内容


  宋保寧寺鐘
  存款見王氏金石萃編咸平三年
  鐘高四尺四寸八分周圍八面共寬一丈二尺六分每面作三
  截中截無字餘皆三行上二字下四字正書在興平縣保寧寺
  欵內稱府主者知京兆府事者也內品者內侍官所謂把門
  內品後苑內品是也鎭將及副鎭則鎭砦官耳畢氏關中金石記
  按欵云皇千主秋府歲萬口應讀云皇帝萬歲府主千秋蓋欵
  文錯置也年月一行云大宋國大宋下加國字始見于此陜西
  通志保寧寺在興平縣西街而興建不詳鐘亦未及王氏金石萃編
  臥龍寺鐘欵
  存款見陸氏金石續編咸平六年
  鐘高四尺六寸周圍一丈三尺八面每面一字爲皇帝萬歲文
  武千秋八字陽文餘除剝蝕不計外存九十四字均屬施主姓
  名多陽文間有陰文
  淨安寺鐘
  存款見王氏金石萃編崇甯四年
  鐘刻字凡四面行字皆不等正書在朝邑縣
  寺故址在渭水濱元至正元年沒于渭明改建于王林村欵云
  同州朝邑縣魯苑鄉金史有鎭名四而無魯苑之名亦可補地
  志之缺畢氏關中金石記
  郃陽縣鐵醮盆
  存文錄後政和三年
  盆圍一丈二尺五寸文刻盆邊周圍在光濟寺
  同州郃陽縣仙宮鄉刑庄社糺首王海男王俊趙寳王希席興
  王棟有願心鑄造醮盆一口幷鐵索獻上白桑神三郞九郞政
  和三年癸已孟夏壬午朔已亥十八日記
  星羅寺鐘銘存嘉定
  原鐘未見不詳尺寸
  嘉定甲申二月造兩截上截篆書有四神立像下截銘及題名
  正書在興安州今興安府城南純陽宮畢氏關中金石記
  鳳翔府停廢寺院牒
  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建隆元年
  石高二尺七寸廣二尺分上中下三截上十七行行十一十三
  十四字不等中十二行皆書法名下刻長興萬壽禪院牒行書
  按碑刻長興萬壽禪院牒陜西通志鳳翔府寺觀無長興萬壽
  禪院名故興廢無攷牒載准顯德二年月日勅文應天下寺院
  僧尼寺院除已指揮存留外其餘並行停廢毀折者此勅舊五
  代史載之最詳是月戊辰朔七日乃甲戍也通鑑載天下寺院
  非勅額者悉廢之禁私度僧尼凡欲出家者必俟祖父母父母
  伯叔之命禁僧俗捨身斷手足煉指挂燈帶鉗之類幻惑流俗
  者諸條皆本之舊史所載勅文勅文又載諸道供到帳籍所存
  寺院凡二千六百九十四所云云即此碑所謂除已指揮存留
  者也長興萬壽禪院己在停廢數內至是年復行存留是以刻
  此牒也年月後三行但有結銜而無姓名以太祖本紀攷之右
  僕射兼中書侍郞平章事爲魏仁浦司空兼門下侍郞平章事
  爲王溥司徒兼侍中爲范質也王氏金石萃編
  太一宮記
  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建隆三年
  碑高六尺六寸二分廣三尺一寸二十九行行六十四字陳搏
  撰文宋復正書陳羲篆額在終南山太乙谷
  按此碑題曰華山陳搏撰鄉貢進士宋復書鄉貢進士陳羲篆
  額文多夸誕事無可徵似非希夷手筆恐亦道流所託也宋書
  陳羲名不見於書譜陜西通志長安縣有玄君廟在縣北三十
  里馮党里創自唐代又古壇廟有泰一壇元光二年從亳人繆
  忌奏立於長安城東南郊禮樂志武帝祀太一甘泉在京西北
  云云而別無所謂太一宮者按亳人繆忌奏祠太一事見史記
  封禪書事在武帝立之十八年是年爲元朔六年非元封亦非
  元光通志與碑皆不合通志又載咸寧縣有太一元君行宮在
  東關鮑坡坊舊有廟在太乙谷士民以其去城甚遠不使祈祝
  故建行宮未知創自何代云云亦非碑所稱太一宮碑云後晉
  相國棄中令謂桑維翰也新舊五代史維翰傳均不載其鎭雍
  時歲旱禱雨之事盖皆荒邈難稽矣後題道士王希美重立石
  云政和元年歲次辛卯庚寅朔十日已亥而不書何月宋史徽
  宗紀是年月皆不書朔稽遼史朔考是年十月庚寅朔也後道
  士題名者有曰秘希孟曰降淸堅秘降二姓不多見王氏金石萃編
  重修文宣王廟記
  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建隆三年
  石高六尺二寸五分廣二尺三寸四分二十五行行四十八字
  劉從乂撰文昭吉行書幷篆額安仁祚刻字在西安府文廟
  按此碑乃宋初王彥超鎭永興軍重修文宣王廟劉從又爲文
  以紀其事也永興軍京兆府即今之西安府宋史王彥超傳彥
  超大名臨淸人周顯德中官京兆尹永興軍節度六年移鎭鳳
  翔宋初加兼中書令代還未幾復爲永興軍節度此碑之立卽
  其時也碑末題彥超結銜首曰推誠奉義翊戴功臣文獻通考
  載功臣號始於唐德宗宋朝因之宰相初加六字餘臣初加四
  字其次竝加兩字彥超官檢校太師兼中書令與宰相同體碑
  載功臣號六字當是初加也但通考所載賜中書樞密院臣僚
  功臣號凡十一而以此碑六字校之只戴翊二字相合其推誠
  奉義四字竝通考所不載豈通考遺漏耶撰文者劉從乂史無
  從乂而有從義或是一人然史附文苑鄭起傳與穎贄董惇張
  翼譚用之張之翰竝列贄惇竝詳其官從義但稱其多藏書纘
  長安碑文爲遺風集二十卷下云餘皆官不達則從義之有官
  明矣而不詳其何官據此碑是以工部員外郞兼殿中侍御史
  爲觀察判官也彥超官兼觀察處置等使從乂似即爲其屬官
  故得撰文記修廟之事書篆者但存昭吉之名而闕其姓無從
  考矣節王氏金石萃
  按書篆之昭吉自屬昭姓吉名楚公族後裔戰國時有昭奚恤
  昭陽昭雎王氏謂闕其姓殆未之詳攷耳
  重修開元寺行廊功德碑
  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建隆四年
  碑高八尺六寸四分廣四尺三寸三十八行行六十七字劉從
  乂撰文袁正己正書幷篆額王彥超建立安仁祚刻字在開元寺
  按此碑以建隆四年七月十七日立是年十一月甲子改元乾
  德七月尚是建隆四年也王彥超及撰文之劉從乂結銜與重
  修文宣王廟記同事逾一年官位不改書篆者袁正已書史會
  要稱正已汝南人善書而不詳其官位此碑結銜可補所未備
  矣陜西通志載開元寺在咸寧縣治西唐開元二十八年正月
  二十八日玄宗於延慶殿與勝光師論佛恩德乃令天下州府
  各置開元寺一所此其一也宋建隆四年中書令瑯琊王彥超
  及僧嗣麟重修侍御史劉從義記卽謂此碑也據碑文寺已燬
  於唐末天祐甲子許國韓公先已重建至是乃增建四廊壁畫
  高僧四百五十尊即所謂行廊功德也高僧者似卽五百羅漢
  之緣起本皆僧嗣麟資力而歸美於節帥故多頌太師王公之
  功績碑書=褫字皆闕末筆尚沿唐諱之舊募匠作慕匠似糸
  筆誤薦字作薦凡二處通用字也王氏金石萃編
  開元寺經幢三種
  尊勝陁羅尼經幢幷記
  存記見王氏金石萃編乾德元年
  幢高五尺二寸八面每面廣七寸三分各八行後一面九行行
  六十餘字不等黃麟撰記會首王環正書
  尊勝陁羅尼咒石幢
  存開寳七年
  幢高一尺六寸六分六面每面廣六寸各五行惟第四第六兩
  面均四行行十七字至二十一字不等正書
  尊勝陁羅尼經幢
  存淳化四年
  幢高四尺八寸八面每面廣七寸四分各七行行六十四字正書
  按開元寺宋刻經幢二種本非一時而氏連類及之統於開
  元寺姑仍其舊
  同州修文宣王廟碑
  存文見陸氏金石續編乾德二年
  石高二尺四寸廣三尺六寸二十六行行二十字二十四字不
  等梁勗撰文行書在大荔縣
  篆書千字文
  存文不錄乾德三年
  碑高一丈廣四尺三寸四分二十五行行四十字周興嗣次韻
  僧夢瑛篆書古文額袁正巳隸書吳廷祚建安仁祚刻在西安
  府碑林
  瑛書全學李監未似張敖而袁正己隸書方勁有歐法與陰符
  經同非嘉祐以後人所及也趙氏石墨鐫華
  右千字文宋僧夢英書他碑皆作英獨此作瑛千文他本皆云
  指薪修祜獨此本作修祐英公自負書家同時獨推一郭忠恕
  獨不聞江南有二徐在耶予謂英公特長于書法耳未通字學
  也此及偏旁二碑皆步趨當塗尚不失六書榘度至所作十八
  體便墮惡道矣金石存
  夢英以篆法自名而體多間架筆趨便易不若少溫之安詳端
  雅且多繆體字如宙字應從=而作=往字應從㞷而作=
  閏字應從王而作閠嚴字應從厂作嚴匡字應從㞷而作=
  頓宇應從=而作=嫡字應從=而作=出字應從=作=
  克字應作=而作=列字應作=而作=殿字應作=而作=
  丞字應作=而作=轂字應作轂而作轂敕字應作=而作=
  觴字應作觴而作觴眺字應作=而作==字應從血而作=
  或省或增或改變皆非正體又古無藏字只用臧古無崐字只
  用昆古無潔字只用絜古無邈字只用藐古無懸字只用縣古
  無塗字只用涂古無貽字只用詒古無妙字實用眇古無悅字
  實用說此亦並用俗字揆其故盖因玉出昆岡昆池碣石女慕
  貞絜紈扇員絜等字本重叠故也又逍遙古只用消搖藝古只
  用執此竟作逍遙與藝律呂調陽本作律召隋智永唐歐褚所
  書皆然今則作呂更徵謬陋矣英書已傳數百年然不能免後
  人之譏如此擫管者可不知所取法哉畢氏關中金石記
  重修淸凉建福禪院記
  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乾德四年
  碑連額高六尺四分廣三尺一寸六分二十九行行五十宇司
  馬濕撰文沙門道雍書幷篆額在西安府碑林
  按此碑爲沙門道雍書雍名不見於書譜司馬濤文亦繁蕪末
  題同學法眷僧名同學法眷之稱剏見于此王氏金石萃編
  三體陰符經
  存文不錄乾德四年
  碑高六尺廣三尺六寸二分二十一行行二十字郭忠恕三體書安仁祚勒字
  右陰符經郭忠恕書篆法自唐李陽冰後未有臻於斯者近時
  頗有學者曾未得其髣髴也實錄言忠恕死時甚恠豈亦異人
  乎其楷書尤精也歐氏集古錄
  忠恕篆書幾與徐鉉埒而尤以工小楷名畫入妙品仕宋爲國
  子主簿用酒狂得罪貶能自卜死日或云仙去不死也陰符經
  最爲唐人所重褚河南前後奉敕書至累百卷中亦多精語是
  老子以下鬼谷以上人作但非黃帝書耳忠恕旣謫仙人宜其
  有會屢書之而不足也王氏弇州山人藁
  此刻唐懷惲禪師碑之陰三體者以篆爲正而以古隸分于
  下也蠢字本從=從=而省爲=最謬者則列字作=耳其所
  用古文多無所本宋史稱忠恕有古文尚書幷釋行世今其所
  作汗簡中採錄甚多字體亦正俗參半乃博覽之家非求精之
  學也篆體旣變少監舊法又加之筆畫謬戾何以示後畢氏關中金石記
  篆書千字文序
  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乾德五年
  文刻篆書千字文碑陰二十一行行三十五字陶穀撰文皇
  儼正書吳廷祚建安仁裕刻字
  書出甫儼手可謂升率更之堂者趙氏石墨鐫華
  按太祖紀乾德五年十一月癸卯改元開寳此碑以九月二十
  八日立故仍稱乾德五年文爲夢英千文序千文刻于正面此
  序即刻於其陰千文以乾德三年刻陶穀撰序在丁卯仲春爲
  乾德四年而刻以五年蓋非一時之事也序末與千文同列吳
  廷祚銜名史載廷祚以乾德二年改鎭京兆開寳四年來朝遇
  疾卒其在京兆八年之久矣宋史陶穀傳太祖將受禪未有禪
  文穀出諸懷中以進太祖甚薄之此序乃自述其三署交官七
  朝掌誥誇以爲榮甚矣其鄙也傳又稱穀諸子佛老咸所總覽
  宜其爲英公作此序也函丈作函杖全謝山云出禮記王子雍
  本王氏金石萃編
  夢英十八體書
  存詳見陸氏金石續編乾德五年
  石高四尺一寸廣二尺五寸行宇不計江淹擬惠休上人怨別
  詩一首夢英篆書每五字爲一體並以分書註釋後各人贈詩
  並袁允中正書在西安府碑林
  贈詩共十二人馬去非宋白賈黃中陳搏趙逢李頌盧岳許道
  寧何承矩呂端僧永牙元寳咸平元年刻者惟賈黃中呂端二
  詩相同此題端爲太常丞當是太祖定國初所贈然則咸平刻
  云特進太子太保致仕者爲追錄無疑也米芾書史曰夢英諸
  家篆皆非古失實一時又從而贈詩使人愧笑畢氏關中金石記
  摩利支天經
  存經文不錄乾德六年
  黃帝陰符經附
  二經同刻一碑高五尺五寸廣二尺六寸三分作五截上三截
  摩利支天經各二十行下二截陰符經各二十六行行十一字
  或十字不等袁正巳正書摩利支天經前李奉珪畫像隂符經
  前翟守素畫像在西安府碑林
  此碑首摩利支天經前作佛像次黃帝陰符經前作黃帝問道
  廣成子像畫俱不惡書者爲袁正己亦能習歐陽率更法者因
  以見宋初諸人猶步趨唐矩也趙氏石墨鐫華
  袁正巳所書摩利支天經及陰符經立於乾德在京兆國學以
  太學刻二敎之經不必論宋初文字徐以篆夢英以雜體袁正
  已以楷皆得郭忠恕之一端而此爲袁得意之作古淡閒雅尚
  有李氏遺風焉蔡襄稍爲變調繼以蘇黃各出新意陵夷至於
  顛老古法掃地盡矣余於宋初猶有取焉墨林快事
  按太祖於乾德五年十一月改元開寳此乾德六年己成開寳
  二年碑建於國學成冬季何以貽誤至此殊不可解
  新修唐高祖廟碑
  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開寶六年
  碑高一丈二尺六寸廣四尺九寸二十五行行五十九字至六
  十四字不等扈口撰文張仁愿行書額題大宋新修唐高祖皇
  帝廟之碑十二字篆書在三原縣
  按此碑撰文之扈口無從證實攷宋史禮志太祖令李昉盧多
  遜王祐扈蒙等分撰嶽瀆祠及歷代帝王碑則此碑撰銜其爲
  扈蒙無疑宋史有傳字日用幽州安次人
  新修周武王廟碑
  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開寶六年
  碑高九尺一寸廣四尺五寸二十四行行五十五字盧多遜撰
  文孫崇望行書在咸陽縣
  宋修周武王廟碑盧多遜撰孫崇望行書亦開寳六年建蓋與
  唐太宗廟同時修葺者廟近王陵今廢圯碑不知何時移于城
  中趙氏石墨鐫華
  右碑行書可觀有宋立于本廟在縣北一里今失其址碑見存
  今廟中夫有宋于文武成康俱于境中建廟與碑今止存此碑
  與康王碑而文成不可考矣噫四聖王陵寢俱在而廟貌頹圯
  非闕典而何咸陽金石遺文
  崇望書宋時謂之院體蓋用集聖敎序筆意而加豐潤者趙=
  謂出吳通微恐未必然畢氏關中金石記
  新修唐太宗廟碑
  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開寶六年
  碑高八尺廣四尺二十三行行五十字李瑩撰文孫崇望行書
  在醴泉縣
  按撰文之李瑩宋史無傳惟太祖紀開寳七年五月戊申朔殿
  中侍御史李瑩坐受南唐餽遺責授左贊善大夫當即其人
  修周康王廟碑
  存文見陸氏金石續編開寶六年
  碑高五尺六寸廣二尺九寸二十五行字數不計孫崇望行書
  額題大宋新修周康王廟碑九字正書在咸陽縣
  文有云我應天廣運聖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宋太祖紀
  乾德元年十一月百官上尊號曰應天廣運仁聖文武至德皇
  帝開寳元年十一月上尊號曰應天廣運大聖神武明道至德
  仁孝皇帝與此聖文者異畢氏關中金石記
  修唐憲宗廟碑幷序
  存文見陸氏金石續編開寶六年
  碑高四尺五寸廣二尺三寸二十七行行六十二三字趙甯撰
  文張仁愿正書在蒲城縣
  重修龍興寺東塔記
  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開寶八年
  碑高五尺五寸廣三尺二十六行行四十六字正書在同州府
  寺建自隋而重修于宋開寳之末檀郍楊繼宗也碑內有云府
  主連帥太師者有曰通總隴右公者有曰觀風譙郡夏侯公者
  皆不可攷作碑者名岵而不言其姓亦無從知之書者幷無姓
  名書法率更方整有之遒逸不如也趙氏石墨鐫華
  按同州龍興寺有二一在州西北隋開皇年建一在州正西陜
  西通志不言建于何代但云明洪武嘉靖中重修宋有重修龍
  興寺塔碑以此碑攷之則亦建于隋文帝時也碑云隋文因以
  所居宅爲此寺隋書高祖紀皇妣呂氏以大統七年六月癸丑
  生高祖於馮翊般若寺紫氣充庭有尼來自河東謂皇妣曰此
  兒所從來甚異不可於俗間處之尼將高祖舍於別館躬自撫
  養而不言別館所在馮翊正同州首邑據此碑知龍興寺爲隋
  文帝居宅矣然據陜西通志又云州治東金塔寺右有興國寺
  隋文帝龍潛處唐改隆興寺尉遲恭建是又以興國寺爲隋文
  帝居宅而改建爲寺又在唐時其非卽龍興寺明矣恐通志未
  確當以碑爲據也碑載院西有長興萬壽院今已無考宋史馮
  繼業傳繼業字嗣宗大名人開寳二年拜靖難軍節度使三年
  改鎭定國軍太平興國初來朝是碑載府主連帥太師信即馮
  繼業建碑之八年尚在鎭也末題開寳八年乙亥歲四月辛巳
  朔二十九日辛未建由辛未上推至朔不應是辛已據遼史朔
  考四月是癸卯朔方與辛未合碑誤也王氏金石萃編
  蒼頡廟碑並陰
  佚開寶八年
  石佚不計尺寸韓從訓撰文韓文正行書原在白水縣
  碑字甚拙其陰列孔子弟子姓名書冉耕字伯牛攷漢啟母廟
  石闕銘百川柏鯀義作伯漢碑陰又有出錢幾伯文是古百伯
  柏三字通用也書公冶長字子之范甯曰公冶長名芝字子長
  以芝爲名非也古芝與之同字書漆雕開字子修樊遲字子緩
  又分樊須爲二人則非是畢氏關中金石記
  按錢氏潛研堂金石目錄作韓元正書與此碑異碑佚無從證
  實姑兩存之
  張仲荀抄高僧傳序
  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無年月
  碑連額高六尺一寸二分廣三尺四寸十七行行二十四字陶
  穀撰文僧夢英行書遷客郭忠恕篆額在西安府碑林
  英公以正書爲得行筆非所長也篆蓋乃郭忠恕郭小字篆文
  習見之此漸大而尤有典則八字元爲兩行行間甚闊余手自
  裝潢聯作一幅墨林快事
  宋史忠恕傳建隆初被酒與御史競於朝堂坐貶爲乾州司戶
  參軍又擅離貶所削籍配靈武其後流落不復求仕進多遊岐
  雍京洛間至太宗即位始召赴闕授國子監主簿則其篆碑額
  亦在太祖朝遊雍岐之時故署爲遷客也王氏金石萃編
  門寺浴室院靈異記
  存記見陸氏金石續編太平興國三年
  石高廣各二尺二十二行行二十八九字不等正書在扶風縣本寺
  按太平三年四月法門寺浴室院靈異記云前節度推官毛文
  恪文而識之是記爲文恪所撰特未知書者爲何人耳孫氏訪
  碑錄不著撰人畢氏關中金石記槩云無撰書人姓名殊皆疏
  漏陸氏金石續編
  保甯寺額牒
  佚太平興國三年
  石佚不計尺寸原在興平縣
  牒云興平縣淸梵寺宜賜保甯之寺爲額西禪院宜賜淨相禪
  院爲額誌公塔院宜賜多寳院爲額法花院宜賜惠安之院爲
  額後有中書侍郞平章事盧者盧多遜也右僕射兼門下侍郞
  平章事右僕射兼門下平章事者當是沈義倫薛居正兩人畢氏
  關中金石記
  使帖佚太平興國三年
  正書刻前牒文下
  中書右贊善大夫通判軍州事揚而不及劉敞等漢書刊誤曰
  楊氏世有兩族出赤泉侯者從木子雲當從手吳仁傑正之曰
  子雲先世食我食采於楊而得姓字亦應從木案魏志楊修字
  從木而自稱爲修家子雲知兩字古本通也後有武功郡王宋
  史宗室列傳太祖子德昭太平興國元年鎭永興封武功郡王
  畢氏關中金石記
  縣帖佚太平興國三年
  正書並刻牒文下
  太上老君常淸淨經
  存經文不錄太平興國五年
  太上昇玄消災護命經附
  太上天尊說生天得道經附
  石高五尺五寸廣二尺六寸分四截淸淨經前有畫像共書二
  截護命經書第三截得道經書第四截每行十三字行數不等
  白廷璨繪像龐仁顯正書在西安府碑林
  按此碑書者龐仁顯學步率更頗得神似三經合刻一石而月
  日各別上二截則書太平興國五年二月二十一曰三截則太
  平興國五年閏三月十五日下截篆書太平興國五年閏三月
  二十一日也
  上淸太平宮碑
  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太平興國五年
  碑連額高一丈二尺四寸廣二尺二寸二十九行行六十字徐
  鉉撰文張振正書在盩厔縣
  按上淸太平宮今名太平興國觀陜西通志在盩屋縣東三十
  里終南鎭宋太宗以年號名宮今俗呼雪樣宮碑建於興國五
  年撰者徐鉉書者張振宋史徐鉉傳鉉字鼎臣廣陵人仕江南
  歷吏部尚書及隨煜入覲太祖命爲太子率更令太平興國初
  直學士院加給事中官位與碑合張振無攷碑云我國家御歷
  之元祀有神降於鳳翔府盩厔縣之望仙鄉盩厔縣後唐隸京
  兆府晉隸鳳翔府宋因之玉海云國初有神降于盩厔民張守
  眞家守眞爲道士即所居創北帝宮太宗嗣位眞君降言有忠
  孝加福愛民治國之語詔於終南山下築宮凡二年宮成宮中
  有通明殿題曰上淸太平宮如眞君預言祀神之夕上望拜興
  國六年十一月壬戌封神爲翊聖將軍祥符七年加號翊聖保
  德眞君凡眞君所降語帝命王欽若編爲三卷上作序名曰眞
  君傳此碑建時蓋猶未封將軍之號也王氏金石萃編
  扶風夫子廟堂記
  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太平興國七年
  碑高五尺一寸八分廣三尺二寸四十十九行行三十字唐程
  浩撰文釋夢英正書幷篆額安文際刻字在扶風縣
  按此文爲唐駕部郞中程浩撰釋夢英正書篆額文全篇已載
  本書九十五卷全文五百四十餘字彼碑存者祗七十一字已
  取唐文萃所載增注於彼卷矣此碑所存祗半篇計二百四十
  六字亡其後半而所存之文間有與彼卷增減互異之處今全
  文不錄惟摘記其不同者天地吾知其至廣以其無不覆載彼
  卷知下無其字廣下有也字無下有所字測明以尺圭明彼作
  景偉夫夫子彼作偉哉家國用和彼作用肥道不可荃其有物
  彼不作未荃作詮我先師夫子聖人也彼於聖人上重夫子二
  字古之帝聖者曰堯古之君明者曰禹二句彼作帝之聖者曰
  堯王之聖者曰禹師之聖者曰夫子三句用之而昌捨之而亡
  彼而皆作者昔否於宗周今泰於皇唐彼無宗皇二字不然何
  耀袞而裳垂珠而王者矣彼不然下有者字耀作被珠作旒矣
  作哉此下彼有扶風古縣也云云半篇此全闕後夢英記重建
  原委其湖州臨安之誤及考證之處前䟦己詳茲不贅但文佚
  其半而記內不言缺失之由何也夢英書此碑似亦在遊終南
  山時距其書千文又十七年此碑題名作英前作瑛不同而文
  章字學宣義大師八字則前碑所無者太宗即位二年改名曰
  炅故賜號不避義字末題重建歲月曰壬午歲六月蓋太平興
  國七年也後列同轉運祖吉轉運副使趙載權知永興軍李準
  三人銜名宋史俱無傳陜西通志名宦亦不載夢英記但言轉
  輸二君子而銜方有三人者知軍尊于轉運不可畧也王氏金石萃編
  廣慈禪院修瑞像記
  佚記見陸氏金石續編雍熈二年
  石佚不計尺寸陳摶撰文楊從义正書篆額額題廣慈禪院新
  修瑞像記九字原在咸寧縣香城寺
  周約謁祠記
  佚雍熈二年
  石佚不計尺寸正書原在華嶽廟
  上淸太平宮鐘記
  佚文見王氏金石萃編端拱元年
  石佚不計尺寸王化基撰文趙偉正書道士張守眞建黃德用
  按上淸太平宮興建緣起已詳前碑此碑爲王化基趙偉奉勅
  撰書宋史列傳王化基字永圖鎭定人太平興國二年舉進士
  爲大理評事通判常州遷太子右贊善大夫知嵐州改淮南節
  度判官入爲著作郞遷右拾遺召試知制誥此碑結銜中泐六
  字而存者曰朝奉郞尚書駕部則傳未嘗爲駕部官也趙偉無
  攷文云昔李茂貞竊據之時嘗移古道宮樓觀鐘於天柱山懸
  挂道士張守眞具以上請太平興國五年閏三月三日詔移是
  鐘歸于本宮然則此鐘從天柱山移來矣陜西通志不載天柱
  山即樓觀之有鐘亦未述及歐五代史雜傳梁太祖卽位諸侯
  之彊者皆相次稱帝獨茂貞但稱岐王開府置官屬視朝出入
  擬天子而已有地二十州云云此即李茂貞竊據之事也碑末
  不紀號而曰皇宋耕藉之元年宋史太宗紀端拱元年春正月
  乙亥親耕藉田還御丹鳳樓大赦改元則碑建於端拱元年七
  月在移鐘後九年矣王氏金石萃編
  新譯三藏聖敎序
  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端拱元年
  碑高六尺八寸三分廣四尺五寸二十行行四十字太宗御製
  文沙門雲勝書幷篆額在西安碑林
  西域僧天息災譯三藏太宗爲序雲勝書天息災無玄裝師之
  奇異太宗無唐文皇之雄才雲勝無懷仁之手腕又無王逸少
  之殘墨斷楮足供其補綴時代旣非不能超乘而上后之爲不
  朽者難哉趙氏石墨鐫華
  廣慈禪院莊地碑
  佚文見陸氏金石續編淳化三年
  石佚不計尺寸額題本院東北兩莊地土之碑十字前段安守
  忠淳化二年狀後附石晉天福六年安審琦奏幷戶部牒後乃
  本院主師忠狀下載各莊地頃畝細數
  文仲題名
  存淳化四年
  刻大智禪師碑陰正書在碑林
  文仲時以左諫議大夫與陳堯叟爲關西巡撫使見宋史本傳
  畢氏關中金石記
  王著題名存無年號
  刻定慧禪師碑陰正書在鄠縣
  著以攻書事太宗爲侍書傳以爲與呂文仲同時人故附于此
  畢氏關中金石記
  崔承業題名
  存淳化四年
  刻大智禪師碑陰正書在碑林
  重修裝畫彌勒佛閣記
  存文錄後至道三年
  石高三尺五寸廣二尺三寸二十二行行二十六字李德用撰
  文揚覇文行書主父翔篆額額裝修彌勒大像幷閣之記十字
  在武功縣
  京兆府武功縣寳口寺重修裝畫彌勅佛閣記鄉貢進士李德
  用撰進士楊覇文書鎭遏使主父偃篆額夫武功縣者唐
  高祖潛龍之地寳意寺者彌勒佛大像之居名山隱暎鎭於西城
  麗水汪洋遶其東口即王勃有言曰人傑地靈何處不有至若剏
  基之額自述古碑整口葺隳聊憑新記矧茲佛也身高百尺閣就
  三層度木鳩工動盈口數若非信心化誘特力主張孰以興其善
  事也奈以年代逾遠風口凋零虹梁欹而鴛瓦將飛繪事暗而金
  身徒倚一日有本邑知縣都監隴西殿直以驚巡之外迎送之口
  下馬登臨憑欄顧望乃曰今以寇盜屛跡人民又安稼嗇爰豐國
  家康泰政事以簡軍旅稍閑始則修之以縣城用嚴禦扞次則勸
  之以農務不使訟爭漸乃飾之以口蓮宮口光敎法也覩茲丹艧
  欲荐補修則前買木元公同心誘化共作維郍仍有效忠都頭崔
  進專勤勝事夙著道心俾爲部轄之能甚有精嚴之志於是官寮
  減其淸俸士庶捨以口資選匠命工立成壯麗榱桷以之重密棟
  梁以之不欹佛像以之莊嚴佳致以之幽夐或登樓而閑詠勢若
  飛翔或寓目以匿觀宛如屛障今古盛事不其偉歟德用以早踄
  文場及叨鄉薦亟承請命轍叙廢興時大宋至道三年歲次丁酉
  九月癸亥朔十五日丁丑建安璨刻字都維郍頭曹州效忠第
  三指揮第三都頭口進將仕郞守主簿權縣尉呂臯前買口
  口德方殿直知縣兼兵馬兼押巡檢李崇
  贈夢英詩碑
  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咸平元年
  碑高九尺廣四尺二寸四分作六截書各三十三行行十四字
  至十六字不等僧正蒙正書僧智全等建安文璨文晟刻宇在西安府碑林
  贈英公詩者三十餘人陶穀宋白蘇易簡郭忠恕諸人皆在其
  中而備諸惡道無一首合作宋初人口語如此無論初盛何可
  合許渾見之書手出廬岳僧正蒙得誠懸法以英公廟堂碑觀
  是其相知之深者故欲有效於英耳詩中書劉伶作劉靈趙氏石墨鐫華
  贈夢英大師詩共三十二人陶穀楊昭儉趙逢王著蘇德祥趙
  文度郭從義何承裕楊徽之范杲李建中張洎呂端賈玭李鑄
  師頏李若拙宋白賈黃中趙昌言鄭起許仲宣馬去非韓溥臧
  丙蘇易簡王承衎陳文顯穎贄郭忠恕陳摶宋溫舒叙次官職
  往往與史傳合惟李若拙范杲臧丙爲左諫議大夫鄭起爲左
  拾遺史並作右爲非耳又楊徽之不及爲翰林侍讀學士亦其
  脫畧攷碑作咸平元年刻石而史載徽之以二年爲兵部侍郞
  兼秘書監師頏以三年爲翰林學士呂端以太子太保致仕亦
  在眞宗立後一二年並在石刻後者疑碑追刻歲月實非元年
  所製也碑書諸人官職皆舉其後且顯者故有不合耳詩並言
  某人上或無上字唯范杲作狂筆言甚粗鄙不足法也夢英一
  沙門耳其傾動朝士不必皆如詩所云云或好事者依託爲之
  以彰大其敎耶然非所攷矣諸詩亦俱無可觀王著題云翰林
  學士中書舍人知制誥當是單州人以開寳二年卒無書名與
  太宗時爲侍書者是兩人畢氏關中金石記
  昭應縣文宣王廟碑
  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咸平二年
  碑連額高六尺四寸廣四尺四寸四分二十行行四十四字王
  漢撰文蕭資隸書幷隸額趙昌言趙恪建安燦刻字在臨潼縣
  按昭應縣大中祥符八年改臨潼縣屬永興軍路京兆府宋史
  趙昌言傳眞宗即位遷兵部侍郞知陜州未幾移知永興軍三
  年召入兼御史中丞此碑立于二年八月正昌言知軍時也陜
  西通志臨潼縣學舊在縣城北宋咸平中知縣趙恪改建主簿
  王漢有記即謂此碑也然碑云故廟之址居邑之南逼側蕪穢
  乃就邑之北擇良地筮吉日而遷焉則是自南而遷於北志載
  未晰且以趙恪爲趙格亦訛撰記者主簿王漢碑泐其名賴志
  補之王氏金石萃編
  說文偏旁字源幷序及郭忠恕答書
  存文見陸氏金石續編咸平二年
  石高六尺四寸廣三尺隸書一行篆書十七行行三十三字正
  書十一行字數不等字源篆書自序答書正書並釋夢英書安
  文粲刻字在西安碑刻
  英書多繆體如=字作==字作==字作==字作==字
  作=字作==字作=皆不合六書之正者也英公書法與
  郭忠恕如出一手故每相標榜恕答英公書亦頗稱之而自序
  直云自李監之後惟洛陽郭忠恕共余深得其妙未免太自翊
  矣字原於每字下各著一音皆自爲音切不本前人所製合
  之紐弄之例猶無所誤其最謬者如音皂爲方木反攷皂字古
  有兩音一音香一音即反從無方木之音音釐爲陌包反犛
  字从牛=聲釐字从犛省毛聲是誤以釐爲釐字音甾爲方九
  反說文曰楚東名缶爲甾本音例詞反又誤以甾爲缶字是英
  公非但不識字亦並不識音畢氏關中金石記
  夢英所書偏旁五百四十部以說文校之多一子部少一部
  又部序先後間有小異郭忠恕答英公書云見寄偏旁五百三
  十九字按說文字源唯有五百四十部子字合收在子部今攷
  說文子字却在了部非在子部亦不可曉碑後題劉知信柴禹
  錫二人銜名宋史柴禹錫傳至道初制授鎭寧軍節度知涇州
  入謝上詔曰由宣徽罷者不過防禦使爾今委卿旌節兼之重
  鎭可謂優異矣然則宋時節鎭雖祗空銜亦未嘗輕予也功臣
  之號惟中書樞密得賜推忠字知信以庶僚得之蓋殊數也職
  官志稱京兆府兼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知信之銜惟帶提轄
  兵甲捉賊公事不兼安撫蓋官制沿革非一史家不能盡書也
  錢氏潛研堂金石文字跋尾
  梁顥李易直題名
  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咸平三年
  石橫廣一尺餘高七寸五分八行行七宇正書左行末行缺
  按宋史眞宗紀咸平三年正月益州軍變害鈐轄符昭壽逐知
  州牛冕等推都虞侯王均爲首作亂十月己丑雷有終追斬王
  均於富順監禽其党六千餘人丙寅以翰林學士王欽若知制
  誥梁顥分爲川峽安撫使題名部字上泐一字據史乃益字也
  題名言誅王均之踰月而紀乃牽連書於十月據長編李易直
  爲副而紀不及者畧之也咸平四年三月始分川峽爲益利梓
  夔四州爲四路此時尚爲川峽兩路蓋東西兩川及巴峽也梁
  顥與王欽若同日受命爲安撫而題名不及欽若與李及甫者
  及甫自副欽若而行而欽若又自赴川路殆行不同程也王氏金石
  萃編
  西嶽廟乳香記
  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咸平六年
  碑高六尺四寸廣二尺七寸四分二十一行行五十四字韓見
  素撰文智通正書董洎篆額高紳等建姚玉鐫字在華陰廟
  高紳轉運荊湖奏請勅賜南岳焚香而四岳幷及之據碑南岳
  諸殿日破乳香一兩西岳諸殿共十一處乃日破半兩古人焚
  香其儉如此且所焚乳香非今香也碑正書亦有柳誠懸筆意
  趙氏石墨鐫華
  按乳香廣志謂之乳頭香生南海是波斯松樹脂包紫赤如櫻
  桃透明者爲上宋史太祖記乾德元年十二月泉州陳洪進遣
  使貢白金千兩乳香茶藥皆萬計蓋當時以乳香爲難得之物
  也香譜載曹務光禮趙州用盆焚乳頭香此亦禮神物用乳香
  之一證其謂之乳頭者本草云薰陸即乳香爲其垂滴如乳頭
  也王氏金石萃編
  重眞寺田莊記
  存記見陸氏金石續編咸平六年
  碑高三尺八寸廣二尺二寸記八行行四十二字至四十六字
  不等田莊數五行僧徒名三行上件計錢一行年月一行字數
  不計並行書額題買田地莊園記六字二行正書在陜西扶風縣法門寺
  華嶽題名八十八段
  詳見王氏金石萃編
  高紳韓見素等題名
  佚咸平石裂爲三合之橫廣一尺九寸高一尺五寸七行行六字七八
  字不等左行隸書原在華陰廟
  高紳曾致堯李易口題名
  存咸平四年
  石橫廣八寸高五寸五分八行行六字七字不等正書在華陰廟
  口仲卿祭嶽廟題記
  存景德二年
  石橫廣二尺二寸高九寸九行行六字正書
  李濬題名
  存大中祥符三年
  按李濬爲李超之子宋史附潘美傳李超者冀州信都人爲禁
  卒常從潘美軍中主刑刀美好乘怒殺人超每潛緩之美怒解
  輒得釋以是全者甚衆人謂其有陰德子濬字德淵中進士景
  德初累判吏部銓權樞密直學士尋知開封遷右司郞中出知
  秦州暴疾卒濬與李宗諤同歲同月後一日生其卒也亦後一
  日衆以爲異據李宗諤傳宗諤以大中祥符五年五月卒年四
  十九則濬之卒年月與春秋若干皆有可攷而知此題在大中
  祥符三年二月是其官秦州蓋兩年餘也王氏金石萃編
  韓國長公主設醮題記
  存大中祥符三年
  在乳香記右側上截七行行十四字至十七字不等正書
  宋史本傳楊國大長公主至道三年封宣慈長公主咸平五年
  進魯國下嫁柴宗慶歷徙韓魏徐福四國仁宗立進鄧國大長
  公主以眞宗本紀攷之封韓國後應是衛國非魏國也本紀是
  年閏二月帝幸第視疾即指此事案太宗七女惟此歷封韓國
  爲長公主若雍國大長公主亦改封韓非此畢氏關中金石記
  韓國長公主禱謝題記
  存大中祥符三年
  在乳香記右側中叚作兩截書上設醮計八行下人名四行字數各不等正書
  宋垂遠等題名
  存大中祥符三年
  在拱極觀碑右側下截五行行二十四字左行隸書後張紳題三字行書共五人
  按宋史傳宋璫字寳臣華州渭南人長子明遠次子柔遠三子
  垂遠據此題有弟寧遠史所不載此題云庚戍季秋提點京西
  刑獄公事庚戍爲大中祥符三年京西舊分南北兩路後併爲
  一路南路所屬爲襄陽府鄧隨金房均郢唐七州光化一軍北
  路所屬爲河南穎昌淮寧順昌四府鄭滑孟蔡汝五州信陽一
  軍垂遠家于渭南請假省母則於此路爲近也垂遠父璫傳稱
  卒于淳化四年年六十一至此年距璫之卒又十八年度其母
  年幾八十矣稱母爲北堂始見於此王氏金石萃編
  龐房等題名
  存大中祥符三年
  在拱極觀碑右側上截作兩層書上四行字己磨泐疑爲詩行
  書下題名八行行五字正書
  李懷口設醮題名
  存年月缺
  按此題名泐其年月據記有將祀汾陰四字宋史禮志眞宗東
  封又明年以群臣請詔許四年春祀汾陰后土此云將祀則在
  三年矣王氏金石萃編
  李自正題名
  存大中祥符六年
  在張舜民題名之左三行行五字六字不等左行正書
  按此題無年月但云嶽神册帝之明年西嶽加封金天順聖帝
  係大中祥符五年事則此爲六年所題也王氏金石萃編
  張懷彬等題名
  存大中祥符九年
  在述聖頌碑額述字之下七行行十一字十二字不等孫可久正書共四人
  按天書九載即大中祥符九年王氏金石萃編
  王懷珪設醮記
  存大中祥符九年
  石高一尺廣八寸八行行十二字張綽正書
  李知常設醮題記
  存大中祥符口年
  在乳香記左側上截六行行十五字正書共二人
  許文德題名
  存天禧三年
  石高六寸五分廣五寸三行行九字正書
  送御書奉神述碑記
  存天禧四年
  石高一尺三寸廣九寸八行行八字九字十一字不等正書
  文有云已後午前丙時䜿立所稱丙時即二十四路法也其法
  出於淮南子天文訓子午卯酉爲二繩丑寅辰已未申戌亥爲
  四鈎東北爲報德之維西南爲背陽之維東南爲常羊之維西
  北爲號通之維所謂四維者乾巽坤艮四路也故下又有斗指
  子則冬至指癸則小寒指丑則大寒指報德之維則立春指寅
  則雨水指甲則驚蟄指卯則春分指乙則淸明指辰則穀雨指
  常羊之維而立夏指己則小滿指丙則芒種指午則夏至指丁
  則小暑指未則大暑指背陽之維而立秋指申則處暑指庚則
  白露指酉則秋分指辛則寒露指戌則霜降指號通之維而立
  冬指亥則小雪指壬則大雪等說道家傳黃帝宅經多有其法
  世蓋襲用之而不知其出於淮南矣又云神述碑一庁玉篇有
  庁字云平也又有廳字云客厨此蓋以庁爲廳案聽事之所爲
  廳古無庁廳二字是即用聽字矣畢氏關中金石記
  眞宗御製詩殘字佚年號缺
  碑己斷裂僅存二塊一高一尺九寸廣一尺八寸兩截書上七
  行下六行每行二三字至四五字不等一高一尺八寸廣一尺
  四行字數無考
  按宋詩紀事搜採眞宗詩得七首而此詩未見則亦以殘缺過
  甚不能錄存也詩有汾陰回輿親祠等字知爲祀汾陰以後賜
  從臣之作附以備攷又考玉海大中祥符四年四月丁未作西
  祀還京歌有寬簡育群生虔恭居大寳之語賜近臣和庚戍三
  司使丁謂等請以汾陰路聖製歌詩命大臣書立石此詩前序
  殘泐之中有勅丁二字或即勅丁謂等之文姑附識之王氏金石萃編
  李昭通等華嶽殘詩
  存年號泐
  在拱極觀左側上下皆泐共八行字數無攷行書
  按此詩亦殘缺僅見李昭通姓名宋史傳有李昭慶爲繼隆子
  李昭遜爲繼和子並處耘孫而獨無昭通宋詩紀事亦無攷詩
  可讀者三句其全篇當是七律前有序云各賦小詩則非一人
  作序有汾陰嶽神等字亦從祀汾陰而謁嶽神者王氏金石萃編
  錢若水等觀稼謁嶽廟殘題存年號泐
  石高八寸廣六寸四行行六字左行正書
  按史傳錢若水字澹成一字長卿河南新安人眞宗即位累加
  工部侍郞充集賢院學士判院事修太宗實錄累知開封府又
  遣巡撫陜西緣邊諸郡此題觀稼謁廟殆即巡撫陜西時事而
  眞宗記不詳巡撫爲何年題名又無年月可系姑附於眞宗之
  末王氏金石萃編
  段微明設醮記
  存乾興元年
  石高一尺五分廣七寸七行行十字至十八字不等正書
  題云奉宣差入內內侍省內侍高品段微明往慶成軍太寧宮
  太寧廟開啟道場慶成軍即河中府榮河縣以大中祥符中陞
  爲軍太寧宮即后土祠禮志曰大中祥符四年改奉祗曰太寧
  宮石刻宮名泐一字知爲太字畢氏關中金石記
  范雍題名
  存乾興元年
  石高一尺一寸廣四寸五分四行行九字十字不等正書
  題云陜西轉運使尚書兵部員外郞賜紫金魚袋以傳攷之當
  由京東轉運副使歷河北轉運使及陜西也史不及兵部員外
  郞是其缺畧畢氏關中金石記
  上官冲等題名
  存乾興元年
  在周約題名之左四行字數不等左行正書共二人
  范雍再謁祠題名
  存天聖元年
  石高一尺一寸廣五寸五分四行行十字十三字不等正書
  題云今歲自三司度支副使遷此官復爲本路轉運使以傳合
  之蓋由陜西轉運使入爲三司戶部副使又徙度支以尚書工
  部郞中爲龍圖閣侍制陜西都轉運使耳畢氏關中金石記
  劉川題名
  存天聖三年
  在張承搆題名之下共四行行十三字正書
  宋漢臣題名
  存天聖三年
  石橫廣一尺三寸高一尺一寸十一行行十二字左行正書
  按此題年月日皆用支干而不言數今以遼史朔考考之壬戌
  是眞宗乾興元年乙已爲四月辛亥是十二日也甲子爲仁宗
  天聖二年丁口月者二月建丁卯也乙口歲戊口月者天聖三
  年乙丑正月建戊寅也壬午月壬午朔丁日者五月十六日
  也乙月庚戌朔辛亥日者八月二日也謂天聖二年二月解
  罷三年正月赴闕月同判華州八月祭禱靈嶽也宋漢臣無
  傳王氏金石萃編
  杜詵等題名
  存無號年
  石橫廣二尺五分高一尺一寸六行行五字六字不等左行正書共五人
  按題名五人無年月可糸五人中惟蘇舜欽有傳舜欽字子美
  易簡孫初以父任補太廟齋郞調陽縣尉玉淸昭應宮災詣
  登聞鼓院上疏尋舉進士改光祿寺主簿玉淸昭應宮災乃天
  聖七年六月事姑以此題附天聖後王氏金石萃編
  陳執中題名
  存景祐四年在韓賞告華嶽廟碑下截右旁共三行行十八字正書
  宋史本傳執中字昭譽明道中安撫京東進天章閣待制使還
  知應天府徙江甯府再遷工部郞中改龍圖閣直學士知永興
  軍按此所云與史傳合畢氏關中金石記
  題名殘石
  佚寶元二年
  石橫廣一尺三寸高五寸五分五行行四字正書又附進士鄭辯名
  按紀號元字泐上一字當是寳元王氏金石萃編
  王堯臣藍元用等題名
  存慶歷五年石橫廣一尺高九寸九行行九字左行正書
  題云被詔綏撫涇原又云經畫西事以史攷之即王堯臣也堯
  臣以翰林學士知審官院陜西用兵爲體量安撫使韓琦徙秦
  州范仲淹徙耀州堯臣言二人不當置之散地又薦种世衡狄
  靑有將帥才慶歷二年九月趙元昊自鎭戎軍原州入寇乘勝
  掠平凉關中震恐仁宗思其言復以琦仲淹爲招討使使堯臣
  再撫涇原其所論沿邊城砦設險阨要賊徑通屬及備禦輕重
  之策動關利害故史節載其文以仁宗本紀攷之是年十月甲
  寅有遣使安撫涇原路之文而不署姓氏夫堯臣能識韓范於
  旣敗之後舉种狄於未用之先所見已爲卓然又經畧西兵朝
  廷多從其計至以疏請諸事付之各鎭用取爲法是堯臣之出
  爲當時重有關係之人本紀反畧之宋史之採摭失當於此可
  見畢氏關中金石記
  王榮張孔孫題名
  存慶歷七年在唐李貽孫題名之右各一行字數不等正書
  昌言題記
  存慶歷七年石連額座高一尺六寸廣九寸五行行八字隸書
  按陜西通志不載是年修廟事昌言字正臣通州靜海人傳稱
  其由三司度支副使除天章閣待制河北轉運副使降知華州
  王氏金石萃編
  田况與弟浹題名
  佚慶歷七年在程遵路題名之下四行行七宇八字不等左行正書
  按宋史傳田况字元均趙元昊反夏竦經畧陜西辟爲判官言
  治邊十四事累官陜西宣撫副使東都事畧載其除龍圖閣直
  學士知成德軍徙秦州進樞密直學士知渭州王氏金石萃編
  謁岳廟題名
  存慶歷七年在田况題名之左五行行八字九字不等左行正書共二人名全泐
  程琳等謁嶽祠題名
  存慶歷七年
  幢長四尺二寸八面每面廣七寸五分題名刻前四面各三行行十七字正書共九人
  按宋史琳字天球永寧軍博野人累遷工部尚書加大學士河
  北安撫使改武昌軍節度使知永興軍陜西安撫使以宣徽北
  院使判延州仍爲陜西安撫使所載與題名互有詳畧而無年
  月可攷題名云丁亥歲六月則慶歷七年也東都事畧云寳元
  二年遷工部尚書加資政殿大學士河北安撫使拜武昌節度
  使知永興軍明年拜宣徽北院使判延州則當在康定元年與
  題名不合傳不書琳子此則有男嗣隆嗣弼嗣恭又有姪男嗣
  直可補史缺王氏金石萃編
  葉淸臣等題名
  存慶歷八年
  在程琳題名石幢第五六兩面各三行行二十字正書共六人
  按宋史傳淸臣字道卿蘇州長洲人天聖二年進士累擢起居
  舍人龍圖閣學士權三司使公事出知江甯府踰年入翰林爲
  學士父憂服除宰相陳執中素不悅之即除翰林侍讀學士知
  邠州改澶州進尚書戶部郞中知靑州徙永興軍浚三白渠溉
  田踰六千頃會河决商湖北道艱食復以爲翰林學士權三司
  使此題慶歷丁亥秋赴官欵祠明年四月蒙恩召還再經宇下
  則此題在慶歷八年戊子陳執中入相始于慶歷五年至皇祐
  元年八月罷是慶歷七八兩年正執中當國之時也赴官在七
  年之秋召還在八年之夏其官永興僅踰半年而浚渠溉田有
  惠于民如此史傳未嘗晰載年月不觀此題不知其勤民之敏
  也因表出之王氏金石萃編
  程琳再題名
  佚皇祐元年在石幢第七八兩面各三行行二十字正書共七人
  內有云太常博士蔡挺即工部尚書蔡敏肅公也字子政史但
  載從王堯臣范仲淹兩次宣撫陜西不及程琳幷不及太常博
  士俱是缺畧畢氏關中金石記
  傅口題名
  存皇祐三年在湃國公題名之後六行字數不等正書
  李杞題名
  存皇祐三年在唐裴頒題名之右四行行七字八字不等正書
  蘇軾有臘月遊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詩又有李杞寺丞見和
  前篇復用元韻答之詩疑即其人畢氏關中金石記
  孫昌夏大潍題名
  存庚子石高四寸五分廣四寸四行行五字六字不等正書
  成麟殘題名
  佚號年泐題名上缺在王希倩之左四行字數無攷左行正書共三人
  張恭禮設醮題記
  存嘉祐四年在乳香記右側下截五行行十三字正書
  程遵路題名
  存嘉祐七年在唐汙國公題名之後十行行二字左行隸書
  內侍省口口設醮題記
  存治平二年在乳香記左側下藏十一行行七字八字不等正書共三人名均殘缺
  史炤題名
  存治平三年石橫廣七寸五分高五寸餘上己殘缺五行行約七字正書
  閻詢題名
  存熈寧元年在華嶽頌碑後蔡延慶題名之下一行二十四字正書
  宋史詢傳詢知商州神宗初轉右諫議大夫改邠同二州提舉
  上淸太平宮使此詢自署諫議大夫是從商州還朝道經於此
  留題耳
  畢氏關中金石記
  陳釋等題名
  存熈寧二年
  在華岳頌碑第十八行人神胥悅字之下二行行三十七字四
  十四字不等行書共六人
  按宋史本傳釋字和叔開封人神宗立爲陜西轉運副使入直
  舍人院修起居注知制誥拜翰林學士以侍講學士知鄧州史
  不及爲京東轉運使者缺也畢氏關中金石記
  楊遂題名
  存熈寧三年在華岳頌碑右一行三十二字正書
  題云宋馬軍都使容州觀察使新環慶副都總管楊遂宋史作
  楊燧云開封人累遷榮州團練使京城左廂巡檢英宗即位以
  爲鄧州防禦使步軍都虞侯歷環慶涇原鄜延二路副都總管
  至馬軍副都指揮使由容州觀察使拜寧遠軍節度殿前副都
  指揮使卒謚莊敏地理志容州屬廣南路畢氏關中金石記
  編纂渭南武樹善

知识出处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出版地:民國二十三年十二月

陕西志的修订工作从清雍正年间开始,至乾隆年间基本完成,并在嘉庆年间得以出版。这部志书涵盖了陕西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是研究陕西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 然而,在乾隆至清末这二百年间,由于种种原因如战争、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可能导致了文献上的损失或流失。因此,在这个时期的文献中,对于陕西志的具体修订过程和相关人物的介绍等方面资料的确较为匮乏。 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了解这个时期陕西的历史和文化,例如民间故事、传说,以及一些地方志书籍,虽然它们的资料性和权威性相对较低,但为研究陕西历史文化提供了不少的线索和启示。同时,近年来,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许多文献已经得到了数字化整理,并得以更方便地被广大学者和爱好者所利用。

阅读

相关地名

陕西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