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古籍
唯一号: 280020020230000456
颗粒名称: 五代
分类号: K294.1
页数: 16
页码: 二十一-二十八
摘要: 续修陜西省通志稿第七十八册卷一百五三金石十九主要描述了五代一些人物的传记,内容包括生平事迹和家族背景。
关键词: 地方志 陕西省

内容

重修法門寺塔廟記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天祐十九年
  碑高七尺一寸八分廣三尺八寸三十行行五十二字至五十四字不等薛昌序撰文王仁恭正書孫福鐫字在扶風縣
  碑稱天祐十九年是時唐亡已久李茂貞尚稱唐年號又二年
  而莊宗取梁茂貞稱臣又一年而茂貞死戰爭之時得作此佛
  事者以梁晉搆兵茂貞偷安故也按傳茂貞先稱岐王莊宗改
  封秦王據碑則已先稱秦王矣碑王仁恭書亦精勁有法趙氏石墨鐫華
  天祐十九年卽梁主瑱之龍德二年也秦王即李茂貞唐亡梁
  稱帝改元開平日茂貞與李克用並襲天祐蜀王建稱天復七
  年以明年改元武成吳楊渥稱天祐十五年以明年改元武義
  並是也茂貞踞有鳳翔等二十州于梁主瑱貞明乙亥丙子之
  間鳳翔爲蜀所克史不言復爲茂貞所有據碑可見其脫誤碑
  又稱天復十二年十九年二十年天復之十二年即天祐九年
  其十九二十年則天祐十六十七兩年也是茂貞稱天復天祐
  年號之限克用專稱天祐茂貞兼用天復天祐此其所異者也
  茂貞本姓宋僖宗賜姓爲李氏或云茂貞封秦王在同光初天
  祐十九年不得有是稱案天祐十九年即梁亡之年明年則爲
  同光元年豈茂貞自稱爲秦王莊宗因是封之耶蓋不獨武都
  楊盛不改義熙年號比志於陶靖節矣畢氏關中金石記
  劉源李彥鐧等重立秦王碑題名佚天祐二十年
  天祐二十年癸未四月立正書在扶風法門寺秦王重修法門
  寺塔廟記之側是爲後唐同光元年是年四月己巳存勖稱
  制改元己巳當是二十五日此云四月二十九日是存勗已立
  五日矣畢氏關中金石記
  折嗣祚碑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無年月
  碑高九尺廣三尺七寸前面已缺僅存二十八行正書字數剝
  蝕無可考在府谷縣
  按碑殘缺無年月諱字可見但據文中有昔先生求枚嗣祚之
  語知折君名嗣祚耳凡碑叙事皆稱爲公此語直言嗣祚蓋承
  先王爲言明尊君也嗣祚有子五人次曰從遠五代史有折從
  阮傳云從阮字可久本名從遠避漢高祖舊名故改下字即此
  人也傳稱父嗣倫爲麟州刺史今作嗣祚與史異然云享齡五
  十終祿於麟郡是嗣祚終麟州刺史與傳合即嗣倫無疑矣舊
  史從阮傳唐莊宗初有河朔之地以代兆諸郡屢爲邊患起從
  阮爲河東牙將領府州副使同光中始授府州刺史碑稱從阮
  動合楷模缺府府州副使又云當今晉王感公有大忠於王室
  是碑之立當在同光改元以前故尚稱晋王耳碑叙嗣祚世糸
  行事頗詳而剝蝕過甚無從據以補史惜哉王氏金石萃編
  賜長興萬壽禪院牒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長興三年
  石高四尺廣三尺十行行十字十一字不等正書在鳳翔府
  按是牒頒於長興三年九月刻宋鳳翔府停廢寺院牒之下截
  張虔釗遼州人舊五代史本傳云長興中爲山南西道節度使
  兼西面馬部軍都部署碑稱興元節度使則虔釗奏薦靑峯禪
  院乞賜院額即在長興初矣末題門下侍郞平章事李者李愚
  也愚以是年八月丙寅由宰臣爲門下侍郞同平章事監修國
  史見明宗本紀王氏金石萃編
  張希崇華嶽題名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淸泰二年
  題名四行字數不等正書左行在華嶽廟
  按是題在崔伯恭題名之右首行張希崇以下殘闕舊史希崇
  傳云希崇少通左氏春秋復癖於吟咏天祐中依劉守光爲裨
  將後隸周德威麾下守平州爲案巴堅所畧詢希崇知爲儒人
  因授元帥府判官後遷盧龍軍行軍司馬繼改蕃漢都提舉使
  天成初爲平州節度使尋以管內生口二萬餘南歸唐明宗嘉
  之授汝州防禦使歷二年遷靈州兩使留後告諭邊士廣務屯
  田歲餘軍食大濟璽書褒之因正授旄節淸泰中希崇厭其雜
  俗頻表請覲詔許之云云此刻稱歸闕時淸泰二年十月因謁
  淸廟乃留是題必由靈州歸闕時所題也王氏金石萃編
  楊凝式題名佚淸泰
  原石己佚淸泰乙未口月刻行書
  王應麟云華嶽題名自開元迄淸泰所稱淸泰蓋即此是也黃
  庭堅云見顏魯公書則知歐虞褚未入右軍之室見楊少師書
  然後知徐沈有塵埃氣少師筆札重于一時得片紙寸書者寳
  逾共貝而此題石竟埋湮于殘題斷砌之間數百年莫有問之
  者于以見採錄之功爲不小也畢氏關中金石記
  移文宣王廟記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開運三年
  碑高四尺五寸廣二尺九寸七分二十七行行十八字至二十字不等楊思進行書在大荔縣
  按碑馮道撰記其再鎭同州時移置文宣王廟始末僅四百餘
  字文云淸泰中道初領鎭之時徧謁廟之際又云民未蘇而責
  躬廟纔成而赴闕別離七縣倐忽十年今又此來固非所望攷
  舊史道本傳云唐末帝嗣位以道爲山陵使禮畢出鎭同州未
  幾入爲司空又晋少帝即位出道同州節度使歲餘移鎭南陽
  據碑所稱移建孔廟適當是時而其移鎭南陽當在開運三年
  正月以後自淸泰二年乙未至開運三年丙午中隔十載所謂
  別離七縣倐忽十年也陶岳五代史補載道鎭同州有酒務吏
  乞以家財修夫子廟道以狀付判官參詳其事判官素滑稽因
  以一絕書判後云荊棘森森繞杏壇儒官高貴盡偷安若敎酒
  務修夫子覺我慚惶也大難道覽之有愧色因出俸重創之今
  碑文自叙移廟之事其言似出至誠且云濫爲弟子忝作公侯
  得富貴而因詩書擁旌旄而輕爼豆何以爲漢相何以見魯人
  云云詞甚悱惻自非有激而爲此舉者酒務出財判官滑稽之
  說恐未必確抑道旣出俸重修欲雪前憾故作此誠敬語耶碑
  末題銜稱守正宏德保邦致理功臣匡國軍節度管內觀察處
  置等使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兼侍中使持節同州諸軍事
  行同州刺史上柱國秦國公食邑八千五百戶食實封一千二
  百戶自匡國軍節度使外歐史皆略不載薛史述其長樂老自
  叙一篇所記生平仕履甚詳云特進開府儀同三司再授匡國
  軍節度同州管內觀察處置等使檢校太師兼侍中再封秦國
  公上柱國守正崇德保邦致理功臣皆與碑合惟宏德作崇德
  彼此不同疑傳寫之誤當援碑正之王氏金石萃編
  廣慈禪院殘牒佚文見王氏金萃編廣順三年
  碑上下殘缺高二尺七寸廣二尺六寸五分兩截書行數字數無考行書在咸寜縣
  按此碑殘闕第四行順上一字不可見牒尾署銜有宣徽南院
  使判軍府事袁者袁義也㠖於廣順二年十月由宣徽南院使
  權知永興軍府事見舊史周太祖記此碑後列天福四年賣宅
  人姓氏天福爲晋高祖建元蓋刻碑時追書其事猶顯德二年
  永興軍牒附書廣順二年重修水磨寺僧名也王氏金石萃編
  樂安公主祭告題名佚廣順
  廣順癸丑六月刻口遜正書在華嶽廟畢氏關中金石記
  永興軍牒佚文見王氏金石萃編顯德二年
  碑高三尺二寸五分廣一尺四寸二十三行行十五六字不等行書在西安府
  按牒頒於顯德二年七月蓋顯德初詔幷天下寺觀有敕額者
  存無敕額者停廢此牒所列應存者十處應廢者十處皆就永
  興軍言之然長安志惟載開元淸凉二寺知其餘八處宋時亦
  不存矣後題中書侍郞平章事景中書侍郞兼禮部尚書平章
  事王者景範王溥也是時兩人正居此職與史皆合王氏金石萃編
  廣慈禪院記
  存文見王氏金石萃編顯德二年
  碑上下皆缺連額現存高四尺一寸三分廣二尺八寸三分二
  十五行行字無考額僅存敕賜廣三字並正書劉從乂撰文在
  咸寧縣
  重修文昌廟記
  存文錄後顯德五年
  石上殘缺中裂爲二現存高二尺一寸廣四尺四十二行行字數無考劉從父撰文正書在西安碑林
  首行全缺缺兼殿中侍御史劉從乂撰缺以序四民之業故
  曰強不缺壽昌藏文顯用以來漸成奸詐眷言缺海澄波當閫外
  之罷征念關中之待治缺甸斯時也今稱盛府昔號名都黃圖赤
  縣缺綺錯里閈星繁臨高乎翼張守要而襟束缺道往來資粮屝
  屨之饋治煩按劇非缺靜勤身以致力因事以致宜鏡懸而遠取
  四缺後甲每出令以風行今袴昔襦聽徒謌而嚮合缺溫所以致
  其附剛而斷所以滅其私寬而栗所缺樹其仁而恤隱絕其利而
  革邪引義以正其身缺口曲盡其能比夫黃覇米鹽細民受賜李
  崇桴鼓缺語哉於是急務皆臻朞年盡化嘗以府衙本文昌缺年
  祀䆮遠棟宇傾頹因周覽疚懷不怡終日且曰缺高張提八校而
  正軍容備九牢而迎缺口于歡有司决具獄之寃裨將展屬鞬之
  禮雖迴缺宇荒階畧無完緝寒來暑往但恣因循乃命度力缺於
  舊趾聳崇構於新規危簷靄若以雲橫大厦巋缺棟虹舒見暫勞
  永逸之謀見經始圖終之義缺奐翬飛見府城之改觀加以不貪
  爲寳以缺之高封不輕稼穡耀缺絕歌堂舞閣之歡屛飛蓋照棊
  之樂匪關謀政無缺山之儀形作缺叨依缺三千雖塺接武鐵錢
  十万敢謂憐才奉命直書俾刊缺將來時顯德五年歲次戊午九
  月一日記缺朝請大夫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郞兼殿中侍御史柱
  國武廷訓缺書記朝議郞試大理司直兼殿中御史劉從乂缺
  大夫試大理司直守少尹兼監察御史范晞缺檢校尚書戶部
  郞中守少尹兼侍御史崔絢缺官朝散大夫試大理司直兼殿
  中侍御史武若訥缺官朝散大夫檢校尚書兵部郞中兼御史
  中丞賜紫金魚袋施繼業缺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兼御史
  大夫上柱國朱廷規缺司馬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兼御史
  大夫上柱國孫暉缺處置等使特進檢校太尉兼侍中行京兆
  尹上柱國瑯琊郡開國公食邑三千五百戶食實封九百戶王彥
  超
  按此碑未經前人著錄宋史王彥超傳周顯德初爲河中節度
  使後遷京兆尹六年移鎭鳳翔宋初重鎭永興軍此顯德五年
  重修文昌廟正其初任京兆時也後又重修文宣王廟開元寺
  乃其再鎭永興時事故此結銜爲周之節帥後結銜爲宋之功
  臣也劉從乂史無其人畢氏關中金石記王氏金石萃編謂即
  文苑傳中之從義然亦無所證實或屬其兄弟行要必以侍御
  史爲節帥僚屬故王彥超屢有興作皆從乂爲之撰文也長安
  當後漢時經趙思綰之亂城之圍者經年至於殺人而食公所
  寺院強半毀廢故顯德以後多所重修耳
  石暎墓誌銘
  存文見陸氏金石續編年月缺
  石縱橫各一尺七寸五分二十二行行二十字至二十二字不
  等朱仲武撰文幷行書蓋題大漢故石府君墓誌銘九字篆書
  在西安府碑林
  右石暎墓誌幷蓋二石嘉慶二十二年出土卒年缺葬書甲子
  而不書國號年號閱題蓋篆書乃知仕於北漢者按北漢高祖
  劉知遠以丁未歲稱帝都汴仍稱天福子隱帝承祐乾祐三年
  爲周所纂辛亥知遠弟崇稱帝於晉陽仍稱乾祐崇卒子承鈞
  嗣丁巳改元天會戊辰承鈞卒子繼恩立被弑弟繼元立改元
  廣運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親征太原繼元降北漢前二主四
  年後四主二十八年凡三十二年歲次甲子北漢天會八年實
  宋太祖乾德二年暎爲劉氏舊臣故蓋題大漢宋旣受命故稱
  前朝不書天會亦不書乾德猶陶靖節於晉宋之際但以甲子
  紀年也歐陽五代史謂亂世縉紳無復廉恥所傳一行僅四五
  人若暎之敦素晦跡與朱仲武之書法不苟不尚可道歟京兆
  在北漢爲永興軍宋初則爲陜西路旋置永興軍路其云率先
  義勇克集茂勳或即指隱帝二年平趙思綰之亂也六典左右
  武衛中郞將各一人正四品掌領其府校尉旅帥翊衛中屬以
  宿衛而總其府事太子通事舍人正七品下掌導引東官諸臣
  辭見之禮及承令勞問之事陸氏金石續編
  性質溫溫黃氏作性柔誤又黃氏編列宋初按是時宋雖巳受
  命尚是天會八年蓋題大漢列於北漢爲得實也陸增祥志
  廣慈院東北兩莊地土牒佚天福六年
  原石佚係天福六年八月立正書在咸寧香城寺
  牒爲晉天福時給其立石則在宋淳化三年六月畢氏關中金石記
  編纂渭南武樹善

知识出处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續修陝西省通志稿》

出版地:民國二十三年十二月

陕西志的修订工作从清雍正年间开始,至乾隆年间基本完成,并在嘉庆年间得以出版。这部志书涵盖了陕西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是研究陕西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 然而,在乾隆至清末这二百年间,由于种种原因如战争、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可能导致了文献上的损失或流失。因此,在这个时期的文献中,对于陕西志的具体修订过程和相关人物的介绍等方面资料的确较为匮乏。 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了解这个时期陕西的历史和文化,例如民间故事、传说,以及一些地方志书籍,虽然它们的资料性和权威性相对较低,但为研究陕西历史文化提供了不少的线索和启示。同时,近年来,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许多文献已经得到了数字化整理,并得以更方便地被广大学者和爱好者所利用。

阅读

相关人物

張虔釗
相关人物
李愚
相关人物
張希崇
相关人物
武廷訓
相关人物
劉從乂
相关人物
范晞
相关人物
崔絢
相关人物
武若
相关人物
施繼業
相关人物
朱廷規
相关人物
孫暉
相关人物
王彥超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陕西省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折嗣祚碑
相关作品
張希崇華嶽題名
相关作品
楊凝式題名
相关作品
移文宣王廟記
相关作品
廣慈禪院殘牒
相关作品
永興軍牒
相关作品
廣慈禪院記
相关作品
重修文昌廟記
相关作品
石暎墓誌銘
相关作品